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楚共王十六年(前575年)6月,在鄢陵地區(qū)(今河南鄢陵西南),晉楚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史稱鄢陵之戰(zhàn),楚共王中箭瞎一只眼睛,公子茂成了俘虜,軍帥子反自殺。楚共王三十一年(前560年),楚共王積郁成疾,臨死之前,曾令臣下盡皆退走,獨留令尹交待后事,要臣下給予惡謚,請謚為“靈”或“厲”。楚共王(前600年—前560年),名熊審,楚莊王之子,時年幼,由重臣令尹(相當于丞相)子重專政,楚共王六年(前585年)發(fā)生「子儀之亂」,大夫析公逃到晉國,成為謀士,這是「楚才晉用」的典故。
子: 楚康王熊招 楚靈王熊圍 楚王熊比 熊黑肱 楚平王熊棄疾
【姓】:羋
【氏】:熊
【名】:審
【性別】:男
【民族】:漢
【朝代】:春秋(前600-前560)
【籍貫】:湖北郢
【分類號】:
【主題】:(政治)
【資料來源】:湖北省志人物志稿
【相關典故】:亡楚弓 人失人得 失弓 失楚弓 楚人弓 楚弓 楚弓楚得 荊人弓失 遺弓
【典故出處】:
《呂氏春秋·紀部》卷一〈孟春紀·貴公〉~44~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磺G 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焕像趼勚唬骸喝テ洹溉恕苟梢印!还世像鮿t至公矣。 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
《孔子家語》卷二〈好生〉~22~
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說苑》卷十四〈至公〉~473~
楚共王出獵而遺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聞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 也!』」仲尼所謂大公也。
《公孫龍子·跡府》
尤聞楚王張繁弱之弓,載忘歸之矢,以射蛟、兕于云夢之圃,而喪其弓。左右請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遺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
【典故釋義】
楚人弓: |
多比喻失而復得之物,表示對得失的達觀態(tài)度。 清 錢謙益 《喜復官誥贈內(nèi)戲效樂天作》詩:“三年偶失 楚 人弓,憂喜回旋似塞翁。我褫緋衣緣底罪,君還紫誥有何 功! 清 唐孫華 《閑居寫懷》詩:“憂喜塞翁馬,得失 楚 人弓。時命茍不諧。不如安固窮!币嗍∽鳌 楚弓 ”!吨軙·武帝紀下》:“朕垂拱巖廊,君臨宇縣,相 邠 民 於海內(nèi),混 楚 弓於天下,一物失所,有若推溝。” 明 楊珽 《龍膏記·藏春》:“春光漏洩出閨門,展轉狐疑不定,怎做得 楚 弓得失何勞問!
生平
楚共王熊審,公元前590-前560在位,公元前591年(楚莊王二十三年)七月,一生戎馬倥傯,稱霸中原的楚莊王病逝,楚共王立。在料理楚莊王喪事后,把注意力轉向東方,一方面與齊結盟,另一方面把矛頭繼續(xù)指向晉國及其盟國。但楚共王缺乏治國經(jīng)驗,亦無爭戰(zhàn)閱歷,全靠令尹子重等一班舊臣支撐,而子重等又居功自傲,在強敵面前,不顧國家利益,伸手要賞田,目的未遂,又貪婪侵占,終演成內(nèi)亂。楚國霸業(yè)開始衰退,而楚共王在位后兩年,利用莊王的聲威,邀諸侯結下的蜀之盟,則是楚國霸業(yè)達到鼎盛之時。但盟后不久,晉與楚又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焦點在于爭奪鄭、宋。楚共王雖欲在爭霸中力壓晉,但他卻沒有楚莊王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楚由此而衰也是必然的。
鄢陵之戰(zhàn)
公元前575年6月在鄢陵地區(qū)(今河南鄢陵西南),晉楚進行了一場大戰(zhàn)。是役,晉軍善察戰(zhàn)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爭霸中原的老對手——楚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勢地位。這場戰(zhàn)爭后,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zhàn)場開始沉寂下來。從這層意義上說,鄢陵之戰(zhàn)堪稱為當時晉楚爭霸的最后一幕。此戰(zhàn)中親臨戰(zhàn)場的楚共王還中箭負傷,而公子茂也成了晉軍的俘虜,另楚中軍帥子反引咎自殺身死。
