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檔案
姓名:朱翊鈞
出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卒年: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
享年:58歲
屬相:豬
在位:48年(1573年—1620年)
年號:萬歷
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廟號:神宗
陵寢:定陵
父親:明穆宗朱載垕
母親:李貴妃
初婚:16歲
繼位人:明光宗朱常洛
最得意:萬歷三大征
最失意:皇三子朱常洵做不成太子
最痛心:薩爾滸一戰(zhàn)喪師10萬
最不幸:身體虛弱,疾病纏身
最擅長:掌控大臣,與其斗爭
簡介 明神宗(1563年—1620年)朱翊鈞,漢族,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時方六歲。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歷。朱翊鈞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歷前十年,大學士張居正輔助神宗處理政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較好。神宗20歲時,張居正逝世,神宗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于政務,后期因和文官集團的矛盾而罷朝。1620年,神宗駕崩,傳位皇太子朱常洛。神宗死后葬于十三陵定陵。
明代歷史中以萬歷紀元的時間,持續(xù)將近48年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神宗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后即去世,萬歷一朝應當足足是48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1620年。朱常洛在萬歷四十八年(1620)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歷四十八年八月以后為泰昌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神宗朱翊(yì)鈞是明代歷史中統(tǒng)治最久的皇帝。從他10歲開始,到58歲生命結束,他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0歲到20歲,他只是一個象征性的權威,凡事依大學士張居正而行;20歲以后,他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于政務;后期怠于政事,酒色財氣,醉生夢死。
萬歷小皇帝
隆慶六年五月二十二日,宮中傳出穆宗病危的消息。三天之后,即二十五日,內(nèi)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召入宮中。高拱等人進入寢宮東偏室,見穆宗坐在御榻上,榻邊簾后坐著皇后、皇貴妃,10歲的太子朱翊鈞就立在御榻的右邊。穆宗 抓住高拱的手,臨危托孤:“以天下累先生”,“事與馮保商榷而行!苯又,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馮保宣讀給太子朱翊鈞的遺詔: “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豫,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并司禮監(jiān)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yè)!比o臣即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人。司禮監(jiān)的地位也很重要,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兼提督東廠馮保其實也在顧命之列。三位大學士受托之后,長號而出。第二天,隆慶皇帝即崩于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改元萬歷。
