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劉宇亮,字季龍,號蓬玄。 綿竹(今屬四川德陽市)人。萬歷四十七年進(jìn)士。
介紹
時(shí)大清兵深入,帝憂甚,宇亮自請 督察軍情。帝喜,即革總督盧象升任,命宇亮往代。字亮請督察,而帝忽改為總督,大懼,與國觀及 楊嗣昌謀,且具疏自言。乃留象升,而宇亮仍往督察,各鎮(zhèn)勤 王兵皆屬焉。
甫抵保定,聞象升戰(zhàn)歿,過安平,偵者報(bào)大清兵將至,相顧無人色,急趨 晉州避之,知州 陳弘緒閉門不納,士民亦歃血誓不延一兵。宇亮大怒,傳令箭:亟納師,否則 軍法從事。弘緒亦傳語曰:“督師之來以御敵也,今敵且至,奈何避之?芻糧不繼,責(zé)有司,欲入城,不敢聞命。”宇亮乃馳疏劾之,有旨逮治。州民詣闕訟冤,愿以身代者千計(jì),弘緒得鐫級調(diào)用。帝自是疑宇亮不任事,徒擾民矣。
第二年正月至天津。憤諸將退避,疏論之,因及總兵劉光祚逗遛狀。國觀方冀為 首輔,與嗣昌謀傾宇亮,遽擬旨軍前斬光祚。比旨下,光祚適有武清之捷,宇亮乃系光祚于獄,而具疏乞宥,繼上武清捷音。國觀乃擬嚴(yán)旨,責(zé)以前后矛盾,下九卿科道議。僉謂宇亮玩弄國憲,大不敬。宇亮疏辯,部議落職閑住, 給事中陳啟新、沈迅復(fù)重劾之,改擬削籍。帝令戴罪圖功,事平再議。宇亮竟以此去位,而國觀代為首輔矣。
已而定失事者五案,宇亮終免議。久之,卒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