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中文名稱:曹劌(guì)(又作曹沬,音mèi)
所屬年代:春秋時期相關(guān)事件:長勺之戰(zhàn)
相關(guān)人物:管仲、齊桓公
雙方兵力:齊國:30萬,魯國:3萬
雙方統(tǒng)帥:齊國:高傒、鮑叔牙、公子雍,參謀:隰朋。魯國:魯莊公、公子偃、仲慶父,參謀:曹劌
人物介紹
曹劌是周文王兒子曹叔振鐸的后人。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不顧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勸阻,派高傒、鮑叔牙、公子雍率大軍伐魯。此前,齊、魯幾次交戰(zhàn),魯國都被打敗。聞聽齊大軍壓境,魯莊公和群臣大驚失色,不知所措。這時,一直隱居梁甫山的曹劌求見莊公,主動提出為抵抗齊軍出謀劃策。
莊公問曹劌:“齊強魯弱,我們能打勝嗎?”曹劌反問:“國君感到自己為百姓辦了哪些好事,能使百姓和您同心同德去戰(zhàn)勝敵人嗎?”莊公說:“寡人雖盡責(zé)不夠,不過還是時時想到百姓。吃穿不敢獨享,常常分給身邊的大臣!辈軇フf:“這很好,但只靠施這些小恩小惠,百姓還不會真心實意跟國君去作戰(zhàn)的!鼻f公說:“祭神用的豬牛羊,玉器絲織品等,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shù)目,一定對神說實話!辈軇フf:“但是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你的!鼻f公又說:“寡人還能時刻想到百姓疾苦,凡重要訴訟案件(即為小大之獄,不論是多大的事都親自考察),都親自考察,不因自己所愛而濫賞,不因自己所惡而加刑,一定按實情作出處理!辈軇ジ吲d地說:“好!真能做到這樣,我們就可以和齊國一決雌雄了!
莊公進一步問:“我們用什么方法才能戰(zhàn)勝齊國呢?”曹劌說:“打仗要根據(jù)戰(zhàn)場的千變?nèi)f化隨機處置,決不能事先憑空決定采用什么固定的戰(zhàn)法。我愿和陛下一同率軍前去作戰(zhàn),根據(jù)實際情況謀劃!鼻f公認為曹劌講得有理,遂同曹劌一起帶領(lǐng)大軍迎敵。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了陣勢(參見長勺之戰(zhàn))。齊主將鮑叔牙因一路進軍順利,有輕敵之心,首先下令擊鼓進軍。齊軍吶喊著向魯軍陣地沖來。莊公見狀,也欲擊鼓迎戰(zhàn)。曹劌連忙制止,并要莊公傳令全軍嚴守陣地,不得亂動和喧嘩,擅自出戰(zhàn)者斬。魯軍紋絲不動,齊軍沖不破陣勢,只好退了回去。鮑叔牙又下令第二次擊鼓進攻,齊軍重振精神,再次向魯軍陣地沖來,魯陣仍巋然不動,齊軍又一次退了回去。鮑叔牙見魯軍兩次不出動,以為是怯陣,下令第三次擊鼓進攻。這時,曹劌果斷地告訴莊公擊鼓沖鋒。隨著鼓聲,魯陣中殺聲驟起,士兵們像猛虎出籠般沖殺過去,其勢如迅雷不及掩耳。齊軍被殺得七零八落,丟盔卸甲,狼狽潰逃,公子雍也被魯莊公一箭射死。莊公見齊軍敗退,欲下令立即追擊。曹劌忙說:“別急!彼屑毑炜戳她R軍逃走的車轍,又登上戰(zhàn)車前橫木向齊軍逃跑方向瞭望了一陣,方要莊公下令全力追擊。魯軍追殺了30余里,斬殺、俘虜了許多齊軍,繳獲輜重?zé)o數(shù),全勝而回。
戰(zhàn)后,莊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jīng)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正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莊公又問:“為什么齊軍逃走了,你不讓馬上追趕呢?”曹劌說:“大國之間交鋒,虛虛實實,齊軍雖退,也要特別提防有詐。我察看后擊!鼻f公十分佩服,說:“你是真正的軍事家啊!”立即拜曹劌為大夫,并把女兒曹姬嫁給曹劌。魯莊公三十年(前664),曹劌作亂,被魯莊公之子公子般平叛,曹劌被趕到莒國,在莒國病死。
相關(guān)論戰(zhàn)
春秋初期,即位不久的齊桓公,不聽主政大夫管仲內(nèi)修政治、外結(jié)與國、待機而動的意見,于公元前684年春發(fā)兵攻魯,企圖一舉征服魯國。魯莊公注意整修內(nèi)政,取信于民,決心抵抗。深具謀略的魯國士人曹劌自告奮勇,請隨莊公出戰(zhàn)。魯軍根據(jù)齊強魯弱的形勢,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一說曲阜北)迎擊齊軍。兩軍列陣畢,魯莊公欲先發(fā)制人,被曹劌勸止。齊軍見魯軍按兵不動,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起沖擊,均未奏效。齊軍疲憊,士氣沮喪。魯軍陣勢穩(wěn)固,斗志高昂。曹劌見戰(zhàn)場形勢已呈現(xiàn)“彼竭我盈”的有利變化,建議莊公實施反擊。魯軍將士一鼓作氣,擊潰齊軍。莊公急于追擊,曹劌恐齊軍佯敗設(shè)伏,即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痕跡,又登車眺望齊軍旌旗,發(fā)現(xiàn)轍亂旗靡,判明齊軍的確敗退,才建議乘勝追擊,終于將齊軍逐出魯國邊境。
曹劌根據(jù)齊軍來勢兇猛、人數(shù)占優(yōu)的實際情況,采取堅守不出、挫其銳氣的策略。通過雙方勇力的此消彼長,很快就扭轉(zhuǎn)了雙方力量對比的優(yōu)劣關(guān)系,結(jié)果一舉潰敵。取勝之后,曹劌并未盲目追擊,因為他深知兵不厭詐之道,唯恐中齊國誘敵伏擊的圈套,表明他在極善用計的同時,高度警惕,時刻防備對方運用計謀。曹劌在戰(zhàn)爭中知己知彼,運籌帷幄,表現(xiàn)出一位軍事家的卓絕風(fēng)采。他謀略得當,正是魯軍戰(zhàn)場取勝的關(guān)鍵所在。
