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我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的開拓者——林志純(1910.11.11——2007.11.14)
童年
童年時的林志純進入一所由父親生前故友辦的私塾學校就讀,在此,他熟讀《詩經(jīng)》、《論語》、《左傳》。此后,他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與日俱增。1922年至1925年,他進入福州工商學校高小,校長亦為其父故友,不僅不收學費還供其膳食。1925年秋,他入福建華僑中學師范科(現(xiàn)為福州市第二中學)學習,當時林志純僅十六歲。為承擔自己生活及學習所需費用,他在鄉(xiāng)間一所小學擔任教員兼抄寫員。1928年初中畢業(yè)后,他進入福州商中師范科,1931年畢業(yè),其間亦半工半讀,維持個人及家庭所需。林志純在貧苦中堅持求學的精神感動了很多人,故多得親友幫助。商中師范科畢業(yè)后,由親戚介紹在福建法委會任事務(wù)員,該會設(shè)在福州商會。利用這個機會他又進入商會所協(xié)辦的商立小學(后改名為福商小學,現(xiàn)為福州市第四中學)任教員,不久任校長,直至1938年春。此時,他雖然立志終生從事小學教育,但因抗戰(zhàn)爆發(fā),福州危急,學校必須遷徙,他才決定離職深造。1937年至1938年,林志純開始學習英文,并從事寫作和翻譯與歷史和國際時事相關(guān)的文章,發(fā)表于當時福建僅有的一兩種雜志上。
生平
1939年,林志純?nèi)肷虾4笙拇髮W(現(xiàn)為華東師范大學)學習,師從著名學者王成組教授,并在上海圣約翰大學旁聽英語。在大學期間,他靠招收補習生、在中學兼課、寫稿來支付學費及生活費。1944年,大學畢業(yè)后他回到福州,在當時已籌辦的海南銀行籌建處任秘書。同年秋,福州再次淪陷,他來到南寧一家難民救濟會擔任義務(wù)秘書。1945年春遷徙到了永安,在省銀行的一所福利小學當教員。當年秋冬再次回到福州,在福州的一所中學任教員。1946年春至1950年春,林志純一直在上海大夏大學歷史系任教,從講師升為副教授,同時還兼任上海新聞專科學校歷史系教授,主要教授中國史和外國史。林志純精通英語,曾多次在《字林西報》等上海著名西文報刊上發(fā)表英文文章,并開始在上海俄僑開辦的俄語班學習,涉獵拉丁語。1949年新中國誕生,根據(jù)國家需要,林志純于1950年秋離開上海來到現(xiàn)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至今,從事世界古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林志純教授原為國內(nèi)公認的秦漢和魏晉南北朝史專家。20世紀50年代,他開始致力于世界古代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幾十年來,他以填補學科空白為己任,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研究課題,進行了大量的基礎(chǔ)性和開創(chuàng)性工作。他創(chuàng)辦了我國史學界第一本世界古代史專業(yè)刊物《古代世界史通訊》及西文版《世界古代文明史研究雜志》,第一套中外文對照的《世界古典文明研究叢書》,創(chuàng)建了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及我國第一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因其在上古史研究領(lǐng)域所取得的卓然成績和多方面奠基性的貢獻,林志純蜚聲于國內(nèi)外史學界。林志純是國內(nèi)史學界的泰斗,同時又是一位治學嚴謹、德高望重、極受學生愛戴的師長。他注重對世界史人才的培養(yǎng),先后培養(yǎng)出古典學、埃及學、亞述學、赫梯學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世界古代史研究的骨干。
1950年秋,林志純受教育部的委任,到長春今東北師范大學任副教授。當時他是帶著《史記》、《漢書》、《清史稿》、自編《秦漢史及魏晉南北朝史稿》來任教的。來校后,已步入不惑之年的他服從學校安排,從中國史教學與研究轉(zhuǎn)為世界古代史及中西古典文明比較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林先生在不惑之年之所以有膽量轉(zhuǎn)變科研方向,除了他有熾熱的愛國熱情及獻身祖國史學事業(yè)的雄心壯志外,還與他艱難曲折的求學經(jīng)歷所鑄造的堅忍不拔的性格和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的品格有關(guān),同時也源于他多年積累的深厚功底和視科研為第二生命的高尚情操。林志純“轉(zhuǎn)向”之時,我國世界上古史研究稱得上是一片未被開墾的荒原。他以拓荒者的姿態(tài),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進行了多項奠基性的工作。
我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的開拓者——林志純
為開展我國世界古代史教學與研究,林志純晝夜不舍,從事翻譯和著述。他譯出了蘇聯(lián)學者狄雅可諾夫和尼科爾斯基1952年編寫的《古代世界史》一書的原始社會、古代東方和古代希臘三編,于1954年春由中央教育部油印分發(fā)各校參考,后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鉛印刊行。其后林志純又與史亞民合寫《古代世界史》一書,于195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較早的一本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寫成的世界古代史教科書,其教學和學術(shù)價值自不待言。
林志純還致力于翻譯和編輯世界古代史領(lǐng)域的原始史料,以填補我國在這方面的空白。他譯出了亞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一書,又編行《古代埃及與古代兩河流域》史料集,兩書皆于1957年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62年主編了《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上古部分)一書,由商務(wù)印書館出版。
綜上,在五六十年代,林志純?yōu)槲覈澜绻糯穼W科建設(shè)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其開拓奠基功不可沒:一是正確運用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依據(jù)唯物史觀建構(gòu)不同于西方學者的世界上古史體系;二是高度重視原始文獻和第一手史料,盡力收集新資料,吸收新成果,并在此基礎(chǔ)上深入研究歷史,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主要表現(xiàn)在50年代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是深受蘇聯(lián)學者影響的,但正由于重視發(fā)現(xiàn)新材料,注意吸收新成果,又富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從60年代開始,林先生的學術(shù)研究已顯示了跳出蘇聯(lián)窠臼的端倪。這主要表現(xiàn)在1962年他發(fā)表的3篇文章中:《關(guān)于新發(fā)現(xiàn)的古希臘波斯戰(zhàn)爭史的一段碑文》(載1962年5月14日《光明日報》)、《荷馬史詩若干問題》(載《歷史教學》1962年第9期)和《線文B的譯讀》(載《文史哲》1962年第5期)。在這些文章里,林先生介紹了西方最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chǔ)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附注大量引用了西方學者的專著,只有兩處提到蘇聯(lián)學者盧里耶的著述。
