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羅·聶魯達 - 早年
智利著名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原名內(nèi)弗塔利·里卡爾多·雷耶斯·伐索阿爾托,1904年7月12日生于智利中部的帕拉爾城。聶魯達從小酷愛讀書,學生時代就開始寫作。但是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遭到父親的堅決反對。于是1920年10月,他決定此后只用筆名發(fā)表作品,這個筆名就是巴勃羅·聶魯達。1923年8月,他的第一部詩集《黃昏》正式出版。第二年他的成名作《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之歌》問世,在這兩部以愛情和大自然的風光為主題的詩集里,充滿了孤獨、悲傷的情調(diào)及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熱情和所取得的成就,促使他最終決定放棄在大學的學習,全力投身于文學創(chuàng)作事業(yè)。在聶魯達生 活和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1924年至1927年是一段極其艱苦的歲月。一方面由于放棄了大學的學習,父親十分生氣,中斷了每月寄給他的生活費,而他自己又沒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因此在經(jīng)濟上非常拮據(jù),甚至到了有時整天都吃不到東西的程度,只好靠搞些翻譯、給出版社打雜和賣畫度日。另一方面這時的智利政局不穩(wěn),卡洛斯·伊巴涅斯上臺后,學生運動處于低潮,鎮(zhèn)壓工人的事件不斷發(fā)生,知識分子中情緒普遍消沉,整個社會動蕩不安,加上那時代的智利文人,稍有成就的一般都設(shè)法出國游歷,于是聶魯達也決定自尋門路到國外去。他通過一位朋友的介紹,見到了當時的外交部長,謀得了智利駐仰光領(lǐng)事的職位。
巴勃羅·聶魯達 - 外使生涯
1927年6月14日,他離開圣地亞哥去緬甸赴任。從此,聶魯達進入了外交界。先后擔任過駐錫蘭、雅加達、新加坡、布宜諾斯艾利斯、巴塞羅那、馬德里等地的領(lǐng)事,駐巴黎處理西班牙移民事務(wù)的領(lǐng)事、駐墨西哥總領(lǐng)事、駐法國大使等職務(wù)。在東方的五年是他在精神生活上痛苦和孤獨的時期,反映在創(chuàng)作上,這個階段他的主要作品《地球上的居所》就是一部情調(diào)低沉、詞句晦澀的詩集。雖然這是一部頗能表明他的寫作方法和藝術(shù)風格,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
1932年秋天,他回到智利。一年后被派到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擔任領(lǐng)事職務(wù)。不久,他被任命為駐西班牙巴塞羅那領(lǐng)事。1935年2月3日,他作為領(lǐng)事移居馬德里。
在西班牙的經(jīng)歷是聶魯達生活和創(chuàng)作上極其重要的階段。那時他己是一個相當有名氣的詩人,所以,一到任就很快地結(jié)識了許多西班牙文化界的人士。起先,他們經(jīng)常一塊飲酒談天,過著悠閑的日子。他們還創(chuàng)辦了一個由聶魯達負責的雜志——《綠馬詩刊》。然而不久,西班牙內(nèi)戰(zhàn)的炮聲響了,法西斯分子向新生的共和國發(fā)動了瘋狂的進攻,戰(zhàn)爭的氣浪強烈地沖擊著這位智利外交官——詩人。
雖然,最初階段由于他的外交職務(wù)使他不能介入這場斗爭,但是,西班牙的著名詩人、聶魯達的好友加西亞·洛爾伽的被槍殺,馬德里的被轟炸以及他親眼看到西班牙首都街頭無數(shù)兒童所流的鮮血,終于促使他不顧一切,堅定地站到了西班牙人民一邊。
因此,他被免去了領(lǐng)事職務(wù)。但這場西班牙人民反對佛朗哥的戰(zhàn)爭,對聶魯達的思想和寫作影響是極其深刻的。他不僅寫出了著名長詩《西班牙在我心中》,還走上了與人民群眾相結(jié)合的嶄新道路。他積極參加了營救被法國達拉第政府投入集中營的西班牙人的工作。從1940年冬任墨西哥總領(lǐng)事到一九四三年冬返回智利期間,聶魯達先后寫出了《獻給玻利瓦利的一支歌》、《獻給斯大林格勒的情歌》、《獻給紅軍的一支歌、慶賀到達德國邊境》等出色的詩篇。
巴勃羅·聶魯達 - 流亡生活
1945年是聶魯達政治生涯中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被選為國會議員,并獲得了智利的國家文學獎金,同年7月8日他加入了智利共產(chǎn)黨。接著他利用負責總統(tǒng)競選宣傳工作的機會,廣泛地接觸各階層群眾,他去過邊遠的城市、鄉(xiāng)村和礦區(qū),了解人民的疾苦。但一年以后,智利政局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魏地拉總統(tǒng)倒向了反動陣營。1948年2月5日,政府對聶魯達發(fā)出了通緝令,他被迫轉(zhuǎn)入地下,然而并沒有因此停止創(chuàng)作活動。在人民群眾的保護下,盡管經(jīng)常轉(zhuǎn)移住處,生活極不安定,他卻在這種動蕩的日子里完成了他的最重要的詩集《漫歌集》譯《詩歌總集》或《大眾之歌》。這是一部拉丁美洲的史詩。詩中頌揚了拉丁美洲歷史上各個時期的英雄人物及水手、鞋匠、漁民、礦工、農(nóng)民等勞苦人民,揭露了罪惡昭彰的剝削者、掠奪者、壓迫者和獨裁者,深情地贊美了自己的祖國——智利。
