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三世 - 簡介
喬治三世(英文:GeorgeIII,1738年6月4日-1820年1月29日),全名喬治·威廉·腓特烈(GeorgeWilliamFrederick),1760年10月25日登基為大不列顛國王及愛爾蘭國王,至1801年1月1日后因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組成聯(lián)合王國而成為聯(lián)合王國國王,直到1820年駕崩為止。喬治三世同時為不倫瑞克-呂訥堡公爵,因此在1814年10月12日成為漢諾威國王以前,也是神圣羅馬帝國漢諾威的選帝侯。喬治三世為漢諾威王朝的第三位不列顛君主,是首位以英語為母語的漢諾威王朝君主,而事實上,喬治三世從未到訪過德意志地區(qū)。喬治三世 - 早年生涯
喬治親王在1738年生于倫敦諾?烁,父母分別是威爾士親王腓特烈與薩克森-哥達的奧古斯塔,而喬治親王也是喬治二世的孫兒。由于喬治親王比原定的預產(chǎn)期早兩個月出生,因此他最初被認為不能活得長久,并在出生同一天獲圣詹姆士的教區(qū)牧師進行施洗[4]。在公歷1738年7月4日,牛津主教托馬斯·塞克復在諾?烁疄樗M行公開施洗。他的教父母為瑞典國王(由巴爾的摩勛爵任代理人)、薩克森-哥達公爵(由卡那封勛爵任代理人)、以及他的祖姑母普魯士女王(由已故第四代漢彌爾頓公爵之女兒夏洛特·埃德溫貴女任代理人)。
有別于初出生時的悲觀估計,喬治沒有早夭,童年的他反而擁有健康的體魄。然而,由于喬治二世與威爾士親王一直不和,所以喬治二世也沒有多理會過他的孫兒。直到1751年,威爾士親王因一次肺部受傷而突然身故,喬治親王遂成為了王位的法定繼承人,并從亡父繼承了其中一個頭銜,是為愛丁堡公爵。喬治二世自此也開始多關(guān)注孫兒的情況,在喬治親王成為王位繼承人的三個星期后,喬治二世就冊封了他為威爾士親王[6]。到1756年春天,適值喬治的十八歲生日將至,喬治二世復賞賜他入住規(guī)模宏大的圣詹姆士宮,不過在母親及她的知己標得勛爵(后來曾任首相)勸說下,喬治親王拒絕了國王的賞賜。喬治親王的母親(當時已為威爾士太妃)這樣做,是因為她對其家翁并不信任,故此著意要年輕的喬治留在自己身邊。
喬治三世 - 頭銜與稱號
1738年6月4日-1751年3月31日:喬治親王殿下1751年3月31日-1751年4月20日:愛丁堡公爵殿下
1751年4月20日-1760年10月25日:威爾斯親王殿下
1760年10月25日-1820年1月29日:國王陛下
在大不列顛,喬治三世的官式稱號為“喬治三世;托上帝的洪福;大不列顛、法國及愛爾蘭國王;信仰的捍衛(wèi)者等”。在1801年,大不列顛與愛爾蘭合并,他趁機會放棄了歷任英格蘭君主所聲稱擁有的“法國國王”稱號,同時省去自伊莉莎伯一世在位以來,就在“信仰的捍衛(wèi)者”字眼后面所加的“等”字。因此,自1801年起,其稱號改成為“喬治三世;托上帝的洪福;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國王;信仰的捍衛(wèi)者”。
喬治三世 - 婚姻
在1759年,喬治曾經(jīng)與里奇蒙公爵之女兒莎拉·倫諾克斯貴女發(fā)展出親密關(guān)系,但兩人的戀情很快就在標得勛爵的勸阻下而無疾而終。喬治自己曾寫到:“我自己是為一個偉大國家的快樂與苦難而生……因此我常要違背感情做事”,話雖如此,喬治二世曾授意要喬治迎娶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索菲婭·卡羅琳公主,可是有關(guān)婚事卻受到喬治及其母親的強烈反對而告吹。翌年,喬治二世在10月25日突然駕崩,喬治遂繼承祖父的王位,是為喬治三世。同時間,為喬治覓得合適的妻子亦變成一件愈益迫切的首要任務。在1761年9月8日,新君在圣詹姆士宮內(nèi)的皇家禮拜堂迎娶了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的索菲婭·夏洛特女公爵為妻,夫婦兩人在婚禮上才平生第一次見面,兩星期后,兩人就一同在1761年9月22日于西敏寺加冕。值得留意的是,喬治從沒有情婦(這和他的前兩任漢諾威裔君主和他的兒子有很大分別),而夫婦兩人也享受了真正快樂的婚姻生活[8]。喬治與妻子共育有十五名子女,當中包括九名兒子及六名女兒。在1762年,喬治三世購入白金漢府(今白金漢宮)作為家庭成員靜養(yǎng)之用。
