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德生

    李德生[石油地質學家]

    李德生,石油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主持玉門油礦白楊河、鴨兒峽油田的勘探發(fā)現及開發(fā)技術工作。是大慶油田的重要發(fā)現人之一。作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科研成果“大慶油田發(fā)現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于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大慶薩爾圖油田146km2開發(fā)方案的負責人之一,作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大慶油田高產穩(wěn)產的注水開發(fā)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長期致力于渤海灣盆地的綜合研究,執(zhí)筆完成的《渤海灣油氣區(qū)石油地質特征與油氣田分布規(guī)律》成果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主要完成者之一的“渤海灣盆地復式油氣集聚(區(qū))帶的理論和實踐——以濟陽等拗陷復雜斷塊油田的勘探開發(fā)為例”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

    李德生[石油地質學家] - 生平簡介

    李德生,1922年10月17日出生于上海市虹口區(qū)(祖籍江蘇蘇州)

    ,幼年隨父母在江蘇蘇州閶門外石灰弄居住。在蘇州上過私塾,在上海讀完小學和初級中學?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侵略軍侵占了上海市,被迫轉移到浙江麗水地區(qū),畢業(yè)于浙江省立臨時聯合高級中學。1941年考入重慶國民政府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地質系,1945年畢業(yè),獲理學學士學位。畢業(yè)后,7月自愿到西北地區(qū)的甘肅油礦局玉門油田地質室工作,并被分配到由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翁文波領導的第一支重力隊,在河西走廊東起武威,西至敦煌從事1∶5萬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測圖工作,并進行路線地質調查,交通工具是兩輛驢車和馬匹。為得到祁連山重力降的數值和地殼均衡補償校正值,他三次穿越祁連山脈分水嶺。與翁文波合作撰寫了《南山第四紀冰川初步研究》論文,發(fā)表于1946年中國地質學會志第26卷。1946年,他參加由著名石油地質學家孫健初領導的地質詳查隊,每天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間,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1∶5萬祁連山前火石山背斜帶詳查圖,交通工具是駱駝。后又參加大紅圈構造1∶1萬細測填圖工作。

    1946年至1949年,李德生任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石油公司上?偣究碧绞夜珓諉T、助理地質師,從事臺灣西部平原重磁力探勘隊詳查及21個重力高的細測工作和江蘇南部重磁力詳查及地質填圖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李德生于1950年調往西北石油管理局陜北地質勘探大隊任地質師。他帶領一支野外詳查隊來到鄂爾多斯盆地中部地區(qū)從事地質詳查工作,填圖比例尺為1∶5萬,并細測永坪、青化砭和四郎廟構造,制圖比例尺為1∶1萬,交通工具是毛驢,住在黃土窯洞中。1953年至1954年,他任延長油礦主任地質師,經常到正在鉆進的油井觀察砂樣和巖心,并到主要采油井收集開發(fā)數據和進行增產試驗。延河溝谷兩岸分布有三疊系延長組儲層油砂油苗露頭,他組織了一個野外隊,觀察地面露頭的巖性、物性、裂縫類型和油苗產狀,結合延長油田井下巖心、物性和產油規(guī)律進行模擬對比。1953年他撰寫了《陜西延長油田上三疊統淺油層儲油和出油條件》,文中建議根據裂縫系統的規(guī)律確定“旺油井”井位,采用頓鉆鉆井以避免由于泥漿侵入裂縫帶而造成儲層損害,并采用水力壓裂法增產。這篇文章受到石油管理局局長康世恩和蘇聯專家特拉飛莫克院士的肯定。