鄢陵之戰(zhàn),是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zhàn),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標志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從此走向頹勢;晉國方面雖然藉此得以重整霸業(yè)(即所謂的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了。此后楚國在不斷地爭奪中一直居于劣勢和被動,楚共王也未能在文治武功取得更大的突破。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三十一年),楚共王積郁成疾,他自以無德,自少主社稷,卻未及習師保之教訓,而亡師于鄢,以辱社稷,為大夫憂,請謚為“靈”或“厲”(皆惡謚)。卒后,子囊說:“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謚之u2018共u2019”(《左傳·襄公十三年》。)楚共王臨死前自感慚愧,要臣下給予惡謚,這種自責精神,說明他未忘記先祖霸業(yè)。子囊寥寥數(shù)語,既充分肯定了楚共王的霸績,也指出他失而知過,看來是十分中肯的。過兩年,晉悼公卒。晉、楚爭霸從此轉入尾聲。
鄢陵之戰(zhàn)晉楚爭霸的最后一幕鄢陵之戰(zhàn),發(fā)生于周簡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區(qū)(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晉軍善察戰(zhàn)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爭霸中原的老對手——楚國,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qū)的優(yōu)勢地位。這場戰(zhàn)爭后,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zhàn)場開始沉寂下來。從這層意義上說,鄢陵之戰(zhàn)堪稱為當時晉楚爭霸的最后一幕。公元前578年,晉國取得對秦麻隧之戰(zhàn)勝利后,已處于爭霸的最有利的戰(zhàn)略地位和歷史時期。這時,秦被打敗,一時無力東顧;齊、晉同盟正處于鞏固階段;中原中小諸侯國皆臣服于晉;南方的吳國和晉攜手,與楚為敵。晉國只待有利時機出現(xiàn),即可與楚一戰(zhàn),以進一步鞏固自己在中原地區(qū)的霸權。鄢陵之戰(zhàn)就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必然產(chǎn)物。周簡王九年(公元前577年),鄭國興兵攻打許國,攻入許都外城,許被迫割地媾和。許為楚國的附庸,鄭國的行動自然要引起楚的干涉。于是,次年楚國便起兵攻打鄭國,迫使它屈服于己。鄭國叛晉后,仗恃有楚國作后盾,興師進攻宋國。鄭國的所作所為,直接違反了諸侯的盟約,且為楚國勢力的北上提供了便利條件。對此晉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于是下決心討伐鄭國:以欒書為中軍帥,并聯(lián)合齊、魯、衛(wèi)等國一道出兵殺向鄭國,時在公元前575年。楚共王聽說晉國出兵,也不甘示弱,親自統(tǒng)率楚軍及鄭軍、夷兵,以司馬子反為中軍帥,迅速北上援救鄭國,兩國軍隊于是便在鄭地鄢陵相遭遇。當時晉國的盟軍齊、魯、衛(wèi)軍尚在開赴鄢陵的途中,針對這一情況,楚軍統(tǒng)帥部作出決策:乘齊魯各國軍隊未到達戰(zhàn)場之前,先集中優(yōu)勢兵力擊破晉軍,把握軍事上的主動權。為此,楚軍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晉軍不備,利用晨霧作為掩護,突然迫近晉軍營壘布列,以期同晉軍速決速勝。晉軍此時未見盟軍援兵抵達,加之營壘前方有泥沼,楚軍逼近,兵車無法出營列陣,處于不利的地位。鑒于這種形勢,晉軍主帥欒書主張固守待援,“楚軍輕窕,固壘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擊之,必獲勝焉!比欢萝娊y(tǒng)帥郤至則認為,楚軍有諸多弱點,具體說來:①楚軍中軍帥子反和左軍帥子重關系不好;②楚王的親兵老舊不精良;③鄭軍列陣不整;④隨楚出征的蠻軍不懂得陣法;⑤楚軍布陣于無月光之夜,實不吉利;⑥楚軍布陣后,陣中士卒喧嘩不靜,秩序混亂。指出如此雜亂無章的軍隊一旦投入戰(zhàn)斗,必然是互相觀望,沒有斗志,我軍若乘此機會發(fā)動進攻,一定能夠把他們擊敗。因此主張利用楚軍的弱點,先發(fā)制人,主動進攻楚軍。晉厲公認為郤至所言很在理,于是改變先前固守待援、后發(fā)制人的計劃,決心趨利避害,立即與楚軍決戰(zhàn)。隨即便在營壘中填平井灶,擴大列陣的空間,調(diào)動上、中、下軍及新軍布列陣勢。雙方在決戰(zhàn)前夕都進行了戰(zhàn)場偵察活動。