按照穆宗的布置,高拱是外廷的顧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宮中,小皇帝自然還得依靠馮保。但是,馮保與高拱的關系非常惡劣。此前,司禮監(jiān)幾次掌印太監(jiān)職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薦 了陳洪、孟沖,就是不愿讓馮保做掌印太監(jiān)。馮保此人知書達禮,又喜愛琴棋書畫,很有涵養(yǎng),所以很受穆宗的喜愛。馮保利用皇權更迭之間的權力真空,輕松地通過一道遺詔,就驅 走了孟沖,自己做了掌印太監(jiān)。但是,就高拱來說,對馮保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給事中程文、吏科都給事中雒遵、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都開始彈劾馮保。 由此,一場政治斗爭勢必不免。斗爭中,沖突雙方是馮保和高拱,而張居正表面上是幫助高拱的。但是,實際上,張居正與馮保關系非常密切,早就預謀趕走高拱了。據(jù)高拱后來回憶說,張居正每次看護小皇帝讀書,總是和馮保到文華殿東小房里密談,直到小皇帝講學完畢才結束。高拱與張居正本同屬穆宗裕邸舊臣,關系甚睦,“兩人歡相得,不啻(chì)兄弟”。但是,張居正顯然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一方面贊同高拱驅逐馮保的建議,一方面與馮保密謀如何驅逐高拱。高拱則自視甚高,把事情的復雜性估計過低,加上性格粗直,容易被人揪住辮子。馮保想起穆宗剛死的時候,高拱在內(nèi)閣對同僚們說的一句話——“十歲太子 如何治天下?”馮保深知,這句話足以扳倒高拱。于是,馮保到皇太后和皇太貴妃那邊說:“高拱斥太子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皇太后和皇太貴妃聽后都大驚,萬歷小皇帝聽了面色立即大變。六月十六日早朝,宮中傳出話來:“有旨,召內(nèi)閣、五府、六部眾至!备吖芭d高采烈,以為將頒布驅逐馮保的詔旨。張居正則面色如水,心中有數(shù)。到會極門時,太監(jiān)王榛(zhēn)已捧圣旨出,說:“張老先生接旨!”接下來宣讀:“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專。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 拱著回籍閑住,不許停留。”這一段話,可驚得高拱面如死灰,汗下如雨,渾身癱軟,伏地不能起。第二天,高拱坐著一輛騾車離開京城,由于仆婢都逃逸了,身上沒多少錢,只能到一些小店里吃飯。一直到了良鄉(xiāng),才得到張居正為他請來的驛傳勘合,可以坐著政府的驛傳還鄉(xiāng)。高拱一走,高儀也坐不住了,驚得嘔血三日而亡。至此,三位內(nèi)閣顧命大臣中只剩下張居正一人,擔當輔弼小皇帝的重任。從此以后,萬歷朝的前10年,小皇帝的生活基本上是受三個人的規(guī)范:一個是自己的母親慈圣李太后,一個是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一個是內(nèi)閣大學士張居正。
神宗需要侍奉兩位母親。一位是嫡母仁圣皇太后,即原來穆宗的皇后陳氏;一位是生母慈圣皇太后李氏。仁圣皇太后體弱多病,不能生育,卻很疼愛小皇帝。據(jù)說,小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經(jīng)常去皇后那里玩。陳氏每次聽見太子跑的鞋聲,就非常高興。所以,神宗雖然尊崇自己的生母李氏,即改變過去皇帝生母只稱“徽號加太后”的慣例,為李氏加“皇”字,稱“慈圣皇太后”,但是,對于嫡母仁圣皇太后始終非常尊敬,一視同仁,備極孝心。當時人稱神宗之孝順,乃“古今帝王之孝所稀有也”。比起他的祖父世宗以宮廷逼仄的理由勒令孝宗張皇后遷居于宮城幽僻之地來,神宗顯然是有情有義得多。不過,小皇帝的監(jiān)護人主要還是生母慈圣皇太后。慈圣皇太后生性淳樸善良。例如,她雖然母以子貴,但是對于仁圣皇太后卻非常恭敬。萬歷九年(1581)她為女兒壽陽公主選駙馬的時候,面對侯拱宸等三位候選人,唯獨選擇了衣冠樸素、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侯拱宸,還說:“此子渾樸不雕,真我家兒也!睂τ趦鹤樱仁ヌ笠惨恍南胱屗蔀橐粋有為之君。據(jù)說,太后“教帝頗嚴”。