喬治三世子女
人物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注釋 |
喬治四世 |
1762年8月12日 |
1830年6月26日 |
1795年迎娶不倫瑞克-呂訥堡的卡羅琳公主,兩人有子女 |
威廉四世 |
1765年8月21日 |
1837年6月20日 |
1818年迎娶薩克斯-曼寧根的阿德萊德,兩人無活下來的合法子女 |
長公主夏洛特 |
1766年9月29日 |
1828年10月6日 |
1797年下嫁符騰堡國王腓特烈,兩人沒有子女 |
肯特公爵愛德華·奧古斯塔斯 |
1767年11月2日 |
1820年1月23日 |
1818年迎娶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的維多利亞公主,兩人有子女(維多利亞女王) |
奧古斯塔·索菲婭公主 |
1768年11月8日 |
1840年9月22日 |
|
伊利沙伯公主 |
1770年5月22日 |
1840年1月10日 |
1818年下嫁黑森-洪堡伯爵領(lǐng)主腓特烈,兩人沒有子女 |
漢諾威的恩斯特·奧古斯塔斯一世 |
1771年6月5日 |
1851年11月18日 |
1815年迎娶梅克倫堡-施特雷利茨的弗雷德里卡公主,兩人有子女 |
薩西克斯公爵奧古斯塔斯·腓特烈 |
1773年1月27日 |
1843年4月22日 |
曾兩次結(jié)婚,但兩次婚姻都因違反《1772年皇家婚姻法案》而被未被承認。他在1793年迎娶奧古斯塔·默里貴女, |
劍橋公爵阿道弗斯 |
1774年2月24日 |
1850年7月8日 |
1818年迎娶黑塞-卡塞爾的奧古斯塔公主,兩人有子女 |
告羅士打公爵夫人瑪麗公主 |
1776年4月25日 |
1857年4月30日 |
1816年下嫁告羅士打公爵威廉親王,兩人沒有子女 |
索菲婭公主 |
1777年11月3日 |
1848年5月27日 |
|
屋大維親王 |
1779年2月23日 |
1783年5月3日 |
|
艾爾弗雷德親王 |
1780年9月22日 |
1782年8月20日 |
|
約克公爵腓特烈 |
1763年8月16日 |
1827年1月5日 |
1791年迎娶普魯士的弗雷德里卡公主,兩人沒有子女 |
阿米莉亞公主 |
1783年8月7日 |
1810年11月2日 |
喬治三世 - 早年統(tǒng)治
盡管喬治三世在登基時獲得了政壇各黨派的歡迎,但他早年的統(tǒng)治卻受到政局不穩(wěn)的陰影所籠罩,而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nèi)就七年戰(zhàn)爭的議題上出現(xiàn)重大分歧所致的。喬治日益寵信及托賴于托利黨官員,使得一直在政界占主導地位的輝格黨十分不滿,甚至于譴責喬治的行徑無異于獨裁者,與查理一世如出一轍。在1762年5月,紐卡斯爾公爵的輝格黨政府遭喬治以蘇格蘭托利黨貴族標得勛爵所取代,此舉一再引起輝格黨的不滿,而標得勛爵的反對者甚至散布流言,指他與王太后過從甚密,從而慢慢在英格蘭激起反蘇格蘭的偏見情緒。在1763年,七年戰(zhàn)爭告終,標得勛爵即在《巴黎條約》簽訂后辭職,輝格黨遂在喬治·格倫維爾的帶領(lǐng)下重新執(zhí)掌政府。同年后期,大不列顛政府發(fā)出了《1763年皇家公告》,制定邊界線,限制大不列顛在北美的殖民地不斷向西擴展的情況。有關(guān)公布的原意旨在迫使北美殖民者能夠與美洲原居民談判,減少因土地爭端而引發(fā)的前線戰(zhàn)事,從而減省浩大的軍事開支。