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 - 個人簡介
屈大均(1630~1696) 明末清初詩人。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番禺(今屬廣東)人。16歲時補(bǔ)南?h生員。次年(1646)清軍陷廣州,又次年,18歲的屈大均參加其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的反清斗爭,同年失敗。后至肇慶,向南明永歷帝呈《中興六大典書》,不久因父病危急歸。清順治七年(1650),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為避禍,于番禺縣雷峰海云寺削發(fā)為僧,法名今種,字一靈,又字騷余。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順治十三年(1656),開始北游,入會稽至南京謁明孝陵,又到北京,尋崇禎帝死所哭拜。又東出山海關(guān),周覽遼東、遼西形勝,留意山川險阻,志圖恢復(fù)。他憑吊袁崇煥督師故壘,賦《出塞》及《塞上曲》。返回關(guān)內(nèi)后,流連于齊魯吳越間,在會稽與魏□共謀密策。順治十六年,由魏□秘密寫信導(dǎo)引鄭成功與張煌言舉兵攻入長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后事敗,魏□被鍘。清廷知屈大均參與其謀,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廬。后又參加吳三桂反清部隊(duì),監(jiān)軍桂林,不久又察知吳有野心而無謀,事必?zé)o成,就辭去。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成功的孫子克□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fù)出。屈大均 - 生平簡述
屈大均(1630—1696)漢族,明朝遺民,文學(xué)家。初名紹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廣東番禺人。身處明末清初,尊重個人意志,稱其為明遺民。16歲時補(bǔ)南?h生員。1646年清軍陷廣州,次年,18歲的屈大均參加其師陳邦彥以及陳子壯、張家玉等的反清斗爭,同年失敗。后至肇慶,向南明永歷帝呈《中興六大典書》,不久因父病危急歸。順治七年(1650年),清兵再圍廣州,屈大均為避禍,于番禺縣雷峰海云寺削發(fā)為僧,法名今種。名其所居為“死庵”,以示誓不為清廷所用之意。順治十三年(1656年),開始北游,入會稽至南京謁明孝陵,又到北京,尋崇禎帝死所哭拜。又東出山海關(guān),周覽遼東、遼西形勝,留意山川險阻,志圖恢復(fù)。返回關(guān)內(nèi)后,流連于齊魯吳越間,在會稽與魏□共謀密策。順治十六年,由魏□秘密寫信導(dǎo)引鄭成功與張煌言舉兵攻入長江,克江南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后事敗,魏□被鍘。清廷知屈大均參與其謀,指名搜捕,于是避居桐廬。后又參加吳三桂反清部隊(duì),監(jiān)軍桂林,不久又察知吳有野心而無謀,事必?zé)o成,就辭去?滴醵(1683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降清,屈大均大失所望,即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fù)出。
古人對于改朝換代和亡天下區(qū)分的甚為清楚。明末戰(zhàn)爭,實(shí)為捍衛(wèi)文明之戰(zhàn)。屈大均投身其中,付出全力。雖因歷經(jīng)滿清,名聲如張煌言等許多真正的志士一樣消沉不顯,但永遠(yuǎn)令人敬佩。
屈大均 - 個人作品
