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順德 - 個人簡介
長孫順德(?—約631年)河南洛陽人,其先出自鮮卑。凌煙閣功臣第十五。 他是長孫無忌和文德皇后的族叔。其祖父長孫澄,在北周官至秦州刺史。父親長孫愷,是隋朝的開府。長孫順德最初在隋朝擔(dān)任右勛衛(wèi)。煬帝征討高麗,長孫順德不愿意參加,于是便在途中逃走,到太原投奔了李淵。當(dāng)時李淵、李世民父子和裴寂、劉文靜正在謀劃起兵,對長孫順德很是信任、重用。貞觀五年(631)左右,長孫順德病逝,太宗為之廢朝,贈荊州都督,謚“襄”。十三年(639),追贈邳國公。十七年(643),繪像凌煙閣,列為功臣第十五。永徽年間,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太原從龍晚節(jié)不終--邳公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 - 生平經(jīng)歷
大業(yè)十三年(617)初,劉武周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而起兵反隋,并且引突厥兵圍攻太原。李淵趁機令李世民、劉文靜等人在當(dāng)?shù)匾浴暗钟回省睘槊罅空斜,很快就接近萬人。李淵將這些兵交給李世民、劉弘基、劉文靜和長孫順德來管理。太原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煬帝的親信,名義上是來協(xié)助李淵,實際是來監(jiān)視李淵。他們見李淵招兵,本來就起了疑心。李世民沒有官職,長孫順德、劉弘基、劉文靜都是隋朝的罪犯,讓這樣一些人領(lǐng)重兵,使王威和高君雅更覺得李淵有“異志”。他們最初想趁晉祠祈雨的機會除掉李淵,但是消息走漏,李淵決定先發(fā)制人。五月十四日夜,李淵令李世民社伏兵于晉陽宮,嚴(yán)格控制出入。十五日清晨,李淵邀請王威、高君雅來晉陽宮議事。不久,劉文靜帶著開陽府司馬劉政會來到庭院中,說有人要造反。李淵故意目視王威,讓他取狀先看,劉政會不給,還說:“所高乃副留守事,唯唐公得視之。”李淵裝作很吃驚的樣子,說:“豈有是邪!”急忙交給高君雅看,原來狀上寫的是“威、君雅引突厥入寇!备呔挪琶靼走@是李淵一手策劃的,于是大罵道:“此乃反者欲殺我耳!”說完二人匆忙往外面逃,卻發(fā)現(xiàn)李世民已經(jīng)率兵封鎖了道路。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突然從后面沖上來,把王威、高君雅抓獲,囚禁起來。幾天后,突厥正巧入侵太原。事平之后,所有人都相信王威、高君雅勾結(jié)突厥,于是李淵名正言順的處死了二人,正式起兵。李淵起兵后,任命長孫順德為統(tǒng)軍,從征霍邑、臨汾等地有功。又隨劉文靜圍攻屈突通。武德元年(618),高祖建唐,拜長孫順德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封薛國公。九年(626),參與玄武門之變。太宗即位后,賜封一千二百戶,并賜以宮女。太宗對長孫順德比較信任,有時為了處理政事,就讓他夜宿于中書省。
長孫順德雖然“位高爵厚,足稱富貴”,但他還是貪得無厭。一次,他接受別人饋贈的絲絹。太宗聽說后,由于他“地局外戚,功即元勛”,并沒有重罰他,而是把他召入宮中,賜給十余匹絲絹,一次來羞辱他。十二月,李孝常謀反,長孫順德因與李孝常來往,受到牽連,除名。
一年多后,太宗翻閱功臣圖,突然想起了長孫順德,“閔然憐之”,于是派宇文士及前往看視他,見到長孫順德“頹然而醉”。太宗不久后起用長孫順德為澤州刺史。長孫順德向來自恃功高,多驕縱不法,而這一次他一改往日的惡習(xí),“折節(jié)為政,號為明肅”,清廉正直,時人稱他為“良牧”。前任刺史張長貴、趙士達(dá)侵占百姓的良田數(shù)十頃,長孫順德到任后,立刻上奏參劾二人,并將這些土地分給貧戶。后來長孫順德因事被免職,回到長安。一次,長孫順德因為喪女而患病,太宗聽說后,很不以為然地對房玄齡說:“順德無慷慨之節(jié),多兒女之情。今有此疾,何足問也!”
