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祖謙 - 個人簡介
呂祖謙(1137—1181),字伯恭。曾祖呂好問,(1064—1131)字舜徒,南宋初年“以恩封東萊郡侯”②,始定居婺州金華(今屬浙江)。當時,學人多稱其伯祖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為“東萊先生”,呂祖謙則稱為“小東萊先生”。到了后世,一般均稱呂祖謙為“東萊先生”了。家世顯赫,家學深厚呂祖謙出身官宦世家。八世祖呂蒙正,字圣功,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第一;七世祖呂夷簡(979—1044),字坦夫,真宗咸平三年(1000)進士;六世祖呂公弼(1007—1073),字寶臣、呂公著(1018—1089),字晦叔均以蔭入仕,分別賜進士出身和登進士第。以上諸呂皆曾入朝為宰相。呂祖謙 - 生平簡述
紹興三十一年(1161),為右迪功郎,授嚴州桐廬縣尉,主管學事。這時,他才25歲。但呂祖謙并未看重這些官職,他甚至并沒有去上任,④而一心要走科舉入仕的道路。孝宗隆興元年(1163),呂祖謙終于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這年四月,先考中博學宏詞科,接著又中進士。孝宗特下詔“減二年磨勘,堂除差遣”①。史臣在這里還特別注明:“祖謙既中選,賜同進士出身,相繼放進士榜,又登上第,故有是命!雹趨巫嬷t由此而特授左從政郎,改差南外敦宗院宗學教授。其制詞說:“爾兩科皆優(yōu)選,宜有以旌其能,資敘超升,是亦常典,可特授左從政郎,差遣如故!雹劭磥硎嘶碌纳囊严騾巫嬷t展開了坦途,但他的命運不濟,實際上,他所謂的“隱憂”也隨之到來了。就在呂祖謙連中兩科的前一年,即紹興三
十二年(1162),他的妻子韓氏去世,所生男亦夭折。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他的母親去世,歸葬婺州。由于為母親守喪,他只得以教授學子為業(yè)。乾道五年(1169),他再娶韓氏(為原配之妹),并到嚴州任所。乾道六年(1170),他升任太學博士,并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次年(1171)五月,第二任妻子韓氏又去世,所生女亦夭折,在精神上給呂祖謙帶來了極大痛苦。
接著,乾道八年(1172),父親因病告歸,并以這年二月去世。在守喪的三年中,他仍以教授學子和著述為事。淳熙三年(1176),守喪期滿,因李燾的推薦,升任秘書省秘書郎,并兼國史院編修官與實錄院檢討官。這一年,正40歲。這時,他已疾病纏身。淳熙四年(1177),又娶芮氏為妻,淳熙六年(1179)七月二十八日,其妻芮氏又去世,這一年他42歲。越二年,淳熙八年(1181)七月二十九日他也病故,享年44歲。兼收并蓄,獨樹一幟盡管呂祖謙一生屢遭不幸,但在學業(yè)上體現(xiàn)的那種寬宏函容和兼收
呂祖謙 - 家世顯赫,家學深厚
呂祖謙出身官宦世家。八世祖呂蒙正,字圣功,為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進士第一;七世祖呂夷簡(979—1044),字坦夫,真宗咸平三年(1000)進士;六世祖呂公弼(1007—1073),字寶臣、呂公著(1018—1089),字晦叔均以蔭入仕,分別賜進士出身和登進士第。以上諸呂皆曾入朝為宰相。五世祖呂希哲(1039—1116,字原明),自其以下,包括曾祖呂好問、伯祖呂本中、祖父呂弸中、父親呂大器等,皆為朝廷命官。如此一代一代連續(xù)不斷地在朝為官,在宋以前和以后的歷朝中不多見。呂氏家族除官位顯赫外,學業(yè)上也頗有建樹,清人王梓材在校訂《宋元學案·范呂諸儒學案》所加按語說:謝山《札記》:“呂正獻公家登學案者七世十七人!笨颊I子希哲、希純?yōu)榘捕ǎò粗负ィ╅T人,而希哲自為《滎陽學案》。滎陽子切問,亦見學案。又和問、廣問及從子稽中、堅中、弸中,別見《和靖(按指尹焞)學案》。滎陽孫本中及從子大器、大倫、大猷、大同為《紫微學案》。紫微之從孫祖謙、祖儉、祖泰又別為《東萊學案》。共十七人,凡七世。然滎陽長子好問,與弟切問歷從當世賢士大夫游,以啟紫微,不能不為之立傳也。足見呂氏家學之深厚。全祖望(謝山)的計算尚不準確,呂氏家族當入學案的,七世尚不止17人。所以《宋史》呂祖謙傳說:“祖謙之學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獻之傳!
