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包拯

    包拯

    包拯(公元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廬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中國北宋官員,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出身于官僚家庭。以清廉公正聞名于世。曾任龍圖閣學士,人稱包龍圖;又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卒謚孝肅,贈吏部尚書。 而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quán)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 - 簡介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進士。累遷監(jiān)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zhuǎn)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quán)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zhuǎn)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quán)知開封府、權(quán)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后卒于位,謚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于世。知廬州時,執(zhí)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后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

    包拯,民間又稱包青天、包公。生于999年,卒于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市肥東縣),北宋 天圣五年(1027)進士。中進士后,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于鄉(xiāng)里。

    宋景佑四年(1037),包拯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后,調(diào)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又改監(jiān)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宋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zhuǎn)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蝎”,殘害百姓。并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视佣辏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后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zhuǎn)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fā)展生產(chǎn)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jīng)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quán)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gòu)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征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采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quán)知開封府,他于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后只有一年有馀。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于懲治權(quán)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并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由于包拯在開封府執(zhí)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zhèn)兌贾腊,親切稱呼他為“包侍制”。

    包拯

    包拯 - 生平事跡

    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戲曲里,說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由包拯大嫂帶養(yǎng)成人,這不符合歷史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少年時代,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yǎng)。

    官場生涯

    包拯長大后,也極為孝順父母。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曾經(jīng)彈劾包拯“素少學問”。這里的“學問”,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而是認為包拯“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晚有直節(jié),著在朝廷”,應(yīng)該給他以更合適、恰當?shù)墓俾。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二十九歲時,終于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guī)定,考取進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yīng)該盡孝奉養(yǎng)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當時,這種封建孝道,受到家鄉(xiāng)人的稱道。安徽合肥發(fā)現(xiàn)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或許由于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被大臣們賞識,所以朝廷于慶歷三年(1043年)將包拯調(diào)到首都開封。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后,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包拯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當時,監(jiān)察御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quán),但對包拯來講,卻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并且可以對于朝廷各個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議。實際上,包拯在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nèi)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并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wù)。

    慶歷六年(1046年)夏,包拯調(diào)任為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gòu),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兩稅等,戶部判官協(xié)助三司使的工作。包拯先后擔任京東、陜西、河北轉(zhuǎn)運使,轉(zhuǎn)運使負責一路(相當于省)的財政、監(jiān)察等行政事務(wù)。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而安居樂業(yè).兩年之后,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陜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yè)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yǎng)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nóng)民。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于商販經(jīng)營鹽業(yè)。 

    包拯出色的工作,利國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而無權(quán)。包拯又叫包待制,不過是對他的尊稱。然而,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卻十分重要。諫官的任務(wù)是向皇帝進諫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quán)臣屢次抨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議?上У氖,兩年之后,包拯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這也是個虛銜(從此人們又稱他為包龍圖),并且又一次離開京城,到河北、廬州、池州(今安徽貴池),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quán)三司使等官職,上升為當時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于副宰相之職。

    主張改革

    包拯所處的仁宗時代,已經(jīng)不象宋初那樣生氣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費成為當時的三大災(zāi)害,老百姓的負擔加重,各地出現(xiàn)了士兵暴動和農(nóng)民起義。面對這樣的形勢,包拯從憂國憂民出發(fā),主張對時政進行整頓和改革。應(yīng)當說,包拯的改革主張,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宋朝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但從客觀效果上看,卻有利于當時的下層人民.包拯之所以為天下百姓所愛戴,原因就在這里。

    北宋龐大的官僚機構(gòu),冗官成災(zāi),包拯認為必須加以整頓和革新。他不但主張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議提拔“奮不顧身,孜孜于國”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彈劾“苛政暴斂”的轉(zhuǎn)運使王逵,而且不畏風險,力主將皇帝的親戚,“凡庸之人”張堯佐免去要職。在包拯看來,“在政府無所建明”的平庸之輩,不論其官職有多大,都必須下臺。他曾建議改革選人、用人制度。他主張官員年到七十歲必須離職。他揭露不愿離職的官僚,是不知廉駐,“貪冒相尚,但顧子孫之計”。他主張不能任意封官許愿,即使是恩賜即由父親的功勞而錄用的子孫,也要通過考試。這些,都是為了解決冗官問題。包拯其實并不反對范仲淹主持的慶歷新政。新政失敗,許多官員受到處分,包拯全力為這些敢作敢為的官員嗚不平,主張起用他們。 

    在經(jīng)濟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張壓縮開支,另一方面又主張不能苛剝平民。當時有一種政策,由政府向城鎮(zhèn)百姓強行購買國家需要的物資,價格比市場價格低。這就成了剝削民眾的一種手段。包拯堅決反對這種害民政策。他列舉陜西強購軍用物資的危害,“前后人戶破藹家產(chǎn)不少”,因而要求廢除這種辦法。包拯建議,國家急需物資應(yīng)該“置場收買”,以公平的價格,自由收購。這一建議,無論對減輕百姓負擔,還是對商品流通和商品生產(chǎn),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運城解鹽問題,也是由于包拯極力支持改革,使解鹽的生產(chǎn)與銷售,由原來官方壟斷,改革為允許商人買賣。這一改革,不僅解除了百姓為政府搬運官鹽之苦,而且同樣有利于食鹽的流通.沈括稱贊這種“通商法”,“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此外,包拯還曾主張方田均稅,即丈量地主豪強的土地,防止他們漏稅逃役。他還曾鼓勵民間采礦煉鐵等等?梢姡慕(jīng)濟思想和經(jīng)濟改革,目的在于“寬國利民”。

    在宋朝的國防和對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樣主張民富國強,改善邊防措施,維護國家的獨立和尊嚴。他在出使遼國時,遼國刁難他,他義正詞嚴地據(jù)理力爭,不卑不亢。回國后,他立即將在遼國的所見所聞,報告朝廷。他說,遼國在山西北部集結(jié)兵馬,聚集糧草,其意圖不可不防。他建議,一定要加強山西宋遼邊境的代州(代縣)、應(yīng)州(應(yīng)縣)、雁門關(guān)一帶的戰(zhàn)備,以前,遼國蠶食邊境領(lǐng)土,是由于邊防之臣膽小怕事,不敢對抗,如今應(yīng)該下令邊臣,讓其嚴加防守,不能丟失一寸土地.另外,原來這里的守將,在軍事上是外行,現(xiàn)在必須派懂得軍事的人去領(lǐng)導(dǎo)指揮。朝廷采納了包拯的意見,加強河北,山西的防衛(wèi).更重要的是,包拯對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減“老病冗弱”的主張,以利于訓(xùn)練及加強戰(zhàn)斗力。同時,他還提出加強邊境民間義勇的訓(xùn)練。宋朝將士經(jīng)常調(diào)動,以防武將專權(quán),但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弊病。包拯認為要改變這種政策,使將官有職有權(quán),不要輕易調(diào)動?少F的是,包拯建議加強國防與軍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負擔為前提。

