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jīng)歷
早期經(jīng)歷
陸賈,漢初時楚國人,楚漢相爭時以幕僚的身份追隨高祖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游說各路諸侯,深得劉邦賞識,被譽為“有口辯士”。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趙高殺害秦二世,派人來見劉邦,想簽訂盟約以瓜分關(guān)中,劉邦認為是詐計,就派酈生、陸賈前去游說,用私利誘惑秦軍將領(lǐng),趁機攻破了武關(guān)。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劉邦派陸賈游說項羽,讓項羽釋放被俘的父親、呂后等人,未能成功。
說臣南越
劉邦平定中原后,趙佗(也稱尉他、尉佗)已在南越稱王, 因國家初定,劉邦便派陸賈出使南越,游說趙佗歸附漢朝。陸賈到后,趙佗接見非常不禮貌。陸賈便細數(shù)趙佗的中原出身,斥責他忘本而不講禮儀, 隨后結(jié)合楚漢之爭的歷史,指出南越和漢朝實力上的強弱懸殊,曉以情理,迫使趙佗改顏謝罪。
趙佗問及他與蕭何、曹參、韓信誰更高明,陸賈回答趙佗似乎更高明。趙佗很高興,又拿自己和劉邦進行比較,陸賈明確答復漢王遠勝趙佗。 趙佗對陸賈的說辭非常滿意,愿意遵從漢朝約束,接受南越王封號,對漢稱臣,并留陸賈宴飲數(shù)月。陸賈回朝匯報,劉邦非常滿意,任為太中大夫。
進獻新語
漢得天下后,陸賈經(jīng)常在劉邦面前稱引《詩經(jīng)》、《尚書》等儒家典籍,劉邦討厭儒生,因而罵道:“我馬上打得天下,要詩書何用!”陸賈反駁說:“馬上得到天下,豈能在馬上治理!” 隨后陸賈援引歷史,以商周和秦朝的興亡為例,向劉邦說明行仁義的重要性。
劉邦聽后面有慚色,便命陸賈著書論述秦亡漢興、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資借鑒。陸賈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劉邦都極力稱贊,稱其書為“新語”。
稱病歸隱
劉邦死后,惠帝懦弱,呂后掌權(quán),想封呂姓諸人為王,又擔心大臣不服,據(jù)理力爭。在這樣的險惡環(huán)境下,陸賈知道事不可為,便稱病辭官,在好畤安家落戶。
陸賈變賣了出使南越時所得的財物,共計千金,便均分給自己的五個兒子每人兩百金,讓他們各治生產(chǎn)。陸賈自己則坐著華貴的車輛,帶著十個舞樂侍從和一口價值百金的寶劍,輪流到五個兒子家里居住,每家住十天,將來死在哪個兒子家里,就得到他的這些隨身之物。由于陸賈常到其他地方作客,每人一年也不過輪流兩三次,很好的避免了老來色難的困境。
協(xié)同滅呂
呂后掌權(quán)時,外戚的許多呂姓都被封了王,總攬朝政大權(quán),打算劫持少帝,篡奪劉氏天下。陳平很擔憂,但力所不及,又怕禍及自身,于是常靜居深思,考慮對策。 陸賈前去問候,沒有通報就直接走進房中,當時陳平正在思索問題,沒有看見。陸賈指出陳平擔心諸呂篡權(quán),少主危殆的事實,進言說:“國定安定時,要留意丞相;國家危險,要留意將軍;將相和睦,人民就會歸順朝廷!币蚨ㄗh陳平結(jié)交周勃,以保護社稷。
陳平采用陸賈之計,獻五百金為周勃祝壽,周勃亦投桃報李,從此將相深交,呂氏的陰謀因此一再受挫。為了感謝陸賈,陳平以“飲食費”為名,送了他一百名奴婢,五十輛馬車,五百萬錢。陸賈用這些財物在公卿中游說,名聲大震。在誅滅呂氏,擁立文帝的過程中,出力頗多。
再入南越
誅滅呂氏后,文帝即位,通告諸侯和四方邊境之國,廣施盛德。當時趙佗已趁機自封為“南越武帝”。于是文帝派人修復趙佗先人在真定的墳?zāi),增設(shè)守墓之人,按時祭祀,并厚待趙佗尚在中原的兄弟,同時尋覓可以出使南越的人。陳平等人舉薦陸賈,文帝同意。
陸賈第二次出使南越,見趙佗后,宣示文帝詔書(即《賜南越王趙佗書》),趙佗表示愿意放棄帝號,去除僭越的各項禮儀,永為藩臣,地位如同諸侯。 陸賈不辱使命,回朝稟報,文帝非常高興。
漢文帝前元十年(前170年),陸賈壽終正寢。
治國理念
●行仁義、法先圣
