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秦孝公(前381—前338)戰(zhàn)國時秦國君。姓嬴,名渠梁,于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是戰(zhàn)國時代秦國一位有名的君主。秦孝公一生中干過兩件大事,其一是遷都咸陽,其二是任用商鞅變法。公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后不久就頒布了“求賢令”。衛(wèi)國人商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并很快受到重用。經(jīng)過商鞅的兩次有力的改革舉措,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為后來的統(tǒng)一六國開辟道路。
人物生平
公元前361年,秦獻公去世。秦孝公初立,對穆公以后秦國的落后現(xiàn)狀痛心疾首,他能順應(yīng)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孝公十二年筑咸陽城,十三年(前349年),乃自櫟[yuè]陽徙都咸陽。進一步實行變法。從此秦國日益富強,為后來的統(tǒng)一六國開辟道路。孝公利用秦地遠離中原戰(zhàn)場積蓄力量,他布施恩德,救濟孤寡,修治德政,講究武功。孝公即位之初,為富國強兵下令求賢,以改變秦落后于關(guān)東六國的局面。并東向進攻。
公元前359年,他出師伐韓,至于懷(今河南武陟[zhì]西南),筑城于殷(今武陟東南)。前356年,孝公以衛(wèi)鞅為左庶長變法革新。制定嚴厲法令,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不久,秦乘魏攻趙,大敗魏師于元里(今陜西澄[chéng]城東南),拔少梁(今陜西韓城西南)。
公元前352年,孝公升衛(wèi)鞅為大良造,出師拔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次年,秦筑關(guān)塞于商(今陜西丹風西南),秦師圍魏固陽,攻趙藺[lìn](今山西離石西)。
公元前350年,衛(wèi)鞅開始第二次變法,遷都咸陽,廢井田制,統(tǒng)一度量衡,設(shè)縣置。同年,孝公詔令衛(wèi)鞅營咸陽,筑冀闕。咸陽故城亦名渭城,在咸陽縣東15里。次年,孝公遷都咸陽。不久,秦國初在縣置有定額之秩吏,即規(guī)定縣令和縣長的俸祿,按戶按口征收軍賦,其郡縣組織日趨完備。秦孝公積極支持衛(wèi)鞅變法,前346年,太子駟犯法,刑其傅公子虔,于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后,在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為政治制度先進、經(jīng)濟發(fā)達、軍力強盛的強國。公元前341年,秦軍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衛(wèi)鞅策劃下復(fù)攻魏,欲據(jù)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成帝王之業(yè)。同年,衛(wèi)鞅誘執(zhí)魏軍大將公子卬,大敗魏軍,迫魏王獻部分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衛(wèi)鞅功大封其于商(今陜西商洛市東南商鎮(zhèn),屬丹鳳縣轄),故稱商君或商鞅。
公元前361年,秦獻公卒。秦孝公初立,對穆公以后秦國的落后現(xiàn)狀痛心疾首,他能順應(yīng)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卒。
主要成就
求賢納才
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后,又該怎樣呢?
