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爾辛 - 人生經歷
1958年至1961年在上海第二屆西醫(yī)離職學習中醫(yī)研究班學習并結業(yè)。1964年任腫瘤醫(yī)院中醫(yī)中藥研究室負責人。1978年任腫瘤醫(yī)院中醫(yī)科主任和中西醫(yī)結合研究室主任。1986年任上海醫(yī)科大學腫瘤教研室主任。1986年任教授。1998年退休。曾為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會腫瘤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癌協(xié)會傳統(tǒng)醫(yī)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理事、腫瘤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上海市食療研究會理事,上海市抗癌協(xié)會理事。上海市中醫(yī)藥學會理事。任中國癌癥雜志副主編、腫瘤委員、實用腫瘤雜志編委、上海中醫(yī)藥雜志編委、全國腫瘤學期刊研究委員會科學論文特聘審稿人。任中國癌癥基金會上?拱┧幬镒稍冎行奈瘑T會委員,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專家委員會委員。為上海市第二屆繼承老中醫(yī)專家學術經驗研究班導師,上海市名中醫(yī)。曾為上海市教衛(wèi)系統(tǒng)優(yōu)秀共產黨員。曾為全國衛(wèi)生系統(tǒng)模范工作者。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于爾辛 - 學術觀點
中西結合,扶正為主于教授一貫的觀點是腫瘤的治療是綜合治療醫(yī)學,不是單靠哪一種治療就可以解決問題的。中醫(yī)和西醫(yī)的結合是吸取各自的特長,共同發(fā)揮作用。且能彌補雙方的不足,偏于哪一方對腫瘤的治療都是無益的。另外有些腫瘤的治療方法是世界上公認的好的方法,如乳腺癌手術、鼻咽癌放療、淋巴瘤化療等,光以中藥治療是舍本求末,除非這些腫瘤患者已呈晚期狀態(tài),中醫(yī)藥的好處是對絕大部分的病人能改善生存質量,間接地增強免疫功能,減少手術、放、化療的副反應和復發(fā)以及遠處轉移,提高患者的遠期療效和生存率。
從形式和性質分析,西醫(yī)的治療是針對腫瘤本身,是局部治療,來得較直接;中醫(yī)的治療是考慮到患者全身狀況,從整體出發(fā)的辨證論治施治,來得比較間接,可理解的是局部治療實為祛邪,整體治療乃為扶正。扶正和祛邪正是腫瘤治療的最基本原則。既然西醫(yī)有祛邪的有效手段,故在中醫(yī)治療上盡可能地以扶正為主!胺e之成者,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通過補充患者正氣,以調動機體內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平衡,配合西醫(yī)的手術、放療、化療,“祛邪”。于氏云“中醫(yī)、西醫(yī);扶正、祛邪,各取所長,各得其所。祛邪之正為扶正,扶正亦正為祛邪!奔词雇砥诎┠[西醫(yī)不能簡單奏效,中醫(yī)仍能辨證運用,病至后期,體虛更不可伐,伐則更易傷正,補益正氣尤顯得重要。待其神氣壯,少輔祛邪之品,可使生命延長,這正是大劑量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藥物,臨床較少見到于教授運用,用也是謹慎從事的緣故。
腫瘤扶正的另一層含義還包含精神攝養(yǎng)、飲食調將,適當?shù)男误w鍛煉,通過這些手段增強體質,增加與腫瘤抗爭的物質基礎,是腫瘤治療的一個頗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中醫(yī)整體的治療的一種體現(xiàn)。
值得探索的是,中醫(yī)和西醫(yī)相結合點在什么地方,不能簡單地認為何時用中醫(yī),何時用西醫(yī),或者中醫(yī)、西醫(yī)在整個治療中占百分之幾,這樣就成為一種機械地治療,而是要靈活化裁,從多元角度出發(fā),讓這兩種扶正與祛邪的方法互為互用,相輔相成,達到最佳療效,這也是我們要努力何研究的方向。
于爾辛 - 證治經驗
肝癌1、辨證為先
