左丘明 - 簡介
左丘明(生卒年不詳)中國春秋時史學(xué)家。魯國人。一說左丘為復(fù)姓。雙目失明。春秋時有稱為瞽阇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guān)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阇之一。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內(nèi)傳》,與《公羊傳》、《谷梁傳》同為解釋《春秋》的三傳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從內(nèi)容看,該書應(yīng)成于戰(zhàn)國中期,可能是作者假托左丘明而作。相傳《國語》亦出于左氏之手,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傳說《左傳》的作者是和孔子同時的左丘明。它是戰(zhàn)國初年的人根據(jù)春秋時代各國史料所編寫出來的。作者不僅是一個杰出的歷史家,同時也是一個天才的文學(xué)家。即雙目失明。
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xué)、歷史等大量古籍,學(xué)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zé),德才兼?zhèn),為時人所崇拜?鬃釉f:“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一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歷史、文學(xué)、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xué)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lián)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東衡魚村東北處。647(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jīng)師”,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后人。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辭官還鄉(xiāng)。還鄉(xiāng)時,他除帶回大量史料外還帶回銀杏一株、桑苗一捆,決意耕讀傳家。他親手植下銀杏,開墾了桑園,忙時桑稼,閑時教書著述。與此同時,他的眼疾也越來越重,不久即雙目失明。這對于生來即于史籍為伴的左丘明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面對混沌一片,他曾一度絕望,拒論史實。但很快理智即戰(zhàn)勝了憂傷,強烈的使命使他重新振作起來。他決心在有生之年將其所集整理出來獻給后人。于是,他把幾十年來所聽到見到的諸侯各國的政聞要事及君臣謀議得失之詞,口述給子孫,匯集成卷,著成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國別史--《國語》!妒酚洝ぬ饭孕颉份d:“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薄稘h書·司馬遷傳贊》載:“孔子因魯史記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雙纂異同為《國語》!
因其世代為左史官,所以人們尊其為左丘明。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碧匪抉R遷稱其為“魯之君子”,尊稱其“左丘”。丘明世代為史官,并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jù)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和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蹲髠鳌分赜浭拢秶Z》重記言。肥城為古肥子國,是左丘明食邑!端蜗榉昶疥幙h令范諷重修左傳精舍記》載:“二年春,余承命來蒞茲邑。知縣之東古肥子國地即左子故里,古廟猶存。
春秋時有稱為瞽阇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guān)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阇之一。相傳曾著《左氏春秋》,又稱《左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內(nèi)傳》,與《公羊傳》、《谷梁 傳》同為解釋《春秋》的三傳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但從內(nèi)容看,該書應(yīng)成于戰(zhàn)國中期,可能是作者假托左丘明而作。相傳《國語》亦出于左氏之手,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傳說《左傳》的作者是和孔子同時的左丘明。它是戰(zhàn)國初年的人根據(jù)春秋時代各國史料所編寫出來的。作者不僅是一個杰出的歷史家,同時也是一個天才的文學(xué)家。
