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陶征士誄(并序)
夫璇玉致美,不為池隍之寶,桂椒信芳,而非園林之實,豈其深而好遠哉!蓋云殊性而已,故無足而至者,物之藉也;隨踵而立者,人之薄也。若乃巢高之抗行,夷皓之峻節(jié),故已父老堯禹,錙銖周漢,而綿世浸遠,光靈不屬。至使菁華隱沒,芳流歇絕,不其惜乎。雖今之作者,人自為量,而首路同塵。輟途殊軌者多矣,豈所以昭末景,汛馀波。有晉征士尋陽陶淵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弱不好弄,長實素心,學(xué)非稱師,文取指達。在眾不失其寡,處言愈見其默。少而貧病,居無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給。母老子幼,就養(yǎng)勤匱。遠惟田生致親之議,追悟毛子捧檄之懷。初辭州府三命,後為彭澤令,道不偶物,棄官從好,遂乃解體世紛,結(jié)志區(qū)外,定跡深棲,於是乎遠。灌畦鬻蔬,為供魚菽之祭,織纟句緯蕭,以充糧粒之費。心好異書,性樂酒德,簡棄煩促,就成省曠。殆所謂國爵屏貴,家人忘貧者與?有詔征為著作郎,稱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於尋陽縣之某里,近識悲悼,遠士傷情。冥默福應(yīng),嗚呼淑貞。夫?qū)嵰哉C華,名由謚高。茍允德義,貴賤何算焉?若其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謚典,無愆前志。故詢諸友好,宜謚曰靖節(jié)征士,其辭曰:
物尚孤生,人固介立,豈伊時遘,曷云世及?嗟乎若士,望古遙集,韜此洪族,蔑彼名級,睦親之行,至自非敦,然諾之信,重於布言。廉深簡潔,貞夷粹溫,和而能峻,博而不繁,依世尚同,詭時則異。有一於此,兩非默置,豈若夫子,因心違事。畏榮好古,薄身厚志,世霸虛禮,州壤推風。孝惟義養(yǎng),道必懷邦。人之秉彝,不隘不恭,爵同下士,祿等上農(nóng)。度量難鈞,進退可限。長卿棄官,稚賓自免。子之悟之,何悟之辯。賦詩歸來,高蹈獨善。亦既超曠,無適非心,汲流舊巚,葺宇家林。晨煙暮藹,春煦秋陰,陳書輟卷,置酒弦琴。居備勤儉,躬兼貧病。人否其憂,子然其命。隱約就閑,遷延辭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糾纏斡流,冥漠報施。孰云與仁,實疑明智,謂天蓋高,胡愆斯義,履信曷憑,思順何置?年在中身,疚維痁疾,視死如歸,臨兇若吉。藥劑弗嘗,禱祀非恤,素幽告終,懷和長畢。嗚呼哀哉,敬述靖節(jié),式尊遺占,存不愿豐。沒無求贍,省訃卻賻。輕哀薄斂,遭壤以穿。旋葬而窆,嗚呼哀哉,深心追往,遠情逐化,自爾介居,及我多暇。伊好之洽,接閻鄰舍,宵盤晝憩,非舟非駕。念昔宴私,舉觴相誨,獨正者危。至方則礙,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取鑒不遠。吾規(guī)子佩,爾實愀然。中言而發(fā),違眾速尤。迕風先蹶,身才非實。榮聲有歇,睿音永矣,誰箴余闕。嗚呼哀哉,仁焉而終,智焉而斃,黔婁既沒,展禽亦逝,其在先生,同塵往世,旌此靖節(jié),加彼康惠,嗚呼哀哉。
和謝監(jiān)靈運詩
弱植慕端操。窘步懼先迷。寡立非擇方?桃饨甯F棲。伊昔遘多幸。秉筆侍兩閨。雖慚丹雘施。未謂玄素睽。徒遭良時诐。王道奄昬霾。入神幽明絕。朋好云雨乖。吊屈汀洲浦。謁帝蒼山蹊。倚巖聽緒風。攀林結(jié)留荑。跂予間衡嶠。曷月瞻秦稽。皇圣昭天德。豐澤振沈泥。惜無雀雉化。休用充;础H故里。幽門樹蓬藜。采茨葺昔宇。剪棘開舊畦。物謝時既晏。年往志不偕。親仁敷情昵。興玩究辭凄。芬馥歇蘭若。清越奪琳圭。盡言非報章。聊用布所懷。
北使洛詩
改服飭徒旅。首路跼險艱。振楫發(fā)吳洲。秣馬陵楚山。途出梁宋郊。道由周鄭間。前登陽城路。日夕望三川。在昔輟期運。經(jīng)始闊圣賢。伊濲絕津濟。臺館無尺椽。宮陛多巢穴。城闕生云煙。王猷升八表。嗟行方暮年。陰風振涼野。飛云瞀窮天。臨途未及引。置酒慘無言。隱憫徒御悲。威遲良馬煩。游役去芳時。歸來屢徂愆。蓬心既已矣。飛薄殊亦然。
五君詠五首
【阮步兵】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沈醉似埋照。寓辭類托諷。長嘯若懷人。越禮自驚眾。物故不可論。途窮能無慟。
【嵇中散】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驗?zāi)。吐論知凝神。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劉參軍】劉伶善閉關(guān)。懷清滅聞見。鼓鐘不足歡。榮色豈能眩。韜精日沉飲。誰知非荒宴。頌酒雖短章。深衷自此見。
【阮始平】仲容青云器。實稟生民秀。達音何用深。識微在金奏。郭奕已心醉。山公非虛覯。屢薦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向常侍】向秀甘淡薄。深心托毫素。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交呂既鴻軒。攀嵇亦鳳舉。流連河里游。惻愴山陽賦。
宋書本傳
顏延之,字延年,瑯邪臨沂人也。曾祖含,右光祿大夫。祖約,零陵太守。父顯,護軍司馬。延之少孤貧,居負郭,室巷甚陋。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飲酒不護細行,年三十,猶未婚。妹適東莞劉憲之,穆之子也。穆之既與延之通家,又聞其美,將仕之;先欲相見,延之不往也。后將軍、吳國內(nèi)史劉柳以為行參軍,因轉(zhuǎn)主簿,豫章公世子中軍行參軍。