順德以往放縱自己,不守法度。重新任職之後,放下架子認(rèn)真辦事,嚴(yán)明紀(jì)律。原先,一些官吏接受了百姓的賄胳,順德一一追究,一個人也不放過,於是被人稱為好官。前任刺史張長貴、趙士達(dá)都在本郡之內(nèi)占有數(shù)十頃好田,順德一齊上報并且追回來分給貧窮農(nóng)民。後來又因犯法而被免官。得病後,太宗聽到消息產(chǎn)生一種鄙視心理,對房玄齡說:「順德這種人沒有慷慨的氣節(jié),卻有兒女之情,現(xiàn)在得了病,咎由自取有什么值得問侯的呢?」不久去世。太宗派人吊唁,贈荊州都督,謚號襄。貞觀十三年追寺為邳國公。永徵五年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長孫順德 - 歷史記載
關(guān)于長孫順德史,在《舊唐書卷六十二》列傳第八(唐儉 長孫順德 劉弘基 殷嶠 劉政會 柴紹 平陽公主馬三寶附武士? 長兄士棱 次兄士逸)之中是這么說的:長孫順德,文德順圣皇后之族叔也。祖澄,周秦州刺史。父愷,隋開府。順德仕隋右勛衛(wèi),避遼東之役,逃匿于太原,深為高祖、太宗所親委。時群盜并起,郡縣各募兵為備。太宗外以討賊為名,因令順德與劉弘基等召募,旬月之間,眾至萬余人,結(jié)營于郭下,遂誅王威、高君雅等。義兵起,拜統(tǒng)軍。從平霍邑,破臨汾,下絳郡,俱有戰(zhàn)功。尋與劉文靜擊屈突通于潼關(guān),每戰(zhàn)摧鋒。及通將奔洛陽,順德追及于桃林,執(zhí)通歸京師,仍略定陜縣。高祖即位,拜左驍衛(wèi)大將軍,封薛國公。武德九年,與秦叔寶等討建成余黨于玄武門。太宗踐祚,真食千二百戶,特賜以宮女,每宿內(nèi)省。
后,順德監(jiān)奴,受人饋絹事發(fā),太宗謂近臣曰:「順德地居外戚,功即元勛,位高爵厚,足稱富貴。若能勤覽古今,以自鑒誡,弘益我國家者,朕當(dāng)與之同有府庫耳。何乃不遵名節(jié),而貪冒發(fā)聞乎!」然惜其功,不忍加罪,遂于殿庭賜絹數(shù)十匹,以愧其心。大理少卿胡演進(jìn)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恕,奈何又賜之絹?」太宗曰:「人生性靈,得絹甚于刑戮;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這一段翻譯過來就是說:
右驍衛(wèi)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fā)覺后,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么會貪婪到這地步呢?”但還吝惜他有功績,就不懲罰他,只是還在大殿中當(dāng)眾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如果不知道慚愧,就如同一只禽獸罷了,殺了他又有什么益處呢?”
尋坐與李孝常交通除名。歲余,太宗閱功臣圖,見順德之像,閔然憐之,遣宇文士及視其所為,見順德頹然而醉,論者以為達(dá)命。召拜澤州刺史,復(fù)其爵邑。順德素多放縱,不遵法度,及此折節(jié)為政,號為明肅。先是,長吏多受百姓饋餉,順德糾擿,一無所容,稱為良牧。前刺史張長貴、趙士達(dá)并占境內(nèi)膏腴之田數(shù)十頃,順德并劾而追奪,分給貧戶。尋又坐事免。發(fā)疾,太宗聞而鄙之,謂房玄齡曰:「順德無慷慨之節(jié),多兒女之情,今有此疾,何足問也!」未幾而卒,太宗為之罷朝,遣使吊祭,贈荊州都督,謚曰襄。貞觀十三年,追改封為邳國公。永徽五年,重贈開府儀同三司。
長孫順德受了絲絹的侮辱,已經(jīng)改過自新,雖然在澤州“尋又坐事免”(不久又因事免職),但這些都是發(fā)生在彈劾趙士達(dá)之后的事,怎么可能與趙士達(dá)在澤州沆瀣一氣(hàng xiè yī qì)。長孫順德這是招誰惹誰了!哈哈!
新舊唐書之中關(guān)于長孫順德之死有所不同:
舊唐書長孫順德傳:舊唐書順德坐事免,發(fā)疾,太宗鄙之曰「順德無慷慨之節(jié),多兒女之情,今有疾,何足問也!」語殊無來歷。新唐書謂順德因喪女感疾,帝謂其無剛氣,以兒女牽愛。
長孫順德 - 參考
[1] 《舊唐書》
[2]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http://www.memsky.com/templet/memorial/%e5%90%8d%e5%b1%b1%c2%b7%e5%b3%a8%e7%9c%89.aspx?gid=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