詩集中包括了曾單獨發(fā)表過的長侍《馬楚·比楚高峰》、《醒來吧,劈柴工》(—譯《伐木者醒來吧》)和《逃亡者》等。這部龐大的詩集是聶魯達詩歌創(chuàng)作的頂峰。
此后,聶魯達被迫流亡國外。他奔走于世界各地,投身于保衛(wèi)和平運動,除非洲大陸外,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他都去過。1950年他獲得了國際和平獎金。
1951至1952年,他曾來中國訪問。1953年8月12日,在智利新政府撤銷了通緝令之后,聶魯達回到了圣地亞哥,受到了首都人民的盛大歡迎。他的作品又得以在智利公開出版。
巴勃羅·聶魯達 - 晚期
1953年后,他曾多次出國訪問,應(yīng)邀參加各種國際會議,同時寫出了《元素之歌》 、 《新元素之歌》 、 《葡萄和風》等世詩集。1957年,聶魯達當選為智利作家協(xié)會主席,這一年他再度訪華。陸續(xù)發(fā)表的作品有《黑島札記》 (1964)和詩集《在匈牙利進餐》(1965年)、《鳥的藝術(shù)》、《沙漠之家》(1966年)等。1968年,他整理出版了《聶魯達全集》。
1970年,聶魯達被智利共產(chǎn)黨推薦為總統(tǒng)候選人參加競選。接著共產(chǎn)黨和一些黨派組成了人民陣線,為了讓阿連德成為人民陣線唯一的候選人,聶魯達退出競選。由于人民陣線在選舉中獲勝,阿連德當選為智利總統(tǒng)。聶魯達出任駐法國大使。
1971年10月21日,瑞典文學院宣布授予聶魯達諾貝爾文學獎金,“因為他的詩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fù)蘇了一個大陸的命運和夢想!
1972年11月聶魯達因病辭去大使職務(wù)返回智利,受到熱烈歡迎。
1973年9月23日,在阿連德政府被推翻后的第12天,聶魯達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九歲。
巴勃羅·聶魯達 - 個人生活
聶魯達的一生有兩個主題,一個是政治,另一個是愛情。他早期的愛情詩集《二十首情歌和一首絕望的歌》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1930年,聶魯達在爪哇與荷蘭人瑪麗亞·哈根納爾(María Antonieta Hagenaar)結(jié)婚,他們在思想上有著很大的差別,9年后,兩個人離婚。此后,聶魯達與一位法國姑娘相處了一段時間。1943年,聶魯達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阿根廷畫家卡瑞爾(Delia del Carril),1955年離異。幾年后,聶魯達遇到了他此生的摯愛,智利女歌唱家烏魯提亞(Matilde Urrutia),1960年,聶魯達將《一百首愛情十四行詩》(Cien Sonetos De Amor)獻給烏魯提亞,他認為烏魯提亞跟他最像,他們都是智利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烏魯提亞是他的愛,是他的靈感。他們1966年結(jié)婚,婚后的生活幸福。
巴勃羅·聶魯達 - 漢語譯介
聶魯達在中國
中國譯介聶魯達詩的第1人是袁水拍(從英語譯本轉(zhuǎn)譯),從西班牙語原文直譯聶魯達詩的第1人是王央樂,其他譯者還有王永年、張廣森(筆名林之木)、趙振江、陳用儀(筆名亦咸) 李宗榮 等人。林光從原文譯出聶魯達回憶錄《回首話滄!贰
聶魯達在臺灣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臺灣的陳黎(原名陳膺文)和張芬齡(陳黎的愛人)2位中學英語教師據(jù)西英對照本譯出許多聶魯達詩(2人大學時在英語專業(yè)以外,也學習了西班牙語),是臺灣首度譯介聶魯達。
巴勃羅·聶魯達 - 名人名言
“我從大地與人的靈魂得到莫大資產(chǎn)。沒有不能克服的孤獨。所有的道路都通向一點,那就是把我們原有的形象傳達給別人。因此,要抵達可以跳原始之舞,唱嘆息之歌的圣城,就必須慢慢超越孤獨與嚴酷、孤立與沉默,在這舞蹈與歌唱中,滿含著遠古以來的儀式:相信人之為人的自覺與共同命運。 ”
巴勃羅·聶魯達 - 相關(guān)詞條
伯里克利 | 孝文帝 | 李舜臣 | 烏爾班二世 | 唐太宗 |
巴勃羅·聶魯達 - 參考資料
[1] 諾貝爾官方網(wǎng)站關(guān)于聶魯達介紹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laureates/1971/neruda-bio.html[2] 聶魯達作品與生平簡介(智利大學) http://www.neruda.uchile.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