每次萬歷小皇帝不讀書,李太后就命令皇帝跪在地上。要上朝的一天,五更時分太后就到皇帝睡覺的地方,叫他起來,命太監(jiān)們把小皇帝扶起來,為他洗臉,催他上駕。有一次,小皇帝在宮中喝多了一點酒,命內(nèi)侍唱歌。內(nèi)侍回答說不會唱。小皇帝大怒,說內(nèi)侍竟敢抗旨,拿起劍就刺 ,在左右的勸解下,小皇帝玩耍般地割了兩個內(nèi)侍的頭發(fā),算是將他們“斬首”了。這件事傳到了慈圣皇太后的耳朵里。太后非常生氣,命小皇帝在地上跪了很久,歷數(shù)他的過錯。小皇帝嚇得涕泗橫流,請求讓他改正錯誤。這事才算了結。還有一次,皇帝在太監(jiān)孫海、客用的引導下喝了酒,受二人的引誘將馮保的兩名養(yǎng)子打傷,又騎馬直奔馮保的住所。馮保被嚇得只能抱起巨石撐住大門。第二天,馮保將此事稟告太后。慈圣皇太后立即換上青布衣服,不帶首飾,命召閣、部大臣,要謁告太廟,將萬歷小皇帝廢了。小皇帝嚇壞了,趕緊前去請罪。太后說:“天下大器難道就是您可以繼承的么?”意思是要改立神宗的弟弟潞王。神宗跪在地上哭了多時,皇太后才肯寬恕。
慈圣皇太后與太監(jiān)馮保都喜歡書法。所以,神宗很小的時候書法就極為工整。馮保在宮中,被皇帝稱作“伴伴”、“大伴”。萬歷小皇帝對于馮保非常畏懼。每次萬歷小皇帝與小太監(jiān)玩的時候,看到馮保來了,就正襟危坐,說:“大伴來了。”馮保的職責不但是對皇帝實行 一般的教育,有時還要代皇帝朱批。因此,他與張居正之間的聯(lián)系要緊密一些。實際上,正因為內(nèi)有馮保,外有張居正,萬歷初年的新政才能順利地推行。大臣與宦官勾結,本來是一件極讓人痛心的事情,但是,對于一心為國的張居正來說,對于整個國家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湖廣荊州府江陵人。他比較喜歡禪學,又曾自號“太和居士”。他對于佛教華嚴宗的《華嚴經(jīng)》很感興趣。萬歷元年(1573),他在寫給一位朋友李中溪的信中說:“前年冬,偶閱《華嚴》悲智偈,忽覺有省。即時發(fā)一弘愿:u2018愿以深心奉塵剎,不于自身求利益。u2019”其實,萬歷元年(1573)至萬歷十年(1582)的10年中,輔弼小皇帝的張居正倒確實是全心地為朝廷辦事。應當說,佛教華嚴宗的獻身精神,造就了后來“工于謀國,拙于謀身”的張居正。對于小皇帝,張居正是無比忠心,有時忠心得有點肉麻。例如,張居正有一次在奏疏中對皇帝說:“今伏荷皇上天語諄諄,恩若父子。”40歲的張居正將10歲的皇帝比作父親,倒也有趣。但是,實際上張居正對于小皇帝的輔導和關懷,也是無微不至的。他為皇帝安排了詳盡的視朝和講讀的日程表。大至朝廷用人之道,小至宮中的一些小節(jié),張居正都要細細地與皇帝說。有一次,小皇帝想搞一次元宵燈火,張居正就說:“將燈掛一些在殿上,就可以盡興了。不需要再搞什么燈棚。接下來的幾年還要有許多大事,例如皇上的大婚、潞王的出閣,每件事都要花很多錢,天下民力有限,還是節(jié)省一點好!毙』实鄣挂仓,說:“朕極知民窮,按先生的話辦吧!毙』实蹖τ趶埦诱彩欠浅5淖鹁,從來不稱名道姓,而是稱“先生”,所下的詔令,凡提及張居正時,都寫“元輔”。萬歷二年(1574)五月八日,皇帝在講讀完畢之后,聽說張居正腹痛,就親手調(diào)制了一碗辣面,并要次輔呂調(diào)陽陪著張居正一塊吃,其意圖是要以辣熱攻治腹 痛。皇帝對于張居正,有充滿人情味的一面。他聽說張居正的父母都還健在,非常高興,賜給兩位老人很多的東西。
萬歷朝的前10年,政府在張居正的領導下,面貌煥然一新。張居正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內(nèi)閣稽查六科,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與都察院稽查巡撫、巡按,巡撫、巡按考察地方官員。這樣一來,內(nèi)閣成為政治運轉的中軸,而吏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在經(jīng)濟上,張居正實行清丈田糧、推廣一條鞭法,結果清查出了大量的隱匿、遺漏田地,在稅收上則將一切徭役折銀,按丁、糧加以攤派,簡化了稅收的條目,也改變了過去賦役不均的狀況。這一切舉措,又都是在小皇帝的支持下進行的,對于明王朝的經(jīng)濟狀況,有非常大的成效。戶部管轄的太倉庫的收入,從隆慶時期的每年200萬兩銀左右升至萬歷初年平均每年三四百萬兩,京師糧食的貯量也往往是隆慶年間的三倍左右。這一切,都是張居正的功勞。只不過,張居正也許忘了,10年間,除了國家財富的激增之外,小皇帝已經(jīng)不再是昔日的小皇帝了,而是一個成長為近20歲的青年。在他年輕的心中,除了有對張居正的感激之外,是否也有無法施展自己身手的遺憾呢?如果真是這樣想,那么要成為大權獨攬的真正皇帝,萬歷小皇帝就必須擺脫張居正的影響。這樣的契機直到萬歷十年(1582)才姍姍來遲。當初的萬歷小皇帝,此時已經(jīng)是大婚4年的青年。