盡管這條所謂的“公告線”沒有對早已安頓的大多數(shù)殖民者造成多大影響,但此“公告線”卻引起了邊區(qū)殖民者的強烈不滿,繼而成為北美殖民地與大不列顛政府出現(xiàn)紛爭的導火線之一,也是后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遠因之一。另一方面,一般美洲殖民者向來只需向大不列顛政府繳納甚低的稅捐,但大不列顛卻同時要在美洲布置大批軍隊,鎮(zhèn)壓當?shù)卦用竦钠鹆x,以及防范法國對美洲殖民地侵略的野心,使得大不列顛在美洲的軍費開支十分沉重。為了平衡開支,格倫維爾政府在1765年引入了《印花法案》,向大不列顛北美殖民地的每份文件開征印花稅,由于當時連報紙也征收印花稅,使得反對征稅的宣傳得以在北美廣泛流傳。與此同時,格倫維爾因試圖削弱君主特權(quán)而漸失喬治的支持,喬治曾試過游說老皮特出閣任相,但并不成功,其后喬治曾一度患病抱恙(有意見認為此病乃他日后精神失常的先兆),病愈后成功以羅金漢勛爵組織內(nèi)閣,再行將格倫維爾罷免。在得到皮特的幫助下,羅金漢勛爵成功撤回格倫維爾那份極度不受歡迎的《印花法案》,不過羅金漢的政府并不強勢,這使他不久就在1766年被皮特取代,而喬治更向皮特冊封為貴族,是為查塔姆伯爵。查塔姆勛爵與喬治三世撤回法案的行動,使他們在美洲殖民地的民望急升,紐約市的民眾為表道謝,更在市內(nèi)雙雙豎立起他們的銅像來。查塔姆勛爵在1767年因病而讓格拉夫頓公爵管治政府,但格拉夫頓公爵一直遲至1768年才正式成為首相。他的政府未幾就在1770年垮臺,并使得托利黨重新上臺。
新任托利黨首相諾斯勛爵及其政府對美洲日益不滿大不列顛的情緒十分關(guān)注,為了安撫美洲殖民者,他撤銷了向美洲殖民地所征收的絕大部份稅項,但卻獨留茶稅一項。茶稅對大不列顛十分重要,喬治三世甚至嘗言茶稅是大不列顛“保持(向美國殖民地征稅)權(quán)利的一種稅”,可是在1773年,波士頓有暴徒為了反對茶稅而登上停泊于波士頓港的運茶貨船,并將茶葉傾倒入海,以作示威,史稱波士頓傾茶事件。有關(guān)事件在大不列顛引起了很大的反向,輿論對北美殖民者也出現(xiàn)不滿,而本身同情北美殖民者的查塔姆也支持諾斯勛爵,將有關(guān)事件定性為“無疑具刑事性質(zhì)”。諾斯勛爵在茶葉事件發(fā)生后引入多項措施以作報復,當中包括關(guān)閉波士頓港、修改麻省憲法,使當?shù)亓⒎C關(guān)的上院由君主委任產(chǎn)生,而不再由下院互選產(chǎn)生。這些措施進一步激起殖民者的不滿,他們甚而稱這些措施為“不可容忍的法案”。有學者認為,直到這個時候,喬治三世仍傾向于“以政治手段解決問題,盡管有時他對內(nèi)閣所作的建議成效存有懷疑,他仍然十分聽任于內(nèi)閣的建議,而僅從1763年至1775年所發(fā)生的事來看,喬治三世亦不應就引發(fā)美國革命一事負起直接責任。
喬治三世 - 美國獨立戰(zhàn)爭
美國獨立戰(zhàn)爭因大不列顛常規(guī)軍隊與殖民地民兵在1775年4月于新英格蘭發(fā)生武裝沖突而爆發(fā)。經(jīng)過一年的戰(zhàn)斗,大不列顛在北美的殖民地在1776年7月宣布從大不列顛國王獨立,并建立“美利堅合眾國”。而殖民地的獨立宣言也對大不列顛國王、立法機關(guān)及全體國民提出多項控訴,當中包括指責喬治“拋棄此地之政務……掠奪我海域,踐踏沿岸,焚燒城鎮(zhèn),殘民以逞”等等,這些評價傳到喬治后,皆使他感到憤慨不平。在戰(zhàn)事中,大不列顛軍隊曾在1776年成功攻陷紐約市,但后來英方陸軍中將約翰·伯戈因在薩拉托加戰(zhàn)役中率兵投降,卻很大程度導致英方從加拿大反攻的大計以失敗告終。到1778年,法國(大不列顛的主要競爭對手)與新生的美國簽訂一份友好條約,使英方形勢更為嚴峻,此時諾斯勛爵提出由查塔姆勛爵接任首相,但被喬治三世加以拒絕,并提出反建議要查塔姆勛爵入閣供職,與諾斯勛爵合作。查塔姆最終拒絕合作,不久以后在同年逝世,其時大不列顛與法國正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到1779年更與西班牙宣戰(zhàn)。