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繇
字:元常
生卒:151-230(80歲)
終屬:魏
籍貫:豫州穎川長社 (今河南長葛)
官至:太傅
子女:鐘會 鐘毓
曾效力過的勢力:東漢 魏
鐘繇,東漢末舉孝廉,累遷廷尉正、黃門侍郎。曹操執(zhí)政,任侍中、司隸校尉。曹丕代漢,任廷尉,封崇高鄉(xiāng)侯。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鐘太傅”。工書法,宗曹熹、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自成一家,尤精于隸、楷。書若飛鴻戲海,舞鶴游天。后人評其隸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書法家胡昭并稱“胡肥鐘瘦”。與晉王羲之并稱“鐘王”。臨終時授子會曰:“吾精思學,學其用筆,每見萬類,皆畫像之,其專摯如此”。
鐘繇 - 《三國志·鐘繇傳》
鐘繇字元常,穎川長社人也。嘗與族父瑜俱至洛陽,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貴相,然當厄于水,努力慎之!”行未十里,度橋,馬驚,墮水幾死。瑜以相者言中,益貴繇,而供給資費,使得專學。舉孝廉,除尚書郎、陽陵令,以疾去。辟三府,為廷尉正、黃門侍郎。是時,漢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亂長安中,與關東斷絕。太祖領兗州牧,始遣使上書。傕、汜等以為“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繇說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矯命專制,唯曹兗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將來之望也!眰、汜等用繇言,厚加答報,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數(shù)聽荀彧之稱繇,又聞其說傕、祀,益虛心。后傕脅天子,繇與尚書郎韓斌同策謀。天子得出長安,繇有力焉。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仆射,并錄前功封東武亭侯。
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為憂。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jié)督關中諸軍,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備遣子人侍。太祖在官渡,與袁紹相持,繇送馬二千余匹給軍。太祖與繇書曰:“得所送馬,甚應其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何鎮(zhèn)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逼浜笮倥珕斡谧鱽y平陽,繇帥諸軍圍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眾甚盛。諸將議欲釋之去,繇曰:“袁氏方強,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若棄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誰非寇仇?縱吾欲歸,其得至乎!此為未戰(zhàn)先自敗也。且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為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睆埣日f馬騰會擊援,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援至,果輕渡汾,眾止之,不從。濟水未半,擊,大破之,斬援,降單干。語在《既傳》。其后河東衛(wèi)固作亂,與張晟、張琰及高干等并為寇,繇又率諸將討破之。自天子西遷,洛陽人民單盡,繇徙關中民,又招納亡叛以充之,數(shù)年間民戶稍實。太祖征關中,得以為資,表繇為前軍師。