陸賈是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匯黃老道家及法家思想,而最后歸本于儒家的仁義觀,對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發(fā)展,在西漢初期儒學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由先秦儒學向漢代儒學轉(zhuǎn)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鏈環(huán)。
儒家力倡“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 ,強調(diào)君主在國家政治、道德生活中必須起到表率作用,認為國家的命運與君主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密切相關(guān)。陸賈繼承了先秦儒家的這套德化理論,認為秦亡就是因為不施仁義、專任刑罰, 驕奢靡麗以及重用趙高等奸佞之臣所致,因此他認為漢家王朝要想不重蹈秦亡之覆轍,就必須反秦道而行之:“行仁義而輕刑罰; 閉利門而尚德義; 鋤佞臣而求賢圣”,定下了帶有強烈儒學色彩的三大為政原則。
同時,為了使儒家學說更加適應(yīng)漢初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他在堅持儒家基本思想傾向的同時,已經(jīng)公開地從道家、陰陽家、法家等諸子各家中吸取合理的思想資料以充實儒家的思想體系,開啟了漢代儒學重構(gòu)的先河。
●無為而治、不廢有為
陸賈的“夫道莫大于無為”的思想來源于道家黃老之學。陸賈的無為并不是由作為宇宙本根的道的無為推演出來的,而是從秦王朝驟亡教訓中總結(jié)出來的,是與秦始皇的濫用刑罰的有為相對立的。他用道家的思想原則把法家和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和糅合,使得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更加貼近實際,更能解決問題。
陸賈并不排斥有為,他認為如果沒有人為的努力,社會就不能進步;既然圣人都有為,那么君子當然也要有為;有為不是妄為,而必須以道為準。主張對一切凡人力所能為、又必須為的事,均應(yīng)該盡力而為之。
在陸賈思想中,無為和有為是有機的統(tǒng)一,是治道的一體兩面,以有為求無為,在有為的基礎(chǔ)上,達到無為的最高境界,即要求君王積極有為,依仗自身修養(yǎng)制定出一套社會秩序,然后將這套政治社會秩序落實在實際生活中,制禮定樂,教化天下。
●文武并用、德刑相濟
陸賈同時也改進了法學,他批評秦“法治”太過,主張“文武并用,德刑相濟”,減廢秦法,但仍然堅持治國必須依靠“法治”,只不過“法治”不再是治國之本,而是治國之末。陸賈還進一步提出減免賦稅徭役,讓利于民。要與民休息,不干民,不擾民,不加賦,做到“國不興無事之功,家不藏無用之器,稀力役而省貢獻”。
在歷史觀方面,陸賈繼承了法家韓非的觀點,把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分為 先圣 、 中圣 、 后圣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陸賈不僅意識到了人類物質(zhì)文明的進步,而且還接觸到了國家和法律的起源。陸賈在繼承與發(fā)揮法家理論基礎(chǔ)上形成的這種權(quán)變學說,表達了漢初地主階級在奪取政權(quán)后積極鞏固和發(fā)展封建統(tǒng)治的新制度的愿望,具有積極的意義。
●天人感應(yīng)、規(guī)限人君
陸賈天人學說中的陰陽災(zāi)異思想來源于陰陽家。陸賈一方面繼承與發(fā)揮了《易傳》與《荀子》的唯物主義觀點,但同時也吸收進了陰陽家的一些天人感應(yīng)、陰陽災(zāi)異的迷信思想。陸賈雖從天人相分的角度要求君主握道而治,依德而行,但是在封建社會中君主是人間最高的權(quán)威,君主可以統(tǒng)治萬民,但卻沒有人能制約君主,因此只有借這種可與人感應(yīng)的天來警戒、威嚇人君,使其因天變而正其失,理其端而正其本 ,而起到一種規(guī)勸和限制人君胡作非為的作用。