呂祖謙 - 少時科試,壯齒隱憂
呂祖謙在《除館職謝政府啟》中,對自己作了如下概括:“自其少時既奪移于科試,及乎壯齒,又堙廢于隱憂,竟失全功,徒憐初志!边@是頗合實際情況的。呂祖謙兒時,隨父親在福建任所,他先從師于林之奇,后隨父至臨安,又從師于汪應辰和胡憲。林之奇字少穎,一字拙齋,學者稱三山先生,是呂祖謙伯祖呂本中的門弟子。據(jù)《宋元學案》稱,呂本中“教之以廣大為心,以踐履為實,稱高弟”。從這個意義上說,呂祖謙又成了他伯祖呂本中的再傳弟子,足見其在學業(yè)上,受其伯祖影響最深。汪應辰,本名汪洋,18歲成進士,因高宗覽其應對,頗為賞識,賜名汪應辰,字圣錫。信州玉山人,學者稱玉山先生。他受知于趙鼎,也頗得胡安國、呂本中的賞識。據(jù)《宋元學案》稱:“先生于學,博綜諸家。”這對呂祖謙有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胡憲字原仲,是著名學者胡安國的侄子,從胡安國學,因居住在籍溪,故自號籍溪先生!跋壬|(zhì)本恬淡,而培養(yǎng)深固。平居危坐植立,時然后言。望之枵然,如槁木之枝,而即之溫然。雖當倉卒,不見其有疾言遽色。人或犯之,未嘗校也!边@些個人修養(yǎng),亦對呂祖謙有很大影響。呂祖謙早年因祖父呂弸中的致仕恩,補為將仕郎,紹興二十七年(1157),改為迪功郎,監(jiān)潭州南岳廟。紹興三十一年(1161),為右迪功郎,授嚴州桐廬縣尉,主管學事。這時,他才25歲。但呂祖謙并未看重這些官職,他甚至并沒有去上任,而一心要走科舉入仕的道路。孝宗隆興元年(1163),呂祖謙終于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這年四月,先考中博學宏詞科,接著又中進士。孝宗特下詔“減二年磨勘,堂除差遣”。史臣在這里還特別注明:“祖謙既中選,賜同進士出身,相繼放進士榜,又登上第,故有是命!眳巫嬷t由此而特授左從政郎,改差南外敦宗院宗學教授。其制詞說:“爾兩科皆優(yōu)選,宜有以旌其能,資敘超升,是亦常典,可特授左從政郎,差遣如故!笨磥硎嘶碌纳囊严騾巫嬷t展開坦途,但他的命運不濟,實際上,他所謂的“隱憂”也隨之到來了。
就在呂祖謙連中兩科的前一年,即紹興三十二年(1162),他的妻子韓氏去世,所生男亦夭折。乾道二年(116)十一月,他的母親去世,歸葬婺州。由于為母親守喪,他只得以教授學子為業(yè)。乾道五年(1169),他再娶韓氏(為原配之妹),并到嚴州任所。乾道六年(1170),他升任太學博士,并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次年(1171)五月,第二任妻子韓氏又去世,所生女亦夭折,在精神上給呂祖謙帶來了極大痛苦。接著,乾道八年(1172),父親因病告歸,并以這年二月去世。在守喪的三年中,他仍以教授學子和著述為事。淳熙三年(1176),守喪期滿,因李燾的推薦,升任秘書省秘書郎,并兼國史院編修官與實錄院檢討官。這一年,正40歲。這時,他已疾病纏身。淳熙四年(1177),又娶芮氏為妻,淳熙六年(1179)七月二十八日,其妻芮氏又去世,這一年他42歲。越二年,淳熙八年(1181)七月二十九日他也病故,享年44歲。
呂祖謙 - 兼收并蓄,獨樹一幟