    1954年,李德生又調回玉門油田工作,任玉門礦務局總地質師,肩負勘探及開發(fā)兩方面的重任。1956年至1957年,他帶領勘探組成員沿河西走廊盆地、阿拉善地塊、柴達木盆地和吐魯番盆地進行野外踏勘,行程1萬多千米,對這些盆地的區(qū)域地質及油氣遠景進行評價。在油田開發(fā)方面,1954年他組織整理全礦59口井的油井井史資料,編制了老君廟油田L油層頂部注氣和邊緣注水修正地質開發(fā)方案;編制老廟油田K油層、M油層和石油溝油田的儲量計算報告和地質開發(fā)方案。1954年鉆探發(fā)現白楊河油田。1956年在鴨兒峽和干溝一帶核實地質資料,然后擬定鴨1井井位。1957年元月鴨1井完井后在M油層試油獲高產油流,從而發(fā)現鴨兒峽油田。經過詳探后,白楊河油田和鴨兒峽油田均于1958年投入開發(fā)。
    1959年至1963年,李德生參加了松遼盆地的勘探和大慶油田的開發(fā)工作。

    1964年3月,他參加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勝利油田石油會戰(zhàn),擔任勝利油田地質指揮所副指揮兼地層對比室主任。他和同事們根據微體古生物化石和測井曲線確立地層對比標志,又根據巖心分析資料確定了濟陽坳陷各井第三系的分層數據,同時通過井與井的對比,確定了油田內復雜的正斷層系統。1964年底,探井坨9井和坨11井從漸新統沙二段地層內測試獲高產油流,發(fā)現了勝坨大油田。

    李德生

    1975年,李德生調任丘華北油田研究院開展古潛山油氣藏勘探開發(fā)的研究工作,并被任命為渤海灣盆地綜合研究大隊地質顧問。由他執(zhí)筆完成的《渤海灣油氣區(qū)石油地質特征與油氣田分布規(guī)律》成果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78年他被石油部派往遼河曙光油田會戰(zhàn)前線,與大慶油田參加會戰(zhàn)的石油隊伍一道,在曙光地區(qū)大約200km2范圍內進行全面勘探和開發(fā),探明了含油面積和儲量。中原油田被發(fā)現后,由于這個復雜的斷塊油藏久攻不下,1983年石油部組織了中原油田三年科技攻關會戰(zhàn),李德生于1983年至1985年三次去中原油田參加科技攻關會戰(zhàn),他和廣大科技人員采用了連片三維地震技術,搞清了復雜斷塊油田的構造特征和斷裂系統,探明了黃河以北近500km2的含油面積和儲量。1978年至今,在北京石油勘探開發(fā)科學研究院任總地質師。1984年起擔任全國石油天然氣儲量委員會副主任,對全國石油天然氣勘探規(guī)劃制定發(fā)揮了重要指導作用。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199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第三屆)。

    李德生[石油地質學家] - 主要科學技術成就

    參與發(fā)現大慶油田 豐富了陸相生油理論

    李德生于1959年12月參加石油工業(yè)部工作組到大同鎮(zhèn)參加大慶石油會戰(zhàn)。他與松遼石油勘探局的地質師們根據沉積相的研究,認為大慶長垣北部構造面積大,近物源,儲層厚度可能增大,積極建議向大慶長垣北部甩開勘探。經領導同意后,1960年1月,李德生與地質司調度處處長鄧禮讓一起到野外,根據大慶長垣背斜帶1∶10萬地震構造圖,測定了薩1井預探井的井位(在薩爾圖穹隆構造頂部)。接著他又去定杏1井預探井井位(杏樹崗穹隆構造頂部)和喇1井預探井(喇嘛甸穹隆構造頂部)井位。薩1井完鉆后測試獲日產原油200t,杏1井和喇1井測試獲日產原油100~200t。經研究證實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3個構造的油水接觸面均在海拔-1050m(井深1200m),含油面積連為一體,達920km2,證實了特大型的大慶油田。李德生為繼續(xù)發(fā)現并擴大大慶油田的成果灑下了辛勤汗水。