親政時期
神宗親政之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算已死的張居正。萬歷九年(1581)七月張居正患病;疾〉脑颍瑩(jù)說是“積熱伏于腸胃,流為下部熱癥。又多服涼藥,反令脾胃受傷”。當時一些學者像王世貞、沈德符,都推斷張居正喜歡服用春藥,以致熱氣向下或向上發(fā)散。張居正在冬天的時候,頭上不敢戴貂皮帽,就是因為熱氣上沖于頭。所以說,張居正的病情,實在是因為他的個人生活的奢侈靡爛所致。當然,張居正操勞國事,過度疲勞,亦是病因之一。從萬歷九年到萬歷十年間,張居正一直沒有請假,堅持辦公。次年二月,張居正舊病復發(fā),雖然屢經(jīng)名醫(yī)醫(yī)治,但是張居正自己也知道,自己“精力已竭”,“不過行尸走肉耳” !萬歷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一代名臣張居正終于病逝。神宗為之輟朝一天,給予張居正崇高的待遇:謚文忠,贈上柱國銜,蔭一子為尚寶司丞,賞喪銀500兩。然而,兩年之后 的萬歷十二年(1584)八月,神宗在都察院參劾張居正的奏疏中批示道:“張居正誣蔑親藩,侵奪王墳府第,箝制言官,蔽塞朕聰!瓕鄟y政,罔上負恩,謀國不忠。本當斷棺戮尸,念效勞有年,姑免盡法追論!边@時候的張居正一家,已經(jīng)被抄家。張府人口,一些老弱婦孺因為來不及退出被封閉于張府,餓死十余口;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留下了一份“丘侍郎(橓)、任巡按,活閻王!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何忍陷人如此酷烈”的遺書,自縊身亡;張居正80歲的老母還是在首輔大學士申時行的請求下才留有一所空宅和10頃田地。張居 正恐怕生前絕對不能想到,他死后竟然會遭到一手扶持的神宗如此無情的懲處!神宗這種一百八十度的態(tài)度轉變,顯然是他長久地處于張居正的約束之下的心理變態(tài)后的大發(fā)泄。而張居正的政治悲劇,原因有很多方面。首先,張居正過度自信,沒有給皇帝足夠的自信,威權震主,最后才引來了皇帝的報復。其次,張居正執(zhí)政的時期過于專權,得罪的官員太多。被張敬修罵作活閻王的丘橓即其一。丘橓,諸城人,性格剛直,好爭論。隆慶年間罷官在家。神宗初年,很多言官向朝廷推薦丘橓。但張居正很厭惡他,沒讓他重新出來做官。神宗深知這層關系,等張居正死后,特派丘橓跟太監(jiān)張誠去抄張家。丘橓用法酷烈,不免有公報私仇的嫌疑。張居正奪情一事,也開罪了許多正直的士大夫。禁講學一事,又開罪了許多知識分子。最后,張居正對于慈圣皇太后的父親李偉等人,沒有給予充分的方便,以致神宗清算張居正時,慈圣皇太后并沒有為張居正說話。如此看來,張居正是一個極自信的人,所以不能虛己待人,而是過于刻毒專制。所以,招來報復,某種層面上來說是咎由自取。但是,對于神宗來說,清算張居正是自己開始親政的基礎,推倒張居正,也就樹立了皇帝自己的權威。
神宗稱張居正“罔上負恩”,其實他自己何嘗不是忘恩負義?
繼張居正而任首輔大學士的張四維、申時行,目睹張居正生前的寵榮和死后的受辱,自然再不敢以張居正為榜樣。因此,曾經(jīng)以才干受張居正賞識的申時行,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吸取張居正的教訓,一方面順從皇帝,一方面用誠意打動整個文官政府。一句話,申時行是 一個典型的和事佬。這位來自富饒的蘇州府長洲縣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狀元,正如他的字“汝默”一樣,力求清靜,但也被人視為“首鼠兩端”。他在任上,開創(chuàng)了兩項很惡劣的先例——章奏留中和經(jīng)筵講義的進呈,他也因此被人批評為要為神宗的“荒怠”負責。章奏留中,就是皇帝對于大臣們送上來的奏疏不予理睬,放在宮中,既不批示,也不發(fā)還。經(jīng)筵講義的進呈,就是皇帝不需要參加經(jīng)筵,經(jīng)筵講官們只需要把他們的講義送到宮中就可以了。這兩件慣例的養(yǎng)成,就徹底地切斷了皇帝與大臣們交流的渠道。其實,要讓申時行為神宗的荒怠負責,無疑是不公平的;实奂纫H政,大臣們就應當無為;皇帝既要無為,大臣們就更應當謙遜地表示順服。這才是神宗的心態(tài)。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神宗從他的祖父那里隔代遺傳下來的,除了自大心理之外,還有乾綱獨斷的心態(tài)。神宗是一個權力欲極重的人,而且,與他的父親不同,他不是一個平庸的君主。實際上萬歷一朝的大事,如萬歷三大征,還都是在神宗的布置下進行的。所謂萬歷三大征,是指在東北、西北、西南邊疆幾乎同時開展的三次軍事行動:平定啺菖崖遙輝秸黃蕉ㄑ鈑α馴洹?/b>
