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列御寇

    列御寇

    列御寇,或稱列圄寇,戰(zhàn)國時期鄭人,道家學派的先驅(qū)者,人稱列子,主張貴虛。列御寇于《史記》無傳,其名散見于《莊子》、《管子》、《晏子》、《墨子》、《韓非子》、《尸子》、《呂氏春秋》等書。列御寇成名于《列子》一書,有章以其名為章名,主旨在于宣揚不可炫智于外而應養(yǎng)神于心,達到“天而不入”順從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

    人物生平

    列御寇,終生致力于道德學問,曾師從關(guān)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后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均已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黃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都選自此書雋永味長,發(fā)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為“沖虛真人”。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zhí)政子陽資助列子,以搏個好士之名,于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并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后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鄭國發(fā)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御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御風之術(shù),能夠御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游八荒。莊子《逍遙游》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彼{風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現(xiàn)生機。飄然飛行,逍遙自在,其輕松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名為《沖虛真經(jīng)》。

    參考資料

    今本《列子》八篇,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其作品在漢代以后已有所散失,先秦曾有人研習過,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jīng)由張湛蒐羅整理加以補全,晉張湛注釋并作序。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人(今河南省鄭州市)。戰(zhàn)國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道家著名代表。那時,由于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后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稱為“列子”。唐玄宗于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

    莊子在其書第一篇《逍遙游》中,就提到過列子可以“御風而行,泠然善也”,似乎練就了一身卓絕的輕功。因為莊子書中常常虛構(gòu)一些子虛烏有的人物,如“無名人”、“天根”,故有人懷疑列子也是“假人”。不過《戰(zhàn)國策》、《尸子》、《呂氏春秋》等諸多文獻中也都提及列子,而這些書可都是正兒八經(jīng)的書,不像《莊子》那樣喜歡亂編故事。所以列子應該實有其人。

    列御寇

    主要成就

    著作

    《列子》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屬于諸家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學著作的匯編。全書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而基本上則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話、寓言故事一百零二個。如《黃帝篇》有十九個,《周穆王篇》有十一個,《說符篇》有三十個。這些神話、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論長短,都自成系統(tǒng),各有主題,反映睿智和哲理,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只要我們逐篇閱讀,細細體會,就能獲得教益。它完全可以與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相媲美,但在意境上遠遠超越《伊索寓言》

    思想

    列子的學說,劉向認為:“其學本于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zhí)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于六經(jīng)!薄稜栄.釋詁》邢昺《疏》引《尸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說:“子列子貴虛”!稇(zhàn)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u2018客何與所循?u2019曰:u2018治列子圄寇之言。u2019曰:u2018何貴?u2019曰:u2018貴正u2019!睆堈俊读凶.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于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

    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饑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zhí)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諱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里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只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曲背老人捕蟬的如神技藝源于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jié)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說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

    寫書經(jīng)歷

    列子成書大體經(jīng)歷三個階段:

    1、列子稍后,門人據(jù)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

    2、漢人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漢書.藝文志》上著錄的八篇之數(shù)。

    3、張湛據(jù)其先人藏書,及在戰(zhàn)亂后收集到殘卷,“參校有無,始得完備”。并依照《漢書.藝文志》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由于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一些思想與他編的一些內(nèi)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一些魏晉人的思想內(nèi)容、語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歷三時而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說見張清華先生《道經(jīng)精華.列子.前言》。

    列子之學,本于黃帝、老子為宗。相傳他曾向關(guān)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后來又先后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zhèn),而友伯昏無人。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風而行!妒霎愑洝分姓f,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秴问洗呵铩氛f:“子列子貴虛”。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列子窮而面有饑色,但拒絕鄭國暴虐的執(zhí)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 ”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著作為《列子》(包括他的弟子參加編寫),有舊本二十篇,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去其重復,存者八篇,《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有“劉向說列子八篇。名御寇,先莊子,莊子稱之” 句,應該是劉向、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時已佚失。

