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愛新覺羅·胤禩

    愛新覺羅·胤禩

    愛新覺羅·胤禩(禩同祀,為祀異體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異母弟,生母良妃衛(wèi)氏。少時為胤禔母惠妃撫養(yǎng),諸臣奏稱其賢。

    胤禩自幼備受康熙喜愛,17歲的時候即被封為貝勒,是當時封爵皇子中最年輕的?滴醯墼涔芾韽V善庫,重建東岳廟,署理內(nèi)務(wù)府總管等等。一廢太子時,胤禩及其同黨躍躍欲試。但是康熙帝對胤禩利用張明德相面為自己立嗣的行為深惡痛絕,導(dǎo)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損。胤禩的個人威望和私黨勢力元氣大傷,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認輸,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沒有放棄對太子之位的爭奪?滴趿荒辏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駕崩,本以為自己的同黨胤禵能入承大統(tǒng)的胤禩,見胤禛嗣位如五雷轟頂,氣急敗壞,卻又無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將其改名為允禩。為穩(wěn)定人心,先進封其為和碩廉親王,命辦理工部事務(wù),兼理藩院尚書。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穩(wěn)根基后,找各種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薄

    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薨,享年45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復(fù)原名胤禩,恢復(fù)宗室,并錄入玉牒。


    詞條概要

    愛新覺羅·胤禩,清康熙帝第八子。17歲被封為貝勒,管理廣善庫,重建東岳廟,署理內(nèi)務(wù)府總管等。一廢太子時被保舉為皇太子。雍正即位,先封其為廉親王;四年后,找借口削其王爵,圈禁。

    人物生平

    其母出身

    《清皇室四譜u2027皇子》胤禩(yìn sì,禩同祀,為祀異體字)康熙二十年辛酉二月初十日未時生(西元1681年3月29日),康熙帝之子,其母衛(wèi)氏,系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宮內(nèi)管領(lǐng)阿布鼐之女。

    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僅有兩人被冊為嬪,一位是正在受寵的17歲少女瓜爾佳氏,另一位則是相對來講已年老色衰的衛(wèi)氏,而比她早生皇子的戴佳氏卻沒有得到冊封。這可能是因胤禩很受皇父喜愛,是三十七年受封爵位的皇子中最年輕(僅17歲)的一位,母憑子貴,或許與衛(wèi)氏本人也有關(guān)系。根據(jù)《清實錄》, 不久她又被晉升為良妃,成為玄燁當時僅有的5位妃子(貴妃除外)中,資歷最淺,生皇子最晚之人。不過根據(jù)祭文看又似乎是在她去世前臨時晉升的, 所以她的封妃時間仍是個迷。

    胤禩曾由大阿哥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教養(yǎng),因此他與惠妃那拉氏也感情甚親。雍正帝繼位伊始,允許部分母妃“隨子歸邸”而居,惠妃因親子胤禔已被圈禁,于是欣然移居至胤禩府邸。

    少年秩事

    胤禩自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yǎng)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

    愛新覺羅·胤禩

    清朝規(guī)定皇子六歲起入書房讀書,每日以名師大儒教之以滿、蒙、漢等文字,并輔以騎馬射箭等功夫。據(jù)《康熙起居注》所載,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十日,康熙對幾位年長阿哥的學(xué)習(xí)情況進行了次考核,其中便有方滿六歲的胤禩;嗜、皇四子、皇七子、皇八子“以次進前,各讀數(shù)篇,純熟舒徐,聲音朗朗”,想必胤禩不滿六歲便已開始習(xí)讀詩書了。

    但寫字是他的弱項,康熙曾因不滿他的書法,遂令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何焯為其侍讀,并要他每日寫十幅字呈覽。

    康熙三十一年七月,他隨父與眾兄弟共往塞外巡獵,據(jù)傳教士張誠回憶:“整整一個月,這些年幼的皇子同皇帝一起終日在馬上任憑風吹日曬。他們身背箭筒,手持弓弩,時而奔馳,時而勒馬,顯得格外矯捷。他們之中的每個人,幾乎沒有一天不捕獲幾件野味回來。”胤禩位于其列,亦必時有斬獲。

    康熙皇帝注重皇子們的騎射技術(shù),胤禩也不負父親的希望,騎射皆佳,現(xiàn)存的康熙朝滿文奏折顯示,胤禩在只有13歲時就幫忙試馬(康熙帝收到的貢馬),以辨別馬的好壞, 如果沒有精湛的騎術(shù),是不可能勝任這個任務(wù)的. 而另一份康熙二次親征給皇太子的上諭里, 則提到胤禩和大阿哥,三阿哥一起打獵兔子,年紀最小的胤禩射中了幾乎和大阿哥,三阿哥射中的數(shù)量一樣多的兔子。(大阿哥,三阿哥是出了名的射術(shù)好, 還比胤禩大了5,6歲)

    早受皇恩

    胤禩早年很受皇父喜愛,康熙于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第一次分封皇子時,他便與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一同受封為貝勒,為當時年齡最幼者。此后又多次受康熙指派,適其出塞時與皇三子胤祉一同辦理政務(wù)。并且曾幫助裕親王料理廣善庫,重建東岳廟等事宜。

    廣得善緣

    胤禩為人非常親切隨和,待人處事體貼細致,靈活溫潤圓滑,不拘泥于規(guī)制與名分。因此廣有善緣。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礻我、皇十四子胤禎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歡?滴踅晦k他的種種事務(wù),也讓他的才干有一定施展機會, 從而受到不少朝內(nèi)大臣的肯定,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卒于康熙四十二年)生前就曾在康熙面前因為廣善庫事宜贊揚胤禩不務(wù)矜夸,聰明能干,有德有才。

    胤禩不僅親近同宗貴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極好的口碑。他的侍讀何焯系當時著名的學(xué)者、藏書家、書法家,嘗學(xué)于錢謙益、方苞等人,以擅長八股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貢生,但因為人“生性率直”、“經(jīng)常當面責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后屢試不弟,四十一年李光地薦其博雅,康熙召試,命直南書房。次年賜舉人,復(fù)賜進士,選庶吉士。后尋命侍讀胤禩于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在貝勒府期間,與胤禩甚篤?滴跛氖迥旰戊谈杆,他將身邊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晉照看,便奔喪回里了。胤禩還曾托由何焯為其在江南購書。

    胤禩福晉

    其為安親王岳樂之外孫女,父姓郭絡(luò)羅氏(注:《清史稿》記為烏雅氏應(yīng)為誤記。)。岳樂為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鎮(zhèn)國公,因在戰(zhàn)事上屢有建樹,于順治十四年晉為安親王,卒于康熙二十八年。

    八福晉很可能相貌出眾, 因為后來雍正命胤禩休妻時曾用"狐媚’二字形容八福晉, 擔當?shù)闷鸷摹值呐?必定是長相美麗,風情萬種的,

    清穿小說總說胤禩依靠八福晉而得到安親王家的支持, 這個說法是大錯特錯的。

    第一, 安親王繼福晉是太子的姨姥姥,而且和安親王很恩愛,生了10多個孩子, 所以胤禩未和八福晉成親之前,安親王一家從姻親關(guān)系上和太子更近, 單從姻親關(guān)系上講更應(yīng)該是太子的人,太子的勢力,胤禩能讓本應(yīng)該支持太子的人轉(zhuǎn)而支持他,是他自己的本事 .