    1960年9月,在吉林長春市舉行的地質部與石油部聯席會議上,李德生做了《大慶長垣石油地質特征》的工作報告,獲得了地質部副部長礦伏兆、石油部副部長康世恩和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李德生在報告中論證:大慶油田在很短時間內共完鉆探井63口,基本探明了構造和含油面積,探井成功率達90%以上,這是我國石油勘探史上一個突出范例;大慶油田是一個地臺型大油田,構造平緩而完整,油田分布廣,南起敖包塔,北至喇嘛甸,在長達120km的范圍內,都存在有工業(yè)性的含油面積;儲油層的性質良好,砂巖孔隙度、滲透率均為中上等,主要油層埋深適中,加上地層可鉆性好,有豐富的地下水源,可加快鉆井和油田開發(fā)速度;油層壓力高,油井都能自噴出油。油層溫度高,抵消了原油高含蠟對開采帶來的困難,可使油田達到較高的生產水平。

    勘探實踐證實,松遼盆地下白堊統陸相沉積不僅可以形成石油,而且陸相的生儲蓋組合也可聚集形成特大型油田的石油地質新理論。李德生是大慶油田的重要發(fā)現人之一。1982年國家科委授予發(fā)現大慶油田的地球科學工作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李德生和地質部、石油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同行專家們分享了這份發(fā)現獎的榮譽。

    勘探實踐證實,松遼盆地下白堊統陸相沉積不僅可以形成石油,而且陸相的生儲蓋組合也可聚集形成特大型油田的石油地質新理論。李德生是大慶油田的重要發(fā)現人之一。1982年國家科委授予發(fā)現大慶油田的地球科學工作者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李德生和地質部、石油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同行專家們分享了這份發(fā)現獎的榮譽。

    參與開發(fā)大慶油田 編制開發(fā)方案

    在大慶石油會戰(zhàn)中,康世恩為了加強科研工作,成立了四個研究大隊,李德生被任命為地層對比研究大隊長。他和鐘其權等同志研究大慶油田的儲層特性,根據下白堊統湖相沉積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緣相的地層韻律變化,運用三級劃分和正旋回對比的方法,將薩爾圖、葡萄花儲層劃分為5個油組、14個砂巖組和45 個砂層,每個砂層繪出反映儲層特性的各類等值線圖,為正確劃分開發(fā)層系及布置生產井網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大慶會戰(zhàn)指揮部決定在薩爾圖油田中部41km2面積上建一塊開發(fā)實驗區(qū),為全面開發(fā)大慶油田摸索經驗。李德生是開發(fā)實驗區(qū)負責人之一。1960年,開發(fā)生產實驗區(qū)產原油100萬t,并提供了大量詳細的地下地質數據及油藏工程參數。

    1961年,李德生被任命為大慶油田開發(fā)方案研究組負責人之一,在北京和大慶同時開展工作。他和另外三位負責人童憲章、秦同洛和譚文彬共同邀請了來自各大學和研究所的85位有關科學家一起工作。1962年,研究組編寫完成了《薩爾圖油田146km2開發(fā)方案報告》。李德生根據油藏構造形態(tài)和儲層分布特征,積極創(chuàng)議采用橫切割分區(qū)開發(fā)和早期線狀注水方法保持油藏壓力。這個報告其理論與技術在大慶油田開發(fā)過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經國家計委和石油工業(yè)部批準實施。1964年在設計開發(fā)面積內產原油量500多萬t。
    根據開發(fā)過程中取得的實踐經驗,接著又將920km2探明面積逐步投入開發(fā)。至1976年,薩爾圖油田第1~12區(qū),杏樹崗油田第13~19區(qū)和喇嘛甸油田第20開發(fā)區(qū)全面投入開發(fā)。自1976年起,大慶油田年產量達5000萬~5600萬t以上高峰期產油量,在開采技術上走上國際領先之路。1985年“大慶油田高產穩(wěn)產的注水開發(fā)技術”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

    參與創(chuàng)立渤海灣盆地復式油氣聚集(區(qū))帶的理論

    1964年3月,李德生參加了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勝利油田石油會戰(zhàn)。不久又奔赴黃驊坳陷的大港油田地質研究所工作,在那里他進行了井與井間由地面至井底的二維地層對比工作,并被任命為渤海灣盆地綜合研究大隊地質顧問。大隊的主要任務是研究全盆地的地層、構造、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及鉆井數據。他和同事們對渤海灣盆地的地質規(guī)律和勘探目標定期進行討論。此后,他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渤海灣盆地的石油地質規(guī)律,足跡遍及盆地內陸上的和海上的各個油田。自1978年以來,李德生發(fā)表了10多篇有關渤海灣盆地的地質論文,其中重要的有兩篇:《渤海灣含油氣盆地的地質和構造特征》,發(fā)表在中國《石油學報》第一卷第一期,于1980年刊出;《渤海灣盆地復合油氣田開發(fā)前景》,1985年6月在東京日本石油公司組織的石油地質研討會上演講,先被譯成日文,由日本石油公司在日本東京出版。

