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龔鼎孳是明末清初文學(xué)家,明萬歷四十三年十一月十七日(1616年1月5日)出生。安徽合肥人。崇禎七年(1634年)中進(jìn)士,出任湖北 蘄春縣令,崇禎十二年任兵部給事中。赴京途中,結(jié)識南京名妓顧橫波,攜其進(jìn)京,后娶為妻。初居宣北坊海波寺街“古藤書屋”,后遷至宣武門外大街,寓號“香嚴(yán)齋”。
龔鼎孳祖父和父親都頗有文名。而他少年早慧,十二三歲時即能做八股文,亦擅長詩賦古文。明崇禎七年進(jìn)士,任湖北蘄水縣令。后因鎮(zhèn)壓張獻(xiàn)忠起義有功,升兵科給事中。崇禎十六年李自成攻陷北京,龔鼎孳投井自殺,被人救起后輔李自成,任直指使,巡視北城。受吏科給事中,遷太常寺少卿。李自成起義軍攻陷北京,他俯首受降,授直指使,巡視北城。清順治元年(1644年),睿親王 多爾袞進(jìn)京,龔鼎孳迎降,授吏科給事中,遷太常寺少卿,刑部右侍郎、左都史使等。順治三年,曾受彈劾,但因皇帝賞識仍任原職。順治十一年,因法司章奏過激,涉及滿漢關(guān)系,被降職調(diào)用,下至南苑蕃育署管菜園。后又被貶去廣州?滴踉辏1662年)官復(fù)侍郎。后歷任左都御史、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會試下正考官等職?滴跏昃旁率眨1673年10月12日)病卒。
龔鼎孳因失節(jié)喪操,不僅為明人所不齒,也為清人所蔑視。在明福王在南京建立政權(quán)時,曾制定過查辦“從賊者”的制度,龔鼎孳就被列入了治罪名單,而清朝人也譏笑他“惟明朝罪人,流賊御史”,而多爾袞更是認(rèn)為龔鼎孳“此等人只宜縮頸靜坐,何得侈口論人”,“人果自立忠貞然后可以責(zé)人”。諷刺他“自比魏征,而以李賊比唐太宗,可謂無恥”。因此,龔鼎孳在仕途上便頗為艱難,往往是屢起屢仆,上下浮沉?滴跞辏乓蚱洳琶麨槭浪,方遷刑部尚書。龔鼎孳為人狂放不羈,反復(fù)無常。經(jīng)常有不合時俗的舉止,而受到當(dāng)時人的譏笑。清人孫昌齡曾貶斥他說:“惟飲酒醉歌,俳優(yōu)角逐,前在江南,用千金置妓名顧眉生,戀戀難割,多為奇寶異珍,以悅其心。淫縱之狀,哄笑長安!
妻子顧眉號橫波,原為南京秦淮名妓,不僅貌美,而且工詩詞,畫蘭花,詩風(fēng)清麗幽婉,畫亦著名,有《柳花閣集》。當(dāng)時以才藝雙絕,與文人名士交游甚廣而名動一時。后來龔鼎孳娶之為妾,深得寵愛,時稱橫波夫人。
《心史叢刊·橫波夫人考》中有一則軼事說,龔鼎孳之所以投降李自成,接受直指使的職位,就是因為他“生平以橫波為性命,其不死委之小妾”?梢婟彾︽軐︻櫟膶檺。他曾為顧眉生作詩多首,稱她為“善持君”,被當(dāng)時的文人戲稱為“善持夫人”。
龔鼎孳沉溺聲色,放蕩不羈的生活方式在當(dāng)時也很為人所非議,被孫昌齡責(zé)之為:“已置其父母妻■于度外,及聞訃而歌飲留連,依然如故,虧行滅倫!痹谇宄酰y(tǒng)治者為鞏固統(tǒng)治,進(jìn)一步加強封建專制,而竭力強調(diào)儒家倫理綱常的背景下,他的行為自然得不到統(tǒng)治者的賞識,而因“素行不孚眾望”多次遭到清廷的降級貶職。
龔的元配夫人童氏卻操行賢節(jié)遠(yuǎn)勝過了龔鼎孳。她曾兩次被明朝封為孺人,在明朝滅亡后,龔鼎孳降清,她不僅獨自在合肥居住,不隨龔進(jìn)京,而且拒絕接賞清王朝的封賞,同龔的行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另一方面,他又因能保護(hù)文人學(xué)士,為民請命而享盛名,而且惜才愛士,對困厄貧寒名士常傾力相助。有“窮交則傾囊橐以恤之,知己則出氣力以授之”的名聲。又由于他富有才氣,洽聞博學(xué),詩文并工,因此,在文人中聲望很高,時人把他與江南的錢謙益、吳偉業(yè)并稱為“江左三大家”。
詩詞評價
