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慶衍 - 簡介
高慶衍 筆名山池,陜西華縣人。擅長版畫、中國畫。1954年考入西北藝專附中美術科,1960年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后到陜西省電影學院任教,1984年調入陜西省文聯(lián)任專職畫家、一級美術師。
高慶衍 - 作品
作品《曬麥場》入選第五屆全國版畫展,《古保幽靈》入選全國電影宣傳畫創(chuàng)作展覽。發(fā)表論文《電影海報的創(chuàng)作與欣賞》、《關于民族美學的討論》、《關于克孜爾千佛洞的歷史與藝術價值》。出版有《高慶衍作品集》、《西北山水詩情畫集》。
高慶衍 - 作品特點
作品追求傳統(tǒng)、時代、個性。在傳統(tǒng)的秦地文學藝術氛圍中,走出了一條重表現(xiàn)、重靈性、重抒情、重意境的路子,從構圖到技法都另辟蹊徑,給朗天后土憑添了幾分靈秀的神秘。并將他心性中之景與天地間之景熔鑄一體,使人在山文化的仁厚中感受到水文化智敏的滲透。創(chuàng)造性的實現(xiàn)了藝術境界與表現(xiàn)手法、歷史人文與現(xiàn)實空間的和諧統(tǒng)一。畫風樸實自然,蒼潤清新,具有甘醇的西北黃土風味。
高慶衍 - 成績
作品多次參加國內(nèi)外大展,并有獲獎。曾有多幅佳作被國內(nèi)外美術館、院及愛好者收藏。先后多次在國內(nèi)外舉辦畫展和講學。出版畫冊及散文集五部,發(fā)表理論專著及論文二十余篇。
代表作有《黃河之戀》、《渭水謠》、《走昆侖》等。
高慶衍 - 作品評價
在這一段很長的時間內(nèi),高先生的兩冊畫集一直放在案頭,一冊是以“高原詩情”為題旨的表現(xiàn)雪月風土的集子,一冊是近年出版的總集,總集分了三部分:“秦川序歌”、“黃河秦嶺”、“西域風情”,已把這幾十年的瀝汗之果分排得很是明朗和清楚了。其實,這一大段時間我在隨著他的墨跡四處游走的同時也是在思索,這些作品代表著他這些年來他的創(chuàng)作行為和思維情態(tài),他用他的腳步、他的視線和筆觸最本真也最有價值地帶給了我們什么也是我較多思考的問題。
沒能走一走這八百里秦川,也沒能象畫家那樣乘此條件踏訪西域、櫛風穿谷,算是遺憾,但我感受到了,是從畫家的作品中。每一幅作品都是作者于彼情彼景時光的滯留、情感的積淀、腳步的疊垛和內(nèi)心的升華與絮染,他讓我們拋開臃塞的城市再次進駐茫茫戈壁,山靜泉幽、林豐天闊的人與自然的祥和氣息里,而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我們體會到的是更強烈的生命意識也是更真實透徹的生命意識,這種意識不但在城市里找不到,在急功進利的人們心里也同樣找不到。作為一個畫家,這種“意識”很可貴,“它”促發(fā)著文思,砥礪著虔誠,壯激著心胸的寬厚,與山河同在,風月同行,共消共長于歲月溫和的情懷之中。此中味境,我想,對于畫家本人以及能賞讀到他畫作的人在回味之間會泯卻現(xiàn)實中些許的積怨和恩仇。
朝圣的詩心不能更改。朝圣的心往往具備著詩性的一面,而詩人的心多半是朝圣的。我們能從高慶衍先生的圖冊中、作品里讀出這些情:節(jié)了來,這些情節(jié)很細膩,主要表現(xiàn)在畫面中最具生命力的那一部分的載體上,如《清秋霜林》、《暮陽秋色濃》等作品中一排排的穿天楊,一群群的大雁,漠風中的駝隊,林溪中的杵衣人,霜雪密林中的馬車……將人帶入詩化的景境之中,是因為作者有著詩性的視覺和審察以及駕馭詩性筆墨的渲染能力,這似乎是他作為一個山水畫家所獨備的,而絕不會是僅停留在絕處寫生的層面。在畫面表現(xiàn)中他突出的是生命的律動和詩性,其扣動人心的那一部分也是生命的律動和詩性,具體地說,他把古典山水畫中“道學”和“哲學”玄深的其中一部分剔出來,留下詩性的唯美和意韻的純樸,但“天人合一”的精神仍是存活著的。
