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潘振承

    潘振承

    潘振承(1714~1788年,“承”一作成),字遜賢,號文巖,又名啟,福建省興泉永道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xiāng)(今福建漳州臺商投資區(qū)角美鎮(zhèn)白礁村潘厝人)外國人因稱之為潘啟官(閩南語發(fā)音:Puankhequa)。潘振承早年家貧,習商賈。青年自閩入粵,從事海外貿易。曾往呂宋三次,販賣絲茶。后在粵為十三行陳姓行商司事,深受信任,被委以全權。陳姓行商獲利歸里,潘振承遂開設同文行,承充行商。由于誠信經營、眼界開闊、經營有方、敢為人先,積累了雄厚的財富足可敵國,被《法國雜志》評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基本內容

    簡介 

    潘啟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生在棲柵社(今龍海市角美鎮(zhèn)白礁村潘厝社),于乾隆五十二年(1788年)卒在廣州,后被葬在故里文圃山下(今龍海市龍池開發(fā)區(qū)燦坤工業(yè)園區(qū))。

      潘啟又叫潘振承,字遜賢,號文巖,其父潘鄉(xiāng)是一個地道的農民,家庭較為貧苦。潘啟是潘鄉(xiāng)五個兒子中的老大,也是廣州十三行的商總(即行商首領)、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為供五個兒子在文圃書院(在今龍池巖,南宋大儒朱熹曾在此講學)讀書,潘鄉(xiāng)早出晚歸,勤勞作息,為少年時代的潘啟樹立了吃苦耐勞的榜樣。當時,明鄭政權被平,但漳州作為清政府與明鄭政權的主戰(zhàn)場之一,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加上清政府的遷界和連年的海禁,月港已走向衰落,漳州經濟百廢待興。潘啟從小勤勞好學,但為了分擔父親的重擔,在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海禁后,就開始輟學,到海邊給人當船工,從此,掀開了他傳奇的一生。

    史料

    潘啟敢為人先,三下呂宋經商。潘啟給當地船老大當雇工后,為了掙更多的錢,他吃苦肯干,得到船老大的認可和欣賞,慢慢把他培養(yǎng)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舵手,為其遠航和經商奠定了基礎。及長,他以自己的血汗錢迎娶當地女子黃淑敬為妻。閩南有句俗語:行船走馬三分命。說明海上作業(yè)的危險性。但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父親的鼓勵下,他冒著風高浪大和被海盜搶劫的危險,三次凌飚破浪,駕船南下呂宋,販賣茶葉、絲綢、瓷器等物品給西班牙、英國、葡萄牙等國商人,獲利頗豐,積攢了他人生奮斗歷程的第一桶金。

    潘振承

      潘啟善于學習,深通多國語言。在帆船時代,由于氣候、洋流的影響,商船每次售空貨物后,不能及時返航,潘啟只好留在呂宋一段時期,靜待順風順流時返航。在逗留呂宋期間,潘啟不斷與所接觸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國人學習語言。長此下去,他慢慢能聽并學會書寫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英語,但都夾雜閩南話音,如英語today(今天),念成閩南話“土地”。正是“夷語深通”,為潘啟日后在廣州行商奠定了良好的人脈關系,大展商業(yè)鴻運。

      潘啟輾轉廣州,適時開設洋行。斗風險贏利后,潘啟于乾隆三年(1738年)以后開始謀求穩(wěn)定的生意,由閩入粵,離家只身寄居廣州(廣州是清朝最大的進出口貿易港),在閩籍一個姓陳的洋行里經理事務。由于誠實經營,每天所賣貨物與財務完全相符,陳姓老板十分信任他,就委任他全權經營洋行一切商務。潘啟由此積累了與外國商貿集團打交道的經驗。幾年后,陳姓老板獲得巨大利潤就回鄉(xiāng)。這時,積攢足夠資金的潘啟適時抓住這一機遇,于乾隆七年(1742年)左右向清政府請旨開設同文行,開始獨立成為行商老板,把原來陳姓老板的客戶吸引過來,并先后娶兩周氏為妾。等生意穩(wěn)定后,潘啟才派人回鄉(xiāng)接妻子黃氏到廣州幫助打