    剛正不阿

    一個人的功過歷史,要用自己的行動來譜寫。一旦自己的行為被實踐證明對社會、對人民有功有利,那么,人民終究會給他以恰當?shù)脑u價。這評價,恐怕不會以一些暫時的貶斥而消失。名垂青史的包青天為人民所歌頌與懷念,正是由于包拯一生的實踐,有利于社會與人民。這實踐,不僅是由于他為當時的人民做了好事,而且也由于他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確實有不少同時代人,甚至后來人難以企及之處。

    首先,他為人剛直,既不兩面三刀,更不會搞陰謀.他從不趨炎附勢,看顏色行事,更不說大話,假話。即使是在皇帝面前,他也是直言不諱,不怕冒犯皇帝.為了立太子的事,包拯曾冒死直諫,公開對皇帝說,我已經(jīng)老了,而且沒有兒子,如果認為我說得不對,也不要緊,反正不是為了自己想升官發(fā)財。幸而宋仁宗倒也過得去,沒有處理包拯,反而說,可以慢慢商量。包拯又說,宮內(nèi)的親信宦官,權(quán)力太大,待遇太多,應(yīng)該精簡人員和開支.這當然要得罪皇帝的親信左右,招來不測之禍。還好,皇帝說,“忠鯁之言,固苦口而逆耳,整有所益也,設(shè)或無益,亦無所害又何必拒而責之!卑偹闩錾狭艘晃槐容^開明的宋仁宗。否則,早巳人頭落地了。這種剛正不阿的大無畏氣概,使當時的老百姓和一些有正義感的臣僚,對包拯都很欽佩。歐陽修就欽佩包拯“天姿峭直”。是的,忠直的包拯,有時甚至不顧有關(guān)規(guī)定和禮節(jié),當面斥問宰相或其他大臣.弄得大臣們下不來臺。歐陽修不贊成包拯這種作法,認為包拯剛直有余,“思慮不熟”。其實,因循守舊、無所視事的宋仁宗時代,倒是十分需要象包拯這樣的人。這對于糾正時弊,總有好處。至于方式方法,是次要的了?上稳首诮K究認為包拯不夠理想,沒有提拔他當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的要職。包拯剛直,卻并不主觀武斷.他既善于調(diào)查研究,又樂于聽取別人的意見.他的臉上很少有笑容,但當別人指出他的錯誤時,卻能虛心接受。所以司馬光稱道他“剛而不復(fù),此人所難也”。

    包拯大公無私,不謀私利。他一生儉樸,即使是當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習慣,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經(jīng)寫過一則家訓(xùn),刻在家中壁上.家訓(xùn)的全文是:“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币簿褪钦f,包拯嚴厲要求后代不貪不好,不要欺負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孫,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墳。

    維護法制

    在小說、戲曲中,黑包公是法律與正義的典型形象。這是由歷史上的包拯演化、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shù)形象。不過,歷史上的包拯確實愛民如子,不畏權(quán)貴,執(zhí)法嚴明,因而博得當時和后代人民的頌揚,把他作為受苦受難的救世主。包拯嚴明法紀,當然是為了統(tǒng)治階級的根本利益,維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眾的領(lǐng)袖,反抗封建統(tǒng)治的先鋒。但是,在封建社會里,統(tǒng)治階級中有遠見的官僚士大夫,都能認識到,對于人民群眾,應(yīng)該愛護,不要對他們橫征暴虐,更不能不依王法辦事,對百姓任意欺壓。否則,其結(jié)果必然反過來動搖甚至摧毀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因而從根本上來說,暴政顯然不如仁政.包拯就是這樣的人.他之所以為人們千古傳頌,也由于他的法律思想和執(zhí)法行動,符合人民群眾的要求與愿望.比起貪贓枉法來,兩袖清風,依法辦事總要好一些,對廣大人民有利些。

    盡管宋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但是,一個被欺壓的普通百姓,要想告狀還是難于上青天。不但手續(xù)很多,而且根本見不到官員的面.這樣,官吏豪強狼狽為奸,既可以敲詐勒索,又可以將法律作兒戲。

    包拯在開封府任職時,作出了新的規(guī)定:大開正門,凡是告狀的,都可以進去直接見官,直接面陳案情,任何人不得阻攔刁難.不要以為這是一件小事.無論從有助于百姓申冤上講,還是從有助于審理案件上講,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改革。這改革,在中國法律史上,既有一定地位和作用,又有進步意義。包拯辦案,有兩個特點,一是不怕權(quán)勢,二是為民申冤。兩者結(jié)合起來,便是包公。不怕權(quán)勢,敢于頂風辦事,在宋代不是容易的事。那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早巳用一根既得利益即特權(quán)的繩索,把官僚、貴族、豪紳、惡霸們聯(lián)系在一起。要沖破這個已經(jīng)編織好的、保護地主貴族利益的網(wǎng)絡(luò),談何容易。但是,包拯迎難而上,以不怕身敗名裂的勇氣,使得“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wù)呓詰勚薄?/p>

    開封的一條小街上發(fā)生火災(zāi)。有些無賴竟然戲弄起包拯來。他們追到包拯面前,問包拯:救火是到甜水巷取水,還是到苦水巷取水?包拯一看是些地痞流氓,現(xiàn)在要來破壞救火工作,下令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殺了。 

    早在天長縣時,包拯就處理過一件偷牛案.有一個無賴,將農(nóng)家的牛舌割掉了。農(nóng)民告到官府,包拯對那農(nóng)民說,你回家把牛宰殺吃了。那農(nóng)民真的回家把牛殺了。宋代法律規(guī)定,擅殺耕牛是犯法的。因此,那個無賴到縣里,控告那農(nóng)民殺牛。包拯大怒,立即審問那無賴,你為什么把人家的牛舌割了。無賴只得招供,并且暗自吃驚:你包拯怎么會知道是我作案的?其實,包拯是依推理法作出的判斷:既然有人要害別人,那么別人犯法,那人一定要乘機告狀,所以包拯叫農(nóng)人干脆把牛殺了,以引誘割牛舌者來告狀。