相傳左丘明告老還鄉(xiāng)(約公元前470年),即一直居住在都君莊(即今肥城市衡魚村),且世代繁衍于此已80代,F(xiàn)尚有左丘明所植銀杏樹一株,及相傳為左丘明用過的石碾、石碓、左丘井、左丘明后裔為感謝唐太宗敕封左丘明為經(jīng)師從祀文廟(625年)所植的槐樹、左丘明六十八代孫丘行鍵的墓碑、左丘明六十九代孫丘漣的故居、孔子七十代孫襲封衍圣公題寫的匾牌等古跡和文物。左丘明死后(約公元前450年),葬于肥城!段簳さ匦沃尽份d:富城有左丘明墓。富城即今肥城一帶。宋王去非“吊左丘明墓”詩云:“荒草迷離土一堆,墳前古木亦凋衰。傳留千載英魂渺,每到都君一淚垂!弊笄鹈髂闺m幾經(jīng)戰(zhàn)亂劫災(zāi),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但遺址尚存,現(xiàn)正在修復(fù)之中。為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肥城地方政府和海內(nèi)外丘氏族人,正積極進行左丘明文化的研究與開發(fā)工作。左丘明陵園的建設(shè)已經(jīng)全面啟動。丘府、丘祠的建設(shè)也正在規(guī)劃設(shè)計之中。
左丘明 - 思想
作者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當(dāng)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作者在敘述歷史事實時,對于那些歷史事件是鮮明地表現(xiàn)了他的肯定或批判的態(tài)度的。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于他的儒家的觀點的東西。他肯定“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左傳》隱公三年)一類的論理道德,他也從那些論理道德的觀點出發(fā)肯定了“利民”②和“衛(wèi)社稷”③一類對人民有利的東西。他批判了那些破壞論理道德的所謂“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左傅》隱公三年)之類的所謂“逆德”,他也批判了統(tǒng)治階級的驕奢淫逸的敗行。這部書在思想上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都從這些方面表現(xiàn)出來。為炎帝后裔,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xué)、歷史等大量古籍,學(xué)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zé),德才兼?zhèn),為時人所崇拜?鬃釉f:“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明恥之”。左丘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一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
其歷史、文學(xué)、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xué)家和文人所推崇。他還撰寫了歷史名著《國語》,與《春秋左氏傳》成為珠聯(lián)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左丘明病逝,葬于東衡魚村東北處。647(唐貞觀二十一年)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jīng)師”,墓前建石坊。1530年(明嘉靖九年)明世宗封左丘明為“先儒”。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朱由儉封左丘明為“先賢”。1725年(清雍正三年)為避孔子名諱,奉旨“丘”旁加“阝”改為邱氏,今石橫邱氏皆為左丘明之后人。
左丘明 - 著作簡介
左丘明為齊侯姜尚支孫,世居齊都營丘(今山東臨淄一帶),后為避禍,徙居楚國。其祖父倚相為楚國左史,知識淵博,剛正不阿,直言善諫,被楚國譽為良吏國寶。《左傳·昭公十二年》載:左史倚相趨過,楚靈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國語·楚語》載:趙簡子問楚寶,楚王孫圍答以:“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又有左史倚相……命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yè),又能上下悅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于楚國!弊笄鹈髟谧娓傅难战陶d下,養(yǎng)成了廣求博學(xué)、長于思索,慎言謹(jǐn)行,襟懷坦白的品行。
公元前506年,周率諸侯伐楚。楚軍大敗,昭王出逃,國大亂。倚相為保護典籍,囊所籍,攜子孫,舉家離楚,輾轉(zhuǎn)入魯,定居于肥邑都君莊(即今衡魚村)。為使子子孫孫不忘故土與先人,遂以營丘之地名為姓,曰丘。不久,倚相為將其所藏典籍得到妥善保存,流傳后世,遂將《楚史記》等轉(zhuǎn)交魯國。其子丘成也因通曉史事,出任魯國太史。后丘明襲父職。