楚軍方面,楚共王在晉國叛臣伯州犁陪同下,登上巢車,觀察晉軍在陣營內(nèi)的動靜。伯州犁向楚共王逐一解釋晉軍活動的性質(zhì)和目的,介紹晉軍的臨戰(zhàn)準備情況。然而,楚軍并未能由此而判明晉軍的作戰(zhàn)意圖,并做出相應的準備。另一邊晉軍方面,晉厲公也在楚舊臣苗賁皇的陪伴下,登高臺觀察楚軍的陣勢。苗賁皇熟悉楚軍內(nèi)情,這時便向晉厲公提出建議道:楚軍的精銳是在中軍的王族部隊,晉軍據(jù)此應該先以精銳部隊分擊楚的左右軍,得手后,再合軍集中攻擊楚中軍。認為這樣一定能大敗楚軍。晉厲公和欒書欣然采納這一建議,及時改變原有陣勢,即由中軍將、佐各率精銳一部加強左右兩翼。確定了首先擊破楚軍中薄弱的左、右軍,爾后圍殲其中軍的作戰(zhàn)方案。部署既定,晉軍遂在營內(nèi)開辟通道,迅速出營,繞營前泥沼兩側向楚軍發(fā)起進攻。楚共王望見晉厲公所在的晉中軍兵力薄弱,即率中軍攻打,企圖先擊敗晉中軍,結果遭到晉軍的頑強抗擊。晉將魏锜用箭射傷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軍后退,未及支援兩翼。楚共王中箭負傷的消息很快傳遍楚軍,造成人心浮動。晉軍乘勢猛攻楚左、右軍,楚軍抵擋不住,被逼到不便通行的地形上,陷入被動,陣勢大亂,紛紛向潁水北岸方向敗退。雙方從清晨一直打到夜幕降臨,楚軍損失很大,公子茂也成了晉軍的俘虜。楚共王只得收兵,而晉軍見天色已黑,也暫時中止了追擊。當天夜里,楚中軍帥子反檢查救護傷兵,補充兵卒戰(zhàn)車,修理甲胄兵器,整頓部隊,準備明日再戰(zhàn)。晉軍方面見楚還不服輸,也積極行動起來,補充軍隊,秣馬厲兵,準備來日再一決雌雄。楚共王聽到晉軍備戰(zhàn)的消息,心里不安,急忙召見子反商量對策。但這時子反卻因多飲了兩盅,大醉臥帳,不能應召。楚共王見元帥如此,不禁心灰意懶,自料再戰(zhàn)也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率軍宵遁。撤退到瑕地時,楚中軍帥子反引咎自殺身死。次日,晉軍勝利進占楚軍營地,食用楚軍留下的糧食,在那里休整3日后凱旋回師。鄢陵之戰(zhàn),至此以晉軍的勝利而結束了。鄢陵之戰(zhàn),是晉楚爭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兩國軍隊主力會戰(zhàn),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它標志著楚國對中原的爭奪從此走向頹勢;晉國方面雖然藉此得以重整霸業(yè)(即所謂的晉悼公復霸),但其對中原諸侯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了。
鄢陵之戰(zhàn)失敗原因
楚軍遭到這場會戰(zhàn)失敗的原因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一)倉猝興師,行軍太急,“其行速,過險而不整”(《左傳·成公十六年》),造成軍隊疲勞;(二)一味強調(diào)趕在齊、魯?shù)葒婈牭竭_前與晉軍會戰(zhàn),過于急躁;(三)未能判明晉軍作戰(zhàn)意圖,并采取相應的行動;(四)會戰(zhàn)中缺乏權宜機變能力,以致被動挨打;(五)主帥子反不守軍紀,醉酒誤事,致使楚共王喪失再戰(zhàn)信心。晉軍在此戰(zhàn)中表現(xiàn)出較高的作戰(zhàn)指導能力:它出動軍隊及時,“先據(jù)戰(zhàn)地以待敵”,贏得一定的主動。在會戰(zhàn)中,既能根據(jù)楚軍的陣勢和地形特點,又能當機立斷,先發(fā)制人。并及時改變部署,加強兩翼,先弱后強,從而一舉擊敗楚軍。
鄢陵之戰(zhàn)中的叛臣
晉楚鄢陵之戰(zhàn)中,雙方陣營中都出現(xiàn)了對方叛臣的身影,因其對祖國軍隊陣法的了解,二人對戰(zhàn)爭進程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后人有詩評論這件事:
楚用州犁本晉良,晉用楚材是賁皇。
人才難得需珍重,莫把謀臣借外邦。
兒子
王子招(楚康王) 王子圍(楚靈王) 王子比(初王) 王子黑肱 王子棄疾(楚平王) 王子茷
均為庶出
和他的五子三王之亂
歷史笑談,名將不得攜箭上戰(zhàn)場
看來歷史不能道聽途說,楚共王一直以來給我的印象是個昏君,當我對他有個全面的了解時,我才感到我過去對他的印象是多少的武斷,多么的不公平。
他是楚國一代雄才大略之主楚莊王之子。有這樣的父親,的確值得驕傲,可有這樣的父親,他也將一輩子生活在父親的光環(huán)和陰影之下。他的國策國運他的一切行為也許是其父強有力的延伸,但也必被人們拿來與其父親進行對比參照。參照的結果更是不言而喻,偉大與渺。∥覀儾恢莱餐踉趺聪氲,為這樣偉大的父親而自豪,還是為生活在他的光環(huán)之下而永遠地自卑?因為楚莊王留給他后代的那座山峰實在是太高大了。
何況,我們的楚共王還是一個很溫和的人,他溫和得甚至使人覺得他有點迂腐。