義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有宋公之授,府遣一使慶殊命,參起居;延之與同府王參軍俱奉使至洛陽,道中作詩二首,文辭藻麗,為謝晦、傅亮所賞。宋國建,奉常鄭鮮之舉為博士,仍遷世子舍人。高祖受命,補太子舍人。雁門人周續(xù)之隱居廬山,儒學(xué)著稱,永初中,征詣京師,開館以居之。高祖親幸,朝彥畢至,延之官列猶卑,引升上席。上使問續(xù)之三義,續(xù)之雅仗辭辯,延之每折以簡要。既連挫續(xù)之,上又使還自敷釋,言約理暢,莫不稱善。徙尚書儀曹郎,太子中舍人。
時尚書令傅亮自以文義之美,一時莫及,延之負其才辭,不為之下,亮甚疾焉。廬陵王義真頗好辭義,待接甚厚;徐羨之等疑延之為同異,意甚不悅。少帝即位,以為正員郎,兼中書,尋徙員外常侍,出為始安太守。領(lǐng)軍將軍謝晦謂延之曰:“昔荀勖忌阮咸,斥為始平郡,今卿又為始安,可謂二始!秉S門郎殷景仁亦謂之曰:“所謂俗惡俊異,世疵文雅!毖又,道經(jīng)汨潭,為湘州刺史張紀祭屈原文以致其意,曰:
恭承帝命,建旋舊楚。訪懷沙之淵,得捐佩之浦。弭節(jié)羅潭,艤舟汨渚,敬祭楚三閭大夫屈君之靈:蘭薰而摧,玉貞則折。物忌堅芳,人諱明潔。曰若先生,逢辰之缺。溫風迨時,飛霜急節(jié)。嬴、芊遘紛,昭、懷不端。謀折儀、尚,貞蔑椒、蘭。身絕郢闕,跡遍湘干。比物荃蓀,連類龍鸞。聲溢金石,志華日月。如彼樹芬,實穎實發(fā)。望汨心欷,瞻羅思越。藉用可塵,昭忠難闕。
元嘉三年,羨之等誅,征為中書侍郎,尋轉(zhuǎn)太子中庶子。頃之,領(lǐng)步兵校尉,賞遇甚厚。延之好酒疏誕,不能斟酌當世,見劉湛、殷景仁專當要任,意有不平,常云:“天下之務(wù),當與天下共之,豈一人之智所能獨了!”辭甚激揚,每犯權(quán)要。謂湛曰:“吾名器不升,當由作卿家吏!闭可詈扪,言于彭城王義康,出為永嘉太守。延之甚怨憤,乃作《五君詠》以述竹林七賢,山濤、王戎以貴顯被黜,詠嵇康曰:“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詠阮籍曰:“物故可不論,途窮能無慟!痹伻钕淘唬骸皩宜]不入官,一麾乃出守!痹亜⒘嬖唬骸绊w精日沉飲,誰知非荒宴。”此四句,蓋自序也。湛及義康以其辭旨不遜,大怒。時延之已拜,欲黜為遠郡,太祖與義康詔曰:“降延之為小邦不政,有謂其在都邑,豈動物情,罪過彰著,亦士庶共悉,直欲選代,令思愆里閭。猶復(fù)不悛,當驅(qū)往東土。乃志難恕,自可隨事錄治。殷、劉意咸無異也!蹦艘怨獾搫总囍龠h代之。
延之與仲遠世素不協(xié),屏居里巷,不豫人間者七載。中書令王球名公子,遺務(wù)事外,延之慕焉;球亦愛其材,情好甚款。延之居常罄匱,球輒贍之。晉恭思皇后葬,應(yīng)須百官,湛之取義熙元年除身,以延之兼侍中。邑吏送札,延之醉,投札于地曰:“顏延之未能事生,焉能事死!”閑居無事,為《庭誥》之文。今刪其繁辭,存其正,著于篇。曰:
《庭誥》者,施于閨庭之內(nèi),謂不遠也。吾年居秋方,慮先草木,故遽以未聞,誥爾在庭。若立履之方,規(guī)鑒之明,已列通人之規(guī),不復(fù)續(xù)論。今所載咸其素畜,本乎性靈,而致之心用。夫選言務(wù)一,不尚煩密,而至于備議者,蓋以網(wǎng)諸情非。古語曰得鳥者羅之一目,而一目之羅,無時得鳥矣。此其積意之方。
道者識之公,情者德之私。公通,可以使神明加向;私塞,不能令妻子移心。是以昔之善為士者,必捐情反道,合公屏私。
尋尺之身,而以天地為心;數(shù)紀之壽,常以金石為量。觀夫古先垂戒,長老余論,雖用細制,每以不朽見銘;繕筑末跡,咸以可久承志。況樹德立義,收族長家,而不思經(jīng)遠乎。曰身行不足遺之后人。欲求子孝必先慈,將責弟悌務(wù)為友。雖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
夫和之不備,或應(yīng)以不和;猶信不足焉,必有不信。儻知恩意相生,情理相出,可使家有參、柴,人皆由、損。夫內(nèi)居德本,外夷民譽,言高一世,處之逾默;器重一時,體之滋沖。不以所能干眾,不以所長議物,淵泰入道,與天為人者,士之上也。若不能遺聲,欲人出已,知柄在虛求,不可校得,敬慕謙通,畏避矜踞,思廣監(jiān)擇,從其遠猷,文理精出,而言稱未達,論問宣茂,而不以居身,此其亞也。若乃聞實之為貴,以辯畫所克,見聲之取榮,謂爭奪可獲,言不出于戶牖,自以為道義久立,才未信于仆妾,而曰我有以過人,于是感茍銳之志,馳傾觖之望,豈悟已掛有識之裁,入修家之誡乎!記所云“千人所指,無病自死”者也。行近于此者,吾不愿聞之矣。
凡有知能,預(yù)有文論,不練之庶士,校之群言,通才所歸,前流所與,焉得以成名乎。若呻吟于墻室之內(nèi),喧囂于黨輩之間,竊議以迷寡聞,妲語以敵要說,是短算所出,而非長見所上。適值尊朋臨座,稠覽博論,而言不入于高聽,人見棄于眾視,則慌若迷涂失偶,黡如深夜撤燭,銜聲茹氣,腆默而歸,豈識向之夸慢,祗足以成今之沮喪邪!此固少壯之廢,爾其戒之。
夫以怨誹為心者,未有達無心救得喪,多見誚耳。此蓋臧獲之為,豈識量之為事哉!是以德聲令氣,愈上每高,忿言懟議,每下愈發(fā)。有尚于君子者,寧可不務(wù)勉邪!雖曰恒人,情不能素盡,故當以遠理勝之,么算除之,豈可不務(wù)自異,而取陷庸品乎。
富厚貧薄,事之懸也。以富厚之身,親貧薄之人,非可一時同處。然昔有守之無怨,安之不悶者,蓋有理存焉。夫既有富厚,必有貧薄,豈其證然,時乃天道。若人皆厚富,是理無貧薄。然乎?必不然也。若謂富厚在我,則宜貧薄在人?珊?又不可矣。道在不然,義在不可,而橫意去就,謬生希幸,以為未達至分。
蠶溫農(nóng)飽,民生之本,躬稼難就,止以仆役為資,當施其情愿,庀其衣食,定其當治,遞其優(yōu)劇,出之休饗,后之捶責,雖有勸恤之勤,而無沾曝之苦。務(wù)前公稅,以遠吏讓,無急傍費,以息流議,量時發(fā)斂,視歲穰儉,省贍以奉己,損散以及人,此用天之善,御生之得也。
率下多方,見情為上;立長多術(shù),晦明為懿。雖及仆妾,情見則事通;雖在畎畝,明晦則功博。若奪其常然,役其煩務(wù),使威烈雷霆,猶不禁其欲;雖棄其大用,窮其細瑕,或明灼日月,將不勝其邪。故曰:“孱焉則差,的焉則暗。”是以禮道尚優(yōu),法意從刻。優(yōu)則人自為厚,刻則物相為薄。耕收誠鄙,此用不忒,所謂野陋而不以居心也。
