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胡維佳

    胡維佳

      江蘇泰州人,1958年生。1982年畢業(yè)于西安交通大學機械系,后在山西礦業(yè)學院機械系任教。1989年7月自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研究生部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獲碩士學位,入自然科學史所工作,1995/1996年在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

    基本介紹

      江蘇泰州人,1958年生。1982年畢業(yè)于西安交通大學機械系,后在山西礦業(yè)學院機械系任教。1989年7月自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研究生部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獲碩士學位,入自然科學史所工作,1995/1996年在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訪問工作一年。現(xiàn)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自然科學史研究》、《中國科技史雜志》編委。從事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天文觀測及儀器和技術史研究,以及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出版工作,1999年轉向中國當代科技發(fā)展史和科技戰(zhàn)略研究,以探索適合中國現(xiàn)代化的科技發(fā)展道路作為從事科技戰(zhàn)略研究的責任。已先后負責5項中國當代科技發(fā)展史和科技戰(zhàn)略方面的研究課題,體現(xiàn)了以科技史研究為基礎的科技戰(zhàn)略研究的基本取向,即:以科技史研究啟迪未來中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從科技戰(zhàn)略研究引出科技史研究問題。主要著作有:《新儀象法要譯注》(1997);《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事典·技術卷》(主編,1997);《中國科技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5)》(上、中、下;主編,2006);《中國科技規(guī)劃、計劃與政策研究》(論文集;主編,2007)。

      

    主要論著

      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的歷史發(fā)展,主撰,《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fā)展研究報告》(第四章),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4月,75-95頁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后的科技政策及兩點思考,《民主與科學》,2008年1期,17-19頁

      《中國科技規(guī)劃、計劃與政策研究》,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187頁

    胡維佳

      科技史視角的科技戰(zhàn)略研究,合作,《中國科技史雜志》,28卷4期(2007),491-501頁

      宋代水運儀象臺研究與復原中的兩個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26卷3期(2007),449-454頁

      “軟件發(fā)展史研究”的研究框架與研究專題,《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3卷3期(2007),29-30 頁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出版項目進展,《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3卷3期(2007),32-33頁

      傳統(tǒng)與當代——中國科技史研究淺識,《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2卷3期(2006),22-24頁

      從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層次研究科學,《科學的本源》(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1),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32-35頁

      為何丙郁先生編科技史論集,《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2卷2期(2006),10-12頁

      “十二科技規(guī)劃”的制定、作用及其啟示,《中國科學院院刊》,21卷3期(2006年),207-213頁

      《中國科技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5)》(上、中、下),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1103頁

      從“有計劃地開展科學技術工作”到第一個科技規(guī)劃,《中國科技史雜志》,26卷增刊(2005年),32-44頁

      中國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思想的演化,《自然科學史研究》,2004年增刊,1-11頁

      對中國科技政策史研究的幾點思考,合作,《自然科學史研究》,2004年增刊,81-90頁

      中國科技規(guī)劃的歷史重任,《民主與科學》,2004年3期,10-13頁 (又收入孫偉林主編《民主與科學百期文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6月)

      中國歷次科技規(guī)劃研究綜述,《自然科學史研究》,2003年增刊,61-69頁

      《何丙郁中國科技史論集》,編,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439頁

      科學:邁入21世紀,合作,《2001年科學發(fā)展報告》,科學出版社,2001年3月,11-17頁

      唐籍所載二十八宿星度及“石氏”星表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17卷2期(1998年),139-157頁

      渾儀考源,收入《科史薪傳》(論文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257-267頁 (又收入《科學技術史研究五十年》(所慶論文集),2007年8月)

      《新儀象法要譯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1月,255頁

      《新儀象法要》(整理本),《傳世藏書·子庫·科技》,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438-480頁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事典·技術卷》,主編,遼寧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658頁

      《新儀象法要》中的“擒縱機構”和星圖制法辨正,《自然科學史研究》,13卷3期(1994年),244-253頁

      陰陽、五行、氣觀念的形成及其意義——先秦科學思想體系試探,《自然科學史研究》,12卷1期(1993年),16-28頁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中譯本,校訂之一,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

      動變系統(tǒng)及其決策思想探討,《系統(tǒng)思想與科學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85年,318-326頁

      

    近年承擔和參加研究的課題

      軟件發(fā)展史研究(課題負責人,2006)

      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的歷史演進(《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fā)展研究報告》子課題;課題負責人,2006)

      “經(jīng)濟和社會系統(tǒng)研究專題”(2004)

      “科技體制創(chuàng)新研究”(2003)

      中國科學院知識創(chuàng)新工程重點項目“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技術發(fā)展綜合研究”子課題

      “50年來中國的科學技術規(guī)劃與政策之研究”及“資料集”(課題負責人,2000-2003)

      中國科學院政策局軟科學課題“中國科技現(xiàn)代化與國家現(xiàn)代化的關系研究”(課題負責人,2002)

      中國科學院“百年技術創(chuàng)新的回顧與展望”課題(2001)

      中國科學院“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展望”課題(2000/2001)

      “中國科技人才資源戰(zhàn)略的目標及其制約因素”(所級課題,2000/2001)

    TAGS: 高校人物 哲學專家 教授 博士
    名人推薦
    • 劉奮榮
      劉奮榮,女,1975年生,山西五臺人。1996年獲山西大學哲學學士學位,1998年獲河南大學邏輯學碩士,2001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博士學位,20...
    • Linda Sundblad
      全名:Linda Caroline Sundblad   國家:瑞典  生日:1981年6月5日  出生地:瑞典南部的Lidkopng  Linda Sundblad 15歲輟學加入pop-rock mu...
    • 韓健平
        1987年,獲得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yè)的歷史學學士學位  1990年,獲得該校研究生院中國古代思想史專業(yè)的歷史學碩士學位  1996年,獲得中國...
    • 劉益東
        劉益東,北京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1984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電機系,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yè)于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獲碩...
    • 許敬文
      2004年起出任協(xié)理副校長,協(xié)助管理校園發(fā)展項目,以及指導中大多個行政部門的工作,包括校園發(fā)展處、物業(yè)管理處和大學出版社等。許教授同時為校內(nèi)多...
    • 劉百芳
        劉百芳,女,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公司理財方向碩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博士后。原山東財政學院教授,山東財政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