      理家務。家庭和睦相處,也為潘啟專心致力于商務

      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潘啟一生娶妻妾十人,生有七個兒子,其中第三子潘有勛為元配妻子黃氏所生。潘有勛后來舉家遷回故里,獨自發(fā)展。如今,在龍海市角美鎮(zhèn)白礁村潘厝社還有金碧輝煌的潘氏祖祠和潘家大院。

      潘啟誠信經營,行商大器晚成。由于擅長外語,潘啟與外國商人做生意可直接對話,比其他行商經翻譯對話更有優(yōu)勢。許多外國商人喜歡跟潘啟進行貿易往來,主要因為潘啟篤守誠信的商業(yè)本質,對質量不好的商品給予退賠,維護了商號的信譽。因此,潘啟被外國商人稱為“最可信賴的商人”,是“行商中最有信用之惟一人物”。有了良好的信譽,外國商人經常預付定金給潘啟,而且預付款都在10萬兩白銀(1萬兩白銀等于200萬英鎊)以上,最多一次預付款達到60.15萬兩白銀。1753年,潘啟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做成一筆貿易數額相當大的生意:生絲1192擔、絲織品1900匹、南京布1500匹;僅生絲一項貿易額就達20.86萬兩白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關閉閩、浙、滬海關,在廣州實行“一口通商”制度,規(guī)定“茶葉、生絲、土布、綢緞”出口,只能由洋商經辦,使同文行等洋行獲得了跨國壟斷貿易的特權。當年6月,一艘西班牙商船運來約20萬兩西班牙銀元,全部從潘啟手中購買大批南京布、絲織品和生絲等。有了雄厚的資金和源源不斷的訂單,潘啟的生意越做越大,越來越紅火。到18世紀60年代初,潘啟更加富有,逐漸成為廣州洋商首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豪富的潘啟被清政府選為廣州十三行商總,是連續(xù)出任商總時間最長的洋商。潘家究竟有多少錢?根據當時一個與潘啟做過生意的法國商人發(fā)回《法國雜志》報道,潘家每年消費多達300萬法郎,財產比西歐一個國王的地產還要多。因此,潘啟被《法國雜志》評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潘啟務實開放,生意兼容并包。潘啟為了同文行的生存,在商業(yè)競爭相當激烈的情況下,注重信息的收集,本著盈利的觀念,秉持誠信、服務的理念和務實、開放的態(tài)度,參與國際性競爭,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在廣州十三行中,潘啟也是一個最有遠見的行商,他率先使用匯票與外國商人進行貿易結賬,減少白銀交易所帶來的不便,進一步提高了貿易的結算效率,促進了資金的快速流轉。多年來,潘啟一直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客戶,也是瑞典東印度公司最主要的貿易伙伴。“夷人到粵必見潘啟官(官為外國商人對潘啟的尊稱,潘啟以捐銀的方式獲得候選兵馬司正指揮加三品花翎頂戴的官銜)”。聞名于世的瑞典哥德堡號商船曾到廣州與潘啟進行貿易,潘啟把自己的玻璃畫像送給關系友好的瑞典商人。至今,潘啟的玻璃畫像還保留在瑞典哥德堡市博物館里,這是歐洲所有博物館中唯一珍藏的一幅中國人畫像。

      潘啟樂善好施,遵循儒商之道。富裕起來的潘啟自始至終遵守清王朝的禁律,拒售鴉片,照章納稅,每年向清政府繳納5.5萬兩稅銀,還經常捐銀助軍,最多一次捐獻了30萬兩白銀充當軍餉。在處理商務的同時,潘啟也經常捐資助學,鼓勵子弟認真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次子潘有為就是子弟中最有成就的讀書人。潘有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考中進士,官至內閣中書加鹽運使司,參與編!端膸烊珪罚夜飘、喜詩好藏,是中國近代有名的書畫家、詩人、收藏家。自此,潘家官商結合,生意更加興隆。潘氏后裔也由此人才輩出,其家族有24人被《廣東歷史人物辭典》錄入,被史學界譽為廣東省自清朝以來最顯赫的家族。在倡導儒學的同時,潘啟也注重培養(yǎng)商業(yè)人才。其第四子潘有度就是商業(yè)能手。1788年潘啟死后,潘有度馬上接手同文行的一切商務,后任廣州十三行商總10多年。

