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文 - 人物介紹
沈光文小的時候即專意讀書,非常刻苦,參加明經科考試得以進太學學習。明福王時期,清朝已占據絕大部分國土,沈光文作為明遺民跟隨福王,并在福王的小朝廷中任職,授太常博士,并曾參預軍務,晉升為工部郎。沒過多久,明福王小朝廷便遭清廷剿滅,沈光文扈從不及,只好另尋他路。后來聽說明桂王在廣東肇慶一帶,于是投奔桂王,累遷為太仆少卿。清順治六年(1649),沈光文乘船由潮陽到達金門,當時的福建總督李率泰正在悄悄招集明遺老遺賢,于是秘密派人前去招徠沈光文,并給予金銀,許以高官。沈光文婉言相拖,退回銀兩和書信。而這時廣東的桂王朝廷也已無力支撐殘局,沈光文考慮到大勢已去,只好暫留福建。他想舉家遷到泉州居住,沒有想到在途中突然遭遇臺風,無奈被風吹到臺灣。當時臺灣被荷蘭人所占據,荷蘭人在臺灣實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政策,政治上實行強制統(tǒng)治,軍事上進行殘酷鎮(zhèn)壓,經濟上進行瘋狂掠奪,并強制傳播西方宗教文化。他們還限制臺灣人民的活動,不準隨意遷徙。在這樣的情況下,沈光文與海峽對面的大陸失去了聯(lián)系,大陸也無他的音訊,生死不知。
沈光文 - 自身遭遇
南明時期
1649年,沈光文前往金門;清福建總督李率泰以高官厚祿相誘,沈雖婉言相拒,但即滯閩未歸。后來沈光文計畫經海路遷居泉州,卻在途中遭遇臺風,漂流到臺灣。當時中國正值改朝換代、兵馬倥傯,清軍席卷國中大部,鄭芝龍遺部控制福建沿海;加上臺灣時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之下,各區(qū)之間缺乏一般性的通信渠道、消息不通。在這樣的情況下,沈光文與中國方面完全失去聯(lián)系、生死不知。
流寓時期
自沈氏漂流海外,以迄鄭軍入臺,凡十三年間,他在島上的具體行蹤及活動,史無明載;今人只能從他所留詩文里的線索加以推測。
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下臺灣,明朝遺老紛紛入臺隨鄭;鄭成功得知沈光文也在臺灣后,曾加以接見,并賜予田宅。鄭成功死后,繼位的鄭經若干施政令沈光文不滿,曾為文譏諷,幾遭迫害,乃落發(fā)出家、避禍“羅漢門”山中——唯此“羅漢門”一地究處何地,學者有不同意見,迄無定論。明鄭降清以后,清福建總督姚啟圣曾答應助沈光文回歸故里,唯最后并未實現(xiàn)。沈光文晚年定居目加溜灣社——即今臺南縣善化鎮(zhèn)——他對當?shù)卦∶褡龀隽艘恍┽t(yī)療、文教方面的貢獻;后人建有紀念碑以資紀念。
沈光文 - 身在臺灣
清順治十八年(1661),鄭成功率軍在赤嵌登陸,一舉收復臺灣。當鄭成功聽說沈光文也在臺灣時,非常高興,以非常隆重的禮儀召見了沈光文。這時那些明朝的遺老遺賢們也紛紛入臺隨鄭,沈光文見到他們也很高興,相互感慨能在有生之年相見也算幸事。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及這些不愿歸順清朝的文人學士的入臺,大大提高了臺灣社會崇尚文化的風氣。以較早到臺的沈光文為主,以及較著名的王忠孝、辜朝薦、沈(人+全)期、郭貞一、李茂春、許吉(火+景)等人一起,開始提倡和宣傳傳統(tǒng)文化,將中華文化的種子播撒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他們以傳統(tǒng)的詩文形式,寫下了臺灣最早的第一批文學作品,成為臺灣文化的開拓者。沈光文在臺灣為提倡中華文化而不遺余力,他不僅積極提倡文教為先,而且身體力行。