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嗣源

    李嗣源(五代)

    李嗣源(866年或867年—933年),沙陀部人,原名邈吉烈,唐河?xùn)|節(jié)度使李克用的養(yǎng)子,生父李電,五代時期后唐第二位皇帝,公元926年—933年在位。李嗣源初以戰(zhàn)功官至蕃漢內(nèi)外馬步軍總管。同光元年(923年),莊宗李存勖領(lǐng)兵取汴梁,滅后梁。四年(926年),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嗣源入洛陽監(jiān)國。即位后改名亶,改元天成。殺酷吏孔謙,褒廉吏,罷宮人、伶官,廢內(nèi)庫,注意民間疾苦。但因其不通漢文,難親理朝政。又兼用人不明,姑息藩鎮(zhèn),權(quán)臣安重誨跋扈,次子李從榮驕縱,以致變亂迭起。彌留之際,從榮舉兵反,飲恨而死。謚號圣德和武皇帝,廟號明宗,葬于徽陵。

    詞條概要

    李嗣源,中國五代時期后唐第二位皇帝。以驍勇知名,后輔佐李存勖建立后唐。926年鎮(zhèn)壓鄴都兵變,卻與變兵攻回洛陽,結(jié)束了李存勖的統(tǒng)治。

    人物生平

    早年經(jīng)歷

    李嗣源是沙陀族沒有姓氏的部民,名叫邈佶烈,善于騎射,為人沉厚寡言,行事恭謹。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lǐng)李國昌軍中效力,后被其子李克用收為養(yǎng)子,賜予姓名。

    中和四年(884年)。李克用被宣武節(jié)度使朱溫圍困在汴州(治今河南開封)上源驛,親隨將領(lǐng)戰(zhàn)死無數(shù),史稱上源驛事件。李嗣源時年十七,拼死翼護李克用,在亂兵流矢之中將其救出,因而備受重用,得以統(tǒng)領(lǐng)親兵。后來,李嗣源被任命為李存信的副將,與其協(xié)同作戰(zhàn),所向克捷,屢獲大勝。

    屢破梁軍

    乾寧三年(896年),朱溫與朱瑄、朱瑾兄弟爭奪山東地區(qū),派軍攻打兗州、鄆州(治今山東東平)。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存信率三萬兵馬前去救援。李存信屯兵莘縣,命李嗣源率三百騎兵馳援兗州。李嗣源在任城(治今山東濟寧)大敗梁軍,解除兗州之圍。不久,魏博節(jié)度使羅弘信偷襲莘縣,擊敗李存信。李嗣源親自殿后,掩護李存信撤退。李克用為嘉獎李嗣源,將其麾下五百騎兵命名為橫沖都。從此,兩河地區(qū)皆稱李嗣源為李橫沖。

    光化元年(898年),李嗣昭出兵青山口,欲攻打邢州(治今河北邢臺)、洺州(治今河北永年),結(jié)果被梁將葛從周擊敗。李嗣源率部趕至,在高處擺開陣勢,大叫道:“我只殺葛從周,其余士卒都不要妄動!彼v馬馳入梁軍陣中,出入奮擊。李嗣昭隨后進擊,終于反敗為勝,擊退梁軍。此戰(zhàn),李嗣源身中四箭,名動天下。

    李嗣源

    天復(fù)元年(901年),梁將氏叔琮率五萬大軍圍攻太原,占領(lǐng)河?xùn)|所屬多處州縣。李克用困守太原城內(nèi)。當(dāng)時大雨連綿,城墻多有頹壞,太原危在旦夕。李嗣源與李嗣昭分兵四出,不時突攻梁軍營壘。梁軍屢攻不破太原,加上糧草不足,最終只得撤退。李嗣源又率軍追擊,陸續(xù)收復(fù)失陷州縣。

    天復(fù)二年(902年),氏叔琮在蒲縣擊敗李嗣昭、周德威,率軍追至?xí)x祠,再次圍攻太原。李克用親自上城指揮防御,后見形勢危急,打算棄城逃往云州(治今山西大同)。他召集諸將謀議,卻遭到李嗣源等人的堅決反對,只得作罷。不久,晉軍潰兵逐漸返回太原。李嗣源親率敢死之士,日夜出城突襲梁軍,擒獲梁軍驍將游昆侖。梁軍疲于應(yīng)對,只得燒營退走。

    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病逝,世子李存勖襲任河?xùn)|節(jié)度使、晉王。同年五月,李存勖親自援救潞州(治今山西長治),命李嗣源與周德威分兵兩路,攻打梁軍所筑夾城。李嗣源指揮士卒砍掉梁軍布置的鹿角陣,并以柴草填平溝塹,從東北角攻入夾城。周德威隨后也攻破夾城西北角。李存勖趁機發(fā)動總攻,終于擊破梁軍,取得夾城大捷,徹底解除潞州之圍。此戰(zhàn),李嗣源率先攻入夾城,功居第一。

    大戰(zhàn)河北

    主詞條:柏鄉(xiāng)之戰(zhàn)、幽州之戰(zhàn)、魏州之戰(zhàn)、幽州保衛(wèi)戰(zhàn)

    天祐八年(911年),李嗣源隨李存勖參加柏鄉(xiāng)之戰(zhàn)。李存勖見梁軍軍容強盛,擔(dān)心晉軍怯戰(zhàn),便有意激李嗣源出戰(zhàn)以鼓舞士氣。他向李嗣源賜酒,道:“你看到梁軍的白馬都、赤馬都了嗎?真令人膽戰(zhàn)心驚!崩钏迷创笮ΓJ為梁軍虛有其表。他飲掉杯中酒,而后挺身上馬,率部直沖梁軍白馬都,生擒兩員騎校。晉軍士氣大振,皆奮勇向前,由辰時一直打到未時,終于擊潰梁軍,取得柏鄉(xiāng)大捷。此戰(zhàn),李嗣源在梁軍陣中往來沖殺,斬獲頗多,因功升任代州刺史。