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聯(lián)絡(luò)志士,冀求恢復(fù)中華!傲曛小U阻艱難,備嘗其苦”(《生壙自志》)。所以發(fā)而為詩,主要就是寫這種經(jīng)歷和情懷。如:“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壬戌清明作》);“萬里悲風(fēng)隨出塞,三年明月照思鄉(xiāng)”(《紫荊關(guān)道中送客》);“今天降喪亂,日月顛其行!焦砑娒娜耍膀(qū)從兩狼。忠誠夙所主,九死吾何傷”(《詠懷》之十二);“圣賢恥獨(dú)善,所貴匡時艱。太阿茍不割,蛟龍將波瀾。篋中有《陰符》,吾生焉得閑”(《別王二丈予安》)等,都慷慨激越,飽含著壯志未申的不盡情意。又如《過大梁作》、《塞上曲》、《寒上感懷》、《望云州》、《舊京感懷》、《早發(fā)大同作》、《魯連臺》、《詠懷》等,無不是他愛國憂國激情的表露。屈大均在另一些詩如《揚(yáng)州感舊》、《白門秋望》、《猛虎行》、《大同感嘆》、《民謠》、《菜人哀》、《高州大水作》、《雷女織葛歌》等篇中,對南明政權(quán)的腐敗表示痛心。他對清朝的苛政進(jìn)行了揭露和批判,對廣大人民所受禍難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屈大均詩的藝術(shù)特點(diǎn)是氣魄雄放、筆力遒勁,富于瑰奇的想象,為“嶺南三家”之冠。王瑛《嶺南三大家詩序》評為:“如萬壑奔濤,一瀉千里、放而不息、流而不竭。其中多蛟龍神怪,非若平湖淺水,止有魚鱉。”其文沉浸秦漢,簡潔高古,品格不凡。詞作不多,然如〔紫萸香慢〕《送雁》、〔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guān)作》等,亦不愧為“聲情激越,噴薄而出”,“縱橫排□”(葉恭綽《廣篋中詞》)之作。
屈大均 - 書法造詣
屈大均位居“嶺南三家”之首,人們對他在詩歌、散文方面的成就已是耳熟能詳,但對他在書法上的造詣卻鮮有所聞,其實(shí)他于草書方面的貢獻(xiàn)在嶺南書法史上也是具有在嶺南文學(xué)史上同樣的地位,只是長期以來藏在深閨人未識。屈大均(1630—1696年)為番禺人,因字翁山,人們習(xí)慣稱屈翁山,是清初著名的學(xué)者和詩人,所著《翁山詩外》和《廣東新語》在歷史上影響甚大。書法只是他的余技,但卻是獨(dú)具風(fēng)格。因屈大均的著作在當(dāng)時屢遭清朝當(dāng)局的禁毀,所以收藏他的書跡,必將招致不測之禍。因而使得屈氏書跡傳世非常少,遠(yuǎn)比同時的陳恭尹﹑梁佩蘭要少得多,連廣東鑒藏家吳榮光﹑葉夢龍﹑伍元蕙﹑潘仕成﹑葉應(yīng)旸﹑潘正煒﹑孔廣陶等人所刻的叢貼也沒有選載(而對陳﹑梁作品則多有述及)。筆者編著的《廣東傳世書跡知見錄》中錄其書跡15件,主要為廣東省博物館藏草書《羅浮雜詠三首》、《羅浮雜詠四首》﹑行書《題秋林獨(dú)酌圖》﹑廣州藝術(shù)博物院藏草書《寫杜甫八陣圖句》、香港中文大學(xué)文物館藏行書《壽周亮工詩》;另有行書《秋蟬》﹑《贈張子新婚》﹑《過余兄先生池亭賦贈》﹑《寄汪士鋐詩》、《七言詩二首》、《五言律詩》﹑草書《端州道中》﹑楷書《攝山秋夕》等分別歸香港﹑臺灣及大陸等地收藏家庋藏。雖然由于受到政治的迫害,屈大均的書跡并未受到公正的待遇和流傳,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嶺南書法史上成就卓著的名家。他擅長草書,兼善行書。他曾經(jīng)在其七言詩《草書歌贈藍(lán)公漪》里,他闡述了自己草書源流及對各朝草書名家之點(diǎn)評,為研究其書跡之藝術(shù)特色及其書學(xué)理論提供了極有價值之資料。在這首詩里,他指出自己的草書仍然系“二王”(王羲之、王獻(xiàn)之)一路,并且進(jìn)一步指出其風(fēng)格“率意超曠我亦工,研精體勢未知要”,雖然是自謙之詞,但可看出其書法之意境。