    今本《列子》版本不下幾十種,書前大多存有劉向所撰的《序》或張湛(東晉時人)所作的《序》,各版本內(nèi)容相差不遠,有大量寓言、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等,書中旨意大致歸同于老、莊。今人楊伯竣先生的《列子集釋》,征引了歷代主要注疏,又附錄了《張湛事跡輯略》及劉向、張湛盧重玄、陳景元等的序文,和柳宗元、朱熹、高似孫、葉大慶、陳三立、梁啟超、馬敘倫、武義內(nèi)雄、楊伯峻等的考校辨?zhèn)挝淖帧?/p>

    子列子窮

    【原文】

    子列子窮(1),容貌有饑色?陀醒灾卩嵶雨栒咴(2):“列御寇,蓋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國而窮,君無乃為不好士乎?”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3)。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

    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4):“妾聞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樂(5),今有饑色。君過而遺先生食(6),先生不受,豈不命邪!”子列子笑謂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遺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7),此吾所以不受也!逼渥洌窆麟y而殺子陽。

    【譯文】

    列子生活貧困,面容常有饑色。有人對鄭國的上卿子陽說起這件事:“列御寇,是一位有道的人,居住在你治理的國家卻是如此貧困,你恐怕不喜歡賢達的士人吧?”子陽立即派官吏送給列子米粟。列子見到派來的官吏,再三辭謝不接受子陽的賜予。

    官吏離去后,列子進到屋里,列子的妻子埋怨他并且拍著胸脯傷心地說:“我聽說作為有道的人的妻子兒女,都能夠享盡逸樂,可是如今我們卻面有饑色。鄭相子陽瞧得起先生方才會把食物贈送給先生,可是先生卻拒不接受,這難道不是命里注定要忍饑挨餓嗎!”列子笑著對他說:“鄭相子陽并不是親自了解了我。他因為別人的談論而派人贈與我米粟,等到他想加罪于我時必定仍會憑借別人的談論,這就是我不愿接他贈與的原因!焙髞,百姓果真發(fā)難而殺死了子陽。

    [注釋]

    鄭子陽者:鄭國叫子陽的君主

    秉:古代容量單位

    拊心:拍著胸口

    作難:作亂

    過:探訪

    受:接受

    愚公移山 及兩小兒辯日

    選自《列子·湯問》

    愚公移山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這兩座山)本來在冀州的南面,黃河的北面。

    北山愚公,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進出要繞遠道,就召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要和你們盡全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的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地表示贊成他的意見。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像魁父那樣的小山都不能削減,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挖下來的泥土石頭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紛紛說道:“把它們?nèi)拥讲澈5倪吷,隱土的北面! 于是率領挑擔子的三個兒孫,敲鑿石頭,挖掘泥土,用箕畚搬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也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寒來暑往,季節(jié)交換,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著勸阻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憑你在世上這最后的幾年,剩下的這么點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鏟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北山愚公長長地嘆息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能通達事理的地步,連孤兒寡婦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啊?墒巧絽s不會再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山神聽說愚公移山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兩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

    從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漢水的南邊,再沒有高山阻隔了。

    【主題】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輝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的道理。

    [點評]

    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后,就變得家喻戶曉。通過寫智叟的膽小怯弱反襯了愚公的堅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兩小兒辯日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譯文】

    孔子往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孩子爭辯不已,孔子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第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盤子一樣,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感覺很清涼寒冷,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熱,這不是越近感覺越熱而越遠感覺越?jīng)鰡幔俊?/p>

    孔子不能判斷誰說的對誰說的錯。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呢?”

