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釋慧遠

    釋慧遠

    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婁煩人。少年時就愛讀書,具有高貴美好的人品,13歲時隨舅舅令狐氏游學許、洛一帶,故少年時是位儒生,博通《詩》、《書》、《禮》、《易》、《春秋》和《樂經(jīng)》,尤其擅長《莊子》和《老子》;圻h性度弘博,風覽朗拔,雖老成博學之士、素有聲望的學者,莫不服其深致。2l歲時,欲渡東江,到名儒范宣子處就學。當時正值后趙石虎已死,中原寇亂,南路阻塞,未能成行。

    起始經(jīng)歷

    當時,高僧道安在太行恒山建立寺院,弘贊佛法,名聲很大,于是慧遠前往歸附道安。見面敬禮之后,慧遠就認為,道安才是他真正的師父。后來又聽道安講(波若經(jīng)),豁然而悟,感嘆道:“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nóng)九流的學問,不過是糠批!庇谑腔圻h和弟弟慧持一起,棄世俗人佛門,跟從道安學習佛經(jīng)。

    既入佛門之后,慧遠就表現(xiàn)的卓然不群,常欲總攝綱維。以大乘佛教深妙之法為己任;圻h精心誦經(jīng),夜以繼日。生活上很清貧,常缺衣食,但兄弟兩人恭敬相處,始終努力學習,堅持不懈。沙門曇翼常給他們兄弟一些資助,道安聽說后很高興地說道:“和尚誠知人啊!”

    由于慧遠有當儒生時讀書的功底,修行之心深遠,故能神明英越,對佛學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道安常常感嘆道:“使佛法流布中國,只有慧遠可以勝任。”

    慧遠24歲時,就開始講述演說法義,曾有些聽他講經(jīng)的人,在聽講時遇到一些疑難問題,反復斷了多次,還是沒有弄懂。慧遠就特許慧遠可以讀世俗之書。

    兩位弟子

    道安有兩位弟子法遇、曇微,都是才華橫溢,學有所長之人。后隨道安南下襄陽。前秦苻堅建元九年(公元前373年),前秦將領苻丕攻占襄陽,道安因朱序的原故,未能離開襄陽。道安分派徒眾往各地去,臨分手時,慧遠對師父跪下說道:“分手后,弟子獨自一人,沒有師父的訓導、勉勵,恐不能行事!钡腊舱f:“象您這樣有功力的人不用擔心。”于是慧遠帶領弟子數(shù)十人,南下荊州,住在上明寺。后欲往羅浮山,走到潯陽時,見廬山風景秀麗,足以息心,便住在龍泉寺。龍泉寺附近沒有水源,吃水困難,慧遠用錫杖敲打地面,說:“如果我可以在這里住下來,當使地下涌出清泉!毖援吳辶 涌出,成為一條小溪。

    釋慧遠

    當時有個沙門慧永,住在西林,他與慧遠是同門舊好,邀請慧遠到他那里去住;塾缹Ξ?shù)氐奶鼗敢琳f:“慧遠弘揚佛法,弟子很多,來問學的人也會很多。而貧僧住的地方根狹小,不夠慧遠師徒們住的,這怎么辦?”桓伊就在廬山的東部為慧遠修建了許多僧房和殿堂,就是東林寺。慧遠的東林寺,收盡山色之美,背靠香爐峰,傍依瀑布,以山石壘基,松樹成林,清泉繞階,白云遼繞。又在寺內(nèi)另置一院,森樹煙凝,環(huán)境幽靜。凡是前來瞻仰的人,都是神清而氣肅。

    慧遠聽說天竺(即古印度)有佛影,是過去佛的前身為毒龍時所化之影,在北天望月氏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的石室中,經(jīng)過流沙大流漠再向西有15850里。慧遠常為此欣感于懷,有志前往瞻仰。恰巧有個西域的和尚能夠敘述佛影光明赫爍的圖像。于是慧遠在一處傍山川防水的地方,營筑龕室,妙手畫工,淡彩圖寫,色疑積空,望似煙霧,暉相炳瓊,若隱若現(xiàn);圻h為佛影作銘文:

