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瑜 - 簡介
王少瑜,女,潮劇旦角,一級演員職稱。潮州市饒平縣拓林鎮(zhèn)人,廣東省戲劇家協(xié)會會員。
1974年在陸豐甲子中學(xué)讀書。1977年考入汕頭戲曲學(xué)校。1979年畢業(yè)后分配廣東潮劇院三團當(dāng)演員。1983年在廣東潮劇院二團。
王少瑜 - 作品
從藝以來,以旦行擔(dān)綱,扮演過《思凡》的色空、《益春藏書》的黃五娘、《庵堂認(rèn)母》的智貞、《三竿恨》的白玉鳳。《告親夫》的邢秋容、《龍女情》的海云花、《孟姜女過關(guān)》的孟姜女、《屠夫狀元》的黨鳳英、《美人淚》的馮香羅、《義民冊》的李紅云、《審皇后》的蕭慧娘、《鬧級》的胡妹、《血濺南梁宮》的陸玉蓮、《救風(fēng)塵》的宋引章等。
在戲曲學(xué)校畢業(yè)以后,繼續(xù)深造,報讀中國東方文化教育中心舉辦的函授班,自學(xué)研讀了梅蘭芳舞臺表演藝術(shù),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創(chuàng)造角色理論,在舞臺實踐中,表演了智貞、海云花、陸玉梅、宋引章等人物形象,得到觀眾的好評。其參加錄音錄像的劇目有《告親夫》、《益春藏書》、《庵堂認(rèn)母》、《龍女情》、《救風(fēng)塵》、《血濺南梁宮》、《長相思》、《馬娘娘》等。1996年參加拍攝潮劇藝術(shù)影片《煙花女與狀元郎》。為劇中李亞仙配唱,其演唱藝術(shù)得到專家和觀眾贊賞。
1981年扮演《庵堂認(rèn)母》的智貞,獲廣東潮劇院青年會演二等獎。1984年扮演《龍女情》的海云花,被評為汕頭地區(qū)優(yōu)秀青年演員。1986年評為廣東省文化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多次隨團到泰國、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演出,受到海外觀眾歡迎。
王少瑜 - 唱腔賞析
雖然她淡出潮劇舞臺已經(jīng)多年,但是不少戲迷仍在尋求她的音像制品,更希望能再看到她在臺上歌唱。她沒有使人失望。這些年,除了為電影《煙花女與狀元郎》中的女主角配音,還多次應(yīng)邀在國內(nèi)外的演唱會上露臉清唱。熱心的觀眾由是知道她沒有荒廢藝事,得到一些安慰,但卻不能滿足。一位僑居泰國的潮籍老人甚至打國際電話到她家中,幾句寒暄之后便說出他的希望:在電話里聽她唱幾句潮曲!在戲劇全面不景氣的今天尚有人這樣熱衷聽潮曲,說明潮劇這個古老劇種自有其迷人之處,當(dāng)然還和承認(rèn)王少瑜的唱腔具有藝術(shù)魅力。
北方人看戲不說看,叫聽?wèi)。潮汕地區(qū)雖無聽?wèi)蛑f,但觀眾往往以“看一夜戲聽無半句好曲”為由嫌戲的不好。反過來說,看戲首先要聽好曲,臺上的演員如果唱得不好,再賣勁也是白搭!戲曲藝術(shù)講究唱念做打。為什么唱念在前,唱居首?因為這是千萬年形成的欣賞習(xí)慣,是觀眾的要求。
王少瑜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聲富有立體感,穿透力很強,音域夠?qū),充分具備潮劇旦行的聲音條件;音色甜潤,有很濃的感情色彩;咬字清晰,字正腔圓。她的歌唱還有兩個很突出的特點,一是跟樂隊的親和力特強。對于那些善于跟樂隊親和、合作默契的演員,行里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她或他字字咬弦,是抱住弦桿唱曲的人。王少瑜就在此屬。二是她從吐字到行腔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特別是對滑音和裝飾音的處理,聽起來就如山澗流泉依著巖壁滑落清潭,淙淙作響,使人心清神爽。該專輯收錄的傳統(tǒng)曲牌“斗鵪鶉”《月明如水浸樓臺》幾處滑音就很見功夫。這些地方人歌唱者露出雕琢的痕跡,就會產(chǎn)生相反的效果。王少瑜雖然擁有歌唱的技巧,但她唱曲首先想到的卻不是技巧,更不會賣弄技巧,而是從理解人物入手,力求準(zhǔn)確地把握住人物此時此地的真實感情,是莊是諧,是悲憤或是喜悅,都以飽滿的激情唱出來。她知道,所有唱腔都是不同戲劇人物感情的宣泄,技巧只是刻劃人物形象的一種手段,運用得當(dāng),人物便增色生輝,反之,便破壞人物的形象。如果故意賣弄技巧,演員的藝術(shù)趣味也就顯出低級庸俗。
自上世紀(jì)80年代開始,十?dāng)?shù)年時間,王少瑜在潮劇舞臺上扮演了二十幾個性格的人物形象,以其甜潤委婉,聲情并茂的唱腔征服了海內(nèi)外不少觀眾,因此所塑造的一些人物便在觀眾心眼中留下印象。如《龍女情》中俏皮可愛的神仙旦海云花;《陳三五娘》中思春少女黃五娘那春愁似病的吟唱;《閹堂認(rèn)母》中女尼知貞有子不敢認(rèn),似杜鵑泣血的哀鳴;《血濺南梁宮》中陸玉蓮那動人魂魄的悲憤控訴等等。這些唱腔,激昂處如鶴唳九霄,抒情處如鶯唱林梢;急促時如傾珠倒豆,歡快時如夏日鳴蟬,真是剛?cè)嵯酀,玉潤珠圓。難怪多位潮曲作家都樂意為她譜曲,許多樂師都喜歡為她伴奏。
其實,王少瑜原本是不會唱曲。1977年投考汕頭戲曲學(xué)校時她唱的是歌。潮汕話也說得不好,帶有濃理的地方腔。她感念戲曲學(xué)校的老師,是他們一字句,一板一眼帶著她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潮劇藝術(shù)的道路。有老師教,還得自己不懈的努力。入學(xué)之初,為了糾正地方腔,她用錄音機錄下汕頭電臺的廣播,隨時隨地跟著播音員學(xué)“說”潮汕話。點點滴滴,日積月累,終于讓她畢業(yè)之后走上工作崗位不久就能扮演角色唱戲。但她并不滿足,仍然象學(xué)生時期一樣到處討教。時代的進步讓她有機會接觸到各個兄弟劇種的各處唱腔。她特別喜歡揣摩越劇和黃梅戲的一些唱法,探索著將唱歌的發(fā)聲方法和上述兩個劇種的某些吐字和行腔方法溶入潮曲的聲腔之中,并已取得一些成果。顯然,觀眾已喜歡上她曲中的這份新味。
生活中她樸素淳樸,藝術(shù)上樸實無華。如今,和為聲樂教師的她正把自己的積累傳給下一代,也把悅?cè)说母杪暙I(xiàn)給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