    [寫作特點]

    1、語言簡潔,事中見理。 2、善于運用比喻。如寫兩小兒論辯“太陽遠近”這一現(xiàn)象的時候,一方從視覺出發(fā),用兩個比喻“如車蓋”、“如盤盂”,具體說明太陽形狀的大小,結(jié)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結(jié)論的理由說清了;一方從感覺出發(fā),以“如探湯”作比,結(jié)合“日初”和“日中”來說,也把理由說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語言生動形象,頗有說服力,極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注:這篇文章七年級第一學期語文課本第22課以及人教版六年級上學期語文課本第9課。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

    “五情好惡,四體安危,世事苦樂,古猶今也,人猶我也。人人相猶,損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憂苦犯性,逸樂順性,斯實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賓。但惡夫守命而累實。守名而累實,將恤危亡而不救,豈徒逸樂憂苦之間哉!

    淡薄虛靜

    列子一生安于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流傳有的《列子》一書,列子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jīng)由張湛蒐羅整理加以補全。現(xiàn)存八篇《天瑞》《皇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文為流傳。列子一向低調(diào),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跡也很少。這樣解釋某些人認為列子是后人假托的也不過分。

    列子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是非標準、生活準則也十分明確,其人品道德修養(yǎng)更是高尚。一次,一位列國使者入鄭拜訪列子時,發(fā)現(xiàn)這位自己仰慕的有道之士,竟然經(jīng)常在餓肚皮的情況下,埋頭搞學問。鄭國宰相子陽聽說此事,隨即派遣官吏給列御寇送糧食。列子不為所動,拜謝說:無功不受祿。使者只得帶上糧食返回復命。列子之妻對此困惑不解,列子解釋到:子陽并不了解我的“道”的偉大,只不過想沽名釣譽罷了。后事實正如列子所料,不久人民作亂殺了這個叫子陽的高官。列子如果當時接受了饋贈,為其所用,肯定也會不免于禍。

    他的學說主張貴虛。成名于《列子》一書,有章以其名為章名,主旨在于宣揚不可炫智于外而應養(yǎng)神于心,達到“天而不入”的順其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

    乘風御虛

    列子青年時代求道十分執(zhí)著認真,起初從師壺丘子,后又問道于老子親傳弟子關(guān)尹子,還曾拜商氏為師。他繼承了老子的學說,又加以發(fā)揚光大。傳說當他潛心修道時,能夠“御風而行”。他常在立春之日“乘風游八荒”;在立秋之日返回住所“風穴”。這些記載雖然夸張,但也間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學問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風范。

    個人名言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故智之所貴,存我為貴;力之所賤,侵物為賤。然身非我有也,既生,不得不全之!  “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  “不逆命,何羨壽?不矜貴,何羨名?不要勢,何羨位?不貪富,何羨貨?”  “五情好惡,四體安危,世事苦樂,古猶今也,人猶我也。人人相猶,損一秋豪而利人,悉天下以奉天下人!  “憂苦犯性,逸樂順性,斯實所系者也。名不可去,亦不可賓。但惡夫守命而累實。守名而累實,將恤危亡而不救,豈徒逸樂憂苦之間哉!

    名人推薦
    • 蘭亦農(nóng)
      蘭亦農(nóng),湖南茶陵人,1938年參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歷任學員、干事、宣傳隊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朱德警衛(wèi)二團總支書記、團...
    • 冷謙
      明代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字啟敬,號龍陽子。洪武初以善音律仕為太常協(xié)律郎。相傳元末已滿百歲,卒于明永樂年間。善養(yǎng)生。著《修齡要旨》,是明代...
    • 凌惠平
      凌惠平,漢代濕型古尸。2002年7月7日,連云港市區(qū)西南城郊約7公里的海州區(qū)雙龍村花園路基建工地上,驚現(xiàn)一座古墓。該墓葬時代為西漢晚期,出土文物8...
    • 劉佛年
      劉佛年(1914.4-2001.5.12),教育家。湖南醴陵人。出生在醴陵縣大林鄉(xiāng)一個書香之家,是第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長期從事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驗。...
    • 劉允升
      [清]字敬堂,號桐村,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諸生。山水得文氏家法。
    • 劉先春
      劉先春,男,1963年2月生,山東省定陶縣人,法學博士,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所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博士點負責...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