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熾開
(1888~1972年)
王熾開,又名王秩忠、王開,廣東南海人。15歲進上海躍華照相館當學徒。后入同生、美利豐照相館任攝影。民國12年(1923年)在南京路獨資開設王開照相(館)。
王熾開在業(yè)務經(jīng)營上獨具一格,以“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顧客至上,質(zhì)量第一”為宗旨。他不斷擴大經(jīng)營規(guī)模,更新照相設備,堅持優(yōu)質(zhì)服務,并在滬寧、滬杭鐵路沿線廣立路牌廣告,在電影院放映幻燈廣告,以提高企業(yè)知名度,擴大社會影響。為民國16年“遠東運動會”和民國18年孫中山“奉安大典”而制作的新聞相片上都加印“王開”標志,供各報刊載,以提高企業(yè)聲譽。民國35年他自備發(fā)電機,首家安裝冷氣,以舒適的環(huán)境吸引顧客;民國37年又率先開拍天然五彩照相,以優(yōu)質(zhì)的產(chǎn)品取悅顧客。他重用擅長人像和靜物的攝影名師姚國榮主掌技術,首創(chuàng)用制版鏡頭研攝唱片紋路(頻率)照片,并自制土設備攝制4.6厘米的微型標尺等高難度精細物件獲得成功。
公私合營以后,王熾開仍擔任王開照相(館)經(jīng)理,1958年退休。
歷史背景與創(chuàng)業(yè)歷程
上海的照相業(yè),起始于清朝末年。同治年間,上海還沒有正式的照相館,只有幾個日本人和法國人從國外帶來照相機替人有償拍照,開價很高。因當時一般中國人都未曾拍過照,對此很感新奇,有人不免硬硬頭皮付出高價去嘗試一下這新鮮玩意,所以這幾個外國人生意還不錯。至于照相技術,洋人則是嚴格保密,決不外傳。直到光緒初年,照相技術才流傳開來,有些中國人學會了拍照,照相館也陸續(xù)出現(xiàn)。
上海最早開設的照相館是在三馬路(今漢口路)上的“蘇三興”,由廣東人蘇三興創(chuàng)辦,但開業(yè)沒多久就停業(yè)了。此后在上海照相行業(yè)嶄露頭角的是耀華、英昌、寶記、同生4家,人稱上海照相業(yè)的“四大天王”,各自都有看家本領。這時,創(chuàng)辦王開照相館的廣東人王熾開,還在耀華照相館里學生意。他心靈手巧,一心鉆研拍照技術!耙A”的看家本領是出門外拍,他在此學到了一手外出拍照的技術。
在“耀華”滿師后,王熾開又到一家美商所開的照相館就業(yè)。在此期間,孫中山、宋慶齡曾到這家照相館拍照,王熾開有幸接待了這對偉人。來拍照那天,孫中山穿著一套簡樸的中山裝,宋慶齡則穿一套女式西裝。他們態(tài)度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拍照前與攝影師王熾開親切交談,使他十分感動。這件事在他一生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1918年,王熾開與一位原來的同事周某合伙開了一家英明照相館,因各有打算,無所建樹,不久便拆伙分道揚鑣。1920年底,王熾開獨自創(chuàng)設了王開照相館,逐步創(chuàng)出了牌子!巴蹰_”初創(chuàng)時,只有一間攝影室和幾名職工,后來逐步擴展為雙開間店面。它主要業(yè)務是拍攝人像照、結婚照、合家歡等各類照片,兼營照相器材,但生意依然比較清淡,前來光顧拍照的人很少。
王熾開雖然初涉商海,卻十分諳熟經(jīng)營之道。為大力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顧客,他不惜大量投資作廣告宣傳,與新聞媒體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當時,滬寧鐵路沿線幾乎站站都有“王開”的廣告牌,滬上的大報如《申報》、《新聞報》等也經(jīng)?怯嘘P“王開”的消息和廣告。漸漸地,人們都知道了南京路上有這樣一家照相館。但“王開”真正出名,是通過兩件“出奇制勝”的事。
一件事發(fā)生在1925年。這一年3月12日,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隨即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此后,上海10萬市民舉行大會,悼念孫中山。王熾開通過關系,派出攝影師前往北京,再跟隨為中山陵選址的人們到達南京,然后再回上海,拍攝了廣大人民群眾為一代偉人送行的歷史性場面。王熾開將這些珍貴照片加上“王開攝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各地知名人士與中高層軍政人員,影響很大,“王開”一時聲名大振。
