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 - 個人資料
字 季珪
生卒 163—216(54歲)
終屬 魏
籍貫 冀州清河?xùn)|武城[今河北武城東北]容貌 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
官至 中尉
家族資料
父親 未知 母親 未知
配偶 未知
子女 未知
兄弟姐妹 崔林(從弟)
相關(guān)人物 曹操 袁紹 司馬朗 毛玠
曾效力過的勢力 魏 袁紹
崔琰 - 歷史年表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崔琰年二十三,鄉(xiāng)移為正,始感激,讀論語、韓詩。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琰年二十九,乃結(jié)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xué)。學(xué)未期,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玄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時谷糴縣乏,玄罷謝諸生。琰既受遣。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琰乃歸,以琴書自娛。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聞而辟之。時士卒橫暴,掘發(fā)丘隴,琰諫曰:“昔孫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zhàn)勝。’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骼埋胔,示憯怛之愛,追文王之仁!苯B以為騎都尉。后紹治兵黎陽,次于延津,琰復(fù)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qū)宇!苯B不聽,遂敗于官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紹卒,二子交爭,爭欲得琰。琰稱疾固辭,由是獲罪,幽于囹圄,賴陰夔、陳琳營救得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太祖破袁氏,領(lǐng)冀州牧,辟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辩鼘υ唬骸敖裉煜路直,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涂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謝之。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於鄴。世子仍出田獵,變易服乘,志在驅(qū)逐。琰書諫曰:“蓋聞盤于游田,書之所戒,魯隱觀魚,春秋譏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經(jīng)之明義。殷鑒夏后,詩稱不遠,子卯不樂,禮以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強,公子寬放,盤游滋侈,義聲不聞,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羆壯士,墮於吞噬之用,固所以擁徒百萬,跨有河朔,無所容足也。今邦國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況公親御戎馬,上下勞慘,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經(jīng)國之高略,內(nèi)鑒近戒,外揚遠節(jié),深惟儲副,以身為寶。而猥襲虞旅之賤服,忽馳騖而陵險,志雉兔之小娛,忘社稷之為重,斯誠有識所以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眾望,不令老臣獲罪于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為丞相,琰復(fù)為東西曹掾?qū)籴缡隆?BR>
建安十五年【公元211年】,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tǒng)。琰以死守之!敝,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中尉。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太祖為魏王,訓(xùn)發(fā)表稱贊功伐,襃述盛德。時人或笑訓(xùn)希世浮偽,謂琰為失所舉。琰從訓(xùn)取表草視之,與訓(xùn)書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琰本意譏論者好譴呵而不尋情理也。有白琰此書傲世怨謗者,太祖怒曰:“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膘妒橇P琰為徒隸,使人視之,辭色不撓。太祖令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虬須直視,若有所瞋。”遂賜琰死。
崔琰 - 白話文《崔琰》
崔琰文武全才,品格高尚,善識人才,卻因犯曹操忌諱被殺,最受世人痛惜!崔琰字季珪,清河郡東武城縣人,幼年質(zhì)樸木訥,喜愛劍術(shù)、武藝。二十三歲時,鄉(xiāng)里舉他為正,才感奮而讀《論語》、《韓詩》 。二十九歲時,結(jié)交公孫方等人,在鄭玄處讀書。不到一年,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鄭玄和門人到不其山避難。那時,糧食缺乏,鄭玄就把學(xué)生都辭掉。崔琰被遣送之后,因盜寇充斥,往西的道路也不通,于是專撿荒野的路,繞經(jīng)青州、徐州、茺州、豫州,東下壽春,南至長江、太湖。自從離家之后,四年才回到故鄉(xiāng),以彈琴讀書作為消遣。
大將軍袁紹聽說后,就召他前來。當時,軍隊蠻橫暴虐,挖掘墳?zāi)。崔琰向袁紹進諫說:“以前荀卿曾說過:‘平日不教士卒,武器不鋒利,縱使是商湯、武王也無法戰(zhàn)勝!F(xiàn)在路有尸骨,百姓未蒙德惠,應(yīng)該下令郡縣掩埋尸骨,表示心中的哀痛,追美文王的仁愛!