平定啺菖崖?/b>
啺菔敲曬坯讒安咳,嘉靖臅忆投降明朝眹耀郑印,后来官至宁夏副总兵。万历十七妮?589),啺菀愿弊鼙率恕6訂承恩襲為指揮使,充巡撫門下旗牌官。啺菟較呂鐨鈦艘慌,组成一支册j肪,见明军兵马不整,就有反砰惍心。万历二十妮?592)二月, 啺縈虢嵋逍值芰醵珪D同時發(fā)難,殺寧夏巡撫黨馨,繳去總兵張維忠的印信。劉東旸自任總兵,喅卸魑弊鼙,啺轂橹\主,扯旗反叛,企圖占據(jù)寧夏,自為一個割據(jù)政權。當時,朝廷對于蒙古的羈縻政策因俺答汗之死,漸漸失控。啺莨唇岷猶椎拿曬牌銼笸劑梢黃。明朝总掇I貉г環(huán)矯媲卸蝦猶椎拿曬牌銼雴拜之間的通道,一方面圍住寧夏。在朝廷,神宗命大臣各獻平叛之策。當時的兵部尚書石星提出的方案是掘開黃河之堤,以黃河之水灌淹寧夏城,則“一城之人盡為魚鱉”;御史梅國楨推薦原任總兵李成梁前往平叛;甘肅巡撫葉夢熊請命討賊。神宗后來對于三種方案竟然都能接受,一方面命葉夢熊趕赴寧夏;一方面命李成梁出征寧夏。李成梁當時在遼東,便命其子李如松前往。神宗還下命懸賞緝拿啺蕕熱。禂囁六詳n某峭庖丫形貉г、蔑堹桢、叶脺u、泪摽O傻仁Т缶晌貉г騁壞鞫取5牽貉г治薏擼χ髡邪。震t蒙褡詿笈暈錳錳斐谷荒魏尾渙誦┟蔥〕,成何体统?七詳n褡讜誚擁郊嗑訪飯宓木楸ǜ婧,果断地以叶脺u莧〈宋貉г,并将魏学曾逮回京碃楷并直接部史w骸熬觶ɑ坪櫻┧喑侵,毋得异同误?!奔热蛔罡弋斁忠呀(jīng)下令灌城,前方的將領自然再無異議。于是,當初在反對俺答封貢中 似乎沒有多少遠見的葉夢熊,這時顯得非常有膽略。他在七月十七日之前,圍著寧夏城筑了一道長約1700丈的長堤,將寧夏城圍成一個水泄不通的池塘,然后掘開黃河大堤,向寧夏城灌水。八月,城中糧食短缺。同時,李如松擊敗了從河套來援的蒙古騎兵。九月,明軍攻破寧夏城南城。但是,叛軍退據(jù)的大城依然易守難攻,明軍的攻勢受挫。這時,一個名叫李登的賣油郎,挑著擔子在街上邊走邊唱:“癰之不決,而狃于痏(wěi);危巢不覆,而令梟止!北O(jiān)軍梅國楨將他請入營中,讓他帶著三封書信去見喅卸鰲@畹酋艘蛔悖掛謊郟諑飛細揪筒槐蝗俗⒁。他将噎h(huán)廡漚桓鴨承恩,勸喅卸魎擔簡氏有功于朝廷,監(jiān)軍深為可惜,可殺劉東旸以自效;接著,李登又去見了劉東旸、許朝,勸他們說:首亂是喪,将军为汉人,何苦代嚷栜过?这个离间计果葢褧瘭。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殺土文秀,接著,喅卸魃繃醵珪D、許朝,投降明軍。九月十八日,明軍進城,剿滅了啺蕕牟醞肪,啺葑詺。喅卸韉熱吮謊航餼┏恰V鏈,宁镶c蕉ā?/p>
援朝之戰(zhàn)
援朝之戰(zhàn),也是始于萬歷二十年(1592)。這一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小西行長等人領兵20萬從釜山登陸。沉 湎享樂的朝鮮國王根本就無法抵御,只會頻頻遣使向明朝求救。消息傳來,神宗立即做了三項準備:一,令兵部向朝鮮派遣援兵;二,命遼東、山東沿海整頓軍備,小心戒備;三,如果朝鮮國王進入明朝境內(nèi),擇地居之。但是,當時的兵部尚書石星,確是無能之輩,只派一個游擊史儒率少量兵馬入援朝鮮。對于20萬日軍來說,這無異于羊入虎口,史儒戰(zhàn)死;隨后趕到的副總兵祖承訓也只有3000兵馬,結果也是僅僅只身逃脫 。這兩仗的大敗,激怒了神宗。于是,神宗命宋應星為經(jīng)略,從西北前線調(diào)回李如松,一齊東征。宋應星貪生怕死,說自己帶兵要講究什么“一字兵法”:用兵一萬,要造車360輛,火炮72000 門,弓弩27000副,氈牌2000面,弩箭數(shù)百萬枝,以及火藥、火槍之類,要兵部先給他準備齊全,方肯出征。御史郭實于是彈劾宋應星擔任經(jīng)略一職不恰當。宋應星便干脆順水推舟,要求辭職。神宗申斥了宋應星一番,宋應星才不得不出征。幸好,擔任前線指揮的有名將李成梁之子李如松,能征善戰(zhàn)。