    李德生研究并綜合科技人員的研究成果,提出渤海灣盆地的理論研究要點是:渤海灣盆地面積20萬km2,三分之二面積為陸地,三分之一面積為海洋。若干大型隆起將其分割為6個大坳陷,即濟陽、遼河、黃驊、冀中、臨清和渤中。又被凸起和斷層分隔為50多個下第三系箕狀凹陷。每個具有生油條件的凹陷,都是一個油氣富集區(qū)。這個盆地內數以百計的構造帶,都被正斷層切割為許多斷塊,形成了6種油田模式:中央背斜型復式油氣聚集帶(如大港油田和中原油田等);低潛山型復式油氣聚集帶(如任丘油田和東勝堡油田等);高凸起型復式油氣聚集帶(如孤島油田和孤東油田);同生斷層和滾動背斜型復式油氣聚集帶(如勝坨油田和高家堡油田等);斜坡型復式油氣聚集帶(如遼河西斜坡油田和八面河油田等);盆地凹槽內巖性型復式油氣聚集帶(如渤南油田和牛莊油田等)。這些構造帶分布于渤海灣盆地箕狀凹陷或地塹凹陷內的特定位置。這一新理論運用到渤海灣油區(qū)的勘探開發(fā)工作中去,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在這個地質規(guī)律異常復雜的盆地內,已有186個油田(包括14個大油田)投入生產。自1986年起,渤海灣盆地的原油年產量保持在5000萬~6000萬t水平。歷年累積采油12億t。為此,“渤海灣盆地復式油氣聚集(區(qū))帶的理論和實踐—以濟陽等坳陷復雜斷塊油田的勘探開發(fā)為例”成果于1985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李德生是主要完成者之一。

    開拓創(chuàng)新 劃分中國含氣盆地類型

    石油地質學是一門應用科學,世界上每年要花費巨大的資金,從事石油與天然氣的勘察、鉆探和開采活動。油氣礦藏隱伏在地下,其形成和聚集的時間延續(xù)極長,沉積的類型和構造變動復雜;范圍和體積又很大,不像其他可以進行嚴格的重復性試驗的科學那樣,在相同的條件下可以再現。所以,石油地質學家的每一個建議和結論,對石油生產活動都是一次嚴格的檢驗。支撐石油地質學的各專業(yè)分支發(fā)展得愈多、愈快,石油地質學所采用的綜合方法和推理研究則越發(fā)日益顯示其重要性。李德生經常教育研究生說,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石油地質工作者,必須具有地層地史學、構造地質學、沉積巖石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油層物理學、油藏工程學和開發(fā)地質學等理論素養(yǎng),還要不失時機地參加現場的生產實踐活動;頭腦里對國內、外各種盆地模式,各種油、氣圈閉類型和各種儲集類型都要有一定的理解;要重視第一手資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博聞強記、勤奮工作;隨著國家對油氣能源的需求與大規(guī)模開展的石油勘探、開發(fā)實踐活動,專業(yè)技術水平和業(yè)務素質亦必須不斷地更新和提高。

    李德生根據地球物理勘探和石油深井鉆探資料,特別是自中、新生代以來的盆地演化歷史,把中國油氣盆地劃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中國東部盆地屬于拉張型,這些盆地屬張性類型(或張扭型),這一應力的產生是由于向西俯沖的太平洋板塊引起地幔對流和隆升,這些盆地都是形成于古老基底上的斷陷—坳陷型盆地,包括松遼、渤海灣、蘇北—南黃海、南陽—泌陽、江漢、北部灣、鶯歌海、珠江口及東海等盆地。

