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順 - 少年生涯
1905年,郭雨順出生在北京一個極為貧困的家庭里。祖父以給人家挑水為生。父親郭維元是個人力車夫。母親則每天在街頭替人家縫縫補補苦度光陰。
郭雨順的叔叔郭喜慶是北京富連成科班的頭科學生。雨順七歲那年,家中無力撫養(yǎng),也把他送進富連成學戲。雨順生在貧寒人家,小小年紀也不知什么禮,入科的頭一天,剛練完功,已到開飯時候,伙房師傅把飯菜抬了上來,早已餓得前心貼后心的雨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跑過去就狼吞虎咽吃起飯來。老師一見,這還了得,如此犯了大忌,就因為“搶飯”,雨順被革除回家。
父母把雨順帶回家又急又氣。多一張嘴,多一份負擔,經(jīng)過一番教訓,雨順二次來到富連成。這次雨順謹記父母教誨,練功在前,吃喝在后,不招災,不惹事。誰想一天早上剛天亮就被老師的藤條打醒,原來是自己身邊的同學在半夜里逃跑了。老師責問他那個師兄跑到哪兒去了?雨順說不知道。老師便不由分說把他劈頭蓋臉痛打一頓。雨順又委屈又生氣,以致被打急,張嘴罵了老師一句。徒弟敢罵師傅,大逆不道,為此,雨順二次被科班革除。雨順挨打是冤枉的,但為了生活,父母含淚托其叔叔喜慶再次把他送進富連成。這次三進科班總算踏實了,雨順也有了行當,學文武花臉。該著他與富連成無緣,沒過幾個月,由于孩子們睡的是又潮又濕的地鋪,雨順漸漸生了一身濃瘡,每天疼痛難忍,科班只好告知家里把他接回。等雨順的疥瘡養(yǎng)好之后,再進富連成也沒那么容易了。此時,海參威(今蘇聯(lián)符拉迪沃斯托克)來人邀郭喜慶等人去演出,父母便把雨順交給喜慶,取藝名月樓,叔侄很快踏上了北去的征程,這年他才九歲。
海參威有個由俄國人開辦的小科班,班主是中國人叫張殿華。郭喜慶一行人到此以后,便把月樓寫給了小科班學戲,喜慶除演出外,也在科班里教戲。1917年爆發(fā)了十月革命,科班解散,郭喜慶只好帶月樓坐上狗爬犁離開海參威。
隨著年齡的增長,月樓的技藝也日漸提高,如《摩天嶺》、《獨木關(guān)》、《武松殺嫂》等已成為他經(jīng)常上演的劇目,而且很受觀眾歡迎。
郭雨順 - 成為武生
郭月樓跟隨叔叔在沈陽等地演出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他扮相英俊,兩眼雖然較小,卻非常有神。他身材適中,長靠、箭衣、短打戲均能勝任,而且作為武生,還具備了沖、猛、漂、帥等特點。所以,觀眾對他的演出十分贊賞。
月樓十八歲那年,叔叔帶他來到長春演出。一連在長春演了兩個月,每月掙三百塊大洋,這是郭雨順成名邁出的第一步。
在長春演了兩個月戲之后,哈爾濱的華樂戲院又將郭雨順叔侄接去,在那里可巧又與張玉亭打了個對臺,經(jīng)過一番臺上的較量,郭雨順以年輕武生的有利優(yōu)勢,為華樂舞臺爭得了觀眾,張玉亭再次悄悄離開了他所在的劇場。一個月后,沈陽共益舞臺又將郭雨順接去,不僅演出了不少拿手好戲,還排出了新戲《張紋祥判馬》,他扮演竇一虎,也很轟動。這出戲成為他后來常演的劇目之一。藝人出名處處接迎,繼沈陽之后,他又在大連演了四個月戲。當然,戲越演越精,人也越演越紅。大連演罷,他又來到了海河之濱的天津衛(wèi)。
在天津戲不好唱,尤其初來乍到的藝人想在這塊地上站住腳,沒有出類拔萃的功夫是很難辦到的。為了打開局面,郭雨順以自己的拿手戲《懷都關(guān)》打第一炮。他這出戲與眾不同,扮相上為改良派,他扮演主角鄭莊公,穿改良靠、裹腿、打鞋。最惹人注目的是他使用的大刀,僅刀頭就有二尺多長,寬一尺左右,上有三個大刀鼻環(huán),舞動起來滿臺生風。在這個戲中,除去武打外,他僅一個會陣上馬的動作就令臺下觀眾“炸窩”,他扮演的鄭莊公,從兵丁手中取過大刀(此時是以刀代馬),一個上馬的跨腿動作,緊接著單腿不落地,飛快的三個干凈利落的轉(zhuǎn)身,然后既脆又穩(wěn)的提刀亮相,立時臺下喝彩之聲幾乎震耳欲聾。這出戲演出之后,觀眾送他一個美稱——大刀蓋。從此以后,大刀郭雨順的名字便廣為傳開。
