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 - 簡介
馬面:來歷不明,土長土生;傍著牛哥,冥界逞雄
牛頭馬面也是冥府著名的勾魂使者。鬼城酆都,及各地城隍廟中,均有牛頭馬面的形象。牛頭來源于佛家。牛頭又叫阿傍,其形為牛頭人身,手持鋼叉,力能排山。據(jù)《鐵城泥犁經(jīng)》說:阿傍為人時,因不孝父母,死后在陰間為牛頭人身,擔(dān)任巡邏和搜捕逃跑罪人的衙役。有資料說佛教最初只有牛頭,傳入中國時,由于民間最講對稱、成雙,才又配上了馬面。但也有資料說馬面也稱馬面羅剎,同樣來自佛家。但古今資料中,并未發(fā)現(xiàn)印度神話中有馬面作為冥府差役的說法。密宗中到是有“馬面明王”的形象,但那是密宗佛教中的一位大神,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和冥府差役相距甚遠(yuǎn)。
馬面 - 民間傳說
佛教傳入中國后,牛頭馬面之說便在民間流傳﹐被道教吸收,并充當(dāng)了閻羅王及判官的爪牙。現(xiàn)在很少在佛寺見到牛頭馬面,反而常見於城隍廟、東岳廟、閻王廟等。
馬面又叫馬頭羅剎,“羅剎”是指惡鬼,亦稱“羅剎娑”、“羅叉娑”、“阿落剎娑”等。女羅剎則稱“叉私”,是印度神話中的惡魔,數(shù)目眾多。故馬面羅剎即馬頭鬼。形象為馬頭人身,與牛頭是搭檔,為閻王、判官作事。
雖然牛頭馬面與黑白無常同為閻王判官效勞,從上文可見,前者只是地府兵仔、獄卒,而后者則是拘提亡魂,打擊惡人的死亡信使。兩者職位高低由此分曉。
馬面 - 鬼卒名
積沙成塔牛頭馬面鬼卒名。佛經(jīng)中指地獄中閻羅王的兩名獄卒!独銍(yán)經(jīng)》卷八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zhí)槍梢,驅(qū)入城門!焙笠遵R頭”為馬面”。《敦煌變文匯錄.目連冥間救母變文》目連行前至一地獄......獄中數(shù)萬余人總是牛頭馬面!薄豆沤裥≌f.游酆都胡母迪吟》詩階下侍立百余人,有牛頭馬面,長喙朱發(fā),猙獰可畏。”清吳熾昌《客窗閑話續(xù)集.權(quán)閻羅王》階下吏役不知其數(shù)。內(nèi)有夜叉一部,牛頭馬面一部!
馬面 - 民間故事
有個老倌養(yǎng)了五個兒子。五個兒子都好吃懶做,天天東游西逛,偷雞摸狗,因此名聲很臭。老倌好氣喲,把他們每人打了幾巴掌,罵道:“你們這些丟人鬼,今后再丟我的臉,我就打死你們!”老大說:“爹,要臉換不來肉吃!”老三說:“爹,我也不要臉了,這樣才不會害羞!”老四干脆說:“我也不要臉了,不要臉省得洗!彼麄兊苄治迦吮M說混賬話,把老倌給生生氣死了。老倌死后,他們更無法無天,由偷雞摸狗到拉牛拉馬,從殺人放火到劫村奪寨,最后成了占山為王的賊頭。
一天,賊人在大擺“五牲“宴,突然闖進一個破衣襤裳,腳跛眼瞎的老倌對賊頭們說:“聽說你家五兄弟不要臉,就刮下來賣給我吧!”賊頭剛要動怒殺人,但又想先趁酒興耍他玩玩,就說:“要賣,但要五個一齊賣,價錢是一千兩金子一張臉皮,你拿出五千兩金子就賣給你,拿不出就挖你的心肝來下酒!”老倌答應(yīng)了,但他要求先剮臉皮后付錢。賊頭不答應(yīng),于是雙方爭吵起來。賊頭惹怒了,就吩咐左右:“把這自找死路的老鬼殺了,挖出心肝來下酒!”眨眼的工夫,老倌就被按翻在案板上,被剝了破棉衣,洗凈了身子。剛要殺,老倌又說:“慢,你們看,那不是金子嗎!”眾賊人一看,只見老倌的破棉衣里滾出了無數(shù)的金子。賊頭見了又吼道:“快,殺了老鬼分金子!”小賊們又舉起牛耳朵刀。就在這時,只聽老倌咳聲嗽,小賊們的刀反倒飛去割下老大的頭,老倌又連咳四聲嗽,老二、老三、老四、老五的頭都被割了下來,接著案板上的牛頭、馬面、豬頭、狗頭、羊頭又一一飛去,安在五弟兄的脖子上。老倌又一聲吆喝,畜頭人身子的怪物起來走路了。這時,老倌才腳踏一朵彩云飛到天上去。原來老倌是天上放下來收拾五賊的神仙。
過了許久,這五個畜頭人身的怪物死了,到陰間變成了牛頭馬面的怪鬼,沒人敢要他們?nèi)ネ短,他們就只能永遠(yuǎn)在地獄受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