    二是中國中部盆地可劃為過渡型,這些盆地受橫貫歐亞的特提斯構造及環(huán)太平洋構造運動的雙重影響,具有張性和壓性、剪切機理,包括鄂爾多斯、四川和楚雄等盆地。

    三是中國西部的盆地為壓性類型(或壓扭型),它們受向北碰撞的印度板塊的影響,在碰撞擠壓帶之間形成大型復合盆地。如準噶爾、塔里木、柴達木、羌塘等;前陸盆地,如烏蘇、庫車、葉城、酒泉、民樂等;山間盆地如吐魯番和伊犁等。

    這一研究成果他在1981年第二屆中國石油學會年會上宣讀,論文發(fā)表于《石油學報》。

    《中國含油氣盆地的構造類型》(英文版)1991年由中國石油工業(yè)出版社出版。他還為研究生講授了這門課程。

    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海洋大陸架公開招標,與外國公司合作進行石油勘探。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聘請李德生為該公司的顧問地質師。他研究了海上渤海盆地、東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灣盆地和鶯歌海盆地。1980年,他開始走出國門,作為康世恩副總理和石油部部長宋振明帶領的中國石油代表團的成員訪問了英國、荷蘭和挪威,參觀了北海油氣田、英國石油公司森伯里研究中心及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的勘探開發(fā)研究院。1983 年4月,他應道奇教授的邀請,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召開的美國石油地質家協會(AAPG)年會上與他共同擔任分組主席。在這次會議上李德生宣讀的論文是《中國大陸架含油氣盆地的地質發(fā)展史》,后發(fā)表于AAPG學報第68卷第8期,于1984 年出版。1980年至1997年他先后去美、英、日、法、印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參加學術會議19次,宣讀石油地質論文16篇,并于1994年和1997年兩次應邀去臺灣參加海峽兩岸地質研討會,深受石油地質同行專家、各石油公司和學術團體的歡迎和尊重。

    1994年美國石油地質家協會(AAPG)授予李德生1994年石油地質學“杰出成就國際獎”,約1000多位來自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地球科學家參加這次于馬來西亞吉隆坡市召開的美國石油地質家協會(AAPG)國際會議上的頒獎儀式。獎辭如下:“獎給李德生,為他對石油地質科學所作的杰出成就及他半個世紀來對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及地質研究方面作出的貢獻”。李德生是迄今為止獲得AAPG此項獎勵的惟一一位亞洲地區(qū)的石油地質學家。他認為這一獎勵不僅是給他個人的,也是給中國石油地質界的榮譽。

    而今,李德生雖已古稀之年,但他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為中國石油工業(yè)再創(chuàng)輝煌而努力工作著。

    李德生[石油地質學家] - 簡歷

    1922年10月17日 出生于上海市。

    1941年 浙江省立臨時聯合高級中學畢業(yè)(在浙江麗水)。

    1945年 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地質系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在四川重慶)。

    1945-1946年 甘肅玉門油礦地質室任實驗員,工務員。

    1946-1949年 上海中國石油公司勘探室工務員,助理地質師。

    1950-1952年 西北石油管理局陜北石油勘探大隊地質師。

    1953-1954年 任石油管理總局延長油礦主任地質師。

    1954-1958年 任石油工業(yè)部玉門礦務局主任地質師,總地質師。

    1958-1959年 任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中礦總地質師,負責川中油田的勘探工作。

    1959-1960年 任石油工業(yè)部北京石油科學研究院地質室主任地質師,從事中國沉積盆地分布及地質背景研究。

    1960-1964年 參加大慶油田的勘探開發(fā)工作,任地質指揮所副指揮兼地層對比研究大隊長。

    1964-1965年 參加勝利油田的勘探開發(fā)工作,任地質指揮所副指揮兼地層對比研究室主任。

    1965-1967年 參加四川盆地開氣找油工作,任會戰(zhàn)指揮部總地質師兼地質指揮所指揮。

    1967-1969年 任北京石油科學研究院總地質師。

    1969-1973年 在湖北潛江石油部“五七干校”勞動。

    1973-1975年 任大港油田地質研究所主任地質師,渤海灣盆地地質綜合研究大隊顧問。

    1976-1978年 任丘油田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主任地質師,渤海灣盆地地質綜合研究大隊顧問。