含生之氓,同祖一氣,等級相傾,遂成差品,遂使業(yè)習移其天識,世服沒其性靈。至夫愿欲情嗜,宜無間殊,或役人而養(yǎng)給,然是非大意,不可侮也。隅奧有灶,齊侯蔑寒,犬馬有秩,管、燕輕饑。若能服溫厚而知穿弊之苦,明周之德;厭滋旨而識寡嗛之急,仁恕之功。豈與夫比肌膚于草石,方手足于飛走者,同其意用哉!罰慎其濫,惠戒其偏。罰濫則無以為罰,惠偏則不如無惠,雖爾眇末,猶扁庸保之上,事思反己,動類念物,則其情得,而人心塞矣。
挷┥h塞,會眾之事,諧調(diào)哂謔,適坐之方,然失敬致侮,皆此之由。方其克瞻,彌喪端儼,況遭非鄙,慮將丑折。豈若拒其容而簡其事,靜其氣而遠其意,使言必諍厭,賓友清耳;笑不傾嫵,左右悅目。非鄙無因而生,侵侮何從而入,此亦持德之管龠,爾其謹哉。
嫌惑疑心,誠亦難分,豈唯厚貌蔽智之明,深情怯剛之斷而已哉。必使猜怨愚賢,則顰笑入戾,期變?nèi)R,則步顧成妖。況動容竊斧,束裝濫金,又何足論。是以前王作典,明慎議獄,而僭濫易意;朱公論璧,光澤相如,而倍薄異價。此言雖大,可以戒小。
游道雖廣,交義為長。得在可久,失在輕絕。久由相敬,絕由相狎。愛之勿勞,當扶其正性;忠而勿誨,必藏其枉情。輔以藝業(yè),會以文辭,使親不可褻,疏不可間,每存大德,無挾小怨。率此往也,足以相終。
酒酌之設(shè),可樂而不可嗜,嗜而非病者希,病而遂眚者幾。既眚既病,將蔑其正。若存其正性,紓其妄發(fā),其唯善戒乎?聲樂之會,可簡而不可違,違而不背者鮮矣,背而非弊者反矣。既弊既背,將受其毀。必能通其礙而節(jié)其流,意可為和中矣。
善施者豈唯發(fā)自人心,乃出天則。與不待積,取無謀實,并散千金,誠不可能。贍人之急,雖乏必先,使施如玉丹,受如杜林,亦可與言交矣。
浮華怪飾,滅質(zhì)之具;奇服麗食,棄素之方。動人勸慕,傾人顧盼,可以遠識奪,難用近欲從。若睹其淫怪,知生之無心,為見奇麗,能致諸非務(wù),則不抑自貴,不禁自止。
夫數(shù)相者,必有之征,既聞之術(shù)人,又驗之吾身,理可得而論也。人者兆氣二德,稟體五常。二德有奇偶,五常有勝殺,及其為人,寧無葉沴。亦猶生有好丑,死有夭壽,人皆知其懸天;至于丁年乖遇,中身迂合者,豈可易地哉!是以君子道命愈難,識道愈堅。
古人恥以身為溪壑者,屏欲之謂也。欲者,性之煩濁,氣之蒿蒸,故其為害,則熏心智,耗真情,傷人和,犯天性。雖生必有之,而生之德,猶火含煙而妨火,桂懷蠹而殘桂,然則火勝則煙滅,蠹壯則桂折。故性明者欲簡,嗜繁者氣惛,去明即惛,難以生矣。其以中外群圣,建言所黜,儒道眾智,發(fā)論是除。然有之者不患誤深,故藥之者恒苦術(shù)淺,所以毀道多而于義寡。頓盡誠難,每指可易,能易每指,亦明之末。
廉嗜之性不同,故畏慕之情或異,從事于人者,無一人我之心,不以己之所善謀人,為有明矣。不以人之所務(wù)失我,能有守矣。己所謂然,而彼定不然,弈棋之蔽;悅彼之可,而忘我不可,學(xué)顰之蔽。將求去蔽者,念通怍介而已。
流言謗議,有道所不免,況在闕薄,難用算防。接應(yīng)之方,言必出己;蛐挪凰胤e,嫌間所襲,或性不和物,尤怨所聚,有一于此,何處逃毀。茍能反悔在我,而無責于人,必有達鑒,昭其情遠,識跡其事。日省吾躬,月料吾志,寬默以居,潔靜以期,神道必在,何恤人言。
諺曰,富則盛,貧則病矣。貧之病也,不唯形色粗黡,或亦神心沮廢;豈但交友疏棄,必有家人誚讓。非廉深識遠者,何能不移其植。故欲蠲憂患,莫若懷古。懷古之志,當自同古人,見通則憂淺,意遠則怨浮,昔有琴歌于編蓬之中者,用此道也。
夫信不逆彰,義必出隱,交賴相盡,明有相照。一面見旨,則情固丘岳;一言中志,則意入淵泉。以此事上,水火可蹈,以此托友,金石可弊。豈待充其榮實,乃將議報,厚之篚筐,然后圖終。如或與立,茂思無忽。
祿利者受之易,易則人之所榮;蠶穡者就之艱,艱則物之所鄙。艱易既有勤倦之情,榮鄙又間向背之意,此二涂所為反也。以勞定國,以功施人,則役徒屬而擅豐麗;自埋于民,自事其生,則督妻子而趨耕織。必使陵侮不作,懸企不萌,所謂賢鄙處宜,華野同泰。
人以有惜為質(zhì),非假嚴刑;有恒為德,不慕厚貴。有惜者,以理葬;有恒者,與物終。世有位去則情盡,斯無惜矣。又有務(wù)謝則心移,斯不恒矣。又非徒若此而已,或見人休事,則勤蘄結(jié)納,及聞否論,則處彰離貳,附會以從風,隱竊以成釁,朝吐面譽,暮行背毀,昔同稽款,今猶叛戾,斯為甚矣。又非唯若此而已,或憑人惠訓(xùn),藉人成立,與人余論,依人揚聲,曲存稟仰,甘赴塵軌。衰沒畏遠,忌聞影跡,又蒙之,毀之無度,心短彼能,私樹己拙,自崇恒輩,罔顧高識,有人至此,實蠹大倫。每思防避,無通閭伍。
睹驚異之事,或無涉?zhèn);遭卒迫之變,反思安順。若異從己發(fā),將尸謗人,迫而又迕,愈使失度。能夷異如裴楷,處逼如裴遐,可稱深士乎。
喜怒者有性所不能無,常起于褊量,而止于弘識。然喜過則不重,怒過則不威,能以恬漠為體,寬愉為器者,大喜蕩心,微抑則定,甚怒煩性,小忍即歇。故動無愆容,舉無失度,則物將自懸,人將自止。
習之所變亦大矣,豈唯蒸性染身,乃將移智易慮。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芷蘭之室,久而不聞其芬!迸c之化矣!芭c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其臭”。與之變矣。是以古人慎所與處。唯夫金真玉粹者,乃能盡而不污爾。故曰:“丹可滅而不能使無赤,石可毀而不可使無堅!逼垷o丹石之性,必慎浸染之由。能以懷道為人,必存從理之心。道可懷而理可從,則不議貧,議所樂爾;蛟疲骸柏毢斡蓸?”此未求道意。道者,瞻富貴同貧賤,理固得而齊。自我喪之,未為通議,茍議不喪,夫何不樂。
或曰,溫飽之貴,所以榮生,饑寒在躬,空曰從道,取諸其身,將非篤論,此又通理所用。凡養(yǎng)生之具,豈間定實,或以膏腴夭性,有以菽藿登年。中散云,所足與,不由外。是以稱體而食,貧歲愈嗛;量腹而炊,豐家余餐。非粒實息耗,意有盈虛爾。況心得復(fù)劣,身獲仁富,明白入素,氣志如神,雖十旬九飯,不能令饑,業(yè)席三屬,不能為寒。豈不信然!
