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周 - 人物簡介
劉武周(?—622),隋瀛州景城(今河北泊頭東北)人,后遷居馬邑(今山西朔州)。驍勇善騎射。以軍功任建節(jié)校尉,還馬邑,為鷹揚府校尉。大業(yè)十三年(617年),殺太守王仁恭,據(jù)郡起兵,開倉賑饑民,自稱太守。及后依附突厥,攻占雁門、定襄等地,突厥封之為定楊可汗。又自稱皇帝,年號天興。唐武德二年(619年),劉武周勾結(jié)突厥,攻占太原、并諸州,屢敗唐兵,威脅關(guān)中。次年,為秦王李世民所敗,投奔突厥。后擬從突厥逃歸馬邑,事泄,為突厥所殺。
劉武周 - 聚眾叛變
劉武周出生于豪富之家。年輕時驍勇善射 ,喜結(jié)交豪俠,后離家前往洛陽,投奔隋太仆楊義臣。大業(yè)八年至十年(612至614年),隋煬帝曾三次進攻高麗,劉武周應募東征,因軍功被提拔為建節(jié)校尉。以軍功任建節(jié)校尉,還馬邑,為鷹揚府校尉。東征師還,劉武周返歸馬邑,擔任鷹揚府校尉負責訓練士兵。大業(yè)十三年(617年),劉武周與張萬歲、楊伏念、苑君璋、尉遲恭等人叛亂殺死太守王仁恭,下令開倉放糧,號召附近各縣人民叛亂,叛軍很快發(fā)展到萬人以上。眾人推舉劉武周為太守,并派人聯(lián)絡(luò)突厥。隋雁門郡丞陳孝意、虎賁將王智辯合兵征討劉武周,將他圍困于桑乾鎮(zhèn)( 今山西山陰南)。劉武周援引突厥騎兵共擊隋軍,王智辯兵敗被殺,陳孝意奔還雁門。劉武周趁勢襲破樓煩郡,進取汾陽宮。為了取得突厥進一步的扶持,劉武周將俘獲的汾陽宮的宮女獻給突厥,突厥始畢可汗以戰(zhàn)馬贈與他。劉武周如虎添翼,兵威益振,攻陷定襄,又回軍馬邑。突厥為了扶植地方割據(jù)勢力,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之后,引兵圍攻雁門,圍城百余日。陳孝意悉力拒守,糧盡援絕,其部下張倫暗殺陳,舉城投降劉武周。時易州叛軍領(lǐng)袖宋金剛,原與魏刀兒聯(lián)合,因被竇建德打敗,引4000余眾投奔劉武周,更壯大了其聲勢。劉武周素聞宋金剛善于用兵,得之甚喜,封宋金剛為宋王,委以軍事,并分一半家產(chǎn)給他。宋金剛休去原妻,聘劉武周的妹妹為妻。
劉武周 - 造反稱帝
雁門守將陳孝義被這驟然而起的兵變搞得手足無措,遂與王智辯合圍劉武周于桑干鎮(zhèn)(今山陰縣南),突厥派兵增援,大敗隋軍。王智辯兵敗身亡,陳孝義逃回雁門后被殺。緊接著,劉武周攻破樓煩,進據(jù)汾陽宮,旋即又占領(lǐng)定襄郡,大大地擴展了地盤。之后,劉武周返回馬邑,受突厥之命,自稱皇帝,定年號為天興,封其妻沮氏為皇后,楊伏念為宰相,妹夫苑君璋為內(nèi)史令。
后河北上谷(今易縣)義軍領(lǐng)袖宋金剛率軍4000投奔劉武周,被封為宋王,委以軍事。劉武周接受宋金剛“取晉陽,南向爭天下”的建議,并封宋金剛為西南道大行臺,總督兵馬,南下爭雄。武德2年(公元619年),宋金剛率軍2萬南下,連克榆次、介休、圍太原,后又破平遙、石州等,順利地占據(jù)了晉陽,軍威大振。接著又連破臨汾、夏縣、蒲州等地,占領(lǐng)了整個山西。
