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 - 概述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道號觀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六月,卒于嘉慶十年(1805)二月,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享年八十二歲。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帝御賜碑文),故卒后謚號文達,鄉(xiāng)里世稱文達公。
紀曉嵐兒時,居景城東三里之崔爾莊。四歲開始啟蒙讀書,十一歲隨父入京,讀書生云精舍。二十一歲中秀才,二十四歲應順天府鄉(xiāng)試,為解元。接著母親去世,在家服喪,閉門讀書。三十一歲考中進士,為二甲第四名,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授任編修,辦理院事。外放福建學政一年,丁父憂。服闋,即遷侍讀、侍講,晉升為右庶子,掌太子府事。乾隆三十三年(1768),授貴州都勻知府,未及赴任,即以四品服留任,擢為侍讀學士。同年,因坐盧見曾鹽務案,謫烏魯木齊佐助軍務。召還,授編修,旋復侍讀學士官職,受命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慘淡經(jīng)營十三年, 《四庫全書》大功告成,篇帙浩繁,凡三千四百六十種,七萬九千三百三十九卷,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紀并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凡二百卷,每書悉撮舉大凡,條舉得失,評騭精審。同時,還奉詔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基礎(chǔ)上,精益求精,編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為涉獵《四庫全書》之門徑,是一部研究文史的重要工具書。 《四庫全書》的修成,對于搜集整理古籍,保存和發(fā)揚歷史文化遺產(chǎn),無疑是一重大貢獻。紀曉嵐一生精力,悉注于此,故其他著作較少。在主編《四庫全書》期間,紀曉嵐由侍讀學士升為內(nèi)閣學士,并一度受任兵部侍郎,改任不改缺,仍兼閣事,甚得皇上寵遇。接著升為左都御史。 《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jīng)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nèi)騎馬。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并賜上方珍物。不久,拜協(xié)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銜,兼國子監(jiān)事。他六十歲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紀曉嵐卒后,筑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
紀曉嵐 - 生平
雍正二年 甲辰 1724年 1歲
六月十五日午時出生于直隸河間府獻縣崔爾莊(今屬河北滄縣)。
其時,祖父天申五十九歲,繼祖母張氏四十七歲;父容舒三十八歲,母張氏二十九歲。
雍正三年 乙巳 1725年 2歲
河間、獻縣大饑,祖父天申捐米六千石,煮粥賑濟災民。
四月,大將軍年羹堯被貶為杭州將軍,岳鐘琪署理川陜總督。