且以己為度者,無以自通彼量。渾四游而干五緯,天道弘也。振河海而載山川,地道厚也。一情紀而合流貫,人靈茂也。昔之通乎此數(shù)者,不為剖判之行,必廣其風度,無挾私殊,博其交道,無懷曲異。故望塵請友,則義士輕身,一遇拜親,則仁人投分。此倫序通允,禮俗平一,上獲其用,下得其和。
世務(wù)雖移,前休未遠,人之適主,吾將反本。三人至生,暫有之識,幼壯驟過,衰耗騖及。其間夭郁,既難勝言,假獲存遂,又云無幾。柔麗之身,亟委土木,剛清之才,遽為丘壤,回遑顧慕,雖數(shù)紀之中爾。以此持榮,曾不可留,以此服道,亦何能平。進退我生,游觀所達,得貴為人,將在含理。含理之貴,惟神與交,幸有心靈,義無自惡,偶信天德,逝不上慚。欲使人沈來化,志符往哲,勿謂是賒,日鑿斯密。著通此意,吾將忘老,如固不然,其誰與歸。值懷所撰,略布眾修;若備舉情見,顧未書一。贍身之經(jīng),別在田家節(jié)政;奉終之紀,自著燕居畢義。
劉湛誅,起延之為始興王浚后軍諮議參軍,御史中丞。在任縱容,無所舉奏。遷國子祭酒、司徒左長史,坐啟買人田,不肯還直。尚書左丞荀赤松奏之曰:“求田問舍,前賢所鄙。延之唯利是視,輕冒陳聞,依傍詔恩,拒捍余直,垂及周年,猶不畢了,昧利茍得,無所顧忌。延之昔坐事屏斥,復(fù)蒙抽進,而曾不悛革,怨誹無已。交游阘茸,沈迷曲蘗,橫興譏謗,詆毀朝士。仰竊過榮,增憤薄之性;私恃顧盼,成強梁之心。外示寡求,內(nèi)懷奔競,干祿祈遷,不知極已,預(yù)燕班觴,肆罵上席。山海含容,每存遵養(yǎng),愛兼雕蟲,未忍遐棄,而驕放不節(jié),日月彌著。臣聞聲問過情,孟軻所恥,況聲非外來,問由己出,雖心智薄劣,而高自比擬,客氣虛張,曾無愧畏,豈可復(fù)弼亮五教,增曜臺階。請以延之訟田不實,妄干天聽,以強凌弱,免所居官!痹t可。
復(fù)為秘書監(jiān),光祿勛,太常。時沙門釋慧琳,以才學(xué)為太祖所賞愛,每召見,常升獨榻,延之甚疾焉。因醉白上曰:“昔同子參乘,袁絲正色。此三臺之坐,豈可使刑余居之!鄙献兩。延之性既褊激,兼有酒過,肆意直言,曾無遏隱,故論者多不知云。居身清約,不營財利,布衣蔬食,獨酌郊野,當其為適,傍若無人。
二十九年,上表自陳曰:“臣聞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言其末路之難也。愚心常謂為虛,方今乃知其信。臣延之人薄寵厚,宿塵國言,而雪效無從,榮牒增廣,歷盡身雕,日叨官次,雖容載有途,而妨穢滋積。早欲啟請余算,屏蔽丑老。但時制行及,歸慕無賒,是以腆冒愆非,簡息干黷耗歇難支,質(zhì)用有限,自去夏侵暑,入此秋變,頭齒眩疼,根痼漸劇,手足冷痹,左胛尤甚。素不能食,頃向減半。本猶賴服,比倦悸晚,年疾所催,顧景引日。臣班叨首卿,位尸封典,肅祗朝校,尚恧匪任,而陵廟眾事,有以疾怠,宮府覲慰,轉(zhuǎn)闕躬親。息{大}庸微,過宰近邑,回澤爰降,實加將監(jiān),乞解所職,隨就藥養(yǎng)。伏愿圣慈,特垂矜許。稟恩明世,負報冥暮,仰企端闈,上戀罔極!辈辉S。明年致事。元兇弒立,以為光祿大夫。
先是,子竣為世祖南中郎諮議參軍。及義師入討,竣參定密謀,兼造書檄。劭召延之,示以檄文,問曰:“此筆誰所造?”延之曰:“竣之筆也!庇謫枺骸昂我灾俊毖又唬骸翱⒐P體,臣不容不識!臂坑衷唬骸把赞o何至乃爾!毖又唬骸翱⑸胁活櫪细,何能為陛下!臂恳饽酸專墒堑妹。
世祖登阼,以為金紫光祿大夫,領(lǐng)湘東王師。子竣既貴重,權(quán)傾一朝,凡所資供,延之一無所受,器服不改,宅宇如舊。常乘羸牛笨車,逢竣鹵簿,即屏往道側(cè)。又好騎馬,遨游里巷,遇知舊輒據(jù)鞍索酒,得酒必頹然自得。常語竣曰:“平生不喜見要人,今不幸見汝!笨⑵鹫,謂曰:“善為之,無令后人笑汝拙也!北斫鈳熉,加給親信三十人。
孝建三年,卒,時年七十三。追贈散騎常侍、特進,金紫光祿大夫如故。謚曰憲子。延之與陳郡謝靈運俱以詞彩齊名,自潘岳、陸機之后,文士莫及也,江左稱顏、謝焉。所著并傳于世。
竣別有傳。竣弟測,亦以文章見知,官至江夏王傅義恭大司徒錄事參軍,蚤卒。太宗即位,詔曰:“延之昔師訓(xùn)朕躬,情契兼款。前記室參軍、濟陽太守{大}伏勤蕃朝,綢繆恩舊?蛇獮橹袝汤!眥大},延之第三子也。
史臣曰:出身事主,雖義在忘私,至于君親兩事,既無同濟,為子為臣,各隨其時可也。若夫馳文道路,軍政恒儀,成敗所因,非系乎此。而據(jù)筆數(shù)罪,陵仇犯逆,余彼慈親,垂之虎吻,以此為忠,無聞前誥。夫自忍其親,必將忍人之親;自忘其孝,期以申人之孝。食子放鹿,斷可識矣!队洝吩疲骸鞍耸咭蛔硬粡恼,九十者家不從政!必M不以年薄桑榆,憂患將及,雖有職王朝,許以辭事,況顛沛之道,慮在未測者乎!自非延年之辭允而義愜,夫豈或免。
[編輯本段]
關(guān)于顏延之的生平和作品
【作者】沈玉成
在南朝宋時代,顏延之和謝靈運并稱“顏謝”!半技八问,顏謝騰聲”(《宋書。謝靈運傳》),“顏謝重葉以文章”(《文心雕龍·時序》),“爰及江左,稱彼顏謝”(裴子野《雕蟲論》),從這些南朝人的評論都可以看出顏延之在當時文壇上的地位。事實上,顏與謝不能敵體,后來的評論家?guī)缀鯖]有異辭。不過,無論如何,顏延之總是一位有影響的詩人。本文試圖探討有關(guān)他生平和作品的幾個問題。