郭雨順二十一歲時,在戲班里打武行的薛三大爺?shù)热说拇楹舷,與天津貧苦人家的萬姑娘結(jié)婚。次年,郭雨順把母親接來,一家人隨著郭喜慶奔赴上海。
郭雨順 - 上海演出
郭雨順到上海之后,即住班在丹桂第一臺。在上海戲好唱,只要有本事、賣力氣,觀眾是喜歡捧場的。郭雨順很快在上海紅了起來,成為丹桂第一臺的頂粱武生。
從1927年至1931年,郭雨順在上?偣采盍怂哪辍K哪觊g,他與上海觀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以高超技藝而蜚名上海劇壇。1930年他在丹桂第一臺與著名演員蓉麗娟、劉筱衡、陳筱穆、筱蘭芬、張韻樓合作演出的新編連臺本戲《開天辟地》曾轟動一時。郭雨順在劇中扮演蚩尤,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單獨演出的傳統(tǒng)劇目也頗受歡迎,常演的劇目有《艷陽樓》、《惡虎村》、《鐵公雞》等。
1930年春節(jié)前,他還參加了由上海梨園公會會長周信芳主持的“救濟貧苦同業(yè)”大義務戲的演出。這次演出由上海十三個戲班的主演們參加,可謂名流薈萃,盛況空前。丹桂第一臺則是以蓉麗娟、郭雨順等人為首。這次演出,周信芳先生親自執(zhí)排了一出《大觀園》(《紅樓夢》中元春省親的一段故事),由蓉麗娟主演,而郭雨順卻與劉漢臣、林樹森、高雪樵、王虎臣等名武生、名老生扮演太監(jiān)。郭雨順與其他名演員不計牌位,不計角色大小,通力合作,這在上海劇壇中成為一段佳話。
十里洋場的從藝生活,使郭雨順飽受坎坷,而在藝術(shù)上卻眼界開闊、廣聞博采。由于受到海派京劇的進一步影響(他在東北期間已深受海派藝術(shù)的熏陶與傳授),他在劇目上對《反西涼》、《廣泰莊》等都采取了海派的演法!妒战S》是一出典型的海派戲,扮相上別于京朝派,不勾臉,只是揉臉,在額頭處畫一小太極圖,扎改良靠,戲中連打帶罵(一種演唱、表舞形式)。演出中力求火爆、節(jié)奏快,觀眾十分愛看。上述劇目逐漸成了郭雨順的代表作。除此,他在上海的最大收獲,是在演出中結(jié)識了以演關(guān)羽戲而馳名的李吉來,并向他學習了一些老爺戲,為他以后演出關(guān)羽戲奠定了基礎(chǔ)。
郭雨順 - 奔波流離
1931年郭雨順回到天津,應中原公司劇場管事何茂卿邀,在中原公司演了三個月戲,又轉(zhuǎn)到大舞臺。1931年陰歷八月,他攜帶剛剛生過孩子的妻子來到大連,年底轉(zhuǎn)赴哈爾濱。
1932年初,東北三省淪陷,在日軍的鐵蹄下,郭雨順為了一家人的生存,不得不攜妻帶子奔波于東北的大小城市。然而,每到一地,看戲者廖廖無幾,一家大小常常忍饑挨餓。自1932年開始,郭雨順曾先后到過吉林、長春、沈陽、海龍、齊齊哈爾、海拉爾、遼源、琿春、撫順、敦化、丹東、旅順等地,并且在長春、大連兩地曾各呆了四年左右。他在長春演戲期間,又結(jié)識了著名文武老生唐韻笙。郭雨順在藝術(shù)上又吸收了唐韻笙的一些特點,使自己的表演風格更為突出。尤其在演出關(guān)羽戲方面,他將李吉來的南派演法與唐韻笙的關(guān)東派演法融為一體,既表現(xiàn)出關(guān)羽的威嚴、肅穆、威風凜凜,又在舞蹈的上馬、趟馬表演中,以大幅度并頗有激情的動作,展示出這位武將的神采。他演出的海派戲《吳漢殺妻》、《七擒孟獲》,也受到了唐韻笙的教益。
1945年日本投降,郭雨順在大連與同業(yè)們歡慶抗戰(zhàn)勝利。春節(jié)過后,他應煙臺藝術(shù)救國會二分會的邀請,到煙臺丹桂戲園演出。日本投降后的煙臺,已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當?shù)厝罕姺浅O矚g京劇。郭雨順到煙臺的頭三天演出《懷都關(guān)》、《拿高登》、《古城會》。此時郭雨順已年過四十,藝術(shù)上更臻成熟、老練,功夫、表演無一不佳,郭雨順成了煙臺丹桂戲園鼎鼎大名的主要演員。1948年宿縣被人民解放軍解放,郭雨順和藝人們組織起來為解放軍指戰(zhàn)員演出,并且寫信給仲曦東要求參軍。仲曦東接到信的當天夜里,就把郭雨順和其他藝人接了去。從此,郭雨順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