魏國初建,為大理,遷相國。文帝在東宮,賜繇五熟,為之銘曰:“于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鐘,實干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寮師師,楷茲度矩。”數(shù)年,坐西曹掾魏諷謀反,策罷就第。文帝即王位,復為大理。及踐阼,改為廷尉,進封崇高鄉(xiāng)侯。遷太尉,轉封平陽鄉(xiāng)侯。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罷朝,謂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后世殆難繼矣!”明帝即位,進封定陵侯,增邑五百,并前干八百戶,遷太傅。繇有膝疾,拜起不便。時華歆亦以高年疾病,朝見皆使載輿車,虎賁舁上殿就坐。是后三公有疾,遂以為故事。
初,太祖下令,使平議死刑可宮割者。繇以為“古之肉刑,更歷圣人,宜復施行,以代死刑!弊h者以為非悅民之道,遂寢。及文帝臨饗群臣,詔謂“大理欲夏肉刑,此誠圣王之法。公卿當善共議!弊h未定,會有軍事,復寢。太和中,繇上疏曰:“大魏受命,繼蹤虞、夏。孝文革法,不合古道。先帝圣德,固天所縱,墳典之業(yè),一以貫之。是以繼世,仍發(fā)明詔,思復古刑,為一代法。連有軍事,遂未施行。陛下遠追二祖遺意,惜斬趾可以禁惡,恨人死之無辜,使明習律令,與群臣共議。出本當右趾而人大辟者,復行此刑!稌吩疲骸实矍鍐栂旅瘢姽延修o于苗。’此言堯當除蚩尤、有苗之刑,先審問于下民之有辭者也。若今蔽獄之時,訊問三槐、九棘、群吏、萬民,使如孝景之令,其當棄市,欲斬右趾者許之。其黥、劓、左趾、宮刑者,自如孝文易以髡、笞。能有奸者,率年二十至四五十,雖斬其足,猶任生育。今天下人少于孝文之世,下計所全,歲三千人。張蒼除肉刑,所殺歲以萬計。臣欲復肉刑,歲生三千人。子貢問能濟民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又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嗾\行之,斯民永濟!睍,詔曰:“太傅學優(yōu)才高,留心政事,又于刑理深遠。此大事,公卿群僚善共平議!彼就酵趵首h,以為“繇欲輕減大辟之條,以增益刖刑之數(shù),此即起偃為豎,化尸為人矣。然臣之愚,猶有未合微異之意。夫五刑之屬,著在科律,自有減死一之法,不死即為減。施行已久,不待遠假斧鑿于彼肉刑,然后有罪次也。前世仁者,不忍肉刑之慘酷,是以廢而不用。不用已來,歷年數(shù)百。今復行之,恐所減之文未彰于萬民之目,而肉刑之問已宣于寇仇之耳,非所以來遠人也。今可按繇所欲輕之死罪,使減死之髡、刖。嫌其輕者,可倍其居作之歲數(shù)。內有以生易死不訾之恩,外無以則易鈦鉆駭耳之聲。”議者百余人,與朗同者多。帝以吳、蜀未平,且寢。
太和四年,繇薨。帝素服臨吊,謚曰成侯。子毓嗣。初,文帝分毓戶邑,封繇弟演及子劭、孫豫列侯。
鐘繇 - 戰(zhàn)功累累
傳說鐘繇小時長相不凡,聰明過人,他曾經與其叔父鐘瑜一起去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面者,相面者看到鐘繇相貌,便對鐘瑜說:“此童有貴相,然當厄于水,努力慎之”(這個孩子面相富貴,但是將有一個被水淹的厄遠,請小心行走)。結果,走了不到十里路,在過橋時,鐘繇所騎馬匹突然驚慌,鐘繇被掀翻到水里,差點被水淹死。鐘瑜看到算命先生的話應驗了,感到鐘繇將來一定會有出息,便加倍悉心培養(yǎng),鐘繇也不負厚望,刻苦用功,結果長大以后便先被當時潁川太守陰修舉薦為孝廉,做了尚書郎,并在陽陵(今陜西高陵)任縣令,后因病去職。鐘繇還在宮中任過廷尉正及黃門侍郎,成為皇帝身邊侍從官,董卓之亂時,鐘繇隨曹操平亂,獻計獻策,深得曹操重用。