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生平
常遇春出身于貧苦農(nóng)民之家。青少年時期,不甘心于老死田間,因而隨人習(xí)練武術(shù)。家貧,無力支付學(xué)費,就以多出力干些勤雜工換取學(xué)習(xí)機會。到長大成人之后,常遇春體貌奇?zhèn),身高臂長,力大過人,學(xué)武有成,精于 騎射,各種兵器都能使用。
棄盜為良
常遇春成長的年代正值元末,階級矛盾已經(jīng)激化,盜匪和起義軍蜂起。常遇春因不滿生活現(xiàn)狀,無法忍受饑餓的折磨,就投奔活動于懷遠、定遠一帶的綠林大盜劉聚。劉聚見常遇春有勇力,就讓他當(dāng)什夫長,并引為心腹。常遇春跟隨劉聚攔路搶掠,入宅為盜。起初頗覺新鮮,既能大碗食肉,又能分得銀兩。數(shù)月之后,常遇春發(fā)現(xiàn)劉聚只知打家劫舍、四處搶掠,并沒有什么打算或遠圖,他就萌發(fā)出脫離盜群,另尋出路的念頭。
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常遇春隨 劉聚在 和州搶掠時正巧遇上朱元璋率軍攻 和州。常遇春早就聽人說過朱元璋仗義豪俠,很有作為。他便利用在和州相遇的機會,裝成老百姓觀察朱元璋的行經(jīng)。他親眼目睹了朱元璋平易近人,視士卒如弟兄的作風(fēng),也看到了朱元璋的部隊紀律嚴明,不害百姓的行為。經(jīng)比較他知道朱元璋是個做大事者,劉聚僅僅是個盜匪,不能與朱元璋相比。他當(dāng)機立斷,決定在和州投奔朱元璋。
常遇春去投奔 朱元璋時,朱元璋的態(tài)度很冷淡。朱元璋問常遇春:“你是不是挨了餓,想到我的隊伍中找飯吃?”常遇春回答說:“我在劉聚手下打家劫舍,并不愁衣食,只是劉聚只知搶掠和盜竊,并無大志。我聽說將軍是位賢明智者,因此前來投奔,為將來的前程愿效死力!敝煸皢枺骸澳隳芨疫^江打仗嗎?”常遇春回答:“將軍指到哪里,我愿打到哪里,渡江之日,愿為先鋒!敝煸耙姵S龃荷聿目,體魄健壯,出語忠懇,就把他留了下來。從此,常遇春棄盜為良。
鏖戰(zhàn)衢州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朱元璋攻取 金華后,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 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將而來,首先攻取了龍游城。他在 戎馬倥傯間,還吟賦《龍游道中》一詩以紀行:“策蹇龍游道,西風(fēng)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須搔!弊掷镄虚g,流露出英雄豪氣。
當(dāng)常遇春率領(lǐng)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城下時,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樹柵欄,建奉天旗,從陸上、水上將衢州6座城門團團圍住。常遇春又造 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 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云齊,欲階以登城”,他又在 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 伯顏不花的斤面對常遇春部的猛烈進攻,憑借堅固的城垣,“以 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筑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zhàn)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后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密約投降, 衢州路院判 張斌夜出小西門,迎常遇春大軍入城。這樣,元軍甲士萬人,才迅速崩潰。
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后,立“金斗翼元帥府”,設(shè)元帥和樞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統(tǒng)治勢力遂蕩然無存。
大戰(zhàn)九華山
常遇春率軍隊進駐 九華山時,適逢天旱無雨,士兵飲水困難。于是,他親自帶領(lǐng)將士在九華山下尋水,忽然在五溪橋南邊挖出了六股泉水,解決了部隊飲水的困難。這六股泉水是否為常遇春所發(fā)現(xiàn),無從查考。但是常遇春結(jié)寨 六泉口,大戰(zhàn)九華山卻是千真萬確的。后人有詩可證:偏仄旁 山行,溪流咽不嗚。何年留古砦,猶復(fù)說開平。
功升元帥
勇猛敢戰(zhàn),這是常遇春戎馬生涯的最大特點,并貫穿于歷次重大戰(zhàn)役。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軍渡江南下,在著名的 采石磯(在今 馬鞍山市之南、 長江東岸)戰(zhàn)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元帥蠻子海牙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沖入敵陣,左右沖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朱元璋乘勝率軍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慶,改為 應(yīng)天府。集慶及其周圍地區(qū)的占領(lǐng),使朱元璋獲得一塊財富之區(qū),為在江南的繼續(xù)開拓和壯大奠定了基礎(chǔ)。這一階段的戰(zhàn)斗,常遇春 鋒芒初露,立了頭功,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 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