      潘振承(1714~l788年,“承”一作成),字遜賢,號文巖,又名啟,福建龍溪人(今福建龍海白礁村潘厝人)外國人因稱之為潘啟官(Puankhequa)。潘振承早年家貧,習商賈。青年自閩入粵,從事海外貿易。曾往呂宋三次,販賣絲茶。后在粵為十三行陳姓行商司事,深受信任,被委以全權。陳姓行商獲利歸里,潘振承遂開設同文行,承充行商。

      潘振承幾乎壟斷了與英公司的生絲貿易。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英公司要求訂購生絲2000擔,因其價格優(yōu)惠,數量較多,遂與之成交。此后,同文行每年都有1000~2000擔生絲交售給公司。四十七年(1782年),粵海關監(jiān)督重申限制生絲出口的禁令,規(guī)定每艘外船運出生絲不得超過100擔。潘振承向監(jiān)督行賄4000兩,使他取消限制。次年,又將生絲價格每擔提高5兩,將提價所得貨款向海關監(jiān)督送禮,使生絲交易照常進行。

      為了維護行號的信用,潘振承對英公司每年從倫敦退回的廢茶都如數賠償。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同文行退賠的廢茶達1402箱,價值超過10000元。從潘振承開始,在行商中退賠廢茶成為慣例。

      潘振承、伍秉鑒:“世界民間首富”

      出版方介紹,《大清商埠》的故事平臺廣州十三行,與大清國策和國際貿易風云聯(lián)動,是中國通商史上獨一無二的一段歷史!洞笄迳滩骸返闹魅斯苏癯,是中國第一代與全球化經濟接軌的商杰。潘振承實際上就是18世紀的胡雪巖。

      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做過一個統(tǒng)計評選:在過去1000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中,中國占6位,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劉瑾、伍秉鑒、宋子文,伍秉鑒是這6人中唯一的商人。這位伍秉鑒,就出自于《大清商埠》的主人公潘振承門下。

      廣州十三行商人,是18世紀全球最大、最富有、最具影響力的商幫。記者了解到,茶葉的輸出為廣州十三行壟斷。十三行的出口商品除茶葉外,還有絲綢、瓷器、蔗糖、土布、大黃等上百種。十三行商人靠中國豐富的物產和朝廷賜予的貿易特權,成為世界最大、最富有、最具影響力的商幫!十三行洋行相對穩(wěn)定在10家左右,貿易額以總商最大,通常能達到十三行的一半。十三行前期總商潘振承后期總商伍秉鑒,應該是當時中國的民間首富。那時,無人將全球富豪排行,他們很可能是那時的世界民間首富

      對話祝春亭:

      不愿意種田,愿意經商

      是廣州社會風氣

      廣州日報:廣州十三行是一段獨特的歷史,其實也是一段畸形的歷史,一口通商導致一口獨大,這能代表中國近代史的輝煌一頁嗎?

      祝春亭:一口通商導致一口獨大,說得對,但如果覺得這段歷史沒啥了不起的,不是那么回事。

      在如今的廣州市區(qū)北京路一帶,那時已經形成了商業(yè)一條街,街邊店鋪林立,這在唐代是獨有的街市景象。另外還有“鬼市”。當時廣州人因外國人相貌怪異,戲稱他們?yōu)椤肮砝小保肮砝小边\來番貨,按規(guī)定只能與市舶司官員及所指定的牙商交易,那么,他們攜帶來的私貨怎么辦?就在夜間聚集于街市私售,如同半人半鬼,看到官差就溜之大吉。如今的廣州有“走鬼”之稱,“走鬼”是不合法的流動攤販。

      當時的廣州社會風氣,人們不愿意種田務農,而愿意經商,因為經商獲利大。粵人有悠久的經商傳統(tǒng)和經商觀念,粵商精神源遠流長。

      廣州日報:潘振承這個人物在歷史上實有其人,關于他的史料記載如何,寫作有哪些難度?