盡管呂祖謙一生屢遭不幸,但在學業(yè)上體現(xiàn)的那種寬宏函容和兼收并蓄的精神,仍使他獨樹一幟,成為南宋一位重要學者和思想家。清代學者全祖望在校補《宋元學案》的過程中,很能發(fā)現(xiàn)呂祖謙為學的特點,他說:“宋乾、淳以后,學派分而為三:朱學也,呂學也,陸學也。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而復以中原文獻之統(tǒng)潤色之。門庭徑路雖別,要其歸宿于圣人則一也!雹偎說:“小東萊之學,平心易氣,不欲逞口舌以與諸公角,大約在陶鑄同類以漸紀其偏,宰相之量也。”②這確是呂祖謙的風格和為學特點,而表現(xiàn)這一風格和為學特點的,莫過于他促成了朱、陸的“鵝湖之會”。所謂“鵝湖之會”,是指以朱熹為首和以陸九淵為首的兩個針鋒相對的學派,于淳熙二年(1175)在江西信州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辯論會,這是我國哲學史和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聚會,為時三天,于當年六月八日結(jié)束!断笊饺匪健赌曜V》,引有陸九淵門人朱亨道的一段話:“鵝湖講道,切誠當今盛事。伯恭蓋慮陸與朱議論猶有異同,欲會歸于一,而定其所適從,其意甚善,伯恭蓋有志于此。語自得,則未也!雹蹍巫嬷t自己亦曾回憶此事說:“某留建寧凡兩月余,復同朱元晦至鵝湖,與二陸及劉子澄諸公相聚切磋,甚覺有益。元晦英邁剛明,而工夫就實入細,殊未可量;子靜亦堅實有力,但欠開闊耳!雹芤粋“就實入細”,一個“欠開闊耳”,一褒一貶,判然分明。足見就總體來說,呂祖謙是傾向于朱熹,而對陸九淵是有所批評的。
呂祖謙十分注意讀史。朱熹對呂學有所評述。一次,門人黃義剛向老師“問東萊之學”。朱熹便回答他:“伯恭于史分外子細,于經(jīng)卻不甚理會!雹儆忠淮,朱熹問他的門弟子吳必大:“向見伯恭,有何說?”必大回答:“呂丈勸令看史!敝祆鋵Υ撕懿粷M意,發(fā)議論說:“他此意便是不可曉!某尋常非特不敢勸學者看史,亦不敢勸學者看經(jīng)。只《語》、《孟》亦不敢便教他看,且令看《大學》。伯恭動勸人看《左傳》、遷《史》,令子約諸人抬得司馬遷不知大小,恰比孔子相似!”②這里朱熹的意見顯然十分偏頗,既不勸學者讀史,也不勸學者看經(jīng),甚至連《論語》、《孟子》“也不敢便叫他看”,而只令“看《大學》”一種,也不過是自己的一己之見,并沒有什么十足的道理可言。
呂祖謙既重視讀史,他勸人看《左傳》、讀《史記》便是理所當然的了。呂祖謙十分重視通史,他留下的未竟史著《大事記》12卷(通釋3卷,解題12卷),就是一部本擬“起春秋,后訖于五代”的編年體通史。③可惜天不假年,他只寫到漢武帝征和三年便去世了。不過,從他留下的這部分書看,這是一部嚴謹?shù)氖分B對呂祖謙教人讀史頗有微詞的朱熹也不得不承認,“其書甚妙,考訂得子細”④。這部書,每個事目都注明出典,如周敬王四十一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夏四月,孔子卒”。便注明:“以魯史、《左傳》修!泵織l都如此,一絲不茍。本書另附通釋3卷,解題12卷。呂祖謙說:“《大事記》者,列其事之目而已,無所褒貶抑揚也。熟復乎通釋之所載,則其統(tǒng)紀可考矣。解題蓋為始學者設,所載皆職分之所當知,非事雜博、求新奇,出于人之所不知也……凡所記大事無待箋注者,更不解題!雹倏梢娊忸}就是箋注讀這一條應當掌握的知識。仍以上條“孔子卒”為例,解題說:“魯史、《左傳》皆書己丑。杜預曰,四月十八日乙丑,無己丑;己丑五月十二日,日月必有誤?鬃由隰斚骞,至是年七十三。”這的確都是“職分之所當知”的事。而通釋,則正如陳振孫所說,是“經(jīng)典綱要,孔孟格言,以及歷代名儒大議論”②!皩W者考通釋之綱,玩解題之旨,斯得先生次輯之意云”。
