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西斯·培根 - 人物簡介
雖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在很多年中都是一位主要的政治家,雖然他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但是他卻因為他的哲學作品而出名。這些作品表明他是科學新時代的先驅:認識到科學和技術可以改變世界的第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一位科學調查的得力倡導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他重視感覺經驗和歸納邏輯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開創(chuàng)了以經驗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經驗哲學的新時代,對近代科學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人類哲學史、科學史都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為此,羅素尊稱培根為“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
弗蘭西斯·培根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fā)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面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xiàn)偉大的復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guī)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筑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斥,最后得出正確的結論。
弗蘭西斯·培根 - 生平介紹
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倫敦一個官宦世家,是伊麗莎白一世手下一位高級政府官員(新貴族)的次子。母親安尼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嫻熟的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異乎尋常的才智。弗蘭西斯從小體弱多病。后世傳者多以為這就是他少年老成的原因。其實他自幼即喜研讀較他的年齡應讀的書更為高深的書籍,所以他的態(tài)度老成的原故或在于此而不在于彼。關于他的幼年所知甚少。只知道他的生活是在兩個地方度過的:一處是倫敦的府。s在現(xiàn)在的臨河街與泰晤士河之間),一處是哈弗州的高闌城的別墅,到了他十三歲的時候他同年長于他二歲的哥哥安東尼同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這才對他的生平知道得較為詳細一點了。
他十二歲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攻讀法律,在校學習期間,他對傳統(tǒng)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敦,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部事物。但是三年后中途輟學,未獲得學位。他從十六歲開始給英國駐巴黎大使當一個時期的官員。但是當培根十八歲時,他的父親猝死,未能給他留下什么錢財。因此他開始攻讀法律,二十一歲時找到一個律師的職業(yè)。
在劍橋大學學習三年后,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里,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 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準備日后贍養(yǎng)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的生 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父喪之后,培根住進了葛萊法學院,一面攻讀法律,一面四處謀求職位。1582年,他終于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后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xiàn)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沒有得到任何職位。