總之,陸賈不僅為儒學在漢初的復興立下了汗馬功勞,并且為儒學在漢代的發(fā)展指出了方向,因此他是上承孟子、荀子,下啟賈誼、董仲舒的漢代重要儒家人物,他的思想是由先秦儒學發(fā)展到董仲舒的今文經(jīng)學的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這種天人感應(yīng)說,在漢代肇端于陸賈。陸賈和賈誼的這些天人感應(yīng)的思想,后來被董仲舒發(fā)展成天人合一的神學目的論。
人物評價
班固:陸賈位止大夫,致仕諸呂,不受憂責,從容平、勃之間,附會將相以強社稷,身名俱榮。
王充:(《新語》)言可采行,事美足觀,鴻知所言,參貳經(jīng)傳,雖古圣之言,不能過增。
劉淵:吾每觀書傳,常鄙隨陸(賈)無武,絳灌無文。
劉勰:漢室陸賈,首發(fā)奇采,賦《孟春》而進《新語》,其辯之富矣。
鐘惺:逆取順守u2019,自是三代以后有天下不易之道。此語已先賈生輩發(fā)之,自是漢文治首功。
薛稷:陸賈南行,責蠻夷之失禮;陳湯西討,誅單于之暴慢。終令趙佗貢職,郅支傳首,竹帛所載,斯其庶乎!
劉知幾:劉氏初興,書唯陸賈而已。
劉克莊:酈烹未久蒯幾烹,陸子優(yōu)游享令名。南帝稱臣橐金返,更推馀智教陳平。
徐鈞:溺冠騎項不知儒,馬上功成習未除。新語見稱應(yīng)有意,當時人未說詩書。
彭時:往者奉使之臣,充以驛人駔夫,招釁啟戎,職此之故。今宜擇內(nèi)蘊忠悃,外工專對,若陸賈、富弼其人者,使備正介之選,庶不失辭辱國。
屈大均:自古文人至越者,始陸賈,繼終軍,皆有光于越。
潘永因:言語一科,豈盡懸河。清談差勝,專對無多。詞正魯連,能排西帝;語新陸賈,可服南佗。
主要作品
《漢書·藝文志》記載:“陸賈二十三篇”,除《新語》十二篇外,其他都失傳了。陸賈有賦三篇,今已失傳; 另有《楚漢春秋》,當為秦末與楚漢相爭的歷史著作,后在流傳中散佚,清代茆泮林編過《楚漢春秋》輯佚。
軼聞典故
馬上得天下
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 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 陸生 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u2019”(《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后因以“馬上得天下”為武功建國之典。
陸賈分金
孝惠帝 時, 呂太后用事,欲王諸呂 , 陸生自度不能爭之,乃病免家居。出所使越得橐中裝賣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為生產(chǎn)。(《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后因以“陸賈分金”謂休官后平分家產(chǎn)與子孫以為生計。
史書記載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
相關(guān)爭議
籍貫出身
陸賈,楚人,關(guān)于西漢時陸氏的起源學術(shù)界有三種:1、田姓陸氏,齊宣王之後;2、羋姓陸氏;3、陸渾國之后。但關(guān)于陸賈之具體籍貫,自唐時已不可考。
《史記索隱》引《陳留風俗傳》云:“陸氏,春秋時陸渾國之后。晉侯伐之,故陸渾子奔楚。賈其后”。“陸渾國”即《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前638)所說的“陸渾之戎”,本為少數(shù)民族部落名,居于河南伊、洛一帶,陸渾子奔楚,事在昭公十七年(前525)?梢,陸賈之祖先乃移居于中原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他后來善于做少數(shù)民族的工作,或許與這種出身不無關(guā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