    打擊權(quán)貴與罪犯,維護平民利益,直接替民做主,減輕農(nóng)民負擔。包拯任監(jiān)察御史時,曾出現(xiàn)過一件怪事;轉(zhuǎn)運使王逵,向皇帝告狀,告的是陳州(今屬河南省)地方官任中師苛剝農(nóng)民,多收錢糧。在當時人心目中,任中師廉潔,王逵貪卑,這是否是惡人先告狀?所以要派人去調(diào)查。許多人都畏懼王逵的權(quán)勢,不愿前往。包拯為弄清真相,為民除害,毅然來到陳州,經(jīng)過調(diào)查,并且掌握了證據(jù),包拯回到首都,向皇帝報告,向農(nóng)民任意搜括,引起農(nóng)民不滿與無法生活的,正是王逵。包拯要求將王逵撤職,將多收錢糧還給農(nóng)民。戲曲《陳州放糧》,就是依據(jù)包拯這一事跡,加以渲染、虛構(gòu)而成的。包拯辦案,不徇私,不舞弊,所以當時的天下百姓,男女老少都知道包公。首都的群眾更把包公傳為救世主。

    包拯 - 仕履表

    天圣五年(1027年):大理評事,知建昌縣(不赴),監(jiān)和州稅(不赴)。

    景佑四年(1037年):大理寺丞,知天長縣。

    康定元年(1040年):殿中丞,知端州。

    慶歷三年(1043年):監(jiān)察御史里行,勾當東排案司。

    慶歷四年(1044年):監(jiān)察御史,權(quán)度支判官,三司戶部判官。

    慶歷六年(1046年):京東轉(zhuǎn)運使。

    慶歷七年(1047年):直集賢院,工部員外郎,陜西轉(zhuǎn)運使。

    慶歷八年(1048年):刑部員外郎,河北轉(zhuǎn)運使(未及上任),三司戶部副使。

    皇佑二年(1050年):天章閣待制,兵部員外郎,知諫院。

    皇佑四年(1052年):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zhuǎn)運使,高陽關(guān)路都部署安撫使。

    皇佑五年(1053年):知揚州(后知廬州)。

    至和二年(1055年):兵部員外郎,知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刑部郎中,右司郎中,知江寧府(后權(quán)開封府)。

    嘉佑三年(1058年):右諫議大夫,權(quán)御史中丞兼理檢使,領(lǐng)轉(zhuǎn)運使、提點刑獄、考課院。

    嘉佑四年(1059年):樞密直學士,權(quán)三司使。

    嘉佑六年(1061年):給事中,禮部郎中(后禮部侍郎),三司使,樞密副使。

    嘉佑七年(1062年):禮部尚書(五月卒贈)。

    包拯 - 包公祭墓

    包公墓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于合肥市內(nèi)包河南畔林區(qū),與包公祠緊緊相連。整座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于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開封護喪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1973年建于此,1988年竣工。墓園內(nèi)遷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孫的遺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惫视小安恍ぷ訉O,不得入墓”的傳說。墓園由主墓區(qū)、附墓區(qū)和管理區(qū)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內(nèi)安放有包拯墓志銘和2.4米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nèi)安放包拯遺骨。北側(cè)是附墓區(qū),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峭直、剛毅之意。主要建筑上置有中國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劉海粟、啟功、溥杰等撰書的楹聯(lián)。

    包拯 - 包氏家族與遺跡

    據(jù)墓志銘載:包拯先有三妻張氏、董氏(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后兩年染病身亡),并后與隨嫁之待婢孫氏納為妾室并生下一子包綖(1058年,包綖由包繶之妻崔氏取名包授),妻被包拯遺送回家,因為包綖,家族得以繁衍;包公另還有兩位女兒。另董氏于1068年病逝于合肥,與包拯合葬;崔氏則于1094年去世,享年62歲。

    他于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病歿于開封,謚號孝肅,妻子董氏把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zhí)镙嬩洺伞缎⒚C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并由宋樞密副使吳奎立下墓志銘(現(xiàn)存安徽省博物館),墓地曾于1199年由淮西路官員重修,但于文革時期1973年3月因當時革命委員會征地被強行“遷墳”破壞,而另一相關(guān)古跡“包公井”原址亦搶救未果,于1986年成為在合肥四中的一幢五層樓宿舍。

    包拯 - 世人評價

    包拯以廉潔公正、不攀附權(quán)貴著稱,故民間稱其包青天及包公,就任開封府尹期間,辦案既明查又暗訪,執(zhí)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令正義得以順利伸張之余亦導(dǎo)人向善。

    開封府公堂門前右邊前有一鼓,逄有重大冤情之時,不論大小人物一經(jīng)擊鼓鳴冤,包青天定必升堂開審,喊冤者可直接向包大人陳述冤情;而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日審陽間,夜審陰間;并流傳多個審案故事傳頌后世,著名的有《鍘美案》、《貍貓換太子》、《烏盆案》等。另古代小說《七俠五義》亦以其為主人公。因其大公無私,擁有一副鐵面如墨的臉孔以鎮(zhèn)懾佞臣,額上掛有一彎蒼白明月,故亦有“包黑子”稱號,坊間傳說中包拯死后成了神明“馬國公”,故現(xiàn)在稱的“馬國公”就是包公本人。

    包拯 - 歷史史實

    宋史卷三一六包拯傳


    原文: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jiān)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後數(shù)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裏中父老數(shù)來勸勉。久之,赴調(diào),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睂(fù)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chǎn)硯,前守緣貢,率取數(shù)十倍以遺權(quán)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shù),歲滿不持一硯歸。

    尋拜監(jiān)察御史裏行,改監(jiān)察御史。時張堯佐除節(jié)度、宣徽兩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與拯共論之,語甚切。又嘗建言曰:“國家歲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練兵選將,務(wù)實邊備!庇终堉亻T下封駁之制,及廢錮贓吏,選守宰,行考試補蔭弟子之法。當時諸道轉(zhuǎn)運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細故,務(wù)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於是請罷按察使。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

    歷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zhuǎn)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徙陜西,又徙河北,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務(wù)造船材木,率課取於民;又七州出賦河橋竹索,恒數(shù)十萬,拯皆奏罷之。契丹聚兵近塞,邊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調(diào)發(fā)軍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趙三州民田萬五千頃,率用牧馬,請悉以賦民!睆闹。解州鹽法率病民,拯往經(jīng)度之,請一切通商販。

    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wù)呓詰勚。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師為之語曰:“關(guān)節(jié)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勢族筑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適京師大水,拯乃悉毀去;虺值厝匝杂袀卧霾綌(shù)者,皆審驗劾奏之。