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 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于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并,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云,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 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與對科學真 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磅,監(jiān)禁于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后來罰金和監(jiān)禁皆被豁免,但 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只雞,把雪 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fā),病情惡化,于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后,人們?yōu)閼涯钏,為他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志銘:圣奧爾本斯子爵,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稱之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弗蘭西斯·培根 - 政治生涯
他是國璽大臣尼可拉斯·培根爵士的兒子,他的姨母就是威廉·西塞爾爵士(SirWilliamCecil)(即后來的柏立勛爵)的夫人;因而他是在國事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二十三歲時他被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是伊麗莎白拒絕委任他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之職。其理由之一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實際上他曾一次因欠債而被捕)。培根成為一位躊躇滿志、深得民心的青年貴族埃塞克斯伯爵的朋友和顧問,而埃塞克斯也成了培根的朋友和慷慨的捐助人。但是當埃塞克斯野心膨脹,陰謀發(fā)動一場推翻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時,是培根告誡他,要把忠實女王放在首位。盡管如此,埃塞克斯還是發(fā)動了政變,但卻未遂。培根在起訴伯爵犯有叛國罪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埃塞克斯被斬首。整個事件,使許多人都對培根產生了惡感。
伊麗莎白女王于1603年去世,培根成為她的繼承人詹姆斯一世國王的顧問。雖然詹姆斯拒不采納培根的勸告,但是他卻賞識培根,在詹姆斯統(tǒng)治期間,培根在政府步步高升。1607年培根成為法務次長,1618年被任為英國大法官,一個與美國法院院長大體相等的職務;同年被封為男爵;1621年被封為子爵。
但是樂極生悲,培根隨后便大難臨頭。作為一個法官,培根當面接受訴訟當事人4萬英鎊的“禮物”,雖然此事非常普遍,但是卻顯然違反法律。他在議會中的政敵正想抓住這個機會把他趕下臺去。培根招供了,被判了有期徒刑,關押在倫敦塔,終身不得擔任任何公職,同時,還被罰了一筆巨款。國王不久就將培根從獄中釋放出來,免除了對他的罰款,但是他的政治生涯已告終結。
現(xiàn)在到處都有高級政客因受賄或以其它手段來踐踏公眾的信任而被捕的例子。當這樣的人被捕時,他們往往起訴為自己辯護,聲稱其他每個人也都在行騙。如果認真對待這種辯護,看來那就意味著行騙的政客會逍遙法外,除非懲罰事有先例。培根服罪的話卻與眾不同:“我是這五十年來英國最正義的法官,但給我的定罪卻是這兩百年來議會所做的最正義的譴責”。
弗蘭西斯·培根 - 哲學思想
培根的哲學思想是與其社會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主張發(fā)展生產,渴望探索自然,要求發(fā)展科學。他認為是經院哲學阻礙了當代科學的發(fā)展。因此他極力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權威。他還進一步揭露了人類認識產生謬誤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說”。他說這是在人心普遍發(fā)生的一種病理狀 態(tài),而非在某情況下產生的迷惑與疑難。第一種是“種族的假相”,這是由于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認識錯誤;第二種是“洞穴的假相”是個人由于性格、愛好、教育、環(huán)境而產生的認識中片面性的錯誤;第三種是“市場的假相”,即由于人們交往時語言概念的不確定產生的思維混亂。第四種是“劇場的假相”這是指由于盲目迷信權威和傳統(tǒng)而造成的錯誤認識。培根指出,經院哲學家就是利用四種假相來抹煞真理,制造謬誤,從而給予了經院哲學沉重的打擊。但是培根的“假相說”滲透了培 根哲學的經驗主義傾象,未能對理智的本性與唯心主義的虛妄加以嚴格區(qū)別。
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傳統(tǒng)是貧乏的,原因在于學術與經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相輔相成。他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時間的女兒而不是權威的女兒”,對經院哲學進行了有力的攻擊。
弗蘭西斯·培根的哲學思想是唯物主義的。他反對經院哲學和唯心主義。他極力批判經院哲學,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和幻想。他主張雙重真理說,強調發(fā)展自然科學在人類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認為自然是物質的,物質是多種多樣的、能動的,人類掌握知識是為了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他認為,一切知識來源于感覺,感覺是可靠的。