盡管他的大臣并不贊同,但喬治三世仍固執(zhí)地要大不列顛與美國的革命軍戰(zhàn)斗到底,而部份大臣如古爾勛爵和韋茅斯勛爵等等都不愿為這場戰(zhàn)爭有傷尊嚴而紛紛辭職。首相諾斯勛爵與他的同僚也有同樣的意見,并曾將這些意見告知喬治,但他最后沒有跟隨辭職。喬治到后來打消了繼續(xù)增兵鎮(zhèn)壓美國的念頭,并表示“想留住賓夕凡尼亞是開玩笑”,又指已經(jīng)沒有希望重奪新英格蘭,然而,他仍然下決心“永不承認美國獨立,又承諾永恒地以永無休止的持久戰(zhàn)爭懲罰他們的堅不服從”。喬治的計劃是要留住駐防于紐約、羅德島、加拿大及佛羅里達的30,000名士兵,其余部隊則負責攻擊活躍于西印度的法國及西班牙軍隊。為了懲罰美國人,他又計劃要破壞他們的沿海商港、炸毀他們的碼頭、劫掠與焚燒他們的沿海城鎮(zhèn)(如康乃狄克的新倫敦)、以及解除對印第安人的管制,讓他們襲擊殖民地邊區(qū)的平民。喬治還相信這些行動可有效地鼓動當?shù)氐谋;庶h、分裂大陸會議、和“持續(xù)地使造反者感到煩擾、不安和困乏,終有一日,更將不滿和失望自然及無可避免地轉(zhuǎn)化為懺悔和自責”,從而乞求由他重新作出管治。可是,喬治三世這些計劃卻對;庶h及忠心的印第安人造成破壞,而一場持久的戰(zhàn)爭更讓法、西兩國隨時有機可乘,組織聯(lián)合艦隊,進擊不列顛群島,從而置倫敦于險境。
在1781年,英方主將康沃利斯勛爵在約克鎮(zhèn)之圍兵敗投降的消息傳到倫敦后,諾斯勛爵在議會的支持度急降,結(jié)果在翌年辭任首相。經(jīng)諾斯勛爵勸服后,喬治三世打消了退位的念頭[27],而且還接受了大不列顛在北美洲落敗的事實,決定授權(quán)舉行和談!栋屠钘l約》及《凡爾賽條約》兩和約在1783年獲得確認,標志著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正式結(jié)束,這兩條條約,前者要大不列顛承認美國,而后者則要大不列顛放棄佛羅里達與西班牙,以及容許法國人通過紐芬蘭對開的航道。在1785年,美國的約翰·亞當斯成為首任美國駐不列顛部長,這時的喬治三世已順從于世界格局,并接受了英、美兩國的新關(guān)系,他對亞當斯說到:“我是最后一位同意(英、美)分開的,但我將是第一位去迎接美國作為獨立政權(quán)的友誼哩”。
喬治三世 - 憲制斗爭
諾斯勛爵內(nèi)閣在1782年垮臺后,輝格黨的羅金漢勛爵第二次上臺組閣,但在任僅數(shù)月而病故,結(jié)果喬治以謝爾本勛爵為新首相。不過,輝格黨政要查爾斯·詹姆士·?怂箙s拒絕在謝爾本勛爵的內(nèi)閣供職,并要求英王委以波特蘭公爵為首相。到1783年,下議院成功迫使謝爾本下野,其政府遂由福克斯-諾斯聯(lián)盟所取代。這個政府由波特蘭公爵任首相;?怂谷瓮庀啵恢Z斯勛爵任內(nèi)務大臣,但波特蘭公爵僅是政府有名無實的首腦,實權(quán)則握于?怂辜爸Z斯勛爵二人手上。 喬治三世對于任命一些他不愿意的人士到內(nèi)閣供職感到苦惱,但波特蘭的內(nèi)閣很快就在下院建立起優(yōu)勢,使他不易撤換內(nèi)閣。此外,喬治對于政府引入《印度草案》,計劃將印度政府的管治權(quán)力由東印度公司轉(zhuǎn)移到國會專員,也表現(xiàn)得非常不滿。下院通過有關(guān)草案后不久,喬治就授權(quán)坦普爾勛爵,著他通知上議院貴族,表示誰投票通過草案,誰就是他的敵人,結(jié)果草案在他的恐嚇下被上院否決。三日后,波特蘭內(nèi)閣垮臺,由小威廉·皮特接任首相,而坦普爾勛爵也一同到內(nèi)閣供職。在1783年12月17日,國會通過一項動議,譴責皇室在國會投票背后施加影響,形同“重大罪行”,坦普爾勛爵亦被迫辭職。坦普爾辭職后對政府造成動蕩,三個月后,政府失去國會的多數(shù)優(yōu)勢而解散,可是在其后的大選中,皮特卻成功增加在國會的優(yōu)勢而留任。喬治三世 - 威廉·皮特