    1978- 任石油工業(yè)部石油勘探開發(fā)科學研究院總地質師,教授級高工,博士生導師。

    1991年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

    1996年 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第三屆)。

    李德生[石油地質學家] - 主要論著

    1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Quaternary Glaciation of the Nanshan.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1946, 26: 163-171 (With Weng Wen Po and T. S. Lee)

    2 The Topographic Reflection of Subsurface Structures as Shown by the Gravity Anomalies in the Western Plain of Taiwan. Jourual of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1949, 1 (2). 205-212

    3 李德生.甘肅石油地質.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60

    4 李德生.大慶長垣地質特征(在長春市舉行的地質部與石油部工作聯席會議上的報告).1960

    5 李德生.大搞縫縫洞洞碳酸鹽巖儲層地質學研究.四川石油會戰(zhàn)報告,1965

    6 李德生.渤海灣及沿岸盆地的構造格局.海洋學報,1980,2

    7 李德生.中國含油氣盆地的構造類型.石油學報,1982,3

    8 李德生.松遼盆地的油氣形成和分布特征.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fā),1983,2

    9 Li Desheng.Geologic Evolution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on Continental shelf of China,AAPG Bulletin,1984,68(8):993-1003

    10 李德生.渤海灣盆地復合油氣田的開發(fā)前景,石油學報,1986,7(1)

    11 Li Desheng. Intracratonic Basins of China and thei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Processing of the 12th World Petroleum congress, 1987, 1-13.(WithHu Jianyi, Tong Xiaoguang, Xu Shubao and Hu Guonong. )

    12 Li Deshe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Meso_Cenozoic Lacustrine Remnant Petroliferous Depressions and Basins, Southeastern China. Lacustrine Basin Exploration: Case Studies and Analogs. AAPG Memoir 50, 1990, 327-333 (With Luo Ming)

    13 Li Desheng. Tectonic Types of Oil and Gas Basins in China. Beijing: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1991

    14 李德生.石油地質論文集.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2

    15 李德生.中國石油地質學的理論與實踐.地學前緣,1995,2

    16 李德生.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與科技發(fā)展.中國科學院院士大會學術報告.1995

    17 Li Desheng. Hydrocarbon Occurrences in the Petroliferous Basins of Wester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1995, 12 (1): 26-34

    18 Li Desheng.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in the Tarim Basin. China, AAPG Bulletin, 1996, 80 (10). 1587-1603 (With Liang Digang, Jia Chengzao Wang Gang, Wu Qizhi and He Dengfa)

    TAGS: 中國 地理 科學家
    名人推薦
    • 劉芝華
        劉芝華,女,1965年11月出生,198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yè)于北京農業(yè)大學研究生院,獲理學碩士學位;199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
    • 劉錦德
      劉錦德,計算機技術專家,將計算機新技術引入國防建設和電子工業(yè)的開拓者之一。將運算放大器的低漂移技術用于國防設備和設施中,為重要工程的完成作...
    • 盧浩然
      盧浩然(1916-2002)農學家,1940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農學院農藝系,獲農學士學位后考取中央大學研究生,1942年獲農學碩士學位。1943年,赴印度留學,...
    • 李卓皓
        李卓皓,華人在美國生化界杰出科學家的代表人物。確定垂體后葉激素中的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分子中氨基酸順序,證實人類生長激素的氨基酸組...
    • 林恩·埃文斯
      林恩·埃文斯(Lyn Evans),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的領導者。是威爾士一位礦工的兒子,在阿布戴爾(Aberdare)中學時就對科學萌發(fā)了興趣,獲得了英...
    •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Lev Davidovich Landau,1908年-1968年),蘇聯猶太人,出生在里海之濱的巴庫,是著名的神童,畢業(yè)于列寧格勒...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