龔鼎孳文思敏捷,才華橫溢,往往數(shù)千言的文章,能夠一揮而就。且詞藻繽紛,都不點竄。他的文風(fēng)多受杜甫的影響,為文作詩,情感深厚,常常有悲涼感慨的作品,所以吳梅村說“其側(cè)怛真摯,見之篇什者,百世下讀之應(yīng)為感動”。但他的作品反映現(xiàn)實的深廣度不夠,多為吟風(fēng)弄月的宴飲應(yīng)酬之作,文學(xué)成就不如吳偉業(yè)、錢謙益二人。
《定山堂集》包括《詩集》四十三卷,《詩余》四卷!对娂肪硪、卷二為五言古詩,卷三、卷四為七言古詩。卷五至卷十五為五言律詩,卷十六至卷三十二為七言律詩。卷三十三為五言排律,卷三十四、卷三十五為七言排律。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三為七言絕句,各卷均按年代為序編排!对娂非坝袇桥d祚、周亮工、吳偉業(yè)、尤侗、錢謙益等人的序。《詩余》四卷,編年排次,前有丁澎作序。詩集中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他身歷幾朝更替的生活經(jīng)歷和內(nèi)心體驗,吳偉業(yè)序稱其詩:“有感時佗傺之響而不孜于和平,有鋪揚鴻藻之辭而無心于靡艷。”龔鼎孳寫詩多是憑借才氣,遣詞縟麗,用典富贍,可是往往剪裁不夠,再加上他的詩多為宴飲酬酢之作,往往顯得“詞采有余,骨力不足”。
不過,在他身經(jīng)變亂有了切實生活感受后,也寫了出了一些內(nèi)容深厚,筆力矯健的佳作。如七古《多陵篇用李空同漢京韻篇》、《壽白母長歌一百二十句》、《挽船行》。律詩《過城東戚貴諸里第》、《秦淮社集白孟新有計紀(jì)事和韻》。絕句《上巳將過金陵》、《燈屏詞次牧齋先生韻》等,無論感慨興亡,敘述友情,還是反映民生疾苦,均寫得情意深摯,氣韻不凡。龔鼎孳雖然先后投降李自成和清王朝,而因此被世人視之為喪失名節(jié)的人,但在他內(nèi)心深處,卻始終潛伏著對故國的追思和對往事無限懷念的情感。在這種感情的作用下,他同許多明朝遺士故人還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侗畟骷a》記載:“時鼎革方新、新朝耆舊多混跡于酒人畫師,以寄其宅傺幽憂之感”而龔鼎孳則“開東閣以招之,分余明以照之”照顧蔽護(hù)這些人。
在他被遷為刑部尚書后,曾為傅山、閻爾梅、陶汝鼎等明朝遺士開脫罪責(zé),使他們免遭迫害。在清朝為籌集連年窮兵黷武所需的浩大軍費兵餉而橫征暴斂,賦稅沉重的情況下,多次上書,為江南請命。還曾因為“司法章奏,事涉滿漢,意為輕重”,而降八級調(diào)用。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龔鼎孳內(nèi)心充滿了矛盾,一方面為了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而變節(jié)屈膝,另一方面對故國舊朝又不以徹底忘懷。一方面為仕途發(fā)達(dá)苦心經(jīng)營,另一方面又因直言陳諫而屢遭貶斥。這種心境也自然地反映到他的詩文中,因此《定山堂集》處處縈繞著一種傷感的情調(diào)。
在《詩集》中,花愁淚痕、寒雪孤鴻、疏燈蕭瑟等凄婉的詞詞充斥詩文間,借酒消愁更是他聊以自慰的方式,于是“酒闌歌罷”、“泣然罷酒”、“燈殘酒盡擲杯裂”之類繁華去盡,無可奈何的情懷一訴再訴。
他在《潭影堂詩序》中無限追憶地記敘了“余方垂髫”時,在“江淮南北晏然無事”之際,與少年伙伴集會于深柳園亭,“酒酣顧視,意氣颯然,橫絕四!钡囊鈿怙L(fēng)發(fā),今昔相照,不由得感慨萬千“曾幾何時,干戈滿眼。向為讀書游息之地,概已蕩為昆明劫灰,而塵海飄零,歲月如流,吾亦冉冉其將老矣”。于是有象《五十謝客啟》這樣的作品“謝絕酬應(yīng),屏跡空山,借禪誦以消解悲哀,卻葷酒而無滋罪業(yè)”,表達(dá)了渴望超越現(xiàn)實,尋找解脫的心情。
在《定山堂集》里,除了哀嘆自己的身世心境外。也有許多反映清初社會生活的作品。如《挽船行》“兵船積甲如山陵,千夫萬卒喧催徵。悉索村巷閉空舍,枵腹負(fù)舟那即能”!稓q暮行》“荒葉落寡婦泣,山田瘦盡無耕農(nóng)。男女逃竄迫兵火,十年不見旌旗空”。反映了由于清政府連年征戰(zhàn),抓丁催餉,橫征暴斂給人民帶來的沉重災(zāi)難。因此詩人熱切地期待“何時戍罷科賦輕,饑鵠歸飛有完宅”的局面早日來臨。表達(dá)了希望清政府休兵薄斂的強烈要求。
