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48年10月生于北京市,滿族,葉赫那拉氏,中共黨員。中學(xué)就讀于北京女一中,后考入北京七二一護校,1968年分配來西安,在黃河廠衛(wèi)生科任護士。1983年調(diào)入陜西工人報,任副刊部主任,同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xué)新聞專業(yè)函授部學(xué)習(xí)。1990年至1992年,在日本千葉大學(xué)法經(jīng)學(xué)部學(xué)習(xí)。1995年調(diào)入西安市文聯(lián),在創(chuàng)作研究室任專業(yè)作家。現(xiàn)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陜西作家協(xié)會理事,西安文化藝術(shù)聯(lián)合會副主席,西安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西安市政協(xié)委員,西安培華學(xué)院女子學(xué)院院長。
作品
1980年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以來,先后創(chuàng)作、翻譯作品三百多萬字,其中有長篇小說“乾清門內(nèi)”、“戰(zhàn)爭孤兒”、“注意熊出沒”、“沒有日記的羅敷河”等;中篇小說“祖墳”、“黃連厚樸”、“狗熊淑娟”;短篇小說“本是同根生”等。出版有小說集“風(fēng)也蕭蕭,雨也蕭蕭”、散文集“景福閣的月”等等。另外還創(chuàng)作了大量影視作品,例如北京電視臺拍攝的三十集電視連續(xù)劇“家族”、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紅燈停綠燈行”(根據(jù)她的短篇小說“學(xué)車軼事”自行改編)、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黃連厚樸”等。葉廣芩在日本期間,用外語創(chuàng)作的散文也曾刊登在國外的報刊上,其中“太陽的故鄉(xiāng)”獲日中文化交流“讀書獎”。文學(xué)界的評價:葉廣芩自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以來,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成熟的噴發(fā)態(tài)勢,其近期作品每一篇均多次被《小說月報》、《小說選刊》、《中華文學(xué)選刊》和《新華文摘》轉(zhuǎn)載,被評論界喻為“葉廣芩現(xiàn)象”而受到關(guān)注。國內(nèi)一些著名評論家如王蒙、雷達、李國文、嚴家炎、張炯及陜西評論家王愚、李星、暢廣元、田長山等都對她的近期作品有過評論,認為她的作品寫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韻味濃冽,人生體驗深透”,“嫻熟的敘事,淵博的學(xué)識,高遠的情思,洗練的文字,融合為一幅大手筆。”葉廣芩的作品在國外也產(chǎn)生了一定影響,日本文學(xué)評論家秋野修二在《中國文學(xué)的改革開放》一書中,多次提到葉廣芩的作品,特別談到有關(guān)中日關(guān)系的作品如“風(fēng)”、“注意熊出沒”等,說這些作品“選取了一個危險的題材,通篇貫穿著對這一歷史細部的再檢討,以及向舊有價值觀挑戰(zhàn)的大膽嘗試,能從中聽到時代深處的聲音!
作品介紹
《采桑子》
著譯者: 葉廣岑
出版社: 北京
ISBN: 9787200076288
出版日期: 2009-01-01
上架時間: 2009-01-23
內(nèi)容簡介