對喬治三世而言,任命皮特為首相是一個勝利,因為這證明他可以透過自己對公眾輿論與民意的詮釋來選擇首相,無須依從下院的多數(shù)派來選定首相人選。而皮特在任首相期間,喬治支持他不少的政治目標,更史無前例地冊封不少新貴族,好讓他在上院能夠取得足夠的支持。皮特在任首相以及之后的一段時間,喬治三世在英倫的聲望甚高,公眾普遍支持他認可的太平洋探險,這使得大不列顛在1788年于澳大利亞建立新南威爾斯殖民地;到1793年,喬治三世遣往中國的特使馬嘎爾尼勛爵和副使斯當東爵士帶領(lǐng)使團到達北京,并謁見了清朝的乾隆帝,他們還參加了在承德避暑山莊舉辦的乾隆帝八十大壽慶典。另一方面,喬治又樂于動用自己的私人資金,大力資助皇家藝術(shù)學院等學術(shù)機構(gòu),而英倫的科學及工業(yè)也在當時得到很大的發(fā)展。英倫大眾大多都仰慕他們的國王能夠?qū)ζ渫鹾笾倚牟欢,這亦與他前兩任的漢諾威裔君主構(gòu)成很大對比。然而,喬治三世在這時的身體卻開始每下愈況,而且還出現(xiàn)了精神問題。從現(xiàn)代的醫(yī)學角度出發(fā),根據(jù)他的病情記錄,一般相信他患的是噗瑳癥。在2005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更在喬治三世遺留后世的頭發(fā)樣本中驗出高含量的砒霜,從而估計他的噗瑳癥有可能由此引發(fā)。研究人員無法追查砒霜的來源,但相信這些砒霜可能是某些藥物或化妝品的成份。喬治的噗瑳癥可能曾于1765年短暫病發(fā),到1788年夏天更發(fā)生了一次時間持久的病發(fā)。喬治在1788年的那次病發(fā)初期,他尚可以神志正常地在9月25日宣布國會休會,可是此后他的病情卻急轉(zhuǎn)直下,到同年11月的時候,他的精神已經(jīng)嚴重錯亂,有時甚至連續(xù)數(shù)小時不停自言自語。當時喬治的診治醫(yī)生都無法解釋他的病情,而坊間更漸漸流傳有關(guān)他精神失常的流言蜚語,有人更訛稱喬治三世把大樹誤認為普魯士國王,而且還與大樹握手如儀。當國會在11月復會時,喬治未能如常在國會開幕大典發(fā)表御座致辭。按照慣例,君主未先致辭,國會就不可復會辯論,惟當年國會在喬治未有致辭的情況下,就逕自復會,并就是否需要攝政王一事展開辯論。
喬治失常以后,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與皮特立即就政府的管治問題展開爭吵。雖然兩黨都同意由喬治三世的長子兼法定繼承人威爾士親王擔任攝政最為合理,但兩黨卻就攝政的法理基礎(chǔ)出現(xiàn)重大分歧。?怂拐J為威爾士親王絕對有權(quán)利為其有病的父王代行權(quán)力,但皮特卻反駁攝政人選需先由國會提名[34]。除此以外,由于國會未有經(jīng)御座致辭就逕自復會,以致國會的認受性也成為一大疑問,使有關(guān)攝政的辯論遭到一再拖延。根據(jù)過往慣例,國王一旦未能出席國會開幕大典,他可以透過《制誥》委任首長專員代行,而有關(guān)《制誥》必需要有國璽加蓋,才具有法律效力。為解決國會認受性的問題,皮特透過法律上的假設(shè),建議負責托管國璽的大法官無需請示喬治三世,而自行將國璽蓋于《制誥》。盡管大法官的行動可能屬于不法行為,但《制誥》只要被蓋上國璽,就必定具有法律效力。喬治三世的次子約克公爵腓特烈親王曾就此責難皮特的建議為“違憲及非法”,但國會專員仍照舊按建議被委任,國會也在1789年2月正式復會。國會復會后,政府立即引入《攝政草案》,當中授權(quán)以威爾士親王為攝政王,但同時又對攝政王的權(quán)力加以諸多限制!稊z政草案》在同月獲下議院通過,但草案在提交上議院表決前夕,喬治三世的主診醫(yī)生法蘭西斯·韋利斯及時把他治愈,從而使《攝政草案》作罷。喬治病愈后,他確認了國璽的動用與首長專員的委任屬合法有效的行動,并重新投入管控國家。
喬治三世 - 拿破侖戰(zhàn)爭