顏氏屬于隨晉室南渡的門閥之一,不過在高門大姓中地位較低,比不上王、謝、郗、庾這樣的甲族。顏延之的曾祖顏含,是渡江顏氏的“始祖”,《晉書》有傳!额伿霞矣(xùn)》的作者顏之推出自顏含這一支,晚于顏延之五世。顏之推《觀我生賦》中提到,“去瑯邪之遷越,宅金陵之舊章”,可見顏家一直住在建康。賦中又說侯景之亂以后,“經(jīng)長干以掩抑,展白下以流連”,自注:“長干,舊顏家巷。靖侯(顏含謚曰靖)以下七世墳塋,皆在白下!薄端螘芳啊赌鲜贰繁緜鞑⒂浧洹吧俟仑,居負郭,室巷甚陋”,長干鄰近秦淮河,在今天南京市中華門外,正好是“負郭”的地段。顏延之的少年時代可能是在顏家巷的老宅中度過的,其時顏氏已無顯宦,所以就成了陋室陋巷。元嘉十年后罷官家居,據(jù)其《重釋何衡陽達性論》“薄歲從事,躬斂山田。田家節(jié)隙,野老為儔,言止谷稼,務(wù)盡耕牧”這些話來看,大約在做官以后在郊區(qū)鐘山一帶又有別業(yè)!端螘繁緜髡f是“屏居里巷”,當然不如顏延之自己的話可靠。關(guān)于顏延之的出仕,《宋書》本傳這樣記載:
年三十,猶未婚。妹適東莞劉憲之,穆之子也。穆之既與延之通家,又聞其美,將仕之,先欲相見,延之不往也。后將軍、吳國內(nèi)史劉柳以為行參軍,因轉(zhuǎn)主簿,豫章公世子中軍行參軍。
《南史》所記大略相同,但略去為劉柳行參軍、主薄一句。其實這一段記載是有問題的。劉柳在晉未曾為尚書仆射,《晉書》附其事跡于《劉喬傳》,頗為簡略,不過他做吳國內(nèi)史的時間大體還是可以考定的。據(jù)《晉書。王凝之妻傳》,那位著名的才女謝道韞,丈夫王凝之為孫恩所殺,寡居會稽,太守劉柳曾和她“談議”。按,孫恩破會稽,王凝之被殺,事在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孫恩兵敗被殺,事在安帝元興元年(402)。所以劉柳在會稽任太守當在元興年間。據(jù)《本書。謝瞻傳》,謝瞻幼年父母雙亡,為叔母劉氏所撫養(yǎng)。劉氏是劉柳的姐姐,“柳為吳郡,將姐俱行”。謝瞻跟隨叔母到吳郡,為劉柳建威長史,不久轉(zhuǎn)入劉裕幕中為鎮(zhèn)軍參軍。劉裕為鎮(zhèn)軍參軍的時間在元興三年(404)至義熙二年(406),所以劉柳為吳國內(nèi)史而兼太守的時間應(yīng)當在元興、義熙之間,而不能晚于義熙三年,因為《宋書.沈演之傳》說沈十一歲為“尚書仆射劉柳”所賞識,據(jù)沈演之的年歲推算,當時正是義熙三年。綜合以上幾條證據(jù)可以推定,顏延之入仕為劉柳的行參軍時在義熙初,時年二十三歲左右。從《宋書》本傳行文看,似乎顏延之三十以后才出仕,這和劉柳的仕歷相矛盾。
與廬陵王劉義真的交往是顏延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事情串涉到謝靈運,其原委和經(jīng)過我已在《謝靈運的政治態(tài)度和思想性格》一文中作了詳細論述(文載《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1987年2期)。永初三年(422),劉裕病故,少帝劉義符繼位,謝靈運于此年外放永嘉太守,成為徐羨之、傅亮的主要打擊對象。顏延之當時被從寬發(fā)落,留在建康,但終于未能幸免。兩年之后,即少帝景平二年(424),徐、傅又把顏延之外放為始安(今廣西桂林)太守。繆鉞先生《顏延之年譜》系此事于永初三年,他認為:
《文選》六十顏延年《祭屈原文》云:“維有宋五年月日,湘州刺史吳郡張邵恭承帝命,建嶼舊楚!睋(jù)此,則延之《祭屈原文》乃有宋五年所作;有宋五年,應(yīng)為少帝景平二年,即文帝元嘉元年,延之貶始安太守亦應(yīng)在景平二年矣。但細按之,則“有宋五年”之“五”乃“三”字之誤,延之貶始安太守,道經(jīng)湘中,為張邵作《祭屈原文》,皆永初三年事。
其理由是:一、謝靈運被貶在永初三年,顏延之被貶,“似不應(yīng)遲至兩年之后”;二、“建嶼舊楚”,應(yīng)當是張邵剛抵湘州的口氣,張邵任刺史在永初三年。按,繆先生的疑問是有理由的,但不能由此就成為結(jié)論。顏、謝被貶時間不同,是因為謝的門第、身世、名望皆過于顏,所以作為“主犯”,對顏延之則是“以觀后效”;而“建嶼”一詞相當于出守,不一定非是標志蒞任之初。而更有力的反證則是顏延之自己的文章!段倪x》卷五七錄顏延之《陽給事誄》,序云“惟永初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宋故寧遠司馬濮陽太守彭城陽君卒”,“景平之元,朝廷聞而傷之,有詔曰:……末臣蒙固,側(cè)聞至訓(xùn),敢詢諸前典,而為之誄”;《宋書。索虜傳》載,陽瓚戰(zhàn)死,少帝下詔追贈為給事中,“文士顏延之為誄焉”。從文氣上看,顏延之看到了少帝的撫恤詔令,“側(cè)聞”,當是在朝的口氣,從道理上說,建康文士很多,這篇誄文并沒有必要讓遠在兩千多里之外的顏延之去撰寫。所以,景平元年顏延之尚在建康,這樣,“有宋五年”之“五”也就不必懷疑了。
同謝靈運一樣,顏延之的性格里有十分傲岸的一面。所不同的是,顏延之門第較低,政治上并不熱衷躁進,立身處世則以佯狂掩蓋狷介而又有和光同塵的一面。在當權(quán)者心目中,他不是一個帶有很大危險性的人物,所以雖然屢經(jīng)蹉跌,卻仍然得保天年,富貴以終。