培根的科學方法觀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古代關于物質是萬物本源的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具有運動的特性,運動是物質的屬性。培根從唯物論立場出發(fā),指出科學的任務在于認識自然界及其規(guī)律。但受時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觀還具有樸素唯物論和形而上學的特點。
培根哲學中一個最出名的部分就是他列舉出他所謂的“幻象”。他用“幻象”來指讓人陷于謬誤的種種壞心理習慣。他舉出四種幻象!胺N族幻象”是人性當中固有的幻象;他特別提到指望自然現(xiàn)象中有超乎實際可尋的秩序這種習慣!岸纯呋孟蟆笔莻別研究者所特有的私人成見!笆袌龌孟蟆笔顷P乎語言虐制人心、心意難擺除話語影響的幻象!皠龌孟蟆笔桥c公認的思想體系有關系的幻象;在這些思想體系當中,不待說亞里士多德和經院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就成了他的最值得注意的實例。這些都是學者們的錯誤:就是以為某個現(xiàn)成死套(例如三段論法)在研究當中能代替判斷。
培根關于四種幻象的理論是從中世紀著名的唯名論哲學家羅吉爾·培根那里繼承下來的,羅吉爾認為認識的障礙有四種:1、沒有力量和長處的權威;2、繼承性和習慣勢力;3、不學無術者的偏見;4、在聰明的假面具下掩蓋的無知。當然,弗蘭西斯·培根的觀點比起羅吉爾關于四種認識障礙的分析又進了一步,而且更加具體,更加細致。
弗蘭西斯·培根 - 哲學貢獻
培根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一系列原則;制定了系統(tǒng)的歸納邏輯,強調實驗對認識的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稱培根是“英國唯物主義的第一個創(chuàng)始人”;是“整個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這是對培根哲學特點的科學概括。培根認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的知識(認識)只有通過感性經驗從客觀外界獲得。他說:“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釋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實上和思想上,對于自然過程所見到的那么多”。他認為,認識的真實性和存在的真實性是一致的,“其間的差別不過是直接的光線和反射的光線而已”,這是一種相當徹底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為什么人的認識必須從經驗開始呢?因為在培根看來,客觀外界的事物只有通過人的感官,才能被人們所感知,用他的話來說,“個體(客觀外物)首先刺激感官,感官好像是理智的入口和門戶”。值得注意的是,培根雖然強調感性經驗對人的認識的重要性,但他沒有把這一點絕對化,他只是強調感官是人認識外界的一個必經的通道,而并沒有說通過感官獲得的知識都是正確的,更沒有說這種認識就是認識的全部。相反,他認為感官本身有局限性,比如感官對于那些并不是很顯露的、或過于微小、或空間距離過遠的物體,這未必能認識得很清楚,所以他說:“斷定感官為衡量萬物的尺度,是很大的錯誤”。這段話是針對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個命題而說的。從這里可以看出,培根的確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學家。過去往往有一種誤解,認為培根只強調感性認識,而對理性認識完全忽視,事實并非如此。
通過他所使用的比喻,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他說蜜蜂采蜜,原料來自花圃、田間的花叢,蜜蜂采集到花粉后,必須經過自己的加工制作,才能造出香甜可口的蜂蜜。人的認識也一樣,原料只能通過感官從外界獲得,但這還不等于已經獲得真正的知識,人還必須通過自己的大腦,把這些從外界獲得的材料,“加以改變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識。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培根十分重視科學實驗對認識的作用。這和培根不僅是一位哲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家有關。他認為,實驗和經驗不同,經驗是自然形成的,而實驗則是由人控制的。人通過科學實驗,往往能夠得到從經驗得不到的知識,“自然的奧秘在技術干預之下,比在自然活動時更容易表露出來”。
從這里可以看出,培根雖是一個經驗論者,但并不以通過感性經驗獲得的知識為滿足,而是強調必須通過科學實驗這種能夠充分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知識。培根雖然沒有提出也不可能提出社會實踐的概念,他的哲學總體上也沒有超出機械唯物主義的水平,但從他強調科學實驗的重要作用來看,他比起不少舊唯物主義的哲學家要高明。
培根的認識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認為要認識自然,就要破除人的心智方面的種種障礙,實現(xiàn)理智的解放。在他看來人的認識錯誤來源于兩個方面,即既來自感覺,也來自心智,心智方面的錯誤對人的認識影響更大。他說:“心智遠不能同一面清明光潔的鏡子的性質相比,在這鏡面上事物的光線能按其真實的入射角而反射;不,它毋寧是一面受到蠱惑的鏡子,如果不解除其魔障,恢復其原狀,則充滿迷信和欺詐!
弗蘭西斯·培根 - 歸納方法