喬治三世病愈后,他與首相皮特的支持度不斷上升,相反,福克斯與威爾士親王的支持度卻隨之下降。在1789年,法國爆發(fā)了大革命,并使法國王室被推翻,使不少不列顛的地主士紳都感到非常憂心。到1793年,法國更對大不列顛宣戰(zhàn),喬治遂容許皮特提高稅率、擴充軍隊,以及臨時在戰(zhàn)時終止“人身保護令”的權(quán)利。大不列顛最初與奧地利、普魯士及西班牙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很快就因為普魯士與西班牙私下與法國媾和而在1795年破裂。大不列顛、奧地利、俄國及鄂圖曼帝國在1799年又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盟在1800年被擊潰后,就只剩下大不列顛繼續(xù)與法蘭西第一共和的第一執(zhí)政拿破侖作戰(zhàn)。在1800年5月15日,喬治在特魯里劇院遭一名患上宗教妄想癥的男子詹姆士·哈德菲德意圖行弒,但并不成功。在此以前,他亦曾在1786年及1790年先后兩次被精神失常的人士行刺[37],但都以事敗告終。喬治常對這些精神失常的刺客予以諒解,對其支持度有正面的影響[38]。
在拿破侖戰(zhàn)爭期間也曾有較為平靜的時候,這好讓首相皮特能夠花精力專注于愛爾蘭問題。愛爾蘭曾在1798年發(fā)生起義,起義被鎮(zhèn)壓后,不列顛與愛爾蘭議會通過了《1800年聯(lián)合法案》,在1801年1月1日聯(lián)結(jié)大不列顛及愛爾蘭為單一國家,并將國號訂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喬治三世遂借此機會,放棄自愛德華三世以來,歷任英國君主所聲稱繼承的“法國國王”頭銜。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合并之時,有人建議喬沿之頭銜應改為“不列顛及漢諾威領(lǐng)地皇帝”,但喬治支持保留英國歷代君王使用“國王”頭銜的傳統(tǒng),而沒有改稱“皇帝”。
作為其愛爾蘭政策的一部份,皮特計劃在大不列顛及愛爾蘭合并后,解除一些對國內(nèi)羅馬天主教教徒在法律上的限制,不過喬治三世卻指稱,解放天主教將違反他在加冕時立下捍衛(wèi)新教的誓言。喬治三世曾就此表示:
世間何處有權(quán)力能使我免于遵守那誓言上的每一句話,尤其是要我捍衛(wèi)新教的一句?……不、不,我寧可在歐洲俟家俟戶的乞要面包,也不可以批準這些(解放天主教的)措施。我可以放棄我的王位和權(quán)力;我可以從我的宮殿搬到農(nóng)舍;我可以把我的頭送到砧板,了結(jié)我的生命;但我不可以違反我的誓言。
喬治本人并不相信與單憑《亞眠和約》就可與法國擁有“真正”的和平,他僅僅視和平為“實驗”而已。未幾在1803年,兩國再度互相宣戰(zhàn),但公眾輿論卻普遍不信任由首相阿丁頓帶領(lǐng)國家作戰(zhàn),相反,公眾的目光重新投到了皮特身上。在1804年,喬治又一次受舊病影響,病愈以后,阿丁頓宣布辭職,并再度由皮特出任首相。皮特曾尋求委任?怂沟絻(nèi)閣供職,然而喬治三世因不滿?怂构膭钔柺坑H王過著揮霍奢侈的生活而對他大表不滿,并且反對他加入內(nèi)閣。?怂刮茨苋腴w,使另一輝格黨領(lǐng)導人物格倫維爾勛爵心感不公而拒絕加入內(nèi)閣[8]。皮特上任后即專注于與奧地利、俄國及瑞典組成另一個反法同盟,但與以往的反法同盟一樣,這個第三次反法同盟隨即在1805年被瓦解。此后拿破侖更乘勝追擊,試圖率軍入侵英格蘭,不過這個計劃很快隨著法國在史上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戰(zhàn)中,敗于英國海軍將領(lǐng)納爾遜勛爵而告吹。
在歐洲戰(zhàn)事的失利對皮特的健康狀況構(gòu)成很大打擊,最后更在1806年于任內(nèi)病故。皮特死后,誰人出掌內(nèi)閣再次成為問題,而這次則由格倫維爾勛爵奪得首相一位。格倫維爾勛爵上任后籌組了所謂的“賢能內(nèi)閣”,當中以起用查爾斯·詹姆士·?怂谷瓮庀嘧钍荜P(guān)注。受時局所困,喬治這次任命福克斯實屬迫不得以,對?怂沟膽B(tài)度也較之以前友善?墒歉?怂乖1806年9月逝世后,喬治與內(nèi)閣陷入了公開的沖突。為了提高征募新兵的效率,內(nèi)閣建議準許羅馬天主教徒在軍隊可出任所有軍職,但喬治卻下令內(nèi)閣撤回建議,而且要承諾日后不要再提出這樣的建議。當時內(nèi)閣同意撤回建議,但反對承諾日后不作同類建議,結(jié)果內(nèi)閣在1807年被罷免,并由波特蘭公爵第二度出任首相。與第一次任相一樣,波特蘭公爵的首相之位僅屬有名無實,大權(quán)則落在財政大臣斯賓塞·珀西瓦爾手上。隨后國會被解散,并舉行大選,成功為新政府在下議院帶來穩(wěn)固的多數(shù)優(yōu)勢。自此以后,喬治三世在位期間沒有再作重大的政治決定,即使后來珀西瓦爾在1809年取代波特蘭公爵任相一事上,也僅起了很少的影響。喬治三世 - 晚年