1966年6月,“文革”爆發(fā),大學停課鬧革命,狠批封、資、修。既洋且古的世界古代史被打入冷宮,林志純也受到?jīng)_擊。思想批判、上山下鄉(xiāng)等紛至沓來。但是林先生排除干擾,專心治學,在十年動亂的艱難環(huán)境里,認真閱讀馬恩原著,盡可能注意掌握國際學術(shù)界的新資料和新成果,對人類歷史特別是古代世界史進行了深刻的鉆研、探索和反思,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超越。
1978年文革結(jié)束后,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建設(shè)四個現(xiàn)代化,百廢俱興,氣象一新,科學的春天來到了,史學界也不例外。林先生意氣風發(fā),懷著滿腔的熱情,開始了新的拼搏,實踐著振興我國世界古典文明研究的宏偉藍圖。
1979年,在林志純的組織和指導下,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在長春成立,林志純當選為研究會理事長。20余年來,在林志純的關(guān)心和大力支持下,研究會先后開展了6次全國代表會議,兩次國際學術(shù)會議,5次原始社會史、5次古西亞北非史、5次古希臘羅馬史和一次古南亞中亞史全國性學術(shù)研討會,起到了組織全國世界古代史工作者展開交流討論與合作研究的作用,并促進了中外學者之間的學術(shù)交流。
1980年,在林志純的倡導下,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成立了西亞、北非、歐洲上古史研究室,后來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了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研究所成立以后,以古代文獻研究為基礎(chǔ),開始在以古希臘和拉丁文獻為研究對象的古典學,以西亞蘇美爾、阿卡德楔形文獻、文物為研究對象的亞述學,以古埃及象形文獻、文物為研究對象的埃及學,以小亞赫梯楔形文獻、文物為研究對象的赫梯學等領(lǐng)域進行艱苦的攻關(guān)。在林先生的苦心經(jīng)營下,研究所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國內(nèi)唯一的專門藏有世界古代文明史圖書及雜志的中西文圖書的資料室。他對資料的累積工作,為此后亞述學、埃及學、古典學、考古學、世界文明史新學科在我校的發(fā)展,奠定了極其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物質(zhì)基礎(chǔ)。
1979—1981年,林志純主編了《世界上古史綱》(上、下冊),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這部著作中,林志純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為指導,廣泛運用原始史料和國際學術(shù)界的最新發(fā)現(xiàn)及研究成果,對人類歷史上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兩大階段與具體發(fā)展過程進行了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的論述。特別對勞動創(chuàng)造人類,原始群落和原始公社,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農(nóng)業(yè)發(fā)展與人工灌溉之發(fā)展以及文明之起源,奴隸社會前期的階級關(guān)系和階級斗爭,從公有制到私有制的中間階段,大土地所有制與小土地所有制的斗爭,奴隸制城邦與奴隸制帝國,國家起源的三種主要形式,歐洲文明之起源、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和古代西亞公社等世界上古史研究領(lǐng)域中一系列重大的根本性問題展開專門的探討!妒澜缟瞎攀肪V》一書的出版,它奠定了林志純關(guān)于古代世界從城邦到帝國發(fā)展的理論體系,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世界史學界關(guān)于古代城邦問題的討論和研究。
林志純還接連發(fā)表了《孔子述在所反映的古代中國城市國家制度》(載《歷史研究》1980年第三期)和《從〈春秋〉稱人之例再論亞洲古代民主政治》(載《歷史研究》)1981年第三期)等一系列論文,運用他關(guān)于古代城邦制觀點來研究中國的早期國家政治制度。
作為我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的開拓者,林志純腦海中不僅思考如何迎頭趕上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研究水平,他還考慮應該為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古代史做點什么。1986年,林志純創(chuàng)辦西文版《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雜志》(JAC),刊登中外學者在這一領(lǐng)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強與國外同行的交流。1988年,林志純與周谷城、吳于廑、周一良、任繼愈、張政糧等九位著名學者聯(lián)合發(fā)起,由他本人擔任主編的《世界古典文明叢書》投入運作。由林先生撰寫的“叢書緣起”這樣寫到:“為了把西方古典文明引進中國,把我國古典文化向世界傳播”,“這套叢書采用中外文對照印本:近東古典文獻采用楔形文字或象形文字的拉丁音譯與中文對照方式,西方古典文獻采用希臘文、拉丁文與中文對照方式,中文古典文獻則采用中國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和現(xiàn)行文字與英譯對照方式!边@是一項浩大的跨世紀工程,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按照叢書設(shè)想,單就中國古典文獻而言,就須把從甲骨文、金文、先秦直至魏晉南北朝的所有文獻全部譯成英文。目前叢書已有8部專著面世,其中的兩部《古代中國紀年》和《孔子的政治——論語》,是林先生本人編著的。1997年,在中國第二屆世界古代史國際研討會上,英國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戴麗真誠地說:“現(xiàn)在我們可以傾聽到中國學者從你們的角度探討世界古代文明史的聲音,并從中學到一些在西方學不到的東西了!