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現(xiàn)存于孔府檔案館的《左傳精舍志·薦圣圖》載:“趙師圣云:魯侯欲以孔子為司徒,將召三桓議之,乃謂左丘明。左丘明曰:‘孔丘其圣人歟,夫圣人在政,過者離位焉。君雖欲謀,其將弗合乎?'魯侯曰:‘吾子奚已知之?'左丘明曰:‘周人有愛裘而好珍饈,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為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饈。言未卒,狐相與逃于重丘之下;羊相與藏于深林之中。故周人五年不制一裘,十年不足一牢。何者?周人之謀失矣。今君欲以孔丘為司徒,召三桓而議之,亦與狐謀裘與羊謀饈也。'于是,魯侯遂不與三桓謀,即召孔子為司徒。”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斗食强h志》(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墩撜Z·公冶長》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笨鬃舆與左丘明一起入周觀史修《春秋》,《孔子家語·觀周》載:“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入周,觀書于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jīng),丘明為之傳,其為表里。”
《漢書·古今人表》列左丘明為“上中仁人”,名齊孟子。丘姓一族亦以左丘明為榮,尊其為始祖。東漢應(yīng)劭著《風(fēng)俗通義》之佚載:“丘氏,魯左丘明之后!彼吻鹗厦饲鹩河H自參與的《廣韻·十八·尤·丘》條注引《風(fēng)俗通義》載:丘“魯左丘明之后,有河南、吳興二望!彼螀窃赌芨凝S漫錄》載:“得吳興丘遲碑,言遲丘明后!彼握聹Y《稿簡贅筆》亦云:“吳興丘墓一村之人皆丘姓,有大碑列其族黨,稱太史丘明之后!鼻疬t乃梁權(quán)江太守,太中大夫丘靈鞠之子,歷任太學(xué)博士、大司馬行參軍、西中郎參軍、殿中郎、車騎錄事參軍、驃騎主簿、散騎侍郎、中書侍郎、永嘉太守等職!秳襁M梁王》《殊禮》皆出自丘遲手。父子均為鴻儒,梁之重臣。今丘明七十七代孫丘德印供奉的神折子,亦奉左丘明為始祖。
《山東通史·先秦卷》在論及左丘明的姓名時稱:“有的說他姓左,名丘明;有的說他姓左丘,名明;還有的說左是官名,姓丘,名明。我們認(rèn)為后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太史就是左史。丘明曾任魯太史,故人們便以左氏代稱,又稱他為左丘明了!备鶕(jù)以上史料和事實,2000年9月首屆“左丘明文化研討會”認(rèn)定:左丘明姓丘名明,左為其官職的簡稱。左丘明確為丘(邱)氏一族的祖先。
孔子逝世后,左丘明為使孔子所著《春秋》流傳后世,又不致其諸多弟子各按其意以致歪曲孔子本意,遂作傳以釋經(jīng)。這就是史稱的《左傳》《左氏傳》或《左氏春秋傳》《春秋左氏傳》等!妒酚洝なT侯年表·第二》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治《春秋》,上記隱,下至京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文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二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之人人異端,各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漢·藝文志》載:“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圣之業(yè),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是則吾能征之矣。以魯周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要其意,以失其事,故論本事以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jīng)也。”
《左傳》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為研究春秋以及此前政治、軍事、經(jīng)濟,以及社會各個方面,也為研究孔子,提供了豐富而真實的材料!渡綎|通史·先秦卷〈左傳〉》載:“在經(jīng)學(xué)史上,《左傳》是古文學(xué)派的重要經(jīng)典,因其以史事講解《春秋》而著稱。它不但比《春秋》多記載了17年的歷史,而且敘事遠比《春秋》詳細、完整、生動,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和歷史文學(xué)價值!薄蹲髠髦渎浴份d:“《春秋左氏傳》一書,實古今兵學(xué)之大宗,韜鈐得失之左券也!鼻逯艽箬啊蹲髠饕矸病だ吩唬骸白笫衔淖郑瑸榘偌抑。國策、史漢,韓、柳、歐、蘇,無不摹仿。其章法句法、字法,遂卓然自成一家言。欲讀古文而不精求于《左氏》,是溯流忘其源也。”
左丘明晚年,因患眼疾,辭官還鄉(xiāng)。還鄉(xiāng)時,他除帶回大量史料外還帶回銀杏一株、桑苗一捆,決意耕讀傳家。他親手植下銀杏,開墾了桑園,忙時桑稼,閑時教書著述。與此同時,他的眼疾也越來越重,不久即雙目失明。這對于生來即于史籍為伴的左丘明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面對混沌一片,他曾一度絕望,拒論史實。但很快理智即戰(zhàn)勝了憂傷,強烈的使命使他重新振作起來。他決心在有生之年將其所集整理出來獻給后人。于是,他把幾十年來所聽到見到的諸侯各國的政聞要事及君臣謀議得失之詞,口述給子孫,匯集成卷,著成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國別史--《國語》!妒酚洝ぬ饭孕颉份d:“左丘失明,厥有《國語》。”《漢書·司馬遷傳贊》載:“孔子因魯史記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雙纂異同為《國語》。”