《史記·秦本紀》記載:孝公于是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zhàn)士,明確了論功行賞的法令(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招戰(zhàn)士,明功賞),并向全國發(fā)布命令說(下令國中曰):
“從前,我們繆公在岐山、雍邑之間,實行德政、振興武力,在東邊平定了晉國的內(nèi)亂,疆土達到黃河邊上;在西邊稱霸于戎狄,拓展疆土達千里,天子賜予霸主稱號。諸侯各國都來祝賀,給后世開創(chuàng)了基業(yè),盛大輝煌(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yè),甚光美)。但是就在前一段厲公、躁公、簡公、出子的時候,接連幾世不安寧,國家內(nèi)有憂患,沒有空暇顧及國外的事,結(jié)果晉國攻奪了我們先王河西的土地,諸侯也都看不起秦國,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nèi)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
“獻公即位,安定邊境,遷都櫟陽,并且想要東征,收復(fù)繆公時的原有疆土,重修繆公時的政令(獻公即位、鎮(zhèn)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fù)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
“我緬懷先君的遺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賓客和群臣中有誰能獻出高明的計策,使秦國強盛起來,我將讓他做高官,分封給他土地(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于是便發(fā)兵東進,圍攻陜城,西進殺了戎族的獂〔huán〕王(于是乃出兵東圍陜城,西斬戎之獂王)。
衛(wèi)鞅聽說頒布了這個命令,就來到西方的秦國,通過景監(jiān)求見孝公(衛(wèi)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jiān)求見孝公)。
變法圖強
在戰(zhàn)國七雄中,秦是比較落后的國家,“六國卑秦,不與之盟”,當時秦被稱為西戎。公元前361年,新國君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國外受強鄰的欺壓,內(nèi)有貴族的專橫,決心奮發(fā)圖強,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秦孝公為了尋求改革賢才,上任伊始,就下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當時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的商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國求見孝公,得到重用。因此,秦孝公的發(fā)憤圖強是商鞅變法的前提?梢哉f,沒有秦孝公的圖強圖變,就不可能有后來的商鞅變法。 商鞅到了秦國之后,很快得到了秦孝公的接見。但他并不了解秦孝公的真實意圖。一見孝公,說了些“帝道”之類不實在的空話,以致孝公“時時睡,弗聽”。二見孝公,說得更多,但也是“王道”之類的大話,均不中孝公之意。三見孝公,因言及“霸道”,孝公終于感到“可與語矣”。四見孝公,“以強國之術(shù)說君”,孝公“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語數(shù)日不厭”。孝公四見商鞅,表現(xiàn)了他求賢若渴的心態(tài),也表現(xiàn)了他的寬容和耐心。同時還可以看出,秦孝公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不喜歡那種空洞無物的大道理。
改革必然要觸及既得利益,必然會遭到方方面面的反對。秦孝公沒有采取強制壓迫的辦法,而是把大臣們召集在一起辯論,以理服人。既讓主張改革的商鞅說話,也讓反對改革的甘龍、杜摯說話,各自把自己要說的東西都講出來,看看誰更有道理。直至商鞅以無可辯駁的事實,使反對派啞口無言,才稱之為“善”,才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這說明,秦孝公是民主的,是善于聽取不同意見的,也是善于統(tǒng)一思想的。