肝癌,尤指原發(fā)性肝癌,在我國是個常見的腫瘤疾患,雖然祖國醫(yī)學沒有肝癌這個具體名稱,但在歷史文獻中均有其相應的癥狀描述,如“肥氣”、“息賁”、“脅痛”、“痞滿”、“臌脹”、“黃疸”等,不過多數(shù)現(xiàn)代醫(yī)家還是辨其為“(疒徵)瘕積聚”范疇。肝癌的病因復雜,臨床表現(xiàn)多端。臨證須辨明其虛實寒熱,標本緩急,因為其決定著選方遣藥!疤撜哐a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急者治其標”,“緩者治其本”,“總體仍基于”,“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辨證還要辨清局部與整體關系,辨證與辨病合參,融合八剛辨證、臟腑辨證、氣血津液辨證的中醫(yī)基礎理論,謹慎處之,靈活應用,辨證的正確與否,不僅關系到患者癥狀的減輕,生存質量的提高,也影響到其預后。于氏在對肝癌辨證時,多辨“脾胃”。緣于肝癌的常見癥狀,以消化系統(tǒng)的癥狀為多,如腹脹、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并不類似于中醫(yī)的“肝”的癥狀,而多屬于“脾胃”的征候,改善“脾胃”癥狀往往會改善肝癌的具體癥狀。
2、宜補兼攻
肝癌的治療實際上當須綜合治療,即“扶正”與“祛邪”。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是綜合治療的一部分,也是治療肝癌的最大特色。用中醫(yī)的觀點看:中醫(yī)注重整體觀,西醫(yī)著重局部,多為祛邪手段,故在運用時,兩者應取長補短,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做到祛邪不傷正,扶正以達邪!罢龤馀c邪氣,勢不兩立,若低昂然,一勝則一負,邪氣日昌,正氣日削,不攻去之,喪亡從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氣轉傷,初中末之法不可不講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之所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淺,則任受補,蓋積之為義,日積月累,非伊朝夕,所以去之,亦當有漸。太亟則傷正氣,正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反固矣”。臨床常有疏肝健脾,益氣養(yǎng)陰,清熱解毒,化痰軟堅,理氣活血等治則,然中醫(yī)還以扶正為主。“夫眾病積聚,皆起于虛,虛生百病”。中國的肝癌患者,每每由于長期肝炎,肝硬化發(fā)展而來,體質薄弱,肝臟功能差,不能耐受攻伐,況西醫(yī)已用祛邪手段,所以“扶正”才是治本的關鍵。
臨床上最常見的肝癌分型,根據(jù)于氏經驗多分為:
(1)肝郁脾虛型:常有胸腹脹滿,食后益甚,胃納差、惡心、乏力、舌苔黃膩、脈弦細,方可用枳實消痞湯或柴胡疏肝散加減,疏肝解郁,健脾理氣。若偏重于脾虛,則用香砂六君子湯,若偏重于肝郁氣滯,則用逍遙散,甚至四磨飲子加減,各類藥宜加用消導法,如三仙湯,保和丸等酌情應用。
(2)肝腎陰虛型:常有低熱不退,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動則汗出,胃納差,口干津少,舌苔少,脈細無力,且手術,放療,化療后均有此類類型。方可用一貫煎,六味地黃湯或青蒿鱉甲湯加減,益氣生津,滋補肝腎。若氣傷,陰傷甚者,可用三才湯,生脈散加減。對于陰虛不甚,有血虛者,采用當歸六黃湯類。
(3)肝熱血瘀型:常見發(fā)熱煩渴,脅下刺痛,黃疸加深,轉氨酶增高,有出血傾向。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方可用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若單見濕阻者,可用平胃散、二陳湯類。若濕熱汗出,陽明有熱,可用蒼術白虎湯,僅黃疸濕阻者,用茵陳蒿湯。血熱甚者,用犀角地黃湯。有血瘀者,用人參鱉甲煎丸。
臨證抗癌治療中,可適量加用清熱解毒藥,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土茯苓,平地木。軟堅散結藥,如:石燕、瓦楞子、海浮石等。
至于兼癥,則可隨證加減。如肝區(qū)疼痛,加川楝子,枳殼,延胡索,廣郁金等。惡心、嘔吐加陳皮、竹茹、半夏、生姜、旋覆花等,黃疸加茵陳、山梔、郁金等,腹水加茯苓皮、大腹子、大腹皮、車前子、地枯蘿、蟲筍、米仁等,有出血傾向加仙鶴草、茜草、花蕊石等,有骨轉移者,加骨碎補、補骨脂、威靈仙等,肝昏迷者,可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
于爾辛 - 用藥特色
腫瘤患者癥狀錯雜、兼證夾雜,治療頗為棘手。 于爾辛教授在其40年的余年的腫瘤臨床實踐中,對許多中草藥進行篩選,形成了自已獨具風格的中藥藥對,治療腫瘤兼證每每應手。黃芪配枸杞。主治體質虛弱,乏力。腫瘤患者多有體虛,反復治療后,體虛尤甚。黃芪入肺、脾之經,可實“后天之本”。枸杞子歸肝、腎之經,能壯“先天之本”。一個補氣,一味益精,氣為陽,精屬陰,兩者合用使陰陽協(xié)調,五臟兼顧。
清水豆卷配淡豆豉。用于發(fā)燒低熱。腫瘤患者伴有低熱不在少數(shù)。兩味藥有清熱解表利濕之功能,常治療濕溫初起的發(fā)熱病人。于氏認為低熱時癥狀有乏力,脘悶腹脹,食欲不振,煩躁不適,舌膩等,與濕溫發(fā)熱初期有類同之處,雙藥合用使邪從表解,熱邪隨藥力辛散而出。而一旦高熱,則非生石膏配知母不能降熱。其性味甘辛苦寒,張錫純曾用大劑量制劑治療發(fā)熱,使高熱時“四大”癥狀得平,現(xiàn)古方今用治療腫瘤高熱往往奏效。