    天祐十年(913年),周德威征討燕王劉守光,命李嗣源分兵攻取山后八軍(在今河北省太行山北端軍都山迤北地區(qū))。李嗣源在廣邊軍(治今河北赤城南)與燕將元行欽交戰(zhàn),雖七次射中元行欽,但最后也被元行欽射中大腿。元行欽最終不支請降,被李嗣源收為養(yǎng)子,后被李存勖索要至麾下。

    天祐十三年(916年),李存勖與梁將劉鄩在故元城(在今河北魏縣東)交戰(zhàn)。李嗣源率三千騎兵鼓噪奮擊,與李存勖內(nèi)外夾攻,大敗梁軍。他隨后又攻占后梁所屬的磁州(治今河北磁縣)、洺州、相州(治今河南安陽)等地,被改任為相州刺史。九月,滄州守將毛璋投降晉軍。李嗣源奉命到滄州安撫毛璋,不久又被任命為安國軍節(jié)度使,出鎮(zhèn)邢州。

    天祐十四年(917年),契丹圍攻幽州(治今北京),守將周德威遣使告急。李嗣源力主救援,并請率五千突騎為前鋒。李存勖便讓他與符存審、閻寶會師于易州(治今河北易縣),一同援救幽州。李嗣源分析敵我形勢,采取“潛行溪澗,襲其不備”的戰(zhàn)術(shù),率軍翻越大房嶺(在今北京周口店西),沿山澗東進。他與養(yǎng)子李從珂拼死血戰(zhàn),擊退契丹軍的多次堵截,進抵幽州城外六十里處。當(dāng)時,契丹騎軍突然殺至。李嗣源縱馬沖入敵陣,舞槌奮擊,所向披靡,生擒契丹隊帥。晉軍隨后進擊,終于大敗契丹,解除幽州之圍。九月,李嗣源班師,進拜檢校太保。

    天佑十八年(921年),李嗣源聯(lián)合河中節(jié)度使朱友謙、昭義節(jié)度使李嗣昭、滄州節(jié)度使符存審、定州節(jié)度使王處直、天平節(jié)度使閻寶、大同節(jié)度使李存璋、新州節(jié)度使王郁、振武節(jié)度使李存進、同州節(jié)度使朱令德,三次上表勸進,請李存勖稱帝,并各獻貨幣數(shù)十萬,作為其登基建國的費用,但均被李存勖拒絕。同年十月,李嗣源在戚城(在今河南濮陽)大破梁將戴思遠,斬首二萬級,升任蕃漢內(nèi)外馬步副總管,并加授同平章事銜。

    功高受忌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嗣源調(diào)任橫海軍節(jié)度使。四月,李存勖在鄴都(治今河北大名東北)稱帝,建立后唐,是為后唐莊宗。李嗣源進拜檢校太傅,兼任侍中。當(dāng)時,梁唐兩軍主力對峙于黃河沿岸,一路梁軍正急攻澤州(治今山西晉城),而后唐潞州守將李繼韜卻叛附后梁。唐莊宗便與李嗣源商議,欲出兵奇襲鄆州,以切斷梁軍右翼。李嗣源親率五千步騎渡過濟水,趁梁軍不備襲破鄆州,被拜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

    同年九月,梁將王彥章率軍進逼鄆州。李嗣源命李從珂率騎兵迎戰(zhàn),在遞坊鎮(zhèn)大敗梁軍前鋒,俘獲梁將任釗等三百人,迫使王彥章退屯中都(治今山東汶上)。十月,唐莊宗自楊劉(在今山東東阿北)渡河,進抵鄆州,并以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擒獲王彥章。當(dāng)時,唐軍諸將都認為應(yīng)先攻占青州、齊州(治今山東濟南)、徐州、兗州等地,再乘機而動。李嗣源卻力排眾議,建議奔襲汴州,攻取后梁國都。他率前軍倍道兼程,于初九日抵達汴州,而后揮軍攻城。梁帝朱友貞自殺,梁將王瓚開封丘門迎降,后梁正式滅亡。不久,唐莊宗遷都洛陽,升任李嗣源為中書令。

    同光二年(924年),唐莊宗在南郊祭天,并賜李嗣源鐵券。不久,李嗣源平定潞州叛亂,擒獲叛首楊立,被調(diào)為宣武軍節(jié)度使,兼任蕃漢內(nèi)外馬步軍總管。同年十二月,契丹南侵。李嗣源又率軍北征,在涿州大敗契丹。

    同光三年(925年),李嗣源調(diào)任成德軍節(jié)度使,移鎮(zhèn)鎮(zhèn)州(治今河北正定)。此時的唐莊宗早已荒怠政務(wù),縱容宦官、伶人亂政,還無罪誅殺郭崇韜、朱友謙等功臣。李嗣源因位高權(quán)重,也受到莊宗的猜忌。十二月,李嗣源自鎮(zhèn)州入朝,莊宗竟讓諸軍馬步都虞候朱守殷對他進行監(jiān)視。朱守殷暗中告誡李嗣源,稱他已到“德業(yè)振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的地步,讓他早做打算。但他卻不為所動。當(dāng)時,李嗣源常遭流言毀謗,幸有樞密使李紹宏為其開脫,方免遭殺害。

    兵變?nèi)肼?/h4>

    主詞條:鄴都兵變、興教門之變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魏博戍卒在貝州(治今河北清河)嘩變,推趙在禮為首領(lǐng),攻入鄴都。唐莊宗初命元行欽征討,但卻連連失利,只得起用李嗣源,讓他率從馬直(皇帝親軍番號)北上,會合元行欽平叛。三月,李嗣源抵達鄴都,駐扎于城西南,并定下攻城日期。從馬直卻在攻城前夜嘩變,劫持李嗣源,聲稱要與鄴都叛軍合勢,擁其稱帝河北。趙在禮率將校出城迎拜,將李嗣源迎入鄴都,但不許亂軍入城。李嗣源借口收撫散兵,逃出鄴都,抵達魏縣。他命牙將張虔釗前往元行欽營中,召其前來一同平亂。元行欽卻疑其有詐,率一萬步騎退至衛(wèi)州(治今河南衛(wèi)輝),誣奏李嗣源與叛軍合謀叛亂。