這次戰(zhàn)爭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中,以后發(fā)制人、敵疲再打的防御原則取勝而著稱。
文章分析
文言原文
附:《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魯莊公十年
十年春,齊師伐我①。公將戰(zhàn)(2),曹劌請見(3)。其鄉(xiāng)人曰(4):“肉食者謀之⑤,又何間焉(6)?”劌曰:“肉食者鄙(7),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8),必以分人!睂υ唬骸靶』菸磸,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10),必以信(11)。”對曰:“小信未孚(12),神弗福⑥也!惫唬骸靶〈笾z(13),雖不能察,必以情(14)!睂υ唬骸爸抑畬僖玻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公與之乘(15),戰(zhàn)于長勺(16)。公將鼓之(17),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饼R師敗績(18)。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19),登軾而望之(20),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21),再而衰(22),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23),故逐之!
翻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zhàn)。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鄉(xiāng)親們說:“當權(quán)者自會謀劃此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quán)者淺陋無知,不能深謀遠慮。”于是進宮廷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條件跟齊國)作戰(zhàn)?”魯莊公說:“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人。”(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濒斍f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shù)目,一定要對神說實話!保ú軇ィ┗卮鹫f:“(這只是)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據(jù)實情(合理裁決)!辈軇セ卮鹫f:“(這才是對百姓)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了。作戰(zhàn)時請允許(我)跟隨您去!保ǖ搅四且惶欤斍f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如今)不行。”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保ㄕf完就)下了戰(zhàn)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zhàn)車,扶著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軍。勝利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說:“作戰(zhàn),是要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勇氣已經(jīng)消失而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打仗勝了他們。那些(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shè)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車輪的痕跡混亂,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注釋
①我:指魯國。作者站在魯國立場記事,所以書中“我”即指魯國。②公:指魯莊公。(3)曹劌(gui):魯國大夫。④鄉(xiāng):春秋時一萬二千五百戶為一鄉(xiāng)。⑤肉食者:當權(quán)者。指做大官的人,當時大夫以上的官每天可以吃肉。⑥福:動詞,賜福,保佑。(6)間(jian):參與。(7)鄙:淺陋,無知,指見識短淺。(8)專:獨自專有,獨占。(9)犧牲:祭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10)加:虛報夸大(11)信:信實,意思是對神說實話。(12)孚:信任。(13)獄:訴訟案件。(14)情:情理。(15)乘:乘戰(zhàn)車。(16)長勺:魯國地名。(17)鼓:擊鼓進軍。(18)敗績:大敗。(19)轍:車輪經(jīng)過留下的印跡。(20)軾:車前供乘者扶手的橫木。(21)作氣:鼓足勇氣,振作士氣。(22)再:第二次。(23)靡([mí]):倒下。