楚莊王駕崩不久,楚國申地行政長官兼外交大臣屈巫,利用出使齊國的機會攜夏姬私奔到楚之敵國晉國,在楚國引起軒然大波。此夏姬被喻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五大美女之首,本人在前面的文章里有過詳細的描述。
楚莊王滅掉陳國的時候,面對夏姬的美貌很是動心,想把她納入后宮。就是被這位屈巫所勸阻。楚國司馬,即兵馬大元帥公子側也想娶她為妻,也被屈巫的一席話嚇得打消了念頭。哪知道屈巫這老小子這幾年期間,一直在處心積慮地娶夏姬為妻,這自然引得公子側暴怒。他向年幼的楚共王建議,用以重幣把屈巫從晉國引渡回國。楚共王拒絕了他。公子側基于屈巫為了一個克夫的寡婦不惜冒犯楚國之法,忘掉自己的使命,叛逃晉國,欺騙楚莊王等大罪,要求誅滅其九族。楚共王很快把屈巫的功過從公私分開來說,認為屈巫為楚莊王謀劃則忠,但涉及到個人利益時,則不忠。既不否認他的叛國,卻把性質(zhì)與罪大惡極區(qū)分開來。年幼的楚共王當時的決策,就是從政治方面考慮,甚至可以說是深謀遠慮。如果按照公子側泄私憤的做法,等于把屈巫推到了絕路上,使他一心事晉。后來公子側滅屈巫之族,使屈巫親赴吳國,為吳訓練軍隊。為了取信于吳,把兒子留在吳國,可見他對自己祖國的決絕。這樣晉吳聯(lián)盟,在楚國后背上插上一刀。
楚國“百發(fā)百中”、“百步穿楊”這兩個成語的創(chuàng)立者——楚國名將養(yǎng)由基,在楚齊大戰(zhàn)之前,進行軍事演習時,將疊堆的披甲射穿了七層,拿給楚共王看。大臣向共王夸獎他:君有如此猛臣,何愁戰(zhàn)而不勝?哪知楚共王很不高興地說:如此賣弄技法,肯定會死在這種射技之上。于是楚晉大戰(zhàn)時,楚國這位偉大的名將只能遵命背著空空的箭囊上戰(zhàn)場,楚共王被射傷眼睛后,羞怒交加,命令養(yǎng)由基將射他之人殺死。給他兩枝箭,養(yǎng)由基果然不辱使命,將射傷楚共王之人射死,便把另一枝箭交還給楚共王。
盡管這件事情是被稱為楚共王的歷史笑談,以為是他迂腐的表現(xiàn),我卻相信只有溫和的君王才能有如此的思考。
安陵之好同志之典范
另外還有件事情,楚晉大戰(zhàn),楚國處于劣勢,公子側有個侍從陽谷,見主公心情不好,便偷偷端來他喜愛之物,將酒稱之為“椒湯”大拍主人的馬屁,這個歷史上著名的馬屁,便斷送了楚國兵馬大元帥的性命。公子側就這樣因饞酒誤事,醉得不省人事,楚共王三次派人與他商量軍務,他依然無法醒來。不得已楚共王只得聽從令尹公子嬰齊的建議,撤離戰(zhàn)場。養(yǎng)由基把公子側綁在車上,行了兩百多里,他才醒來。知道自己醉酒誤事,大叫陽谷,大哭起來。楚共王害怕公子側畏罪自殺,特別昭令,過去的時候令尹成得臣因為先王不在軍中,打了敗仗,自殺謝罪,尚在情理之中,F(xiàn)不谷率軍打仗,公子側只為副將,如有失誤,全因寡人之過失也。哪知令尹公子嬰齊,平時與公子側不和,便利用這一事件大做文章,迫使公子側自殺身亡。但從這件事情本身看來,楚共王的確是溫和之人。
楚共王還是一個浪漫之人,我曾在上文里提過他娶過好幾個國家的公主做老婆,當然這完全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慮。他真正心愛之人,倒是“安陵之好”。據(jù)《戰(zhàn)國策·楚策》記載, 安陵君乃是楚共王的得寵之人。有一個叫江乙的人提醒他,君主為什么對你好,你不姓熊不姓姬不姓屈就是說沒有高貴血統(tǒng),他為什么如此寵愛你,只因為你的俊貌。但你總有一天會色衰愛弛。美最靠不住,甚至連所睡的席子還沒有破的時候,你就失去寵幸了。安陵君急忙討主意。江乙告之,你最好抓住一個機會,告訴君王說,與他同生共死,便會長期得到他的信任和眷顧。這個主意一出三年,安陵君無法有表達的合適機會。當安陵君和楚共王在云夢澤巡獵時。共王心情不錯,突有所感,這個打獵,真令我忘憂也。不知在我死后,誰和我享受快樂。安陵君就地跪下發(fā)誓道,愿隨大王于九泉之下。楚共王聽之,便設壇封他為安陵君。
這位雙性戀者,給楚國生養(yǎng)了五位王子。老大名招,即后來的楚康王。四子依次排列為公子圍、子比、子皙、棄疾。因五個兒子皆庶出,故楚共王這個憂郁寡斷之君,無法決定誰繼任王位。楚共王便派祭師手擎玉璧,遍祭楚之名山大川,祈禱神靈從五子之中挑選一位主持社稷。
神示昭告楚霸已是明日黃花
后楚共王將這塊玉璧藏于祖廟,在某個節(jié)日,召五王子按長幼之序進入祭祖。偷看誰能接觸在玉璧上,誰便可以繼承王位。大公子招率先祭拜,膝蓋跪上玉璧;二公子圍祭拜祭時,胳膊肘壓住了玉璧;三子比和老四子皙祭拜時無緣接觸玉璧;倒是年幼的老五公子棄疾,被人抱入祖廟祭拜,他兩次跪拜,都壓住玉璧。
我們現(xiàn)在看來,這個玉璧也許暗示宿命,也許楚國康王之后,內(nèi)亂不休,皆因它而起。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駕崩,楚康王新立。楚康王在位十五年,盡管無大成就,卻沒有對國家造成太大的危害。甚至可以說,他依然是沿著先王爭霸的道路上前進。楚共王逝,楚國大喪。吳國以為有可乘之機,違背當時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之國遵循的“聞喪不伐”的游戲規(guī)則,突襲楚國,以為可以趁虛而入搶奪地盤。楚國用敗兵之計,將吳師誘入一個包圍圈,伏兵迎頭痛擊,吳師死傷慘重,潰不成軍,只好落荒而逃。楚國在這一戰(zhàn)中,甚至俘虜了吳國大將公子黨。