當董卓挾持獻帝劉協(xié)時,鐘繇又與尚書郎韓斌一起商議,救獻帝出長安,因鐘繇屢立奇功,被拜為御史中丞,又遷侍中、尚書仆射,并被封為東武亭侯。鐘繇對曹操統(tǒng)一北方起了重要作用,當馬騰、韓遂諸將恃強居于關中時,曹操便命鐘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之職持節(jié)監(jiān)督,終于說服馬騰、韓遂諸將。官渡之戰(zhàn)時,袁紹與曹操相持不下,鐘繇及時送一千余匹馬給曹軍,為曹操大破袁軍立下汗馬功勞,因此,曹操寫信給鐘繇說:“得所送馬,甚應其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勛也。昔蕭何鎮(zhèn)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睂︾婔碇谟枰哉脫P。
后來匈奴單于在平陽發(fā)動戰(zhàn)爭,鐘繇又率軍抗敵;不久,袁尚舊部河東太守郭援陳兵河東,氣焰囂張。鐘繇部下欲躲避而去,鐘繇說:“袁紹正當強盛之時,郭援來關中暗中與袁紹互通情報,郭援之所以沒有立即公開與袁紹聯(lián)合起來,是擔心我們的威名,如果不理他們而躲避起來,那么就會讓他們感到我們怕他們。這里的百姓都仇恨郭援之兵,縱然我們躲開了,這些百姓能全部躲得了嗎?這就是我們沒有打仗而先失敗了。況且,郭援剛愎自用,頭腦簡單,一定認為我軍很好對付。如果他們渡過汾水安營扎寨,在他們未渡河之前就攻擊他們,我們可大獲全勝!边@時,馬騰又派遣兒子馬超帶領精兵追擊郭援。果然不出所料,郭援不經認真考慮,便欲渡過汾水,眾將阻止他,他根本聽不進去。當郭援兵還未渡過一半河水時,鐘繇率軍猛然攻擊,郭援大敗。鐘繇趁機殺了郭援,并同時降服了單于。之后,鐘繇又連續(xù)打敗了河東衛(wèi)固的叛亂及邊境地區(qū)張晟、張琰、高干等敵寇的騷擾。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鐘繇 - 政績卓碩
鐘繇曾在洛陽為宮,當時皇帝下詔征河東太守王邑入京,而邑認為天下尚未平定,不愿應征,百姓亦因王邑政績卓著而不想讓王邑走,于是王邑屬下官吏郡掾衛(wèi)固、中郎將范先等分別去找鐘繇,要求留下王邑。但皇帝詔書已下,而且新任命的河東太守杜畿此時已來到河東。因此鐘繇未答應衛(wèi)固、范先等人的要求,反而按皇上之意要求王邑盡快交付印綬。王邑一氣之下,自己拿著印綬徑自從河東來到許昌交給皇帝,鐘繇看到事已至此,認為自己失去了職責,沒把事情辦好,于是上書自劾請罪。但獻帝并未聽從鐘繇自劾的意見。由此可見,鐘繇作為封建官吏,能夠嚴格要求自己,有功受賞,有過自罰,這種精神、品德足以為后人效仿學習。
獻帝從長安遷到洛陽,鐘繇又官徒關中,經過幾年努力,鐘繇使荒涼的地區(qū)變得民實殷富,為后來曹操征伐關中各地打下了物質基礎,鐘繇因此功又被任命為前軍師。公元220年魏國建立,曹丕任命鐘繇為大理寺卿,后升為相國,廷尉,進封為崇高鄉(xiāng)侯。旋又遷職太尉,改封平陽鄉(xiāng)侯。深得曹丕重用,曹丕曾對左右大臣稱贊鐘繇及司徒華歆、司空王朗說:“此三公者,乃一代之偉人也,后世殆難繼矣!”公元227年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封鐘繇為定陵侯,增其食邑人口達到一千八百戶,并遷為太傅?梢姴苁蠈︾婔順O為重視。鐘繇晚年因膝關節(jié)疾病,朝拜皇帝甚為不便,明帝曹睿便讓鐘繇入朝時免去拜禮。由此還首開凡三公有病皆可不拜之先例。
鐘繇因其德高望重,功勛卓越,與曹魏皇室關系極為密切。曹丕早在做太子時,隨曹操到孟津征戰(zhàn),聽說鐘繇藏有一塊玉玦,便想得到它,但又難于啟齒,便密令別人轉為傳意,鐘繇聽說后,馬上送給了曹丕。曹丕感動之余,寫了著名的《與鐘大理書》以示謝意。鐘繇也寫了回信表達內心隱情,二人關系極為友善。
文帝曹丕還曾賜給鐘繇“五熟釜”(一種器皿),而且親自作鉻文曰:“于赫有魏,作漢藩輔。厥相惟鐘,實于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處。百僚師師,楷茲度矩!