    李嗣源初抵魏縣時,部下不滿百人,后召集霍彥威所部五千鎮(zhèn)州軍,才稍微恢復(fù)了些兵力。他欲返回成德藩鎮(zhèn),等待皇帝降罪。但霍彥威、安重誨皆反對,建議他返回朝廷,向皇帝當(dāng)面自辯。李嗣源遂率軍南歸,并數(shù)次上表申訴,向唐莊宗表明心跡,但皆被元行欽阻遏,未能上達。當(dāng)時,李嗣源長子李從璟正在洛陽禁軍效力,奉莊宗之命去招撫李嗣源,也被元行欽扣留在衛(wèi)州。李嗣源疑懼不安,乃采納女婿石敬瑭的建議,決定攻取汴州,謀求自立。齊州防御使王晏球、貝州刺史房知溫、北京右?guī)R軍都指揮使安審?fù)ā⑵奖R節(jié)度使符習(xí)皆擁戴李嗣源,率部前來與其會合。李嗣源兵力大增。

    唐莊宗親自率軍東征,欲坐鎮(zhèn)汴州指揮平叛。他命龍驤指揮使姚彥溫率八百馬軍為前鋒,又命指揮使潘環(huán)率軍護衛(wèi)糧草。姚彥溫、潘環(huán)皆投降李嗣源。這時,李嗣源已搶先占據(jù)汴州。莊宗知道局勢已不可挽回,行至萬勝鎮(zhèn)(在今河南中牟西北)便下令回師,倉皇返回洛陽。士卒沿途逃散過半。他決定前往汜水關(guān)(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會合長子李繼岌統(tǒng)率的征蜀大軍,再聯(lián)兵進剿李嗣源。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突然發(fā)動叛亂,率所部攻入興教門。莊宗親率宿衛(wèi)出戰(zhàn),結(jié)果中流矢而死。當(dāng)時洛陽大亂,通王李存確、雅王李存紀(jì)等宗室諸王皆逃散。朱守殷遣使到李嗣源軍中,請他速入京城,安定局面。

    同年四月,李嗣源率軍入洛陽,命諸將平定京中亂勢。他讓百官各安其職,等待李繼岌回京繼位,并表示自己在安葬莊宗后便會歸藩成德。宰相豆盧革、韋說與樞密使李紹宏、張居翰率百官勸進,皆被拒絕,又改請李嗣源監(jiān)國。李嗣源遂入居大內(nèi)興圣宮,以監(jiān)國的名義接受百官朝拜。他任命石敬瑭為陜州留后,以防備征蜀大軍,同時命各地訪尋諸王。安重誨暗中派人殺死李存確、李存紀(jì)。申王李存渥、永王李存霸則被亂軍所殺,薛王李存禮、皇子李繼嵩、李繼潼、李繼蟾、李繼峣皆不知所蹤。不久,魏王李繼岌在渭南自縊而死,征蜀大軍則在任圜的率領(lǐng)下歸附李嗣源。李嗣源稱帝的障礙被全部掃清。

    即位稱帝

    天成元年(926年)四月二十日,李嗣源在西宮稱帝。他身穿斬衰之服,即位于李存勖的靈樞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繼承,而非篡奪。當(dāng)時,李嗣源年已六十,將朝政托付給樞密使安重誨、宰相任圜。任圜還兼任三司使,主掌國家財政。他選拔賢俊,杜絕私門,憂國如家,執(zhí)政一年便使得“府庫充實,軍民皆足,朝綱粗立”。安重誨是李嗣源的佐命功臣,雖盡忠職守,但恃功矜寵,擅作威福。他和任圜政見不合,議政之時經(jīng)常意氣用事,甚至互相呵罵。

    天成二年(927年),任圜被罷為太子少保,并請求致仕,退居磁州。同年十月,李嗣源欲巡幸汴州。當(dāng)時朝野流言四起,有的稱皇帝準(zhǔn)備東征淮南,還有的稱皇帝是要討滅藩鎮(zhèn)軍閥。宣武軍節(jié)度使朱守殷心不自安,趁機在汴州發(fā)動叛亂,結(jié)果被范延光率軍平定。安重誨趁機誣陷任圜謀反,稱其與朱守殷勾結(jié),并矯詔賜死任圜。李嗣源明知任圜冤死,卻未加追究。此后,安重誨更是權(quán)傾朝野,連皇子李從榮、李從厚都對他敬事不暇,唯獨忌憚河中節(jié)度使李從珂。他矯造詔書,唆使河中牙將楊彥溫尋機驅(qū)逐李從珂。

    長興元年(930年),李從珂出城檢閱戰(zhàn)馬。楊彥溫趁機關(guān)閉城門,不許李從珂入城,逼其返回洛陽。李嗣源將李從珂召回朝中,同時命藥彥稠率軍討平楊彥溫。安重誨又唆使宰相論奏,追究李從珂失守之罪,想趁機除掉李從珂。李嗣源駁回了宰相的奏議,只命李從珂賦閑在家。后來,禁軍將領(lǐng)李行德、張儉彈劾安重誨私募士卒,整械備裝,圖謀不軌。李嗣源雖以誣告之罪將李行德、張儉族誅,但也對安重誨起了猜忌之心,命范延光同任樞密使,以分散安重誨的權(quán)力。