公元前549年(楚康王十一年),吳國的羽毛已豐,對楚國騷擾不斷,特別讓楚人頭痛的是吳之水師。楚康王訓練“舟師”,以應對吳國。楚還反其道而行之,楚水師進入?yún)蔷,盡管所獲不多,有點無功而返,但打出了楚國的威風。從此,使吳國水軍再也不敢隨便進入楚國的水域了。他征伐鄭國,盡管有些力不從心,也一再在諸侯各國面前顯示了楚國北上爭霸的雄心壯志。
一個國家歷史太過長久,包袱很重。何況楚國是一個以王權公族為核心的國度,王權經(jīng)常被削弱,多次釀成內(nèi)患。楚康王還有一點值得稱道的是,就是進行了行政體制改革。他任命令尹的同時,增設了右尹一職。任用大司馬時,增設右司馬和左司馬兩個職務。對莫敖之職也做了改良。不僅這樣,楚康王連管理車馬機構也作了改良,設立了大廄、中廄、宮廄等。通過改革,權力重新分配,建立相應的制衡機制,加強了王權。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楚國的衰退已經(jīng)顯現(xiàn)。他死后,其子熊員繼承了王位。熊員的叔父公子圍便是令尹,主持楚國政事。從楚國的歷史看,新王死幼主立,在這種權力交接之際,是王權最衰弱的時期,公子圍篡位的野心昭然若揭,他出行和接見外國使節(jié),均是沿用楚王的儀式。在一次與諸侯會盟中,完全是一副楚國真命天子的派頭,當時的諸侯各國預言,楚國離內(nèi)亂不遠。在篡奪王位的過程中,他認定兵馬大元帥蒍掩是他最大的障礙,處心積慮加害于他,將國家的軍政大權集于一身。這時我想到楚成王初立之時,其叔父子元因為懾于若敖氏家族的權勢,才不敢輕舉妄動,否則楚成王也一如熊員的命運。
公子圍在出使鄭國時,行至楚國邊境,宮廷眼線來報新主染恙,他以為是天降良機,即刻返回宮廷,以探看新主為名,親手將其勒死,并殺死年幼的王子。他便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楚靈王。楚靈王精通音律,應該是一位舞蹈家,據(jù)說宮廷歌舞時往往會親入舞池,跳上一曲,使王公貴族疑為天人,瞠目結舌。他給后世留下了楚國宮廷最為生動的一幕,就是“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典故。
他生命終結的東征之戰(zhàn),時逢大雪紛飛,他穿著裘皮大衣,戴著貂皮帽,從中軍帳內(nèi)踏雪而出,面對著皚皚白雪大為抒情:!好雪,好雪!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不僅是一個舞蹈家,還是一位詩人?上暮肋~詩情用錯了地方,當時隨他東征的士兵衣衫單薄,手持兵刃立于帳外,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他的視而不見,令全軍將士寒心。
這時,楚共王的老三子比、老四子皙在老五棄疾的操縱下發(fā)動了宮廷叛亂,消息傳到軍中,楚靈王的軍隊隨即潰散,可憐一代驕奢淫逸的昏君獨自在空曠的山間轉悠,身邊連一個侍從都沒有了,希望找個農(nóng)戶討一碗殘羹冷炙而不得,最后落得一個羞憤自盡的下場。
宮廷政變,楚共王的三個兒子,按照長幼排序分配了權利,老三子比為王,老四子皙為令尹,老五棄疾為司馬。棄疾尚在襁褓之中時,曾被抱入祖廟祭拜,也就是身體接觸到玉璧之人,命運預示他比兩個兄長更具有繼承王位的資格。此時的蔡國國破,由楚共王的老五棄疾為蔡公,蔡國的遺族把復國的希望寄托在棄疾身上,為他籌謀爭奪王位的計劃。蔡國人自愿和棄疾合作,在新王當立之初,楚靈王生死不明,國勢動蕩,棄疾派一些心腹之人在郢都內(nèi)外造謠惑眾,楚靈王已率領東征大軍逼進郢都,并宣部了叛亂者的十大罪狀。一時間,城中人心惶惶,宮廷上的子比尚未坐熱龍椅,因他太了解兄長兇殘的本性,便急急如喪家之犬,不知所措,棄疾乘機恐嚇兩位兄長,使他們雙雙自殺而亡。
歷史像預言的那樣,棄疾登上楚國的王位,史為楚平王。楚平王之所以廣為后人所知,他乃因為政治原因,代兒子娶秦女為媳,寵臣費無忌告知,這個秦女可是天底下第一美女,不妨納入后宮,留作自用。厚顏無恥的楚平王便在兒媳拜會他時將之截留。我不知道唐明皇讓兒媳楊貴妃投懷送抱時,是不是因為楚平王的先例而少了些許內(nèi)疚。
就是這個楚平王,把楚國的國運送入谷底,將伍子胥逼出韶關,留下了“伍子胥過韶關,一夜愁白了頭”的歷史恩怨。
伍子胥這個楚國的叛臣到了吳國之后,與軍事天才孫武聯(lián)手,訓練吳國的軍隊,得知楚平王已經(jīng)暴亡,大哭起來,此仇難報,此恨難消!當他打回楚國時,將楚平王掘墳鞭尸,以泄心頭之恨。
敢于面對歷史的自責
楚共王之父是楚國天空的太陽,光耀千秋。而楚共王本人一生政績平平,性情溫和,卻生養(yǎng)了三個體格剽悍、性情兇殘的兒子,幾乎給楚國帶來了滅頂之災,楚國被他的三個兒子統(tǒng)治后,國運衰敗,民生凋敝,軍威不振,腐敗盛行,楚國的爭霸之勢已成明日黃花,此乃楚共王之大過也!