既用商鞅,孝公對其信任始終如一。在變法前商鞅曾要求秦孝公答應(yīng)他三個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國君對變法主政大臣必須深信不疑,不受挑撥離間。否則,權(quán)臣死而法令潰。秦孝公欣然答應(yīng),并說:“三百年來,變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國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終我一世,絕不負君!”孝公言行一致。在商鞅改革之初,“百姓苦之”;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王者”,秦孝公始終沒有動搖對商鞅的信任,甚至孝公在病重時,曾打算把君位讓給商鞅。正是因為這樣的信任,才使商鞅能放開手腳推行改革。
孝公的可貴之處還在于以實際行動支持商鞅的改革。改革前,孝公就允諾商鞅,執(zhí)法不避權(quán)貴。新法一旦推行,舉國唯法是從,即或?qū)m室宗親,違法亦與庶民同罪。新法實施以后,遭到了一些舊貴族的強烈反對,這些舊貴族暗暗串通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挑動太子駟犯法,企圖打開一個缺口,破壞整個變法事業(yè)。商鞅毫不動搖,對秦孝公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睂⒎ㄌ。秦孝公完全同意。考慮到太子是國君的繼承者,不能用刑,便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一個割了鼻子,一個臉上刺了字。從此,再也沒有人敢公開反對新法了。
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高興,路上沒有人拾別人丟的東西為己有,山林里也沒了盜賊,家家富裕充足(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人民勇于為國家打仗,不敢為私利爭斗,鄉(xiāng)村、城鎮(zhèn)社會秩序安定(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當初說新法不方便的秦國百姓又有來說法令方便的(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者),衛(wèi)鞅曰:“這都是擾亂教化的人(此皆亂化之民也)”,于是把他們?nèi)窟w到邊疆去。此后,百姓再沒人敢議論新法了(盡遷之于邊城。其后民莫敢議令)。
稱霸天下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其后民莫敢議令。于是任命衛(wèi)鞅為大良造〔或稱大上造,商鞅分爵位為二十級中的十六級,以下既是爵位名稱又是官職名稱,其上有爵無職〕。率領(lǐng)著軍隊圍攻魏國安邑,使他們投降(于是以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過了三年,秦國在咸陽建筑宮廷城闕,把國都從雍地遷到咸陽(居三年,作為筑冀闕宮庭于咸陽,秦自雍徙都之)。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nèi)息者為禁)。把零星的鄉(xiāng)鎮(zhèn)村莊合并成縣,設(shè)置了縣令、縣丞,總共合并劃分為三十一個縣(而集。ǘ迹┼l(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廢除井田重新劃分田塍的界線,鼓勵開墾荒地,而使賦稅平衡(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統(tǒng)一全國的度量衡制度(平斗桶權(quán)衡丈尺)。
施行了四年,公子虔又犯了新法,被判處劓刑(行之四年,公子虔復(fù)犯約,劓之)。
過了五年,秦國富強,周天子把祭肉賜給秦孝公,各國諸侯都來祝賀(居五年,秦人富強,天子致胙于孝公,諸侯畢賀)。
《史記·秦本紀》記載:公元前355年,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會盟(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