    長興二年(931年),安重誨被解除樞密使職務(wù),外放為河中節(jié)度使,隨即又以太子太師之職致仕。后來,李嗣源又懷疑安重誨有異志,任命李從璋為河中節(jié)度使,讓他監(jiān)督安重誨,并讓步軍指揮使藥彥稠率軍前往河中。李從璋率甲士包圍安重誨的府邸,用鐵撾擊殺安重誨夫婦。李嗣源又下詔為安重誨定罪。

    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欲用“換鎮(zhèn)”的方式兼并夏州定難軍(治今陜西靖邊),結(jié)果遭到定難留后李彝超的抵制。他調(diào)兵攻打夏州,但卻久攻不下,只得妥協(xié),授李彝超為定難節(jié)度使。當(dāng)時,朝廷久不用兵,一朝出兵卻又無功而返,軍中流言四起。李嗣源便下令賞賜士卒,但卻沒有正當(dāng)?shù)睦碛伞J孔鋸拇烁域溈v。

    受驚崩逝

    李嗣源即位時,長子李從璟已被元行欽殺害。他封次子李從榮為秦王,并任命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衛(wèi)事。李從榮當(dāng)時已是事實上的嫡長子,掌管京師政務(wù),又握有兵權(quán),且能與宰相分庭抗禮,種種跡象皆表明李嗣源有以其為繼承人的打算。但當(dāng)太仆少卿何澤上書請立李從榮為皇太子時,李嗣源卻很不高興的道:“群臣請立太子,看來我應(yīng)當(dāng)回河?xùn)|養(yǎng)老了!弊罱K,李從榮只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未能成為儲君。他極為不安,擔(dān)心自己不能繼承皇位。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重。李從榮入宮探視,見李嗣源已不能抬頭,出宮時又聽到宮中哭聲不絕。他誤以為李嗣源已經(jīng)去世,次日便稱病不復(fù)入朝,在府中與親信謀議奪位。二十日,李從榮率牙兵千人列陣于天津橋,準(zhǔn)備以武力入居興圣宮。樞密使馮赟、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稟稱李從榮謀反,關(guān)閉皇城端門,命李重吉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宮門。侍衛(wèi)指揮使康義誠本是李從榮事先約定的內(nèi)應(yīng),這時也被阻在宮中,難以接應(yīng)李從榮。孟漢瓊召來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讓他率五百騎兵攻擊李從榮。李從榮逃回府邸,被皇城使安從益追上斬殺。李嗣源悲駭莫名,病情加劇。他追廢李從榮為庶人,并從鄴都召回宋王李從厚。是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駕崩于大內(nèi)雍和殿,終年六十七歲。李從厚趕至洛陽,為李嗣源發(fā)喪,并于柩前即位。

    清泰元年(934年)四月,李嗣源被謚為圣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于徽陵。

    為政舉措

    整飭吏治

    唐莊宗在位期間,以門第為任官標(biāo)準(zhǔn)。豆盧革、韋說出身前朝士族,被任命為宰相,但“輕淺無他能”。李嗣源繼位后,改以德才為用人標(biāo)準(zhǔn),將豆盧革、韋說罷相外貶,隨即又將二人流放賜死。他要求地方官員肩負起舉薦人才的重任,還對各類官員的舉薦人數(shù)作出規(guī)定,后又推行舉主與被薦舉者治績或表現(xiàn)掛鉤的連坐制度,以確保薦舉的質(zhì)量。

    段凝、溫韜皆是后梁舊臣,對后梁亡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溫韜更曾盜掘唐朝皇陵,但二人在同光年間卻因賄賂而獲得寵信,被賜為李姓。李嗣源監(jiān)國后,將段凝、溫韜剝奪賜姓,放歸田里,后又將二人流放、賜死?字t擔(dān)任租庸使,聚斂民財,引起民怨沸騰。李嗣源將其處死,沒收田宅,廢除其所制定的各種苛斂于民的法令。

    朝廷官員出使地方時,常干預(yù)地方行政,借機舉薦私人,讓地方官予以安排。李嗣源對此明令禁止,聲明此后再有此類現(xiàn)象發(fā)生,一定嚴(yán)懲不貸,不僅干預(yù)者要貶官,被薦人也要流配;地方官如若徇情枉法,允許人詣闕上訴,亦予處罰。他還對官吏進行嚴(yán)格的考核,規(guī)定每年都要對內(nèi)外文武臣僚進行考校,以便黜陟。

    同時,李嗣源又對清廉干練、政績突出的官員給予表彰,以為朝野官吏的榜樣。靈武節(jié)度使張希崇在任內(nèi)開墾屯田,撫諭番族,治績出眾,李嗣源“下詔褒美”。大理少卿康澄曾上疏論政,提出治理國家有五種“不足懼”、六種“深可畏”之事,切中治政弊端。李嗣源對他也是優(yōu)詔獎賞。

    減免賦稅

    官宦大戶擁有一定數(shù)量的田地可以免除賦稅。許多富裕農(nóng)戶常與之訂立虛假的賣地契約,將田地劃歸其名下,以此來逃避賦稅。地方官員為征夠賦稅,便將這部分平攤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加重百姓的負擔(dān)。李嗣源監(jiān)國后,命各州將帳簿送到中書省,由中央來征收賦稅,不許地方官員插手。如有民戶隱瞞田地畝數(shù),加倍征收其賦稅。

    朝廷在征收夏秋兩季的賦稅時,每斗都要加征一升損耗。地方官吏也巧立名目,以征收苛捐雜稅。天成元年(926年)四月,李嗣源繼位后發(fā)布的第一批詔書便是免征損耗、制定稅收名目、禁止濫征捐稅。他同時命各道節(jié)度使、防御使等不得科斂百姓、不得阻撓留難商旅。

    同光末年時朝政混亂,諸道州府都欠有大批租稅,累計有二百余萬貫。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采納安重誨的奏請,將諸道州府所欠同光三年的租稅及天成元年(即同光四年)部分夏稅全部放免。