    第二, 八福晉的父親在世時因罪削爵, .死于獄中, 所以八福晉父系是完全不可能幫助到胤禩奪嫡的.而安親王一家在康熙朝中后期已經(jīng)不受康熙待見, 安親王死后還被降爵,幾個兒子也被降爵.

    第三, 當時和胤禩交好,或保舉胤禩的不乏康熙最信任的重臣, 安親王已經(jīng)衰落的家道和不受康熙待見的事實并不值得胤禩去依靠他們的勢力.

    第四, 相反的是,現(xiàn)存的史料中倒有不少胤禩幫忙照顧安親王家的例子.比如幫他們家爭取襲爵, 幫忙他們照顧王府長史等.

    康熙曾于四十七年十月初四日有言:“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惡,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然而,據(jù)《愛新覺羅宗譜》載,胤禩之子弘旺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時生,庶母張氏張之碧之女”,那么康熙帝十月初四日斥責胤禩時言其“迄今未生子”所指為何,還是只是雍正為了處置八福晉而抬出的康熙帝指責八福晉的謊言? 從現(xiàn)存史料中并沒有找到關(guān)于胤禩嫡福晉善妒”具體行為”的記載。但這這句話從正面來看反而看出胤禩愛妻。秦道然在雍正朝的供詞中也提到胤禩府內(nèi)的事俱是由福晉掌管的。

    再根據(jù)《雍正朝起居注冊》雍正四年正月二十八日諭旨:“令爾等前去將朕諭旨降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逐回外家。降旨于伊外家人等,另給房屋數(shù)間居住,嚴加看守,不可令其往來潛通信息,若有互相傳信之事,必將通信之人正法,伊外家亦一人不赦。爾等回來后,再將此旨降與胤禩。嗣后,伊若痛改其惡,實心效力,朕自有加恩之處。若因逐回伊妻,懷怨于心,故意托病不肯行走,必將伊妻處死,伊子亦必治與重罪。”從這可看出胤禩確實和八福晉夫妻感情甚好,平時交流甚多, 否則不會嚴禁兩人分開之后互通信息和通信,并以八福晉的性命威脅胤禩。

    展露崢嶸

    胤禩真正在史書上被大書特書是自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廢太子后,爾后沉沉浮浮,直至歿于雍正朝,都是由此埋下的禍根。

    皇次子、太子胤礽是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所生。赫舍里氏生下他后幾個時辰就死于坤寧宮,時年僅二十二歲?滴醯蹖Y(jié)發(fā)妻的去世很是悲痛,次年即封胤礽為皇太子,并親自教他讀書,六歲時又請大學(xué)士張英、李光地等為其師。胤礽經(jīng)父、師指點,幼年時確實顯露出幾分聰明,文通滿漢,武熟騎射,儀表堂堂,著實惹人喜愛。但他愈大則愈發(fā)挾寵恃驕,養(yǎng)成了過分驕縱和暴戾的性情,引起了康熙帝的不滿。康熙四十二年,索額圖因涉嫌謀逆而被關(guān)押,皇儲之間的矛盾已然升級。四十七年八月康熙帝出塞行圍時,隨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病重,君臣均面有憂色,康熙親自回鑾看視。九月,胤祄死。而胤礽對其弟之死,毫無友愛之情,就更加深了康熙對他的惡感。胤礽受到康熙帝的斥責之后,非但不反躬自省,反而嫉恨在心,在行軍途中,每夜逼近父皇所居的幃幄扒裂縫隙向里窺視。此舉動使康熙帝日夜戒備,深為不安,終于是年九月初四日拘執(zhí)太子。

    旋即,九月初七日,康熙令留京的胤禩署內(nèi)務(wù)府總管事。這是個非常重要的職位,尤其在當時諱暗不明、滿朝震動的情況下,更是體現(xiàn)出康熙對他非同一般的信任與器重。

    九月十六日,康熙回抵京城。十八日,遣官以廢皇太子事告祭天地、宗廟、社稷,將胤礽幽禁于咸安宮。對太子位覬覦已久的皇長子胤禔此時蠢蠢欲動,大有舍我取誰之意,遭康熙嚴斥,謂其“秉性躁急愚鈍,豈可立為皇太子”。逢此重創(chuàng),胤禔自知無望承繼大寶,便向皇父推薦胤禩,言“看相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貴。今欽誅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此番言論惹得康熙勃然大怒, 此時的康熙認為胤禩有希冀大寶之心,對其予以防范。

    次日再召眾皇子至乾清宮,云“廢皇太子后,胤禔曾奏稱胤禩好。春秋之義,人臣無將,將則必誅。大寶豈人可妄行窺伺者耶?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jié),謀害胤礽,今其事旨已敗露。著將胤禩鎖拿,交與議政處審理!毕騺砼c胤禩交之甚深的皇九子胤禟邀皇十四子胤禎一同帶了毒藥前去阻諫,胤禎奏言:“八哥無此心,臣等愿保之!笨滴醭庠唬骸澳銈儍蓚要指望他做了皇太子,日后登極,封你們兩個親王么?你們的意思說你們有義氣,我看都是梁山泊義氣!必返澯谘哉Z間沖撞了康熙,帝怒,拔出小刀對他說:“你要死如今就死”,欲誅胤禎。虧得皇五子胤祺跪抱勸止,眾皇子叩首懇求,康熙方才收下小刀,命諸皇子將胤禎責打二十板,逐之出去,才算是化解了一場父子間的流血沖突。

    不日,張明德一案審結(jié),胤禟、胤禎供:“八阿哥曾語我等:u2018有看相人張姓者云,皇太子行事兇惡已極,彼有好漢,可謀行刺。我謂之曰,此事甚大,爾何等人,乃輒敢出口,爾有狂疾耶?爾設(shè)此心,斷乎不可。因逐之去!必范T供:“曾以此語告諸阿哥是實。”問張明德口供亦無異。康熙帝因之謂胤禩聞張明德狂言竟不奏聞,革去貝勒,為閑散宗室。張明德情罪極為可惡,著凌遲處死,行刑時令與此事有干連的諸人俱往視之,實乃殺雞嚇猴,令眾毋效尤。