縱觀屈大均的傳世書跡,可以看出其書由宋代蘇東坡上追王羲之,特別善用健毫,腕平筆正,運(yùn)到中鋒,有一種獨(dú)特的清剛之氣,不是一般造詣?wù)呖梢赃_(dá)到的。他自稱“率意超曠”,這也是他的書法的主要特色。在明代后期,中國書壇充溢著一種尚丑和狂狷之美的浪漫思潮,屈大均的書法也無形中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草書《寫杜甫八陣圖句》便是這種審美傾向的反映。此書縱筆取勢,恣肆灑脫,此書可看出能得“二王”之筆勢,略顯矜持。《羅浮雜詠三首》行草相間,雖系小品之屬,氣勢較弱,但用筆老道﹑筆精墨妙,一種秀逸遒勁與優(yōu)雅沖和之美,躍然紙上。
屈大均也有隸書行世。在現(xiàn)在廣東肇慶的七星巖,刻有屈氏隸書“小千尺山爽”,書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該書胎息于漢碑,尤得之于《夏承碑》,與陳恭尹隸書相比,陳書圓舞飛動,接近八分書;屈書則端莊渾厚,多具漢韻。屈大均傳世的十?dāng)?shù)件書法為我們了解其藝術(shù)風(fēng)格提供了珍貴的藍(lán)本。對屈大均書跡及其藝術(shù)特色的探討無疑有助于全面認(rèn)識作為詩人﹑學(xué)者﹑遺民的屈大均。早在上世紀(jì)四十年代,廣東香山籍的李仙根所著《嶺南書風(fēng)》中有詠及屈大均詩一首,此詩可有助于我們更深入理解屈大均及其書法藝術(shù):“嶺南獨(dú)行多奇士,恣肆汪洋屈華夫。書在晚明真復(fù)古,鐘張余烈入清娛!
屈大均 - 身后遭遇
屈大均67歲去世,他的晚年以寫作為主。主要著作有《廣東新語》,這部書介紹廣東本地的民俗民情及農(nóng)作物等,是一部價值很高的散文集。其他著作有《翁山詩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皇明四朝成仁錄》。他的許多詩文,帶有明顯的反清立場,滿清將其書列為禁書,他的尸骨受到屠戮,還連累了兩個孫子被清廷斬首!政治的暴行可以禁百姓之口,卻禁不住百姓之心。屈大均的一生,受到清廷忌恨,卻受到廣大百姓的敬佩!他的反清義舉,一直是文人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
屈大均 - 墓地遺址
屈大均墓位于番禺區(qū)新造鎮(zhèn)思賢村寶珠崗,占地面積平方米,有屈大均墓、八泉亭、思賢亭等紀(jì)念建筑物,均為紀(jì)念愛國詩人屈大均而建。墓域成梯形,前寬14.5米,后寬6.8米,邊長9.8米。寶珠崗上有屈大均墓,屈大均墓位于墓域右中,高127厘米,內(nèi)寬137厘米,左右墓手高83厘米。正中墓碑是青石刻字:“明屈翁山先生墓民國十八年己巳仲冬番禺縣長陳樾題”。屈大均墓表,位于墓域后方偏右,高178厘米,寬180厘米,中間嵌“屈翁山先生墓碑”。碑文為邑人吳道容所撰并書。985年,廣州市、番禺縣人民政府特?fù)芸钚掭荩⒃谀骨坝覀?cè)建“思賢亭”一座,內(nèi)刻屈大均像。思賢亭在墓側(cè),距八泉亭100多米,六柱六角,飛檐,蓋以琉璃瓦,中有黃文寬撰寫的石刻碑記,是1984年縣人民政府建立的。位于思賢村尾的“八泉亭”,亦是民國18年(1929)建。亭為四方形,寬3.6米,高4.3米,斜頂,用水泥構(gòu)制。亭中立一碑,高1.52米,寬1.03米,上刻屈翁山線描畫像,像下刻有當(dāng)年縣長陳樾撰書的《八泉亭記》。墓域前寬巧、后寬7米,筑有防水墻,分二級平臺。原墓不封不樹,后筑為半圓球形。墓域內(nèi)還有其父、母、子、媳墓。1985年重修時建“思賢亭”并樹碑。廣州市文揚(yáng)保護(hù)單位。屈大均 - 參考資料
【1】:http://www.wenxuedajia.cn/html/26/20080214/2310.html【2】:http://www.upo.gov.cn/1697.shtml
【3】:http://www.ycwb.com/ycwb/2008-01/17/content_1759386.htm
【4】:http://info.yqie.com/Q%5CQ0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