    曲禁、鐵禁是國家的重要禁令,酒曲、鐵器都有國家專營壟斷。百姓需向官府購買,不許私下制造。李嗣源于天成三年(928年)、長興二年(931年)分別解除曲禁、鐵禁,允許民間百姓自行制曲釀酒、鑄造鐵質(zhì)農(nóng)雜具,僅征收每畝五文(后降為三文)的酒曲稅以及每畝一文五分錢的農(nóng)具稅。

    李嗣源還曾頒布法令,限制高利貸盤剝。他規(guī)定,如果債主得到的利息已經(jīng)達到本錢的數(shù)額,就禁止再收利息,只準(zhǔn)收回本錢;如果利息累計數(shù)是本錢的兩倍,則本利都不準(zhǔn)再收。

    鏟除伶宦

    伶宦之禍在同光年間尤為突出。李嗣源即位后,嚴(yán)厲打擊弄權(quán)宦官,宮中僅留宦官三十人,幾百名宦官逃竄山林,或削發(fā)為僧,不少宦官被處死。各道宦官監(jiān)軍也全部罷除。

    一些罪惡嚴(yán)重的伶人同樣受到懲罰。郭從謙在李嗣源稱帝后被族誅。

    節(jié)省財政

    唐莊宗在位時,豢養(yǎng)大量嬪妃、伶人、宦官,耗費巨額資財。李嗣源即位后,為節(jié)省財政開支,大量裁減為皇帝生活服務(wù)的各類勤雜人員。宮中只留內(nèi)職一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鷹坊二十人、御廚五十人,其余全部裁撤。他選用年老舊人,將年輕美貌的宮女全部放走。諸司使務(wù)有名無實者也全部撤銷。

    黨項等蕃族常以獻馬為名,將良莠不齊的馬匹送到京城,朝廷都照價給錢,還供其吃住,加以賞賜,花費甚巨。李嗣源在邊疆一帶設(shè)置馬匹買賣場所,不許蕃族再到京城獻馬,這在很大程度上節(jié)省了財政開支。

    削弱藩鎮(zhèn)

    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命魏州軍校龍晊統(tǒng)率奉節(jié)等九指揮三千五百人,戍守盧臺軍,以備御契丹。龍晊卻在盧臺率部嘩變,殺死副招討使烏震,最終被官軍鎮(zhèn)壓。李嗣源命將盧臺亂軍三千五百人及其留在魏州的家屬萬余人全部處斬。自唐朝至五代長期桀驁不馴的魏博驕兵被基本鏟除。

    長興元年(930年),李嗣源發(fā)布詔命,規(guī)定諸道防御使、團練使、刺史、行軍司馬、節(jié)度副使等職務(wù)皆由朝廷命授,不允許諸道自行奏薦。

    整頓禁軍

    天成二年(927年),李嗣源任命石敬瑭為汴州節(jié)度使,兼任六軍諸衛(wèi)副使、侍衛(wèi)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將唐朝以來的禁衛(wèi)六軍系統(tǒng)與五代時期形成的侍衛(wèi)親軍逐漸合一。

    長興三年(932年),李嗣源將神捷、神威、雄武、廣捷等軍改編為左右羽林軍,分為四軍四十指揮(指揮為編制單位),每軍設(shè)都指揮使一人。

    軼事典故

    語慚諸將

    李嗣源生性謙和,每有戰(zhàn)功,從不在眾人面前夸耀。他曾與諸將聚會,聽著諸將爭功,從容地道:“你們都是用嘴來擊賊,而我是用手來擊賊的!敝T將皆慚愧不已。

    免胄叱胡

    李嗣源幽州解圍時,親率百騎為前鋒。他摘掉盔胄,揚起馬鞭,用胡語厲聲斥責(zé)契丹人道:“汝等無故犯我疆場,我奉晉王之命,率百萬之眾前來,必將直抵西樓(原為耶律氏世居之地,在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西南),滅你契丹種族!

    不改國號

    李嗣源稱帝時,霍彥威、孔循等人都認為唐朝氣數(shù)已盡,建議他更改國號。李嗣源卻道:“我十三歲便事奉獻祖(李國昌),獻祖以我為宗親,對待我像對待兒子一樣。我后又追隨武皇(李克用)近三十年,追隨先帝(李存勖)近二十年,參與了幾乎全部的戰(zhàn)爭。武皇的基業(yè)就是我的基業(yè),先帝的天下便是我的天下。世上豈有同宗異國的道理!彼撼荚僮h。吏部尚書李琪奏稱:“若更國號,則先帝便與國家沒有了關(guān)系,那他的梓宮當(dāng)如何安放。這不僅讓殿下有負三世君恩,我們做大臣的心中也難以自安!崩钏迷此觳桓膰枺耘f稱“唐”。

    焚香禱天

    李嗣源稱帝后,每天晚上都要在宮中焚香,向上天禱告道:“我本是一個胡人,因逢亂世,才被眾人擁戴為皇帝。希望上天憐憫蒼生,早日降下圣人,為萬民之主!

    李嗣源焚香禱天的故事源出北宋名臣王禹偁所著的《五代史闕文》,而宋太祖趙匡胤正是生于明宗年間,因此可能是宋代為美化趙匡胤而捏造出來的。

    接納諫言

    后唐明宗年間,連年豐收,朝廷無事。馮道趁機進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時,曾奉命前往中山,路過地勢險要的井陘關(guān),臣擔(dān)心馬匹失足,都會謹慎的抓住韁繩。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卻被馬匹顛倒在地。臣所說雖是小事,但也能說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為清閑豐收,便放縱享樂,應(yīng)該兢兢業(yè)業(yè),更加小心謹慎!碧泼髯谏钜詾槿。

    后來,唐明宗又問馮道:“如今天下豐收,百姓是否富足?”馮道答道:“谷貴餓農(nóng),谷賤傷農(nóng),這是常理。臣記得近代有個叫聶夷中的舉子有《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y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碧泼髯诒忝坛紝⒋嗽婁浵,經(jīng)常誦讀。