詩集中還有一些寄寓亡國之恨的作品,如《秋日感懷六首》“碧瓦朱楹半劫灰,曲池衰柳亂蟬哀。飛虹橋外清宵日,曾照含元鳳輦回”。寫出了明朝之后,宮室衰敗殘破的凄涼景象!扒暝莆矬@彈指,又過銷魂萬歲山”對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寄予了深沉的悲哀和無限傷感。
該書曾刊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673年)。雍正時禁毀錢謙益的文字,因為書前有他所作的序,加之龔鼎孳詩文報力烘染感傷時世,盛衰變幻的悲涼氛圍,既有眷念故國之情,又有不滿清廷之意,因此被連同全書板片入繳藩庫。世傳很少。到了光緒九年(1883年),龔鼎孳十四世孫龔考緒,收集編輯故鄉(xiāng)所存殘書抄錄成卷,付梓,仍然為《詩集》四十三卷,《詩余》四卷。
妻子軼事
顧眉,字眉生,秦淮名妓,人稱橫波夫人,后為龔鼎孳寵妾。秦淮諸艷皆是色藝雙全能詩善畫之人,更為難得的是她們的民族氣節(jié),巾幗不讓須眉,令時常往來的一干名士汗顏。龔鼎孳大顧眉四歲,年輕有為。龔鼎孳二十歲就中了進(jìn)士,外放到蘄水做縣令。那一年他北上過金陵,如此認(rèn)識了顧眉。
崇禎十二年的七夕,二十五歲的龔鼎孳向二十一歲的顧眉流露出求婚之意。崇禎十五年,因為龔鼎孳尚在京城任職,她先充任金陵外室,一年之后,她翩然來京團聚!
但是兩個人的好日子沒過上多久,局勢動蕩,李自成攻城,崇禎帝吊死,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的官員們有三種選擇,逃跑、投降或者殉國。龔鼎孳選擇了投井,但事實上,龔鼎孳不是真的投井,只是避禍,那原是一口枯井,他帶著顧眉躲在里面。
從井里面出來后,龔鼎孳投降了大順軍,接受直指使之職,巡視北城。不久,大順政權(quán)失敗,龔鼎孳又投降了清朝。投降之后,龔鼎孳根本談不上有什么仕途。有人罵他是“明朝罪人,流賊御史”,又有人說他在江南千金置妓。在這個時期,龔鼎孳還留下了很多與顧眉一起生活的詩句。雖然外面動蕩不安,但是那段時光對龔鼎孳和顧媚來說應(yīng)該是段猶如神仙眷侶般的日子。龔鼎孳的放浪形骸,屢屢成為公眾攻擊他的口實。
順治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是顧眉三十九歲的生日。這個時候正巧他們二人北上路過金陵,因此顧眉特意請來曲中姐妹一聚。顧眉從嫁給龔鼎孳那一天起就想給他生一個兒子,這是她多年的心愿,但是卻一直都沒有實現(xiàn)。順治八年,他們居住在西湖邊上,顧媚經(jīng)常去廟里燒香求子,可惜顧眉最終還是沒有如愿以償,沒有求到兒子。四十歲那年,她生下一個女兒,數(shù)月后出天花不幸夭折。
顧眉唯有依憑龔鼎孳的愛而活著。他幫她掙來了一品誥命的頭銜,據(jù)說這頭銜本來屬于正室童夫人,但是,童夫人說,我已在前朝兩度受封,這次封賞,讓給顧太太也可。四十五歲那年,顧眉去世,相對于她風(fēng)雨飄搖的姐妹,這已是善始善終。
詩詞特點
龔鼎孳在清初頗具盛名,與錢謙益、吳偉業(yè)在詩壇上被稱為“江左三大家”。三大家出處相同,均為《貳臣傳》中人物,但在對三人詩歌的評價上,時人及后人均有低龔之意。綜觀龔詩,其中酬答、和韻之作較多確是實情。在《定山堂集》四十三卷中,三分之一多是此類作品,都標(biāo)有“送”、“贈”、“和韻”、“次韻”等字樣,但不能因此斷定,此類作品俱是內(nèi)容空虛的無病呻吟之作。作者以為,其實正是在這些作品中,龔芝麓自然地流露了出了故國之思與身世之感,抒發(fā)的是毫無事先人為經(jīng)營的真心實感。
龔鼎孳詩中很大一部分是表現(xiàn)對仕清的自責(zé)與悔恨,也就是失路之悲。“失路”一詞在龔詩中運用最多,其出現(xiàn)頻率之高都是他同時代的文人集中所少見的。再如著名的《初返居巢感懷》:“失路人悲故國秋,飄零不敢吊巢由。書因入洛傳黃耳,烏為傷心改白頭。明月可憐銷畫角,花枝莫遣近高樓。臺城一片歌鐘起,散入南云萬點愁!