公元前354年,秦國與魏國在元里交戰(zhàn),取得勝利(八年,與魏戰(zhàn)元里,有功)。
公元前352年,衛(wèi)鞅任大良造,率兵包圍了魏國安邑,使安邑歸服了(十年,衛(wèi)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公元前350年,修造咸陽城,筑起了公布法令的門闕,秦國就遷都到咸陽(十二年,作為咸陽,筑冀闕,秦徙都之)。把各個小鄉(xiāng)小村合并為大縣,每縣設(shè)縣令一人,全國共有四十一個縣(并諸小鄉(xiāng)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開辟田地,廢除了井田制下的縱橫交錯的田。樘镩_阡陌)。這時秦國東邊的地界已經(jīng)越過了洛水(東地渡洛)。
公元前348年,開始制定新的賦稅制度(十四年,初為賦)。
公元前343年,天子賜予霸主稱號(十九年,天子致伯)。公元前342年,諸侯都來祝賀(二十年,諸侯畢賀)。秦國派公子少官率領(lǐng)軍隊與諸侯在逢澤會盟,朝見天子(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
公元前340年,衛(wèi)鞅攻打魏國,俘虜了魏公子昂〔áng〕(二十二年,衛(wèi)鞅擊魏,虜魏公子昂)。秦孝公封衛(wèi)鞅為列侯,號為商君(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國與魏軍在岸門作戰(zhàn),俘虜了魏國將軍魏錯(二十四年,與晉戰(zhàn)雁門,虜其將魏錯)。
人物評價
秦孝公是秦國在危急存亡之秋適時而生的天才領(lǐng)袖,是秦國國政變法圖強的最大推動力,是夯實整個大秦帝國的基石君主,堅決的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quán),取用軍功爵制度,極大地激發(fā)了國民的征戰(zhàn)熱情,較為徹底完成了對秦國的封建體制改革和封建制度的完善,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quán);使秦國國勢蒸蒸日上,為其后代秦始皇 趙政 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也推動了華夏文明的進步。
秦孝公初立,對穆公以后秦國的落后現(xiàn)狀痛心疾首,他能順應(yīng)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首。
諸侯年表
前361 庚申周顯王八年 魯共公16年 秦孝公元年 宋剔成九年楚宣王九年 齊桓公14年
魏惠王十年韓莊侯十年 趙成侯14年 燕文公元年衛(wèi)成侯元年
前360 辛酉 周顯王九年 魯共公17年 秦孝公二年 宋剔成十年 楚宣王十年 齊桓公15年
魏惠王11年 韓莊侯11年 趙成侯15年 燕文公二年 衛(wèi)成侯二年
前359 壬戌 周顯王十年 魯共公18年 秦孝公三年 宋剔成11年 楚宣王11年 齊桓公16年
魏惠王12年 韓莊侯12年 趙成侯16年 燕文公三年 衛(wèi)成侯三年
前358 癸亥 周顯王11年 魯共公19年 秦孝公四年 宋剔成12年 楚宣王12年 齊桓公17年
魏惠王13年 韓昭侯元年 趙成侯17年 燕文公四年 衛(wèi)成侯四年
前357 甲子 周顯王12年 魯共公20年 秦孝公五年 宋剔成13年 楚宣王13年 齊桓公18年
魏惠王14年 韓昭侯二年 趙成侯18年 燕文公五年 衛(wèi)成侯五年
前356 乙丑 周顯王13年 魯共公21年 秦孝公六年 宋剔成14年 楚宣王14年 齊威王元年
魏惠王15年 韓昭侯三年 趙成侯19年 燕文公六年 衛(wèi)成侯六年
前355 丙寅 周顯王14年 魯共公22年 秦孝公七年 宋剔成15年 楚宣王15年 齊威王二年
魏惠王16年 韓昭侯四年 趙成侯20年 燕文公七年 衛(wèi)成侯七年
前354丁卯 周顯王15年魯康公元年 秦孝公八年 宋剔成16年 楚宣王16年 齊威王三年
魏惠王17年 韓昭侯五年 趙成侯21年 燕文公八年 衛(wèi)成侯八年
前353 戊辰 周顯王16年 魯康公二年 秦孝公九年 宋剔成17年 楚宣王17年 齊威王四年
魏惠王18年 韓昭侯六年 趙成侯22年 燕文公九年 衛(wèi)成侯九年
前352 己巳 周顯王17年 魯康公三年 秦孝公十年 宋剔成18年 楚宣王18年 齊威王五年
魏惠王19年 韓昭侯七年 趙成侯23年 燕文公十年 衛(wèi)成侯十年
