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入仕后,徙居縣城,府第在寬仁鋪(今泉州市區(qū)涂門街)。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生。萬歷四十三年中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成進(jìn)士。景昉入仕,初選庶吉士。
經(jīng)歷
時權(quán)寬宦魏忠賢勢焰方熾。御史吳裕中因言事忤逆魏忠賢,被杖身亡,湖南同鄉(xiāng)沒有一個敢前往吊喪,景昉拿出自己的薪俸資助吳裕中遺屬治喪。崇禎元年(1628年),授翰林院編修,參與篡修《熹宗實錄》。歷官庶子直日講。崇禎十二月二日,思宗親臨經(jīng)筵,向臣下征詢用人之道。景昉直言不諱向思宗反映朝廷考選不公的諸多弊端,他以推官成勇、朱天麟為例,認(rèn)為他們都是廉潔奉公,很有才干的人,聲望素著,卻不能與清華一樣選他還為原刑部尚書鄭三俊鳴不平,認(rèn)為鄭三俊是四朝元老,為官清正是朝進(jìn)野公認(rèn)的,雖然有些過失,但長期系獄是不公正的。
生平
景昉又專門寫了奏章,論述朝廷在用人方面的得失是非。后來,思宗采納景昉的意見,釋放鄭三俊,調(diào)整成勇等人的職務(wù)。不久,升詹事府少詹事。崇禎十四年,晉詹事,兼管翰林院。時翰林庶吉士停選多年,景昉上疏請求恢復(fù)。不報,景昉自作主張,召還修撰劉同升、編修趙士春充實翰林院。崇禎十五年,景昉召對稱旨,由詹事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蔣德璟(同邑福全所人)、吳甡、陳洪謐(同邑青陽錢嶼陳厝人)、林欲楫(同邑西濱人)、黃鳴俊(莆田人)同時入閣,并為輔臣。有一次召對,景昉竭力推薦原右中允黃道周,認(rèn)為黃道周品質(zhì)清修,學(xué)頭號淵博,順便訴說黃道周家用貧子幼窮苦之狀。思宗心有所動,不久黃道周得賜還故官。崇禎十六年,加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南京管理長江的官員原有文武二員,思宗準(zhǔn)備裁革文臣,專任武臣誠意伯劉孔昭;副都御史惠世揚被任命后遲遲未上任,思宗命削其官籍。景昉認(rèn)為思宗處理這兩件事過于輕率,上表諫諍。思宗很不高興。于是,景昉連連上書要求引退。景昉在閣10個月。崇禎十六年九月離京返鄉(xiāng)。崇禎十七年,明亡。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監(jiān)國,旋稱帝,是為隆武帝。如景昉入直,未久告歸。唐王失敗后,景昉蟄居家中近20年,以著述為事。清乾隆《泉州府志》稱其文尚古奧,詩亦洪壯。著有《館閣舊事》、《讀史唯疑》、《宦夢錄》、《經(jīng)史要論》、《經(jīng)史匯對》、《雙聲疊韻譜》、《古今明堂記》、《制詞》、《東崖詩稿》、《鹿鳩詠》、《燕楚游詠》、《國史唯疑》、《館寮十志》、《讀諸家詩評》、《御覽備邊略》等十多種。清康熙元年(1662年),景昉卒于家。《福建通志》載:墓在磁灶山(今紫帽鎮(zhèn)霞茂村亭宅山坡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