    此案方畢,皇三子胤祉又于十月十五日奏稱胤禔與蒙古喇嘛巴漢格隆合謀魘鎮(zhèn)于廢太子胤礽,致使其言行荒謬?滴醮笈,再加追查, 方知張明德一案胤禔也才是罪魁禍首, 胤禔聽說張明德有武功高強之人, 便收買他打算行刺太子, 又聽說張明德曾去勸說胤禩刺殺太子而被胤禩趕走一事, 遂在太子被廢后 向康熙報告, 欲把禍水東引至胤禩, 康熙查明白一切后, 便革去胤禔王爵,幽禁于其府內(nèi)。

    十月二十三日康熙帝病,自南苑回官,回憶往事。流涕傷懷,因召見胤禩,隨后又召見胤礽。繼而內(nèi)侍傳諭曰:“自此以后,不復(fù)再提往事!辈恢滴跖c胤禩相見時都談了些什么,但料想父子之情猶在,唏噓之間必能將前一段時期內(nèi)所發(fā)生的事情釋然一二。此時胤禩并未親自出頭去爭過太子之位,縱有一二屑小之人于此間挑撥搬弄,亦非他之罪。若非此后的百官保舉一事,恐其父子之情亦當一如往昔。

    康熙于此期間,對廢太子胤礽多加詢顧,常有召見,與臣下的言談中也不時流露出欲復(fù)重立之意。逾數(shù)十日,康熙大概估摸著滿朝文武皆了然其心,于十一月十四日召滿漢文武大臣,令眾人于諸阿哥中擇立一人為新太子,言:“于諸阿哥中,眾議誰屬,朕即從之”。

    誰想事態(tài)的發(fā)展并沒有按照他的預(yù)想,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lián)名保奏胤禩為儲君,令康熙大感意外,諭曰:“立皇太子之事關(guān)系甚大,爾等各宜盡心詳議,八阿哥未曾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賤,爾等其再思之!

    次日,康熙復(fù)召諸王及大臣,屢言于夢中見孝莊文皇后及孝誠仁皇后“顏色殊不樂”,令其備感不安。而廢太子胤礽經(jīng)多日調(diào)治,瘋疾已除,本性痊復(fù)。言下之意,可復(fù)立之?滴醯奂葎又郧闀灾岳淼淖魅绱搜哉Z,滿朝官員誰敢不從,唯諾諾是矣。十一月十六日,胤礽得釋。

    十一月二十八日,康熙復(fù)封胤禩為貝勒。

    次年正月下旬,康熙舊事重提,查問眾臣一致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事,重責佟國維、馬齊等人,言:“今馬齊、佟國維與胤禩為黨,倡言欲立胤禩為皇太子,殊屬可恨!朕于此不勝忿恚。況胤禩乃縲紲罪人,其母又系賤族,今爾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胤禩為皇太子,不知何意?

    值得玩味的是,康熙拒絕了康親王椿泰等人對馬齊所定的斬刑,反而將其交由胤禩拘禁。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初一日,即二廢太子時,馬齊受命署內(nèi)務(wù)府總管,重受倚用,可見康熙對他還是頗為信任的。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日,一切鋪墊停當,胤礽順理成章的重立為太子。爾后,康熙加封諸子,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俱著封為親王,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礻我俱著封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禎俱著封為貝子

    造化弄人

    經(jīng)此廢而復(fù)立,朝局為之一變。諸阿哥的勢力加強,太子則氣弱,對峙之勢較早先愈發(fā)畢露,奪嫡之心紛起,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藏波涌。諸大臣亦于其中左右是難,小心游走?滴蹼m多次下諭言及此事,但也沒什么作用。康熙五十年十月二十七日都統(tǒng)鄂繕、尚書耿額、齊世武、副都統(tǒng)悟禮等人俱被鎖拿,太子一黨每況愈下。

    胤禩于此后一年間,倒未見遭何責難,《圣祖實錄》中唯有其數(shù)次隨帝出巡之載。

    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其母良妃薨。胤禩心甚悲痛,“半年后仍需人扶掖而行”。所引之語出自雍正元年責其之諭,恐是一分事實十分夸大,以為譏刺。但胤禩對其母純孝之心天可見也,加行祭禮,焚化祭物,寄托其身為皇子而不能侍奉于母妃左右的一片哀思。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滴踔I曰:“皇太子胤礽自復(fù)立以來,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業(yè)斷不可托付此人!弊源,當了三十余年太子的胤礽只得在咸安宮內(nèi)忍度余生,卒于雍正二年十二月十四日,追封和碩理親王,謚曰“密”。

    東宮位虛,諸臣以為不妥,屢有向康熙諫言早立太子,但康熙俱不置可否。這樣又過了兩年,到康熙五十三年又發(fā)生了一件對胤禩而言有著至關(guān)深遠影響的事件,使其就此一蹶不振,徹底斷絕了他奪取太子之位的可能。事情的經(jīng)過是這樣:

    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途中,經(jīng)由密云縣、花峪溝等地,胤禩原該隨侍在旁,但因當時恰是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的祭日,所以他前去祭奠母親,未赴行在請安,只派了太監(jiān)去康熙處說明緣由,表示將在湯泉處等候皇父一同回京。這原也沒什么,但壞就壞在他托太監(jiān)送給康熙的老鷹打開來竟奄奄一息,令康熙極為憤怒,認為這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當即召諸皇子至,再責胤禩, 并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笔贩Q“斃鷹事件”。

    次年正月二十九日,康熙又停胤禩及屬官俸銀俸米、執(zhí)事人等銀米。胤禩不久大病一場.康熙表現(xiàn)十分冷漠. 之后胤禩病愈,康熙命將其所停之俸銀米仍照前支給,總算是保全了點父子間的情分。

    即便被康熙如此打壓,胤禩在朝臣中仍有較高威信,如深受康熙帝倚信的大學(xué)士李光地,在康熙五十六年仍然認為“目下諸王,八王最賢”。

    翌年三月十二日,九卿等以請立皇太子事繕折請安。康熙帝手書諭旨:現(xiàn)今皇太后之事未滿百日,舉國素服,乃將大慶之事瀆請,朕實不解。諸臣隨具折以愚昧請罪。

    是歲,十二月十二日,十四阿哥胤禵號撫遠大將軍西征。出師禮極為隆重,用正黃旗纛、親王體制,稱大將軍王。此次西征的主要目的是消滅策妄阿喇布坦及其分裂勢力,當時前湖廣總督、署西安將軍額倫特及侍衛(wèi)色楞等曾由青海進軍拉薩,在藏北與策凌敦多卜激戰(zhàn)多時后全軍覆沒。因之,撫遠大將軍的任命不僅關(guān)系到扭轉(zhuǎn)曲線戰(zhàn)局,實際還涉及到清朝今后的安危問題,因為準噶爾部控制西藏,就有可能借黃教煽動蒙古各部脫離清朝統(tǒng)治。所以康熙必須認真對待,選擇他所最信任、認為最有能力的人出任大將軍,代替他親征。最后胤禛等皇子落選,大任落在胤禎肩上,可見康熙對他的青睞。此時,胤禎成了人們心目中最有可能的儲位繼承者。胤禩、胤禟也全力支持胤禎克承大統(tǒng),胤禟曾言胤禎“聰明絕世”,“才德雙全,我弟兄們皆不如”,并熱心為胤禎試制軍備。胤禩和胤禎在此期間有頗多書信來往。康熙和胤禩的關(guān)系也有改善, 根據(jù)清實錄和胤禩兒子弘旺的記載,康熙又開始命胤禩不時隨扈和辦理一些政務(wù), 并將弘旺養(yǎng)育宮中.