在龔鼎孳大量的送別、懷人、贈答詩中,“失路”這一意象被廣泛使用,凡表現(xiàn)內(nèi)心懺悔、自責(zé)、滄桑、羞愧的種種復(fù)雜感情,他俱以此意象概之。如作于康熙四年的《老友閻古古重逢都下感賦》:“城南蕭寺憶連床,佛火村雞五更霜。顧我浮蹤惟涕淚,當(dāng)時沙道久蒼涼。壯夫失路非無策,老伴逢春各有鄉(xiāng)。安得更呼韓趙輩,短裘濁酒話行藏。”閻古古即閻爾梅,乃是龔之舊友,明亡后,閻因抗清被逮捕,兩人多年未見。既而重逢,加以龔即將為閻了結(jié)此案,故慚喜交并,欲其他友人如韓圣秋、趙友沂等共來敘重逢之樂,此詩將龔面對老友時的喜悅、羞愧、表現(xiàn)得細(xì)微入神。面對老友、故人,龔鼎孳不掩飾對自己“失路”的內(nèi)疚、自責(zé)與慚愧。
在龔鼎孳的詩集中,除了失路之痛這個主題外,故國之思也是另外一個重要主題。在《如農(nóng)將返真州以詩見貽和答》一詩中,就表達(dá)了龔對故國的強烈思念:“曾排閶闔大名垂,蠅附逢干獄草悲。烽火忽成歧路客,冰霜翻羨貫城時;怨蕠铍y到,日落河梁怨自知。隋苑柳殘人又去,旅鴻無策解相思!苯獔疲秩甾r(nóng),明未因言事被遣戍,龔鼎孳曾三次上書相救。明亡龔入仕新朝,姜則堅守氣節(jié)不仕,是當(dāng)時著名的遺民。此時二人重逢,已是江山易幟,友仇皆散。“花迷故國”之愁、“日落河梁”之怨,形象而確切刻畫出龔的復(fù)雜心態(tài),即有對故國深切的愛戀,又有對自己李陵身份的慚怨!肮蕠弊鳛榕c新朝對立的意象和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對其的追思與懷念即表現(xiàn)了貳臣對失路之行為的深切的懺悔,也表現(xiàn)了貳臣詩人與遺民共同的文化品格,這也是他們雖然政治立場大相徑庭,但私交卻甚篤的重要原因。龔鼎孳的故國之思可說是無處不在,無論是在熱鬧的歌舞場中、酒宴席前,還是在思朋懷友、傷春悲秋,都能引起作者濃重的故國之思。故國如同縷縷縈繞于心中的細(xì)絲,觸一端而動全身。
文學(xué)成就
龔鼎孳有清才,在明即與文人學(xué)士廣泛交往,著名者便有吳偉業(yè)、錢謙益、冒襄、方以智、閻爾梅、萬壽祺、曹溶、余懷、紀(jì)映鐘、杜浚、龔賢、陶汝鼐、周亮工、李雯、曾燦、顧與治、鄧漢儀等一大批,另有王紫稼、柳敬亭等藝人。又因能保護(hù)文人學(xué)士,為民請命而享盛名,而且惜才愛士,對困厄貧寒名士常傾力相助。有“窮交則傾囊橐以恤之,知己則出氣力以授之”的名聲。吳偉業(yè)稱贊龔鼎孳為官“唯盡心於所事,庶援手乎斯民”。清代著名詞人陳維崧年輕時落魄潦倒,就得到龔鼎孳的慷慨相助,這使陳維崧一輩子都對其念念不忘。
龔鼎孳洽聞博學(xué),詩文并工,在文人中聲望很高,時人把他與江南的錢謙益、吳偉業(yè)并稱為“江左三大家”。工書,善山水。詩畫皆得父孚肅之傳,畫山水,筆墨蒼郁沉厚;嘗書送魏環(huán)極詩卷,間作山水蒼郁沈厚。有一方閑印署:“臨川二十七”世孫。詩與吳偉業(yè)齊名。詩風(fēng)多受杜甫影響,作詩情感深厚,于婉麗中亦多寓興亡之感,吳梅村說“其側(cè)怛真摯,見之篇什者,百世下讀之應(yīng)為感動”。但其作品反映現(xiàn)實深度不夠,多為吟風(fēng)弄月的宴飲應(yīng)酬之作。早年詞作以“艷宗”為風(fēng)尚,繼而“綺懺”,晚年成于“豪放”,以意象綿密、著意鍛煉、好用擬人、善于和韻為主要風(fēng)貌,在清詞史上獨具特色,是清初詞壇的主持者之一。