明軍前幾仗打得都很成功,但在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在碧蹄館附近遭日軍伏擊,損失慘重。雙方最后決定議和。日本方面撤兵南下,朝鮮漢城以南的大片國土恢復。日本方面,以與明朝通貢為和談的條件。神宗一面敦促朝鮮國王練兵自守,一面與群臣商量是否與日本通貢。萬歷二十二年(1594)十二月,明朝和日本方面互遣使節(jié)。明朝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豐臣秀吉身著明朝的冠服,迎接明朝的使臣。事情似乎得到了解決。然而,兩年之后即萬歷二十四年(1596)十二月,豐臣秀吉不遵守當初議和的條款,發(fā)動第二次朝鮮戰(zhàn)爭。明朝遂于次年正月以邢玠為總督,楊鎬為經(jīng)略,再次出援朝鮮。但是,明軍這一次在島山附近再遭慘敗。萬歷二十六年(15 98)正月,明軍退守到平壤南部的王京,與日軍進入相持階段。但是,七月九日豐臣秀吉死去的消息,讓日軍士氣低落,陣腳大亂。明軍遂發(fā)動攻擊,日軍無心戀戰(zhàn),紛紛登船渡海東歸。中朝聯(lián)軍與撤退日軍在東南露梁海面發(fā)生激戰(zhàn),明將鄧子龍,朝鮮將領李舜臣指揮軍隊奮勇殺敵、將日軍殺得大敗。鄧、李二將亦戰(zhàn)死海上。這一次援朝之戰(zhàn),雖然耗損巨大,但對于確保明代的海防與東北邊疆,意義非常之大。
平定楊應龍叛亂
萬歷二十七年(1599)二月,神宗命令還在朝鮮戰(zhàn)場的幾支部隊迅速移往西南,其中包括最能征戰(zhàn)的總兵劉綎(tínɡ)的部隊。此行的目的地是四川的播州。明代在播州設立播州宣慰使司,其駐地約相當于今遵義市。播州宣慰使姓楊,世代為當?shù)氐耐了。隆慶五年(1571),生性雄猜、陰狠嗜殺的楊應龍世襲了父親楊烈的宣慰司一職。萬歷十四年(1586),神宗又賜楊應龍都指揮使銜。但是,楊應龍對于四川的官軍弱不經(jīng)戰(zhàn)的士氣看在眼里,早就想占據(jù)整個四川,獨霸一方。他的居所都是雕龍飾鳳,又擅用閹宦,儼然是一個土皇帝。從萬歷二十年(1592)起,楊應龍就時叛時降,反復不定。萬歷二十七年(1599)二月,貴州巡撫江東之派都指揮使楊國柱討伐楊應龍,結果三千軍隊全軍覆沒,楊國柱戰(zhàn)死。當時,朝鮮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束。因此,神宗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楊應龍問題。他任命李化龍為湖廣、川貴總督,兼四川巡撫,郭子章為貴州巡撫,討伐播州叛軍。萬歷二十八年(1600)初,各路兵馬陸續(xù)匯集播州附近。李化龍持尚方寶劍,主持討伐全局,坐鎮(zhèn)重慶;郭子章以貴州巡撫坐鎮(zhèn)貴陽;湖廣巡撫支大可移駐沅江。明軍分兵八路進剿:總兵劉出綦(qí)江;總兵馬禮英出南川;總兵吳廣出合江;副總兵曹希彬出永寧;總兵童無鎮(zhèn)出烏江;參將朱鶴齡出沙溪;總兵李應祥出興隆衛(wèi);總兵陳璘出白泥。每路兵馬3萬,共計20余萬人。這種安排,足以說明神宗對于剿滅楊應龍的決心。八路大軍中,以劉所部最為驍勇善戰(zhàn)。綦江在播州的北面,楊應龍也重點屯兵于此,以他的兒子楊朝棟親自領苗兵數(shù)萬進行防守。然而,苗兵每遇上身先士卒的劉,只會大叫:“劉大刀至矣。”往往不戰(zhàn)而潰。羅古池一戰(zhàn),楊朝棟差點被俘。劉率軍一直攻到了婁山關下。婁山關是楊應龍老巢海龍囤的門戶,與海龍囤并稱天險,易守難攻,但是,卻被劉在四月至六月兩個月內(nèi)連續(xù)攻破。六月初六日,楊應龍與愛妾周氏、何氏關 門自縊,兒子楊朝棟、弟楊兆龍被俘。戰(zhàn)役前后歷時114天,斬殺楊應龍的部隊2萬人。萬歷二十八年(1600)十二月,李化龍班師回朝,并將楊朝棟等69人押解到京師,磔于市。至此,平播一戰(zhàn)以完勝結束。這一戰(zhàn),雖然耗費了湖廣、四川、貴州三省財力,但是,正如當時的官員朱國楨所說,如果不平定播州,四川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就要紛紛效仿楊應龍,非但四川不保,云南、貴州也可能不保。后來,瞿九思編《萬歷武功錄》,稱平定楊應龍是“唐宋以來一大偉績”,大概也是從確保西南版圖的效果來說的吧。
從萬歷三大征看來,神宗絕不是一個平庸的皇帝。雖然,我們可以說他是好大喜功,但是不要忘了,他在給朝鮮國王的信中始終強調(diào)朝鮮要力求自保的事實。實際上,神宗對于每一次軍事行動,似乎都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而且,在戰(zhàn)爭過程中對于前線將領的充分信任、對于指揮失誤的將領的堅決撤換,都顯示了神宗的膽略。當然,神宗的荒怠、好色,也是不容否認的。但在這