198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林志純主編的《古代城邦史研究》一書。該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城邦史綜論》,由林先生撰寫,下篇《城邦史名論》,則由其他專家學者執(zhí)筆。在此書中,林先生進一步豐富、深化了他的古代城邦普遍說的理論,對城邦與城邦的聯(lián)盟、古代城邦的政治制度、古代城邦政治形式發(fā)展的4個階段以及古代城邦的歷史人物(改革家和獨裁者)等4個專題進行了深入的考察。
隨后,林先生又發(fā)表了《中西古典民主政治》(載《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第三期)等多篇論文。1997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林志純撰述的《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專著。在這部力作中,林先生對古代文明世界與中西古代文明,特別是古代中國民主政治的創(chuàng)始時期和全盛時代展開了廣泛深入細致的研討。
經(jīng)過20多年的思考和探討,林志純構(gòu)起了關(guān)于整個古代世界歷史的史學體系,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論深度,可謂貫通中外,博大精深,令人耳目一新,其思想著作的學術(shù)價值與學術(shù)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
林志純教授不僅對古史學研究方面貢獻巨大,已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百余篇,學術(shù)專著十幾部,可謂著作等身、學貫中西、造詣精深。但他的心血更是在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上。
1950年開始,林志純在我校歷史系講授世界古代史課程。1955年,蘇聯(lián)派出第一批專家來華訪問講學,其中世界古代史方面的專家就在我校授課。我校歷史系辦起了全國性的世界上古史研究班,為期兩年,學員來自全國各重點大學從事世界古代史的青年教師。與蘇聯(lián)專家合作指導研究班的教師,就是林志純教授。林志純不是簡單地以蘇聯(lián)專家為主,配合他做些工作,而是胸懷全局,獨具慧眼,力圖以研究班為基地,培養(yǎng)一批年輕的史學英才,以開墾一片空白的中國世界上古史園地。林先生嚴格地指導和督促學員,要求他們既要領(lǐng)會馬克思主義理論,又要學會俄語和英語兩門外語;既要聽好蘇聯(lián)專家講課,熟悉一般的教材和講義,又要鉆研和翻譯第一手史料及原始文獻。他因材施教,根據(jù)學員的不同興趣和條件,鼓勵他們不僅要掌握整個世界古代史的總體內(nèi)容,而且要互相分工合作,對世界古代史領(lǐng)域內(nèi)不同時期、地區(qū)和方面的專史進行更高層次的研究。通過研究班的培養(yǎng),林先生在祖國大地各個角落播下了種子,造就出毛昭晰、劉家和等新中國第一代世界古代史的人才。
中國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底子薄,基礎(chǔ)弱,人才少,存在大量學術(shù)空白,尤其是多種古文字無人精通。林先生即使在古稀之年仍然發(fā)宏愿立大志,決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困難,扭轉(zhuǎn)這種狀態(tài)。他聯(lián)合周谷城(復旦大學)和吳于廑(武漢大學)二老,一再發(fā)出加強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的呼吁。1984年,教育部決定在東北師大建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創(chuàng)辦世界古典文明史學習班,每年還招收亞述學、赫梯學、埃及學和西方古典學研究方向的碩士生及博士生,自此,他又陸續(xù)培養(yǎng)了郝際陶、王乃新、吳宇虹、拱玉書、令狐若明、金壽福、傅永東、張強、黃洋、顏海英、陳旭、李政、王麗英等第二、三代學者。其中比較優(yōu)秀者,在林先生的奔走及努力下,得到了出國深造的機會,有的已經(jīng)獲得博士學位回國,使我國有了第一批熟悉乃至精通古代埃及象形文字,古代西亞楔形文字和古希臘拉丁語的中青年研究者。
林先生不僅嚴格要求學生認真學習,而且對他們關(guān)懷愛護,無微不至。僅以80年代后事為例,1982年至1983年,郝際陶赴希臘留學。林先生以70歲的高齡,不辭千里之遙,親自到北京機場兩次送迎。1993年,林先生慷慨解囊,私人資助張立春、劉艷文參加留學生預備班學習,而后赴德深造。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林志純教授一生淡泊名利,專心治學,無私無欲,所思所想都是世界古代史研究乃至學科的建設(shè)與發(fā)展,無愧為人師表的典范,學界楷模。
林志純因病于2007年11月14日在福州去世,享年97歲。
林志純先生、亞述學和我
作者:吳宇虹(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能是把最難的語言和專業(yè)交給我,讓我為祖國學術(shù)界攻克難關(guān),至今我感謝老師對我的信任。
以后的事實證明,老師是最希望看到亞述學和埃及學兩個空白學科在中國建立起來的。81年畢業(yè)時,老師留我和際陶留東北師大任他的助教,后又招收我們兩人為國內(nèi)首批博士生,希望我的亞述學攻關(guān)任務(wù)繼續(xù)進行。在我們之后,81年唯一的碩士生拱玉書(因政治分低,未能成為出國生)被指定為亞述學專業(yè),畢業(yè)后他同樣被留校任職并讀博士,后被老師派往德國慕尼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現(xiàn)在北大任亞述學教授,成為林老師學生中的佼佼者。82年唯一的學生沈志嘉被老師推薦為赴美公費研究生學習亞述學,但她留美后放棄了亞述學。86年以后,我校德語教師、林老師的碩士生黃瑞芳被公費派往德國學埃及學,學法語的柴曉穎公費派往法國學亞述學,她們都沒有完成學位。林老師希望能研究巴比倫數(shù)學的由數(shù)學系考入歷史的馬麗自費去荷蘭,后在瑞典獲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哥德堡大學教授純數(shù)學專業(yè)。古典所培養(yǎng)的北大本科生、北大東語系教師薛曉枚被派往美國Johns Hopkins 大學學習亞述學,但也放棄了這一偏冷專業(yè)。上海外院阿拉伯語專業(yè)來古典所學獲亞述學的兩位碩士赴美留學后回歸了阿拉伯語專業(yè),留在美國。