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小福 - 個人簡介
時小福京劇青衣。原名慶,別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紉之,號贊卿,乳名阿慶。寓所名“綺春堂”,位于宣南豬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順胡同,祖籍江蘇吳縣。出生于1846年10月28日。嗓音委婉,高亢嘹亮,略欠圓潤,吐字發(fā)音真切,但仍不脫徽調(diào)味道,唱法屬陽剛性質(zhì),唱腔極富情韻,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yù)。她極少演花旦戲,由于早年受行當(dāng)所限,純系“抱肚子”青衣之演法,只重唱念不講身段。其唱喜用徽音,聽來別有味道。時小福與梅巧玲,時人稱其為四喜班之“二絕”。戲路極寬,昆亂不擋。且扮相秀麗端莊。庚子年已臥床不起,又遭八國聯(lián)軍兵擾驚嚇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門外。時小福 - 從藝經(jīng)歷
時小福12歲隨父母來到北京,后加入到四喜班名旦鄭秀蘭的“春馥堂”跟從徐阿福學(xué)習(xí)昆旦兼皮黃青衣。經(jīng)常在春臺、四喜、三慶各班演出。私淑于胡喜祿。成為四喜班主演之一。當(dāng)時人們稱四喜班中有二絕,一個是時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個是孫菊仙的《御碑亭》。時小福晚年兼演小生戲,如《孝感天》、《雁門關(guān)》、《打金枝》等。曾經(jīng)替梅巧玲掌管四喜班。清光緒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時小福與孫菊仙、李燕云、李連仲四人同時被選入升平署進(jìn)宮當(dāng)差。1886年被選為清官教習(xí)。曾以旦角演員身分,破例被委任精忠廟廟首。據(jù)傳時小福演戲常常用白酒飲場。光緒二十五年(1899),時小福應(yīng)朋友的邀請到京城名伶某王府演出堂會。其中有出《五花洞》,誰知臨場主演張靄卿竟然沒有來,時小福非常生氣,為了不使主人掃興,決定親自粉墨登場代為演出。主人很高興,盛宴款待以表謝意。不料時小福由于心情關(guān)系飲酒過量,第二天早上就臥病在床了,雖然經(jīng)過很多名醫(yī)診治,但都沒見好,始終臥床不起,又遭八國聯(lián)軍兵擾驚嚇,于庚子五月十七日病逝,葬于永定門外。享年54歲。時小福 - 代表劇目
時小福能戲極多,代表作有《陽關(guān)折柳》、《小宴》、《彩樓配》、《三娘教子》、《桑園會》、《二進(jìn)宮》、《汾河灣》、《武家坡》、《探寒窯》、《祭塔》、《南天門》等;他并能兼演小生,反串小生戲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門關(guān)》中的楊八郎及《打金枝》等。曾以《三娘教子》享譽(yù)一時。與孫菊仙、穆鳳山合演《二進(jìn)宮》一時無雙。
時小福 - 藝術(shù)人生
“天下第一青衣”時小福12歲隨父母來京,后入四喜班名旦鄭秀蘭之“春馥堂”,從徐阿福習(xí)昆旦兼皮黃青衣。他的嗓音高亢嘹亮,略欠圓潤。他的唱腔是私淑于胡喜祿,吐字發(fā)音真切,極富情韻,但仍不脫徽調(diào)味道,唱法屬陽剛性質(zhì)。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譽(yù)。時人稱四喜班中有二絕,一是時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是孫菊仙的《御碑亭》。他能戲極多,善演悲劇,也善于用水袖的功夫來表達(dá)劇中人物的性格和心情。他以演青衣唱工戲?yàn)橹,很少演花旦戲。曾以《三娘教子》享譽(yù)一時,與孫菊仙、穆鳳山合演《二進(jìn)宮》一時無雙。他晚年兼演小生戲,如《孝感天》、《雁門關(guān)》、《打金枝》等。他常于春臺、四喜、三慶各班演出。曾一度繼梅巧玲掌四喜班。1886年,他與孫菊仙、李燕云、李連仲四人同被選入升平署進(jìn)宮承差。曾以旦角演員身分,破例被委任精忠廟廟首。他的拿手戲,昆亂不擋,其代表劇目有《陽關(guān)折柳》、《小宴》、《彩樓配》、《三娘教子》、《桑園會》、《二進(jìn)宮》、《汾河灣》、《武家坡》、《探寒窯》、《祭塔》、《南天門》等;反串小生戲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門關(guān)》中的楊八郎等。
時小福 - 個人軼事
傾家蕩產(chǎn)只為戲
