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朱西寧(1926—1998),原名朱青海,當代作家,祖籍山東省臨朐縣。從他父輩起,即落戶宿遷,定居宿城鎮(zhèn)。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朱西寧在蘇北和皖東一帶讀書?谷諔(zhàn)爭勝利后,進入杭州國立藝專深造。后投筆從戎,參加國民黨軍隊,1949年隨軍去臺灣,先后任陸軍上尉、上校參謀等職。由于他自幼愛好文學,雖身在軍旅,卻能堅持寫作,因而成為臺灣軍旅中出名的作家。當時,他和段彩華、司馬中原被譽為臺灣陸軍中有名的“鳳山三劍客”,是臺灣文壇上蜚聲海內外的著名作家。?
朱西寧在臺灣軍隊中干了20多年,1972年從臺灣“國防部”上校參謀位置上退役,專門從事寫作,先后任《新文藝》雜志主編,黎明文化公司總編輯。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達50多年,出版小說30多部。
作品題材廣泛,手法多變,亦有實驗性質的作品,長于描寫百姓生活,如早期作品八二三注生動描寫了八二三炮戰(zhàn),包括了當時政局、軍隊、戰(zhàn)地以及百姓的生活。代表作有鐵漿、八二三注、破曉時分,而遺世作品華太平家傳,達五十萬馀言,七度易稿,至死未休,可見其嚴謹?shù)膶懽鲬B(tài)度。
朱西寧妻子劉慕沙為日本文學翻譯名家,育有三女: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均在文學上有成,其中朱天文、朱天心亦為臺灣重要當代作家,朱氏一家在臺灣文壇有不可替換的獨特地位。為此,臺北希代出版有限公司為他家出版一本書,名為《小說家族》。
作品
小說
《七對怨偶》
《八二三注》
《大火炬的愛》
《牛郎星宿》
《朱西寧小說精品》
《朱西寧自選集》
《冶金者》
《旱魃》
《奔向太陽》
《非禮記》
《春城無處不飛花》
《春風不相識》
《海燕》
《狼》
《破曉時分》
《茶鄉(xiāng)》
《將軍令》
《將軍與我》
《現(xiàn)在幾點鐘》
《第一號隧道》
《蛇》
《畫夢記》
《華太平家傳》
《黃粱夢》
《新墳》
《熊》
《貓》
《獵狐記》
《鐵漿》
合集
《可以饒恕,但不可以忘記》
《月到天心處》
散文
《林森傳》
《日月長新花長生》
《多少煙塵》
職業(yè)生涯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那年,他才11歲,便離開家鄉(xiāng),開始了流亡生活,浪跡于蘇北、皖東、南京、上海等地,斷斷續(xù)續(xù)地讀書和工作。抗戰(zhàn)勝利后,入杭州國立藝專。
1946年,他19歲時,在當時的《中央日報》副刊發(fā)表第一篇小說《洋化》。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加入國民黨軍隊,并隨之去了臺灣。他在國民黨軍隊中,從上等兵至上校軍階,先后25年之久。50年代登上臺灣文壇,是臺灣“軍中作家”之一,與司馬中原、段彩華并稱“軍中三劍客”。
他曾任臺灣黎明文化公司總編輯、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兼任教授,并曾主編《新文藝》雜志、任職于新中國出版社。70年代,他曾公開提倡開放30年代文學作品,對圍攻鄉(xiāng)土文學表示異議,因而遭到官方冷遇。
1977年8月,臺灣當局召開規(guī)模較大的“第二次文藝會談”,會議不僅不讓他參加,還針對他所提倡的開放30年代文學作品問題正式通過決議,要“匡正視聽,以免流毒社會”云云。有些作品帶有反共傾向。
社會評價
夏志清提過:“朱西寧亦是臺灣的一個文化界奇人,因為在中國現(xiàn)代作家之中,很少有像他這樣,把基督教義及中國傳統(tǒng)兩者都看得這般認真!