這是一部講述滿族貴胄生活的長篇小說,是一幅描摹人物命運、充 滿文化意蘊的斑斕畫卷,是一曲直面滄桑、感喟人生的無盡挽歌。民國以還, 大宅門兒里的滿人四散,金家十四個兄妹及親友各奔西東:長子反叛皇族當了軍統(tǒng),長女為票戲癡迷一生,次子因 蕭墻之禍無奈自盡,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 家門……一個世家的敗落,一群子弟的飄零,展現(xiàn)出中國近百年間的時代風(fēng)云、人世滄桑與文化嬗變,令人掩卷三嘆!安缮W印保緸樵~牌,此書名借用之。著名滿族詞人 納蘭性德所著《采桑子u2022 誰翻樂府凄涼曲》,曾被 梁啟超先生贊為“時代哀音”,稱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書亦然。寫沒落而不頹放,嘆滄桑終能釋懷,娓娓道來,不瘟不躁,從容舒展中飽溢書卷翰墨之氣,實有大家遺風(fēng)。其“ 京味兒”,較之一般 京味小說更為濃郁、醇厚,是從生活深層涌流出來的上層 老北京的情趣與意蘊,具有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
編輯推薦
金府里最小的格格,講述她阿瑪、 三個母親和十多個兄弟姐妹的人世滄桑,一個皇族世家的敗落,一群貴胄子弟的飄零,讀罷一聲長嘆……寫沒落而不頹放,嘆滄桑終能釋懷, 百年風(fēng)云,文化嬗變,人情冷暖,一幅充滿翰墨之氣的斑斕畫卷,一曲感喟人生的無盡挽歌。葉廣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夠味兒”,不僅有京味共性,還有她 葉赫家的個性。好比 穆柯寨的“ 炒疙瘩”,一樣的面,她炒出來就另個味兒!敘事寫人如數(shù)家珍,起承轉(zhuǎn)合不瘟不躁,舉手投足流露出閨秀遺風(fēng)、文化底蘊。內(nèi)行看門道,這文風(fēng)這品位,裝不出來學(xué)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煉環(huán)境
圖書目錄
行到水窮處 坐看云起時
沉思往事立殘陽
誰翻樂府凄涼曲
風(fēng)也蕭蕭
雨也蕭蕭
瘦盡 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
醒也無聊
醉也無聊
夢也何曾到 謝橋
曲罷一聲長嘆
后記
文摘
誰翻樂府凄涼曲
別館接蓮池,譜來楊柳雙聲, 古樂府翻新樂府;故鄉(xiāng) 憶梅事,聽到鷓鴣一曲,燕王臺作 越王臺。
某戲臺楹聯(lián)
一
我老想跟誰說說我大姐金舜錦的故事,卻又總是猶豫,畢竟這是個很陳舊、很一般、很平淡又很不值得一提的故事,讓人覺得除了老生常談的重復(fù)以外似并沒有什么新意,F(xiàn)在之所以把這個引不起別人興趣的話題貿(mào)然提起,我知道,我不道出,她的故事便永無人再知道,連她那劃過夜空的剎那燦爛,也將隨著歲月的流失逝于記憶的沉沉黑暗。
她走得遠了,太遠了。
現(xiàn)今年長的老北京人當中,或許還有人能記得北平四十年代那次很轟動的名媛京劇義演,或許還記得演 程派青衣的金舜錦,記得那個美妙動人的女子。彼時,金舜錦以其精湛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當時報上登了她的大照片,電臺請她去清唱,總之,她非常的有名,非常的紅火,成為票友界一時的驕傲。而對金舜錦以后的情況知之者就甚少了,一代名票,有始無終,難免讓人覺得缺憾,讓人覺得不完美,不滿足。出于手足之情,我有責任將她的結(jié)局道出,以給喜愛過她的人們一個完整。她無兒無女,沒有后人,她有過短暫的輝煌,有過屬于她自己的充實。她追求過,奮斗過,也失望過,倘若活在今天,她應(yīng)該是一個造詣精深的藝術(shù)家,一個慈祥善良的老祖母。 中國戲曲舞臺上應(yīng)該有她亮麗的一筆,金氏大家族里應(yīng)該有她的一席之地。但是什么也沒有。沒有。動人的音律已經(jīng)散盡, 六合之內(nèi)再無處尋覓,留給我們的只有空白。
她是我的親姐姐,雖然我們非一母所生,雖然我們年齡的差距太大,大得我們在金家只是擦肩而過,但那血脈終究是連著的,拆也拆不開。
在金家偶然的一次騰房過程中,我從廂房拾到了一本殘舊的戲本,是一出老舊的《 鎖麟囊》。七哥舜銓說,這是大格格的東西,燒了吧,她在那邊說不定還有用。我則有些舍不得,將這個發(fā)黃的已被 蠹蟲侵蝕大半的戲本拿到窗前細看,發(fā)現(xiàn)里面不少地方都做了圈點記號,標了工尺。從那娟秀的一絲不茍的小楷可以推出這當是大格格的手跡,近六十年前的手跡。
書上手痕詩里字,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
翻看中,一股清香飄來,說不清是來自窗外還是來自書中。抬頭望,窗下幾棵 榆葉梅花瓣已經(jīng)凋落,海棠的新綠已經(jīng)泛起,蜜蜂的嗡嗡聲中讓人的 心臆間蕩起一股淡淡的思念。故鄉(xiāng)憶梅事,古樂府翻新樂府,樂府翻開,那凄涼之曲娓娓溢出, 紅雨紛飛中裊裊婷婷走來了韶秀哀婉的金家大格格金舜錦。