這些例子表明,林老師千方百計選拔青年學子攻讀國內(nèi)空白的亞述學學科,希望攻克這一堅固的科學堡壘。雖然這些學生出于各種原因,沒能攻下這一難關(guān),老師對她們的培養(yǎng)和幫助是所有受過他諄諄教導的學子們永遠感激的。許多人之所以不能堅持完成亞述學位的主要原因是她們實際上并不喜歡這一科學,之所以報考研究生是為了學位或為了出國或為了找到一個報酬好的工作。我的一個女碩士考GRE,在我推薦下,獲得了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的全額獎學金,也是不真心喜愛亞述學,又要定居美國,于是就換了計算機專業(yè),后在美國地鐵工作。我由工科改文科,她由文科改工科,師生完成了一個圓滿的循環(huán)。人各有志,不能人盡為學者,轉(zhuǎn)向改行無可非議?墒牵掷蠋熌欠N忘我和癡迷于學術(shù)、舍棄安逸和名利,不畏艱險和嘲諷、一心前進而百折不回和甘當后繼者前進的鋪路石的獻身精神和高尚風范永遠使我們這些他的學生和后學諸生們高山仰止,永遠激勵和鞭策著我們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己。
專業(yè)選定后,林老師千方百計地提高我們學術(shù)水平,爭分奪秒地充實我們知識饑渴的大腦。我們學習的方法可以是“拼命學習法”:學外語要到外語系英語本科當一年的旁聽生,聽所有的外語專業(yè)課,專請外語系黃龍教授給我們開英語課。每年暑假和寒假包括春節(jié)不能在家休息,記得有一個寒假和春節(jié)就是白天在北京社科院圖書館看書,晚上在世界史所的一個辦公室聽外國語學院的老師講英語口語。一次暑假是在北京聽北師大馬香雪老師的法語課。外語是世界史的工具,除英文外,德文、法文也必須學。專業(yè)科則請國內(nèi)一流學者來長春開課:通遼師院劉文鵬(林先生“文革”前的研究生)講埃及史,遼寧大學崔連仲講印度史,世界史所廖學盛講古希臘文和拉丁文,訪學時到杭州大學聽毛昭析講原始社會或史前史。博士期間,在美國學習亞述學的楊熾回國休暑假,林老師安排我去北京到她家學阿卡德語。
我覺得林老師好像希望我們和學問結(jié)成終身伴侶,成為不食人間煙火的哲人(我在伯明翰大學的博士導師蘭伯特教授就是至今未婚,獻身學術(shù))。復試時,林老師問我結(jié)婚沒,我說結(jié)了,他有點責怪地說;入學前說沒結(jié)婚,怎么現(xiàn)在又結(jié)婚了,是不是騙我。我只得解釋說:考試前的確沒結(jié)婚,考完后結(jié)的婚。據(jù)說,拱玉書的結(jié)婚也被老師認為過早。為了不因家庭影響學習,除了假期去北京學習或外地查資料不回家外,6年碩士和博士學習期,我基本上每周住在學校晚上看書,只有周六晚上回家休一日,有了孩子也沒有時間照顧,三個月時送到個人家,長托喂養(yǎng),三歲入幼兒園長托,基本沒有在家照顧他。
1982年以后,國家開始向國外派出留學生,林老師先后有兩個推薦出國考生名額(沈志嘉獲得批準)。81年8月世界歷史研究所的楊熾獲美國獎學金自費,將去芝加哥大學攻讀亞述學博士,林老師還在北京西餐廳請周老師、廖老師、我們學生為她送行。楊熾1987年成功地獲得亞述學博士學位,林老師代表學校聘請她和丈夫(David Jacobson,中文)夫妻來東北師大工作,她本人任古典所常務(wù)副所長,她夫妻對古典所的發(fā)展,特別是亞述學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郝際陶1983年公費去希臘留學一年,林老師到機場送行、迎接?吹酵瑢煤屯韺玫耐瑢W都出了國,我心里很著急,聽到84年又有一個指標去希臘,便向林老師提出希望去希臘學習古典學的要求。林老師在家里和我懇談了三個小時,教導我不能急功近利,為出國而出國,要堅持填補亞述學的重任,國家重視教育和科學,你一定有機會出國學習亞述學的。聽了林老師的諄諄教導,心情豁然開朗。當他最后問::“如果你還想去,還可以去”,我的答案當然是否了,于是去希臘的名額給了中世紀史的青年教師。正如他所說,1984年我通過了教育部的英語考試,1985年被派往英國牛津大學以進修生身份學習亞述學。
到了牛津后,由于我學習努力,我的導師同意,使館批準我由進修轉(zhuǎn)入亞述學的哲學碩士課程。2年后獲得學位后,我向?qū)熖岢鲎再M繼續(xù)攻讀博士的申請,她同意了,我也成功申請到一個資助博士的部分獎學金。然而,求學之路出現(xiàn)了一個挫折。這一年,牛津大學中斷多年的亞述學終身教職獲得資助得以恢復,在伊拉克英國考古學院的J. Black回來參加競聘并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得教職,而我的導師沒有成功,繼續(xù)作為臨時教師。因此她通知東方學院取消了我的錄取。收到東方學院院長的通知后,心里十分失望,但是我并不退卻。我立刻給英國也是世界最著名亞述學家之一的伯明翰大學蘭伯特教授寫信要求去伯明翰在他指導下攻讀博士,他讀了我捎去的碩士論文后,同意接受我。國內(nèi)方面,林老師收到我寫給他和學校的延期回國并希望學校資助繼續(xù)攻讀博士學位的申請后,立即找學校請求批準,郝水校長同意從學校有限的經(jīng)費中撥出一定的款項資助我完成博士學位。不久學校換屆,新校長考慮到經(jīng)費困難,希望我按時回國,因此學校的資助一度成了問題。后經(jīng)林老師和各方面的努力,學校同意資助一年的生活費,再一次解決了難關(guān)。然而,在伯明翰,我無法在一年中拿下學位,一讀就是六年,于是生活又成了一個大問題。依靠妻子打工和自己周末和夜間打工,我逐漸地克服了生活和經(jīng)濟困難。6年中克服種種困難的主要力量來自我下定的不能辜負國家和林老師對我的期望的決心。1991年下半年,楊熾因為種種原因,離開古典所和亞述學到北京工作,國內(nèi)的亞述學再度空白,林老師寫信問我是否可以早些歸國,我回信說論文沒有完,還需一兩年,于是學習更加努力了。在93年我終于完成了導師和考官都十分滿意的500頁的博士論文,成功地獲得學位。想到國家交給自己填補空白的歷史使命和林老師多次催我回校挑起重任,盡管當時多數(shù)學子畢業(yè)后滯留國外,我義無反顧地立即歸國任教。