前351 庚午 周顯王18年 魯康公四年 秦孝公11年 宋剔成19年 楚宣王19年 齊威王六年
魏惠王20年 韓昭侯八年 趙成侯24年 燕文公11年 衛(wèi)成侯11年
前350 辛未 周顯王19年 魯康公五年 秦孝公12年 宋剔成20年 楚宣王20年 齊威王七年
魏惠王21年 韓昭侯九年 趙成侯25年 燕文公12年 衛(wèi)成侯12年
前349 壬申 周顯王20年 魯康公六年 秦孝公13年 宋剔成21年 楚宣王21年 齊威王八年
魏惠王22年 韓昭侯十年趙肅侯元年 燕文公13年 衛(wèi)成侯13年
前348 癸酉 周顯王21年 魯康公七年 秦孝公14年 宋剔成22年 楚宣王22年 齊威王九年
魏惠王23年 韓昭侯11年 趙肅侯二年 燕文公14年 衛(wèi)成侯14年
前347 甲戌 周顯王22年 魯康公八年 秦孝公15年 宋剔成23年 楚宣王23年 齊威王十年
魏惠王24年 韓昭侯12年 趙肅侯三年 燕文公15年 衛(wèi)成侯15年
前346 乙亥 周顯王23年 魯康公九年 秦孝公16年 宋剔成24年 楚宣王24年 齊威王11年
魏惠王25年 韓昭侯13年 趙肅侯四年 燕文公16年 衛(wèi)成侯16年
前345 丙子 周顯王24年魯景公元年 秦孝公17年 宋剔成25年 楚宣王25年 齊威王12年
魏惠王26年 韓昭侯14年 趙肅侯五年 燕文公17年 衛(wèi)成侯17年
前344 丁丑 周顯王25年 魯景公二年 秦孝公18年 宋剔成26年 楚宣王26年 齊威王13年
魏惠王27年 韓昭侯15年 趙肅侯六年 燕文公18年 衛(wèi)成侯18年
前343 戊寅 周顯王26年 魯景公三年 秦孝公19年 宋剔成27年 楚宣王27年 齊威王14年
魏惠王28年 韓昭侯16年 趙肅侯七年 燕文公19年 衛(wèi)成侯19年
前342 己卯 周顯王27年 魯景公四年 秦孝公20年 宋剔成28年 楚宣王28年 齊威王15年
魏惠王29年 韓昭侯17年 趙肅侯八年 燕文公20年 衛(wèi)成侯20年
前341 庚辰 周顯王28年 魯景公五年 秦孝公21年 宋剔成29年 楚宣王29年 齊威王16年
魏惠王30年 韓昭侯18年 趙肅侯九年 燕文公21年 衛(wèi)成侯21年
前340 辛巳 周顯王29年 魯景公六年 秦孝公22年 宋剔成30年 楚宣王30年 齊威王17年
魏惠王31年 韓昭侯19年 趙肅侯十年 燕文公22年 衛(wèi)成侯22年
前339 壬午 周顯王30年 魯景公七年 秦孝公23年 宋剔成31年 楚威王元年 齊威王18年
魏惠王32年 韓昭侯20年 趙肅侯11年 燕文公23年 衛(wèi)成侯23年
前338 癸未 周顯王31年 魯景公八年 秦孝公24年 宋剔成32年 楚威王二年 齊威王19年
魏惠王33年 韓昭侯21年 趙肅侯12年 燕文公24年 衛(wèi)成侯24年
秦國歷史
秦國為嬴姓,伯翳[yì]之后。在夏朝、商朝兩代皆為貴胄。商末,周武王伐紂,秦國祖先惡來效忠商紂被 殺,嬴姓中衰。
直至西周中期,嬴姓造父一系善于御戎[róng](駕馭馬車),為周穆王所幸。周穆王17年,徐偃[yǎn]王為亂,造父駕車一日千里,為周王室平亂立下大功,周穆王因此次戰(zhàn)功封造父于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zhèn)),造父族于是為趙氏。
造父得幸,其旁系家族連帶受寵。周孝王時期,造父侄孫非子被安置于汧[qiān]、渭之間管理馬匹,馬畜蕃息,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別出大駱之族,作為周朝的附庸,繼續(xù)嬴姓的祭祀,號曰秦嬴。
非子始建秦基,至其子秦仲因功位列大夫,經(jīng)過幾代人的奮斗,秦之力與日俱增。
前771年,犬戎之亂,西周滅亡。周王子宜臼號召諸侯勤王,秦襄公與諸侯聯(lián)軍共驅(qū)犬戎,力保周室。周平王始封秦為諸侯,秦國正式建國。襄公之后,秦國進一步強大,至秦穆公時,獨霸西戎,稱雄一方。公元前621年,即秦繆[miù]公三十九年,春秋五霸之一的“西霸天”秦穆公去世,安葬在雍。穆公太子罃[yīng]繼承王位,這就是康公。在秦穆公、秦康公、秦共公在位期間秦國達到了春秋的鼎盛時期。然秦國雖強,卻不及晉,晉文公、晉襄公、晉悼[dào]公以及權(quán)臣趙盾、欒[luán]書等一致抑制秦國,晉國長達百年的稱霸使秦國無法涉足中原。
此后,234年間,秦國歷經(jīng)了康公、共公、桓公、景公、哀公、惠公、悼公、厲共公、躁公、懷公、靈公、簡公、惠公13個君主后,公元前387年惠公一歲的兒子出子繼位。