在說大格格之前,應(yīng)該先說說我們家。
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跟著皇上打過江山,老先祖科爾哈赤是 努爾哈赤的胞弟,他們的祖父覺昌安是 寧古塔貝勒之一。一五八三年的時候,老貝勒和兒子,也就是努爾哈赤們的父親死于兵火,我們的老先祖和他的哥哥努爾哈赤為報父祖之仇,起事于五月,以“兵不滿百,遺甲十三”攻打圖倫城,兄弟倆與敵眾艱苦卓絕一場血戰(zhàn),大獲全勝,從此,努爾哈赤開始了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大業(yè)。先祖與努爾哈赤一起,為爭取剛哈部落、計殺諾密納、收編薩爾滸,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其兄的得力臂膀。一五九三年,在反擊九部聯(lián)軍時,先祖為掩護其兄,左頰中箭,壯烈犧牲,時年三十一歲。先祖在世時,被賜封 正白旗主 和碩貝勒,參與政事,與其他七位旗主“共治國政”。這道“汗諭”,《 滿文老檔》里有記載,保存至今。順治人關(guān),我的祖先科爾果摧堅陷陣, 直人中原,更是戰(zhàn)功赫赫,康熙十四年,在平定 三藩叛亂中, 懋建功勛,被封為郡王, 世襲罔替,一脈相承。到我祖父,尚有 鎮(zhèn)國公頭銜,鏤花金座紅寶石的 頂子,片 金海龍繡蟒的朝服,威棱顯赫,難以言盡。彼時,大清江山雖然已經(jīng)風(fēng)雨飄搖,國勢衰頹,再難提得起來,但祖父的俸祿是一點兒也不少的,因為有公爵銜,歲俸銀是八百八十兩、米八百八十斛。當時朝廷 正一品官員 內(nèi)閣大學(xué)士的歲銀不過一百八十兩、米一百八十斛,與祖父相比竟低至若此。為了保障滿洲宗室和八旗 世爵的利益,看來皇家宗室與一般官員的差距之大,實在是難以服眾了。我的父親生于光緒十七年,祖父死時,父親二十四歲,當時他正在 國外留學(xué),按清朝例制,承襲爵位,代降一等,為 鎮(zhèn)國將軍。但溥儀小朝廷的冊封已經(jīng)沒有任何權(quán)威了,在國外的父親聽到此信,連回也沒回來。辛亥革命以后,我們這個 愛新覺羅的家族改姓金,因為家底殷實,父親屬社會名人,在政府又有職務(wù),所以家道并未見怎樣敗落。
父親一生娶過三房夫人,生養(yǎng)過十四個子女,男女各半,取名以舜字排輩,以“钅”字旁賜名,比如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就是舜?、舜镩、舜?、舜鏜,大姐、二姐、三姐、四姐就是舜錦、舜镅、舜鈺、舜鐔等等。父親給我們?nèi)〉拿痔珡?fù)雜,又拗口,家里人管兒子們一律呼之為老大、老二、老三……將女兒們喚做大格格、二格格、三格格……這樣一來倒也很簡單明了,好記又上口,而且輕易不會搞錯,特別是對我那個稀里糊涂的父親來說。因為母親有三個,所以孩子們的生日并不像一般人家兒的孩子那樣起碼相差一年,我們家的兄弟姐妹常常有相差三五個月甚至三兩天的,說誰是誰的哥哥,也可能他只比那個弟弟大幾天。
至于母親們,我在這里不想多說,她們跟我父親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的。我們管父親的嫡妻叫額尼,其實兩個字的發(fā)音一樣,是nène,大概是滿族話。額尼瓜爾佳氏,她的父親即我阿瑪?shù)?老泰山,是朝廷責任內(nèi)閣的成員之一,“掌參與密務(wù),朝夕論思,并審議洪疑大政”,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那權(quán)勢自然要傳遞到女兒身上,因此瓜爾佳氏母親在金家是個說一不二的人物,不茍言笑,派頭很大,就是跟我父親說話,她也有一副降貴紆尊的勁頭。孩子們都怕她,不親近她,包括她自己生的老大、老五和大、三兩位格格。二娘張氏是安徽 桐城人,世家出身,文采極佳,規(guī)矩也不少。一個大家閨秀何以做了父親的妾?其中隱情當然也很曲折。張氏母親我小時見過,一年四季不出房門,臉色蒼白腫脹,老是歪在炕上大口地喘氣,老是咳嗽 吐痰,老是說她要死了。上她的屋里去必須要給她請雙安,逢到特定的日子還要磕頭,而她特定的日子又特別多,包括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文人們的 祭日,老太太都記著。