    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康熙逝世。隆科多口傳遺詔, 胤禛繼位,是為雍正帝, 并引發(fā)即位之迷, 對于胤禩而言,他一生最為不幸的時刻也由此開始。

    笑忘紅塵

    雍正尚未正式登基,即命胤禩與胤祥、馬齊、隆科多共四人總理事務(wù),示以優(yōu)寵。十二月十一日加封為和碩廉親王,十二月十三日授為理藩院尚書,次年二月十七日命辦理工部事務(wù)?連他的福晉郭絡(luò)羅氏也對當時的形勢看得非常透徹,當胤禩加封親王,她的母家來稱賀時,她說:“何喜之有,不知隕首何日”

    雍正在企圖穩(wěn)住胤禩的同時,對于胤禟、胤礻我、胤禎、鄂倫岱、蘇努等與胤禩休戚相關(guān)之人的處置: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五日,遣公爵鄂倫岱仍往軍前并辦理驛站事務(wù);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逮太監(jiān)張起用、何玉柱等十二人,發(fā)遣邊外,籍沒家產(chǎn)。張起用,康熙宜妃宮中太監(jiān);何玉枉,貝子胤禟之太監(jiān)。諭稱:“伊等俱系極惡,盡皆富饒,如不肯遠去,即令自盡,護送人員報明所在地方官驗看燒毀,仍將骸骨送至發(fā)遣之處!;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帝命貝子胤禟往駐西寧。諭稱:大將軍于京,其往復(fù)尚未定,俟胡土克圖喇嘛等到日,再為商榷,西寧不可無人駐扎,命九貝子前往;

    雍正元年正月十六日,遣皇十弟敦郡王胤礻我等護送已故澤卜尊丹巴胡土克圖龕座回喀爾喀蒙古;

    雍正元年二月初十日,雍正帝因即位以來,施政受阻,被議者多,責皇九弟胤禟及貝勒蘇努等,西寧,跟隨胤禟效力;其弟烏爾陳因同情其兄,一并發(fā)往;

    雍正元年三月十三日,以吳爾占、色爾圖等“無知妄亂,不安本分”,遣往盛京居住,奪其屬下佐領(lǐng),諭稱:“從前伊父獲罪于皇考,貶其親王之爵,伊等怨望,肆行誹謗!薄耙恋认D王爵,互相傾害,陷伊宗嗣于死地!眳菭栒,故安親王岳樂之子,色爾圖,岳樂之孫,

    雍正元年四月初二日,命皇十四弟、貝子胤禎留遵化守陵,又命胤禎家人雅圖、護衛(wèi)孫泰、蘇伯、常明等永遠枷示,伊等之子年十六以上者皆枷;

    雍正元年五月十三日,革貝子胤禎祿米。

    雍正將與胤禩親密之人盡行遣散,予以孤立,并多次諭臣下之人勿蹈朋黨習(xí)氣,可謂是敲山震虎。胤禩本人也多次受罰,如雍正元年九月初四日,雍正帝奉圣祖皇帝及其四皇后神牌升附太廟,在端門前設(shè)更衣帳房,但因其皆為新制,故而油漆味大,雍正大怒,命管工部事之廉親王胤禩及工部侍郎、郎中等跪太廟前一晝夜;是年十月二十一日,雍正帝就喪事奢誹靡罪責胤禩之黨。

    雍正元年后期至二年間,青海戰(zhàn)事吃緊,使得他將全部精力放諸于外患。但對于胤禩等人仍時加防范訓(xùn)斥:

    雍正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皇十弟敦郡王胤礻我從邊外陀羅廟坐車入張家口關(guān),署宣化總兵官許國桂奏聞,雍正帝密諭以“不可給他一點體面”;

    雍正二年四月初七日,責胤禩,諭諸王大臣:圣祖生前,因胤禩種種妄行,致皇考暮年憤懣,“肌體清瘦,血氣衰耗”,伊等毫無愛戀之心,仍“固結(jié)黨援,希圖僥幸”,朕即位后,將胤禩優(yōu)封親王,任以總理事務(wù),理應(yīng)痛改前非,輸其誠悃,乃不以事君、事兄為重,以胤禟、胤禎曾為伊出力,懷挾私心。諸凡事務(wù),有意毀廢,奏事并不親到,敬且草率付之他人;

    雍正二年四月初八日,因胤礻我逗留張家口。再責胤禩;

    雍正二年四月二十六日,胤礻我被革去王爵,調(diào)回京師,永遠拘禁;

    雍正二年五月十四日,處置蘇努,著革去貝勒,撤出部分佐領(lǐng),同其在京諸子于十日內(nèi)往右衛(wèi)居住,“若不安靜自守,仍事鉆營,差人往來京師,定將蘇努明正國法。”雍正二年五月二十日,諭責胤禩及其親信,稱:七十、馬爾齊哈、常明等皆夤緣妄亂之人,為廉親王胤禩之黨,命將七十革職,六月二十一日,將七十連同妻子發(fā)往三姓地方;

    雍正二年八月二十二日,雍正因言嗣統(tǒng)事,責胤禩、胤禟、胤禎;

    雍正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裕親王保泰因“迎合廉親王”,被革去親王;

    雍正二年十一月初二日,因胤禩凡事減省,出門時不用引觀,雍正諭責其詭詐;

    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因胤禩管理理藩院時,不給來京的科爾沁臺吉等人盤費事,再受諭責;

    雍正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因胤禩等議陵寢所用紅土,折銀發(fā)往當?shù)夭少I,可省運費事,雍正諭工部:此特胤禩存心陰險,欲加朕以輕陵工、重財物之名也;

    雍正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以汝福為胤禩之黨,其伯父、宗室佛格任尚書、都統(tǒng)時,“凡事舛錯”,將佛格、汝福均交宗人府監(jiān)禁;

    雍正三年正月二十九日,責胤禟“外飾淳良,內(nèi)藏奸狡”,其屬下人“縱滋騷擾民間”,命都統(tǒng)楚宗前往約束之;