三月,劉武周接受采金剛“入圖晉陽(今山西太原),南向以爭天下”的建議,率兵2萬南侵并州(治所晉陽),四月,聯(lián)合突厥,駐扎黃蛇嶺(今山西榆次北),兵鋒甚盛。并州總管、齊王李元吉派車騎將軍張達率步卒抵御,至則覆沒。劉武周遂襲破榆次(今山西榆次)。五月,劉武周攻陷平遙。六月,占領(lǐng)介州(今山西介休)。李淵派遣太常少卿李仲文為行營總管,與左衛(wèi)大將軍姜寶誼率兵救援并州,被劉武周的將領(lǐng)黃子英擊敗于雀鼠谷(在今山西介休境)。李淵又派右仆射裴寂為晉州道(今山西臨汾)行軍總管,督軍抗擊劉武周。八月,裴寂至介休,宋金剛據(jù)城拒之,雙方戰(zhàn)于索原度(在介休介山下),唐軍全軍潰敗,裴寂只身逃回晉州。劉武周勢如破竹,進逼晉陽;李元吉連夜攜其妻妾棄州奔還長安。劉武周在旦夕之間占據(jù)了李唐王朝的發(fā)祥地晉陽。十月,劉武周又派遣宋金剛南下攻陷晉州,進逼絳州(今山西新絳),占據(jù)龍門(今山西河津),攻占澮州(今山西翼城)。與此同時,夏縣呂崇茂起義,自號魏王,與劉武周相呼應;隋朝舊將王行本據(jù)蒲坂(今山西永濟北),與宋金剛相聯(lián)合。至此,山西大部盡歸劉武周統(tǒng)轄,唐在黃河東岸只剩晉西南一隅之地,關(guān)中大震,甚至唐高祖都驚慌失措,頒發(fā)了“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guān)西而已”的手敕。
武德3年(620年)時為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討,在柏壁與劉武周、宋金剛部對峙了近半年之久,后因軍糧被困,劉武周軍大敗而回,被迫放棄太原,和宋金剛率兵500投奔突厥,此時突厥已同唐王朝聯(lián)手,劉武周發(fā)現(xiàn)后,準備逃回馬邑,被突厥人殺害。至此,堅持了六年之久的起義徹底失敗了。
劉武周 - 柏壁之戰(zhàn)
唐擊劉武周柏壁之戰(zhàn)武德二年(619)至三年,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及其以北地區(qū)擊滅隋末割劇勢力劉武周的作戰(zhàn)。
戰(zhàn)前態(tài)勢
唐取得淺水原之戰(zhàn)的勝利之后,關(guān)中及西北方面得到進一步鞏固,唐本可乘勝東向,平定中原。但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劉武周在突厥的支持下向唐發(fā)動進攻,南向以爭天下。直接威脅唐賴以發(fā)祥的根據(jù)地——晉陽。唐不得不應付劉武周的挑戰(zhàn)。
劉武周原是隋馬邑鷹楊府校尉,義寧元年(617)二月,乘農(nóng)民戰(zhàn)爭蓬勃發(fā)展之時,殺死太守王仁恭起兵,遣使附于突厥,先后攻占雁門、樓煩(今山西靜樂)、定襄(治今內(nèi)蒙古和樸格爾西北)等郡,被突厥立為定揚可汗,劉武周亦自稱皇帝。
