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明珠 - 簡介
尚明珠,女,京劇旦角。北京人。出生于1939年8月,農歷己卯年。國家一級演員。
尚明珠 - 經歷
自幼隨母尚凌云學戲,12歲登臺演出《貴妃醉酒》、《紅娘》、《楊排風》等。1953年拜荀慧生為師,1960年受到梅蘭芳的賞識并予精心傳授,1956年曾參加中央慰問團到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慰問演出,1958年創(chuàng)作主演現(xiàn)代京劇《汽車城》、《紅衣公主》并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演出神話劇《紅衣公主》。1965年主演現(xiàn)代戲《渤海漁歌》,參加華北局現(xiàn)代戲會演。在1960年在長春京劇團演出現(xiàn)代京劇《白毛女》中的喜兒。1970年天津文化局成立《海港》劇組扮演方海珍。1984年國慶三十五周年創(chuàng)造演出新編歷史劇《負子圖》主演馬皇后,受到天津各級領導及中央文化部藝術局長俞琳、戲曲理論家著名導演阿甲等的重視,并參加華北地區(qū)五省市調演。1987、1990、1995年隨天津青年京劇團赴香港任顧問藝術指導,1990年隨中國京劇藝術團赴香港參加“紀念徽班進京二百周年”演出,1994年隨北京京劇院赴香港參加第二屆神州藝術節(jié)及紀念梅蘭芳一百周年演出均譽滿香江。1997年隨中國京劇藝術團赴香港慶回歸(七一)香港大型活動頒與感謝狀。她扮相端莊秀麗,雍容華貴,嗓音圓潤,明亮,清脆高亢。
尚明珠 - 曾任職
全國第四、五次婦代會代表、天津人大代表、和平區(qū)人大常委,現(xiàn)任天津市政協(xié)委員、和平區(qū)政協(xié)常委、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天津劇協(xié)理事、天津京劇基金會理事。天津市表演藝術咨詢委員會。
尚明珠 - 活動年表
1957年,農歷丁酉年:東北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劇團改稱遼寧京劇團
東北戲曲研究院京劇實驗劇團改稱遼寧京劇團。主要演員有:秦友梅、尚凌云、尚明珠、徐菊華、楊元勛、焦麟昆、管韻華、尹月樵、諸世芬、張小賢、李春元等。
1987年4月17日,農歷丁卯年三月二十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七場
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梅派藝術展覽演出。應觀眾要求,增加一場午場。
演出劇目
午場
《四郎探母》(梅葆玖、王志怡、李慧芳分飾鐵鏡公主,梅葆玥、耿其昌、楊乃彭分飾楊延輝,童芷苓(特邀),趙春亮,包式先,于萬增,溫玉榮,柳素霞,馬小曼,張重華,武孝忠)
夜場
《紅線盜盒》(李占華)
《黛玉葬花》(溫如華,鮑澤民)
《女起解》(尚明珠,穆祥熙)
《大登殿》(梅葆玥,李炳淑,李莉)
《斷橋》(杜近芳,于萬增,劉琪)
1987年4月19日,農歷丁卯年三月廿二日:1987年天津梅派藝術展覽演出第九場
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梅派藝術展覽演出。應觀眾要求,增加一場午場。
演出劇目
午場
“清唱專場”(丁至云、萬慧明、于萬增、馬小曼、王志怡、王則昭、劉琪、華文漪、吳穎、李占華、李秀英、李炳淑、李維康、李榮威、言興朋、李莉、張瑛、尚明珠、楊春霞、楊乃彭、耿其昌、夏慧華、梅葆玖、梅葆玥、童芷苓、蔡正仁等)
夜場
《四郎探母》(李維康、李秀英、梅葆玖分飾鐵鏡公主,梅葆玥、耿其昌、楊乃彭、言興朋分飾楊延輝,童芷苓,李慧芳,包式先,趙春亮,溫玉榮,柳素霞,馬小曼)
1990年10月,農歷庚午年: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
香港舉行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大陸與臺灣京劇演員首次同臺合作。
參加者有大陸的杜近芳、李世濟、梅葆玖、譚元壽、張春華、葉少蘭、劉長瑜、景榮慶、吳鈺璋、梅葆玥、王樹芳、于魁智、張學津、孫毓敏、馬長禮、俞大陸、張曼玲、馬玉璋等(中國京劇院、天津京劇團、戰(zhàn)友京劇團和北京京劇院共130人)和臺灣的郭小莊、王海波及香港名票李尤婉云等,陣容硬整,劇目眾多。
劇目有:
《鍘美案》(王海波,于魁智,尚明珠)
《紅鬃烈馬》(于魁智,許嘉寶等)
《四郎探母·交令出關》(于魁智等)
《徐母訓子》(王晶華,于魁智)
《文昭關》(于魁智)
《打金磚》(于魁智)
《群借華》(張學津,孫岳,葉少蘭,景榮慶)
《穆桂英掛帥》(梅葆玖)
《玉堂春》(李世濟)
《霸王別姬》(郭小莊,景榮慶)
《淮河營》(張學津)
《黃金臺》(馬長禮)
《借扇》(董文華)
《洪羊洞》(孫岳)
《紅娘》(孫毓敏)
《紅樓二尤》(孫毓敏)
《金玉奴》(孫毓敏)
《霍小玉》(孫毓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