    雍正三年二月十四日,諭胤禩責“懷挾私心,遇事播弄,希動搖眾志,攪擾朕之心思,阻撓朕之政事!毖裕夯士艰鲗m運往山陵,向例用夫役二萬余名,而胤禩密奏擬減省一半,胤禩又稱上駟院畜馬太多,欲行裁減,無非彰皇考靡費之名,或使將來有緩急時無所取資,此外又以破紙寫奏章,祭祀所用破損桌案奉祝版,更衣幄次油氣熏蒸,“胤禩非才力不及、智慮不到之人,而存心行事或此,誠不知其何意!;

    雍正三年二月二十九日,再責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禎,諭中又責阿靈阿、鄂倫岱二人乃胤禩等之黨首,罪惡至重,命將鄂倫岱發(fā)往奉天,與阿爾松阿一同居住,使其遠離京師,不致煽惑朝政;

    雍正三年三月十三日,工部于行文時將廉親王抬寫,果親王胤禮等參奏,諭:“如此方是,甚屬可嘉。王大臣等所行果能如此,朕之保全骨肉,亦可以自必矣!弊谌烁h革退胤禩王爵,諭稱:“可任其妄為,伊妄為力竭,或有止日。尚望其回心歸正,庶幾與朕出力也!保

    雍正三年三月二十七日,議總理事務(wù)王大臣功過,胤禩無功有罪;

    雍正三年四月十六日,因工部所制阿爾泰軍用之兵器粗陋,諭責管工部事胤禩。

    一二年間,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且觀其間數(shù)次諭責,皆因胤禩署理工部事務(wù)欲節(jié)省支出所致,此舉皆出于公,卻被雍正責為“存心陰險”,令人惡目而瞠,哭笑不得。正當雍正欲一鼓作氣將胤禩諸人懲治殆盡時,他的心腹密臣年羹堯悖逆事發(fā),使他不得不騰出手來先處置這個真正的危險。待年羹堯于雍正三年七月二十七日降為閑散章京在杭州行走,已成為籠中之鳥時,雍正正式向胤禩諸人動刀:

    雍正三年七月二十八日,胤禟被革去貝子;

    雍正三年十一月初五日,宗人府議,胤禩應(yīng)革去王爵,撤出佐領(lǐng);

    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四日,胤禎因任大將軍時“任意妄為,苦累兵丁,侵擾地方,軍需帑銀徇情靡費”,經(jīng)宗人府參奏,由郡王降為貝子;

    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命每旗派馬兵若干在胤禩府周圍防守,又于上三旗侍衛(wèi)內(nèi)每日派出四員,隨胤禩出入行走,名曰隨行,實為監(jiān)視;

    雍正四年正月初四日,胤禟因以密語與其子通信被議罪;

    雍正四年正月初五日,胤禩、胤禟及蘇努、吳爾占等被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

    雍正四年正月二十八日,將胤禩之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

    雍正四年二月初七日,囚禁胤禩,將其囚禁于宗人府,圍筑高墻,身邊留太監(jiān)二人。

    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先時皇三子弘時因事得罪,交與胤禩為子,雍正諭:“弘時為人,斷不可留于宮庭,是以令為胤禩之子,今胤禩緣罪撤去黃帶,玉牒內(nèi)已除其名,弘時豈可不撤黃帶?著即撤其黃帶,交于胤祹,令其約束養(yǎng)贍!保

    雍正四年二月二十二日,簡親王雅爾江阿因“專懼胤禩、蘇努等悖逆之徒”,被革去親王;

    雍正四年三月初四日,命胤禩、胤禟改名,旨曰:爾等乘便行文楚宗,將胤禟之名并伊子孫之名著伊自身書寫;胤禩及其子之名亦著胤禩自行書寫;胤禩自改其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五月十四日,將胤禟改名為“塞思黑”;

    雍正四年五月初二日,禁錮貝子胤禎,其子白起甚屬不堪,著與胤禎一處禁錮;

    雍正四年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見諸王大臣,以長篇諭旨,歷數(shù)胤禩、胤禟、胤禎等罪;

    雍正四年六月初一日,雍正將胤禩、胤禟、胤禎之罪狀頒示全國,議胤禩罪狀四十款,議胤禟罪狀二十八款,議胤禎罪狀十四款。

    同年八月二十七日,胤禟因腹瀉卒于保定。未幾,九月初八日,胤禩亦因嘔病卒于監(jiān)所。民間認為他們是被毒死。

    家族列表

    妻妾

    康熙三十六年,女孩4。(注:女孩應(yīng)指宮女,此時還沒有娶福晉,來自康熙朝滿文奏折)

    康熙四十年,女孩18。(來自康熙朝滿文奏折)

    康熙三十七年,嫡妃郭絡(luò)羅氏(安親王岳樂外孫女)、庶妃王氏。(來自康熙四十五年玉牒)

    康熙四十七年,妾張氏生子弘旺、媵妾毛氏生一女。(妾張氏,張之碧之女;媵妾毛氏,毛二格之女)

    雍正年間的記載,側(cè)福晉姓氏不詳。(來自允禩側(cè)福晉祭文)

    乾隆年間的記載,弘旺生母張氏及允禩的其他兩位侍妾。(來自允禩側(cè)福晉祭文)

    總計:妻妾至少5位(嫡福晉郭絡(luò)羅氏、雍正年間死去的側(cè)福晉、乾隆年間還活著的張氏及其他二妾)

    注1:庶妃(即庶福晉或庶夫人)可以入玉牒,無論有沒有孩子;而侍妾生了孩子才可以入玉牒,而且玉牒十年一修,如果孩子在修玉牒的時候已經(jīng)死了,其母也就入不了玉牒了。比如懋嬪宋氏的兩個女兒都是未逾月殤,所以她就沒入玉牒。由此可見玉牒主要是記錄子孫后代的,孩子的生母是順帶記載的。

    注2:按規(guī)矩,成婚之前,分到的用于廢掉少男身份的女人就不止一個!