武德二年三月,劉武周借助突厥的力量進軍太原。四月,軍于黃蛇嶺(今榆次北),距太原近在咫尺。留守太原的唐齊王李元吉派張達率軍驅(qū)逐劉武周,結(jié)果張全軍覆沒。劉武周乘機攻占榆次(今屬山西)、介州(今介休)及石州(今離石)等地,長驅(qū)南下,兵逼太原。唐高祖屢次派兵增援,均為劉武周所敗。九月,李元吉棄軍逃奔長安(今西安),晉陽遂告失守。劉武周占據(jù)太原后,即派部將宋金剛攻陷晉州,進逼絳州(今山西絳縣),直搗龍門,宋金剛還進攻翼城(今山西)、絳縣(今山西)一帶,迫使唐晉州道行軍總管裴寂節(jié)節(jié)敗退。兵鋒所至,幾乎席卷整個黃河以東,唐軍僅固守虞州(今山西運城)、泰州(今山西萬榮)等一隅之地。同時,夏縣(今山西)呂崇茂也響應劉武周,殺縣令舉兵反。隋將王行本據(jù)蒲坂(今山西永濟西南)也與之相應。河東大有盡失之勢,一時唐廷上下為之震駭。
在上述形勢下,唐廷對如何應付河東形勢,或爭或棄,有兩種意見。李淵認為“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guān)西而已”。李世民卻富有遠見地指出:“太原,王業(yè)所基,國之根本;河東富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辈⒅鲃诱埨t,親率3萬精兵,平劉武周以克復太原。李淵斟酌再三,終于同意了李世民的意見,盡發(fā)關(guān)中之軍,令李世民統(tǒng)率前往討伐劉武周。十一月,唐軍乘堅冰由龍門方向渡過黃河,屯軍柏壁(今山西新絳西南),與澮州宋金剛主力對峙,柏壁之戰(zhàn)遂拉開序幕。
作戰(zhàn)經(jīng)過
李世民屯軍柏壁后,休兵秣馬,堅壁不戰(zhàn),察敵待機。與此同時,唐高祖遣永安王李孝基等攻打夏縣的呂崇茂,呂崇茂不敵,向宋金剛求援,宋金剛派尉遲敬德、尋相前往救援,結(jié)果大敗唐軍。但當尉遲敬德等回軍澮州時,李世民瞅準機會,令兵部尚書殷開山、總管秦叔寶等至美良川(今山西夏縣北)攔擊,獲得重大勝利,殺敵2000余人。不久,敬德、尋相等又秘密率領(lǐng)精騎東援蒲坂之王行本,李世民偵知后,親率步騎3000人抄近道夜奔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截擊,大破之,敬德、尋相僅以身免。于是唐軍士氣大振,諸將都請求與宋軍決戰(zhàn),但李世民冷靜地分析了情況,認為時機還不成熟。他對眾將說:“金剛懸軍深入,精兵猛將,咸聚于是,武周據(jù)太原,依金剛為扦蔽,軍無蓄積,以虜掠為資,利在速戰(zhàn)。我閉營養(yǎng)銳以挫其鋒,分兵沖其心腹,彼糧盡計窮,自當遁走。當待此機,未宜速戰(zhàn)!庇谑,他繼續(xù)執(zhí)行疲敝敵軍,釜底抽薪的計劃。派左行軍總管劉弘基,行軍側(cè)總管張論率兵進逼西河,斷宋金剛的糧道。武德三年正月,唐將秦武通攻蒲坂,王行本不敵出降。二、三月問,劉武周數(shù)次派兵攻潞州(今山西長治)、浩州(西河郡改州)均告失敗。其護衛(wèi)糧道的黃子英亦為唐驃騎大將軍張德政襲殺,張難堡(今山西平遙西南)被唐軍占領(lǐng)。至此劉軍南運糧道為之斷絕,戰(zhàn)略態(tài)勢對唐軍更為有利。