顏延之被貶始安,一則因為皇室內(nèi)部權(quán)力之爭的波及,二則也因為恃才傲物,引起了傅亮的嫉忌。《宋書》本傳載:“尚書令傅亮自以文義之美,一時莫及,延之負其才辭,不為之下,亮甚疾焉!备盗,其為人也小有才,《詩品》列入下品,稱其“平美”,而且還是由于沈約在選本中選了他的詩才引起鐘嶸的注意。他的創(chuàng)作成績不能和顏延之相比,但官高權(quán)重,他就有條件把顏延之擠走。顏延之本人則并未因之改容折節(jié)。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徐羨之、傅亮被殺,顏、謝先后回到建康,顏延之和謝靈運依然有來往,而且“好酒疎誕”,因而又不為新的當權(quán)派彭城王劉義康和劉湛、殷景仁所喜歡。元嘉十一年(434)罷官家居,他的生活態(tài)度開始有所轉(zhuǎn)變,這在《庭誥》里反映得比較清楚。其后復(fù)出為御史中丞,“在任縱容,無所舉奏”,則顯然是思想上的轉(zhuǎn)變見之于行動。到他的晚年,劉劭殺宋文帝自立,劉駿討伐劉劭,檄文出自顏延之兒子顏竣的手筆。劉劭見到檄文,質(zhì)問顏延之“言辭何至乃爾”,他回答“竣尚不顧老臣,何能為陛下”(《宋書》本傳),后來又看到顏竣居功驕盈而斥其“出糞土之中,而升云霞之上,傲不可長,其能久乎”({南史》本傳),這已經(jīng)是在人生道路上屢遭顛頓之后的“見道之言”了。不過即使如此,顏延之耿介不合流俗的一面始終沒有泯滅,還是“肆意直言,曾無遏隱”,“居身清約,不營財利,布衣蔬食,獨酌郊野”。如果用前人作比,謝靈運的性格近于嵇康,而顏延之則近于阮籍。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顏光祿集》的題辭中說:“顏延之飲酒袒歌,自云狂不可及……玩世如阮籍,善對如樂廣!薄赌鲜贰繁緜饔洠骸拔牡蹏L召延之,傳詔頻不見,常日但酒店裸袒挽歌,了不應(yīng)對,他日醉醒乃見。帝嘗問以諸子才能,延之曰:u2018竣得臣筆,測得臣文,□得臣義,躍得巨酒。u2019何尚之嘲之曰:u2018誰得卿狂?u2019答曰:u2018其狂不可及。”u2019這種生活態(tài)度確乎十分近似于《世說新語》中記載的阮籍飲酒佯狂。
顏延之主要接受的是儒家傳統(tǒng)。在時代風氣的影響下,他也信奉佛教,和一些著名的僧人來往。元嘉十二年,顏延之和何承天之間展開了一場關(guān)于《達性論》的爭辯。何承天精于天文、歷算等自然科學(xué),傾向于唯物主義觀點,以為天地人“三才同體,相須而成”,“人”不能等同于“眾生”,在形神生死的問題上,則“有生必有死,形斃神散,猶春榮秋落”。顏延之不同意何承天的論點,兩次致函何承天,反復(fù)辯論。當時與顏延之結(jié)成同盟的有著名的藝術(shù)家宗炳。這件事曾驚動了宋文帝,曾向何尚之、羊玄保表示他自己對佛經(jīng)讀得不多,“三世因果,未辨厝懷,而復(fù)不敢立異者,正以卿輩時秀,率所敬信故也”。接著他又提到范泰、謝靈運、顏延之、宗炳都能出入儒佛,顏延之駁斥《達性論》,宗炳非難《白黑論》,尤足給人以啟發(fā)!叭羰孤释林疄I,皆敦化此,則朕坐致太平,夫復(fù)何事?”(見《高僧傳》卷七《慧嚴傳》、《弘明集》卷十一何尚之《答宋文帝贊揚佛教事》)這段話,足以說明當時君主和某些上層人士提倡宗教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信仰。使人意外的是,當年曾和謝靈運、顏延之一起出入于廬陵王門下的僧人慧琳,卻反戈一擊,成為佛門的異端。他的《均善論》(即《白黑論》,見《宋書。夷蠻。天竺迦毗利國傳》),指責佛教徒“大其言矣”,“所務(wù)之乖”,卻同樣得到宋文帝的信任?磥砘哿帐且粋“政治和尚”,宋文帝欣賞他的才學(xué),聽取他對朝政的意見。佛理上意見的分歧加上政治上的不滿,顏延之與慧琳變友為敵,而且借酒批評了宋文帝,罵慧琳為“刑馀”之人,致使宋文帝為之變色。
前面說過,顏、謝并稱而實際上不能比肩齊足,這并不完全需要等待歷史的檢驗,在同時代有見識的批評中已經(jīng)透露了消息!赌鲜贰繁緜鳎
延之嘗問鮑照已與謝靈運優(yōu)劣。照曰:“謝公如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君詩如鋪錦列繡,亦雕繪滿眼!毖又K身病之。
《詩品》“顏延之”條引此作湯惠休的評論,文字小有出入。湊巧的是的照和湯惠休也被人合稱“休鮑”(《南齊書,文學(xué)傳論》),所以對顏、謝詩風所使用的同一形象的比喻,究竟是二人所見略同,還是一人引用了另一人的創(chuàng)見,已難于確定。附帶說一下,劉宋時代幾位大詩人陶、謝、鮑、顏,顏延之是惟一的和其他三位都有交往的人,而其他三位相互之間并沒有任何直接聯(lián)系。顏延之和休、鮑的作品風格有很大差別,在“詩運轉(zhuǎn)關(guān)”之際,顏偏于保守,休、鮑意在創(chuàng)新!对娖贰贰褒R惠休上人”條還記載顏延之“忌照之文,故立休鮑之論”,意思是顏延之以牙還牙,鄙薄湯惠休的“委巷中歌謠”,也鄙薄了鮑照。
謝靈運和顏延之都重視雕琢刻鏤,但謝靈運致力于自然形象的捕捉,景中融情,情中寓理,突破了玄言詩的束縛,使人眼目一新;顏延之則主要著意于用事和謀篇琢句,長處在于謹嚴厚重,短處則是缺乏生動自然的韻致,甚至流于艱澀!对娖贰贰邦佈又睏l:
其源出于陸機。尚巧議,體裁綺密,情喻淵深,動無虛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彌見拘束。雖乖秀逸,是經(jīng)綸文雅才。雅才減若人,則蹈于困躓矣。
《詩品》中論詩人的源流,有的不易理解,但是說顏延之源出于陸機,卻是深中竅隙的議論。鐘嶸認為陸機“才高詞贍,舉體華美”,“尚規(guī)矩”,五言詩中的排偶雕琢,到陸機而有進一步的發(fā)展東晉崇尚清峻,不求華縟,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顏延之直接繼承了太康詩風。顏延之和陸機同樣具有規(guī)矩、典雅、華而不靡的特色,和永明以后的輕艷之風相比較,顏延之的詩“雖乖秀逸”而能古拙勁健,這就是鐘嶸所以贊賞的原因。