雍正五年 丁未 1727年 4歲
從師于交河(今屬河北泊頭)老儒及孺愛,開始讀書寫字。
雍正七年 己酉 1729年 6歲
三月,岳鐘琪為寧遠大將軍,分領(lǐng)西部和北部兵營,籌備出征準噶爾部。
六月,雍正帝誓師南海子。因西北即將用兵,設(shè)軍機房,即此后之軍機處,代替內(nèi)閣。軍機處制度,由大學士張廷玉擬定。
雍正九年 辛亥 1731年 8歲
四月,準噶爾部進犯吐魯番。
雍正十年 壬子 1732年 9歲
五月十四日,祖父天申卒。
十月,岳鐘琪因用兵失誤,被奪公爵,削職拘禁。
雍正十一年 癸丑 1733年 10歲
二月,愛新覺羅·弘歷被封為寶親王。
夏,隨侍祖母于滄州上河涯別墅。
雍正十二年 甲寅 1734年 11歲
父容舒官戶部,隨父進京,寓于岳鐘琪虎坊橋故邸。
雍正十三年 乙卯 1735年 12歲
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駕崩,寶親王弘歷即位,次年改元乾隆。
是年,南宮(今屬河北)鮑梓出任獻縣教諭。
乾隆元年 丙辰 1736年 13歲
三月,諭令頒《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于各省會及府州縣學,又命將康熙帝御制《周易折中》、《性理精義》、《朱子全書》及《詩》、《書》、《春秋》各傳、說,匯纂成書,存諸太學,刊示士子。
九月,舉行博學鴻詞科,各省督、撫共保薦一百七十六人,取中劉綸等十五人,分別授予編修、檢討、庶吉士。
乾隆二年 丁巳 1737年 14歲
是年,聽史松濤先生與父容舒講一貪官故事,后寫入《灤陽消夏錄》。
乾隆三年 戊午 1738年 15歲
與陳楓崖、竇鼐、劉補山、蔡季實、劉西野、李應弦、陸青來等人,同師事董邦達。
夏,返回獻縣,與從兄紀昭、紀易讀書于崔爾莊三層樓上。
乾隆四年 己未 1739年 16歲
與東光(今屬河北)李云舉、霍養(yǎng)仲就讀于北京生云精舍,師事李云舉之兄李若龍。
乾隆五年 庚申 1740年 17歲
自京師還鄉(xiāng),準備應童子試;槿|光馬永圖之女為妻。馬氏年長曉嵐三歲。
乾隆六年 辛酉 1741年 18歲
正月,詔令各省督撫、學政留心采訪近世“研究六經(jīng),闡明性理”之著述,隨時進呈。
十二月,左都御史劉統(tǒng)勛奏請裁抑大學士張廷玉勢力。
乾隆七年 壬戌 1742年 19歲
三月,革職侍郎方苞奉旨在三禮館效力贖罪,分纂《周禮》已竣。后因年老多病,賞給翰林院侍講頂戴,準其回籍。
乾隆八年 癸亥 1743年 20歲
讀書于岳父馬永圖家,學問日進。
正月,撰《〈安陽縣志〉序》。
十二月二十七日,長子汝佶生。
乾隆九年 甲子 1744年 21歲
仍就讀于岳父馬永圖家,得見《馬氏家乘》舊譜。
在河間府應科試,學使趙大鯨擢為第一名秀才。
乾隆十年 乙丑 1745年 22歲
冬,在河間應歲試。
乾隆十一年 丙寅 1746年 23歲
四月,介福由太仆寺卿遷內(nèi)閣學士。介福,紀曉嵐會試座師之一。
乾隆十二年 丁卯 1747年 24歲
三月,路過天津,聞有烈女張氏未嫁夫死,自溺以殉,次年作《張烈女詩》。
八月,應順天鄉(xiāng)試,名列第一,座師阿克敦、劉統(tǒng)勛,房師陳鍔。從兄紀昭同年舉于鄉(xiāng)。
九月十三日,次子汝傳生。
是年,結(jié)識劉統(tǒng)勛之子劉墉。
乾隆十三年 戊辰 1748年 25歲
參加會試,因“以經(jīng)破題”,落第。
三月,清廷繼續(xù)用兵于大金川。
四月,諭今岳鐘琪為征剿大金川提督。
是年,與秦大士、盧文弨、張?zhí)埂⒅荏揶、陳筠亭、王又會、左羹塘、丁藥圃、錢大昕、從兄紀昭等人結(jié)成文社,看花命酒,詩句唱和。
同年,納侍姬郭彩符,郭時年十三。
乾隆十四年 己巳 1749年 26歲
在京師準備應禮部試。
十一月,大學士張廷玉以原官致仕。
乾隆十五年 庚午 1750年 27歲
四月十六日,母張氏卒。
乾隆十六年 辛未 1751年 28歲