大破陳友諒
據(jù)史料記載,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 朱元璋令常遇春與另一名大將 徐達率重兵鎮(zhèn)守 池州防備。 陳友諒統(tǒng)其兵眾,部署襲取池州。徐達偵悉陳友諒的行動,令常遇春率精兵萬人,設(shè)伏于六泉口。陳友諒兵至,全力猛攻池州城,徐達率領(lǐng)守軍開城出擊,常遇春伏兵掩其后,大破陳友諒軍,斬首萬余,擒捉三千,陳友諒 敗走江州( 九江)。
西征陳友諒,常遇春再立大功。陳友諒占據(jù)上游,精兵大艦,雄心勃勃,是朱元璋開拓事業(yè)的主要威脅。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shù)十萬 直取 應(yīng)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zhàn)。朱元璋以弱御強,便設(shè)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 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shè)伏,為全軍主力。經(jīng)過一場鏖戰(zhàn),在 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沖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正值江水落潮,龍灣水淺,陳友諒一百多艘巨艦全部擱淺,朱元璋揮水陸軍并進,陳友諒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zhuǎn)危為安,并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zhàn)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
龍灣戰(zhàn)后的第三年,1363年,陳友諒以號稱六十萬大軍傾巢來攻,在 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進行了一場持續(xù)三十六天的決定生死存亡的水上大決戰(zhàn)。朱元璋先是派兵封鎖敵人的歸路,交戰(zhàn)中,陳友諒軍船大、堅固,但速度慢,朱元璋軍船小、速度快,操作靈活,兩軍相持,難解難分。一次朱元璋座船擱淺,陳友諒的大將 張定邊率船隊來圍攻,情況危急。常遇春奮勇當(dāng)先,射傷張定邊,又用自己的戰(zhàn)船撞擊朱元璋的座船,使其脫離淺灘。戰(zhàn)斗中常遇春奉命積極組織火攻,發(fā)揮小船優(yōu)勢,乘風(fēng)縱火,陳友諒的艦隊被燒得烈焰沖天,兵將損失過半,湖水盡赤。陳友諒率殘艦撤往 湖口,又受到朱元璋諸將的追擊和常遇春的迎頭堵截。陳友諒在混戰(zhàn)中被 流矢射中死去。這場決戰(zhàn)扭轉(zhuǎn)了雙方力量的對比,陳友諒覆滅,使朱元璋成為群雄中之強者。常遇春因功受賞,得金帛田地甚厚。不久,升為平章政事。
這次戰(zhàn)役不僅恢復(fù)了皖南軍事要地太平縣,也使?jié)h軍龜縮于武漢不敢再犯。論功行賞常遇春功勞最大。朱元璋夸贊他說:“當(dāng)百萬眾, 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常遇春當(dāng)年設(shè)伏的地方就在今天九華山的大古嶺、鳳凰嶺一帶,并在百丈潭前留有詩文:赤汗透征袍,何如孝隱高。結(jié)廬親冢側(cè),只為報劬勞。
攻取元大都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常遇春先是隨徐達率軍攻占廬州。接著,又與 鄧愈會合征服江西的
新淦、吉安、 贛州、南安等郡縣,嶺南韶州、南雄等地望風(fēng)降附。第二年五月,常遇春又奉命與鄧愈率軍攻取湖北的安陸、襄陽;十一月與徐達率軍攻占了泰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兵二十萬東征 張士誠。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徐達、常遇春的軍隊先攻取了湖州和杭州等地,翦除了張士誠的羽翼,平江(今蘇州)孤立無援,經(jīng)過長達十個月的圍攻, 平江城破,張士誠敗死。常遇春以功 進封為 鄂國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征虜副將軍,率二十五萬大軍出師北伐。當(dāng)時北方元朝軍事力量已經(jīng)大大削弱,所以,徐達、常遇春出師三個多月,即平定山東。洪武元年四月, 明軍在洛陽的塔兒灣與元軍遭遇,常遇春單騎突入敵陣,麾下壯士從之,勇猛沖殺,在洛水之北擊潰元軍五萬,俘獲無算,史稱塔兒灣大捷。這一仗,占領(lǐng)了河南和潼關(guān),奪取了陜西的門檻,為攻取元大都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形勢。
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徐達、常遇春率馬步舟師由臨清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元順帝攜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開平(在今內(nèi)蒙古 正藍旗東)。八月二日,徐達、常遇春一舉攻占大都,改為北平府。稍事休整即又揮軍西進,攻取山西。與精銳的 擴廓帖木兒軍進行了艱苦的搏戰(zhàn),平定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軍進攻陜西,元將 李思齊由 鳳翔奔 臨洮,力竭投降。元順帝乘 明軍主力長驅(qū) 秦晉之機,命丞相也速率軍向北平反撲,兵鋒已抵通州。常遇春又奉命與 李文忠率步卒八萬、騎士一萬馳救北平,元軍聞訊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軍追奔千里,大獲全勝。為了覆其巢穴,最終解除元軍對北平的威脅,常遇春又率軍徑取 元上都開平,順帝逃到 應(yīng)昌府(又稱 魯王城,虎城,故址在今內(nèi)蒙古 克什克騰旗西北達里諾爾西)。常遇春奪取開平,全殲留守元軍,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