同治皇帝駕崩了,舉國致哀。清廷的規(guī)定:國喪100天內(nèi)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不準(zhǔn)動任何響器,100天后只許便衣登場。這對于靠唱戲吃飯的戲班來說,等于拆了灶臺。京城的戲班一片亂惶惶,那些小戲班早作了鳥獸散,即便如春臺、三慶這樣的名班,也只能開一半“戲份”。四喜班班主梅巧玲依然硬撐著門面,他已經(jīng)傾其積蓄,賠墊在戲班的開銷中。俗話說,坐吃山空,眼下,梅巧玲卻再也支撐不下去了。這日,梅巧玲來找時小福,難過地說:“眼看我們已經(jīng)傾家蕩產(chǎn),而國喪只過去了一半日子,怕是熬不過去了,不如就將戲班解散,日后有機(jī)會東山再起!睘榱藥椭非闪嶂螒虬啵「R惨呀(jīng)拿出了自己積蓄的大半,說:四喜班的處境他也清楚,只是四喜能成為近日京城的名班首選,靠的是日積月累,含辛茹苦,如今若散去,他日恐怕再也難成今日之氣候了!如果大哥執(zhí)意要散四喜班,小福便冒昧了,小福愿將四喜班接過來!就這樣,小福將諾大一個四喜班接了過來。此時的小福,堪說是“受命于危難之際”。但話好說,畢竟事艱難,時小福先是賣了家產(chǎn),又典當(dāng)了自己的行頭,最后,連當(dāng)年贈給夫人的錦盒也端了出來。然而,困難和窘迫依然一天一天逼迫著四喜班。
他沒與夫人說半句,就去了鴻福票號。鴻福票號的楊老板是個名票,最是喜歡小福的戲,因戲而人,十分鐘情小福,逢到喜慶,總要請小福來唱戲,今日見小福到,楊老板歡喜不盡,一邊拉小福廳上坐,一邊說:“小福兄弟,眼見得名班紛紛解散,肚里的戲蟲熬得好苦呢!”小福說:“時間也不會太久,再熬一熬,便可喂那戲蟲了!”楊老板說:“說的是。不過,最最難熬的還是你們,對了,四喜班情況如何?”時小福說:欠著楊大哥的,如今舊賬未了,新賬又添,小福本已羞愧難當(dāng),如果楊大哥不愿聽從小福,小福今日寧愿不再請求大哥了!”說罷,便要起身告辭。長長的案幾上,一紙文書很快寫好,上面寫著:四喜班時小福向鴻福票號借貸若干,以充作國喪期間四喜班的戲份,并以時小福身價作為抵押。立此字據(jù)為證。
時小福寓所位于宣武區(qū)朱茅胡同。中年后于綺春堂課徒。所收弟子皆以“仙”字排名。如秦燕仙,不但唱得好,且善書法,惜不幸早夭。其他著名者有張?jiān)葡伞堊舷、吳菱仙、吳靄仙、陳霓仙、陳桐仙、王怡仙、江順仙等八人,時人稱之為“八仙”。九九重陽之時,乃時小福壽誕之日,屆時此八位弟子必定到府,大家稱之為“八仙慶壽”。此“八仙”與其師時小福同樣嗜酒,且都是海量,因此人稱“醉八仙”。據(jù)說時小福晚年演戲常用白酒飲場。相傳有位嗜酒御史,聽?wèi)驎r常把酒放在臺口,有一次時小福演至劇中人須飲酒表演時,竟然走到臺前,將御史之酒一飲而盡,然后歸至原位繼續(xù)演戲,場內(nèi)觀眾大笑不止。
時小福 - 主要親屬
時小福娶“聲振堂”陳鳴喜(阿壽)之次女為妻,生有四男一女,其女為陳德霖繼室,即陳少霖之生母;四子依次排名為德寶、實(shí)寶、泉寶、慧寶。時德寶,字炳奎,原工老生,光緒年間曾搭和春班,擅演《擋諒》、《四郎探母》、《燒煙墩》等戲,后為琴師,輔佐其四弟慧寶。其子時榮章,工丑行,故于石家莊。
時實(shí)寶,字炳章,號玉奎,乳名四寶,工銅錘花臉。光緒年間搭和春班,擅演《御果園》、《黑風(fēng)帕》、《黃金臺》、《鎖五龍》等戲。實(shí)寶為吳巧福門婿。其子時青山,工老旦。名凈陳富瑞為實(shí)寶門婿。
時泉寶,字炳郁,乳名十寶,因足摔傷致殘未從藝。
時慧寶(1881—1943),字炳文,號智儂。光緒七年生于北京,工老生,為孫(菊仙)派老生傳人,嗓音高亢清澈,聲洪酣暢,令聽者頗覺痛快,但其唱調(diào)高腔直少韻味。只重唱不重做不拘泥規(guī)范隨心所欲,時人稱其為“名士派”。曾與王風(fēng)卿、余叔巖并稱“青年老生三杰”。擅演劇目有《逍遙津》、《金馬門》、《馬鞍山》、《鐵蓮花》、《上天臺》、《雍涼關(guān)》、《罵楊廣》、《罵王朗》、《三娘教子》、《一棒雪》、《太白醉寫》、《除三害》等。曾與蓋叫天、常春恒、孟鴻茂、劉筱衡等合演《七擒孟獲》,時演孔明,蓋飾盂獲,并有劇照傳世。
時慧寶通詩文、能操琴、善書法,多方面加強(qiáng)藝術(shù)修養(yǎng)。曾從魏匏公學(xué)習(xí)書法,筆力遒勁,為梨園界書法家。曾為梨園公會所掛之匾先后寫過“永垂不朽”、“光被斯科”、“藝囿增光”、“梨園新館”、“藝界增榮”、“光藝囿榮”、“堅(jiān)固團(tuán)體”等匾。位于櫻桃斜街34號(今65號)的梨園新館大門外上方的“梨園永固”四字,亦為其書寫,至今仍存。他每演《戲迷傳》,必自拉自唱并當(dāng)場書寫,為世人所稱!熬拧ひ话耸伦儭焙,1934年11月時慧寶于天津北洋戲院演出此劇時,當(dāng)場寫的竟是“毋忘東北”四個大字,劇場內(nèi)頓時掌聲雷動,體現(xiàn)了他的愛國熱忱。時慧寶溫文爾雅,為人謙虛友善,雖生活不寬裕,卻肯豪爽助人扶危濟(jì)困,極熱心于公益事業(yè),深受劇界同人敬重,有“俠伶”之美譽(yù)。1943年2月28日(正月二十四日)因病逝世于宣南小川淀10號寓所,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