他給后世留下的著述有:《臺灣輿圖考》一卷、《草本雜記》一卷、《流寓考》一卷、《臺灣賦》一卷、《文開詩文集》三卷,后來由他的同鄉(xiāng)全祖望尋訪而刊刻出來。由于沈光文在臺灣生活達30多年,從荷蘭占領臺灣到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及鄭氏家族的盛衰情況,他都親眼目睹。以前也有人記述了這些歷史變遷過程,但由于戰(zhàn)火,許多都沒有保存下來。惟有沈光文不僅目睹,而且用文字記錄了下來,保存至今,為我們后人研究臺灣歷史提供了真實而寶貴的資料。
康熙元年(1662),鄭成功在臺灣病逝,其弟鄭世襲被部下?lián)砹ⅲ嵆晒χ余嵔浹杆購膹B門回到臺灣,平定內亂,正式襲位。鄭經經營臺灣時,在用人和為政許多方面一改鄭成功時的方法,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沈光文于是作賦諷刺這些做法。有人背地里告訴鄭經,沈光文幾遭不測,他不得已只好化裝為僧人,逃到北鄙,住在羅漢門山中。后來也是有人在鄭經面前給他擔保,罪行才得以免掉。當他在羅漢門山時,經常給山外的番社講課,傳播文化,教授生徒。有時還兼作醫(yī)生,為周圍村社看病。他常嘆息說:“我二十多年飄零在孤島上,不愿早早進墳墓,就是想人人都能留著明朝的發(fā),然后再見先皇帝于地下。而最終也沒有完成心愿,這只能說是命該如此!”
1683年,清朝派施瑯率軍統(tǒng)一臺灣。當時明遺老已所剩無幾,而沈光文也已是垂暮之年,清福建總督姚啟圣招見他,沈堅辭不就。后姚啟圣寫了一封信,想送他回家鄉(xiāng)鄞縣,終因姚啟圣去世。此事無成。在沈光文的最后年月里,他和同道一起結社,詩酒唱酬,留下了很多上佳的詩作。最后在臺灣諸羅去世。
沈光文 - 臺灣孔子
17世紀中葉,鄭成功驅逐荷夷,收復臺灣,其事跡在海峽兩岸廣為傳頌,婦孺皆知。然而作為臺灣文體拓荒者的沈光文,卻少為世人所知。南明弘元年(1645年)沈光文參加浙東的抗清活動,授太常博士。后參與迎立南明魯王朱以海,受封工部郎中等職,參贊軍務。1648年魯王北上,沈光文扈從不及,南來金門。當時,清朝閩督李率泰聞其名,派遣使者帶聘書和財物勸降之,沈光文不就。1651年11月,攜帶家眷,自金門出海,欲入泉州,過圍頭洋時突遇颶風,漂泊到臺灣南部,“遂寓居焉”。當時臺灣為荷蘭殖民者占據,推行荷文教育。沈光文隱姓埋名,躬耕生活,并嘗試以漢文教授子弟,傳播中華文化。他不辭辛勞,經年累月勘探地理,考察了臺灣的山川、礦藏和港口道路。采訪民俗,大小事無不詳細記載,為創(chuàng)作臺灣第一部地理志《臺灣輿圖考》積累了大量資料。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得知沈光文在臺,十分高興,以客禮相待。
沈光文寓臺30年,寫下大量詩文,著述有《臺灣輿圖考》、《草木雜記》、《臺灣賦》、《流寓考》、《文開詩文集》等。清政府統(tǒng)一臺灣后,“游宦寓賢,簪纓畢集”,遷臺文人紛紛組織各種詩社。此時年逾古稀的沈光文首先出面成立臺灣第一個詩社——福臺閑詠!案E_”是指 福建省臺灣府之意。后來清代首任縣令季麟光等人也加入,乃更名為“東吟社”。
1688年沈光文逝于臺南善化里,他作為臺灣文化拓荒者的功績卻永為臺灣人民紀念。連橫對其評價很高:“臺灣三百年間,以文學鳴海上者,代不數(shù)睹。鄭氏之時,太仆寺卿沈光文之始以詩鳴!鼻宕垢劢〞杭唇枭蚬馕闹,名曰“文開書院”。許多書院將沈光文與朱熹并祀,尊奉沈光文為“臺灣孔子”,崇祀不替,即使在日本占領期間也不間斷,F(xiàn)在臺南縣還留下了不少以“文開”、“文光”命名的路、橋、街亭及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