與林老師分離8年后重逢,又是校歷史學科第一個歸國的洋博士,林老師當然十分高興,十分信任我,1993到1995年中幾乎每隔幾天就打電話給我,叫我到他家討論古典所的學科發(fā)展和建設(shè)問題。1995-1997年,雖然拼命工作學習,我的成長又遇到了挫折。由于長期受到國外競爭意識的影響,回國后在升職為正教授的問題上,和所內(nèi)的國內(nèi)所培養(yǎng)的博士展開了激烈競爭。然而,由于我出國時間長,副教授時間短,屬于破格提拔,因此,連續(xù)三年申請?zhí)崧,均不能通過,都輸給了比自己歲數(shù)小的同事。同時,關(guān)于古典所學科結(jié)構(gòu)和專業(yè)定位的問題在所里展開了大辯論,我由于堅決同意林老師提出的以古代文明領(lǐng)域各學科作為古典所的全部學科的重大提案,和一些不同意這一提案的同事產(chǎn)生了矛盾,人際關(guān)系十分緊張。這一時期,在雙重打擊下,心情十分暗淡,產(chǎn)生了離開東北師范大學的想法了。也曾多次和林老師多次談到提職失敗和調(diào)離的問題,林老師總是說:“這和學術(shù)事業(yè)比,都是小事。我在東北師大幾十年,從來沒要求過正教授,改革開放后,系里一定要我上,我只好上了。等幾年,你會評上的!蔽耶敃r并不理解林老師的境界,但是想到如果離開古典所,就離開了林老師、楊熾和自己多少年努力創(chuàng)造下的中國最好的亞述學科基礎(chǔ),別的學校不會有東北師大這樣好的亞述學基礎(chǔ)了,而且學校王校長和周書記都表示學校要努力解決我的職稱問題,于是,我決定在東北師大堅持下去。1997年,所里全體教師都認識到繼續(xù)摩擦沒有好處,都同意了林老師提出的兩個專業(yè)領(lǐng)域分家的建議,于是學校順勢做出了正確決定。同年底,我的教授職稱也終于通過了。第二年,應費城的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參加跨世紀的《蘇美爾詞典工程》編寫工作,我去美國工作了2年。這期間,林老師曾來信希望我早日回國,正好原所長因個人原因調(diào)離了東北師大,學校和林老師聘任我擔任所長,我理解這是他正式把手中的學術(shù)接力棒傳給了我。我以加倍的努力工作,公正地協(xié)調(diào)好三個學科的關(guān)系,并培養(yǎng)出一些有能力開展學科建設(shè)的優(yōu)秀青年教師,沒有辜負他老人家對我的教導和信任。如,我校培養(yǎng)的博士、瑞典留學生Widell現(xiàn)在是英國利物浦大學亞述學講師,曲天夫、李海峰等幾位博士在廈門大學、西南大學和陜西師大開始了亞述學課程或碩士培養(yǎng)。在學術(shù)繼承方面,對于林老師晚年反復強調(diào)的重大的突破性歷史理論: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各階段中,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但沒有歐洲類型的封建社會,我給予了進一步發(fā)展,認為中國歷史長期存在一個國民是皇權(quán)的奴隸、家人是父權(quán)的奴隸,女人是男權(quán)的奴隸,人人都可蓄奴的奴隸制、半奴隸制歷史階段(《東北師大學報》2005,3,2006,6)。
現(xiàn)在,林老師高壽離開了我們,大家都萬分悲痛。不知為何,我心中常常浮現(xiàn)出他晚年常在的笑容,我想他老人家一定總是在為國家發(fā)達和學術(shù)繁榮而高興,為自己終身奮斗的填述學、埃及學空白和強化古典學的目標得到實現(xiàn)而自豪。小詩一首,送給老師——照亮我人生的指路明燈:
老師,當我是一匹瘦弱但有志向的馬,你是伯樂大師,從平庸馬群中選中了我,訓練了我,然后,為我指出天邊遠古的亞洲有著如彩虹一樣的美麗楔形文字寶藏,讓我不畏艱險、不怕挫折,義無反顧地奔馳騁向千里之外的偉大目標。
老師,當我是一艘在大海中行駛的航船,你是照亮我前進方向的燈塔,在黑暗中為我指明正確方向,在風浪中將我引導到平安的港灣。
老師,當我是一個迷惘在紅塵中的俗人,你是智慧的高僧和哲人,教導我看淡名利、忘卻恩怨,放棄小我世界,在讀書寫作中發(fā)現(xiàn)人生之快樂,在祖國的事業(yè)中尋求個人之價值。
林志純先生著述編年
1934年
“中國人文思想概觀”(林志純),《長城》,1934,1(23).-456。
1941年
“西漢經(jīng)師源流與地理分布”(日知),《大夏?罚1941,1(1).-2-4。
1946年
“中國文化必趨之路”(林志純),《平論半月刊》,1946,(10).-7-8
“解放農(nóng)民第一”(林志純),《平論半月刊》,1946,(11).-5-8
1947年
“沈陽晚意”(林志純),《大夏周報》,1947,23(6).-4。
1949年
“Chinau2019s Peasant Revolutions”(C. C. Lin),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密勒氏評論報》), January 8, 1949, Vol. 112, No. 6, P. 144。
“The Kuo Min Tang And Chinese Dynasties ”(C. C. Lin), The China Weekly Review (《密勒氏評論報》), February 26, 1949, Vol. 112, No. 13, P. 315-317。
1952年
“與童書業(yè)先生論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問題”(日知),《文史哲》,1952年三月號(總6期),第20-22頁。
“評王譯《古代世界史》”(日知),《翻譯通報》,1952年第4期,第20-21頁。
《古代東方史教學大綱》,([蘇聯(lián)]阿夫其耶夫 著,林志純 譯),東北教育出版社,1952年8月初版。
“古代世界與古典文明”(日知),《大公報》,1952年8月14日,第3版。
“阿甫基耶夫教授及其《古代東方史》”(日知),《光明日報》,1952年11月14日,第6版。
“原始公社制度史的分期問題”(日知),《大公報》,1952年11月20日,第3版。
1953年
“奴隸制度下的商品生產(chǎn)問題——《蘇聯(lián)社會主義經(jīng)濟問題》學習筆記之一”(日知),《光明日報》,1953年1月25日,第6期。
“奴隸社會之兩個階段與六個時期”(日知),《歷史教學》,1953年第3期,第13-17頁。
《古代希臘羅馬史教學大綱》,([蘇聯(lián)]馬什金 著,林志純 譯),東北教育出版社,1952年12月初版。
1954年
“古代東方史序論”,([蘇聯(lián)]阿夫基耶夫 著,日知 譯),《歷史教學》,1954年第8期。
《古代世界史(序言、原始社會、古代東方及古代希臘部分)》,([蘇聯(lián)]В. Н. 狄亞可夫,Н. М. 尼科爾斯基 著,日知 譯),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材編審處,1954年11月第1版。
《古代世界史學習指導》,([蘇聯(lián)]馬什金 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4年11月第1版。
“《馬克思論印度》一書中關(guān)于古代亞洲社會問題注文的商榷”(日知),《光明日報》,1954年11月25日,第3版。
1956年
“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與原始社會史上的一些問題”(日知),《東北師范大學科學集刊》1956年第1期,第39-57頁。
“論古代東方與古典世界”(日知),《世界史論文選輯(第1集)》,華東師范大學函授部編印,1956年,第140頁。
《資本主義生產(chǎn)以前各形態(tài)》(馬克思 著,日知 譯),人民出版社,1956年4月第1版。
《世界古代史》,(合編),東北師范大學函授教育處,1956年7月出版。