    子女

    第一子弘旺,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時生,母妾張氏,張之碧之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十一月初二日亥時卒,年五十五歲。嫡妻舒穆祿氏,倫布之女;妾茂怡氏,馬爾泰之女;妾完顏氏,四格之女;妾榮氏,榮禧之女。三子:長子永類,次子肅英額,三子總兵永明額。

    乾隆七年6月,弘旺因“在朝陽門外過宿”,“甘與大臣侍衛(wèi)平等相交”“肆行妄為”,被乾隆斥責,說他不知顧惜顏面,卑鄙。為此,身居長輩的莊親王胤祿、履親王胤祹因“祖中尊長而不教其子侄”不加“隨時管教”,甚至“置若不問”等過錯而受到譴責。

    弘旺著有《元功名臣錄》、《皇清通志綱要》、《松月堂目下舊見》。

    第一女,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五月初八日巳時生,母為媵妾毛氏毛二格之女;雍正二年甲辰六月,嫁孫氏五福;女乾隆四十年乙未十一月二十一日巳時卒,享年六十八歲。

    人物評價

    雍正評

    “允禩若肯實心辦事,部務(wù)皆所優(yōu)為。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而其心術(shù)之險詐,諸大臣亦無與之比者!盵注:《清世宗實錄》卷31,雍正三年四月癸未]

    “允禩較朕諸弟,頗有辦事之才!盵《清世宗實錄》卷18,雍正二年四月庚戌]

    “允禩為人聰明強干,才具優(yōu)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盵注:《清世宗實錄》卷30,雍正三年三月乙丑]

    “頗有識量。” 《雍正朝起居注》二年四月初七日條。

    《上諭內(nèi)閣》二年八月二十二日諭云:“從前眾皆保廉親王為皇太子,視為奇人”。

    《雍正朝起居注》聞舊記作:“從前眾皆奇異廉王,保為皇太子”。

    雍正甚至承認自己的才力也只是“能與相當”[注:《上諭內(nèi)閣》,雍正三年四月十六日]。

    注:《起居注》記載雍正帝在二年四月初七日對諸王大臣論說胤禩為人:朕之此弟較諸弟頗有識量,可資于理,朕甚愛惜,非允禟、允誐等可比。

    蓋起《起居注》時允禩尚在人世,還未徹底搞臭,皇帝對他的美言可以照實記錄,迨至編輯《上諭》和《實錄》時,允禩早已被定為結(jié)黨奪嫡的惡人,不能過多講他好話了。而有見識,是人的大關(guān)節(jié)處,給了這個評價,如何又去非法搞朋黨?史官就只好把這個意思去掉了。

    王公大臣評

    允禩在康熙朝眾多王公大臣中的口碑,始終是諸皇子內(nèi)最好的一位。人們稱贊他“樸實”、“極正氣”,特別是深為康熙帝所摯愛、與之感情篤深的皇兄福全,曾在康熙帝前“力薦允禩有才有德”,說他“心性好,不務(wù)矜夸”

    易中天評

    實際上,允禩對雍正的威脅,倒不一定是有暗殺或政變的因素,更主要的還是威望太高。二年(公元1724年)十一月,雍正就曾說他每次申斥允時,“審察眾人神色,未嘗盡以廉親王為非”。次年四月,又說“視諸王大臣之意,頗有以允禩為屈抑者”。

    顯然,在雍正與允禩的斗爭中,雍正是很孤立的。諸王大臣的心都向著允禩,只不過敢怒不敢言。敏感的雍正哪能感覺不出來?二年四月,雍正下了一道圣旨:“爾諸大臣內(nèi),但有一人或明奏,或密奏,謂允禩賢于朕躬,為人足重,能有益于社稷國家,朕即讓以此位,不少遲疑!”不難想見,如果不是被逼無奈,雍正不會說出這樣賭氣的話。

    平心而論,雍正和允禩都夠格當皇帝。

    他們都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雍正的能力,有他執(zhí)政十三年的政績可以為證。允禩的能力,則可以在雍正那里得到證明。雍正即位以后,曾多次說過:“允禩較諸弟頗有辦事之材,朕甚愛惜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

    但我們還是要同情允禩。

    允禩究竟犯了什么滔天大罪,該受康熙、雍正父子兩代皇帝的一再打擊和壓制?殺人放火?貪污受賄?謀財害命?弒君篡權(quán)?何以被康熙視為肉中刺,雍正視為眼中釘?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只是這風來自父兄,便不免讓人傷心;而這一父一兄又都是皇帝,就不但讓人寒心,更讓人驚心了。實際上,無論在康熙晚年,還是在雍正早期,允禩做人都很難,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是也不是,不是也不是,動輒得咎。比方說一個案子,雍正交給允禩辦,他是嚴一點好呢,還是寬一點好呢,就很為難.寬一點,是出賣原則,收買人心;嚴一點,則是居心不良,妄圖讓人主背上苛察,忌刻的惡名,總之都是別有用心。在康熙手下也是一樣.工作賣力一點,是好勝逞能,沽名釣譽;消極一點,則又是心懷不滿,懶惰怠工.也許,他應(yīng)該一開始就表現(xiàn)的傻乎乎的.但這也未必能讓康熙滿意.康熙會說:我怎么養(yǎng)了這么個蠢兒子。ù藶檎泝(nèi)容)

    楊珍評

    允禩在皇子中有一批擁護者,允禟、允礻我、允禵等皇子,“俱奉允禩如師”,“俱聽允禩指示”[注:雍正朝起居注冊》第1冊,第211頁;《清世宗實錄》卷18,雍正二年四月辛亥]。

    允禩各方面的情況足以表明,他絕非是一“柔懦”、“軟善”“易于挾制”之人,而是頗有領(lǐng)導(dǎo)才力,善于討好眾心。事實上,允禩也有殘忍的一面,三年(1725年),護軍九十六因向雍正告密使得多人被判斬監(jiān)候而被允禩“立斃杖下”(當時允禩喝酒醉了), 負責監(jiān)視允禩的王府長史胡什屯也曾被允禩痛加棰楚,推入冰內(nèi),幾致殞命!比绱藘春分畱B(tài),與其平日的作風舉止,大相徑庭,這表明他在大多數(shù)場合下,具有較強的克制力,比較冷靜.

    允禩的待人處事作風,具有靈活圓滑,不拘泥于規(guī)制與名分的實用色彩。這種非正統(tǒng)性,是他不同于其他皇子的另一突出特點,也是他在眾臣中很有人緣,受到擁護的原因之一。

    胤禛繼位后所定允禩的部分罪狀未免有夸大處,但無不體現(xiàn)了允禩在辦理政務(wù)中所奉行的一個基本方針,即改革以往治理帝喪時縻費錢糧過多,興師動眾,禮儀過繁的做法,盡量節(jié)約錢糧,就簡務(wù)實。這些改易舊制,講求實效的舉措,透露出允禩思想中對于部分儒家禮法的蔑視,同時也必然加重其已有的罪責。它顯然了一種革新精神,以及不為自身計的勇氣與魄力。然而允禩建議的上述節(jié)約措施,被認為是“不忠不敬”之舉,雍正帝一概拒絕采納。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況出允禩與胤禛兩人的政策分歧,尤其是對于封建禮法所抱的不同態(tài)度。

    據(jù)允禩的老師何焯家人說,一次允禩正在與老師談話,“福晉從門外望見,就大笑起來,笑聲聞之于外”,而允禩見此,并未生氣。足見,允禩雖然從小在康熙帝的嚴格督教下,學(xué)習(xí)儒家經(jīng)典,但對于儒家倫理綱常觀念的接受,還只是停留在表層,他本人及其福晉的部分言行,仍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滿族傳統(tǒng)習(xí)尚?滴醯墼砍庠识T“素受制于妻”,這并不排除后者想通過福晉籠絡(luò)妻家戚屬,以擴充其影響與實力。不過,允禩對嫡福晉“不守婦道”之舉熟視無睹,并不怪罪,是否也反映也他與儒家正統(tǒng)倫理觀念有所相悖的處事態(tài)度,以及不務(wù)虛名的作風特點呢?(注:未錄全)