楚共王乃一耿直之人,他病重之時,摒退左右,只對令尹懺悔。他十二歲繼位,認為自己無德,又少主社稷,未得先王之教誨。率軍亡師于鄢,羞辱社稷。請謚為“靈”或“厲”(此為惡謚),這倒有乃父坦蕩遺風。
但駕崩后,據(jù)《左傳·襄公十三年》記載,子囊評論他的是非功過:“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而知其過,可不謂共乎?請謚之u2018共u2019。”
楚共王這種自責懺悔的精神,說明他從未忘記先王之霸業(yè)。如果撇開他的三子之亂楚,再就是治國安邦的能力外,我們認為,他的一生可以說是積勞成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依然可以為楚國后世敬仰!
在位期間諸侯年表
前590 辛未 周定王17年 魯成公元年 秦桓公15年 陳成公九年 蔡景侯二年 鄭襄公15年 宋文公21年
楚共王元年 齊頃公九年 晉景公十年 燕宣公12年 衛(wèi)穆公十年 曹宣公五年 杞桓公47年
前589 壬申 周定王18年 魯成公二年 秦桓公16年 陳成公十年 蔡景侯三年 鄭襄公16年 宋文公22年
楚共王二年 齊頃公十年 晉景公11年 燕宣公13年 衛(wèi)穆公11年 曹宣公六年 杞桓公48年
前588 癸酉 周定王19年 魯成公三年 秦桓公17年 陳成公11年蔡景侯四年/鄭襄公17年/宋共公元年
楚共王三年 齊頃公11年 晉景公12年 燕宣公14年 衛(wèi)定公元年 曹宣公七年 杞桓公49年
前587 甲戌 周定王20年 魯成公四年 秦桓公18年 陳成公12年 蔡景侯五年 鄭襄公18年 宋共公二年
楚共王四年 齊頃公12年 晉景公13年 燕宣公15年 衛(wèi)定公二年 曹宣公八年 杞桓公50年
前586 乙亥 周定王21年 魯成公五年 秦桓公19年 陳成公13年 蔡景侯六年 鄭悼公元年
宋共公三年 楚共王五年 齊頃公13年 晉景公14年 燕昭公元年 衛(wèi)定公三年
曹宣公九年 杞桓公51年 吳壽夢元年
前585 丙子 周簡王元年 魯成公六年 秦桓公20年 陳成公14年 蔡景侯七年 鄭悼公二年
宋共公四年 楚共王六年 齊頃公14年 晉景公15年 燕昭公二年 衛(wèi)定公四年
曹宣公十年 杞桓公52年 吳壽夢二年
前584 丁丑 周簡王二年 魯成公七年 秦桓公21年 陳成公15年 蔡景侯八年 鄭成公元年
宋共公五年 楚共王七年 齊頃公15年 晉景公16年 燕昭公三年 衛(wèi)定公五年
曹宣公11年 杞桓公53年 吳壽夢三年
前583 戊寅 周簡王三年 魯成公八年 秦桓公22年 陳成公16年 蔡景侯九年 鄭成公二年
宋共公六年 楚共王八年 齊頃公16年 晉景公17年 燕昭公四年 衛(wèi)定公六年
曹宣公12年 杞桓公54年 吳壽夢四年
前582 己卯 周簡王四年 魯成公九年 秦桓公23年 陳成公17年 蔡景侯十年 鄭成公三年
宋共公七年 楚共王九年 齊頃公17年 晉景公18年 燕昭公五年 衛(wèi)定公七年
曹宣公13年 杞桓公55年 吳壽夢五年
前581 庚辰 周簡王五年 魯成公十年 秦桓公24年 陳成公18年 蔡景侯11年 鄭成公四年
宋共公八年 楚共王十年 齊靈公元年 晉景公19年 燕昭公六年 衛(wèi)定公八年
曹宣公14年 杞桓公56年 吳壽夢六年
前580 辛巳 周簡王六年 魯成公11年 秦桓公25年 陳成公19年 蔡景侯12年 鄭成公五年
宋共公九年 楚共王11年 齊靈公二年 晉厲公元年 燕昭公七年 衛(wèi)定公九年
曹宣公15年 杞桓公57年 吳壽夢七年
前579 壬午 周簡王七年 魯成公12年 秦桓公26年 陳成公20年 蔡景侯13年 鄭成公六年
宋共公十年 楚共王12年 齊靈公三年 晉厲公二年 燕昭公八年 衛(wèi)定公十年
曹宣公16年 杞桓公58年 吳壽夢八年
前578 癸未 周簡王八年 魯成公13年 秦桓公27年 陳成公21年 蔡景侯14年 鄭成公七年
宋共公11年 楚共王13年 齊靈公四年 晉厲公三年 燕昭公九年 衛(wèi)定公11年
曹宣公17年 杞桓公59年 吳壽夢九年
前577 甲申 周簡王九年 魯成公14年 秦桓公28年 陳成公22年 蔡景侯15年 鄭成公八年
宋共公12年 楚共王14年 齊靈公五年 晉厲公四年 燕昭公十年 衛(wèi)定公12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0年 吳壽夢十年
前576 乙酉 周簡王十年 魯成公15年 秦景公元年 陳成公23年 蔡景侯16年 鄭成公九年
宋共公13年 楚共王15年 齊靈公六年 晉厲公五年 燕昭公11年 衛(wèi)獻公元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1年 吳壽夢11年
前575 丙戌 周簡王11年 魯成公16年 秦景公二年 陳成公24年 蔡景侯17年 鄭成公十年
