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來亨 - 簡介
李來亨,原名懋亨,中國明清之際農(nóng)民起義軍重要將領(lǐng)。陜西清澗人,生年無考。他是明末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李自成族兄之子李過的養(yǎng)子,也就是李自成侄孫。他在少年時即投身農(nóng)民軍,跟隨祖父、父親南征北戰(zhàn),在戰(zhàn)火中成長為一名英勇善戰(zhàn)的戰(zhàn)將。李自成兵敗山海關(guān),先后撤出北京、西安,轉(zhuǎn)戰(zhàn)到湖北時,李來亨已嶄露頭角,與李自成麾下名將高一功、郝?lián)u旗、劉體仁、袁宗第齊名,見載于歷史文獻。
李來亨 - 生平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通山九宮山被地方反動武裝殺害后,其妻高夫人召集農(nóng)民軍20余萬人,實現(xiàn)戰(zhàn)略大轉(zhuǎn)變,與南明政權(quán)合作,共同反抗帶有民族征服性質(zhì)的滿洲貴族集團建立的清王朝。在江南、大西南殘山剩水間建立起來的幾個南明小朝廷,依然繼承了明王朝腐朽的衣缽,奢侈腐化、宦官專權(quán)、黨爭猶酣,正如詞曲大家吳梅在散曲中形容的那樣,“江山如紙,宮門如市。小朝廷病入膏肓,經(jīng)不起群雄狂噬!
順治五年(1648年),抗清隊伍中的軍閥、野心家孫可望悍然圍攻由貴州入蜀的高一功、黨守素、賀錦、李來亨部,只有李來亨力戰(zhàn)得脫,高一功等均被殺,南明抗清大業(yè)岌岌可危!皽婧M流,方顯英雄本色。”李來亨挺身而出,繼續(xù)高舉抗清大旗,召集所部數(shù)萬人,經(jīng)過多次血戰(zhàn),最后在方圓150余華里的茅麓山高山之上、密林深處,建立起抗清根據(jù)地。他實行屯田自給、予民休息的政策,關(guān)懷山中百姓疾苦,深得民心,都稱他“小闖王”。他多次率兵出擊,給清軍以沉重打擊。
康熙元年(1662)冬,清軍集中四川、陜西、湖北三省兵力,圍攻夔東農(nóng)民軍,次年春攻入茅麓山。他放棄七蓮坪,將清軍誘入險地,乘機斃傷敵約萬人,會同郝?lián)u旗等挫敗了清軍圍攻。
康熙三年(1664年)清政府集中川、楚、秦三省清軍和滿洲八旗兵,共十萬大軍在靖西將軍穆里瑪?shù)闹笓]下,圍攻茅麓山。李來亨奮起迎敵,滿洲兵在李來亨的炮火、檑木、滾石的打擊下,紛紛墜崖落澗,傷亡慘重,高級指揮官賀布索、穆里瑪之子蘇爾馬均被擊斃。清軍改變策略,對茅麓山所有出口,嚴防死守,長期圍困,企圖困死明軍。雙方相持數(shù)月,李來亨部物資消耗殆盡。李來亨在六月曾組織兩次突圍,雖拼死奮戰(zhàn),但寡不敵眾,無法突出重圍。他知道已到最后關(guān)頭,決心與清王朝不共戴天,與明朝的最后一片河山共存亡。他處死了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8月4日,寨內(nèi)彈盡糧絕。李來亨事先妥善安排了老母的生路,與妻、子等全家人撲向熊熊烈火,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千秋正氣歌。
李來亨 - 抗清遺址
李來亨率領(lǐng)的大順軍余部于興山境內(nèi)堅持抗清活動的過程中,在百羊寨、百城、長坪、茅麓山等地,留下了諸多城池、山寨、古道、橋梁、古井、堰塘等遺存。
百城:位于興山黃糧鎮(zhèn)百城村山巔之上,此城東西兩面為陡山絕壁,北部是崇山峻嶺,南部地勢較緩。百城因相傳連綿百座寨城,故而號稱百里之城。此城城墻的70%至今保存較好。百城有三道城墻:其中第一道長約40米;第二道長約60米;第三道城墻呈不規(guī)則形,周長約200米。
鳳凰寨及老寨子:兩寨均呈東西方向,構(gòu)筑于鳳凰山之巔,之間相距約400米,寨址狹長。據(jù)當?shù)卮迕窠榻B稱:有人曾于寨中挖出過多枚圓形炮彈。
寨包及胡家灣寨子:此二寨相距約400米,分別筑于黃糧鎮(zhèn)界牌埡和胡家灣的山頂。寨包呈長橢圓形,長66.5米,寬27.5米,殘高4.5~3.3米,東、南、西面三個寨門均殘。寨墻均用人工打制的石條筑成;胡家灣寨子東高西低,平面呈船形,通長71米,寬36.5米,墻高4.7~3.2米。
李來亨的大順軍兵營遺址,除了上面幾處重要的之外,還有燕子寨、張家灣山寨、青龍寨、紗帽山寨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多相近相鄰,且都構(gòu)筑于山巔之上,寨墻均使用自然巖石壘筑而成。
興山境內(nèi)留有多處李來亨抗清斗爭時期遺留下來的交通設(shè)施,如古道、橋梁、古棧道、壕溝等;其中有百羊寨至茅麓山,百羊寨至七連坪,百城至公坪,店子埡至水磨溪、紅巖、龍池,黃糧至店子埡,教場壩等多條古道。這些古道多用自然石塊依山勢而建,多分布山腰與溝谷的兩側(cè),F(xiàn)存最長者,長達數(shù)公里,如教場壩、茅麓山古道。而聯(lián)通溝谷兩岸的橋梁,尤以紙坊河甕橋、大橋溝石橋保存完好。
炮臺、瞭望臺、點燈臺與石碓窩:這些遺址均保存較好,其中,炮臺有百羊寨鐵爐溝山頂?shù)碾p炮臺和茅麓山的衙門坪炮臺;瞭望臺位于百羊寨東部600米的天燈包山巔上。
圣帝行宮之碑:位于百羊寨的東端的半山腰,高4.8米,寬近一米,篆額“圣帝行宮碑”,底為長方形碑座,巍峨挺拔,極為醒目。碑文通過農(nóng)民軍信仰關(guān)羽的祀奉,以張巡、岳飛等歷史人物為表率,贊頌忠 懸日月的仁人志士,抨擊寡廉鮮恥的叛將貳臣,號召人們發(fā)揚民族氣節(jié),堅定“鐫虜嫗民”意志,同心協(xié)力抗清御侮。碑文中注明了李來亨的籍貫和南明永歷王朝晉爵為“臨國公”的封號,此外,還刻有數(shù)十名于史無載的部將姓名、封號等文字。該碑是研究中南地區(qū)抗清斗爭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百羊寨兵營:此兵營是李來亨大部隊駐扎屯田的營地,占地約3萬平方米。此寨四面臨山,其周圍分布有關(guān)帝廟、圣帝行宮碑、瞭望臺、點燈臺、炮臺、戰(zhàn)壕與棧道、古道、七步半石臺階等多處李來亨駐軍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