解讀
可以把曹劌稱為優(yōu)秀的軍事家。他之所以取勝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沖,而是靠了謀略、智慧,這一點尤其讓人稱道。戰(zhàn)爭當中,一個優(yōu)秀的謀略家,抵得上成千上萬的將士。他雖然沒有將士的勇猛,沒有將士的勇力,沒有在戰(zhàn)場上沖鋒陷陣,卻能憑借智慧,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無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無形、柔弱之中積聚了看不見的力量,遇到險阻可以繞道而行,聚積起來的力量達到一定程度,便可以匯成沖決一切障礙的潮流。難怪孔子要說:“智者樂水!彼鼈冊谕獗砗吞卣魃鲜窒嗨疲阂詿o形克服有形,以流轉(zhuǎn)變化回避強敵,以柔弱戰(zhàn)勝陽剛。
中國傳統(tǒng)中對水的偏愛,鑄成了傳統(tǒng)智慧在陰、陽的抗衡中注重以柔克剛的陰性特征。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智者,謀略家,甚至可能連操刀舞劍的力量都沒有,卻能運籌帷幄,在幾十萬大軍的交鋒之中,扮演著導(dǎo)演的角色,指點沙場,調(diào)兵遣將。可以說,一場戰(zhàn)爭中的靈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謀略家,是他們彼此間智慧的較量,在決定著戰(zhàn)爭的勝負。
另一個有趣之處是,傳統(tǒng)的軍事謀略家不是憑借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浴血奮戰(zhàn)的經(jīng)驗來指揮作戰(zhàn),而是靠讀書識理來完成自己使命的。看上去他們似乎因為沒有親身打過仗而缺乏實戰(zhàn)經(jīng)驗,然而他們從讀書識理中積累起來的智慧,足以使他們從力量對比、人心向背、心理狀態(tài)、地理環(huán)境、氣候條件等等天、地、人方面的因素,來把握、預(yù)測、決定整個戰(zhàn)爭的進程。這一點在崇尚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西方軍事家看來,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們看來卻是十分自然的。
中國歷史上的無數(shù)次戰(zhàn)爭都在證明著,成功的戰(zhàn)例是文人們智慧的杰作。他們精心導(dǎo)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戲,然后讓擔當劇中角色的將士去演出。
角色分析
《史記·刺客列傳》載:“曹沬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沬為魯將,與齊戰(zhàn),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fù)以為將。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腹c莊公既盟于壇上,曹沬執(zhí)匕首劫齊桓公;腹笥夷覄,而問曰:u2018子將何欲?u2019曹沬曰:u2018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以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u2019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曹劌和曹沬是否為同一人?為此,大多史料沿襲舊說,語焉不詳。李零先生的文章——《為什么說曹劌和曹沬是同一人——為讀者釋疑,兼談兵法與刺客的關(guān)系》(此文曾在《讀書》2004年第9期刊載)則認為兩者實為同一人。
《左傳》中“曹劌”這一人物共出現(xiàn)兩次:一是莊公十年春“長勺之戰(zhàn)”,一是莊公二十三年“曹劌諫莊公如齊觀社”。
《左傳》敘長勺之戰(zhàn)前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u2018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u2019劌曰:u2018肉食者鄙,未能遠謀。u2019乃入見!睋(jù)此可以斷定,此時曹劌的身份不是“肉食者”。按《左傳·昭公四年》:“食肉之祿”,杜預(yù)注:“食肉之祿,謂在朝廷治其職事,就官食者也!笨追f達疏:“在官治事,官皆給事,大夫以上,食乃有肉,故魯人謂曹劌曰,肉食者謀之。”(關(guān)于“肉食者”的問題,具體參見“中國經(jīng)濟史論壇”發(fā)布的李根蟠先生的《“肉食者”解》一文)按照春秋時期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奴隸等社會階層分類,以及曹劌有晉見魯君的資格并為之出謀劃策等情況來看,曹劌當時的身份應(yīng)該屬于“士”階層。在“長勺之戰(zhàn)”后,曹劌取得魯莊公信任,可能被任以大夫以上官位,之后才可能有莊公二十三年諫莊公“如齊觀社”事。
《史記·刺客列傳》載:“曹沬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沬為魯將,與齊戰(zhàn),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fù)以為將!敝,敘曹劌在“柯地之盟”劫持齊桓公。