歷來有多少哲學家強調演繹的相反一面即歸納的重要性,在這類稟有科學氣質的哲學家漫長的世系中,培根是第一人。培根也如同大多數(shù)的后繼者,力圖找出優(yōu)于所謂“單純枚舉歸納”的某種歸納。單純枚舉歸納可以借一個寓言作實例來說明。昔日有一位戶籍官須記錄下威爾士某個村莊里全體戶主的姓名。他詢問的第一個戶主叫威廉·威廉斯;第二個戶主、第三個、第四個……也叫這名字;最后他自己說:“這可膩了!他們顯然都叫威廉·威廉斯。我來把他們照這登上,休個假!笨墒撬e了;單單有一位名字叫約翰·瓊斯的。這表示假如過于無條件地信賴單純枚舉歸納,可能走上岔路。培根相信他有方法,能夠把歸納作成一種比這要高明的東西。例如,他希圖發(fā)現(xiàn)熱的本質,據他設想(這想法正確)熱是由物體的各個微小部分的快速不規(guī)則運動構成的。他的方法是作出各種熱物體的一覽表、各種冷物體的表、以及熱度不定的物體的表。他希望這些表會顯示出某種特性,在熱物體總有,在冷物體總無,而在熱度不定的物體有不定程度的出現(xiàn)。憑這方法,他指望得到初步先具有最低級普遍性的一般法則。由許多這種法則,他希望求出有二級普遍性的法則,等等依此類推。如此提出的法則必須用到新情況下加以檢驗;假如在新情況下也管用,在這個范圍內便得到證實。某些事例讓能夠判定按以前的觀察來講均可能對的兩個理論,所以特別有價值,這種事例稱作“特權”事例。
培根的歸納法由于對假說不夠重視,以致帶有缺點。培根希望僅只把觀察資料加以系統(tǒng)整理,正確假說就會顯明畢露,但事實很難如此。一般講,設假說是科學工作中最難的部分,也正是少不得大本領的部分。迄今為止,還沒有找出方法,能夠按定規(guī)創(chuàng)造假說。通常,有某種的假說是收集事實的必要先決條件,因為在對事實的選擇上,要求有某種方法確定事實是否與題有關。離了這種東西,單只一大堆事實就讓人束手無策。
單純枚舉歸納問題到今天依舊是懸案。涉及科學研究的細節(jié),培根排斥單純枚舉歸納,這完全正確。因為在處理細節(jié)的時候,可以假定一般法則,只要認為這種法則妥善,就能夠以此為基礎,建立起來多少還比較有力的方法。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設出歸納法四條規(guī)范,只要假定因果律成立,四條規(guī)范都能用來有效。但是穆勒也得承認,因果律本身又完全在單純枚舉歸納的基礎上才信得過?茖W的理論組織化所做到的事情就是把一切下級的歸納歸攏成少數(shù)很概括的歸納——也許只有一個。這樣的概括的歸納因為被許多的事例所證實,便認為就它們來講,合當承認單純枚舉歸納。這種事態(tài)真不如意到極點,但是無論培根或他的任何后繼者,都沒從這局面中找到一條出路。
弗蘭西斯·培根 - 科學態(tài)度
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傳統(tǒng)是貧乏的,原因在于學術與經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應相輔相成。他曾列出一張他認為值得研究的130個課題和操作方法的表,請求詹姆斯一世頒布命令搜集這些知識。實際上他只得到很有限的一些資料。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關于科學的一系列看法和主張,如他提出熱的本質是運動,因為有熱的情況出現(xiàn)時總有運動存在。他還認為,產生可感覺到的熱效慶的原因是現(xiàn)象下面的物體微粒的運動,這種運動具有原子的特性等。盡管培根感興趣的正是科學,盡管他的一般見解也是科學的,他卻忽略了當時科學中大部分正進行的事情。他否定哥白尼學說;只就哥白尼本人講,這還情有可原,因為哥白尼并沒提出多么牢靠的議論。但是開普勒的《新天文學》(New Astronomy)發(fā)表在1609年,開普勒總該讓培根信服才對。吉爾伯特對磁性的研究是歸納法的光輝范例,培根對他倒贊賞。
然而他似乎根本不知道近代解剖學的先驅維薩留斯(VesalA ius)的成績。出人意料的是,哈維是他的私人醫(yī)生,而他對哈維的工作好像也茫然不知。固然哈維在培根死后才公布他的血液循環(huán)發(fā)現(xiàn),但是人們總以為培根會知道他的研究活動的。哈維不很高看培根,說“他像個大法官似的寫哲學”。假使培根原來對功名利祿不那么關切,他當然會寫得好一些。
培根不僅瞧不起演繹推理,也輕視數(shù)學,大概以為數(shù)學的實驗性差。他對亞里士多德懷著惡毒的敵意,但是給德滿克里特非常高的評價。他雖然不否認自然萬物的歷程顯示出神的意旨,卻反對在實地研究各種現(xiàn)象當中摻雜絲毫目的論解釋。他主張一切事情都必須解釋成由致效因必然產生的結果。
演繹在科學中起的作用,比培根想的要大。當一個假說必須驗證時,從這假說到某個能由觀察來驗證的結論,往往有一段漫長的演繹程序。這種演繹通常是數(shù)理推演,所以在這點上培根低估了數(shù)學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培根對自己的方法的評價是,它告訴如何整理科學必須依據的觀察資料。他說,我們既不應該像蜘蛛,從自己肚里抽絲結網,也不可像螞蟻,單只采集,而必須像蜜蜂一樣,又采集又整理。這話對螞蟻未免欠公平,但是也足以說明培根的意思。
弗蘭西斯·培根 - 優(yōu)秀論著
1597年,培根發(fā)表了他的處女作《論說隨筆文集》 。該書文筆言簡意賅、智睿奪目,它包含許多洞察秋毫的經驗之談,其中不僅論及政治而且還探討許多人生哲理。他在書中將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思考,以及對人生的理解,濃縮成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1605年,培根用英語完成了兩卷集《論學術的進展》 。這是以知識為其研究對象的一部著作,是培根聲稱要以知識為其領域,全面改革知識的宏大理想和計劃的一部份。培根在書中猛烈抨擊了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論證了知識的巨大的作用,提示了知識不能令人滿意的現(xiàn)狀及補救的辦法。在這本書中,培根提出一個有系 統(tǒng)的科學百科全書的提綱,對后來十八世紀的狄德羅為首的法國百科全書派編寫百科全書,起了重大作用。