喬治三世晚年的管治備受精神問題困擾,其精神病最初僅反覆出現(xiàn),但后來卻演變成永久性的精神失常。喬治三世的病情曾令當時的醫(yī)學界大惑不解,但現(xiàn)今學者一般相信他所患的是噗瑳癥(Porphyria)。噗瑳癥是血液病的一種,能夠透過服用毒藥砒霜而引發(fā),而根據(jù)近世研究,亦的確發(fā)現(xiàn)喬治三世留存后世的頭發(fā)樣本中,存有高含量的砒霜。喬治三世在1810年最后一次病發(fā)后,其太子威爾士親王喬治以攝政王身份代為統(tǒng)治。喬治三世在1820年駕崩后,威爾士親王繼位,是為喬治四世。歷史學界對喬治三世的生平研究往往猶如“萬花筒般觀點多變”(kaleidoscpoeofchangingviews),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受到歷來傳記作者的個人偏見所局限,以及受有限的歷史史料所影響的。
在1810年,喬治的聲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峰,但事實上,他已經(jīng)因白內(nèi)障而近乎失明,同時備受風濕病的困擾,而且也開始病得非常嚴重。對喬治而言,他晚年的病是因為其最疼愛的幼女阿米莉亞公主于1810年病故而誘發(fā)的。據(jù)阿米莉亞公主的護士記述,指喬治探望他疼愛的女兒時,“每天都是悲痛與嚎哭的場面……令人沮喪得難以形容”。喬治后來認同有通過《1811年攝政法案》的需要,這使其長子威爾士親王喬治自1811年起擔任攝政王,攝理君職,直到喬治三世在1820年駕崩為止。到1811年年尾,喬治三世已陷入永久性精神失常的狀態(tài),并被安排到溫莎堡過著與世隔絕的孤僻生活,直到駕崩。喬治三世完全失常后,首相斯賓塞·珀西瓦爾在1812年被刺殺身亡,結(jié)果由利物浦勛爵接任。利物浦任內(nèi)見證英國在拿破侖戰(zhàn)爭中取得最后勝利,而緊隨的維也納會議也使?jié)h諾威的領(lǐng)土得以擴充,并由選帝侯領(lǐng)地升級為王國。
與此同時,喬治的健康卻不斷惡化,一方面陷入完全失明,另方面失聰?shù)那闆r也愈益明顯。喬治從不知道自己在1814年被宣告成為漢諾威國王,也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在1818年過身。在1819年圣誕節(jié)前后,他甚至曾
持續(xù)地自言自語達58小時,在去世前的數(shù)星期也喪失了步行的能力。最后在1820年1月29日,喬治三世駕崩于溫莎堡,終年81歲。臨終時,他最喜愛的兒子約克公爵腓特烈與他一起[46]。在喬治三世駕崩前六日,他的第四子肯特公爵愛德華·奧古斯塔亦在1月23日因病去世。喬治三世的遺體在2月15日被安葬于溫莎堡圣喬治禮拜堂內(nèi)。喬治三世身后,王位先后由他的兩名兒子,即喬治四世及威廉四世繼承。由于兩人身后都沒有在世的合法子女,所以王位由他們的侄女維多利亞繼承。維多利亞是根德公爵唯一的合法子女,遂成為漢諾威王朝最后一位君主。
喬治三世 - 紋章
在1749年7月27日,喬治獲準使用王國紋章,并以一條有五間的蔚藍色橫條作區(qū)分,此外,橫條的中間一間亦加上了一個鳶尾花圖案。喬治的父親死后,他除了繼承愛丁堡公爵及王位法定繼承人的紋章樣式外,其紋章亦以一條共三間的純銀白色橫條作區(qū)分[55]。自喬治加冕到1800年期間,喬治的紋章可以縱橫地分成四部分(如下圖左所示)。位于左上的第一部份被等分為左、右兩份,左邊繪上代表英格蘭,面向其左,向前直走的三只獅子,右邊則繪上飾有鳶尾形花紋之雙邊帶,并代表蘇格蘭的一只躍立中的獅子;位于右上的第二部份繪上代表法國的三個鳶尾花圖案;位于左下第三部份繪上代表愛爾蘭的豎琴;至于位于右下的第四部份代表漢諾威,這部份再被細分成四部份,當中位于其左上的第一份畫上兩只代表不倫瑞克,面向其左,向前直走的獅子;位于其右上的第二份繪上以心形圖案為背景,并代表呂訥堡的一只躍立中的獅子;位于其下部的第三部份則繪上一只代表威斯特法倫的銀白色駿馬;最后位于中部的第四部份呈紅色的小盾狀,上面繪有查理曼之冠冕,代表著神圣羅馬帝國大司庫一職。