秦國在這以前頻繁更換君主,君臣之間關(guān)系不協(xié)調(diào),國勢日衰,民生緊迫,士無斗志,國無進取。幾乎同時,中原的超級大國——晉國被卿大夫韓氏、趙氏、魏氏三家所瓜分,韓、趙、魏合成“三晉”,經(jīng)常軍事聯(lián)合,共同進退,勢力極其強盛,三晉中的魏國乘機奪去了秦國河西的土地。面對三晉咄咄逼人的氣勢,秦國前途暗淡。
史籍記載
秦之先,帝 顓頊[zhuān xū]苗裔孫曰女脩[xiū]①。女脩織,玄鳥隕卵②,女脩吞之,生子大業(yè)③。大業(yè)取少典之子④,曰女華。女華生大費⑤,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⑥。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钡鬯丛唬骸白蔂栙M⑦,贊禹功,其賜爾皂游⑧。爾后嗣將大出!蹦似拗π罩衽帷4筚M拜受,佐舜調(diào)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⑩。舜賜姓嬴氏?。
注 釋
①“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脩”,女脩為嬴姓女祖先。據(jù)《封禪書》,秦出嬴姓,奉少皞[hào]為上帝,兼祭太皞、炎帝、黃帝,但不祭顓頊。這里不提少皞,而從顓頊的后代女脩講起,是采用《世本》等書的帝系!妒酚洝窋⑹缕鹱浴段宓郾炯o》,各本紀、世家追溯族姓來源,均歸統(tǒng)于《五帝本紀》!段宓郾炯o》所敘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kù]、堯、舜,其中不包括少皞。
②“玄鳥”,燕子。女脩吞玄鳥卵生大業(yè),與殷簡狄吞玄鳥卵生契是同類傳說。
③“大業(yè)”,嬴姓男祖先。古書或以皋陶、益(即下文大費)為父子,皋陶為大業(yè)。梁玉繩《史記志疑》已辯其誤(詳見《陳杞世家》“伯翳之后,周平王時封為秦”下梁氏案語)。
④“取”,同娶。“少典”,古氏族名。傳說黃帝、炎帝都是少典氏之后。
⑤“大費”,是柏翳因居費地而得氏名!妒酚洝匪浌攀啡宋锿檬厦麨槿嗣,如下文“咨爾費”,
省稱“費”,就是作人名。古代今山東境內(nèi)有兩個費:一是西周初魯東郊地名(即《書·費誓》之“費”,春秋時為魯季氏封邑,在今山東費縣西北);二是春秋時為魯大夫費庈[qín]父的封邑(在今山東金鄉(xiāng)縣東南,見《左傳》隱公二年)。
⑥“帝”,指帝舜。“錫”,同賜。“玄圭”,赤黑色玉圭。
⑦“咨”,嘆詞。
⑧“皂”,黑色。“游”,同斿[liú ]、旒[liú],旌旗上下垂的飾物。
⑨“姚姓”,舜為姚姓!坝衽,美女。指舜族所出美女。
⑩“柏翳”,下文作“伯翳”,即《五帝本紀》舜所命二十二人中的虞官益,古書一般作“伯益”。《陳杞世家》分伯翳與益為二人是不對的。虞官掌山澤苑囿[yòu],柏翳為舜調(diào)訓鳥獸,子孫多以養(yǎng)馬御車著稱,
是有一定傳統(tǒng)的。
? “舜賜姓嬴氏”,先秦姓、氏有別,姓表示血緣所出,氏則是以封地和官職等所獲家族稱號,實際上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逐漸合一,司馬遷已不能分辨,常;煜。其實這里的“嬴”是姓而不是氏。一般古書記載皆謂嬴姓出少皞之后,但這里卻把嬴姓歸于舜賜姓。
當時之勢
三晉之首——魏國經(jīng)過魏文侯、魏武侯兩代人的耕耘,獨霸中原,至魏惠王時,魏國達到鼎盛。三晉攻伐諸侯,天下震驚,皆欲圖強,前385年,庶長改從河西迎接靈公的兒子在外流亡長達二十余年之久的公子師隰回國,立他為君,師隰就是秦獻公。秦國人殺了出子和他的母親,把他們的尸體沉入深淵(出子二年,庶長改迎靈公之子獻公于河西而立之。殺出子及其母,沈之淵旁)。秦獻公即位后,面對秦國的衰敗落后,大膽的將其在魏國所學得的政治經(jīng)驗用于秦國,秦得以迅速停止下滑的頹勢。獻公元年即公元前384年,秦獻公廢止了從秦武公時代起的殉葬制度。
四年即公元前381年正月庚[gēng]寅[yín]日,秦獻公的嫡長子出生,起名“渠梁”,這就是秦孝公。
十一年即公元前374年,周朝太史檐[yán],拜見獻公說周太史儋見獻公曰:“周與秦本來是合在一起的,后來秦分了出去,分開五百年后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后,將會有稱霸統(tǒng)一天下的人出現(xiàn)周故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歲復(fù)合,合十七歲而霸王出!