    遷諫議大夫、權(quán)御史中丞。奏曰:“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陛下持久不決,何也?”仁宗曰:“卿欲誰立?”拯曰:“臣不才備位,乞豫建太子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當議之!闭埐靡謨(nèi)侍,減節(jié)冗費,條責諸路監(jiān)司,御史府得自舉屬官,減一歲休暇日,事皆施行。

    張方平為三司使,坐買豪民產(chǎn),拯劾奏罷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論之;祁罷,而拯以樞密直學士權(quán)三司使。歐陽修言:“拯所謂牽牛蹊田而奪之牛,罰已重矣,又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諸官庫供上物,舊皆科率外郡,積以困民。拯特為置場和市,民得無擾。吏負錢帛多縲系,間輒逃去,并械其妻子者,類皆釋之。遷給事中,為三司使。數(shù)日,拜樞密副使。頃之,遷禮部侍郎,辭不受,尋以疾卒,年六十四。贈禮部尚書,諡孝肅。

    包拯 - 民間傳說

    包拯一生為官大公無私,廉潔嚴明,受到百姓的愛戴。百姓都把他看作是神的化身,因此民間流傳著大量關(guān)于他的傳說。

    民間傳說包拯可審判上至天上的神,下至地獄的小鬼;日審陽,夜審陰;死后還被派往陰間做了閻羅王。可見民間對包拯評價之高。

    身世之謎

    傳說包拯在家排行老三,故小名叫包三,在包三未出世之前,他們的家境十分貧寒,有一天包三的大嫂洗澡,在澡盆里落下一顆星星,這一顆星星嚇壞了他大嫂,她就把洗澡水讓給他媽媽,第二年,她媽媽生下了包三,奇丑無比。加上臉又黑且額上一道月亮的胎記,他媽媽認為生了一個怪胎,他媽要求他大嫂把他活埋了,說完就嚇暈了過去,而他的大嫂就偷偷地抱走,給人家寄養(yǎng)。

    傳說落在澡盆中的星星就是文曲星,民間因此說包拯是文曲星下凡。這是關(guān)于包拯神化的最初傳說。

    黑臉的由來

    話說北宋末年,天災(zāi)人禍不斷,民不聊生。玉皇大帝特派赤腳大仙下凡做皇帝以救治民間疾苦,還答應(yīng)派文曲星和武曲星輔佐他。
    赤腳大仙下凡后投胎就是宋仁宗,但一出生就一直大哭不止,催促文曲星與武曲星趕快下凡。玉皇大帝因此急派二星趕緊下界。
    而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是投胎的人,都要到南斗星君處報道,并取一個臉譜下凡。文武二星到南斗星君處報到時,恰巧又遇南斗星君正與北斗星君下棋,無視文武二星的到來。

    文曲星等得不耐煩了,就直接從南斗星君身旁裝臉譜的乾坤袋,拿了一個臉譜就匆匆下凡投胎。而武曲星耐心的等到南斗星君下完棋后才說明來意,因此南斗星君從乾坤袋中,打算拿個武士臉譜給武曲星,但東找西找就是找不著,只好拿了文士臉譜給他。

    文曲星投胎后就是包拯,但因匆忙之間拿走了武士臉譜,因此一出生就是個黑臉,以致遭到父親嫌母親棄,而他的嫂子可憐他將他撫養(yǎng)長大,所以包拯都尊稱他嫂嫂為「嫂娘」。包拯長大后考中狀元,游宮時皇后因為嫌他面黑,特賜他三尺紅綾遮面皮。

    而武曲星投胎後就是狄青,生得眉清目秀,像一個文弱的書生。但因練就了一身好武藝,而成了宋朝的一員大將,南征北討屢建奇功。但因長得臉白清秀,難以服眾,因此做了一個兇惡的鬼臉面罩戴在臉上,增添幾番煞氣。

    以上內(nèi)容純屬民間傳說并無史實根據(jù)。有關(guān)包拯的傳說數(shù)不勝數(shù),此處不一一介紹。其他傳說可參考人民教育出版社歷代名人傳說。

    包拯 - 智慧故事

    包拯兩次斷牛案

    北宋名臣包拯(公元999—1062 年)在天長縣剛?cè)慰h令時曾審過兩樁牛案。

    那是春耕時節(jié),東村農(nóng)民王某和張某一天在田里同耕,休息時坐在田岸邊閑聊,讓兩頭牛在坡上吃草。一會兒,兩頭牛抵起角來,王某和張某沒當一回事,竟在一邊看熱鬧,誰知道王某的牛把張某的牛抵死了。這下兩個好朋友翻了臉,張某告到縣衙門,要王某賠牛。那時包公還沒上任,前任白縣令審案時想:判賠,王某吃虧;判不賠,張某吃虧。左思右想,沒法把案子判得公平合理,只得把兩人收在監(jiān)里。

    第二天,包公上任,聽說有兩個農(nóng)民在監(jiān)里罵人,提出來一審,知道事情的原因,就笑哈哈地對他們說:“你們本是一對好朋友,只是漫不經(jīng)心使牛抵角死亡,以致朋友反目成仇人,這實在是不應(yīng)該的。今天本官勸你們言歸于好!闭f罷,提筆寫了四行字:

    二牛抵角,

    不死即活;

    活牛同耕,

    死牛同剝。

    兩個農(nóng)民聽完判決,都說這樣公平合理,謝過包公,攜手走出公堂。誰知那兩人剛走,又來一人報案。

    那是西村農(nóng)民,名叫劉全。今天早晨他正要牽牛下地干活,來到牛圈時大吃一驚:原來他的大黃牛滿口血淋淋,牛舌頭不知給誰割掉了。他心疼得哭了一場,急來縣衙門要求破案。

    包公看了狀子,心想:這很可能是劉全的仇人干的。就對劉全說:“看來,這頭牛是活不長了,你干脆把牛宰了,肉可以賣,我再資助你一些錢,這樣你又可以買一頭牛了!眲⑷屑さ負]淚告別。

    劉全剛走,包公當即出了一張禁殺耕牛的布告:

    本縣曉諭黎民百姓:為確保春耕春種,保養(yǎng)好耕牛,嚴禁私自宰殺。如有病牛,須請牛醫(yī)診治;診治無效的,先報呈縣衙,經(jīng)查驗后,方可宰殺。未經(jīng)查驗,擅自殺牛的,一律嚴懲不貸。有人捕捉到殺牛者,官府賞銀三百貫。此布。