鐘繇對國家大事倍加關心,當他看到戰(zhàn)爭使人口驟減后,便給曹操提議減死刑為肉刑,目的是既懲罰罪犯,又可以推動人口的增長。但沒有被朝廷通過。原因是“非悅民之道”。到了文帝時,鐘繇再次提及,但還未議審便遇到戰(zhàn)事,于是只好作罷。曹睿即位,鐘繇第三次上書,闡述恢復肉刑之必要,但最終被以司徒王朗為代表的反對者推翻,明帝曹睿也以吳蜀未平為由而擱置一旁,不復處理。肉刑是一種殘酷的刑法,曹魏以前已不復使用,鐘繇因要推動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而主張恢復肉刑,但畢竟它已失去了存在的歷史土壤,最終沒有得以實施。
鐘繇死于魏明帝曹睿太和四年(230年),死時明帝穿孝衣憑吊,并謚之為成候,下詔贊其“功高德茂!
|
鐘繇 - 藝術成就
鐘繇不但在政治上,軍事上取得重要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書法成就經常被人稱頌,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據(jù)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說:蔡邕受于神人,而傳與崔瑗及女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wèi)夫人,衛(wèi)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傳之王獻之。
可見,鐘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其實,鐘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并不限于一家之學。宋代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就記述了鐘繇的書法成功經過,說他少年時就跟隨一個叫劉勝的人學習過三年書法,后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鐘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
鐘繇在學習書法藝術時極為用功,有時甚至達到入迷的程度。據(jù)《書苑菁華》記載,鐘繇臨死時把兒子鐘會叫到身邊,交給他一部書法秘術,而且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訴鐘會。他說,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時間集中精力學習書法,主要從蔡邕的書法技巧中掌握了寫字要領。在學習過程中,不分白天黑夜,不論場合地點,有空就寫,有機會就練。與人坐在一起談天,就在周圍地上練習。晚上休息,就以被子作紙張,結果時間長了被子劃了個大窟窿。見到花草樹木,蟲魚鳥獸等自然景物,就會與筆法聯(lián)系起來,有時去廁所中,竟忘記了回來。這說明了鐘繇的書法藝術確實是自己勤學苦練的結果。在苦練的同時,鐘繇還十分注意向同時代人學習,如經常與曹操、邯鄲淳、韋誕、孫子荊、關枇杷等人討論用筆方法問題。
鐘繇不但自我要求嚴格,對于弟子門生也同樣以嚴要求。據(jù)說鐘繇的弟子宋翼學書認真,但成效不大,鐘繇當面怒斥,結果宋翼三年不敢面見老師。最后宋翼終于學有所成,名振一時。對于兒子鐘會,鐘繇也常?嗫谄判模侔銊裾],鐘會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鐘繇、鐘會父子被人們稱為“大小鐘”。
鐘繇的書體主要是楷書、隸書和行書,南朝劉宋時人羊欣《采古未能書人名》說:“鐘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傳秘書教小學者也;三曰行押書,相聞者也!彼^“銘石書”,即指正楷,“章程書”即隸書(八分書),“行押書”指行書。
