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姓
一、姓氏源流
謝(Xiè謝)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為伯夷裔孫申伯之后,以國名為氏。據(jù)《姓譜》和《元和姓纂》等所載,伯夷和叔齊兄弟在武王滅商后,不食周粟而死于首陽山,伯夷有裔孫申伯,被周宣王封于謝國,謝亡后,其子孫遂以國名為姓,稱為謝氏。
2、出自任姓,為黃帝第七子之后,以國名為氏。據(jù)《左傳》和《古今姓氏書辨證》等所載,黃帝二十五子中,第七子為任姓,任姓建有十個小國,其中第一為謝國,后子孫散亡,以國名為姓,形成了此支謝氏。
3、出自少數(shù)民族復(fù)姓改為姓謝
①據(jù)《舊唐書·文苑傳》所載,謝偃“本姓直勒氏,祖孝政,北齊散騎常侍,姓謝氏!
②又有土族謝加氏改姓謝等其他一些民族改謝姓而來。
得姓始祖伯夷。其父孤竹君,為炎帝后裔,本姓姜。伯夷和其弟叔齊在商末時,一齊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對周武王進軍討伐商王朝,武王滅商后,他們又逃避于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但其后裔仍留在周朝,到成王繼位后,便將伯夷的后裔封于申(今河南省南陽),稱申伯。周厲王時娶申伯之女為妃,生子為宣王,宣王繼位后,便封母舅申伯于謝國,后來這一家因故被革去爵位,公元前六六八年,楚文王發(fā)兵攻申,不久滅掉申國。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xí)慣,以新都之邑名為氏,稱謝氏,這樣伯夷便成了謝姓的得姓始祖。
簡介
謝夷吾為官,剛正不阿,但又體恤民情。早年任會稽郡之功曹吏時,連太守第五倫妻子的車馬被他的下屬放入府衙,謝夷吾也敢當面予以責(zé)罰。后第五倫擢其為督郵,以后又為壽張縣令,遷荊州刺史,又遷鉅鹿太守,“所在愛育人物”,以德化人,頗“有善績”,其所作所為,甚合儒家之執(zhí)政理念。第五倫為司徒時,曾教班固為文薦謝夷吾,稱其“才兼四科,行包九德,仁足濟時,知周萬物”,實為“社稷之元龜,大漢之棟甍”。
謝夷吾曾竭力舉薦王充,說是“充之天才,非學(xué)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司馬遷,不能過也”。王充一生仕途不暢,他之問孔刺孟非韓以及反對讖緯迷信,也與后漢時尚多有不合,謝夷吾獨能慧眼識珠,很不容易。
鉅鹿為當時大郡,治理難度較大。因此,雖然刺史的職位高于太守,但漢章帝還是特地派遣時任荊州刺史的謝夷吾出任鉅鹿太守,這應(yīng)該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安排。此前,章帝曾親自考察過謝夷吾的斷事能力:隔分東、西兩廂處置一縣三百余事,夷吾竟“悉與上合”。這使?jié)h章帝大為感嘆,說是“諸州刺史盡如此者,朕不憂天下”,并以此激勵群臣,致使“恩化大行,百姓樂政”。謝夷吾臨去鉅鹿前,漢章帝還親自接見,賜予車馬劍帶,并諄諄告誡:“鉅鹿劇郡,舊為難治。以君有撥煩之才,故特授任,無毀前功!”
但謝夷吾偏偏就在鉅鹿太守的任上栽了!逗鬂h書》稱:“夷吾遷鉅鹿太守,郡吏稱善,省奢從約,事從清儉!笨梢,他既不專斷獨行貪贓枉法,也不尸位素餐碌碌無為,更沒有瞎指揮、窮折騰而使民不聊生,恰恰相反,倒是保持了他一貫的作風(fēng)。但就是因為“行春乘柴車,從兩吏”這一不講排場的做法,竟然無意中得罪了權(quán)貴,冀州刺史上其“儀序失中,有損國典”,被貶為下邳令。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太平御覽》引《會稽典錄》記謝夷吾自己預(yù)測自己的逝世日期,非常準確。逝前,他對兒子說:“漢末當亂,有發(fā)掘露骸之禍。使懸棺下葬,墓不起墳。”
精通占卜
中國歷史上,方士的成分很復(fù)雜,既有學(xué)識淵博的知識分子,也有不學(xué)無術(shù)的江湖騙子。既有從事傳統(tǒng)科學(xué)技術(shù)研究的學(xué)者,也有普通的農(nóng)夫商賈,還有出入宮廷的政客,最多的還是隱士、釋道之徒。
東漢的荊州刺史謝夷吾從小就受到術(shù)數(shù)文獻的熏陶,《后漢書·謝夷吾傳》記載他“少膺儒雅,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綜校圖錄,探賾圣秘,觀變歷征,占天知地,與神合契,據(jù)其道德,以經(jīng)王務(wù)”。
《太平御覽》引《會稽典錄》記謝夷吾自己預(yù)測自己的逝世日期,非常準確。逝前,他對兒子說:“漢末當亂,有發(fā)掘露骸之禍。使懸棺下葬,墓不起墳!