    第二天,劉全的鄰居李安前來報告說,劉全擅自宰殺耕牛。

    包公想:村中的人一定都知道,劉全宰殺的是殘廢牛,而這個自稱劉全鄰居的人明知殺殘廢牛而來告他,不就是誣諂好人嗎?這人肯定和劉全有仇。包公出布告本來就是要引劉全的仇人出來,F(xiàn)在問過姓名,知他叫李安。劉全曾告訴包公,李安曾和他有仇,看來此人必定是偷割牛舌的人。

    一審問,李安只得供認了自己割牛舌而又來誣告的罪狀。

    包拯審石擒兇手

    包拯在定遠縣任縣令時,常常微服私訪。一次,包拯帶著衙吏經(jīng)過某山崗時,見前面草叢上方蒼蠅亂飛,并有一股血腥味撲來,便令衙吏察看。草叢里躺著一具男尸,身體已經(jīng)腐爛,面目難辨,背上壓著塊大青石板,肩上還搭著只馬褡褳子,內(nèi)有木制“宋記”印戳——原來是個收賣粗大布的,查問地保,知本地沒有姓宋的販布商人。包拯斷定這是謀財害命的案子。那么殺人犯是誰呢?

    第二天,包拯貼出布告,說要在大堂上審石板。大家覺得好奇,都到堂上看稀奇事。那塊青石板正放在堂中央,鐵面無私的包拯喝道:“大膽石板,竟敢謀財害命,目無國法,給我狠打四十大板!”差役揚起板子,狠狠向石板打去,“噼噼啪啪”震得差役虎口疼痛。大家見狀,都忍不住笑出聲來。包拯斥責道:“本縣斷案,大堂上理應(yīng)肅靜,你們竟敢喧嘩公堂,該當何罪?”

    眾人見包拯發(fā)怒,一齊跪下,口稱“知罪”。

    包拯說:“那好,你們講,愿打還是愿罰?愿打,每人打四十大板;愿罰,每人舉保畫押,限定三日,交上三尺大布。違者嚴懲!”

    大家愿罰。心想:“包大人真有意思,找不到兇犯,讓眾人來獻一條孝布!

    三天之內(nèi),近街遠集的粗大布一購而空。包拯的手下一邊收布,一邊核對布頭上的印記,竟發(fā)現(xiàn)不少人交上的粗大布上有“宋記”印戳,與死者的印戳絲毫不差。經(jīng)查問知是某布莊的。當下把某布莊老板抓來。老板一見死者的印戳,面如土灰,只得供認:死者宋某從外地收購粗大布,蓋上印戳后寄存在他那里。他謀財害命,但匆忙之中忘了毀掉馬褡褳子。

    包拯叫啞巴打兄

    傳說,有個啞子,每逢新知府上任,都獻上一根木棒,任官責打。包公上任后,他又來獻棒。包公想:如果他沒有冤枉,怎肯屢屢無罪吃棒?無奈啞子口不能言,手不能寫。包公心生一計,用豬血涂在啞子臂上,又以長枷枷到街上示眾。暗差幾個心腹跟隨其后,見有人替他鳴冤叫屈,就傳他上堂。

    一會兒,果見圍觀者中有個老頭為啞子叫屈,于是將他引到包公面前。

    老人說:“這人是我村的石啞子,自小不能說話,只是耳朵還好使,他被哥哥石全趕出,萬貫家財,并無分文給他。每年告官不能伸冤,今日又被杖責,小者因此感嘆!
    包公傳石全到衙,但石全不承認啞子是他親骨肉。

    石全走后,包公教啞子:“你以后撞見你哥哥,就去扭打他!

    啞子眨巴著眼睛,看上去有些害怕。

    包公說:“你就照我的話去做好了,本官可為你作主!

    一日,被打得頭破血流的哥哥來告啞子,說他不尊禮法,毆打親兄。

    包公問石全:“啞子如果真是你親弟,他的罪過不小,斷不輕饒。如果是外人,只作斗毆論處!

    石全說:“他果是我同胞兄弟。”

    包公喝道:“既是你親兄弟,為何不將家財分給他?分明是居心獨占!”

    石全無話可說。包公即差人押他們回家,將所有家財各分一半!

    包拯套破釘殺案

    開封府尹包拯斷案如神,但有一案件頗費他躊躇。

    街民毛勤猝然死亡,族人因其死得蹊蹺,便狀告開封府。

    包公將毛妻冬花傳訊、冬花雖言詞哀切,但面露妖冶,外著喪服,內(nèi)套紅襖,分明具有殺夫嫌疑,但她聲稱丈大系“氣鼓癥”死亡。

    包公問道:“既患氣鼓癥,可曾請醫(yī)治療?”

    冬花對答:“丈夫命薄,未及請醫(yī),已氣絕身亡!

    包公便命仵作廖杰開棺驗尸。廖杰經(jīng)驗豐富,但驗尸結(jié)果,雖見毛勤死狀異樣,但并無查出謀害痕跡;剞D(zhuǎn)家中,夜不成寐,不知如何向府尹匯報。

    其妻阿英見他心事重重便問道:“你可曾驗看那尸體的鼻子?”

    廖杰反問:“驗?zāi)潜亲雍斡茫俊?

    阿英說道:“那鼻子內(nèi)大可作文章,倘從中釘上利釘,直通腦門,豈非能不留痕跡而致人死亡!”

    廖杰將信將疑地連夜再去復(fù)驗尸體,果見毛勤的鼻孔內(nèi)有兩根鐵釘,于是真相大白,遂將冬花緝拿問罪。冬花抵賴不過,承認串通姘夫謀害親夫。

    事后,包公詢問廖杰:“冬花作案手段奇特,你是如何想到驗看尸體鼻孔的?”

    廖杰回答:“此是小的妻子提醒的!

    包公說:“請你妻子來府,我要當面酬謝。”

    第二天,廖杰高興地帶著妻子到府里領(lǐng)賞。包公像是熟人似的對阿英端詳了一會,開口問道:“你嫁給廖杰幾年了?”阿英答道:“我們系半路夫妻,只因我前夫暴病死亡,才改嫁廖杰為妻!

    “你前夫名字可叫路才?”

    阿英面露驚異之色:“大人如何得知?”

    “路才暴死一案由縣衙呈送本府,我昨晚查閱卷宗,得知縣衙已對此案作了正常病故的結(jié)語。但我覺得此種結(jié)語頗存疑問!

    阿英更是呈恐慌之色:“大人以為..”

    “本府認為,路才系被人從鼻孔中釘釘謀害!