“我們在研究古代史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評童書業(yè)著u2018從租佃制度與隸屬農(nóng)民的身份探討古巴比倫社會的性質(zhì)u2019”(日知),《歷史研究》,1956年第12期,第1-27頁。
1957年
“u2018史前u2019一詞可否使用?”(日知),《光明日報》,1957年1月3日,第3版。
“從重農(nóng)抑商的傳統(tǒng)談到漢代政權(quán)的本質(zhì)——試答郭沫若先生的質(zhì)問之一”(日知),《人民日報》,1957年2月25日,第7版。
《雅典政制》(亞里士多德 著,力野、日知 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年5月第1版。
“漢代奴隸制應如何理解?”(日知),《光明日報》,1957年5月23日,第3版。
“敬答范文瀾先生(關(guān)于古史分期的爭論)”(日知),《光明日報》,1957年7月4日,第6版。
“古典作家所記的黑勞士制度”(日知),《東北師范大學科學集刊》,1957年第3期,第23-38頁。
“在奴隸社會里,奴隸主對農(nóng)民的剝削是什么性質(zhì)的剝削”(日知),《歷史教學》,1957年第7期,第55-56頁。
《古代埃及與古代兩河流域》(世界史資料叢刊初刊)(日知 輯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7年8月第1版。
“中國古代史分期問題的關(guān)鍵何在?”(日知),《歷史研究》,1957年第8期,第83-94頁。
“談?wù)劰糯鷸|方專制國家”(日知),《歷史教學》,1957年第9期,第30-33頁。
“古埃及自公元前3200年統(tǒng)一后奴隸制度為什么沒有高速發(fā)展?境內(nèi)氏族制度的農(nóng)村公社化仍舊存在的原因是什么?”(日知),《歷史教學》,1957年第9期,第54頁。
“古代希臘歷法簡介”(日知),《古代世界史通訊》,1957年第1期,第頁。
“幾種蘇聯(lián)出版的古代史雜志簡介 (古代史通報、蘇聯(lián)考古學、蘇聯(lián)人種學)”(日知),《古代世界史通訊》,1957年第1期,第頁。
“幾種英美出版的古典雜志簡介(希臘研究雜志、美國考古雜志、美國語言學雜志、希臘與羅馬、美國東方文學研究公報)”(日知),《古代世界史通訊》,1957年第1期,第頁。
1958年
《古代世界史》(合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10月第1版。
1959年
《世界古代史史料選輯》(上下冊),(參編并譯文)北京師范大學出版,1959年10月第1版。
《經(jīng)典著作簡介(初稿)》,吉林師范大學函授教育處,1959年10月。
《古代世界史(古代羅馬部分)》,([蘇聯(lián)]В. Н. 狄亞可夫,C. И. 科瓦略夫 著,日知等 譯),高等教育出版社,1959年12月第1版。
1961年
“史詩u2018吉爾伽美什和阿伽u2019與軍事民主制問題”(日知),《歷史研究》,1961年第5期,第97-108頁。
1962年
“線文b的譯讀”(日知),《文史哲》,1962年第5期,第45-52頁。
“關(guān)于新發(fā)現(xiàn)的古希臘波斯戰(zhàn)爭史的一段碑文”(日知、鴻賓、文鵬),《光明日報》,1962年5月14日,第3版。
“荷馬史詩若干問題”(日知),《歷史教學》,1962年第9期,第24-32頁。
1964年
《世界通史資料選輯·上古部分》,(林志純 主編),商務(wù)印書館,1964年12月第1版。
1973年
《古代世界史綱目(修訂稿)》(編),吉林師范大學歷史系,1973年1月。
“原始群問題編年提綱(學習筆記)”(林志純),《吉林師大學報》,1973年第2期,第81-92頁。
1977年
“原始社會史和奴隸社會史若干問題”(《世界上古史綱》編寫小組),《吉林師大學報》,1977年第5-6期,第46-61頁。
1978年
“國家發(fā)生的三種主要形式”(《世界上古史綱》編寫小組),《吉林師大學報》,1978年第2期,第36-38頁。
“從零做起”,《吉林師大學報》,1978年第4期。
1979年
《世界上古史綱》(上冊)(編)(專著),人民出版社,1979年3月第1版。
“怎樣理解馬克思u2018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u2019”(志純、學盛),《世界歷史》,1979年2期,第13-19頁。
“國家和文明的起源問題”(《世界上古史綱》編寫小組),《吉林師大學報》,1979年第3期,第43-53頁。
1980年
“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不成其為問題的問題”(《世界上古史綱》編寫組),《歷史研究》,1980年第2期,第1-24頁。
“孔孟書中所反映的古代中國城市國家制度”(林志純),《歷史研究》,1980年第3期,第123-132頁。
“關(guān)于雅典國家產(chǎn)生的年代問題”(日知、際陶),《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0年第4期,第197-204頁。
1981年
“《春秋》經(jīng)傳中的u2018國人u2019——試論古代中國的原始民主制”(日知、亭云),《東北師大學報》,1981年第2期,第45-55頁。
“從《春秋》u2018稱人u2019之例再論亞洲古代民主制”(日知),《歷史研究》,1981年第3期,第3-17頁。
“用敵人頭顱用飲器-司馬遷、希羅多德同記亞歐北方民族一習俗”(日知),《外國史知識》,1981年第7期,第43-44頁。
《世界上古史綱》(下冊)(編)(專著),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1982年
“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與國家”(《世界上古史綱》編寫組),《歷史研究》,1982年第3期,第39-52頁。
“這一萬年——原始史的后半章試論”(日知、亭云),《東北師大學報》,1982年第4期,第1-6頁。
“近三十年來前陶新石器公社的發(fā)現(xiàn)”(《世界上古史綱》編寫組),《世界古代史論叢(第一集)》,(北京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2年5月第1版),第25-126頁。
“新石器革命”(日知),世界古代史論叢(第一集)》,(北京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2年5月第1版),第234-245頁。
“世界古代史研究·前言”,《世界古代史研究》(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7月第1版),第I-II頁。
1983年