根據(jù)行文邏輯,“三敗北”當在“柯地之盟”(莊公十三年)前。“春秋三傳”中所有魯隱公元年至莊公十三年齊魯兩國的戰(zhàn)事資料,共有五次,分別發(fā)生在桓公十年冬、桓公十三年春、桓公十七年夏、莊公九年秋、莊公十年春;又通過《史記》發(fā)現(xiàn)莊公十三年還有一次(“柯地之盟”前發(fā)生)。其中魯國戰(zhàn)敗的有四次:桓公十年、桓公十七年、莊公九年、莊公十三年。據(jù)此,我們可以推斷,在莊公十年“長勺之戰(zhàn)”前魯國至少兩次“敗北”(并割地與齊),也就是說,假如曹劌即曹沬是同一人,那么,在“長勺之戰(zhàn)”前,曹沬就已經(jīng)是“將”。由于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并無專門之“將”,而是由各諸侯國的“卿”在戰(zhàn)時臨時“將”兵,而“卿”為“肉食者”。這顯然與曹劌所言“肉食者鄙”的事實抵牾。
再者,兩人的性格反差太大,一為足智多謀、沉穩(wěn)持重、重禮知義的政治家、軍事家(“曹劌論戰(zhàn)”、“諫莊公如齊觀社”),一為好勇尚力、大膽莽撞的猛將、刺客,性格上的巨大反差很難讓人接受二人合而為一的說法。根據(jù)《左傳》對曹劌在軍事“論戰(zhàn)”和政治上勸諫莊公“如齊觀社”這兩件事情上看,曹劌顯然不是靠《史記》中說的“以勇力”取信于魯莊公,他靠的是政治遠見和軍事韜略。
《左傳》敘事中,一人異名而稱的情況并不避諱,而曹劌在《左傳》中兩次出現(xiàn),也并無“曹沬”之異名,更沒有提到曹劌劫持齊桓公這一轟轟烈烈的壯舉;《史記》只載曹沬劫持齊桓公一事,卻不記載“長勺之戰(zhàn)”這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這恐怕不是以兩書分別突出了同一人的不同性格特點來解釋得通的。由此,我們只能認為,《左傳》作者與司馬遷并不認為曹劌、曹沬為一人。
李零認為曹劌和曹沬為同一人,主要依據(jù)是:1、訓(xùn)詁學(xué)中“劌”、“沬”、“翱”等字發(fā)音相近(或“同音通假”),可以通假;2、前人著述中記“劫持齊桓公”一事,有分別記作“曹劌”、“曹沬”、“曹翱”者;3、如今出土的上博楚簡(李零所說的《曹沬之陣》)中有莊公謀臣“散蔑”者,勸諫莊公勤儉,又與魯莊公談?wù)撥娛,并且“沬”、“蔑”、“劌”字音近通假。
秦漢以前,由于文字不能規(guī)范統(tǒng)一,致使各諸侯國在文獻記載上存在文字書寫上的差異;更由于書寫材料的昂貴(絹帛)不便(竹木簡),知識的傳播在很多情況下是靠口授來完成的,當這些知識(尤其是一些文字知識)經(jīng)過眾口因傳后再形成文本流傳時,文字的讀音、寫法都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了差異甚至是錯訛,同音異字有之,音近而誤為同字亦當有之,因此,同一人被誤解為兩人或兩人誤為一人也就不稀奇了。所以考證歷史人物、事件等單單依據(jù)訓(xùn)詁學(xué)是遠遠不夠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唐司馬貞《史記索引》、清梁玉繩《人表考》,今人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等依據(jù)同一事件的異名記述,單從訓(xùn)詁學(xué)上(或沿襲前人、他人之說)就得出最后的結(jié)論,是失于對史實的細致考究和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至少是不全面的。
從網(wǎng)上看到李零先生提供的《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告攵蔑之陳》釋文:“魯莊公將為大鐘,型既成矣。曹沬入見……”李先生解釋說:“釋文是在整理者釋讀的基礎(chǔ)上作的,凡從其說的文字除個別確有必要者外不再嚴格隸定,直接以通行字寫出。我們有不同意見之處則以注釋的方式簡單交待!崩盍阌纸忉屨f,“上博楚簡《曹沬之陳》中的u2018曹沬u2019,他的名字,寫法和傳世文獻又不一樣,是作u2018散蔑u2019”。也就是說,原文中的“散蔑”被整理者“無可懷疑”地訓(xùn)成了“曹沬”,然后又通過訓(xùn)詁學(xué)上“劌”、“沬”的音近而得出同一人的結(jié)論。然后倒果為因,再以此作為曹劌、曹沬為一人的論據(jù)。在這里,我們不禁要產(chǎn)生一個疑問:這樣的“無可懷疑”是學(xué)術(shù)界的共識還是個人的主觀臆斷呢?
部分人在談這些問題的時候,多用“相當于”、“可以”、“也可以”、“應(yīng)該是”、“從道理上講”推斷,而最后推出“一定是”、“肯定是”……
綜上所述,曹劌和曹沬可能是兩個人物形象,在學(xué)術(shù)上還應(yīng)該繼續(xù)深入研究和討論,在沒有更確鑿、更有說服力的學(xué)術(shù)定論之前,專家學(xué)者們不要把“后路”堵死,存疑探究、闕疑備考是最實際、最科學(xué)也最受人尊敬的學(xué)術(shù)態(tài)度。
另外,明代人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寫“乾時之戰(zhàn)”、“長勺之戰(zhàn)”、“柯地之盟”等故事章節(jié)時,均把“曹劌”、“曹沬”作為兩個人物形象來描寫,至少說明在明代以前曾流傳著這“二曹”不同的演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