二十四年即公元前361年,獻公去世,兒子孝公繼位,這時孝公已經(jīng)二十一歲了。
孝公元年,黃河和肴山以東有六個強國,秦孝公與田齊桓公午、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侯、趙成侯并立,且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
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修筑長城,從鄭縣筑起,沿洛河北上,北邊據(jù)有上郡之地。
楚國的土地從漢中往南,據(jù)有巴郡、黔中。
周王室衰微,諸侯用武力相征伐,彼此爭殺吞并。
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加之貧困積弱,國勢多艱,被天下諸侯象對待夷狄一樣對待
秦孝公即位,受任于秦國興亡的關(guān)鍵歷史時刻,承擔起復(fù)興秦國的重任。
史書記載
孝公元年,河山以東彊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趙成侯并;淬糁g小國十馀。楚、魏與秦接界。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并。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zhàn)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yè),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nèi)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zhèn)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fù)繆公之故地,脩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膘妒悄顺霰鴸|圍陜城,西斬戎之獂王。
衛(wèi)鞅聞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監(jiān)求見孝公。
二年,天子致胙。
三年,衛(wèi)鞅說孝公變法修刑,內(nèi)務(wù)耕稼,外勸戰(zhàn)死之賞罰,孝公善之。甘龍、杜摯等弗然,相與爭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為左庶長。其事在商君語中。
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八年,與魏戰(zhàn)元里,有功。十年,衛(wèi)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十二年,作為咸陽,筑冀闕,秦徙都之。并諸小鄉(xiāng)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為田開阡陌。東地渡洛。十四年,初為賦。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諸侯畢賀。秦使公子少官率師會諸侯逢澤,朝天子。
二十一年,齊敗魏馬陵。
二十二年,衛(wèi)鞅擊魏,虜魏公子卬。封鞅為列侯,號商君。
二十四年,與晉戰(zhàn)雁門,虜其將魏錯。
孝公卒,子惠文君立。
文學形象
長篇小說《大秦帝國》的第一部《黑色裂變》出場人物——秦孝公渠梁。 該小說中塑造的秦孝公渠梁,是力挽狂瀾的天才領(lǐng)袖,是變法圖強的第一推動力,是整個秦帝國的基石君主。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一特質(zhì)是沉雄勇略。
該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侯勇飾秦孝公。
該劇對秦孝公的塑造,以西漢賈誼《過秦論》之評價為根基:“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沉雄,胸懷大志而堅忍不拔也。孝公之志(雄),第一段在求變圖存,第二段在變法強秦,第三段在雄霸天下。也就是說,其志向是逐步明確的。不能一開始便過度張揚其勢,墮入“神”的泥沼。惟其雄志在心,孝公之忍耐力(沉)極其罕見。就其長期性與目標性而言,遠超此前之越王勾踐。孝公忍耐力之表現(xiàn),以其戲劇結(jié)構(gòu)分為兩個時期兩種表現(xiàn):第一時期,壓制復(fù)仇欲望,疏導(dǎo)復(fù)仇浪潮;此時之忍耐多見于公開沖突,形式表現(xiàn)相對外在,相對容易表演。第二時期,疏導(dǎo)朝野變法阻力,斡旋變法帶來的必然動蕩,同時引領(lǐng)秦國閃避列強滅秦之災(zāi)難;此時之忍耐力,主要表現(xiàn)為內(nèi)心的種種巨大沖突煎熬。
勇略,大勇而有主見也。孝公為戰(zhàn)時領(lǐng)袖,少入軍旅久經(jīng)沙場,勇略是其威望的第一根基,不正面表現(xiàn)不足以顯示其戰(zhàn)時領(lǐng)袖的特質(zhì)。孝公之勇略,劇中有三層表現(xiàn):其一戰(zhàn)場勇略(敢死敢言),其二救國勇略(明恥敢變),其三人生勇略(生命最后關(guān)頭的冷靜清醒)。三勇之戲劇表現(xiàn)層層遞進,直達人的生命狀態(tài)的最高峰(與商鞅同)。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二特質(zhì)是親厚結(jié)人。
秦孝公有巨大的人格魅力,一則在于超凡的政治品性,二則在于對人際關(guān)系的洞察力與親和力。這方面劇中多有情節(jié),最須注意的是“戒偽”二字。也就是說,不能將秦孝公的親厚結(jié)人表演為臨機做秀,而是要充分體現(xiàn)其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親而不偽,和而不同,厚而不木,重而不拙,此間分際也。
秦孝公精神性格的第三特質(zhì)是權(quán)謀無痕。
孝公權(quán)謀,是以正大功業(yè)為基礎(chǔ)的正當權(quán)謀,所以不著機謀痕跡。劇中表現(xiàn)為兩個層面:其
一,前期對甘龍等老世族的引而不發(fā);其二,后期對反對派首領(lǐng)的斷然處置;其三,病逝前對各種善后事宜的縝密安排。至大無痕,不得不為,是秦孝公權(quán)謀的根基狀態(tài)。
孝公是滄海洪流中的搏擊風浪的本色英雄。孝公是燃燒生命以挽救劫難的殉國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