袁紹任他為騎都尉,后來袁紹在黎陽整頓部隊,接著進駐延津。崔琰又進諫說:“天子在許,而百姓都希望能輔助順服天子的人。不如守在境內(nèi),盡忠職守,以安定海內(nèi)!
袁紹不聽,于是在官渡吃了敗仗。袁紹死后,兩個兒子相爭相斗,都想爭取到崔琰。崔琰就托疾辭謝,也因此獲罪,關(guān)在牢里,全靠陰夔、陳琳營救,才免于難。
曹操擊敗袁紹氏后,兼為冀州牧,召崔琰為別駕從事,得意地對崔琰說:“昨天統(tǒng)計戶籍,冀州有三十萬人,這倒是個大州!”
崔琰回答說:“目前天下分甭,九州離析,袁譚、袁尚兄弟相互征戰(zhàn),冀州百姓暴骨荒野。還沒聽說王師的仁聲先到,來慰問百姓的狀況,拯救人民的苦難,倒先看到了統(tǒng)計多少武器人口,這難道是冀州百姓對您的期望嗎!”曹操立刻改變得意之色,向崔琰謝罪。這時其他賓客都嚇得變色低頭。
曹操征并州時,留下崔琰在鄴,為文帝師傅。曹丕依然出去打獵,換下衣服、馬匹,一心一意要在原野奔逐。崔琰上書進諫說:“聽說《尚書》曾警誡不要沉迷打獵,魯隱公到棠看捕魚,《春秋》也譏諷他,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也是《尚書》、《春秋》中很明顯的道理。商朝鑒于夏代亡國,《詩經(jīng)》就這對這件事而有‘殷鑒不遠’的訓(xùn)詞。商紂在甲子日被滅亡,夏桀在乙卯日被殺,《禮記》就以這兩天享樂為禁忌,這又是和自己有切身關(guān)系的缺點,不能不深自省查。袁紹家族極為富強,而袁譚、袁尚卻放縱無度,游樂奢侈,沒聽說有仁義的好名聲,賢人君子見了這種事,都驚駭?shù)仉x他遠去,如兄如羆一樣的壯士,在他們手下卻淪為殘虐人民的工具。所以雖然擁軍百萬,跨有黃河以北的地區(qū),最后卻無立足之地。現(xiàn)在國家正困窘,德惠尚未普及,而百姓所盼的、所想的就是德惠;況且曹公親率軍隊,上下同勞,世子您應(yīng)該循大路、走正途,想想自己是儲君,要自視為珍寶。如今竟然穿著卑賤的獵服,忽略了打獵馳逐所冒的危險,沉迷在追雉捕兔之中,而忘記了國家的重要,這真是有識者所憂心的!希望世子您燒掉車蓋,丟掉獵服,以消除大家的怨責,也免得使老臣得罪上天。”
曹丕回信說:“昨天接獲來信,承蒙訓(xùn)示,要我燒掉車蓋,丟掉獵服,F(xiàn)在車蓋燒了,獵服也丟了。以后若還有這種事,還請不吝教誨!曹操為丞相時,崔琰又任東西曹掾?qū)僬魇隆T谑跂|曹給崔琰時,下令說:“君有伯夷的清高史魚的正直,貪鄙的人會仰慕你的名聲而清廉,壯士會尊敬你的聲譽而砥礪,這可以引領(lǐng)時風了。因此授官為東曹,速去上任!
魏國剛建立時,崔琰官拜尚書。當時,還未立太子,臨菑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寵愛。曹操心中也猶豫不決,就以函令秘密在外查訪意見。只有崔琰公開回答:“聽說《春秋》大義,應(yīng)該立長子,五官將曹丕又仁孝聰明,應(yīng)繼承正統(tǒng),我誓死堅持!辈苤彩谴掮绺绲呐觯虼瞬懿儋潎@崔琰公正亮直,遷官中尉。
崔琰身材高大,聲音洪亮,眉目清朗,須長四尺,很有威嚴,頗受朝臣仰慕,而曹操對他也相當敬畏。崔琰曾推薦鉅鹿人楊訓(xùn),此人雖才具不足,而清廉貞正,曹操就備禮召請。后來曹操為魏王,楊訓(xùn)上表贊美功勛,發(fā)揚盛德。當時有人譏笑他浮淺虛偽,想博取名聲,并說崔琰薦舉不當。崔琰就從楊訓(xùn)處拿了上表的草稿來看,然后寫封信給楊訓(xùn)說:“我仔細看過你的草稿,內(nèi)容不錯而已。這只是一時的機會罷了,應(yīng)該會有變動的時機!”