《國語》全書共二十一卷,分別記述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約前967-453)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事,是先秦時期重要的歷史文獻。《山東通史·先秦卷·〈左傳〉》載:“《國語》一書主要記錄了自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部分君臣謀議得失的對話!秶Z》和《左傳》以不同形式記錄了大體同時期的史事。相互之間有詳略同異,二者有不少可以互相參證的地方。所以后來的學(xué)者有稱《左傳》為《春秋》內(nèi)傳,《國語》為《春秋》外傳。
公元前452年前后,左丘明因病逝世。根據(jù)左丘明生前囑托,遺體安葬于其所植銀杏樹“一箭之地”的都君莊東高地上,在這里可東向齊都,南顧魯城,表達了左丘明的齊魯情緣。有關(guān)左丘明墓的記載最早見《魏書·地形志》。言:“東平郡領(lǐng)縣七:無鹽、范、須昌、壽張、平陸、富城(漢晉屬。有富城、卞城、武強城、左丘明冢)
剛。”富城遺址位于肥城市王莊鎮(zhèn),其疆城包括今肥城市的王莊、桃園、石橫、湖屯等鄉(xiāng)鎮(zhèn)!稘h書人表考》也載:左丘明“葬泰安肥城縣西南五十里肥河鄉(xiāng)都君莊”。清康熙十一年《肥城縣志》載:“左丘明墓在城西南五十里肥河鄉(xiāng)都君莊正覺寺之西!彼瓮跞シ窃姟额}左丘明墓》也準(zhǔn)確說明了其位置。詩中說:“寺壓古墳闕已摧,墳前古樹已凋衰。未能遷寺還封樹,每到都君一淚垂!鼻逵嵴圃凇蹲笄鹈髂箍肌分校罁(jù)《水經(jīng)注》《魏書》《通志》《元和郡縣志》《天順一統(tǒng)志》等史料,力排左丘墓在東平、嶧(山)、曹(縣)說,認(rèn)定“丘明墓依古籍在今肥城,審矣!”。左丘明的品行和對人類歷史的偉大貢獻,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們即將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精舍”,予以保護,并代有修葺。漢初,肥城置縣伊始,就在縣城興建了“左傳精舍”,并立重修碑以志。漢平帝時(1-6),《左傳》初立學(xué)宮。東漢建武年間(25-56),《左傳》復(fù)立。《后漢書·鄭興范升、陳元、賈逵、張霸列傳》載:陛下知丘明至賢,親受孔子,而公羊傳谷梁傳聞于后世,故詔立《左氏》。晉夏侯湛賦詩贊左丘明曰:“世亂讒勝,君子道憂。丘明達圣,致志《春秋》。微言逃難,旁行不流。庶幾斯文,希志訓(xùn)猷!
唐貞觀二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頒《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廟詔》,封左丘明為“經(jīng)師”,從祀文廟。左丘明后裔為此植槐紀(jì)念,稱“謝唐槐”。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恒,追封左丘明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孫丘芳衣巾,以主祀事。翌年,平陰縣令王諷重修“左傳精舍”并立碑詳述追封之事。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趙佶封左丘明為中都伯。宋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丁謂亦詩贊左丘明曰:“猗歟左氏,聞道素王。依經(jīng)作傳,微旨用彰。詞有余韻,人鐐末光。慶封錫壤,廣魯之疆。”
元集賢大學(xué)士致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巖均曾為左丘明賦詩作贊,或曰其“文章史學(xué)之治”,或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于心者”。明洪武四年(1371年)肥城知縣丘明后裔丘思齊重修“左傳精舍”。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為“先儒”,敕建墓門坊,并親書“先儒之墓”。崇禎十五年(1642)明毅宗朱由檢敕封左丘明為“先賢”。肥城知縣王惟精與左丘明第六十四代孫丘云特輯訂《左傳精舍志》。《左傳精舍志》設(shè)遺像志、本傳志、祠墓志、藝文志、譜系志等五卷,清乾隆六年(1741)增 輯本現(xiàn)存于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檔案館。
清左丘明六十八代孫丘行鍵與六十九代孫丘玉潔捐資七千余兩重修縣學(xué)宮、癢門,咸豐皇帝書贈“敦崇名教”,以旌表其行。襲封衍圣公、孔子第七十代孫孔廣啟題贈“承先衛(wèi)道”匾。清雍正三年(1725),為避孔丘諱,上諭除“四書”“五經(jīng)”外,凡丘均加“邑”部為“邱”,丘明及其后裔的丘字均改寫為“邱”。民初,丘氏后人閩杭清舉人丘荷、臺灣清進士丘逢甲認(rèn)為雍正所為不公,呼吁去“邑”復(fù)“丘”,還祖先本來姓字。丘氏族人聞?wù)呒娂婍憫?yīng),恢復(fù)了“丘”姓,而未聞?wù)邉t仍沿用“邱”字至今。因此,丘與邱本是一姓,都是左丘明的后裔。乾隆十六年(1751),清禮部重新確認(rèn)丘明之謫孫為世襲奉祀生,并賜祭田18畝。
左丘明與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孔子與其同好惡,稱其為君子,是一位品德高尚,值得尊敬的先儒、先賢。左丘明的著作及其學(xué)術(shù)思想是儒學(xu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蹲髠鳌纷鳛橐徊坑浭鲈攤、論述精辟的編年史,具有很高的史學(xué)、文學(xué)價值,又是一部著名的軍事著作,是我國歷史經(jīng)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