    王府今址

    關(guān)于胤禩府邸,根據(jù)相關(guān)書籍考證有兩種說法:

    二、在雍正朝被抄家后,于乾隆九年,與雍王府一并改造成今天的“雍和宮”,(另一說:前者為雍正年間的廉親王府,后者為康熙年間的八貝勒府)

    葬地追溯

    據(jù)相關(guān)資料考證,應(yīng)葬在如下兩地:

    一說:熱河石洞溝左山之陽(現(xiàn)河北省承德市雙橋區(qū)石洞溝)——胤禩之子弘旺《皇清通志綱要》

    一說:北京八大公村(現(xiàn)北京市西城區(qū)平安里)

    人物年譜

    康熙二十年(辛酉)

    二月初十(甲午),出生。其母衛(wèi)氏,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內(nèi)管領(lǐng)阿布鼐之女。

    康熙二十年(1681年) 1歲

    二月初十日(甲午)未時出生(公歷1681年3月29日),在康熙皇帝諸子中排行第八。其母衛(wèi)氏,滿洲正黃旗包衣人、內(nèi)管領(lǐng)阿布鼐之女。

    康熙三十年(1691年)10歲

    七月,隨康熙帝巡幸邊外。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11歲

    七月,隨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2歲

    二月,隨康熙帝巡視京畿。八月,隨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13歲

    七月, 隨康熙帝巡幸邊塞。十一月, 隨康熙帝謁暫安奉殿和孝陵。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14歲

    八月,隨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15歲

    正月,康熙帝親征噶爾丹,隨其謁暫安奉殿和孝陵。二月,康熙帝第二次親征噶爾丹。九月,隨康熙巡行北塞,經(jīng)理軍務(wù)。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16歲

    七月,隨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17歲

    三月初二日,康熙第一次冊封皇子,晉為多羅貝勒。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18歲

    二月,隨康熙帝奉皇太后第三次南巡并視察河工。閏七月,隨康熙帝巡幸塞外。是年,康熙帝為成年諸皇子建府邸。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19歲

    七月,隨康熙帝巡幸塞外。十二月,生母冊為良嬪,未幾進為良妃。

    康熙四十年(1701年)20歲

    四月,隨康熙帝巡幸永定河。六月,隨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22歲

    五月十九日 索額圖獲罪,與諸皇子覬覦儲位有關(guān)。六月二十六日 裕親王福全逝世,其曾向康熙夸贊胤禩?滴醯勖T皇子俱穿孝。

    康熙四十三年 (1704年)23歲

    六月, 隨康熙巡幸塞外。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27歲

    正月初五日寅時,長子弘旺出生,庶母張氏。九月初四日,康熙于行獵途中廢立皇太子胤礽。九月初七日,受命署內(nèi)務(wù)府總管事。九月二十五日,康熙聞皇長子胤禔言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后必大貴,隨命胤禔將張明德拿交刑部審問。九月二十八日,奉旨查原內(nèi)務(wù)府總管凌普家產(chǎn)后回奏?滴醴Q其所查未盡,到處妄博虛名,是又一出皇太子。九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召眾皇子至乾清宮,言其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欲著將其鎖拿,交與議政處審理。后由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舍身相救,方才未果。十月初二日,因張明德案,被革去貝勒,降為閑散宗室。十月初四,再受康熙帝責,謂其自幼性奸心妄,邀結(jié)蘇努為黨羽,并言其妻“嫉妒行惡”。按,胤禩之妻為安親王岳樂之外孫女。十月二十三日,受康熙召見。時帝病,自南苑回官,回憶往事,流涕傷懷,因復(fù)召見。

    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帝令滿漢文武舉奏皇太子,諸大臣皆舉胤禩,康熙未允,諸大臣皆不敢再議。十一月十六日,廢太子胤礽被釋。十一月二十八日,復(fù)封為貝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28歲

    正月二十一日,康熙帝召滿漢文武大臣,查問為何一致舉薦胤禩為皇太子事,重責佟國維、馬齊等人。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將馬齊交于胤禩嚴行拘禁。二月二十八日,隨康熙巡畿甸。三月初九日,復(fù)立胤礽為皇太子。四月二十六日,隨康熙帝往塞外避暑行獵,九月二十三日回京。十二月,隨康熙帝謁陵。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29歲

    二月,隨康熙帝巡游五臺山。五月,隨康熙帝巡幸塞外。十一月,隨康熙帝謁陵。

    康熙五十年(1711年)30歲

    一月,隨康熙帝巡視通州河堤。四月,隨康熙巡幸塞外。十一月二十日,其母良妃薨,心甚悲痛,半年后仍需人扶掖而行。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31歲

    五月,隨康熙帝巡塞。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礽再次被廢。十一月,隨康熙帝謁陵。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32歲

    二月,隨康熙帝巡畿甸。二月十七日,其母良妃奉安。五月初十日,隨康熙帝往熱河避暑,九月二十日回京。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33歲

    十一月二十六日,因其母逝世二周年往祭,未赴康熙熱河行在請安,遣太監(jiān)送兩只將斃之鷹給康熙,康熙帝極為憤怒,召諸皇子至,重責于其。十一月二十七日,以奏折訴冤。十一月二十八日,再受康熙帝責。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34歲

    正月二十九日,被停本人及屬官俸銀俸米、執(zhí)事人等銀米。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35歲

    九月十二日,患傷寒病不起。九月二十五日,因臥病處在康熙帝回京所必經(jīng)之路,帝降旨將伊移回家中。十月初五日,病愈?滴醯勖鼘⑵渌V恒y米仍照前支給。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36歲

    二月初一日,隨康熙帝巡視畿甸回京。四月,隨康熙帝巡塞外。

    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37歲

    十二月十二日 撫遠大將軍胤禵率軍起程。于太和殿前行頒給大將軍敕印儀式。隨康熙帝巡幸塞外。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38歲

    四月十一日,隨康熙帝往熱河避暑,十月初八日回京。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39歲

    四月十二日,隨康熙帝往熱河避暑,十月初十日回京。

    康熙六十年 (1721年)40歲

    三月,由康熙帝朱筆圈出前往太常寺登祀。四月,隨康熙帝巡幸塞外。七月,隨康熙帝行圍。

    康熙六十一年(1722)41歲

    二月,隨康熙帝巡畿甸。五月,隨康熙帝巡幸塞外。十一月十三日(甲午),戊刻,康熙帝逝,終年六十九歲。十一月十四日,受命與皇十三子胤祥、大學(xué)士馬齊、尚書隆科多總理事務(wù)。受封為親王。十一月二十日,胤禛即皇帝位,是為雍正帝。十二月十一日,受封為和碩廉親王。十二月十三日,受命為理藩院尚書。