些的背后,是明神宗的心機。在48年朝廷斗爭中,神宗對朝政依然無微不至。到了萬歷四十七年,明神宗身體極不好,已經(jīng)沒有經(jīng)歷,將領的荒涼,是明朝喪失大量精兵。但可以說,明神宗雖然表面上怠政,實際上卻萬歷一朝比任何一朝都忙。明朝不亡于明神宗,這是肯定的。
醉夢之期
孟森在他的《明清史講義》內(nèi)稱神宗晚期為“醉夢之期”,并說此期神宗的特點是“怠于臨朝,勇于斂財,不郊不廟 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那么,神宗是什么時候從一個立志有為的皇帝變成一個荒怠的皇帝呢?又是什么東西讓皇帝墮落得如此厲害呢?雖然,按照晚明的一位名士夏允彝的說法,神宗怠于臨朝的原因,先是因為寵幸鄭貴妃,后是因為厭惡大臣之間的朋黨斗爭。但是,學者們也以為,神宗之怠于臨朝,還因為他的身體虛弱的原因。當然,身體虛弱的背后,是酒色財氣的過度。
萬歷十七年(1589)十二月,大理寺左評事雒于仁上了一疏,疏中批評神宗縱情于酒、色、 財、氣,并獻“四箴”。對皇帝私生活這樣干涉,使神宗非常惱怒。幸好首輔大學士申時行婉轉開導,說皇帝如果要處置雒于仁,無疑是承認雒于仁的批評是確有其事,外面的臣民會信以為真的。最后,雒于仁被革職為民。在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中,神宗曾召見申時行等人于毓德宮中,“自辨甚悉”。神宗對內(nèi)閣大學士們說:“他說朕好酒,誰人不飲酒?……又說朕好色,偏寵貴妃鄭氏。朕只因鄭氏勤勞,朕每至一宮,她必相隨。朝夕間她獨小心侍奉,委的勤勞!逓樘熳,富有四海之內(nèi),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財皆朕之財。…… 人孰無氣,且如先生每也有僮仆家人,難道更不責治?”看來,神宗根本不承認雒于仁的批評。的確,明末社會好酒成風。清初的學者張履祥記載了明代晚期朝廷上下好酒之習:“朝廷不榷酒酤,民得自造。又無群飲之禁,至于今日,流濫已極!嬚呗蕯(shù)升,能者無量!嬀苹蚪K日夜。朝野上下,恒舞酣歌!币馑际钦f,明代后期對于酒不實行 專賣制度,所以民間可以自己制造酒,又不禁止群飲,飲酒成風。喝酒少的能喝幾升,多的無限量,日夜不止,朝野上下都是如此。神宗的好酒,不過是這種飲酒之風的體現(xiàn)罷了。神宗在17歲的時候,曾經(jīng)因為醉酒杖責馮保的義子,差點被慈圣太后廢掉帝位。這件事他倒是承認。至于說到好色,神宗雖然似乎不及他的祖父,但卻一點也不遜色于他的父親。他在萬歷十年(1582)的三月,就曾效仿他的祖父世宗的做法,在民間大選嬪妃,一天就娶了“九嬪”。而且,神宗竟然還玩起同性戀的勾當,即玩弄女色的同時,還玩弄小太監(jiān)。當時宮中有10個長得很俊定陵出土的刺繡百子女夾衣秀的太監(jiān),就是專門“給事御前,或承恩與上同臥起”,號稱“十俊”。所以,雒于仁的奏疏中有“幸十俊以開騙門”的批評。這一點,神宗與當初荒唐的武宗有一點類似。至于貪財一事,神宗在明代諸帝中可謂最有名了。他在親政以后,查抄了馮保、張居正的家產(chǎn),就讓太監(jiān)張誠全部搬入宮中,歸自己支配。為了掠奪錢財,他派出礦監(jiān)、稅監(jiān),到各地四處搜括。
酒色的過度,使神宗的身體極為虛弱。萬歷十四年(1586),24歲的神宗傳諭內(nèi)閣,說自己“一時頭昏眼黑,力乏不興”。禮部主事盧洪春為此特地上疏,指出“肝虛則頭暈目眩,腎 虛則腰痛精泄”。萬歷十八年(1590)正月初一,神宗自稱“腰痛腳軟,行立不便”。萬歷三十年(1602),神宗曾因為病情加劇,召首輔沈一貫入閣囑托后事。從這些現(xiàn)象看來,神宗的身體狀況實是每況愈下。因此,神宗親政期間,幾乎很少上朝。他處理政事的主要方法 是通過諭旨的形式向下面?zhèn)鬟f。萬歷三大征中邊疆大事的處理,都是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在三大征結束之后,神宗對于大臣們的奏章的批復,似乎更不感興趣了。所以,神宗荒怠的情形,還真有前后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不愿意上朝聽政;后一階段是連大臣們的奏章也不批復,直接“留中”不發(fā),不代表不關心。