      祝春亭:很少。零零散散,大約三千多字,其中大部分還不是人生經歷。但有關廣州貿易的官員奏折、外商記錄有很多。有的偶爾提到潘振承,但大部分情況僅以“行商”籠統(tǒng)稱之。以潘振承的地位,他是當時中國外貿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如官府批準成立半官方性質的公行,最權威的《十三行考》一書說:“乾隆二十五年,行商潘振成等九家呈請設立公行,專辦歐西貨稅!边B標點符號才29個字。這件事是潘振承人生的重大轉折,值得大書特書,包括鋪墊在內我們寫了七八萬字。寫歷史小說,我們本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大膽虛構,而虛構又必須符合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洞笄迳滩骸匪茉斓呐苏癯羞@個人物,雖然虛構的成分多,但都是有歷史依據的合理想象。他是閩商精神的標志性人物。

      潘振承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他于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在福建龍溪(今龍海)白礁潘厝一個貧苦家庭出生,字啟號文巖。少年時給人當船工,壯年時由閩入粵。 初到廣東的潘振承在十三行一位陳姓商人的商行里做事,獲得信任和全權委托。等到陳姓商人回鄉(xiāng),他于乾隆年間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商行:同文行。 是當年瑞典商人在廣州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在瑞典“哥德堡”號博物館里,至今保存著一幅潘振承玻璃畫像。

      同文行成立十余年后,乾隆帝一道“一口通商”的上諭,給潘振承制造了巨大的發(fā)展機遇。而這道上諭,在歷史學者看來,是閉關鎖國的落后政策。

      三年后,1760年,潘振承聯(lián)合8家洋行行商,向清政府呈請設立外洋行(公行),成為專營中西貿易的封建壟斷貿易機構。這是十三行歷史的一大轉折。

      在十三行四大家族中潘振承家族最為顯赫,據一位當時在華經商的法國商人發(fā)回巴黎《法國雜志》的報道:潘家每年消費值達300萬法郎,一家的財產比起西歐一個國王的地產還要多。而自潘家第三代潘正煒當家之后,財產總數累增至1萬萬法郎被《法國雜志》評為“世界首富”。

      明末清初,最有錢的潘氏家族,將眼光越過珠江,選中了一江之隔的“河南”南華西,建別墅,起豪宅。早在乾隆年間,潘振承就在廣州河南烏龍崗之西開村立祠,建造極其豪華的潘家花園“能敬堂”,其東至風光旖旎的漱珠涌,北接悠悠珠江水,以其規(guī)模宏大、雍容華麗的氣派,名躁南粵。

      這些極盡奢華的庭院中,處處種植著稀有的古樹、各種各樣的花卉等,園子里還養(yǎng)著鹿、孔雀、鸛鳥以及鴛鴦。正如廣州俗話說“鑊底都鑲金”。(這是古代的景象,現(xiàn)在又一另一番景象)

      潘家大院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南華西街道,棲柵路上,旁邊是龍溪南首約路。福建路,還有龍溪新街,等。這些路名都是來自于潘振承祖地,F(xiàn)在潘家已經人去樓空了,我在棲柵路上看到一位大伯在門口吃水餃,我就過來和他聊了起來。

      大伯說:“潘家大院沒有什么好看的,要去就去陳家祠,他每個星期都會去那邊。”他說著廣州話,我聽不懂,我試著用普通話跟大伯溝通,老人家普通話說不好,時時又夾雜著廣州語,我聽得不是很清楚。剛開始畢竟他不知道我要研究這座古厝,他一直跟我說沒有什么好看的。

      龍江問:“大伯,潘振承是從福建過來廣州的吧,在廣州發(fā)家致富,對廣州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我也是從潘振承祖地過來的。您能給我介紹一下潘家大院嗎?”

      大伯邊吃水餃邊回答:“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潘家的子孫,之前也有一些來自美國,東南亞等地潘家后人過來,他們看了,拍些相片就走了,現(xiàn)在已經沒有后人住了,后人都住市區(qū)商品房了,這些舊房子都是租給外地人住的;诒娝苤臍v史原因,院子里面的許多有價值的文物都沒有了!

      龍江很感慨的說,潘家是我們的近鄰,我是姓王,但是我們是同一個村的,潘家的有一部分的后人在福建漳州。廣州當然也有很多,還有一些是在香港,國外等地。之前廣東,香港等地的鄉(xiāng)親也去我們那邊參觀。”

      大伯回答:“雖然潘家子孫有的混的很好,但是能回來看看的確很少,文革期間房屋多被強占,房子沒能保護好。當年紅衛(wèi)兵把幾乎所有文物都抄走賣掉,太可惜了。說實在的潘家對廣州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之前興辦學校,建橋梁!