1609年,在培根任副檢察長時,他又出版了第三本著作《論古人的智慧》 。他認為在遠古時代,存在著人類最古的智慧,可以通過對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發(fā)現(xiàn)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寫一部六卷本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偉大的復興》,這是他要復興科學,要對人類知識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預期的計劃,只發(fā)行 了前兩部份,1620年出版的 《新工具》是該書的第二部份。《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它提出了培根在近代所開創(chuàng)的經驗認識原則和經驗認識方法。 這本書與亞里士多德的《工具篇》是相對立的。
《新工具》也許是培根最重要的著作。這部著作基本上是號召人們采用實驗調查法。由于完全依靠亞里士多德演繹邏輯方法荒誕可笑,因而需要一種新的邏輯方法──歸納法。知識并不是推論中的已知條件,而是要從條件中歸納出結論性的東西,更確切地說是要達到目的的結論。人們要了解世界,就必須首先去觀察世界。培根指出要首先收集事實,然后再用歸納推理手段從這些事實中得出結論。雖然科學家在每一個細節(jié)方面并不都是遵循培根的歸納法,但是他所表達的基本思想對觀察和實驗有重大意義,構成了自那時起科學家一直所采用的方法的核心。培根在結束其政治生涯后,僅用幾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紀》一書,這部著作得到后世史學家的高度評價,被譽為是“近代史學的里程碑”。
大約在1623年,培根寫成了《新大西島》一書,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烏托邦式的作品,由羅萊在他去逝的第二年首次發(fā)表。該書描寫了太平洋的一個虛構的島上的一個烏托邦國家。雖然書中的背景令人起托馬斯·莫爾爵士的烏托邦,但是其整個觀點則截然不同。在培根的書中,他的理想王國的繁榮和幸福取決于而且直接來自于集中精力所從事的科學研究。當然培根是在間接地告訴讀者科研的明智應用可以使歐洲人民與他的神秘島上的人民一樣繁榮幸福。作者在書中描繪了自己新追求和向往的理想社會藍圖,設計了一個稱為“本色列”的國家,在這個國家里,科學主宰一切,這是培根畢業(yè)所倡導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現(xiàn)。此外,培根在逝世后還留下了許多遺著,后來,由許多專家學者先后整理出版,包括《論事物的本性》 、《迷宮的線索》、 《各家哲學的批判》 、 《自然界的大事》 、《論人類的知識》等等。
弗蘭西斯·培根 - 后人評價
人們完全可以說弗朗西斯·培根是一位真正的現(xiàn)代哲學家。他的整個世界觀是現(xiàn)世的而不是宗教的(雖然他堅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義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經驗論者而不是詭辯學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者而不是理論家。他那淵博的學識連同精彩的文筆與科學和技術相共鳴。雖然培根是一位忠實的英國人,但是他的洞察力遠遠地超過了他自己的國界。他劃分出三種雄心:其一類者,朝思暮想,慘淡經營,在本疆之內,得隴望蜀,覬覦青云;其二類者,官衣旰食,機關算盡,圖他人之邦,擴己國之勢,拜倒稱臣者愈多愈善,此輩雖貪婪無度,然卻至尊至貴;若一人披荊斬棘,努力登攀,以求人類享有經天緯地之略,駕馭宇宙之才,此實屬雄心大志,……盡臻盡善。
雖然培根是科學的指路人,但是他自己卻不是一位科學家,也跟不上他的同時代人所取得的進展的步伐。他忽略了納皮爾(新近發(fā)明了對數(shù))和開普勒,甚至還有他的英國同伴威廉·哈維。培根正確地指出熱是一種運動形式──一個重要的科學學說,但是在天文學上他卻拒絕接受哥白尼的學說。不過人們應該記住培根不是要提出一套完整、正確的科學定律,而是要提出一個應該學什么的概說。他的科學猜想意在作為進一步探討的起點而不是作為終極的結論。
弗朗西斯·培根并不是最先認識到歸納推理用途的人,也不是最先理解科學會給社會帶來各種可能利益的人。但是在他以前沒有人如此熱情而廣泛地發(fā)表這些思想。而且部分由于培根是一位好作家,部分由于他作為一位主要政治家的名氣,他對待科學的觀點在實際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662年當為了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而創(chuàng)建倫敦皇家學會時,創(chuàng)建者們稱培根為他們的啟靈人。而且當在法國啟蒙運動期間編纂大部頭的《百科全書》時,主要的編纂者們如狄德羅和阿朗貝爾贊譽培根是他們的作品的啟靈人。如果說《新工具》和《新亞特蘭提斯島》今天比過去一度曾有的讀者少了,這是因為它們的寓意已被廣泛地接受。
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鳴鑼開道者。他最早表達了近代科學觀,闡述了科學的目的、性質,發(fā)展科學的正確途徑,首次總結出科學實驗的經驗方法--歸納法,對近代科學發(fā)展起到指導作用。培根是除舊立新的思想革新者,他對經院哲學的科學觀和傳統(tǒng)邏輯思維方式的批判為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掃清了道路。
人們有理由把培根與另一位即將來臨的科學時代的先驅勒內·笛卡爾相提并論。培根比笛卡爾早一代人(三十年)。他比笛卡爾更多地強調觀察和實驗的重要性,但是這位法國人重大的數(shù)學發(fā)明使這種對比的天平稍微向有利于他的一邊傾斜。
弗蘭西斯·培根 - 名言警句