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fā)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云:“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辩婔碇,許多書法家競相學習鐘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后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chuàng)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鐘論之要。
總之,鐘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對于漢字書法的創(chuàng)立、發(fā)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
鐘繇 - 傳世之作
鐘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亡佚,人們今天所見到的要么為臨摹本,要么系偽書。一般地認為有“五表”、“六帖”、“三碑”。
“五表”指《宣示表》 、 《薦季直表》 、 《賀捷表》 (又叫《戎路表》)、 《調元表》 、 《力命表》 。這是現(xiàn)存鐘繇書法藝術性最高的作品,但都不是鐘繇的真跡。褚遂良《晉右軍王羲之書目》說,《宣示表》是唐代所傳王羲之臨本。因王羲之亦為書法大家,所以他臨摹鐘繇的真跡非常成功,從中可以看到鐘繇書法的情況!缎颈怼氛孥E據(jù)王羲之曾孫王僧虔《書錄》說:
太傅《宣示》墨跡,為丞相始興(王導)寶愛,喪亂狼狽,猶以此表置衣帶。過江后,在右軍處,右軍借王修,修死,其母以其子平生所愛納諸棺中,遂不傳。所傳者乃右軍臨本。
《調元》、《力命》、《賀捷》三表,也是后人臨本,但成就亦較高。《薦季直表》可信性最強,在唐宋時期由宮中收藏,周圍印有唐太宗李世民“貞觀”玉璽,宋徽宗趙佶“宣和”、宋高宗趙構“紹興”,以及清乾隆“乾隆真賞”等御印,說明它曾經由以上各帝御覽。后幾經輾轉,毀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今僅存其影印件。
《薦季直表》藝術成就很高,元代陸行直贊美此表“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tài)”,為“無上太古法書,天下第一妙跡”。
“六帖”指《墓田丙臺》 (簡稱《丙舍帖》)、 《昨疏還示帖》 (簡稱《還示帖》)、 《白騎帖》 、 《;继 、 《雪寒帖》 、 《長風帖》 (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傲比繛榕R本,《丙舍帖》、《還示帖》,成就較高,也較接近鐘體,是上乘之作。至于《白騎帖》等四種則經多人輾轉臨摹,巳遠離鐘體。
“三碑”是《漢乙瑛置百石率史碑》 (簡稱《乙瑛碑》)、 《魏上尊號碑》 、 《受禪碑》 ,這些全為刻本,是否鐘繇所作已無從考證!兑溢酚兴稳藦堉晒缡逃浽疲骸昂鬂h鐘太尉書”,但此碑立于東漢永興元年(153年),此時鐘繇只有3歲,顯然是誤傳。
鐘繇的書法古樸、典雅,字體大小相間,整體布局嚴謹、縝密,歷代評論成就極高。梁武帝撰寫了《觀鐘繇書法十二意》,稱贊鐘繇書法“巧趣精細,殆同機神”。庚肩吾將鐘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說“鐘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盡許昌之碑,窮極鄴下之牘”。張懷瓘更將鐘書列為“神品”。此外,明岑宗旦、清劉熙載等都給以極高評價。
作為書法家,鐘繇對書法的看法也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其書論較零碎,散見于后世文集中。劉熙載《藝概·書概》云:“鐘繇書法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也記載有鐘繇大致相同的話說:“用筆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币蕴斓亍⑻烊藖碚撌鰰ㄋ囆g,指書法藝術中存在的自然之氣,把對自然奧妙的領悟運用于書法創(chuàng)作中,可以達到出神入化、賦造化之靈于筆端的境界。正因這種創(chuàng)造與太自然之鐘靈毓秀氣脈相通,故謂“非凡庸所知”。實際上,這種看法主要指書體的自然流麗,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為。以自然狀書勢,在書法藝術中追求自然美,是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美學范疇。