呂祖謙于讀史極下功夫,有《十七史詳節(jié)》273卷傳世。誠如清代四庫館臣所說:其書“所錄大抵隨時節(jié)鈔,不必盡出精要”?磥磉@是呂祖謙讀史時隨手抄出的,具有選本性質(zhì),故得流傳。另一較有影響的史著是《東萊博議》,又稱《左氏博議》,雖是“為諸生課試之作”,卻多有呂祖謙的真知灼見。全書共4卷,選《左傳》文66篇,分析透徹,議論明達,不少地方,闡發(fā)了他卓越的史學思想。如在《曹劌諫觀社》一文,呂祖謙便盛贊了史官的直筆。他說:“當是時,人君之言動,史官未有不書者。為君者視以為當然而不怒,為史者視以為當然而不疑,此三代之遺直也。其后管仲之戒齊桓也,曰作而不記,非盛德也。管仲之所言雖是,而已開作而不記之端也。又其后,周王之私犒晉使也,曰,非禮也,勿籍。周王之所舉已非,而且顯然戒史官以勿籍矣。然一時之史官世守其職,公議雖廢于上,而猶明于下。以崔杼之弒齊君,史官直書其惡,殺三人而書者踵至。身可殺而筆不可奪,鈇鉞有敝,筆鋒益強。威加一國,而莫能增損汗簡之半辭,終使君臣之分、天高地下,再明于世,是果誰之功哉!”又說:“使其阿諛畏怯,君舉不書,簡編失實,無所考信,則仲尼雖欲作《春秋》以示萬世,將何所據(jù)乎?無車則造父不能御,無弓則后羿不能射,無城則墨翟不能守。大矣哉,史官之功也!”①這種對古代史官的高度評論,在理學大盛的南宋,可謂不同凡響,反映了呂祖謙重視史學、重視文獻有征的求實精神。
呂祖謙在任史官時,曾參與編修《徽宗皇帝實錄》200卷,又曾奉旨校正《圣宋文!,這就是由他重新編選的《宋文鑒》。這部書共150卷,所涉詩文集800余家。其書“斷自中興以前”②,保存了北宋大量的詩文。呂祖謙曾對他的侄子呂喬年說:“國初文人尚少,故所取稍寬。仁廟以后,文士輩出,故所取稍嚴,如歐陽公、司馬公、蘇內(nèi)翰、黃門諸公之文,俱自成一家,以文傳世,今姑擇其尤者,以備篇帙;蚱淙擞新動跁r,而其文不為后進所誦習,如李公擇、孫莘老、李泰伯之類,亦搜求其文,以存其姓氏,使不湮沒;蚱鋰L仕于朝,不為清議所予,而其文自亦有可觀,如呂惠卿之類,亦取其不悖于理者,而不以人廢言!雹鄱伎梢妳巫嬷t在選文時的良苦用心。此書初成,朱熹并無贊辭,但晚年經(jīng)過仔細研讀,卻說:“此書編次,篇篇有意……其所載奏議,皆系一代政治之大節(jié),祖宗二百年規(guī)模,與后來中變之意思,盡在其間,讀者著眼便見。”①足見本書的編選是極有功力的。
呂祖謙還有不少著述,如《古周易》1卷、《書說》35卷、《呂氏家塾讀詩記》32卷、《春秋左氏傳說》20卷、《春秋左氏續(xù)說》12卷、《東漢精華》14卷、《麗澤論說集錄》10卷、《歷代制度詳說》12卷、《古文關(guān)鍵》2卷等,皆已收入《四庫全書》,另還有《東萊集》40卷傳世。呂祖謙關(guān)心朝中大事,極力主張抗金。他曾上書說:“恢復大事也,規(guī)模當定,方略當審……臣愿精加考察,使之確指經(jīng)畫之實,孰先孰后,使嘗試僥幸之說不敢陳于前。”②他對南渡之后50年,“文治可觀而武績未振”的情況極為擔憂③,希望能從根本上予以改變,其用意顯然是十分深刻的?上巫嬷t在從政的18年間,屢被他所說的“隱憂”所困,未能充分發(fā)揮他的才干,實在令人嘆惋。
呂祖謙 - 著作十種
第一冊:《東萊集》第二冊:《麗澤論說集錄》、《近思錄》
第三冊:《古周易》、《易說》、《周易音義》、《周易繫辭精義》
第四冊:《東萊書說》二種
第五冊:《呂氏家塾讀詩記》
第六冊:《春秋集解》
第七冊:《左氏傳說》、《續(xù)左氏傳說》
第八冊:《東萊博議》
第九冊:《大事記》
第十冊:《呂氏唐鑒音注》、《歷代制度詳說》
呂祖謙 - 參考資料
【1】:雅虎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7101601982.html【2】:國學網(wǎng)http://www.guoxue.com/zt/lzqyzdwh/luzuqian.htm
【3】:http://zdxs.zjnu.net.cn/jieshao.asp
【4】:新華網(wǎng)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3/25/content_7853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