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績
他的事跡,在史記- 秦本紀中有記載,首先來說他對秦國的貢獻之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秦國在 春秋中期的 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秦文化有一個特征就是“ 拿來主義”,春秋初期的秦國文化是比較落后的, 商鞅變法之前的秦國文化所奉行的倫理 價值觀基本上都是 周人的禮制,所以秦國在穆公時代,基本上所認為比較珍貴的東西,還是典型的農(nóng)耕民族所崇奉的宮室,財貨,由余第一次出使秦國,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國的宮殿珍玩,由余說:“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鼻啬鹿械奖容^奇怪,說中原華夏國家治理,靠的是詩書禮樂法度,即使這樣,還是不能救世于混亂,戎夷沒有這些,要治理好豈不是更加困難?由余說:恰是中原華夏有詩書禮樂法度所以才那么難以治理,自上古圣人 黃帝創(chuàng)造了禮樂法度,并親自帶頭貫徹執(zhí)行,也只是實現(xiàn)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 君主一天比一天驕奢淫逸。依仗著法律制度的威嚴來要求和監(jiān)督民眾,民眾感到疲憊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實行仁義。上下互相怨恨,篡奪屠殺,甚至滅絕家族,都是由于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啊。而戎族卻不是這樣。在上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來對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一個人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無須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國家的方法。從這方面來看,由余自戎使秦,與穆公的這段對話,反映了秦在春秋時代一方面積極吸收 周文化成果來建立制度文化層的同時,還在不斷在與戎族的交往斗爭中,拿來了戎族的功利主義,這一點給后來秦國能夠徹底的實行商鞅變法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心態(tài)基礎(chǔ),秦穆公認識到由余是個人才,如果讓他在戎,則會成為秦國的禍患,于是設(shè)計讓由余歸順了秦國,秦穆公三十七年,秦采納由余的策略,轉(zhuǎn)變進攻方向,全力攻伐西戎,滅掉十二個西戎小國,史稱穆公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因為西周亡于西戎,所以秦穆公的對戎戰(zhàn)爭雖然沒有像 齊桓,晉文一樣取得中原霸主地位,但是周天子還是一樣派遣 召公向秦穆公致伯,承認秦的西方霸主地位,大大提高了秦國在諸侯中的影響和地位,在左傳等史書中,秦國的歷史自 秦文公開始見于《春秋》,但多不書國君事跡,而自穆公稱霸,“秦伯”之號開始頻繁出現(xiàn),這也可以算得上是由余對秦的功績,最關(guān)鍵的是,穆公向西擴張,給尚處在發(fā)展階段的秦國一個比較廣闊的戰(zhàn)略縱深和發(fā)展空間,為400年后秦國一統(tǒng)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及仁義學(xué)說
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為,"仁義"一詞出現(xiàn)于孔子之后。然而據(jù)史料記載, 春秋時期由余(即余氏始祖)就提出了這一治國論說,早于孔子、 孟子。
據(jù)《 史記·秦本紀》記載:
戎王使由余于秦。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聞繆公(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繆公怪之,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圣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以責(zé)督于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于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于滅宗,皆以此類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于是繆公退而問 內(nèi)史廖曰:"孤聞鄰國有圣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內(nèi)史廖曰:"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其 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閑;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 君臣有閑,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于政。"繆公曰:"善。"因與由余曲席而坐,傳器而食,問其地形與其 兵勢盡縱,而后令內(nèi)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說之,終年不還。于是秦乃歸由余。由余數(shù)諫不聽,繆公又數(shù)使人閑要由余,由余遂去降秦?姽钥投Y禮之,問伐戎之形。
此文,由余建議秦穆公以把上古帝王黃帝作為榜樣,提倡"圣人"之治,要以仁義禮樂治天下。他認為中原變亂的原因是不施仁政,導(dǎo)致"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戎夷雖然沒有"禮樂法度",卻能做到"在上者淳樸,在下者忠信",整個國家非常團結(jié)。這番話說得讓秦穆公佩服得五體投地,也讓他感到憂慮:戎夷擁有這樣的賢才對他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于是,穆公與內(nèi)史廖緊急商量,決心用美人計敗壞戎王心志,并用離間計挖走了由余,為他成就春秋霸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
雖說,若以 《史記》所載由余的話就斷定仁義概念出于秦穆公時代,則未必是史實,但由余確實對秦國成就霸業(yè)起到很大的作用。學(xué)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春秋秦晉肴山之戰(zhàn)后,秦國的東進基本沒有可能。而由余獻策后,秦穆公開始向西開拓,"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穆公以金鼓。"秦國才逐漸由一個偏處西隅、被稱為夷戎的落后邦國發(fā)展成為吞并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王朝的大帝國,并成為世界古代史上東方民族中的佼佼者。
黃帝至由余主系
1 ┝━ 黃帝2 ┝━ 玄囂
3 ┝━ 蟜極
4 ┝━ 帝嚳
5 ┝━ 棄
6 ┝━ 不窟
7 ┝━ 鞠陶
8 ┝━ 公劉
9 ┝━ 慶節(jié)
10 ┝━ 皇仆
11 ┝━ 差弗
12 ┝━ 毀隃
13 ┝━ 公非
14 ┝━ 高圉
15 ┝━ 亞圉
16 ┝━ 公叔祖
17 ┝━ 古公亶父
18 ┝━ 季歷
19 ┝━ 昌
20 ┝━ 發(fā)
21 ┝━ 虞
22 ┝━ 燮
23 ┝━ 寧族
24 ┝━ 服人
25 ┝━ 福
26 ┝━ 宜臼
27 ┝━ 司徒
28 ┝━ 籍
29 ┝━ 費王
30 ┝━ 仇
31 ┝━ 伯
32 ┝━ 平
33 ┝━ 郄
34 ┝━ 由余
119 余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