顏延之詩的另一個特點是好用古事,所謂“鋪錦列繡”或“錯金鏤采”都是指這一點而言的。作為漢語文學(xué)中修辭技巧的特征之一,屬辭比事,本來是比興的一個旁支,意在為作品增添色澤,但流弊所及,往往被用來掩蓋內(nèi)容的空虛和情趣的貧乏。張戒《羅寒堂詩話》說:“詩以用事為博,始于顏光祿而極于杜子美。”由于劉宋初期詩文中屬辭比事的技巧還不像后來那么成熟,顏延之本人也并不完全像鐘嶸說的具有那么多的“風流文雅才”,相反,卻是才不勝學(xué),所以顏詩中用典往往顯得拘束,滯塞。比如《贈王太常(僧達)》:
玉水記方流,璇源載圓折。蓄室每希聲,雖秘猶彰徹。聆龍睬九泉,聞風窺丹穴。歷聽豈多工,唯然覯世哲。舒文廣國華,敷言遠朝列。德輝灼邦懋,芳風被鄉(xiāng)耋。側(cè)同幽人居,郊扉常晝閉。林間時晏開,亟回長者轍。庭昏見野陰。山明望松雪。靜惟浹群化,徂生入窮節(jié)。豫往誠歡歇,悲來非樂闋。屬美謝繁翰,遙懷具短札。
全篇幾乎“無一字無來歷”,但除了“幽人”以下六句還有一些詩味而外,正是何焯《義門讀書記》所譏評的“拉雜而至,亦復(fù)何趣”。顏詩多廟堂應(yīng)制之作,這些詩更需要典重的詞語裝點。像《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辭藻華麗,頗能反映“元嘉之治”的氣象,以“虞風載帝狩,夏諺頌王游”領(lǐng)起全詩,用典尚能貼切,所以李白在《春日陪王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中就寫到了“延年獻佳作,邈與佳人俱”;而《侍游蒜山》開頭所寫的“玄天高北列,日觀臨東冥。人河起陽峽,踐華因削成!眲t和低矮的蒜山丁不相涉,純屬敷衍成文了。
顏詩中歷來為人所稱的是《北使洛》、《還至梁城作》、《五君詠》和《秋胡詩》。義熙十二年,劉裕北伐取得勝利,十月,克復(fù)洛陽,這是東晉一代中對北方用兵最成功的一次。顏延之奉命到前線祝賀,《北使洛》、《還至梁城作》兩詩即作于此年冬天。
陰鳳振涼野,飛云瞀窮天。臨涂未及引,置酒慘無言。隱憫徒御悲,威遲良馬煩。游役去芳時,歸來屢徂愆。蓬心既已矣,飛薄殊已然。(《北使洛》)
洛陽在東晉時期屢次失陷,朝廷已把它置之度外,F(xiàn)在一戰(zhàn)而捷,得以收復(fù),然而顏延之在奉使赴洛途中卻沒有欣喜之情,即目所見,中原殘破,故國之思結(jié)合行役的艱辛,形成了悲涼沉重的氣氛。全詩一氣呵成,有異于其他一些詩篇的艱澀,在手法和情調(diào)上都近于陸機的《赴洛道中作》,甚至可以認為是有意的模仿!哆至梁城作》是此詩的姐妹篇,在以“故國多喬木”等六句抒發(fā)了黍離之感以后,詩人又以懷古傷時作結(jié):
惟彼雍門事,吁嗟孟嘗君。愚賤同堙滅,尊貴誰獨聞。曷為久游客,憂念坐自殷!
憂傷而終歸于譬解,本來是詩文中的常套,但由于感情真摯強烈。所以讀來并沒有虛矯自飾、為文造情的感覺!端螘繁緜鞣Q這兩首詩“文辭藻麗,為謝晦、傅亮所賞”。這兩首詩情調(diào)悲涼而被時人譽為“藻麗”,可見這一概念和“錦繡”、“金玉”的比喻一樣,含有工致、繁富的意思,不同于齊、梁以后的華靡。
《五君詠》突出反映了顏延之人格中的耿介和性格中的傲岸一面。元嘉十一年,劉湛、殷景仁不能容忍顏延之的耿直放誕,通過彭城王劉義康再次外放他為永嘉太守。這里正是十二年前謝靈運第一次被貶的地方,謝靈運在前一年剛剛被殺于廣州,分明是以謝靈運的下場來暗示顏延之。顏延之極為憤慨,寫作了《五君詠》,五首分詠阮步兵(籍)、嵇中散(康)、劉參軍(伶)、阮始平(咸)、向常侍(秀),在“竹林七賢”中取五人而遺落貴顯的山濤、王成,這本身就是一種態(tài)度!端螘繁緜髡f其中詠阮咸和詠劉伶的“屢薦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韜精日沉飲,誰知非荒宴”是作者自序,其實通觀五篇,莫不是顏延之思想境界的自我寫照,而尤以詠阮籍、嵇康的兩首寫得更加鮮明:
阮公雖淪跡,識密鑒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辭類托諷。長嘯若懷人,越禮自驚眾。物故不可論,途窮能無慟!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驗?zāi),吐論知凝神。立俗迕流議,尋山洽隱淪。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起句矯健,結(jié)句悲涼。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十六評此詩說“五篇別為新裁,其聲堅蒼,其旨超越,每于結(jié)句凄婉壯激,馀音詘然,千秋乃有此體!闭Z雖夸大,尚能近實。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五首詩都是五言八句,中間四句,排偶相對。這一現(xiàn)象也許出于偶然,不過它出現(xiàn)在永明新體詩之前五六十年,說明了已經(jīng)有人在作這種格律規(guī)整的探索。這五首詩在后世被視為顏延之的代表作,有相當?shù)挠绊憽@畎住冻晖跹a闕》“鸞翮我先鎩,龍性君莫馴”,顯然是套用顏詩中的兩句警句。
《秋胡詩》是一首敘事詩,敘魯國人秋胡娶妻后幾天就到陳國做官,五年后歸家,見路旁有美婦人采桑,贈之以金,不受;丶,才發(fā)現(xiàn)美婦人就是自己的妻子。妻子責以大義,然后投河自盡。這個故事與《陌上!酚幸恢轮,從齊、梁開始,就有人把它們合二而一,例如王筠《陌上!罚骸扒锖纪qR,羅敷未滿筐!崩畎住赌吧仙!罚骸笆咕也活櫍瑳r復(fù)論秋胡!”稍后于顏延之的丘巨源也作有《秋胡詩》,譏刺齊明帝蕭鸞為吳興太守時事,見《南齊書。文學(xué)傳》。丘詩已佚,但既然語含譏刺,應(yīng)當和調(diào)戲或霸占婦女有關(guān)。