郭雨順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zhàn)軍以后,很快投入了淮海戰(zhàn)役。在戰(zhàn)火紛飛中,他和們冒著槍林彈雨為廣大指戰(zhàn)員演出,沒有戲臺,就在曠場上把雪堆積起來上面鋪上木板進行演出,給指戰(zhàn)員們清唱、翻跟頭、演戲中的片段。到部隊醫(yī)院慰問傷病員時,有條件就演他的拿手戲,沒條件就給傷病員表演武功。在演出中,郭雨順看到服裝、道具不夠用,便找到部隊負責,將自己多年來用血汗錢購置的戲箱,全部無代價地交公,這些行頭價值萬金,滿滿裝了一大卡車。淮海戰(zhàn)役結(jié)束后,他又隨部隊南下。
郭雨順 - 建國之后
1949年初,郭雨順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zhàn)軍政治部京劇團,改編為第三野戰(zhàn)軍七兵團政治部京劇團。劇團設(shè)在杭州。1952年,七兵團政治部京劇團奉命調(diào)北京組建軍委總政治部京劇團。部隊首長考慮工作需要,于第二年又將郭雨順從九兵團政治部京劇團調(diào)回,從事教員工作及演出?傉﹦F服務于全軍,經(jīng)常跋山涉水奔赴各地演出。1953年冬天,他隨劇團到西北高原慰問部隊。
1955年,總政京劇團與西南軍區(qū)京劇院合并改建為中國京劇院四團,郭雨順擔任教員組組長。
1958年9月,中國京劇院四團奉命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郭雨順放棄了大城市的優(yōu)裕生活,攜帶妻兒老小來到了寧夏銀川。到寧夏初期,他還為自治區(qū)越劇團演員教授基本功,為秦腔劇團培養(yǎng)青年演員。
“文化大革命”前夕,郭雨順退休。在逆境中,郭雨順對黨充滿信念,默默地等待著,相信黨總有一天會給他做出正確結(jié)論的。粉碎“四人幫”以后,強加在郭雨順身上的不實之詞被徹底推翻。1977年恢復演出傳統(tǒng)戲時,他又被寧夏京劇團聘任為教員。政策落實了,首先考慮的不是他那已住了二十幾年的兩間土坯房該拆遷了,也沒有去想他應按離休對待,工資該補了,卻一心想著如何把失去的十年時間搶回來,多為中青年演員說幾出戲,把自己一生所學到的技藝統(tǒng)統(tǒng)傳給他們。他不顧年老多病,每天拄著拐杖,按時步行到京劇團的排練場,指導中青年演員練功、排戲。他雖然眼花、耳背、腿腳不靈,但培養(yǎng)后生力量的熱情卻絲毫不減當年。
1981年3月,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寧夏分會在銀川舉辦中青年演員學習班,要聘請自治區(qū)著名戲曲藝術(shù)家講課,郭雨順應邀向演員們傳授了自己如何演關(guān)羽戲的心得體會,受到與會中青年演員們的熱烈歡迎。1981年6月23日,《寧夏日報》在頭版顯要位置上登載了長篇通訊《我是共產(chǎn)黨員》,報導了他的先進事跡。寧夏人民廣播電臺也全文播送了這篇通訊。
郭雨順是中國戲曲家協(xié)會會員,他逝世后,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追認他為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著名的戲曲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