衛(wèi)恒《四體書勢·隸勢》載鐘繇語曰:“鳥跡之變,乃惟左隸,(益蜀)彼煩文,從此簡易。煥若星辰,郁勞云市”,此語見于《初學記》,內容主要談隸書的演變及其筆法。
張彥遠《法書要錄》收有梁武帝蕭衍《觀鐘繇書法十二意》,所謂十二意指平、直、均、密、鋒、力、輕、決、補、損、巧、稱。主要也是指用筆方法、間架結構等。
鐘繇 - 傳說故事
據(jù)西晉虞喜《志林》一書載,鐘繇曾發(fā)現(xiàn)韋誕座位上有蔡邕的練筆秘訣,便求韋誕借閱給他,但因書太珍貴,韋誕沒有給他,雖經苦求,韋誕仍然是不答應借給他。于是鐘繇忽然情急失態(tài),捶胸頓足,以拳自擊胸口,傷痕累累,這樣大鬧三曰,終于昏蹶而奄奄一息,曹操馬上命人急救,鐘繇才太難不死,漸漸復蘇。盡管如此,韋誕仍鐵心一塊,不理不睬,鐘繇無奈,時常為此事而傷透腦筋。直到韋誕死后,鐘繇才派人掘其墓而得其書,從此書法進步迅猛。這件事是小說家們的虛構,韋誕比鐘繇還晚死二十余年,鐘繇怎么能去盜韋誕的摹呢?而且,鐘繇身為皇朝重臣,怎肯如此失禮?不過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鐘繇為書法的提高確實作了不懈的努力。
鐘繇晚年經常數(shù)曰不朝,有人問他為什么,他說:“常有好婦來,美麗非凡!比藗兏嬖V他,這是個妖怪,你要把她殺了。后來,這個婦人又來找鐘繇,不敢向前,站在門外。鐘繇問她為什么不進來,婦人說:“您想殺死我!辩婔碚f:“沒有的事”,說完殷勤邀請,于是婦人便進到他的屋中。鐘繇想把她殺了,但是感到殺死她十分遺憾,而且又下不了手。但最終仍砍傷了她的大腿,婦人立即跑了出來,用衣中棉絮擦血,血流滿路。第二天鐘繇讓人去沿著血跡尋找,結果找到一座大墳墓中,棺中有一個漂亮的婦人,外表容貌身體如活人一樣,穿著白綢衣衫,坎肩上繡有花紋,左大腿受了傷,婦人用坎肩中之棉絮擦腿上的鮮血。
鐘繇 - 歷史評價
陳壽評曰:鍾繇開達理干,…,誠皆一時之俊偉也。魏氏初祚,肇登三司,盛矣夫!
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古雅,道合神明,則元常第一。”“元常真書絕妙,乃過于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余,泰漢以來,一人而已。”
宋人《宣和書譜》中評價他的書法“各盡法度,為正書(即楷書)之祖”。
梁武帝蕭衍評“群鴻戲海,舞鶴游天”。
《書法正傳》云:“鐘繇書法,高古純樸,超妙入神!
鐘繇 - 鐘繇的成就與影響
我對鐘繇遺跡(主要依據(jù)考訂為真跡的《賀捷表》)的基本評判如下:
第一,從隸書的古樸厚重中解放出來,有媚態(tài),有屈直,有情調,與漢末之八分書相比結體生動、筆法豐富,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所評“飛鴻戲!彼茷橘N切。第二,與晉人楷書相比,強調取橫勢,結體扁闊,橫畫、捺畫往往是主筆,豎畫往往并不垂直,似乎很不重視豎畫,故而形成單字重心不穩(wěn)的格局。第三,筆意連屬,不拘泥于楷書的筆筆規(guī)整,略有行書意,這正是楷書尚未成熟的特征,與唐人(如歐陽詢)正襟危坐相比清新可人。第四,從章法上看,行距比字距大,與漢隸章法明顯不同。
魏晉南北朝的書論,沒有不提鐘繇的,在善書者排行榜中總是位居首席或前列,后世書家,言必稱鐘張二王。重要的是,書圣王羲之在名聲大振后,曾說“傾尋諸名跡,鐘張信為絕倫,其余不足存”,這番言論是鐘繇影響力的重要依據(jù)。況且,王羲之自陳在鐘繇楷書上下過大工夫。
鐘繇影響力的形成,一是他站在時尚新書體的陣營中,把楷書行書寫的不錯,適時代潮流,開魏晉風韻;二是德高望重,四朝重臣,壽命足夠長,有持續(xù)的影響力;三是王羲之、梁武帝等超級大腕的推崇,盡管到了唐太宗說法有所變化,但地位已經奠定,翻案為時已晚。實際情況是,至劉宋一代,內府僅藏鐘書697字,至梁武帝時江東已無復鐘跡。名家鐘繇如此,遑論他人。
鐘繇 - 參考文獻
1、《三國志》
2、 《后漢書》
3、 《資治通鑒》
4、 《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