紫蘇葉配天竺子。治療咳嗽,包括部分癌性咳嗽,前者常常用于咳嗽氣喘兼發(fā)熱,后者通肺經而止咳平喘,互相配伍之后鎮(zhèn)咳效果增加,對頑固性咳喘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同時對腫瘤伴有感冒之體亦有療效。
鳳尾草配烏梅。可治腹瀉,包括腸癌,肝癌等癌性泄瀉。鳳尾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烏梅斂肺澀腸,兩者共入大腸經,若劑量大對頑固性腹瀉收效更佳。況腸癌腹瀉,經久邪多入血分,鳳尾草尚有入血分涼血止血作用,烏梅味酸,既能收澀,又能增液,可改善電解質平衡。
生石膏配忍冬藤,主治口干,以及化療后,鼻咽癌放療后造成的口干、咽痛。生石膏甘寒止渴,忍冬藤清熱解毒通絡,原治溫病發(fā)熱,咽炎。兩藥清熱生津增液,增加唾液腺,腮腺的分泌,解決口干之苦,并且對口腔、舌、咽等消化道粘膜因化、放療后產生的潰瘍輕癥有頗佳的療效。
生石膏配烏梅。能治體虛汗出。生石膏瀉火生津,烏梅酸澀生津,都為肺經之藥。于氏認為腫瘤虛汗多為內有虛熱,陰津不足,加之肺衛(wèi)不固造成。石膏、烏梅酸甘化陰,清熱生津可解以上之虞。
酸棗仁配合歡花。此二味能養(yǎng)心安神,治療失眠,棗仁酸甘收斂心陰,心陰得收則心神得寧,合歡甘苦能解肝郁,肝郁得舒則無后顧之憂。腫瘤患者失眠有時會摻雜氣滯不舒,心神渙散,二者合用,寧心安神作用集中。
白茅花配牛膝炭。由于以鼻咽癌為主的衄血,亦治牙齦出血,衄血者多有邪火熱毒。白茅甘涼止血,去花輕靈上行以達病邪之處;牛膝化瘀止血,取炭加強止血功效,并使“邪火”下引歸元,血止瘀不留。
于爾辛 - 科研成果
1、五運六氣在臨床應用的初步探索。1961年曾獲衛(wèi)生部二等獎為國內首次系統(tǒng)論述醫(yī)學中的五運六氣學說在臨床的應用。1961年在文匯報理論版上發(fā)表。
2、中醫(yī)健脾理氣治療癌腫機理的實驗研究。1983年獲得上海市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1978年首次提出肝癌的“標”在肝,而“本”為脾虛,并提出健脾理氣法治療,使肝癌中醫(yī)治療的5年生存率較過去有了明顯的提高。本課題為國內首次報道關于健脾理氣治法的實驗研究。
3、理氣藥物對肝癌細胞動力學、雌激素受體、肝癌癌前期病變阻斷的實驗研究。1989年獲得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健脾理氣藥物對癌前期病變阻斷有效,對肝癌細胞動力學的影響,對雌激素受體的影響等,都是國內的首次報道。
4、以外放射為主的中西醫(yī)綜合治療大肝癌,于1990年獲上海市衛(wèi)生局一等獎,1991年獲得上海市科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報道臨床應用外放射和中藥治療大肝癌的效果,居國內外領先地位。
5、健脾理氣方治療肝癌的研究。1999年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對臨床應用的治療肝癌的方劑,制成沖劑,進行進一步的實驗和臨床研究。
于爾辛 - 經驗驗方
于教授的組方簡捷明了,現(xiàn)選擇其較常用的兩個基本方和一個護肝方,僅供參考。
組成:太子參30g白術10g茯苓15g生山楂15g六曲15g谷芽麥芽各12g陳皮6g姜半夏10g佛手10g枳殼6g白花蛇舌草30g
主治:脾虛氣滯,因肝癌、胃癌、腸癌、乳腺癌等各種腫瘤疾病造成的脾胃虧虛,氣機阻滯等癥狀。
按:腫瘤患者,有很大一部分有脾虛氣滯現(xiàn)象,特別是消化系統(tǒng)腫瘤以及在手術,放化療后的患者,有乏力、納呆、便溏、胸腹脹痛不適、舌淡苔白、脈弦細等癥候,通過本方不僅能改善癥狀,而且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方中太子參益氣生津,白術健脾益氣,茯苓健脾化濕,陳皮、姜半夏和胃理氣,消積軟堅,上五味為六君子湯的主要組成部分,谷芽、麥芽、生山楂、六曲消瘀散結,和胃補中,佛手疏肝理氣化滯,枳殼調理氣機同補氣藥同用,效果益佳,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抗癌,本方以四君子湯為基礎,正如張璐曾言其:“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若合之二陳,則補中得有消導之意蓋人之一身,以胃氣為本,胃氣旺,則五臟受蔭,胃氣虧,則百病叢生,故凡病久不愈,諸藥不效者,惟有益胃一途無論寒熱補瀉,先培中土,使藥氣四達,則周身之機運疏通,水谷之精微敷布,何患其藥之不效哉?”該方補益、理氣、消導、抗癌共俱,又容易服用,若無明顯其他不適,則可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