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唐的大陵制度沿襲漢代,是經(jīng)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動亂歲月,將堆土為陵轉(zhuǎn)變?yōu)橐郎綖榱甑漠a(chǎn)物。唐代290年的歷史中先后出現(xiàn)了20位帝王,除去末代兩帝不在陜西安葬外,其余都葬在京師長安以北的塬上,地跨號稱“唐十八陵”。陵區(qū)一般可以分為3個部分:陵山、陵園(內(nèi)外城)、下宮和陪葬墓群。
陵山的選擇必須要巍然獨特、氣勢俊秀,站在山陵之巔向南近可以俯視整個陵園,向遠可以眺望涇、渭大川。當初,唐德宗的葬禮有日本使者參加,他跟隨到了嵯峨山,看到其氣勢壯觀,深為震撼,回國后廣為傳頌,后來把京都近郊一座山命名為“嵯峨山”,太子的宮邸亦稱“嵯峨院”,及至太子即位便是歷史上的“嵯峨天皇”。
皇帝死后通常葬在南側山腰的玄宮內(nèi),以其為中心再去進行規(guī)劃設計。
大部分山陵是皇帝去世后由官員選擇呈報繼任君主確認的,也有部分山陵是皇帝生前自己選擇的,比如太宗的昭陵。李世民生前征戰(zhàn)畋獵多次路過九嵕山,認為此山“孤聳回繞”,遂選擇這里作為他的山陵。玄宗的泰陵是他去奉先縣祭拜父親睿宗橋陵時,看到金粟山后有“龍盤鳳翥之勢“,而且“復近先塋”,所以希望“千秋后葬于此地”。
陵園格局
陵園基本仿照長安城格局,分內(nèi)外城呈中軸對稱。外城由南向北依次為鵲臺、乳臺和神道。神道北端是內(nèi)城的南神門,也就是朱雀門。如果是山陵,內(nèi)城隨山勢起伏建造,將陵山環(huán)繞起來,但因自然條件限制,并不一定是嚴格的四邊形,南、東、西三個神門通常正對陵山玄宮,北神門因地而制,方位并不嚴格。
唐陵內(nèi)城尺度很大,拿乾陵舉例:整個城墻長達6公里,也就是12華里,這是很可觀的數(shù)字,要知道北京故宮城墻周長才3.4華里呀!
內(nèi)城朱雀門內(nèi)設置獻殿,一般做祭祀用。
下宮在山陵西南,是皇帝祭祀時的居所。
陪葬墓選擇在山陵東南,這個制度始于唐初,是對功臣的一種獎勵制度。昭陵陪葬墓最多,實際數(shù)量超過200座,以后諸陵逐漸減少。
藝術成就
由于東西方地理文化的差異,西方建筑多選用石材,而東方以土木為主,再加上中國戰(zhàn)爭頻仍,能保存下來1000年以上的建筑很少,具有觀賞性的更是絕無僅有。好在我們還可以透過地下出土文物來回想當年的景象。作為建筑的輔助裝飾,陵墓石雕無疑是重要的藝術品和文物。
神道石刻是目前陵墓最具觀賞價值的部分,從藝術上來看也是歷代王陵最為大氣者。經(jīng)過千年歲月,陵墓地表建筑基本消失殆盡,只剩下殘存于地表的石雕。這就好像畢加索畫的公牛一樣,經(jīng)過提煉最后只剩下一些簡單有力的線條。
按藝術風格劃分,唐陵石雕可以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由于陵墓石雕是皇帝去世之后雕刻制作的,所以藝術分期不可能跟歷史分期一置。比如歷史上玄宗統(tǒng)治期間被稱作“盛唐”,而泰陵石雕的藝術分期則屬于中唐,這是因為泰陵是“安史之亂”之后建造的,其藝術風格跟之前的橋陵迥異。
初唐可以包括高祖李淵獻陵、太宗李世民昭陵,還有李淵祖父李虎永康陵、李淵父親李眪興寧陵。這一時期特點主要是以繼北朝渾厚質(zhì)樸的傳統(tǒng)、間揉南朝甚至中西亞石刻風格,形制比較自由,石雕題材廣泛,石雕數(shù)量和種類都未形成定制。比如獻陵的石虎、石犀牛、華表,永康陵的華表、蹲獅的造型再也不曾出現(xiàn)。昭陵祭壇的浮雕六駿則被北門設置六尊圓雕仗馬的形式繼承下來。