在京師習制義,與田中儀、宋弼、董元度等過從甚密。
乾隆十七年 壬申 1752年 29歲
七月,與聶際茂、法南野、田中儀、宋清遠(宋弼之父)聚會于宋弼家,大談狐仙故事。
是年,聶際茂被曉嵐聘為西席。
乾隆十八年 癸酉 1753年 30歲
乾隆十九年 庚午 1754年 31歲
四月三十日,會試中第二十二名,正考官為大學士陳世倌,副考官為禮部侍郎介福、內(nèi)閣學士錢維城,房師孫人龍,讀卷官為楊錫紱;廷對奏策,列二甲第四名,進士及第,改翰林院庶吉士。
夏,同年姜炳璋將史榮著《風雅遺音》贈與曉嵐。
是年,父容舒云南姚安知府任滿,回鄉(xiāng)守母孝。
準噶爾部的阿睦爾撒納率眾來降。
戴震至京。
乾隆二十年 乙亥 1755年 32歲
與錢大昕、王昶、朱筠等折節(jié)結(jié)交戴震。曉嵐聘戴震為西席。
二月,清廷兩路出師,進攻達瓦齊,平定伊犁。
三月,準噶爾各部先后來降,行獻俘大禮,曉嵐撰《平定準噶爾賦》。
是年,父容舒刊訂《景城紀氏家譜》。
編次《張為〈主客圖〉》。
鮑梓因病辭去獻縣教諭。至此,鮑連任獻縣教諭七屆,長達二十年,
為獻縣培養(yǎng)出五個 進士,曉嵐即出其門下。
乾隆二十一年 丙子 1756年 33歲
二月,阿睦爾撒納復叛,清軍開至伊犁,阿逃往哈薩克。
夏,為戴震刊印《〈考工記〉圖注》,并為之序。
秋,因纂修《熱河志》,扈從熱河。
乾隆二十二年 丁丑 1757年 34歲
散館,授編修,擢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充日講起居注官。
從兄紀昭成進士。
是年,撰《沈氏四聲考》二卷,斷定陸法言《切韻》“實竊據(jù)沈約而作”。
乾隆二十三年 戊寅 1758年 35歲
大考,列二等第七名,充武英殿纂修。
五月十七日,三叔容雅卒。
秋,好友田中儀卒。
乾隆二十四年 己卯 1759年 36歲
充功臣館總纂。
正月二十日,撰《書張氏重刊〈廣韻〉后》。
正月二十五日,閱《通考》所載《五音韻譜》前后二序,撰《書毛氏重刊〈說文〉后》。
二月,撰《〈沈氏四聲考〉序》。
六月,《唐人試律說》由外甥馬葆善繕勒成卷。
業(yè)師董邦達招飲,為曉嵐作《秋林覓句圖》;秋,錢塘沈朗為曉嵐作小像,董邦達又為其補成《幽篁獨坐圖》。
七月,充山西鄉(xiāng)試正考官。
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1760年 37歲
充任國史館總纂,并充會試同考官。
二月,審定史榮《風雅遺音》,自為序。
九月,復閱《唐人試律說》,重為點勘增補,重自為序。
是年,又撰《書韓致堯〈翰林集〉后》、 《書〈八唐人集〉后》,繼而點閱《香奩集》。
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 1761年 38歲
以京察一等,道府記名,充庶吉士小教習、方略館總校。
春,告假養(yǎng)病,天津北倉趙姓姻家請題主,奉父命前往,歸宿于楊村。
十月十日,編定《庚辰集》,自為序。
乾隆二十七年 壬午 1762年 39歲
閏五月二十四日,刊刻《庚辰集》,再為序。
六月,從座師錢維城處借閱《后山集》,開始鉤稽繕錄。
秋,充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
十月初八,離京赴福建學政任。
是年,刪正《才調(diào)集》,點論李商隱、黃庭堅詩集,輯《唐人詩略》八卷,撰《南行雜詠》一卷。
乾隆二十八年 癸未 1763年 40歲
仍任福建學政。
十月,按試汀州。
十一月初六,補授翰林院侍讀。
乾隆二十九年 甲申 1764年 41歲
夏,父容舒至福建學政官署,不久還鄉(xiāng)。
七月三十日,完成《后山集》的鉤稽繕錄,撰《書〈后山集鈔〉序》于福建學政署之鏡煙堂,并 編定《鏡煙堂十種》。
八月二十五日,父容舒卒,奔喪還鄉(xiāng)守孝。
乾隆三十年 乙酉 1765年 42歲.
