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港科學家高琨(Charles K. Kao)
高錕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住在法租界。高教授的父親是律師,家境還算富裕,住在一棟三層樓的房子里,而三樓就成了高錕童年的實驗室。起初,他對化學最有興趣,嘗試自制炸彈。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和,加上水并調成糊狀,再摻入濕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干之后扔下街頭,果然發(fā)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途人。
一九四四年,隨父移居香港,入讀圣約瑟書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學,但由于當時港大還未有電機工程系,他只好遠赴英國倫敦大學進修。大學畢業(yè)后,他進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ITT)做工程師,后被聘為研究實驗室研究員,同時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一九六五年畢業(yè)。從一九六三年開始,高錕就著手對玻璃纖維進行理論和實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設想利用一種玻璃纖維傳送激光脈沖以代替用金屬電纜輸出電脈沖的通訊方法。一九六六年高錕教授發(fā)表了利用極高純度的玻璃作為媒介,傳送光波,作為通訊之用的基礎理論。
1987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1996年退休,199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09年因為“在光學通信領域中光的傳輸的開創(chuàng)性成就” 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與之分享該項獎的另外兩名美國科學家是 博伊爾(Willard S. Boyle)和喬治-E-史密斯(George E. Smith)?茖W家高琨將獲得一半的獎金,博伊爾和喬治-E-史密斯將分享剩下的一半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