崔琰的本意,在于譏諷那些評論的人喜歡指摘別人,而不推尋情理。卻有人說他這封信傲視怨謗。曹操生氣地說:“俗話講‘生女兒罷了!’‘罷了’并不是好話。‘應(yīng)該會有變動的時機’,意思是更失禮!
于是罰崔琰為徒隸,又派人去看視,崔琰的言談表情毫不屈服。曹操就下令說:“崔琰雖然受刑,卻和賓客相見,門庭若市,對賓客也瞪著眼直看,好像有什么怨怒!庇谑敲掮詺。
當初,崔琰和司馬朗友好,晉宣王(司馬懿)正年輕,崔琰對司馬朗說:“令弟聰明賢能,剛斷英拔,大概不是你比得上的!彼抉R朗不以為然,而崔琰每次都堅持這個說法。
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輕時沒有名望,即使親戚也大多輕視他,而崔琰常說:“他就是所謂的大器晚成!一定會有成就!
涿郡人孫禮、盧毓剛?cè)胲姼,崔琰又評論他們說:“孫禮通達、光明而激烈,剛正、簡約而果斷;盧毓清廉、機警而明理,歷盡折磨也不退卻,都是能任三公的賢才!
后來崔林、孫禮、盧毓都官至首輔。友人公孫方、宋階早死,崔琰撫養(yǎng)他們的遺孤,就像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一般。他的見識和義氣,大都如此。
當初曹操的性子本多忌諱,有些不能忍受的人,像魯國人孔融、南陽人許攸、婁圭,都因仗勢老交情而不敬,被曹操殺了。而崔琰最受世人痛惜,到現(xiàn)在還有人為他叫屈。
崔琰 - 歷史評價
曹操: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故授東曹,往踐厥職。《三國志·魏書十二》陳壽: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度龂尽の簳
陳壽:崔琰高格最優(yōu),鮑勛秉正無虧,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貴“既明且哲”,虞書尚“直而能溫,自非兼才,疇克備諸!《三國志·魏書十二》
先賢行狀:琰清忠高亮,雅識經(jīng)遠,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載,委授銓衡,總齊清議,十有馀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歸高,天下稱平!断荣t行狀》
魏略:明帝時,崔林嘗與司空陳群共論冀州人士,稱琰為首。群以“智不存身”貶之。林曰:“大丈夫為有邂逅耳,即如卿諸人,良足貴乎!”《魏略》
崔琰 - 關(guān)于崔琰,有個故事
魏國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聲威大振,各少數(shù)民族部落紛紛依附。北匈奴派使者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使者請求面見曹操。曹操將聲姿高揚、眉目疏朗的崔瑛召來,要他代替自己接見使者。接見時,崔瑛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衛(wèi)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
接見完畢后,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加思索地說:“魏王俊美,豐采高雅,而榻側(cè)捉(握、提之意)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
后來,人們便將代替別人做事稱為“捉刀”,而用得最多的是謂代人作文,如“捉刀代筆”,代人捉刀的成語由
易中天在《品人錄》中說崔琰是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遠見卓識,儀表堂堂,凜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氣所懾服。崔琰之死,是當時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
后人有贊曰:“清河崔琰,天性堅剛;虬髯虎目,鐵石心
腸;奸邪辟易,聲節(jié)顯昂;忠于漢主,千古名揚!”
崔琰 - 相關(guān)資料
1. http://www.e3ol.com/ren2/html/2004-8/320/320_2004816.htm
2. http://hi.baidu.com/cwyt23/blog/item/384db28bd4c8a6d6fc1f10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