    唐明宗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并給馮道觀看。馮道道:“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因此有‘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說法!泵髯诔錾砦浞,沒聽懂他的意思。馮道走后,明宗又問侍臣,這才知道馮道是說守住皇位要靠仁義。

    嚴(yán)懲貪腐

    李嗣源對貪污非常痛恨,繼位之后懲治貪腐毫不留情。汴州倉吏因貪贓被查處,其中涉案的還有史彥珣。史彥珣是功臣舊將之子,又是駙馬石敬瑭的親戚。王建立為其求情,希望能減輕處罰。李嗣源卻道:“王法無私,豈能因為是親戚而徇情!彼铝顚⑹窂┇懺趦(nèi)的涉案官吏全部處斬。

    供奉官丁延徽諂事權(quán)貴,因監(jiān)倉自盜而下獄。侍衛(wèi)使張從賓等朝中權(quán)貴多為他求情,皆被李嗣源拒絕。李嗣源對張從賓道:“丁延徽拿著我的俸祿,反而偷盜我的倉儲財物,論罪當(dāng)死!別說是你,就算是蘇秦復(fù)生,也不能說服我給他減刑!”最終,丁延徽被處死。

    人物評價

    總評

    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時期一個少有的開明皇帝,加之他在位時間稍長,因此能使國家穩(wěn)定,政治清明,人民休養(yǎng)生息,對歷史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他晚年也有嚴(yán)重的失誤,這主要是他的疑心過重,隨便殺戮大臣,尤其是連續(xù)誅殺宰相任圜和樞密使安重誨,使得君臣離心,父子猜忌,國家元氣大為凋傷。所以當(dāng)他晚年患病之時,變起倉猝,禍生肘腋,身膺天下大元帥、守尚書令兼侍中的次子秦王李從榮,妄圖奪取帝位,率兵攻打?qū)m門,列陳于天津橋。雖然禁衛(wèi)親軍奮勇抵御并殺死了李從榮,但他終因受驚、愧恨交加而很快死去。

    歷代評價

    郭崇韜:總管令公非久為人下者,皇家子弟皆不及也。

    李琪:殿下宗室勛賢,立大功于三世,一朝雨泣赴難,安定宗社,撫事因心,不失舊物。

    馮道:伏惟皇帝陛下,天授一德,時歷多艱。翊太祖以興邦,佐先皇而定難,拯嗣昭于潞困,救德威于燕危,遏思遠而全鄴都,誅彥章而下梁苑。成再造之業(yè),由四征之功。洎纂鴻圖,每敷皇化。去內(nèi)庫而省庖膳,出宮人而減伶官,輕寶玉之珍,卻鷹鹯之貢。淳風(fēng)既洽,嘉瑞自臻。故登極之前,人皆不足;改元之后,時便有年。遐荒旋斃于戎王,重譯徑來于蠻子,東巡而守殷殪,北討而王都殲,破契丹而燕、趙無虞,控靈武而瓜、沙并復(fù)。(《上唐明宗徽號冊》)

    李存勖: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戰(zhàn)也,當(dāng)與公共之。

    李紹宏:總管李嗣源是陛下宗臣,創(chuàng)業(yè)已來,艱難百戰(zhàn),何城不下,何賊不平,威略之名,振于夷夏。

    孫光憲:明宗始在軍中居常,唯治兵仗,不事生產(chǎn)。雄武謙和,臨財尤廉,家財屢空,處之晏如也。

    薛居正:明宗戰(zhàn)伐之勛,雖高佐命,潛躍之事,本不經(jīng)心。會王室之多艱,屬神器之自至,諒由天贊,匪出人謀。及應(yīng)運以君臨,能力行乎王化,政皆中道,時亦小康,近代已來,亦可宗也。儻使重誨得房、杜之術(shù),從榮有啟、誦之賢,則宗祧未至于危亡,載祀或期于綿遠矣。惜乎!君親可輔,臣子非才,遽泯烝嘗,良可深嘆矣!

    王禹偁:明宗出自沙陀,老于戰(zhàn)陳,即位之歲,年已六旬,純厚仁慈,本乎天性!侍斐、長興間,比歲豐登,中原無事,言于五代,粗為小康。

    歐陽修:嗚呼,自古治世少而亂世多!三代之王有天下者,皆數(shù)百年,其可道者,數(shù)君而已,況于后世邪!況于五代邪!予聞長老為予言:“明宗雖出夷狄,而為人純質(zhì),寬仁愛人。”于五代之君,有足稱也!浼次粫r,春秋已高,不邇聲色,不樂游畋。在位七年,于五代之君,最為長世,兵革粗息,年屢豐登,生民實賴以休息。然夷狄性果,仁而不明,屢以非辜誅殺臣下。至于從榮父子之間,不能慮患為防,而變起倉卒,卒陷之以大惡,帝亦由此飲恨而終。

    司馬光:帝性不猜忌,與物無競。在位年谷屢豐,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為小康。

    何去非:① 后唐莊宗,承武皇之遺業(yè),假大義、挾世仇,以與梁人百戰(zhàn)而夷之,乃有天下?芍^難且勞矣。然有二臣焉:其為韓、彭者,李嗣源;為寇、鄧者,郭崇韜也。嗣源居不賞之功,挾震主之威,得國兵之權(quán),執(zhí)之而不釋也。莊宗無以奪之,而稍忌其逼。② 鄴下之變,嗣源以一旅之眾,西趨洛陽,如蹈無人之境,其遷大器易若反掌。③ 使崇韜之不死,舉全蜀之眾,因東歸之士,擁繼岌,檄方鎮(zhèn),以討君父之仇,雖嗣源之強,亦何以御之?蓋嗣源有韓、彭之逼而不踐其禍者,莊宗無高祖之略故也。