評價
他年輕時擔任郡府小吏,學(xué)習(xí)風(fēng)角、占候。太守第五倫提拔他為督郵。當時烏程縣長有貪贓的嫌疑,第五倫派謝夷吾逮捕烏程縣長并治他的罪,夷吾到烏程縣以后,并沒有按驗,只是望著閣門趴在地上哭了一場就回來了。全縣的人都感到驚奇,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回來以后,他稟告第五倫說:“我算來烏程縣長該死了,早在三十天,晚不遇六十天。他不過是游魂暫借軀體呼吸,用不著施加刑罰,所以沒有抓他!钡谖鍌愋帕怂脑。一個多月以后,果然有驛使帶了烏程縣長的印綬,說烏程縣長突然暴死。第五倫因此更加尊敬信賴謝夷吾。
他被推舉為孝廉,擔任壽張令,不久升為荊州刺史,改任鉅鹿太守。謝夷吾所到之處,他都爰護撫育百姓,有很好的政績。第五倫擔任司徒時,吩咐班固寫文表推薦夷吾說:“臣聽說堯提拔稷、契,政治興旺,天下太平;舜任用皋陶,天下和樂。殷商、周代雖然有高宗、姬昌、姬發(fā)這樣的天子,仍然靠了傅說、呂望的謀略,所以能夠使事業(yè)興旺,協(xié)和得當!
《后漢書·方術(shù)列傳·謝夷吾傳》說謝夷吾“學(xué)風(fēng)角占候”但又“韜含六籍,推考星度,綜校圖錄,探賾圣秘,觀變歷徵,占天知地,與神合契,據(jù)其道德,以經(jīng)王務(wù)”。
從前他擔任佐吏,跟著臣做事,他發(fā)揚忠誠剛毅的操守,身具史魚的品節(jié),監(jiān)督臣嚴明法紀,他被選拔做了地方長官,恩惠布于百里,給百姓造福愈益奇異,流布教化像神一樣。及至管理荊州,威信行于境內(nèi)。他奉守法紀,制訂政策,有周公、召公的風(fēng)范;生活儉樸,行止簡約,繼承公儀休的節(jié)操。
尋訪有功績有才能的人,是地方長官的表率;聞聽聲名考查實際情況,為九州牧伯中的第一位。調(diào)任鉅鹿太守,和睦太平。品德器度,功績謀略,有伊尹、呂望、管仲、晏嬰的能力;推闡恢弘道術(shù)秘奧,能夠同史蘇、京房等輩相比。雖然他為國家勤勉努力,然而他身體力行,內(nèi)心謙讓,不求名聲而得到榮譽,沒到處奔走而受寵幸。
謝夷吾“柴車行春”的遭遇,有助于人們客觀公正地審視儒學(xué)。儒家傳統(tǒng)中確有中華民族的精華,但不要忘了其中的糟粕———假如沒有一個“禮”字作為儒家學(xué)說的核心,都讓你們?nèi)ァ叭蕫邸,去“?wù)實”,去保持“獨立人格”,中國古文化”本來就很難以“孔丘與朱熹”一言蔽之,儒學(xué)也不是治世良方,更不能再去“獨尊儒術(shù)”,把它當作讓人頂禮膜拜的圣經(jīng),倘若要從儒家學(xué)說中繼承一些什么有益的東西,也得把它們從那個以”禮”為核心的框子里挖出來”為我所用”,這才有利于構(gòu)建和諧社會。
軼事
舉薦王允
謝夷吾在任荊州刺史時,恰逢漢章帝南巡,章帝親聽謝夷吾“決正一縣三百余事”,件件都稱他的意,認為如果各地刺史都能像謝夷吾那樣,自己就不憂天下了,因此章帝破例當場將謝樹為百官楷模。此后,曾任會稽太守、當時已在朝中任要職的第五倫因年邁有病,極力推薦謝夷吾,使謝的聲望更著。正因為謝自知有一定的“資本”,認為只要能得到皇帝認可,王充就有可能得到征召,遂越級直接向漢章帝奏薦王充。他大膽地寫道:“充之天才,非學(xué)所加,雖前世孟軻、孫卿;近漢揚雄、劉向、司馬遷,不能過也。”當時王充沒有看過《論衡》全書,但他在曾經(jīng)的接觸中,充分看準王充是一位奇才,才敢如此下筆,因為一旦失實,是會犯大罪的。
章帝又一次信任了謝夷吾,他讀了奏本后,下令“特詔公車征”。但王充卻以老而有病予以謝辭。其實王充當時只有62歲,并不衰老,因為他直到約70歲時才去世。本來,他被征召時生活貧困,這應(yīng)是一個改變生活境況的極好機會。他之所以不愿赴任,一是因為《論衡》還未最終定稿,尤其是他不愿將此書帶到朝中;二是因為當時章帝及朝官尊經(jīng)崇儒,《論衡》中的思想多與之抵觸,王充感到要是章帝讀到《論衡》,不僅自己很可能不受歡迎,而且還會累及舉薦人謝夷吾。
就在征召令發(fā)出不久,章帝患病死去,接位者劉肇,是為和帝。此時謝夷吾感到自己不再像章帝時那樣好說話了,便不復(fù)再薦王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