《1800年聯(lián)合法案》通過后,喬治的紋章有所改變,原本代表法國的第二份不再繪上鳶尾花,改而繪上原本代表蘇格蘭的圖案;至于原本的第一部份及第四部份則繪上原本代表英格蘭的圖案,代表愛爾蘭的第三部份則維持原狀。至于原本的第四部份,現(xiàn)在則被移到紋章的正中,并且呈小盾狀。這個小盾狀的正上方原本繪有一頂選帝侯無邊呢帽,但到1816年,即漢諾威晉級成王國的兩年之后,這個無邊呢帽正式被皇冠圖案取代。
喬治三世 - 影響
喬治三世終年81歲又239天,在位59年又96天,這兩個紀錄超越了在他以前的歷任英格蘭或不列顛君主。現(xiàn)今這個紀錄只曾被他的孫女維多利亞超越,而伊利沙伯二世雖然活得比喬治長,但在位時間則仍然不及。而比較喬治三世之前三任君主,即安妮女王、喬治一世及喬治二世而言,他們?nèi)思悠饋淼脑谖粫r間也要比喬治三世一人短。盡管在統(tǒng)治初年的聲望很高,但踏入1770年代中期以后,喬治卻因革命浪潮而失去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人民的支持[47](相當于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的三分一人口)。從美國獨立宣言中的指控所見,喬治被指“重覆地破壞和侵奪”,以及在美洲殖民地試圖建立起“絕對暴政”,這使得美國大眾一般留下喬治三世是暴君的印象。至于在愛爾蘭,喬治也因為大不列顛暴力鎮(zhèn)壓1798年叛亂等原因而名聲不佳。當代的學者一般對喬治三世的生平評價分成了兩大陣營,一方將“意見集中于其統(tǒng)治后期,即是他成為全國抵抗法國計劃及力量的崇敬象征”的那段時期;而另一方則從他們“在喬治在位頭20年所經(jīng)歷的痛苦黨派斗爭中,建立起他們對喬治三世的看法,因此他們在作品中反映的,往往就是反對派的意見”。從上述后者的觀點發(fā)展,使得一些19及20世紀初的英國歷史學家如脫利衛(wèi)連爵士及厄爾斯金·梅等等,都對喬治三世的生平加諸以懷有敵意的評價。但到了20世紀中期,另一些歷史學家如劉易斯·伯恩斯坦·納米爾爵士卻認為過往對喬治的評論“過于中傷”,并專注重新對喬治與其統(tǒng)治作出評估[49]。踏入20世紀后期,學者諸如巴特菲爾德、裴瑞斯、麥考潘及亨特等,都傾向以同情的角度看待喬治,并把他視作命運與疾病的受害者。而時至今日,喬治三世漫長的統(tǒng)治,一般被視為君主政治權(quán)力萎縮的一個延續(xù),以及
君主慢慢轉(zhuǎn)形化身為國家道德形象的時代。為紀念喬治三世及其子喬治四世,不少前英國殖民地的城鎮(zhèn)都被命名為喬治鎮(zhèn)。在英國不少地方也豎立了喬治三世的雕像,當中以倫敦森麻實府外庭院,以及位于多塞特韋茅斯的雕像最有名[50]。此外,紐約市亦曾豎立過一個喬治三世的鍍金騎馬雕像,但雕像后于1776年美國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期間被倒毀[51]。
喬治三世曾被諷刺作家戲稱為“農(nóng)夫喬治”,以嘲笑他喜愛處理單調(diào)平凡的瑣事多于政治。但久而久之,這個稱號漸被用來形容他樸實無華與節(jié)儉的性格,融為了大眾的一份子,使他與其浮夸的長子構(gòu)成明顯對比。喬治三世本人十分喜愛農(nóng)業(yè),在他的鼓勵下,使英國農(nóng)業(yè)革命在其治下步入高潮,也令鄉(xiāng)間人口史無前例地上升,為日后緊接著的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