“馬克思論三大發(fā)明(學習馬克思1861-1863年經(jīng)濟學手稿的部分筆記)”(日知),《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3年第1期,第60-63頁。
“農(nóng)業(yè)起源與文明起源”(日知),《史前研究》,1983年第2期,第頁。
“從君政王政到貴族政治——梭倫以前雅典政治簡史”(日知),《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4期,第34-42、18頁。
“研究古代,認識當前”(周谷城、吳于厪、林志純),《光明日報》,1983年12月28日,第3版。
1984年
“百年來關(guān)于國家起源史研究的實際和理論”(日知),《歷史研究》,1984年第2期,第148-158頁。
“從君政王政到貴族政治——《毛詩·魏風》所見中國古代社會”(日知),《東北師大學報》,1984年第3期,第36-48頁。
“血族關(guān)系和階級關(guān)系”(“《起源》是指導史前研究的光輝指南”——紀念《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發(fā)表一百周年筆談會)(日知),《史前研究》,1984年第4期,第2-3頁。
“談埃及學和亞述學在我國的成長”(日知),《光明日報》,1984年12月26日,第3版。
1985年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84年第一版序言和恩格斯1884年的一條遺稿”(日知),《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1期,第1-8頁。
“關(guān)于原始社會有沒有戰(zhàn)爭的問題”(),《軍事卷通訊》,1985年第5期,第頁。
1986年
“天命論與孔子的后期思想”(日知),《東北師大學報》,1986年第5期,第31-47、69頁。
“古典文明研究在我國的空白必須填補”(周谷城、吳于厪、林志純),《世界歷史》,1985年第11期,第1-3頁;《新華文摘》(轉(zhuǎn)載),1986年第2期,第63-64頁。
“The Void 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in the Country must be Filled”(Zhou gucheng, Wu yujin, Lin zhichun), JAC, 1986, Page 3-11.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國外考古”學科編寫組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1.“阿爾帕契亞遺址”(林志純、吳宇虹),《考古學》,第2頁。
2.“阿卡得文字”(林志純、吳宇虹),《考古學》,第3頁。
3.“阿蘇爾城址”(林志純、吳宇虹),《考古學》,第8-9頁。
4.“巴比倫城址”(林志純、吳宇虹),《考古學》,第26頁。
5.“北非新石器時代和銅石并用時代文化”(林志純、劉文鵬),《考古學》,第36-37頁。
6.“杜爾庫里加祖城址”(林志純、吳宇虹),《考古學》,第111頁。
7.“漢穆拉比法典碑”(林志純、吳宇虹),《考古學》,第180頁。
8.“洛雷斯坦青銅器”(林志純、吳宇虹),《考古學》,第294頁。
9.“蒙特柳斯, O.”(林志純),《考古學》,第322-323頁。
10.“尼尼微城址”(林志純、吳宇虹),《考古學》,第351-352頁。
11.“蘇美爾文字”(林志純、吳宇虹),《考古學》,第495頁。
12.“湯姆森, C. J.”(林志純),《考古學》,第514頁。
13.“銅石并用時代”(林志純),《考古學》,第533-534頁。
14.“烏拉爾圖文化”(林志純、吳宇虹),《考古學》,第546頁。
15. “西亞新石器時代和銅石并用時代文化”(林志純),《考古學》,第562-563頁。
16.“西亞中石器時代文化”(林志純),《考古學》,第563-564頁。
1987年
“《漢穆拉比法典》第117、118、119條與所謂古代東方債務(wù)奴隸制問題”(日知、才曉穎),《東北師大學報》,1987年第1期,第59-66頁。
“《論語》u2018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u2019解”(日知、才曉穎),《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7年第4期,第33-36頁。
1988年
“孔子與陳王”[日知、方(才)曉穎],《孔子研究》,1988年第3期,第9-16頁。
1989年
“周禮中的邦國和國家”(日知),《社會科學輯刊》,1989年第2-3期,第135-139頁。
“雅典帝國與周天下——兼論公卿執(zhí)政制度時代”,(日知、張強)《世界歷史》,1989年第6期,第111-122頁。
“《水經(jīng)·洧水注》引《竹書紀年》一條千年來誤讀懸案”(),《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年第1期,第頁。
“陳立《公羊義疏》關(guān)于鄭伯取鄰的解說”(日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年第5期,第98頁。
《古代城邦史研究》(編)(專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1990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總論”部分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年1月第1版。
“東方專制主義問題”(林志純),《史學理論叢書——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學》,(《史學理論叢書》編輯部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13頁;后以 “東方專制主義問題是政治學、歷史學二千多來的誤解”為題,收入《評魏特夫的〈東方專制主義〉》(李祖德、陳啟能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一書,第26-42頁。
《云夢竹簡》[I](世界古典文明叢書,中英對照)“秦記、南郡守騰文書、語書”,(編著)(合著)(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孔子的政治學——論語》(世界古典文明叢書,中英對照),(主編并序)(專著),東北師大出版社,1990年7月第1版。
《云夢竹簡》[II](世界古典文明叢書,中英對照)“秦律十八種”,(編著)(合著)(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
