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詵 - 人物簡介
王詵,中國北宋畫家。字晉卿,祖籍太原,后定居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王詵出身貴族,是宋初開國功臣王全斌之后,神宗熙寧二年(1069)娶英宗女蜀國公主,被授為左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任利州防御使。王詵喜愛詩文書畫,與蘇軾、黃庭堅等人相往還。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以詩譏諷新政遭貶,王詵亦受牽連,翌年,蜀國公主病故,王詵因此受到神宗責斥,被貶于均州。元豐七年轉置潁州,哲宗即位后舊黨被重新任用,王詵及蘇軾等相繼被召回。王詵常于府第西園,與文人、畫家切磋詩畫,李公麟曾畫《西園雅集圖》以紀實。趙佶即位前為端王時亦與王詵過從甚密。王詵以貴族身份熱衷于詩文書畫,成為當時藝術活動中的中心人物之一。王詵富收藏,筑有寶繪堂藏古今法書名畫,又延納韓拙等畫家相與鑒賞,常懸李成、范寬畫加以評鑒,謂李成“墨潤而筆精,煙嵐輕動,如對面千里秀氣可掬”,范寬畫則“如面前真列峰巒渾厚,氣壯雄逸,筆力老健”,喻二者為“一文一武”。王詵頗具眼力,是北宋重要收藏鑒賞家。王詵 - 評價
黃庭堅云:“晉卿(王詵字)樂府,清麗幽遠,工江南諸賢季孟之間,”(《詞林紀事》卷五引)蘇軾曾為王詵做《題王銑煙江疊嶂圖》:
江上愁心千疊山,
浮空積翠如云煙。
山耶云耶遠莫知,
煙空云散山依然。
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
中有百道飛來泉,
縈林絡石隱復見,
下赴谷口為奔川。
川平山開林麓斷,
小橋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喬木外,
漁舟一葉江吞天。
使君何從得此本,
點綴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
徑欲往買二頃田。
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
東坡先生留五年。
春風搖江天漠漠,
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楓翻鴉伴水宿,
長松落雪驚晝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
武陵豈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塵土,
雖有去路尋無緣。
還君此畫三嘆息,
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
王詵 - 書畫成就
王詵繪畫以山水見長,水墨山水受李成影響,具有幽雅清潤的格調(diào)。青綠著色山水則源自李思訓父子而又創(chuàng)新意,不古不今自成一家。所畫山水多為煙江遠壑、柳溪漁浦、晴嵐絕澗、寒林幽谷、桃溪葦村等“詩人難狀之景”。尤擅長畫小景山水,并能畫墨竹,師法文同。王詵傳世作品有《漁村小雪圖》、《煙江疊嶂圖》及《瀛山圖》。《漁村小雪圖》(故宮博物院)為水墨山水,生動地描繪了初冬雪后山巒溪岸的景色,漁夫冒雪垂釣捕魚,文人雅士興沖沖地出游,遠處山巒重疊,兩岸虬松盤屈,江面開闊。技法上以水墨渲染并施金粉以加強雪后的效果,用筆尖俏爽利,體現(xiàn)了李成畫派的特色。《煙江疊嶂圖》亦為王詵名作,開卷煙波浩渺,后段則奇嶂疊起,筆墨細潤,青綠設色典雅。
【《漁村小雪圖》】
《漁村小雪圖》
《漁村小雪圖》手卷,絹本設色,縱44.4厘米,橫219.7厘米。圖繪冬日小雪初霽的山光水色。漁村被置于畫的右端,開卷便見白雪覆蓋的遠山和近岸,疏葦寒塘,有眾漁夫在忙碌,或張網(wǎng)、或釣魚、或拉罾、或抬網(wǎng),柳枝掩映之間漁村隱現(xiàn)。左邊的長卷則描繪白雪皚皚的峰巒巖岫以及蒼蒼茫茫的水色。山中有瀑布飛濺,近處則勾畫了數(shù)株巨松,或挺直,或偃仰,或舒展,松針依然是李成的“攢針”法,線條遒勁剛強,極見功力。而山中有二行人,一隱士策杖而一小童攜琴;江邊篷舟中有士人對酌,可知王詵無論畫什么,總也忘不了抒其志。山石兼用卷云皴、刮鐵皴,顯然取法于郭熙。而用“破墨法”烘染:先沿勾線向內(nèi)用稍淡于勾的墨色加染,然后用清水向內(nèi)化開過渡,墨色淡雅而鮮亮,層次感強。蘇軾稱贊他“得破墨三昧”。尤其是他獨創(chuàng)的在峰頂、嵐尖、樹頭、沙腳敷以白粉,又在樹頂、葦尖略勾金線,一改唐以來金碧山水之恒以金線勾山廓、石紋、坡腳以及宮室、樓閣等物的方法,似乎更適合表達雪后的陽光感。后人贊美此圖:“刻畫嚴謹,筆墨精練,氣象渾成,韻致深遠。”
【《煙江疊嶂圖》】
《煙江疊嶂圖》
蘇軾煙江疊嶂圖詩跋
手卷,絹本,設色?v:45.2厘米,橫:166厘米。