盛唐包括高宗和武則天乾陵,中宗李顯定陵、睿宗李旦橋陵、孝敬皇帝李弘恭陵(武則天長子,暴卒)、武則天之母楊氏順陵、李淵三世祖、四世祖建初陵、啟運陵(二陵共塋)、讓皇帝李憲惠陵(玄宗長兄)。由于國力強盛,此時石雕尺度一般比較大,氣勢恢弘。這一時期石雕的設置制度和造型樣式已基本定型,其中代表就是唐高宗和武則天的乾陵,此后諸陵都是遵循這個規(guī)則,沒有大的變化。石雕的順序由南及北分列神道兩側:華表一對、翼馬一對(唐中宗為天祿、唐睿宗時為獬豸)、鴕鳥一對、仗馬及控馬官五對、翁仲十對;部分唐陵有蕃酋像(乾陵、莊陵),乾陵和定陵還有無字碑;內(nèi)城四門分別有石獅一對,共四對;北門(玄武門)除石獅外還有仗馬三對。加起來總有50件上下。
中唐時期包括玄宗李隆基泰陵、肅宗李亨建陵、代宗李豫元陵、德宗李適崇陵、順宗李誦豐陵。這一時期是在安史之亂結束后,由于國力衰落,石雕普遍減小尺度,但是在細節(jié)的處理和雕刻的精度上還延續(xù)了盛唐、甚至個別還有所創(chuàng)新。
晚唐石雕包括憲宗李純景陵、穆宗李恒光陵,敬宗李湛莊陵、文宗李昂章陵、武宗李炎端陵、宣宗李忱貞陵、懿宗李漼簡陵、僖宗李儇靖陵。這個時期是 唐代逐步走向衰亡的時期,雖然也有數(shù)度中興,但是為期很短,難以持續(xù)。在這種背景下,景陵、光陵、莊陵、章陵、端陵尚能繼承中唐的風格,只是制作較為粗疏,而之后的貞陵、簡陵、靖陵在審美上的追求就很淡了,貞陵的翼馬滑稽蠢笨,靖陵的規(guī)模甚至不如中唐時期的一個大臣墓,石雕造型干癟瘦小。
發(fā)掘考古
隨著唐陵大規(guī)?脊耪{(diào)查的持續(xù)進行,考古工作者已在陜西省唐18陵發(fā)現(xiàn)了10處“寢宮”(俗稱下宮),雖然保存有好有壞,但是總體上格局基本清楚,為研究帝陵制度史、保護唐陵文化遺產(chǎn)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唐代從公元618年建國,至公元907年滅亡,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于乾陵),其中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陜西省乾縣、涇陽、禮泉、三原、蒲城、富平6縣,東西綿延100余公里,世人通稱其為“唐十八陵”。
著名 考古學家、主持唐陵考古調(diào)查的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建林說,通過多年考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唐十八陵已由原來的一個個文物點擴展為大遺址理念下的面,帝陵的總體布局基本可分為三部分,主要是陵園、下宮遺址和陪葬墓區(qū)。
陵園考古除了四門遺址、司馬道(或稱神道)遺址屢有石翁仲等重要發(fā)現(xiàn)之外,許多唐代帝陵都有陵墻,有的在山梁上仍長達百米,部分保存較好。因陪葬帝王是一種家族榮耀,唐陵的陪葬墓數(shù)量就表現(xiàn)出了由盛而衰的規(guī)律,讓人不難體察唐朝社會的時代變遷。
尤為重要的是,考古調(diào)查進行了的10座唐陵都發(fā)現(xiàn)了下宮遺址。張建林說,營建唐陵時皆布局有“寢宮”,自昭陵始皆在陵園東南方,因其建在山下遂稱下宮。作為帝陵的重要管理機構之一,下宮一般是仿唐長安城的宮城而建,其內(nèi)最重要的是建有寢殿,殿內(nèi)樹有帝王牌位,是供日常祭祀的主要地方。這對于研究帝陵制度以及保護唐陵等,不僅提供了最新的重要考古資料,也將為如何合理利用帝陵文化遺產(chǎn)等提供了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