但是,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是政府的惟一決策者。一旦皇帝不愿處置但又不輕易授權于太監(jiān)或大臣,整個文官政府的運轉就可能陷于停頓。到十七世紀初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官員空缺的現(xiàn)象非常嚴重。萬歷三十年(1602),南、北兩京共缺尚書3名、侍郎10名;各地缺巡撫3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66名、知府25名。按正常的編制,南、北二京六部應當有尚書12名,侍郎24名,這時總共缺了近三分之一。到萬歷四十一年(1613)十一月,南北兩京缺尚書、侍郎14名。地方的行政管理,有時必須由一個縣的知縣兼任鄰縣的知縣。由這樣的情形,我們可以想見萬歷后期政府運作的效率。神宗委頓于上,百官黨爭于下,這就是萬歷朝后期的官場大勢。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門戶之爭日盛一日,互相傾軋。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名目眾多。正如梁啟超說,明末的黨爭,就好像兩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這樣的惡果,未嘗不是由神宗的荒怠造成的。而《明史》對于明神宗的蓋棺論定是這樣表述的:“論者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 還是有爭議的。因為明神宗身體不好,在這種情況下,依然能大體的掌控著朝廷,已經(jīng)非常好了。
萬歷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朱翊鈞病逝,十月葬于定陵。300多年以后,他的墳墓定陵被發(fā)掘。1958年,在考古學大師夏鼐的指揮下,神宗的梓宮(棺槨)被開啟。在厚厚的龍袍下面,掩藏著神宗的尸骨。尸骨復原后的結論是:“朱翊鈞生前體形上部為駝背。從骨骼測量,頭頂至左腳長1.64米!1966年8月24日下午,“地主階級的總頭目”神宗 的尸骨被砸爛、焚燒。這位曾經(jīng)統(tǒng)治中國48年的駝背皇帝,終于化作一縷青煙遠去。
朱翊鈞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翊鈞
出生: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
卒年: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
享年:58歲
屬相:豬
在位:48年
年號:萬歷
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廟號:神宗
陵寢:定陵
父親:明穆宗朱載垕
母親:李貴妃
初婚:16歲
繼位人:明光宗朱常洛
最得意:萬歷三大征
最失意:皇三子朱常洵做不成太子
最痛心:薩爾滸一戰(zhàn)喪師10萬
最不幸:身體虛弱,疾病纏身
最擅長:掌控大臣,與其斗爭
皇后:
孝端皇后 王皇后
孝靖王太后 王恭妃,生明光宗。
妃嬪:
皇貴妃鄭氏,原封貴妃,鄭貴妃生皇三子。
王榮妃
劉昭妃
李德妃
李順妃
子:
長子 朱常洛 明光宗
次子 朱常溆 邠哀王
三子 朱常洵 福恭王
四子 朱常治 沅懷王
五子 朱常浩 瑞王
六子 朱常潤 惠王
七子 朱常瀛 桂端王
八子 朱常溥 永思王
女:
第一女榮昌公主,母孝端皇后王氏,萬歷九年十二月生。萬歷二十四年下嫁楊春元。四十四年,春元卒。久之,主薨。
第二女靜樂公主,生于萬歷十一年十一月乙巳,薨于萬歷十三年閏九月戊午,年僅2歲
第三女云和公主,神宗第三女,母王榮妃,六歲夭折。
第四女云夢公主,神宗第四女,母孝靖皇后王氏,光宗同母妹也。早夭。
第五女仙居公主,母李德嬪,萬歷十二年四月甲午薨,年不足半歲
第六女靈丘公主,母李德嬪,生于萬歷十六年八月甲午,萬歷十七年五月庚申薨,未逾歲。
第七女壽寧公主,母皇貴妃鄭氏,二十七年下嫁冉興讓。主為神宗所愛,命五日一來朝,恩澤異他主。崇禎十六年薨,年六十。崇禎時,洛陽失守,莊烈帝命興讓同太監(jiān)王裕民、給事中葉高標往慰福世子于河北。都城陷,興讓死于賊。
第八女泰順公主,母李德嬪。
第九女香山公主,母李德嬪,萬歷二十七年正月庚戌賜名軒,六月庚寅即薨,年不逾歲。
第十女天臺公主,母李順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