四月十四日,宋金剛終因糧盡兵困,被迫率軍北撤。李世民見時機已經(jīng)成熟,遂揮軍乘勢追擊,至呂州(今山西霍縣),“吃掉”尋相所部,馬不停蹄,又乘勝再追。一晝夜行200余里,戰(zhàn)數(shù)十次,士卒們饑餓疲勞到了極點。至高壁嶺(今山西靈石西南),劉弘基拉住李世民的馬轡進諫道:“大王破賊,逐北至此,功已足矣,深入不已,不愛身乎?且士卒饑疲,宜留壁于此,俟兵糧畢集,然后復進,未晚也!崩钍烂裾J為機不可失,依然策馬而進,率領(lǐng)諸軍奮進。終于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追上宋軍主力,一天中八戰(zhàn)皆捷,俘斬敵數(shù)萬人。至此,李世民和眾將士不食已經(jīng)2天,不解甲已經(jīng)3天了。宋金剛率余部2萬人退守介休,穩(wěn)住陣腳,出西門,背城列陣,南北7里。李世民令總管李勣、程知節(jié)、秦叔寶攻其北端,翟長孫、秦武周攻其南端。既戰(zhàn),唐軍先稍事退卻,待宋金剛正面進攻時,李世民又率精騎出其陣后攻擊,終于大敗金剛軍,其部將尉遲敬德、尋相、張萬歲等人收余眾舉介休、永安(今靈石東)降唐。劉武周見大勢已去,遂棄太原與宋金剛逃奔突厥,不久亦為突厥所殺。李世民收復并州。
劉武周 - 歷史影響
在隋末群雄競起的紛亂形勢中,劉武周率先起兵,依附突厥,圖謀帝業(yè),進而“率軍南向以爭天下”,占據(jù)了有充足食糧和庫絹的晉陽,攻陷河東大部地區(qū),威逼關(guān)中。但是,在當時人心厭亂思定,天下統(tǒng)一已成為歷史發(fā)展必然趨勢的情況下,劉武周“軍無蓄積,以虜掠為資”,在并汾一帶沒有取得地主階級和人民群眾的支持,建立起鞏固的統(tǒng)治基礎(chǔ);加之他的對手又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李世民,這就決定了他必然敗亡的定局。劉武周 - 民間傳說
劉武周駐兵三角山三角城是房山區(qū)霞云嶺鄉(xiāng)境內(nèi)的一座名山。據(jù)《房山縣志》記載:“三角城一名三角山,其脈東沿北直河至石堡而盡,延長五十余里,與本縣境內(nèi)的大安山、大房山、大游龍和西占山(又名盤嶺山)并列齊名,亦五大名山之一也!薄斗可娇h志》上還說:“三角城在縣西一百四十里,其脈自百花山東行入界,經(jīng)司馬臺再至莊戶臺北,王家臺西。此山山高頂平,三峰鼎立。上有石城遺址。唯東南一峰可上。”
三角城上的“石城”,經(jīng)過多方考證,可以確認為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占山王”劉武周率部下士卒所建。那時,劉武周為反抗當朝統(tǒng)治,網(wǎng)羅兵勇,嘯聚山林,屯兵于三角山。從那時開始,三角山又有了“三角城”之稱。
關(guān)于劉武周打出旗號,反叛朝廷,并據(jù)三角城之險向唐秦王李世民“討封”一事,在不少書刊、評話中都有提及。尤其是在霞云嶺鄉(xiāng)和門頭溝區(qū)的東南山區(qū),更是流傳著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
據(jù)傳說,劉武周是農(nóng)家子弟,家道頗為富足。只是他自幼不喜歡讀書,專一好武,終日里耍槍弄棍。他父親見狀,打消了讓兒子科舉做官光宗耀祖的念頭,請來名師嚴加指點。由于他勤學苦練,倒也練出了一身好武藝。但幾次武考試,都名落孫山。