就是神,在愛情中也難保持聰明。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則是:第一,無所畏懼;第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
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徑通常是最壞的路。
友誼使歡樂倍增,悲痛銳減。
只有對于朋友,你才可以盡情傾訴你的憂愁與歡樂,恐懼與希望,猜疑與歡慰。
一個人從另一個人的諍言中所得來的光明,比從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斷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凈純粹。
因結婚而產生的愛,造出兒女;因友情而產生的愛,造就一個人。
最難忍受的孤獨莫過于缺少真正的友誼。
友誼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使人心中的憤懣抑郁之氣得以宣泄弛放,這些不平凡之氣是各種的情感都可以引起的。
友誼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秘以友誼對于人世間生,真像煉金術所要找的那種“點金石”。它能使黃金加倍,又能使黑鐵成金。
除了一個知心摯友以外,沒有任何一種藥物可以治療心病。
沒有可傾心相談的知交的人們,是個吃自己和自己心的食人鬼。
世上友誼本罕見,平等友情更難求。
友誼之于人心其價值真有如煉金術上常常所說的他們的寶石之于人身一樣。
只要你想想一個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務是不能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誼有多少益處了。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我們還可以用這個意義來論“孤獨”說,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可說是來自禽獸而不是來自人類。
友誼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于使人心中的憤懣抑郁得以宣泄、弛放!瓕σ粋真正的朋友,你可以傳達你的憂愁、歡悅、恐懼、希望、疑忌、諫諍,以及任何壓在你身上的事情。
最能保人心神之健康的預防藥就是朋友的忠言規(guī)諫。
沒有真摯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獨的人。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于河底而很難被人發(fā)現(xiàn),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使人們寧愿相信謬誤,而不愿熱愛真理的原因,不僅由于探索真理是艱苦的,而且是由于謬誤更能迎合人類某些惡劣的天性。
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愛求婚),認識真理(就是與之同處),和相信真理(就是享受它),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
從錯誤中比從混亂中易于發(fā)現(xiàn)真理。
要追求真理,認識真理,更要依賴真理,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理會愈益顯露。
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單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從自己肚中抽絲;而應該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蜂蜜來。
子女中那種得不到遺產繼承權的幼子,常常會通過自身奮斗獲得好的發(fā)展。而坐享其成者,卻很少能成大業(yè)。
如果說金錢是商品的價值尺度,那么時間就是效率的價值尺度。因此對于一個辦事缺乏效率者,必將為此付出高昂代價。
選擇機會,就是節(jié)省時間。
人們說得好,真理是時間的女兒,不是權威的女兒。
重復言說多半是一種時間上的損失。
時間是不可占有的公有財產,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理會愈益顯露。
書籍是橫渡時間大海的航船。
在一切大事業(yè)上,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看時機,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
善于識別與把握時機是極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業(yè)上,人在開始做事前要象千眼神那樣察視時機,而在進行時要象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
當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憤悶抑郁的時候,向知心摯友的一度傾訴可以使你得到疏導。否則這種積郁使人致病。俗語說:人總是樂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給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卻可以治療這個毛病。朋友之間可以從兩個方面提出忠告:一是關于品行的,二是關于事業(yè)的。
弗蘭西斯·培根 - 參考資料
1、http://baike.baidu.com/view/9235.htm
2、http://famousky.com/article.asp?id=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