宋平公元年 楚共王16年 齊靈公七年 晉厲公六年 燕昭公12年 衛(wèi)獻公二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2年 吳壽夢12年
前574 丁亥 周簡王12年 魯成公17年 秦景公三年 陳成公25年 蔡景侯18年 鄭成公11年
宋平公二年 楚共王17年 齊靈公八年 晉厲公七年 燕昭公13年 衛(wèi)獻公三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3年 吳壽夢13年
前573 戊子 周簡王13年 魯成公18年 秦景公四年 陳成公26年 蔡景侯19年 鄭成公12年
宋平公三年 楚共王18年 齊靈公九年 晉厲公八年 燕武公元年 衛(wèi)獻公四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4年 吳壽夢14年
前572 己丑 周簡王14年 魯襄公元年 秦景公五年 陳成公27年 蔡景侯20年 鄭成公13年
宋平公四年 楚共王19年 齊靈公十年 晉悼公元年 燕武公二年 衛(wèi)獻公五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5年 吳壽夢15年
前571 庚寅 周靈王元年 魯襄公二年 秦景公六年 陳成公28年 蔡景侯21年 鄭成公14年
宋平公五年 楚共王20年 齊靈公11年 晉悼公二年 燕武公三年 衛(wèi)獻公六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6年 吳壽夢16年
前570 辛卯 周靈王二年 魯襄公三年 秦景公七年 陳成公29年 蔡景侯22年 鄭僖公元年
宋平公六年 楚共王21年 齊靈公12年 晉悼公三年 燕武公四年 衛(wèi)獻公七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7年 吳壽夢17年
前569 壬辰 周靈王三年 魯襄公四年 秦景公八年 陳成公30年 蔡景侯23年 鄭僖公二年
宋平公七年 楚共王22年 齊靈公13年 晉悼公四年 燕武公五年 衛(wèi)獻公八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8年 吳壽夢18年
前568 癸巳 周靈王四年 魯襄公五年 秦景公九年 陳哀公元年 蔡景侯24年 鄭僖公三年
宋平公八年 楚共王23年 齊靈公14年 晉悼公五年 燕武公六年 衛(wèi)獻公九年
曹成公元年 杞桓公69年 吳壽夢19年
前567 甲午 周靈王五年 魯襄公六年 秦景公十年 陳哀公二年 蔡景侯25年 鄭僖公四年
宋平公九年 楚共王24年 齊靈公15年 晉悼公六年 燕武公七年 衛(wèi)獻公十年
曹成公11年 杞桓公70年 吳壽夢20年
前566 乙未 周靈王六年 魯襄公七年 秦景公11年 陳哀公三年 蔡景侯26年 鄭僖公五年
宋平公十年 楚共王25年 齊靈公16年 晉悼公七年 燕武公八年 衛(wèi)獻公11年
曹成公12年 杞孝公元年 吳壽夢21年
前565 丙申 周靈王七年 魯襄公八年 秦景公12年 陳哀公四年 蔡景侯27年 鄭簡公元年
宋平公11年 楚共王26年 齊靈公17年 晉悼公八年 燕武公九年 衛(wèi)獻公12年
曹成公13年 杞孝公二年 吳壽夢22年
前564 丁酉 周靈王八年 魯襄公九年 秦景公13年 陳哀公五年 蔡景侯28年 鄭簡公二年
宋平公12年 楚共王27年 齊靈公18年 晉悼公九年 燕武公十年 衛(wèi)獻公13年
曹成公14年 杞孝公三年 吳壽夢23年
前563 戊戌 周靈王九年 魯襄公十年 秦景公14年 陳哀公六年 蔡景侯29年 鄭簡公三年
宋平公13年 楚共王28年 齊靈公19年 晉悼公十年 燕武公11年 衛(wèi)獻公14年
曹成公15年 杞孝公四年 吳壽夢24年
前562 己亥 周靈王十年 魯襄公11年 秦景公15年 陳哀公七年 蔡景侯30年 鄭簡公四年
宋平公14年 楚共王29年 齊靈公20年 晉悼公11年 燕武公12年 衛(wèi)獻公15年
曹成公16年 杞孝公五年 吳壽夢25年
前561 庚子 周靈王11年 魯襄公12年 秦景公16年 陳哀公八年 蔡景侯31年 鄭簡公五年
宋平公15年 楚共王30年 齊靈公21年 晉悼公12年 燕武公13年 衛(wèi)獻公16年
曹成公17年 杞孝公六年 吳壽夢26年
前560 辛丑 周靈王12年 魯襄公13年 秦景公17年 陳哀公九年 蔡景侯32年 鄭簡公六年
宋平公16年 楚共王31年 齊靈公22年 晉悼公13年 燕武公14年 衛(wèi)獻公17年
曹成公18年 杞孝公七年 吳諸樊元年
明分公私,寬容叛臣
公元前589年,楚大夫巫臣為娶夏姬為妻,經(jīng)過精心籌劃,借出使齊國之機攜帶夏姬逃晉,廢棄了共王的使命。
《新序;雜事一》和《左傳;成公二年》載,楚大夫公子側準備將巫臣在楚的族人流放,為此去向共王請命說:“申公巫臣曾經(jīng)勸諫先王(指共王之父楚莊王)不要收納夏姬,現(xiàn)在他卻廢掉使命,攜夏姬逃至晉國,他有欺先王之罪,請求將他的族人流放!