朱西寧張愛玲斷交始末
因為癡迷張愛玲,臺灣出版人、作家朱西寧捎帶著也喜歡上了胡蘭成。不僅如此,朱西寧先把張愛玲這位反目成仇的昔日戀人接到自己家里住,又出錢幫他出版了作品集。
朱西寧對張愛玲的喜愛,打他還在大陸當兵時就開始了——他年輕時跟著軍隊顛沛流離,跑遍大半個中國,口袋里裝的唯一一本書,就是張愛玲的小說集《傳奇》。
等國民黨戰(zhàn)敗,朱西寧跟著到了臺灣,把對張愛玲的這份癡迷也隨身帶了過去。他剛到臺灣時,張愛玲可不像如今這般風靡。她的文學作品,被很多人當作是鴛鴦蝴蝶派一類的通俗小說。許多搞純文學研究的人,甚至覺得張愛玲和瓊瑤沒什么兩樣,一般的讀者更不知道張愛玲是誰。成為知名社會人士的朱西寧到處替自己的偶像說好話,據女兒朱天心回憶,他“就像個傳教士一樣”,不斷到大學講張愛玲,在公開場合演講的時候,也總把重點放到張愛玲身上。
朱西寧的這番熱忱,也打動了張愛玲,他們開始有通信,通常是談論文學,信里,張愛玲說朱西寧:“你就是沈從文筆下那個最好的小兵。”
1974年,一次,朱西寧又在演講中提到了張愛玲,并且順帶談起張愛玲的前夫胡蘭成。此時,一個大學生爆料:胡蘭成現(xiàn)在就在臺灣。聽到這個消息,朱西寧立即動身去尋找胡蘭成。據說,他的想法倒也很簡單:我看不到張愛玲,能看看胡蘭成也好。
他恐怕想不到,這一找,不但為自己找來了巨大的非議,最后連自己與張愛玲的交情,也由此了斷。
在那時候的臺灣,胡蘭成名聲極差,屬于“落水狗”一樣的人物。他才華依舊很高,在鄉(xiāng)下講課極好,很轟動,學生很多。但他在汪精衛(wèi)手下當漢奸的經歷,還是被人抖落出來。于是,一些愛國學生便在胡蘭成宿舍前面大肆抗議,要“打漢奸”。胡蘭成自己并不怕這些東西,但他怕給別人惹麻煩,一時也有點手足無措。他是“黨國元老”張群從日本邀到臺灣的,這么一鬧,真有點呆不下去。
學生抗議的事情,很快被朱西寧知道了。當時,朱家恰好有間房子是空的,雖然簡陋,但是能住人。于是,他連夜把胡蘭成接來,安置一些簡單的家具,好讓他有個地方安身。胡蘭成的門生很多,后來干脆在朱家開課講《易經》。每到星期六或星期天的晚上,大家會來聽課。朱西寧的太太就充當伙夫,常常做二三十人的飯菜。
不料,這件事傳將出去,對朱西寧的辱罵聲也隨之傳來。許多人開始“打漢奸”,抵制朱西寧的文章,甚至跟朱西寧絕交。對于朱西寧的老朋友們來說,他的行為簡直不可理喻。他們大概覺得:都是過去抗戰(zhàn)的人,怎么能幫一個漢奸?