詩分九章。第一章寫秋胡娶妻的歡愉;第二章寫夫婦別離;第三、四章寫妻子對秋胡的思念,繼承《詩.周南.卷耳》的手法,作設(shè)身處地之語;第五章寫秋胡返家途中遇婦于桑下;第六章寫贈金不受;第七章寫返家見母見妻;第八章寫妻子申言離居之苦;第九章寫妻子責以大義。全詩章法謹嚴,布置穩(wěn)貼,風格在嚴肅中顯出婉轉(zhuǎn),足以體現(xiàn)《宋書·謝靈運傳論》所說“延年之體裁明密”這一特色。作為大型的敘事詩,《秋胡詩》當然趕不上《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但在唐以前為數(shù)不多的敘事詩中,它也不失為一篇較好的作品。
顏詩中也有一些詩句輕快流麗,如“春江壯風濤,蘭野茂荑英”(《侍游蒜山作》),“流云藹青闕,皓月鑒丹宮”(《直東宮答鄭尚書道子》),“側(cè)聽風薄木,遙睇月開云”(《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也有一些詩句悲涼壯闊,如“故國多喬木,空城凝寒云”(《還至梁城作》),“凄矣自遠風,傷哉千里目。萬古陳往還,百代勞起伏”(《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遺憾的是這些佳句數(shù)量并不多,而全篇的其他部分也往往不能相稱。
顏詩典雅莊重的風格,對同時代和稍后的詩人有一定的影響!对娖贰废抡撝x超宗、丘靈鞠、劉祥、檀超等七人,說他們“祖襲顏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這些詩人中有人已無作品存世,從現(xiàn)存的作品來看,確有學(xué)習顏延之的痕跡。
顏延之在散文和駢文上也有相當成就,是劉宋前期的大手筆。據(jù)現(xiàn)存史料,他是最早提出“文…u2018筆”對舉的作家。作品錄入《文選》的有《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陽給事誄》、《陶征士誄》、《宋文皇帝元皇后哀冊文》、《祭屈原文》。顏和陶前后有兩次晤面,交誼甚篤。這篇誄文是史料中第一篇有關(guān)陶淵明的文字,誄中“賦詩歸來,高蹈獨善。亦既超曠,無適非心。汲流舊巘,葺宇家林。晨煙暮靄,春熙秋陰”等語,都可以和陶詩印證。不過影響更大而寫法.上又有特色的卻是沒有人《文選》的《庭誥》和《赭白馬賦》。
《庭誥》意即家戒、家訓(xùn)。從劉邦《手敕太子文》、馬援《戒兄子書》、鄭玄《戒子益恩書》、諸葛亮《戒子》一直到明、清之際朱用純(柏廬)《治家格言》,兩千年來,形成了一種文體。這一類文章的目的都在于把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告訴子弟,通常都平易坦率,于樸素中見出作者的真性情。顏延之在《庭誥》中諄諄告誡子弟,必須收斂鋒芒甚至謹小慎微。他說,“言高一世,處之逾默”、“不以所能干眾,不以所長議物”的,是“士之上也”;“敬慕謙通,畏避矜踞”、“文理精出,而言未稱達”的,“此其亞也”;如果“言不出于戶牖,自以為道義久立;才未信于仆妾而曰我有以過人”,這就是“千人所指,無病而死”之流,最不足取。他甚至連生活中的小節(jié)都設(shè)想到了。這些都很容易使人想起嵇康的《家戒》。兩位詩人同樣放誕任達,龍性難馴,不甘與濁世合污,然而又深知在世道上隨處潛伏殺機,因此不希望子弟學(xué)樣模仿,成為狂狷。這正是他們內(nèi)心世界的矛盾和痛苦.此外,《庭誥》中還提出了對詩歌的某些看法,認為古詩中不見九言,是“聲度闡誕,不協(xié)金石”,即不符合語言音節(jié)的自然規(guī)律;傳為李陵的五言詩出于偽作,今天已成定論,最早提出懷疑的就是《庭誥》:“李陵眾作,聲雜不類,原是假托,非盡陵制。至其善寫,有足悲者!笨梢娺@些詩在晉、宋之際已經(jīng)流傳,盡管出于后人假托,但并非出于“齊、梁間小兒”之手。
《赭白馬賦》作于元嘉十八年。賦中對馬的形體、神態(tài)、速度有形象的描寫:
附筋樹骨,垂梢植發(fā),雙瞳夾鏡,兩權(quán)協(xié)月,異體峰生,殊相逸發(fā)。超攄絕夫塵轍,驅(qū)騖疾于滅沒。簡偉塞門,獻狀絳闕。旦刷幽燕,晝秣荊越!案啉Q,將超中折,分馳回場,角壯永埒。別輩越群,絢練夐絕。“旦刷”兩句,通過早晚在不同地點刷馬、喂馬,以顯示這匹駿馬一日之間的行程。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篇》中對此有精辟的論述:
按前人寫馬之迅疾,輒揣稱其馳驟之狀,追風絕塵。(《全宋文》)卷三四謝莊《舞馬賦》:“朝送曰于西版,夕歸風于北都”,亦仍舊貫,增“朝”、“夕”為襯托。顏氏之“旦”、“晝”,猶“朝”、“夕”也,而一破窠臼,不寫馬之行路,祇寫馬之在廄,顧其歷塊過都,萬里一息,不言可喻。文思新巧,宜李白、杜甫見而心喜。李《天馬歌》:“雞鳴刷燕晡秣越”,直取顏語;杜《驄馬行》“晝洗須騰涇渭深,夕趨可刷幽并夜”,稍加點綴,而道出“趨”字,便落跡著相。(第四冊1035頁)
宋朝人王得臣在《塵史》中雖已注意到了《天馬歌》、《驄馬行》用《赭白馬賦》的手法,但遠不如錢說精博。除了《驄馬行》以外,杜甫在《高都護驄馬行》、《魏將軍歌》、《瘦馬行》等詩篇中也屢屢化用這篇賦中的詞語,可見其影響之深。
若干年來,很少看到關(guān)于顏延之的研究文章,而這位作家確有其值得研究之處,因而寫了如上不成熟的意見,以期作為引玉之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