四月,宿岳父馬氏家。
八月,長子汝佶中舉。
乾隆三十一年 丙戌 1766年 43歲
服喪里居。
七、八月間,門人李文藻求曉嵐為其父撰墓志銘。
九月二十七日,三子汝似生。
是年,續(xù)修《紀氏家譜》,撰《景城紀氏家譜序例》,又撰《〈馬氏重修家乘〉序》、《〈渠陽王氏世系考〉序》、《〈河間孔氏族〉序》、《〈棠樾鮑氏宜忠堂支譜〉序》、《〈汾陽曹氏族譜〉序》等,并刪正《帝京景物略》,自為二序。
乾隆三十二年 丁亥 1767年 44歲
正月,服闋赴補,補授翰林院侍讀,充日講起居注官,授左春坊左庶子。又任三通館提調(diào)兼纂修,奉詔續(xù)修《通典》、《通志》, 改訂《文獻通考》。
是年,刪削浦起龍注《史通》,名之曰《史通削繁》。
乾隆三十三年 戊子 1788年 45歲
二月初九,補授貴州都勻知府。乾隆帝以其“學問素優(yōu),予以外任,轉(zhuǎn)恐不能盡其所長,著以四品銜,仍留庶子任”。
四月十四日,乾隆帝于太和殿親試翰林等官,曉嵐列二等十六名,授翰林院侍讀學士。
六月二十五日,兩淮節(jié)年提引案發(fā),涉及曉嵐姻親盧見曾(曉嵐長女嫁見曾孫蔭文),將查封其家產(chǎn)。曉嵐先為漏言傳信,獲罪革職。
八月,謫戍烏魯木齊。途中過陜西,在同年謝寶樹官署小住。
乾隆三十四年 己丑 1769年 46歲
到達烏魯木齊,任戍所印務章京。
二月,朱珪出任山西布政使。
五月至十一月,門生李文藻為謁選居京師百順胡同,多次到曉嵐家問候,并為之檢曝書籍。
七月,業(yè)師董邦達卒,謚文恪。
乾隆三十五年 庚寅 1770年 47歲
仍在烏魯木齊佐助軍務。
八月,從兄紀昭卒。
十二月,乾隆帝召還曉嵐。
乾隆三十六年 辛卯 1771年 48歲
正月,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的重重壓榨,東歸祖國。
二月,治裝東歸,途中吟詩一百六十首,名之曰《烏魯木齊雜詩》。三月初一,自為序。過山西,在朱珪官署留數(shù)日。
六月,至京師,同年錢大昕往候。
八月,為多次點評的《蘇文忠公詩集》寫序作跋。
八月初六,評閱《文心雕龍》畢。
十月初七,迎乾隆帝于密云(今屬北京),立成五言三十六韻《御試土爾扈特部歸順詩》,頗得乾隆帝優(yōu)獎,復授翰林院編修。
十二月,撰《〈瀛奎律髓刊誤〉序》。
是年,與曉嵐一別十六年未見,年已七十二歲高齡的老友聶際茂自山東長山(今山東鄒平)騎驢至京師看望曉嵐,令其激動不已,感賦長句。
同年,點勘《王子安集》、《韓致堯集》、《唐詩鼓吹》諸書。
乾隆三十七年 壬辰 1772年 49歲
重任庶吉士小教習。
正月初七,撰《〈史通削繁〉序》。
三月三十日,侍姬郭彩符歿。
十月,座師錢維城卒,謚文敏。
乾隆三十八年 癸巳 1773年 50歲
春,小金川叛亂起。
二月二十一日,諭令開《四庫全書》館。大學士劉統(tǒng)勛薦曉嵐任總纂官。
五月初三,業(yè)師裘曰修卒,謚文達。
六月二十五日,座師劉綸卒,謚文定。
十月,清廷平定小金川叛亂。
十一月,補翰林院侍讀。
十一月十六日,座師劉統(tǒng)勛卒,謚文正。
乾隆三十九年 甲午 1774年 51歲
正月,清軍進兵大金川。
正月初八,乾隆帝設(shè)詩宴于重華宮,曉嵐以內(nèi)廷翰林被召。
三月初三,與《四庫全書》總篡官陸錫熊,纂修翁方綱、朱筠、林澍藩、姚鼐、程晉芳、任大椿、周永年、錢載等三十九人,出右安門十里,至草橋,且聚于曹學閔齋中,舉修禊故事。
四月,諭令武英殿所刊《四庫全書》活字版定名為武英殿聚珍本。
五月十四日,因獻書一百零五部,為北方藏書家 之首,蒙賜內(nèi)府初印《佩文韻府》一部。
七月,奉旨編撰《四庫簡明書目》。
八月,諭令仿浙江寧波范氏天一閣規(guī)制,建文源、文淵、文津、文溯四閣,以備收藏《四庫全書》。
九月,直隸鹽山縣民遣兄投送字貼案發(fā),牽扯到曉嵐,幸未獲咎。
十二月,長子汝佶因與債家涉訟,吏部議處,降三級留任,仍令在館辦理總纂事務。
是年,納侍姬沈明蚴蹦曄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