      龍江問:“這邊很多路名都是我們那邊的古地名,比如龍溪路啊,就是我們以前的龍溪縣,你這條街棲柵街就是我們的村名!

      大伯站起來把我?guī)У脚四芫挫籼玫挠浭卤赃,指著上面的文字,說“這邊就有介紹潘振承,能敬就是潘振承”然后帶我到潘能敬祠堂地界的石碑。這石碑已經很舊了,估計是當年建祠堂的時候立的碑文,附近還有一快比較小的石碑,介紹潘家大院長多少,寬多少。潘家大院現(xiàn)在都是外人住的。我也進不去?床坏嚼锩娴降走留著些什么。

      龍江問:“之前我曾經看過報紙說潘家大院要申報國家重點保護。不過現(xiàn)在怎么還那么多人住在這邊。”

      大伯回答:“這邊的保護沒有陳家祠好,目前潘家花園的西側(原廚房、住房、祖先廳、花局、四少婦廳等部分)約800平方米,分別于上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由海珠區(qū)教育局從潘家后人潘祝原手上征用后拆除,被市33中作為教學樓用地使用至今。 而大院頭門、二門及包臺、天井、青云巷、祠堂中座、事后天井等占地637平方米的部分,于1956年被區(qū)房管局征用,分別租給鑄字、模具、五金、印刷等4間工廠使用。其中,海珠區(qū)模具廠于1980年在祠堂中座、祠后天井等處增加了二、三樓,致使該處的布局遭到了破壞。經過區(qū)街有關部門的多次呼吁,上述4間工廠已于去年全部遷出,目前暫時由永興物業(yè)公司代管。 此外,大院另外700多平方米的房屋已出售給外人,原有建筑布局遭到部分破壞,外墻風化比較嚴重,屋頂有漏水現(xiàn)象。據了解,與潘家大院相互呼應的潘家祠,位于南華西街福安社區(qū),原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長70多米,在破“四舊”及“文革”期間被毀,門口一對石獅子已被移到海幢公園門口擺放。記者詢問過住在附近的街坊,許多老人家都表示這座院落已經長久沒有人打理了,破舊不堪,而很多年輕人則根本不知道這里那段曾經顯赫輝煌的歷史。“

      看看這段顯赫一時的歷史,而現(xiàn)在的眼前這一幕,真的讓人痛心。望著遠處的高樓大廈,現(xiàn)在文明下的歷史保護是不是值得深思,廣州是中國的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粵商的代表。要怎么保護好這一歷史文物呢,需要潘家后人,更需要政府,真希望有一天廣州和漳州能一齊努力,將中國這么一位有代表性的商人發(fā)揚光大。再次也呼吁廣州政府能保護好潘家花園,將它打造成和陳家祠齊名的一個文物景點。

    TAGS: 歷史人物
    名人推薦
    • 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長子,其母為仁孝文皇后,徐達外孫,明朝第四位皇帝。洪武年間,朱高熾被封為燕世子。靖難之...
    • 毛嬙
      毛嬙是春秋時期絕色美女,是“沉魚”的原始形象。大體與西施同處一個時期,相傳為越王勾踐的愛姬。最初人們對她的稱道遠遠超過西施。《莊子》:“毛...
    • 牛皋
      牛皋(1087年—1147年),字伯遠,汝州魯山(今河南平頂山市魯山縣)人,南宋抗金名將。牛皋出身農民家庭,初為射士,精練武功,擅長騎射。南宋初年...
    • 牛金星
      牛金星(約1595~1652),字聚明,明末寶豐人,后遷居縣城。父名坰,為魯府紀善,“先世由歲貢仕至縣博士與王府官者數人”,故幼有教養(yǎng),二十余歲中...
    • 龐尚鵬
      龐尚鵬(1524年-1580年),字少南,是中國明朝官員。
    • 秦孝公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趙氏,《越絕書》作秦平王,《史記索隱》記載名渠梁。秦獻公之子,戰(zhàn)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61...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