    雍正元年(1723年)42歲

    二月十七日,受命辦理工部事務(wù)。九月初四日,因奉圣祖皇帝及其上皇后神牌升附太廟事,于端門前設(shè)更衣帳房,因新制,油氣薰蒸,雍正帝怒,命其跪太廟前一晝夜。十月二十一日,因為其母良妃之事喪事奢靡事受雍正責。

    雍正二年(1724年)43歲

    四月初七日,雍正帝責其“奏事并不親到,敬且草率付之他人”。四月初八日,因皇十弟敦郡王允礻我逗留張家口事,受雍正責。五月二十日,并七十、馬爾齊哈、常明等人雍正帝責為“夤緣妄亂之人”。八月二十二日,雍正帝責其與允禟、允禵等人于康熙年間“結(jié)為朋黨”。十一月初二日,因凡事減省,出門時不用引觀受雍正責。十一月十三日,受雍正責,言其阻撓政事。十一月十四日,因議陵寢所用紅土折銀發(fā)往當?shù)夭少I以省運費事受雍正責。

    雍正三年 (1725年)44歲

    二月十四日,因減省夫役、畜馬等事受雍正帝責。二月二十九日,并允禟、允禵、允礻我、阿靈阿、鄂倫岱等人受雍正責。三月十三日,于工部行文時被抬寫,被果親王允禮等參奏。三月二十三日,宗人府議將其革退王爵。雍正帝諭“尚望其回心歸正”。三月二十七日,議總理事務(wù)王大臣功過,雍正帝言其無功有罪,寬免。三月,退總理事務(wù)。四月十六日,因工部所制阿爾泰軍用之兵器粗陋事,受雍正責。十一月初二日,因內(nèi)務(wù)府增減披甲人數(shù)事,受雍正責。十一月初五日,宗人府議其應(yīng)革去王爵,撤出佐領(lǐng)。有旨寬免。十二月二十一日,護軍九十六被斃事,遭宗人府參奏。雍正命每旗派馬兵若干于其府周圍防守。又于上三旗侍衛(wèi)內(nèi)每日派出四員,隨其出入行走。

    雍正四年 (1726年)45歲

    正月初五日,與允禟、蘇努、吳爾占等人被革去黃帶子,由宗人府除名,削除宗籍。正月二十五日,受雍正命與允禵共議奏皇九弟允禟以密語與其子通信之罪。正月二十七日申時,長孫永類出生,嫡母舒穆祿氏。一月二十八日,將其妻革去“福晉”,休回外家,給房屋數(shù)間居住,嚴加看守。二月初七日,遭囚禁。三月初四日,令其改名。三月十二日,自改其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五月十七日,雍正帝召見諸王大臣,以長篇諭旨,歷數(shù)其與允禟等罪惡。六月初一日,雍正將其于康熙、雍正兩朝諸罪共四十款頒示全國。七月二十二日亥時,孫肅英額出生,庶母茂怡氏。九月初五日,其時已患嘔病,病甚重。九月初八日,因病身亡。按,《世宗實錄》記為九月初十日歿,此處取其子弘旺所著《元功臣名錄》載:“雍正四年九月初八日薨!

    雍正十三年(1735年)

    八月二十三日,本日子刻,雍正帝逝世。十月初八日,乾隆帝命議其與允禟子孫屏除宗牒案。十一月二十八日,乾隆帝將其與允禟子孫均給出予紅帶,收入玉牒。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的上諭:“圣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礻唐結(jié)黨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就兩人心術(shù)而論,覬便窺竊,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怨尤誹謗,蠻事所有,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士纪砟陮蚁螂拗I及,愁然不樂,意頗悔之,若將有待。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孫無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復(fù)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并敘入。此實仰體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緒,想在天之靈亦當愉慰也!边@時胤禩之子弘旺已卒,弘旺第二子肅英額,第三子永明額在世。肅英額無子,永明額于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卒,享年八十四歲。其子綿森曾任馬蘭鎮(zhèn)總兵,官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刑部尚書。綿森雖有四子,但前三子夭折,四子奕沆官工部員外郎,授侍詩學(xué)士,其子孫均是過繼的。其過繼孫溥寬為康熙帝第十五子愉恪親王胤禑的后裔,其父載霞,三弟為輔國公溥釗。溥寬僅有一子毓漳,生于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初十。

    影視扮演

    《九五至尊》曾偉權(quán)飾演愛新覺羅·胤禩

    《九王奪位》吳廷燁飾演愛新覺羅·胤禩

    《雍正王朝》王繪春飾演愛新覺羅·胤禩

    《李衛(wèi)當官》第一部王繪春飾演愛新覺羅·胤禩

    《李衛(wèi)當官》第二部王繪春飾演愛新覺羅·胤禩

    《刺虎》王繪春飾演愛新覺羅·胤禩

    《皇太子秘史》黃壘鑫飾演愛新覺羅·胤禩

    《宮鎖心玉》(宮)馮紹峰飾 八阿哥

    《宮鎖珠簾》(宮2)馮紹峰飾 八阿哥

    《步步驚心》鄭嘉穎(中國香港) 飾演愛新覺羅·胤禩

    《王者清風》湯鎮(zhèn)宗飾演愛新覺羅·胤禩

    《食為奴》張繼聰飾演愛新覺羅·胤禩

    名人推薦
    • 樊噲
      樊噲(kuài)(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沛人。西漢開國元勛,大將軍,左丞相,著名軍事統(tǒng)帥。為 呂后妹夫,深得 漢高祖劉邦和呂后 信...
    • 愛新覺羅·玄燁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清圣祖,年號康熙,為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蒙古人稱康熙為恩赫阿木...
    • 鰲拜
       鰲拜(滿語:Oboi),中國清初權(quán)臣。出身瓜爾佳氏,生年不可考,滿洲鑲黃旗人,清朝三代元勛,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之一。以戰(zhàn)功封公爵。鰲拜前半生...
    • 譚群釗
      譚群釗,譚群釗出生于湖北省宜昌市,企業(yè)家,盛大創(chuàng)始人之一。譚群釗畢業(yè)于華東理工大學(xué)、北京大學(xué)(EMBA),曾任盛大游戲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zhí)行...
    • 赫舍里·索額圖
      索額圖(1636年-1703年),赫舍里氏,清代康熙年間權(quán)臣,滿洲正黃旗人,大學(xué)士索尼第三子,一等公赫舍里·噶布喇弟弟。孝誠仁皇后叔父。出生...
    • 多鐸
      愛新覺羅·多鐸(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滿洲鑲白旗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初八大...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