附:《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
“國家起源與早期國家”(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外國歷史》,第389-391頁。
1991年
“u2018封建主義u2019問題(論FEUDALISM百年來的誤譯)”(日知),《世界歷史》,1991年第6期,第30-41、125頁。
1992年
“中西古典民主政治”(林志純),《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第21-28頁;《新華文摘》(轉(zhuǎn)載),1992年第12期,第70-73.頁。
“墨子不知老子:《太平御覽》卷三二二u2018墨子曰u2019引書有誤”(日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第4期,第4-5頁。
1993年
“釋共和——共伯[和]可以休矣”(日知),《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第1期,第61-74頁。
“論中西古典學”(周谷城、吳于厪、張政烺、胡厚宣、周一良、任繼愈、張忠培、劉家和、林志純),《世界史研究動態(tài)》,1993年第10期,第8-16頁。
“The Study of Classics in China and the West”(Hu houxuan, Liu jiahe, Ren jiyu, Wu yujin, Zhang zhenglang, Zhang zhongpei, Zhou gucheng, Zhou yiliang, Lin zhichun), JAC, 1993, Page 1-24.
1994年
《云夢竹簡》[III](世界古典文明叢書,中英對照)“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專著)(編著)(合著),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張騫鑿空前的絲綢之路——論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關(guān)系”(日知),《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4年第6期,第25-32頁 [后被“沙漠路線考察烏魯木齊國際討論會(1990年8月19-21日)”收錄進《十世紀前的絲綢之路和東西文化交流》(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第1版)一書,第5-17頁]。
《古代中國紀年》(世界古典文明叢書,中英對照),(專著)(主編并序),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
1995年
“黃帝、共和、孔子、陳王-中國古典時代的古典傳統(tǒng)”(林志純),《世界古典文明史雜志》,第10期(1995年),第71-81頁。
1996年
“再論中西古典學”(日知),《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6年第4期,第265-273頁。
“一生堪細微,伏櫪期遠足”,《世紀寄語》(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
“論中西古典學之現(xiàn)階段”(日知),《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化》,1998年第3期,第24-33頁。
1997年
《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專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6月。
1998年
“中西古典學之現(xiàn)階段——論中國歷史上沒有歐洲u2018黑暗時代u2019與u2018中世紀u2019,中國u2018封建社會u2019說是誤譯”,被“第二屆中國世界古代史國際學術(shù)會議”收入《世界古典文明雜志·增刊2——第二屆中國世界古代史國際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JAC),1998年8月,第26-34頁。
“u2018仁u2019為君德”(日知),《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殷商史金文研究中心編輯組,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第316-326頁。
“我們與中西古典學”(林志純),《周谷城學術(shù)思想研究論文集》,上海社會科學學會聯(lián)合會編,1998年9月,第頁。
“u2018我們u2019與中西古典學”(林志純),《學林春秋——著名學者自序集》,中華書局,1998年12月。
1999年
“論中西古典史上u2018黑暗時代u2019問題”(日知),《學術(shù)月刊》,1999年第1期,第68-74頁。
《中西古典學引論》(論文集),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000年
“親民與新民——古典學的一場爭論”(林志純),《史學集刊》,2000年第1期,第18-19頁。
附錄:書稿(包括手稿及未刊發(fā)言稿):
1.《西方史學史》(書稿)
2.“亞細亞所有制形態(tài)和古代所有制形態(tài)——紀念馬克思的手稿《資本主義生產(chǎn)以前各形態(tài)》寫成120周年”,[1978年北京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組織“u2018亞細亞生產(chǎn)方式u2019問題研討會”(長春)上的發(fā)言稿]
3.“半個世紀以來國際上在古代史方面爭論的三個問題”,(“世界史研究動態(tài)交流會議”大會發(fā)言,1980年4月24日)
4. “《王國春秋》結(jié)語”(日知),1984年9月。
5. “明清社會的發(fā)展與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林志純、姜守鵬),1990年8月。
6. “由徐光啟(1562-1633)到林則徐(1785-1850)(中國的文藝復興與工業(yè)革命問題)”(林志純、姜守鵬),1990年8月。
7.“二十世紀中西古典學回顧”,《歷史研究》,1996年征文。
8.《論I CHING(BOOK OF CHANGES)關(guān)于FEUDAL封建之誤譯與1999年對JAMES LEGGE李雅各(1815-1897)這部譯書(1882序,1964版)名著的世紀訂正》,1999,(專著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