另一件事是在1927年。當年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選拔賽。運動會舉辦方以招標方式招商承包拍攝運動會上各項賽事的精彩鏡頭。王熾開得知這一信息后,立即敏銳地感覺到,這是讓“王開”提高知名度的大好時機。他不惜代價地投標獲得了這次運動會上所有比賽的攝影權。為完成這一重大任務,“王開”派出了技術最好的攝影師,再臨時招聘一些攝影人員作助手,組成四個攝影小組,活躍在競賽場上。他們特意使用了當時比較高級的“羅勒發(fā)來克斯”快鏡,搶拍了許多精彩的比賽場景,并趕在當天晚上沖洗出來,及時地收費提供給各家報社。當時上海各報社大都沒有專職的攝影記者,而市民卻十分關注遠東運動會的情況,迫切地想知道更多的信息,尤其是賽場上的實況鏡頭,因此各大報社競相向“王開”購買每天的競賽新聞照片!巴蹰_”的照片價格開得不高,但有附帶條件,就是在刊登的每幅照片下都要注明“上海王開照相館攝”字樣。由于當時在上海舉行的遠東運動會是這一階段上海大小各報每天必登的頭條新聞,競技的特寫照片更是廣大讀者十分歡迎的內(nèi)容,而“王開”所拍的照片每天都在上海報紙的顯要位置亮相,連外省市的報紙也紛紛轉(zhuǎn)載,這使得王開照相館在全國亮出了招牌,信譽和知名度大增,不僅上海的顧客紛至沓來,連各地來上海探親或辦事的顧客也慕名而來!巴蹰_”的招牌成了名牌,生意越來越興隆。
然而,王熾開并未因此而自滿、懈怠起來。他認為,廣告宣傳只是起了個提高知名度、招徠顧客的作用,真正的名牌還是要靠貨真價實、質(zhì)量第一的精神來開創(chuàng)。王熾開選用的底片、相紙、洗印藥水等照相原材料,都是上乘品牌,決不以次充好。在抗戰(zhàn)期間,他因積極抵制日貨而不用日本產(chǎn)品,但為了保證質(zhì)量,不惜出高價從美國、德國買來高檔原材料使用。他公開宣稱,要創(chuàng)名店名牌,一定要讓顧客滿意。顧客如認為拍得不滿意可以重拍,直到滿意為止。
王熾開本人常住在店內(nèi),每天一早就要檢查底片拍攝的質(zhì)量,晚上又要親自逐張檢查洗印出來的成品。他訂有一條規(guī)矩,凡店內(nèi)印放的照片,均須由他自己驗查放行。凡查到底片或成品中有斷眉毛、大小眼睛、眼鏡反光等問題的,都要剔出來重修、重印或重拍,照片著色也必須做到鮮活逼真。有一天晚上他在檢查成品時,拿起一張印放好的12 照片仔細審視,覺得印放不符合要求,便毫不猶豫地撕掉了;接著檢查第2張,發(fā)現(xiàn)又是同樣的毛病,便又撕掉了。那天,他當著大家的面,一連撕掉100多張照片,在場者無不心驚。第二天,有關員工加倍認真地重新印放了被老板撕毀的照片,又經(jīng)他檢查才得以通過。在王熾開嚴格的質(zhì)量要求下,“王開”員工無不認真對待工作、刻苦鉆研業(yè)務。
為創(chuàng)“王開”名牌,王熾開十分重視聘用人材。當時有個獨資開一家小照相館的攝影技師,擅長人像攝影,但業(yè)務卻很清淡。王熾開就以高于一般職工一倍的工資將他聘來,加強“王開”的技術力量。另有一位身懷絕招的照相技師,他能使照片上閉著的眼睛睜開來,俗稱“眼開刀”。王熾開便將他請來面試,果然名不虛傳,立即先付三個月工資,邀他加盟本店。就這樣,王熾開網(wǎng)羅了大量名師高手,使“王開”成為當時上海照相業(yè)中技術力量最雄厚的一家。
為使拍攝的照片形象逼真,“王開”店堂內(nèi)從樓梯到攝影室全部鋪上特制的橡皮地毯,工作人員走動時必須輕手輕腳,以免攝影時受到震動。攝影室采用數(shù)十只燈泡并列的“條子光”或“四連燈”作光源,使拍攝的照片立體感強、輪廓分明。不論生意大小,“王開”都是一絲不茍,認真對待,尤其是結婚照,它典型地體現(xiàn)了“王開”的特色。
王熾開認為,一張結婚照關系到新婚夫妻兩人的終身大事,馬虎不得,拍得好,可為新人增添喜氣。他曾公開對外宣稱,他拍的結婚照要使新人紅顏長駐、永不褪色。當時同行中有人譏笑他是在吹牛,時間長了,照片哪能不褪色?然而,數(shù)十年后,一對青年男女到“王開”來拍結婚照,特地帶來了男方祖父母當年結婚時在這里拍的照片。數(shù)十年過去了,這張結婚照果然仍舊保持原樣,未曾褪色,歷史為王熾開的承諾作出了公平的評價。“不褪色”乃是王熾開多年潛心研究的結果,其關鍵在于照片上的藥水一定要漂洗干凈,除去能引起化學反應的各種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