劉武周原是河北省人,祖居河間景城(在今交河縣東北),后來由于家境敗落,遷往山西,定居馬邑(今朔縣一帶)。劉武周人到中年以后,經(jīng)村里舉薦,并經(jīng)過比武考試,在郡守衙門做了一個管帶二三百人的小官(校尉)。后來由于他的愛女被朝廷命官侮辱而自盡,郡守對他的訴狀不但置之不理,還對他惡語相斥,撤了他的職,并以反叛的罪名將他逮捕入獄。劉武周忍無可忍,借放風之機,殺死了看守他的獄卒,越獄逃出,直奔郡衙,把郡守及其屬下的貪官污吏一個個宰了,公開地反叛了朝廷。從此以后,劉武周在一個名叫劉文靜的朋友幫助下,傾竭家產(chǎn),招兵買馬,廣收四方豪杰壯士,揭竿而起,樹起了斗大的“劉”字大旗。當時人民因不滿隋朝的統(tǒng)治,紛紛起來響應。隊伍很快發(fā)展到幾萬人。大軍所到之處,官兵無不望風披靡,很快就占領(lǐng)了許多州郡。為了長期與朝廷對峙,劉武周自立為王,駐兵于三角山。
當時,三角山一帶方圓百里無人煙,到處是草木荊棘,滿眼一派荒涼。劉武周在三角城扎下營盤以后,親自率領(lǐng)眾軍士披荊斬棘,墾荒種田;并大興土木,在山頂上建起石砌的殿堂數(shù)十間,又使人尋找山泉,開鑿出一眼八角水井,供人畜飲用。從此,劉武周以三角城為中心,把方圓百里都視為自己的轄地。為了確保其轄地不受侵犯,劉武周還在今班各莊鄉(xiāng)黑龍關(guān)、霞云嶺鄉(xiāng)四合村、蒲洼鄉(xiāng)魚斗泉等處設(shè)下數(shù)道關(guān)口,指派親信人員率兵據(jù)守。他與各守關(guān)將士約定:但有外敵來犯,如若不敵,務于高山之上舉狼煙為號,以便各處守軍發(fā)兵聯(lián)合御敵。
劉武周自立為王,盤踞三角城,手下有士卒四五萬、戰(zhàn)將數(shù)千員,而自己才過不惑之年,真可謂躊躇滿志,雄心勃勃。他曾手握寶劍,挺立于三角城懸崖之顛,面對群山昂首高歌:
南大坨,一座城,
柏樹嶺兒一條龍;
眼前不斷長流水,
祖祖輩輩坐朝廷。
這幾句歌詞,至今尚在莊戶臺一帶的民眾口中流傳。平時,劉武周最喜歡端坐在殿堂門前的石桌旁,一邊大碗飲酒,大塊吃肉,一邊看將校們率兵勇在大殿前操場上演練。有時看得興起,他常常步入操場,隨便從軍校手中抄起一件兵器,擺開架式舞將起來,為軍校們示范。劉武周所招募的兵勇都是農(nóng)家子弟,在操練之余,還積極墾荒種田,屯糧自養(yǎng)。有一年,三角城的幾百畝地都種上了紅高粱,待到金秋九月高粱成熟季節(jié),伴隨著陣陣山風,紅濤翻滾起伏,有如天邊的紅霞,在北京城頭就可以看見。于是,被農(nóng)民起義嚇破了膽的郡守大驚失色,派飛騎馳往山西太原,急報唐秦王李世民。唐報上寫:“三角城一帶紅旗飛舞,赤紅漫天。叛民草寇嘯聚山林,圖謀不軌。請速發(fā)重兵,及早進剿,以防患于星火未燃之時,滅敵于羽翼未豐之際。”
這時的唐秦王李世民,年不滿二十,已名揚天下,不久前收瓦崗、平洛陽,正是少年得志,不可一世之時。他的耳朵里,聽的是歌功頌德、阿諛奉承之詞;他的眼里,看的是歌舞升平、國泰民安之治;他的心里,正在籌劃著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滅弟,以謀皇位;他的志向,是要集萬里河山于一統(tǒng),金口玉言,萬民伏首。所以,他一看到劉武周占山為王的急報后,不由得怒發(fā)沖冠,即刻決定親率將士,前往征討,務必于數(shù)日之內(nèi)蕩平草寇,以警不軌之人。