共王回答說:“巫臣為先王謀劃則忠,為自己謀劃則不忠。他對先王醇厚親愛,對自己輕薄寡慮,沒有什么罪過!彼炀芙^了公子側的意見。
夏姬本是陳國大夫夏御叔的遺孀,楚國滅陳時,楚莊王和公子側先后準備娶走,均被巫臣找借口勸阻,尤其是,巫臣有意編造說夏姬是克親的災女,才使公子側打消了娶走夏姬的念頭。
但時隔不久,巫臣竟不惜冒犯楚國之法,廢掉使命而攜夏姬叛逃晉國,這使公子側頓時產(chǎn)生了受騙的感覺,由此又勾引起他失去所愛的嫉恨,出于一種報復心理,他尋找出一條并非捏造的罪名,請求楚共王給巫臣在楚國的族人以株連性懲罰。
楚共王對于貪色叛逃的大臣不會心無所恨,但他出乎意料地做出了寬容叛臣的決定。他把這一決定以機智的回答表達出來,既沒有否認巫臣貪色逃晉的過錯,又沒有肯定其“欺騙先王”的大罪。楚共王的回答界限分明,是非明確,在效果上既婉辭了公子側關于處罰巫臣族人的請求,達到了寬容叛臣的目的,同時又避免了給人們留下有罪不罰、褻瀆國法的消極印象。
楚共王告訴公子側:“巫臣為先王謀劃則忠,為自己謀劃則不忠。”
這一回答的關鍵點是把巫臣的事君之事和為己之事嚴格地區(qū)分開來,其暗含的前提是,一個人只要事君盡忠,他個人私事如何處理是不必計較的,這就在承認巫臣貪色逃晉之事實的前提下,徹底排除了對其定罪的可能。
楚共王還對公子側講,巫臣“對先王醇厚親愛,對自己輕薄寡慮”,這樣一說,巫臣非但沒有罪過,似乎還成了一個愛君而忘我的少有的忠臣,公子側至此再也難有話說了。
楚共王的回答無意間給了世人一條重要的提醒,即分析判斷一個政治人物,應該把他的為國之事和為己之事區(qū)分開來,主要看他在為國之事上的立場、態(tài)度、能力和實績,而不要過分考究其處理私事的枝末細節(jié),應該“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
(《列子;說符》中伯樂贊九方皋相馬精技的感嘆之語)這是一種比較科學、合理的識人之方。
楚共王決意寬容巫臣,是有自己深沉考慮的。巫臣是一位很有才智的人物,他逃楚居晉已成事實,其在楚的族人不會不被他所掛念,這一因素會使他永遠不能全力事晉,但如果其族人受到楚國處罰,必然會把巫臣逼到全力事晉的道路上,這將給楚國帶來莫大的不利。兩相比較,還是不予處罰為上策。
據(jù)《左傳·成公七年》和《史記 ;晉世家》載,公元前584年,楚將子反(即公子側)誅滅了巫臣的族人,巫臣聞訊后立即寫信告訴子反說:“爾以讒慝貪婪事君,而多殺不辜,余必使爾罷(疲)于奔命以死!庇谑撬H赴吳國,打通吳晉外交。教給吳人車戰(zhàn)和列陣之法,并將兒子孤庸留于吳國,誘導吳國從側翼攻楚,楚國自此出現(xiàn)了一個后方大患,不僅減削了北上爭霸的勢頭,而且后來一度為吳國攻破。巫臣這種對楚報復的行為,也從反面說明了楚共王寬容決定的正確性。
公子側認為巫臣的罪責是“欺先王”,其實楚共王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作為莊王當時的太子,他慶幸父王沒有接納夏姬,使自己的太子之位免受了可能發(fā)生的夏姬生子的威脅,他內(nèi)心為此是感謝巫臣的,他不愿意讓巫臣為此事而蒙罪。這一內(nèi)心的隱情難以出口,因而用另一機智且極為得體的方式作了回答,拒絕了對巫臣的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