    廖杰奉命前往路才墓地,掘墓開棺,雖尸體已腐爛。但在鼻孔部位露出兩根已銹的長釘。

    包公繼續(xù)審理路才案件。他對阿英說:“想你一個平常女子,如何懂得鼻孔釘釘?shù)钠嫣胤椒ǎ怯羞^親身經(jīng)歷,才能一語點破,”

    阿英只得如實招供事實:原來她也是個水性楊花的女子,在與路才結(jié)婚之后,經(jīng)常與人姘居,姘夫是個慣犯,與她合謀用鐵釘釘鼻之法害死路才,后來那姘夫在斗毆中被人殺死,阿英才改嫁廖杰。

    廖杰聽了如夢初醒:“想不到此女這般蛇蝎心腸,若非大人明察秋毫,我也幾乎作了她砧上之肉!

    阿英懊喪不已:“若不是我多言多語,此案也斷不能破!

    包公正色道:“非也,作案之人,僥幸取巧,只能蒙蔽一時,不能長久隱藏,終有一天會暴露出來自食惡果。此乃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 

    包拯陳州除貪官

    仁宗年間,陳州大旱,發(fā)生饑荒,戶部尚書范仲淹上殿奏本,保舉龍圖閣大學士兼開封府尹包拯到陳州糶米濟賑。

    原先朝廷已派了兩個官員去陳州辦理濟賑事宜,這兩個人都是當朝權(quán)貴劉衙內(nèi)的親屬,一個是他的兒子,一個是他的女婿,他倆在陳州貪贓在法,魚肉饑民,還打死了饑民李大膽,搞得陳州怨聲載道,民不聊生。所以范仲淹要保奏包拯前往陳州查處。

    劉衙內(nèi)素知包拯清正,鐵面無私,所以于半夜來訪,假惺惺地說道:“陳州饑民多亡命之徒,包大人此番出賑,可要當心。”他的本意是想嚇退包拯,不去陳州。

    包拯嚴正答道:“為國效勞,為民解難,乃我輩本分,何懼之有?”

    劉衙內(nèi)見勸阻無效,便改口說情:“包大人此去陳州,望對我兒、婿照應(yīng)則個!

    包拯答道:“這個我心中有數(shù),感謝你今天來向我傳遞消息,將來有甚事情,我也會派人向你傳遞消息,以作回報!碑攬鏊涂。劉衙內(nèi)雖然沒得到包拯什么確切保證,但總算能隨時得知陳州消息,倘有不測,還有回旋余地,便稱謝告辭。

    包拯帶了差役王朝趕往陳州,將近陳州地面時,包拯易服先行,吩咐王朝隨后趕來。包拯一副鄉(xiāng)民打扮,混入饑民之中,來到衙門購買賑米。只見劉衙內(nèi)子婿兩人高踞公案之后,督促差役糶米。名為糶米、實為盤剝,在米中摻入大量泥沙,提高價格,克扣斤兩,使饑民不堪其苦,稍有微詞,便棍棒相加。包拯實在看不下去,高聲喊道:“身為朝廷命官,竟敢如此荼毒百姓,天理何存?”

    劉衙內(nèi)的子婿見一個黑臉饑民敢當眾揭短,不由氣怒萬分,喝道:“住口,先前有個李大膽,今天又來了黑大頭,我讓你們一樣下場!狈愿啦钜蹖踉跇渖稀

    正在這時,手持金牌、背插寶劍的王朝趕到,兩個貪官忙迎接欽差。王朝說道:“包大人先我而來,不知現(xiàn)在何處?”

    兩貪官面面相覷,答道:“下官不曾見包大人來過!

    王朝眼快,看見大樹下正吊著包拯,忙跪步上前,親手松綁,兩個貪官這才知道“黑大頭”原來就是鐵面無私的包大人,忙上前恭請包拯坐上公案。

    包拯一拍驚堂木喝道,“爾等貪贓枉法,荼毒饑民,我不但親眼看見,而且親身經(jīng)歷,還有何話可說!”

    兩貪官連連謝罪認錯。

    “既然知罪,即寫下伏罪狀來!”

    兩貪官當即寫了伏罪狀,并簽字畫押。

    在場饑民見包拯如此清正,聲聲齊喊:“包青天!”內(nèi)有被兩貪官屈打致死的饑民李大膽的兒子,此時氣憤交加,率眾饑民將兩個貪官當場打死,以泄民憤。

    包拯對饑民的舉動是深表同情的,但咆哮公衙,擊斃官吏畢竟是有罪的,他就暫且將李大膽的兒子收押在監(jiān),等送報朝廷后再作處理。

    包拯在發(fā)出奏折前,先叫王朝去向劉衙內(nèi)暗通消息,讓他將陳州發(fā)生的事,稍作改動說道:“兩官員貪贓枉法已經(jīng)查實,被下在獄中。饑民作亂,為首者已被當場處死!

    劉衙內(nèi)聽了又憂又喜,又恨又急:憂的是,子婿已獲罪;喜的是,幸虧早得消息,局面尚可挽回;恨的是,饑民作亂;急的是,時間倉促,刻不容緩。他自恃皇上寵愛,便連夜進宮見駕,在皇帝面前花言巧語。皇帝果然聽信了他的讒言,下了一道圣旨:“活的赦罪,死的不赦。”這樣可以完全達到劉衙內(nèi)的愿望,既可救了他的子婿,又可鎮(zhèn)壓作亂的饑民。

    劉衙內(nèi)奉了圣旨親赴陳州,當著包拯的面宣讀。

    包拯當場問道:“濟賑兩官員何在?”

    眾差役答道:“已經(jīng)死了!

    包拯又問:“饑民首領(lǐng)何在?”

    眾差役答道:“押在獄中!

    包拯宣判道:“奉圣旨,兩貪官理該處死,不準赦其罪;李大膽之子,為父報仇是為義舉,應(yīng)予釋放!

    這一宣判,使劉衙內(nèi)當場昏厥在地。從此一病不起。

    處理這案件后,包拯在陳州按法糶米,解救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整頓吏治,使社會復(fù)趨于安定平穩(wěn)!