    胡安國:明宗美善,頗多過舉,亦不至甚求于漢、唐之間,蓋亦賢主也。其尤足稱者,內(nèi)無聲色,外無游畋;不任宦者,廢內(nèi)藏庫,賞廉吏,治贓蠹。若輔相得賢,則其過舉當(dāng)又損矣。其焚香祝天之言,發(fā)于誠心。天既厭亂,遂生圣人。由是觀之,天人交感之理,不可誣矣。

    胡三。孩 李嗣源答朱守殷之言,安于死生禍福之際,英雄識度自有不可及者。② 李嗣源在河北時奏章為元行欽所壅遏,猶可言也。渡河據(jù)大梁,莊宗嘗至萬勝鎮(zhèn),君臣相望數(shù)十里間耳,既無一奏陳情,又無一騎迎候,莊宗既還,但以兵踵之而西,此意何在哉、 明宗,晉王義兒也,得國之后,坐視義父之遺育為魚為肉,何忍也!他日詎可望麥飯灑陵乎、 唐明宗起于行伍而為天子,常疑宰相輕己。豆盧革、韋說之死,猶曰自取,然以此而斥任圜,卒亦置之死地,大誤矣。

    陳櫟:明宗本應(yīng)州,為武皇養(yǎng)子,本無黃屋之心,遭時之亂,為眾所附,自此以后,主天下者又一族也。莊宗之失,率皆反之。誅贓吏,損宦寺,減宮女,裁優(yōu)伶,縱鷹犬,委任宰相馮道等,愛養(yǎng)民力,循致有年。目不知書,而所為多暗與古訓(xùn)合。(《歷代通略》)

    羅貫中:明宗御極本天成,泣訴莊靈發(fā)至誠。外戒游觀安社稷,內(nèi)無聲色肅宮庭。親賢懲蠹褒廉吏,寡過修身幾太平。五谷豐登民樂業(yè),漢唐賢主不多稱。

    楊慎:唐明宗,李嗣源,胡人異姓。勇鬬戰(zhàn),屢建功,養(yǎng)子螟蛉。討鄴都,軍士嘩,身為擁立。入洛陽,監(jiān)國政,志在經(jīng)綸。遠女色,減中宮,英明有道。惜生民,休士馬,五谷豐登。夜焚香,禱蒼天,早求誕圣。只末年,諱儲嗣,激喪從榮。(《廿一史彈詞》)

    張居正:唐主在君位,止歷八年,不能永久。但是每年豐谷熟,民樂有年,敵國罕侵,束兵息馬,人無爭奪,據(jù)五代之君,比之如明宗之世,雖非漢文景之盛,亦小小平安世也。彼嗣源胡人耳,每以國泰民安留意,天意遂以豐安應(yīng)之。

    王夫之:① 李嗣源當(dāng)郭崇韜、李存乂、李繼麟駢首夷族之日,朱守殷戒以震主之勛,勸為遠禍之策,而嗣源曰:“吾心不負天地,禍福之來無可避,委之于命耳!彼寡砸,可以全身,可以致福,終以奄有朱邪氏之國,不亦宜乎?② 唐之亂甚而必亡也,朱溫竭其奸謀十余年而后篡;朱溫之虐也,存勗血戰(zhàn)幾死幾生而后滅之。乍然蹶興,不折一矢,不需旬月,而即帝于中士,自嗣源始。③ 君子于僭偽之主有取焉者,唯嗣源乎。

    秦篤輝:《五代史》書李嗣源反,綱目多恕辭。觀于嗣源監(jiān)國,魏王繼岌至長安自殺,嗣源之反乃不可得而掩矣。蓋亂兵之逼可恕,紹榮之遏可恕,洛陽之據(jù)不可恕。洛陽之據(jù)縱可恕,繼岌之殺必不可恕。且嗣源不據(jù)洛陽,郭從謙亦無由倡亂而弒莊宗。莊宗既弒,果無叛心,何不求其子繼岌立之,而使其自殺乎?嗣源之為君,甚有可取,究無以解于反之一字也。后其子從厚為李從珂所殺,遂至于亡,亦天道也。

    乾隆帝:明宗本無欲立之心,資性寬厚,無苛猛之政。然目不識丁,而輔佐之臣不過馮道諸人,欲期致治之盛,亦已難矣。(《后唐總論》)

    趙翼:明宗遇軍變后,率兵向京師,并無反心,只欲自訴。迨莊宗被弒,猶欲俟其子繼岌至而奉之,可謂純臣矣。然考當(dāng)日情事,有不盡然者。明宗性本淳實,兵變之初,固不肯因以為利,即兵變后,欲歸藩待罪,欲上章申理,亦屬實情。然是時惟有只身歸朝,庶明心跡,而明宗武夫,豈能知此?方外怵于元行欽之奏其反,內(nèi)惑于石敬瑭、安重誨等之勸其反,勢當(dāng)騎虎難下之時,不得不為挺鹿走險之計,則當(dāng)其率兵而南,固已變計決反,非真欲面訴于莊宗之前也。天下豈有欲自訴不反,而轉(zhuǎn)舉兵向闕者?本紀(jì)所云,赴闕自陳,可不辨而知其飾說也。

    蔡東藩:李嗣源果為無罪乎?曰:薄乎云爾,惡得無罪。嗣源為部眾所逼,擁入鄴都,尚出于不得已,及移檄會兵,進據(jù)大梁,無君之心,固已暴露,入洛以后,何不亟誅首逆,為故主復(fù)仇?且魏王在外,未嘗遣使奉迎,通、雅二王,由安重誨、霍彥威等,定謀致斃。徒以一責(zé)了事,自飾逆跡,古人所謂欲蓋彌彰者,可為嗣源論定矣。至若存霸之死于晉陽,繼岌之死于渭南,且未聞一言痛悼,并假面具亦揭去之。百僚勸進,靦然即真,謂非篡逆得乎?讀是回畢,當(dāng)下一斷詞曰:弒莊宗者為郭從謙,令從謙得弒莊宗者實李嗣源!