著有《定山堂集》47卷,其中《詩集》43卷,《詩余》4卷。初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673)。雍正時禁毀錢謙益文字,因書前有錢序,加之龔氏詩文內(nèi)有礙語,全部板片入繳藩庫,世傳很少。光緒九年(1883),龔氏十四世孫龔考緒重為輯集付梓。
定山堂集
《定山堂集》包括《詩集》四十三卷,《詩余》四卷!对娂肪硪、卷二為五言古詩;卷三、卷四為七言古詩;卷五至卷十五為五言律詩,卷十六至卷三十二為七言律詩;卷三十三為五言排律,卷三十四、卷三十五為七言排律;卷三十六至卷四十三為七言絕句,各卷均按年代為序編排。《詩集》前有吳興祚、周亮工、吳偉業(yè)、尤侗、錢謙益等人的序!对娪唷4卷,編年排次,前有丁澎作序。
詩集中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他身歷幾朝更替的生活經(jīng)歷和內(nèi)心體驗,吳偉業(yè)序稱其詩:“有感時佗傺之響而不孜于和平,有鋪揚鴻藻之辭而無心于靡艷!饼彾︽軐懺姸嗍菓{借才氣,遣詞縟麗,用典富贍,可是往往剪裁不夠,再加上他的詩多為宴飲酬酢之作,往往顯得“詞采有余,骨力不足”。
不過,在他身經(jīng)變亂有了切實生活感受后,也寫了出了一些內(nèi)容深厚,筆力矯健的佳作。如七古《多陵篇用李空同漢京韻篇》、《壽白母長歌一百二十句》、《挽船行》;律詩《過城東戚貴諸里第》、《秦淮社集白孟新有計紀(jì)事和韻》、《丘曙戒侍講謫瓊州》;絕句《上巳將過金陵》、《燈屏詞次牧齋先生韻》等,無論感慨興亡,敘述友情,還是反映民生疾苦,均寫得情意深摯,氣韻不凡。
該書曾刊刻于康熙四十二年(1673年)。雍正時禁毀錢謙益的文字,因為書前有他所作的序,加之龔鼎孳詩文報力烘染感傷時世,盛衰變幻的悲涼氛圍,既有眷念故國之情,又有不滿清廷之意,因此被連同全書板片入繳藩庫,世傳很少。到了光緒九年(1883年),龔鼎孳十四世孫龔考緒,收集編輯故鄉(xiāng)所存殘書抄錄成卷,付梓,仍然為《詩集》四十三卷,《詩余》四卷。
詩作集粹
上巳將過金陵
倚檻春愁玉樹飄,空江鐵鎖野煙消。
興懷何限蘭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百嘉村見梅花
天涯疏影伴黃昏,玉笛高樓自掩門。
夢醒忽驚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生辰曲
琉璃為篋貯冰霜,諫草琳瑯粉澤香。
哭泣牛衣兒女態(tài),獨將慷慨對王章。
曉發(fā)萬安口號
急流噴沫斗雷霆,險過江平響亦停。
任說波濤千萬送,能移孤嶂插天青?
贈歌者南歸
長恨飄零入雊身,相看憔悴掩羅巾。
后庭花落腸應(yīng)斷,也是陳宮失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