    包拯巧取合同文

    一天,包公受理侄子告伯母騙取合同文、不認親侄一案。

    原來,在東京汴梁西關(guān)外定坊有戶人家,哥哥劉天祥,娶妻楊氏。這楊氏乃是二婚,帶來一個女兒,到劉家后再沒生養(yǎng)兒女。弟弟劉天瑞,娶妻張氏,生得一個兒子,取名安住。父親在安住兩歲時,就給他與鄰居李社長家的小女兒定了娃娃親。大嫂楊氏打算待女兒長大后,招個女婿,多分些家產(chǎn)。因此,把劉安住當成眼中釘。

    這一年,東京地區(qū)大旱,顆粒無收。官府發(fā)下明文,讓居民分戶減口,往他鄉(xiāng)逃荒。弟弟天瑞照顧哥哥上了年歲,不宜遠行,決定自己攜妻兒離鄉(xiāng)背井。天祥就請鄰居李社長寫下兩張合同文書,把所有家產(chǎn)全部寫在上面,以做日后見證。兄弟倆各執(zhí)一份,灑淚分別。

    天瑞帶了妻兒,來到了山西潞州高平縣下馬村。房東張員外夫妻,為人仗義疏財,雖有許多田產(chǎn),卻無兒無女,見年方3 歲的劉安住眉清目秀,乖覺聰明,就收為義子。對天瑞夫妻也像骨肉兄弟一樣看待。但是不久,天瑞夫婦染上疫癥,幾天后相繼去世。天瑞臨死前掏出一紙合同文,將兒子托付給張員外。

    一晃,劉安住18 歲了,為使父母尸骨歸鄉(xiāng),決定回老家安置。張員外就把合同文書交給他。

    劉安住直奔東京汴梁,一路問到劉家門前,只見一位老婦人站在那里。那老婦人正是伯母楊氏,她一心想獨占家財,就騙取了劉安住的合同文書,卻翻臉不認侄子,反抄起一根木棒,打得安住頭破血流。鄰居李社長聞聲趕出,問劉安住:“那合同書既被她騙走,你可記得上面寫的什么嗎?”安住一字不差的背了一遍。李社長說:“我是你的岳父李社長。”當下他寫了狀詞,帶著安住來到開封府告狀。

    包拯接了狀詞,便傳令拘劉天祥夫婦到了公堂,責問劉天祥:“你是一家之主,為何只聽老婆的話不認親侄子?”

    劉天祥回答:“小人侄兒兩歲離家,一別十幾年,實不敢貿(mào)然相認,憑合同文書為證。而今他和我妻一個說有,一個說無,我一時委決不下!

    包公又問楊氏,楊氏一口咬定從未見過合同書。包公假意憤然對安住說:“他們?nèi)绱藷o情無義,打得你頭破血流。大堂上,本官替你作主,你盡管打他們,且消消你這口怨氣!”

    劉安住流淚道:“豈有侄兒打伯父伯母之理?小人為認親葬父行孝而來,又不是爭奪家產(chǎn),決不能做為出氣而責打長輩的事!

    包公自有幾分明白,對劉天祥夫婦說:“本官明白這小子果然是個騙子,情理難容,改日定將嚴刑審問。”今天祥夫婦先回去,而將劉安住押至獄中。

    第二天,包公一面讓衙役四處張揚:“劉安住得了破傷風,活不了幾天了!币幻媾刹钜鄣缴轿髀褐萁觼韽垎T外,于是真相大白。

    幾天后,包公傳來一行人到公堂。張員外所言句句合情合理,楊氏胡攪蠻纏死不認親。于是,包公傳令帶劉安住上堂。不料差人卻來賓報:“劉安住病重死在獄中!北娙寺犃T大驚,只有楊氏喜形于色。包公看在眼里,吩咐差人即刻驗尸。一會兒,差人回報:“劉安住因太陽穴被重物擊傷致死,傷口四周尚有紫痕跡!

    包公說:“這下成了人命案。楊氏,這劉安住是你打死的,如果他是你家親侄,論輩份你大他小,縱然是打傷致死,不過是教訓(xùn)子侄而誤傷,花些錢贖罪,不致抵命。如果他不是你的親侄,你難道不知道‘殺人償命’嗎?你身犯律條,死罪當斬!”即命左右將楊氏拿下,送到死囚牢中。

    此時,楊氏嚇得面如土色,急忙承認劉安莊確是劉家的親侄。包公問:“既是你家親侄,有何證據(jù)?”楊氏只好交出那張騙得的合同文書。包公看后,差人叫劉安住上堂。劉安住接過包公賺出的合同文書,連稱“青天”。楊氏方知中計。

    包公提筆判決此案:表彰劉安住的孝道和張員外的仁義;楊氏本當重罪,準予罰錢贖罪;劉氏家產(chǎn),判給劉安住繼承!

    包拯 - 詩歌

    書端州郡齋壁

    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

    史冊有遺訓(xùn),毋貽來者羞。

    包拯 - 懷念包公

     

    包拯是中國老百姓心中的神。從南到北,在全國許多地方都設(shè)有紀念包公的祠廟,到處都有人在跪拜他。歷代文人還寫了不少頌揚包拯的詩詞,用詩歌來歌頌他的剛正不阿和清正廉明,表達對他的景仰之情。包公一生清正廉潔,剛正不阿,是一千多年來老百姓心目中崇高的清官形象。政治清明時,人們固然懷念他;世道衰敗時,老百姓更加懷念他。自宋朝到今天,雖然世事變幻不定,然而,人們對于包公的懷念卻是永遠的。

    合肥包河


      傳說包拯為宋仁宗找到親生母李太后后,仁宗執(zhí)意要把半個廬州賜給包拯,以示答謝,包拯始終不接受,可是皇命難違,包拯最后只好答應(yīng)接受廬州城南的一段護城河,這便是「包河」的來歷。包拯當時對子孫說:「河,不好分,不好賣,只準種藕養(yǎng)魚,絕不允許派別的用處!
    包公的后人遵守他的遺訓(xùn),只在包河里種藕養(yǎng)魚,年復(fù)一年,包河內(nèi)終年魚藕滿塘。包河里的藕,脆嫩無絲(私);包河里的鯽魚,背呈黑色(鐵),象征包拯一生的「鐵面無私」。

    合肥包公祠

      包河 有一個沙洲,名「香花墩」,傳說是包拯少年時讀書的地方。墩上的建筑群即是「包公祠」。明弘治年間,知府宋鑒在墩上建包公書院,讓包公后裔在此處讀書。到嘉靖時,書院得以重修,改名「包孝肅公祠」。

    包公祠的迎面正廳是包公享堂。堂中的包拯端坐塑像,造型生動逼真,雙目炯炯,懾人魂魄。塑像旁是一副對聯(lián):「一水繞荒祠,此地真無關(guān)節(jié)到;停車肅遺像,幾人得并姓名尊。」在包公像前,陳列著包公生前處決犯人的三具「狗頭鍘」的復(fù)制品。