    家庭成員

    先世

    高祖父母

    李聿,贈麟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追尊為惠祖孝恭皇帝。

    崔氏,贈衛(wèi)國夫人,天成二年(927年)追謚為孝恭昭皇后。

    曾祖父母

    李教,贈朔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追尊為毅祖孝質(zhì)皇帝。

    張氏,贈趙國夫人,天成二年(927年)追謚為孝質(zhì)順皇后。

    祖父母

    李琰,贈尉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追尊為烈祖孝靖皇帝。

    何氏,贈秦國夫人,天成二年(927年)追謚為孝靖穆皇后。

    父母

    李霓,贈汾州刺史,天成二年(927年)追尊為德祖孝成皇帝。

    劉氏,贈宋國夫人,天成二年(927年)追謚為孝成懿皇后。

    后妃

    皇后

    昭懿皇后夏氏,天成元年(926年)追封晉國夫人,長興元年(930年)追封為皇后。

    和武憲皇后曹氏,天成元年(926年)封淑妃,長興元年(930年)冊為皇后,應(yīng)順元年(934年)進號皇太后。

    宣憲皇后魏氏,初嫁平山王氏,生李從珂,后改嫁明宗。初封魯國太夫人,清泰三年(936年)追尊為皇太后。

    妃嬪

    淑妃王氏,號花見羞。天成三年(928年)封德妃,長興二年(931年)進號淑妃,應(yīng)順元年(934年)進封太妃。

    昭儀王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齊國夫人。

    昭容葛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周國夫人。

    昭媛劉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趙國夫人。

    昭媛孫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楚國夫人。

    御正張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曹國夫人。

    司寶郭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魏國夫人。

    司贊于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鄭國夫人。

    尚服王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衛(wèi)國夫人。

    司記崔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蔡國夫人。

    司膳翟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滕國夫人。

    司醞吳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莒國夫人。

    婕妤高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渤?し蛉。

    美人沈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太原郡夫人。

    順御朱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吳郡夫人。

    司飾聊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潁川郡夫人。

    司衣劉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彭城郡夫人。

    司藥孟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咸陽郡夫人。

    梳篦張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清河郡夫人。

    司服王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太原郡夫人。

    櫛篦傅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封潁川郡夫人。

    知客張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賜號尚書。

    江氏,長興三年(932年)九月追封濟陽郡夫人。

    內(nèi)人李氏,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封隴西縣君。

    內(nèi)人崔氏,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封清河縣君。

    內(nèi)人李氏,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封成紀(jì)縣君。

    內(nèi)人田氏,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封咸陽縣君。

    內(nèi)人白氏,長興四年(933年)二月封南陽縣君。

    子女

    兒子

    李從珂,養(yǎng)子,本姓王氏,母魏皇后,封潞王。清泰元年(934年)四月稱帝,是為后唐廢帝。

    李從審,長子,又名李從璟,官至金槍指揮使,被莊宗收為養(yǎng)子,后被元行欽所殺。

    李從榮,次子,母夏皇后,封秦王,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李從厚,第五子,母夏皇后,封宋王。長興四年(933年)繼位,是為后唐閔帝。

    李從璨,李嗣源子(一說侄,舊五代史、五代會要都說是皇子,而新五代史說是李嗣源侄)。

    李從益,幼子,母不詳,由王淑妃撫養(yǎng)長大,封許王。后晉時封郇國公,奉后唐之祀。

    女兒

    永寧公主,第三女,母曹皇后,嫁石敬瑭,清泰二年(935年)進封晉國長公主。后晉時期冊為皇后。

    興平公主,第十三女,嫁趙延壽。長興四年(933年)改封齊國公主,清泰三年(936年)進封燕國長公主。

    壽安公主,第十四女。

    永樂公主,第十五女。

    永安公主,許王李從益之妹,興平公主死后嫁趙延壽為繼室。

    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唐書明宗紀(jì)一》

    《新五代史·卷六·唐本紀(jì)第六》

    墓葬紀(jì)念

    徽陵是邙山陵墓群二十四座帝陵之一,位于河南省孟津縣送莊鎮(zhèn)。根據(jù)《中國歷代帝王陵》及《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記載,徽陵墓冢為圓丘形,高12米。

    藝術(shù)形象

    小說形象

    明代小說《殘?zhí)莆宕费萘x》中,李嗣源是十三太保之首,使一支方天戟。他曾與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郭彥威組成五方五帝陣,在狗家疃逼死王彥章。

    影視形象

    1970年電影《十三太!,金漢飾演李嗣源。

    1982年電視劇《十三太!,梁鴻華飾演李嗣源。

    2016年網(wǎng)絡(luò)劇《畫江湖之不良人》,張繼波飾演李嗣源。

    TAGS: 中國封建帝王 后唐皇帝 君主 山西人
    名人推薦
    • 劉禪
      劉禪(shàn,207年-271年),即蜀漢孝懷皇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稱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出生于荊州,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
    • 李從厚
      李從厚(914年-934年),小字菩薩奴, 五代十國時期后唐第三位皇帝,明宗 李嗣源第三子,生母為 昭懿皇后夏氏。 李從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寵愛,...
    • 遼穆宗
        耶律璟(931—970),遼穆宗,曾經(jīng)改名為明,小字述律,是太宗的長子,母為靖安皇后蕭氏。即位前封壽安王。天祿五年(951年)世宗被察割等人所...
    • 劉備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三...
    • 劉子業(yè)
      劉子業(yè)(449年2月25日-466年1月1日),小字法師。宋孝武帝劉駿長子,母文穆皇后王憲嫄,南北朝時期南朝宋第六位皇帝。公元453年,被立為皇太子。公...
    • 李存勖
      后唐莊宗李存勖(xù,一作“勗”)(885年-926年),小字亞子,代北沙陀人,生于晉陽(今山西太原),唐末五代軍事家,后唐開國皇帝,晉王...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