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坦 - 人物簡介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建筑理論家和建筑史學家、中國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人汪坦先生。
汪坦 - 生平簡介
1941年畢業(yè)于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曾任興業(yè)建筑師事務所建筑師。1947年赴美國留學。1949年回國后,歷任大連工學院副教授、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建筑系副主任、土木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中國建筑學會第五屆常務理事,世界建筑雜志社社長。長期從事建筑教學和研究。專于建筑設計及建筑理論。八十年代致力于中國近代建筑歷史和當代國際建筑思想的研究。撰有論文《戰(zhàn)后日本建筑》、《關于“一種方法的論術”》。
汪坦 - 購買照相機不同觀點
在1947年的去國他鄉(xiāng),寫給妻子的信中談起購買照相機一事這樣說:“照相機五十五美元,皮套七點五美元,零件十美元,曝光器二十美元,軟片五美元/卷。照出來的相只有三十五mm(Leica大。,即我寄給你‘底片’那樣大,必須用幻燈放出,至少又需四十元,總共約一百五十元左右,以后買軟片不計在內(nèi),照出來的東西總不能有深刻的感覺。”
固然,在那個時代,照相畢竟是有錢人的事情,沒有足夠的花費,你是很難從容面對的。但是除了錢之外,汪坦對攝影的不認可,其實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這就是“照出來的東西總不能有深刻的感覺”,折射出這位著名的建筑專家對攝影的不認同。的確,他在后面的信中繼續(xù)展開說:“攝影永遠是平面的,沒有空間的感覺,和‘動’的情緒。Wright的起居室的照片沒有一張能真表現(xiàn)出他的全部的美的……”接下來他借助繪畫,深入描繪了他的攝影的遺憾:“關于中國畫,所謂虛并不是空,是無窮,令你思索——不盡是走向完善(盡)的路。一張山水畫,叢巒起伏,到紙邊是并未盡的,卻給你以追尋完善的感覺,仿佛在畫外尚有千萬溝壑,這稱之豐富,并不是照相的剪裁,從平庸中辟出一股精辟來,而是從這一股精辟給你無窮盡的精辟!痹捳f得有點拗口,但是仔細想想,他對攝影的本質(zhì)有著非常獨到的認識,尤其是在60年前,實屬不易。
汪坦先生的意思是,一幅中國畫,通過留白,將無盡的想象力空間留給觀眾去發(fā)揮,因此可以稱之為精辟中的精辟。然而攝影,只是攝影師從平庸的景觀中攫取比較精辟的一部分,但是不可能讓觀眾再去聯(lián)想畫面之外的精辟——因為畫面之外原本就是平庸的。60年后的今天。攝影的普及和發(fā)展令人難以置信,但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對攝影的認識是否已經(jīng)達到或者超越汪坦先生當年的攝影觀,我看未必。攝影的簡單化和宣傳功能被不斷地擴大或者說在膨脹,讓人有一種越來越膚淺的生厭感。各種媒介和喉舌不僅沒有讓攝影變得“精辟中的精辟”,反而讓攝影從精辟走向平庸,簡單地完成所謂的宣傳任務就大功告成了。汪坦先生如果今天還健在(他已經(jīng)于七年前去世),不知又會作何感慨?
汪坦 - 個人感言
我想,攝影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不應該成為將攝影淪為簡單的宣傳工具的理由。汪坦先生那個買不起照相機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但是汪坦先生的攝影觀也許還不會過時。攝影和繪畫的比較只不過是一個由頭而已,關鍵是攝影更像是一個暴發(fā)戶,在缺乏足夠的積淀的背景下,就被盲目地提升到一個不該有的高度,自然就導致了攝影可能的“淪陷”。今天重讀汪坦先生60年前的那段話,正是希望給每一個攝影人敲響警鐘,是到了應該好好想想手中的照相機應該怎么用、怎么才能用好的時候了——盲目地跟風,是最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