但這并沒讓朱西寧卻步。不但如此,為了幫助胡蘭成出文集,他湊錢特地辦了一家出版社。這家出版社就是后來在臺灣頗有名氣的“三三書坊”。不消說,這個行為更是惹惱了眾人。朱天心記得,那些叔叔、伯伯紛紛和父親斷了聯(lián)系。她也弄不清,為什么面對如此大的壓力,父親還是要幫胡蘭成,只能揣測,“也許是因為父親喜歡張愛玲”。
胡蘭成最為人詬病的,一個是他曾經的政治立場,一個是他在對女性方面的私德不佳。然而這兩點,朱西寧似乎并不在意。
據朱天心回憶,老年的胡蘭成仍然很有風度。引用臺灣著名作家唐諾的話來說,“胡蘭成比馬英九帥多了,英挺、干凈”。因此,當胡蘭成客居朱西寧家講課時,還是有無數(shù)女學生前來旁聽,甚至為他爭風吃醋。據說,胡蘭成喜歡走路散步,而且每次走路都很慢,結果他身后總跟著一群穿高跟鞋、打扮入時的女生,成為當時一道風景。還有些女孩子們討好的小伎倆,說起來也好笑。比如,胡蘭成衣服洗好晾干,就有很多女生搶著去疊起來。還有的女生,會做一些小菜帶來給胡蘭成吃。但朱天心說,這幫小公主在家其實什么都不做,手藝都很差,結果“連我吃都覺得難吃”。
還有一個女學生,常常大聲背誦張愛玲的小說,試圖用這一方式來吸引胡蘭成注意。這個女學生是蕭麗紅,日后也成了臺灣著名女作家,受到兩岸三地不少讀者喜愛。
朱天心回憶說,面對這些年輕女性的傾慕,暮年的胡蘭成表現(xiàn)得很冷靜,也很君子,既沒有利用,也沒有表現(xiàn)出一點不恰當?shù)幕貞獊。朱西寧對胡蘭成的好感,也許與此有關。
那段時間里,張愛玲一直與朱西寧有書信往來。有一次,朱西寧竟然在寫給張愛玲的信中,替胡蘭成開脫,還把胡蘭成與朱家人一起游山玩水的照片寄了過去。
現(xiàn)在想來,朱西寧大概以為,自己是在撮合這一對昔日戀人:既然你們都是我喜歡的人,為什么不能在一起,為什么不能重新開始呢?
在信里,朱西寧試圖用男人的道理去說服張愛玲,這等于讓張愛玲承認,胡蘭成對于感情的態(tài)度就是這樣子,他對生命中每個女人都有完整的愛。
但這封信之后,張愛玲就和他斷然絕交,從此音訊全無。
"朱西寧"最后的小說出版
作家朱西甯生前未及完成的長篇小說《華太平家傳》終于2002年03月06日正式發(fā)表。身為其同業(yè)、好友的作家蘇偉貞說,這樣性質的著作永無完成之日,就以這樣沒有終局的廣大想像空間出版吧。
《華太平家傳》以十九、廿世紀之交的山東為起點,描繪一個家族面臨基督教傳入等變化的沖擊。朱西甯的大女兒朱天文說,這本作品其實可以回溯到朱西甯創(chuàng)作的早期,并先后以不同的名稱、型態(tài)存在。
早在從軍報國的時代朱西甯心中就已經有了《華太平家傳》的雛形,還取過一個暫時的名稱《潮流》。民國五十年代又變成《傾國傾城》,連書中的人物相貌都用筆畫了出來。民國七○年代又把書名變?yōu)椤懂愊蟆贰?
數(shù)度開始動筆,還曾遇上十多萬字的完工稿紙喪于白蟻的黑色幽默情節(jié),朱西甯為此還認為「也許是因為寫得不夠好吧」。朱西甯的女婿、文字工作者唐諾說看了這本書后等于將真實的人生、一整個世代放進「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催」這樣的詩句中,讀來更有體會。
除了朱西甯的家人之外,作家駱以軍、劉大任、蘇偉貞等人也參與昨天的新書發(fā)表。許悔之以圣經中五餅二魚的記載來比喻與朱西甯相處的經驗,也就是與朱西甯相聚,總不至于匱乏。
作家劉大任更將自己的《落日照大旗》歸因于閱讀朱西甯的《鐵漿》后之影響!惰F漿》首度問世于一九六三年,劉大任說他看了該書之后產生極大的震撼。這種「鐵錚錚的漢子」之風格也影響他于一九六六年寫下《落日照大旗》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