此圖繪崇巒疊嶂陡起于煙霧迷漫浩渺空曠的大江之上,空靈的江面和雄偉的山巒形成巧妙的虛實對比。奇峰聳秀,溪瀑爭流,云氣吞吐,草木豐茂,顯得蓬勃富有生氣。畫家以墨筆皴山畫樹,用青綠重彩渲染,既有李成之清雅,又兼李思訓之富麗,鄧椿《畫繼》謂王詵“所畫山水學李成皴法,以金綠為之,似古”,于此可見。
《煙江疊嶂圖》收藏雨上海博物館,背面是蘇軾行書詩并跋和王詵唱和詩二章并跋,詩、書、畫三絕,是中國畫難得的境界,這幅濡滿歷史煙云的《煙江疊嶂圖》恰恰是“三絕”的最好詮釋。
【《湖莊清夏圖》】
【《疊翠爭流》】
王詵 - 詩詞鑒賞
【《憶故人》】
燭影搖紅,向夜闌,乍酒醒、心情懶。
尊前誰為唱《陽關》,離恨天涯遠。
無奈云沉雨散。
憑闌干、東風淚眼。
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庭院。
這首《憶故人》詞意與調(diào)名相仿佛,為代言體形式,寫的是一個癡情女子對故人的憶念。全詞深情譴綣,感人至深。
下片起句用了一個典故,暗示幽會之后,故人音訊杳然。宋玉《高唐賦序》云:“妾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暗示楚懷王遇巫山神女,成為后世文人騷客寄跡青樓的代稱!霸瞥劣晟ⅰ,暗示詞中女主人公乃是一名青樓女子。而冠以“無奈”二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似乎可以聽到這名不幸的青樓女子的嘆息聲。
以下幾句時間跨度較大,即從夜闌酒醒,到這時的倚闌遠眺,再到黃昏時的庭院。這長長的過程中,她幾乎無時無刻不思量。此詞意境空靈幽麗。黃庭堅云:“晉卿(王詵字)樂府,清麗幽遠,工江南諸賢季孟之間,”(《詞林紀事》卷五引)以這段評語來衡量此詞,也頗為恰切。從這幾句,可以想見女主人公斜倚闌干,凝神遠望的神態(tài)。她那雙盈盈淚眼飽含著離情別緒,飽含著怨恨和憂思!皷|風”二字,勾勒出她特定的氛圍中苦盼的神情,豐神獨具,頗有韻味。
詞最后以景語作結!昂L拈_后”,是說花落春殘,象征女子的芳華易逝,境已慘矣:“燕子來時”,是以歸燕反襯故人之未歸,激發(fā)和增添女子之離思,情更凄然。此處化用晏殊《破陣子》之“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卑选袄婊ā币诪椤昂L摹,并壓縮為一聯(lián)四言偶句,以更為凝煉的詞筆表現(xiàn)人物的傷春之感和念遠之情。這兩個并列的句子一寫花,一寫鳥,原為兩景,接著“黃昏庭院”一句,便把兩景融合一個統(tǒng)一的意境中,自然渾成,思致渺遠,真可謂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蝶戀花》】
小雨初睛回晚照。
金翠樓臺,倒影芙蓉沼。
楊柳垂垂風裊裊。
嫩荷無數(shù)青鈿小。
似此園林無限好。
流落歸來,到了心情少。
坐到黃昏人悄悄。
更應添得朱顏老。
此詞借景抒懷,表達了詞人流落異地之悲、老大無成之慨,以及無幸遭貶的苦悶、壓抑,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內(nèi)心的惆悵和凄苦之情。原詞之墨跡保留至今,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中。
過片“似此園林無限好!睂⑸掀饕痪U結。園林如此富麗,春色復如此迷人,確乎可說無限之好。應知此園林非指別處,就這位駙馬之府邸。王詵詞中曾一再對之加以描繪。句首“似此”二字,已暗將此美好之園林與自己之間推開一段距離!傲髀錃w來,到了心情少!薄傲髀洹倍,寫盡七年的遷謫生涯,所包蘊的無窮辛酸,又豈是“歸來”二字所可去之以盡。重到了舊時園林,已物是人非,經(jīng)此重譴,詞人臨老,妻子下世,園林縱好,也只能是“心情少”了。韻腳之“少”字,極含婉厚重,有千鉤之力。詞情至此,由極寫富麗之景一變而為極寫悲哀之情,真有一落千丈之勢!白近S昏人悄悄!秉S昏遙承起句晚照而來,使全幅詞有綰合圓滿之妙。更重要的,還于以時間之綿延,增加意境之深度。坐到黃昏,極言其凄寂況味。更應添得朱顏老。結句純?yōu)榉涤^自己一身之省察,詞情更為內(nèi)向,悲感尤為深沉。園林依舊,朱顏已改,人生到此,復何可言。
初晴晚照,金翠樓臺,楊柳裊裊,嫩荷無數(shù),皆可喜之景,亦皆可慰人心。然而詞人卻只是“心情少”,無法擺脫悲哀。而寫景設色愈富麗,則愈反襯出其傷心懷抱之黯淡。中間具一大跌宕、大頓挫,筆勢變化有力,是此詞又一特色。抒情結構的巨大轉折,與情景之間的強烈反襯,都是表現(xiàn)主題的重要藝術手段,足可玩味。蘇軾《與子由論書》詩云:“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贝嗽~以流麗之景傷心懷抱,以婉約之筆寓硬轉之勢,正是具有東坡所論之一種特美。
王詵 - 參考資料
1、《宣和畫譜》 岳仁譯注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12月2、《宋詞畫譜》 綦維整理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