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隰(xí])朋:(公元前?~前644年),姜姓,出身于齊國公族。著名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朋氏鼻祖。 隰朋自幼接受了優(yōu)良的教育,從而知書達理,聰敏大方,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辦事周到細致,所以特別擅長待人接物。
歷史記載
在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了晉國叔向對當時政治勢利的分析:“齊桓,衛(wèi)姬之子也,有寵于僖公,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衛(wèi)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由此看來,隰朋很早就是公子小白的私黨一族。 姜小白成功登上君位成為齊桓公后,勵精圖治、選賢任能,隰朋更是他身邊的得力干將,是其統(tǒng)治集團的重要成員,被后世史書稱譽為“桓管五杰之一”。 在史籍《管子·小匡》中記載,齊桓公繼位后,不計一箭之仇,起用管仲為相。管仲在為齊桓公分析朝堂上各位大夫的特長和優(yōu)點時,是這樣評價隰朋的,“升降揖讓,進退閑習,辯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币馑际钦f,舉動講規(guī)范、進退合禮節(jié)、言辭剛柔相濟,我不如隰朋,請任命他為大行,負責外交。人物評價
由此看出,管仲對隰朋的外交才能有著極高的贊譽!按笮小奔赐饨淮蟪,這是非常重要的職位。當時周室衰微,天下紛亂,齊國欲稱霸就必須擔當起“尊王攘夷”的重任,贏得周王朝的信賴并在各諸侯國中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因此,齊國的對外政策、外交活動的成功與否對霸業(yè)的取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后來的事實證明,隰朋十分勝任“大行”之職,成為春秋時期重要的外交大臣。 隰朋對齊國外交政策的制定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齊桓公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見,曾對管仲、隰朋二人言道:“孤之聞二子之言也,耳加聰而視加明,于孤不敢獨聽之,薦之先祖! 人物故事 隰朋在齊國的外交方面還做了大量實際的工作,貢獻巨大,多次見于《春秋左傳》的記載,其中最令人稱道的是平晉之亂。齊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葵丘之會后不久,晉獻公病逝,晉國發(fā)生內亂,隰朋統(tǒng)率諸侯聯(lián)軍平定了晉國之亂,與秦穆公之軍共納晉公子姬夷吾于國,是為晉惠公。第二年農(nóng)歷4月,隰朋作為諸侯聯(lián)軍的統(tǒng)帥,又與周王室的代表周公忌父及大夫王子黨共同為晉惠公舉行了確立典禮。 隰朋還代表齊國主持了晉國與戎狄之間的談判,以抵御威脅中原的外來侵迫。在史籍《左傳·僖公十二年》中這樣記載,“王以戎難故,討王子帶。秋,王子帶奔齊。冬,齊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晉!币馑际钦f,周平王因為戎人的禍難緣故,攻打王子帶。這年秋天,王子帶逃奔齊國。冬天,齊桓公派管仲讓戎人與周王講和,派隰朋讓戎人與晉國講和。隰朋又會合諸侯筑城于緣陵,把備受荊楚淮夷侵迫的杞國遷至那里安置。這些都充分顯示了齊國的實力,鞏固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對隰朋最了解,因而對他的評價也最全面公允的莫過于管仲。據(jù)史籍《管子·戒篇》中記載,管仲病重,齊桓公前去探視,詢問萬一其病不治,誰是接受相職的最佳人選。管仲答道:“隰朋可以,隰朋的為人,眼光遠大而能虛心下問。其志也,愧不若黃帝,而哀莫若己者。以善勝人,不一定能服人;以善陶冶人,沒有不服之人。對于國政該不管的不管,對于家事不必知的不知,舉重而若輕。這只有隰朋能夠做到。且隰朋的為人,在家不忘公務,在公門不忘家事;侍君無二心,也不忘自身;用齊國的貨幣救濟過路的難民,受惠者卻不知道是他做的。隰朋是大仁大德之人。我認為能根據(jù)變化的形勢與百姓共榮辱,然后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還是隰朋啊! 但是管仲又接著感嘆說:“天之生(隰)朋,以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預言了隰朋也將不久于人世,隨己而亡,不能久理齊政,所以哀嘆不已。 果然,在管仲去世十個月后,隰朋也相繼去世了。齊桓公大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