自然美與原始美是樸素永恒的底片。追求和信奉自然美與原始美應該是高慶衍先生一個畢生的心結,自始至終主張“貴在自然"也就成了他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除了家鄉(xiāng)駐地南臨的秦嶺,北濱的渭水,在昆侖、大山、帕米爾也到處有著他散落的足跡,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尋找蒼涼、雄沉,悟獲到的是一種原始的味境——原始的美的味境。巍巍山顛《云橫昆侖》的洪荒與叱咤,《大漠行旅》的天象蒼蒼、戈壁茫茫,似乎都是昭昭日月中永遠也走不出的塞外心緒。浩大遼闊中,人的意志與禱告結作同心,美便是大自然中無聲的撼動。
奔撲在大自然里,生命將不會褪色。關中一帶地樸物茂,川淵深且民風淳,近年來一人批優(yōu)秀畫家正是沿著歷史的脈絡,繼承古老文明的傳統(tǒng),采擷了本地域的人情風物,使得他們的作品有了濃厚的地域特色。高慶衍先生生長于關中腹地,八百里秦川對他心靈的滋養(yǎng)是寬厚的、也是刻骨的,這使他對大自然的理解有了更多內(nèi)心的觸動,使他一直用一顆盟發(fā)著詩意的心與大自然對悟。他的奔走游歷又絕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而是每一處所都有情感的駐扎和心影的投射!P中的天高與云闊,秦地的山河與草木似乎都讓他的身心醉在其中,爽肆感憾的《信天游》、詩意盈空的《十里紅杏》一并描繪了他對大自然的摯愛和忠耿,他在用抒發(fā)大自然的筆抒發(fā)著生命,同時又是在用抒發(fā)生命的筆抒發(fā)大自然。他的心緒、他的情結與眼前的境界融溶成共同的色澤、共同的聲音、共同的筆情墨韻和物我意識。
在光與色中覓取情感的華放。光與色是近現(xiàn)代繪畫作品較為重視的因素,尤其光照、光線的表現(xiàn),作為揖虛的成份更需經(jīng)心與經(jīng)意。高慶衍先生正如那些用生命熱愛著驕陽、鐘情著皓月的詩人們一般,在他的繪畫載體里,光與色是不可回避的,而對于其表現(xiàn)手法卻又有著他對西式畫風探究中的擷取,也有著與他早在六十年代初從事電影宣傳畫創(chuàng)作與版畫水彩畫創(chuàng)作中諸多藝術因子的融匯,從而使他的個人表現(xiàn)形式于并非刻意間從前朝繪畫“幽幽暗暗”的情結中跳了出來。以《林幽水曲浣春衣》、《渭水謠》等作品為代表,一眼看去就有著跌宕明快、鮮活麗朗的清新格致,如果沒有很好的光線把握處理是很難呈現(xiàn)這般自然風韻的。
混沌蒼茫中尋找靈性,思想也會煥發(fā)光彩。在山川水系間,畫家無可掩飾地張揚著一份赤誠、熱烈和寬宏。大自然的感召力正在于它無窮盡的變化和生機。高慶衍先生的山水作品既是真實自然界的投影又是其胸中自然界的營構,讓人隨著他的視覺、步履和筆墨共同感悟到他那一份溶解的詩情以及自始至終將自己置身于高天厚土衍化而生的那一腔不絕如縷的朝圣的心緒。天地意識、人文意識只有在這蒼茫混沌中才會來得那么真切入骨,才會顯得如此彌足可貴。他目光的專注點往往于雄渾中捕獲到靈動、妍奇的一處,這在他的《西域風情》里我們多半能找到一切生命體與茫茫戈壁、峰巒、河叉交織的經(jīng)緯。它是熱切與寒涼的交織、是靈性與混沌的交織也是輕穎與渾厚的交織。
在“莊”與“諧”的繪畫范疇里,高慶衍先生的山水畫卷永遠是“莊”的,這是他持一顆朝圣和詩性的心態(tài)對待的結果,是他熱切、動容、眷顧、積戀的內(nèi)心所屬,筆墨所依。他因為與這自然界有著本真原始的接觸,才能真實的體悟到天地物我間生息的原生態(tài)和及此觸發(fā)的情思。回頭復看高先生的這些創(chuàng)作,總體而言他筆墨的駕馭依舊源于傳統(tǒng),表現(xiàn)是兼容的,而其傳達的主體則是現(xiàn)代生活和現(xiàn)代意識的,他印證并履行著長安畫派“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的原則和宗要,而不是一味停留在技法的求全上,是延續(xù)傳統(tǒng)技法的同時又打破了傳統(tǒng)表現(xiàn)意韻的主觀體現(xiàn)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