    合肥廉泉


      廉泉位于包公祠東,是花亭里的一口水井。井沿是黑褐色的青石,石壁內(nèi)側(cè),是一道道被井繩勒得極深的紋道。傳說廉泉有一種特別神奇的地方,就是會因不同的人產(chǎn)生不同的味道。普通老百姓喝了會解渴;清官喝下去,清冽可口,甘醇香甜;但是如果貪官喝下去,必定苦濕難咽,像有芒刺封喉,而且當場頭痛欲裂,無藥可醫(yī)。唯一能夠減緩病痛的偏方是:喝一碗狗尿。

    合肥包公墓

     

      包拯去世后,靈柩由他的女婿護送老家合肥,墓地在公城鄉(xiāng)。后來,金兵入侵,攻陷合肥,包公墓被破壞,當時的隨葬器物也大多被盜。包公后裔將原棺和墓志遷葬于墓西三十多米處,原墓地被廢為耕地。后來,當?shù)毓賳T誤將包夫人墓當作包公墓,修葺一新,并蓋有享堂。
    包公墓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于合肥市內(nèi)包河南畔林區(qū),與包公祠緊緊相連。整座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包拯病逝與北宋嘉七年(1062年),次年由開封護喪歸葬在今合肥市東郊大興集。
    一九七三年,合肥文物部門對包公及其家族墓地進行清理,從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遺骨及其墓志,同時還出土了包夫人董氏及他們的兩個兒子、兒媳及長孫的遺骨。一九八五年,開始動工修建包公墓園,歷時三年竣工。墓園共有包氏家族的六個墓冢,按宋制修建。

    開封包府坑

      包拯出任開封知府只有一年多,但是包拯死后,開封的老百姓一直非常懷念他,在開封府旁修建了一座包公祠。當時,開封府署內(nèi)有一塊題名碑,凡是在開封府任過府尹的,姓名都刻在碑上,只有「包拯」兩個字被后人撫摸最多,以致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指痕。現(xiàn)在,這塊石碑仍然保存在開封歷史博物館里,「包拯」兩字已模糊難辨。
    開封包公祠毀于明代末年,當時明軍為阻擋李自成進攻,扒開了黃河大堤,大水把開封府署和包公祠都沖毀了。大水過后,只在包公祠遺址上留下一個小水潭,被稱為「包府坑」。

    臺灣海清宮森羅殿


      海清宮位于臺灣云林縣四湖鄉(xiāng)三條侖,遠近聞名。傳說在清高宗年間,有個村民夢見一位黑胡子老頭預(yù)示將有一位天神下凡,要村民某日集合迎接。村民將信將疑,到了那天,海面飄來一條小船,上立木牌,大書「森羅殿」三字,中書「閻羅天子」。木牌前的神像,披著紅布,紅布上寫著九個大字:「安徽省包家莊包家祠」,原來迎來的天神,是包公包青天。村民一見,齊齊跪下,并立即著手建祠,建成后命名為海清宮森羅殿,供奉包公神像。

    澳門包公廟

      澳門包公廟修建于一八八九年夏天,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澳門三巴有一位老太太,一向崇拜包公,特從佛山迎來一尊包公像回家供奉,凡遇疑難之事,無不卜問包公,竟然每求必應(yīng),每應(yīng)必靈。此事漸漸傳開,到老太太家求包公的街坊也越來越多。一八八九年春天,澳門流行疫病,死亡人數(shù)很多。百姓想到包公是個無所不能的神仙,于是修建包公廟,祈拜包公,為百姓驅(qū)除瘟疫。包公廟里有一副對聯(lián):「政治洞陰陽,識標青史;端嚴垂神笏,笑比河清!

    廣東肇慶包公祠


      肇慶古稱端州,包拯曾任過知州。由于他為官清廉,人品端正,離開任所時兩袖清風,當?shù)氐睦习傩帐謶涯钏。北宋熙寧年間,即包拯去世后的第六年,肇慶修建包公祠,引來成千上萬人朝拜。四百多年后,由于祠堂年久失修,當?shù)厝擞旨Y在城西重建一座包公祠,該祠歷代都有維修,故一直保存完好,后毀于「文化大革命」。二零零零年三月重建,巍峨壯觀,是肇慶的旅游熱點之一。


    菲律賓包公廟?

    菲律賓包公廟位于馬尼拉計順市的南洋天地宮,地址在Ricarcen BLDG#861 Banawe St cor. linaw St. QC Metro Manila,(原臺灣慈濟基金會馬尼拉分會舊址),南洋天地宮香火靈驗,庇佑僑社,服務(wù)善信,并在計順市眾僑商的積極倡導(dǎo)下設(shè)立了非盈利慈善機構(gòu), 創(chuàng)會宗旨如下:  

     1、弘揚民族精神:闡述閻羅天子包公生平事跡,輝耀其清廉斷案,不畏權(quán)勢,嚴明善惡,分辨忠奸之正義,資后世景法,匡正社會頹風。  

     2、推廣社會福利:開展急難救助,醫(yī)療保健服務(wù),優(yōu)秀清寒獎助學金及其他慈善事業(yè),增進大眾易經(jīng)福祉。  

     3.發(fā)揚推廣中華風水易經(jīng)學術(shù),幫助會員改善家庭,身體,經(jīng)濟狀況,擁有健康幸福;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TAGS: 中國人 中國歷史 歷史 各國人物 各國歷史 安徽人 電影角色
    名人推薦
    • 阿歷克斯·弗格森
      亞歷克斯·弗格森爵士(Sir Alex Ferguson),全名亞歷山大·查普曼·弗格森(Alexander Chapman Ferguson),1941年12月31日出...
    • 阿道夫·門采爾
       阿道夫·門采爾 Adolpyh Von Menzel (1815-1905年) 。德國油畫家、版畫家、插圖畫家,尤其以素描見長,是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美術(shù)在德國的代表人物...
    • 保羅·比亞
      保羅·比亞(英語:Paul Biya,1933年2月13日,穆梅卡,——)喀麥隆第二任總統(tǒng)、政治家、外交家、國務(wù)活動家。出身喀麥隆南方部族,1975年6...
    • 保羅·羅賓遜
      保羅·羅賓遜(Paul Robinson),1979年10月15日出生于英格蘭比佛利,英格蘭足球運動員、前英格蘭一號國門,司職門將。保羅·羅賓遜成...
    • 畢淑敏
      畢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寧,中共黨員,國家一級作家、內(nèi)科主治醫(yī)師、北京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心理學博士方向課程結(jié)業(yè),...
    • 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1966年),字健生,廣西臨桂縣人,回族,阿拉伯名“烏默爾”。畢業(yè)于保定軍校,屬國民黨桂系中心人物,地位僅次于李宗仁,與李宗仁...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