自己尚顧不過命來還要惦記著別人,真難為了她。三娘陳氏是我的母親,用我父親的話說,母親生于北京齊化門外的窮雜之地,是南營房的窮丫頭。母親的小家出身,注定了她的親切與隨和,注定了她的善良與善解人意,這正是大宅兒里嚴重缺少的東西。我想父親之所以娶母親,大概是因了她的美貌,因了她的活潑、年輕,她比我的父親小了近二十歲。這在外人看來實在是件不太好辦的事情,特別是我的舅舅,一直為母親捏了一把汗。好在大格格金舜錦并沒有因父親與我母親年齡的相差而對母親有所怠慢,當著人的面,她也將我的母親叫做娘,禮數(shù)周到得讓人說不出什么。背地里,她對我母親卻是連正眼看也不看的,那種冷漠與不屑毫不掩飾地全掛在那張難得有笑模樣的臉上。大格格長得并不難看,她有著旗人姑娘的清俊與修長,我們家至今還有不少她當年的照片,面龐清秀,身段苗條,鳳目輕盈,隆準圓潤,在金家的女孩子當中別有一番風(fēng)韻。
大格格是我父親的第一個孩子,是金氏一門的長女,自然得到全家人的 慣縱,加之 滿族人家里最重的是女孩兒, 姑奶奶的權(quán)威高于一切,所以我這位大姐的性情就有些孤傲,有些不合群,在宗親中是位沒有人氣兒的格格。跟憷她的母親一樣,大家也憷大格格。實話說,大格格也并沒有跟誰怎么過不去,但大家不知怎的,就是怕。下人們說,金家大姑奶奶只要往院里一站,連正跑著的叭兒也嚇得鉆了 溝眼。她那個勢太壓人,有點兒像 西太后。
像西太后的大格格沒有什么其他的喜好,就是愛唱戲。她的青衣真是唱得絕妙極了,只要我們家的子弟們在家演戲,唱 大軸兒的從來都是大格格。別人上誰也壓不住陣。親戚們來家里,聽不到大格格唱 《鎖麟囊》里“春秋亭”一段決不離開,這似乎已成慣例,足見大格格的唱功好。誰都知道,有事求大格格,十回有十回得碰釘子,惟獨求她唱戲,十回有十回答應(yīng),從不推諉。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大格格才變得笑容可掬、平易近人,才成為她下面十幾個兄弟姐妹的可親的大姐。
其實也不單是大格格愛唱,我們家上上下下的人都愛唱,而且唱得都相當不錯。我們的家里有戲樓,戲樓的飛檐高挑出屋脊之上,在一片平房中突兀聳出,迥然不群。我們住的這條胡同叫 戲樓胡同,胡同的名稱當和這座招眼的美輪美奐的建筑有關(guān)。我們這個戲樓胡同與城 雍和宮東墻的戲樓胡同不同,那個戲樓是指雍正幼時所住的王府中的一個建筑,后來因戰(zhàn)火而被焚毀。我們家的戲樓較之那座潛龍邸的戲樓 和宮里的 漱芳齋什么的戲樓,規(guī)模要小得多,但前臺后臺、上下場門,一切均按比例搭蓋,飛檐立柱、彩畫合璽,無一不極盡講究。特別是頭頂那個木雕的藻井,五只飛翔的蝙蝠環(huán)繞著一個巨大的頂珠,新奇精致,在京城絕無僅有。據(jù)說,整個藻井是由一塊塊梨花木雕成的,層層向里收縮,為的是 攏音,音響效果不亞于北京有名的廣和樓室內(nèi)舞臺。這個木雕的藻井一九五八年在拆除西跨院時被文化館的人卸走了,從此再沒見它在世間出現(xiàn)過。
清末和民國年間的風(fēng)氣,宗室八旗,無論貴賤、貧富、上下,咸以工唱為能事。有人形容其情景說:
子弟清新特好玩,出奇制勝效梨園。
……
獲獎情況
作品在全國曾多次獲獎,她的小說“祖墳”、“黃連厚樸”獲中國作協(xié)《小說選刊》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本是同根生”獲陜西省作協(xié)“雙五”文學(xué)獎和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中華文學(xué)選刊》首屆優(yōu)秀作品獎;中篇小說“風(fēng)”獲西安文聯(lián)第五屆優(yōu)秀文學(xué)獎;中篇小說“狗熊淑娟”獲湖北武漢文聯(lián)《芳草》雜志一等獎;散文“我的女兒在深山”、“一個日本老太太的北京情結(jié)”等分別獲省級以上刊物一等獎。1995年被西安市文聯(lián)評為“市優(yōu)秀女作家”;1996年被選為中國作協(xié)五屆代表大會代表;1996年被市文聯(lián)評為先進共產(chǎn)黨員;1998年被省文聯(lián)授予“德藝雙馨”稱號,享受國務(wù)院頒發(fā)的“有特殊貢獻專家”稱號。
補充
她的豆汁記,逍遙津,盜御馬,采桑子都十分好看,給人一種蕩氣回腸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