病卒柳河川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開平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龍關(guān)縣西),得暴病卒于軍中,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鐘山之下,并親自出奠。封子 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常茂隸宋國公 馮勝北征納哈出,不奉約束,被削爵,安置在廣西 龍州;別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 建文末,以抗靖難師安置云南臨安(今云南 建水),憂死。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
朱元璋對常遇春“頒賞賜勞”,特意表彰他“勤勞于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皇上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
朱元璋追封常遇春為翊運推誠 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 開平王,謚曰忠武。配享太廟。
朱元璋還賦詩:“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贝撕笾煸傲顚m廷畫師為常遇春公繪制身穿龍袍的全身像。
常遇春逝世后,中國很多地方懷念他的功績?yōu)樗艏漓搿G∈辏ü?720年)乾隆皇帝親筆御提“勇動風(fēng)云”四字,頒詔常遇春家鄉(xiāng)建開平王廟,三層大殿,巍峨壯觀。乾隆十七年七月二十八日,由 尹繼善到懷遠常遇春祠堂 安位主祭。其奉旨題聯(lián)一副:“將十萬眾之威名,常誦都人仕女;居七八分之功業(yè),永留大地河山!
歷代評價
朱元璋:當(dāng)百萬之眾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
焦竑:明興猛將云從,數(shù)倍云臺、凌煙,而六王最著,其以驍勇稱者莫如常開平,次則傅潁國耳。
尹守衡:當(dāng)時持重善將將無如中山王,至暗鳴跳湯獨開平王。
談遷:夫喑嗚跳蕩,百夫勇耳,彼豈知有所謂大將者,夫封鄂而謚忠武,唐之尉遲氏宋之岳氏并開平而三,岳氏之才則吾開平伯仲哉。
萬斯同:遇春沉鷙果敢,出則摧鋒,入則殿后,未嘗敗北。
谷應(yīng)泰:剛毅多智勇,膂力絕人。
張廷玉: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謙遜,善持其功名,永為元勛之冠。身衣日月剖符錫土若王者,可謂極盛矣!
軼事典故
可惜,常遇春只活到四十歲,就病死于柳河川。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人們美稱他為“天下奇男子”。死后,被追封為“開平王”,故六泉口又有“開平寨”之稱。當(dāng)?shù)卮迕駷榧o念常遇春智勇過人,還在大古嶺下的在百丈潭側(cè)建廟祭祀,當(dāng)時稱將軍廟,廟址所在村落因此得名將軍村。該廟規(guī)模壯觀,翹檐飛角,廟內(nèi)塑有常將軍全身像?谷諔(zhàn)爭中廟宇為日軍焚毀,但村民仍保留“拜將軍年”的舊
俗。
家族成員
妻子
藍氏,明朝開國名將 藍玉之姐。
兒子
長子: 常茂,鄭國公
次子: 常升,開國公
三子: 常森
女兒
長女:常氏, 明太祖嫡長子太子 朱標(biāo)之太子妃,史稱元妃,追謚為孝康皇后
女婿
朱標(biāo),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明惠宗 朱允炆之父,建文帝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
外孫
外孫: 朱雄英, 明太祖朱元璋之嫡長孫,明興宗朱標(biāo)之嫡長子,八歲逝
外孫: 朱允熥,明興宗朱標(biāo)之嫡次子
后人紀念
常遇春墓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南京市太平門外紫金山之陰 白馬村。常遇春,剽悍勇猛,時人贈予“常十萬”美名。1369年,在柳河川暴病而故,朱元璋賜葬鐘山。墓高2.4米,墓基周長約29米,F(xiàn)墓塋 與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馬、石羊、石虎、武將各二。石獸雕刻工藝精湛,神形兼?zhèn)。武士雙手撫劍,頂盔貫甲,威武雄健。碑上鐫刻“明故世祖 開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清 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重修時其裔孫所立。
藝術(shù)形象
文學(xué)形象
《常遇春傳》
《常遇春傳贊》
《 倚天屠龍記》
《 明英烈》
《 大明英烈傳》
影視形象
1998年,電視劇《 乞丐皇帝傳奇》: 丁仰國飾演常遇春;
2006年,電視劇《 朱元璋》: 李海峰、王南皓飾演常遇春;
2006年,電視劇《 傳奇皇帝朱元璋》: 張林飾演常遇春;
2015年,電視劇《真命天子》: 王鈞赫飾演常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