李世民稍事準備,從各地調(diào)集大軍七萬余人,號稱十萬,浩浩蕩蕩向三角城進發(fā)。一路上曉行夜宿,饑餐渴飲,迅速地向房山壓來。劉武周委派在黑龍關(guān)、四合村兩處的把關(guān)將領(lǐng),問知李世民親率大軍征討,不戰(zhàn)而降,拱手獻關(guān)。李世民乘勝前進,不幾日就把三角城圍了個水泄不通。
面對“黑云壓城城欲催”的險惡局勢,劉武周并不驚慌。他一面大罵黑龍關(guān)、四合村的叛將,一面客觀地分析了敵我形勢,決定揚長避短,以逸待勞,采取“據(jù)險固守,不戰(zhàn)不降”的策略,與李世民大軍對抗。
當時,三角城上兵精糧足,士氣高漲。東南峰側(cè)唯一可上城的狹窄小路是“一夫當關(guān),萬夫難開”的天險,上面?zhèn)溆写罅康臐L木擂石,有數(shù)百名軍士日夜守護。因此,盡管李世民重兵圍城,可劉武周卻高枕無憂,依然終日飲酒作樂,根本沒把李世民的數(shù)萬大軍看在眼里。
李世民自恃兵多將廣,下令從東南峰側(cè)仰攻數(shù)次,但都遭到了山頭上滾木鐳石的擊打,每次折損兵將數(shù)百人之多,始終未能取得任何進展。連日來,李世民曾多次策馬環(huán)城,勘察地勢,尋求破城之計,但終無一得。他深深感到自己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三角城四面絕壁,高近百米,欲想攀附登城,顯然不可能。而唯一可以上城的小路,又坎坷崎嶇,寬不盈尺,頭頂上就是滾木鐳石,兵馬雖然眾多,也無法突破。李世民無計可施,只好按兵不動。存一絲“久困而竭,不攻自降”的奢想。
一晃半月有余,城上的劉武周仍然毫無投降跡象,而兵勇的嘻笑怒罵之聲卻有增不減。再過幾天,李世民的幾萬人馬就要供不上糧草了。到了此時,李世民真是欲攻不能,欲罷不忍。在萬般無奈之際,只好放下架子,派人與劉武周議和。劉武周乘機提出與李世民割地分據(jù),要求正式封他為王,而且在他的轄地內(nèi)“萬事皆自主”,“聽調(diào)不聽宣”。李世民為平息這場戰(zhàn)事,穩(wěn)住劉武周,只好忍痛把三角山方圓百里劃為劉武周的轄地,并封他為“占山王”。
據(jù)說劉武周割地稱王以后,滿腔怒氣仍未全消。幾年后,他又率兵打出西山,殺入山西省境內(nèi),攻太原,占晉州(今臨汾),自稱皇帝,定年號“天興”。不久,劉武周在太原兵敗,逃奔突厥。兩年之后,劉武周因不肯寄人籬下,又率數(shù)百人逃回舊地三角城。他本想東山再起,繼續(xù)占山為王,怎奈年事已高,力不從心。況且大勢已去,軍心散亂,致使劉武周英雄一世,最后被反叛部下殺害。
劉武周被害后,他的舊部下把他埋葬在今霞云嶺村東面的西山腳下。此地依山面水,通風向陽,而且地勢平緩,樹木蔥郁。劉武周的墳墓,是一座人工漿砌的地下石穴。在碩大的拱形棺室頂上,是用一色的青磚磨縫立叉。墳塋的前邊,還有近丈高的石碑數(shù)座,上面鐫刻著劉武周的身世履歷及生平業(yè)績,以供后人瞻仰紀念。
遺憾的是,在1967年修建京原公路時,為開辟路基,已把墳塋破壞。好幾塊石碑,不是被埋,就是散失在民間作為他用。目前,不但劉武周的存棺石穴已難于找到準確的位置,就是殘存的石碑,字跡也已經(jīng)模糊不清,難以辨認了。
但是,劉武周的墳塋所在地,仍然叫“石碑”。而霞云嶺村的劉姓大戶,至今也自認為是劉武周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