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生活經(jīng)歷
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司,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一同負責制定國家法律。
為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他們根據(jù)漢武帝的旨意,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當時許多官員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回旋的余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一起作客赴宴,但趙禹從來不答謝回請。幾次以后,不少人說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過了一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jīng)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決定制定“知罪不舉發(fā)”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制在職官吏,不讓他們胡作非為。
消息一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nèi)裾f一下趙禹,不要把律法訂得太苛刻了。
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家,誰知趙禹見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閑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一會,公卿們見實在說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退還。
這樣一來,人們才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么看法嗎?他說:“我這樣斷絕好友或賓客的請托,就是為了自己能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干擾。
相關典故
成語一意孤行,出自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酷吏由來
酷吏是君主專制政治的產(chǎn)物,也是其犧牲品,皇帝用酷吏,是為了維護專制政治之威;殺酷吏,也是為了維護專制政治?崂舻暮锰帲菏紫,酷吏專門和豪強做對,用今天的詞就是熱衷“打黑”。第二,酷吏的政績大都相當突出,尤其是善于強化治安。第三,酷吏不僅“能干”,而且大多相當清廉。因為替主子出頭賣命,酷吏的官運一般都相當好,經(jīng)常越級升遷,深得皇帝喜愛。說白了,就是一種政治投機罷了。不過,酷吏投機,這條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雖然他們在官場常能平步青云,但最終的結(jié)局往往很悲慘。皇帝主子經(jīng)常要把他們拋掉,來假裝好人。
漢武帝時代的十個酷吏,即寧成、周陽由、趙禹、張湯、義縱、王溫舒、尹齊、楊仆、減宣、杜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