    宏偉啊佛像,理玄無名。出神入化,落影離形。光輝照耀 更加明朗。閑步優(yōu)游超然物外,朝宗神靈。回應之聲向著不同方向,消失在冥冥之中。(其一)

    茫茫的洪荒宇宙,荒蕪一片,用淡泊白描手法刻畫佛像,佛像在一片空茫中豎起。相具傳神,英姿磊落。白色毫相右旋宛轉(zhuǎn),如日正中,昏夜中朗。對佛理感悟到一定的深度,心中就會有感應產(chǎn)生,扣擊誠心發(fā)出的理性話語。回繞在山巒,迷津感悟,神靈贊賞。撫之領悟,功力不是過去可以比擬的。(其二)

    轉(zhuǎn)身就忘記神敬,就不會有深刻的思慮和識見。日月星光掩輝,萬像一色。庭宇一片幽藹,歸途莫測。心中感悟以平定,把之以力。智慧之風雖遠,只有塵埃攸息。不是圣人深刻地觀察,誰能認識深奧的玄理。(其三)

    希音遠去,留連東顧。欣風愛慕道義,仰規(guī)高深的法度。托起色彩淡描凝結,映輝晨霧。規(guī)跡像真,玄理深且其趣。奇特的興致開懷,吉祥之風引路。清爽之氣回繞軒廊,昏夜來臨曙光末亮。仿佛神容,依稀欽敬而遇。(其四)

    把圖佛畫下來,把銘文寫下來,這是為了什么?神靈啊,請您聽著,我將以您作為鏡子進行修煉。世俗的感情在圣靈的詔澤中洗滌,進入至柔的境界,以高妙的玄理,代替塵世的 一切。深懷圣其的囑托,宵想神游。用盡一生的精力來敬奉佛像,可以除去人生的一切憂愁。(其五)

    當初,陶侃任廣州太守時,有個打魚的人在海上見到佛的光明,每天晚上都發(fā)出鮮艷的光芒,過了10天之后,光明更盛。漁人感到很奇怪,上報陶侃,陶侃親自前往察看,乃是阿育王像在發(fā)光, 立即將神像接回,送到武昌寒溪寺。一次,寒溪寺寺主僧珍,因故前往夏口,夜里夢見寺院著火,只有阿育王像所居之屋有龍神圍繞。僧珍醒來,立即回到寒溪寺,寺院已經(jīng)被燒盡了,只有存放阿育王像的房子完好無損。

    流傳民謠

    陶侃后來又調(diào)任他處,因阿育王像有威靈,遣派使者去迎接,數(shù)十人抬著佛像,來到江邊,抬到船上,船卻沉沒了,使者很害怕,又跑回去了,競不能將佛像移走。陶侃幼年雄武,但他平時為人卻薄于信情,因此,在荊楚一帶,流傳著一首民謠:

    陶惟劍雄,像以神標。云翔泥宿,邈何遙遙?梢哉\致,難以力招。

    待慧遠創(chuàng)建東林寺后,祈心奉請,阿育王像飄然自輕,自己來到東林寺。人們這才知道慧遠的神威,這也證明了那首民謠中所說的話。于是慧遠率眾行道,昏曉不絕,佛祖釋迦牟尼之余化,在這里得到復興。隨即,謹嚴地遵守戒律,能夠排除已欲之士和絕棄塵世的佛教信徒們不約而同地望風遙集,來到東林寺。

    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畢穎之、南陽宗炳、張萊民、張秀碩等人,都舍棄了世俗的榮華,來依附慧遠。慧遠在寺院的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西方極樂之國。并讓劉遺民寫了一篇文章,說:

    惟歲在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七月戊辰期,二十八日乙未。法師釋慧遠,貞感幽遠非常識所及之處,宿懷特發(fā)。延請同舉的舍棄已欲的貞信之士,共123人,集會于廬山之陰,般若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以香花敬獻佛而立誓言。緣化之理既已明確,過去世、未來世、現(xiàn)在世三世之傳已顯揚;遷感的禮數(shù)既然符合,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勢所必然。推究交臂之友的潛論,感悟到世間的一切事物都不能久住,都處于生滅成壞之中;看到現(xiàn)報、生報、后報相催逼,了解險趣的境界難以攀登。這些眾多的同道賢人,所以戒慎恐懼,不敢怠慢,是因為仰思攸濟。人與神靈可以靈感交往.而不能象人間那樣追 求形體的來往。若以精神感悟萬物,則幽路近在咫尺;假如求之無主,則眇茫失迷,F(xiàn)在我們不謀而合,僉心西方極樂之國,講經(jīng)說法,高風亮節(jié)由于天生,佛的神靈就會從夢中到來。這實在是上天開啟忠誠之心,其其之中命運的規(guī)律的聚集,這樣的機遇,怎不使人克服幾心,以鉆研佛理呢?”然而塵世紛紅復雜,各人的功德不一樣,雖然在早上祈禱讀經(jīng)時說的都一樣,但到晚上各做各的事,就大不相同了。我們感到非?杀,感慨萬端。今天立誓的同人們,同游佛理絕高的境界,有超俗絕倫的言談,首登神靈的世界。沒有一個人單獨為善的可能,無論先后,都應相互勉勵。然而再考慮妙覲大儀,啟發(fā)心靈的貞照,感悟新的境界,因教化而改變形體。借關蓉于河中的流水,在瓊柯神樹下詠言。飄云衣于四面八方,香風吹起 直到永遠。忘記自身的安逸就能夠莊重肅穆,舍去世間的享樂就能泰然自怡。面臨著火途、血途、刀途而緬謝,笑傲天宮而長辭。紹介眾神靈以繼軌,以太息為期會,這豈不是很偉大的嗎?

    慧遠神采氣度端莊,舉止落落大方,凡是想來瞻仰他的風采的人,莫不心形戰(zhàn)栗。曾有一位僧人,拿著一柄竹如意,想奉獻給慧遠,來到山上住了一天,競不敢當面陳說此事,將竹如意悄悄留在席上,默不作聲地走了。

    有位慧義法師,為人強正,準備上山拜訪,他對慧遠的弟子慧寶說:“你們這些人都是庸才,僅憑道聽途說就信以為真,今天看我如何!”到山上后,正值慧遠講《法華經(jīng)》,慧義法師多次想要進行駁難,卻心悸汗流,竟不敢發(fā)一言。出來后對慧寶說:“此人真是令人佩服!”慧遠就是如此令眾人敬服。

    殷仲堪到荊州去,路過廬山,上山向慧遠表示敬意,兩人共臨北澗談論《周易》,一直談到天很晚了也不覺得疲倦。事后殷仲堪感嘆道:“遠公識信深明,確實不同一般。”

    司徒王溫、護軍王默等人,都非常欽慕慧遠的英俊杰出,遙致禮敬。王溫給慧遠寫信說:“剛剛40歲,卻衰老的如同70歲的老人!被圻h回答說:“古時的賢人不愛財寶,卻很珍惜光陰,看您的意思,似乎并不在于長壽不長壽。施主順應自然而優(yōu)游性情,乘佛門之理而御心,由此而推論,為什么要羨慕高壽呢?想想這個道理,是久已有之的,以此回復來信!

    盧循占據(jù)江州城,上廬山拜訪慧遠;圻h少年時與盧循的父親盧暇同為儒生,兩人見面后非常高興地敘舊,天天在一起談話!灿袀僧人勸誅慧遠說:“盧循是個大賊寇,與他交朋友,別人會懷疑你的!被圻h說:“我佛法中情無取舍,豈不為有見識的人所明察。這沒有什么可怕的。”后來宋武帝劉裕帶兵追討盧循,駐扎在桑尾,劉裕手下的人說:“慧遠在廬山多年,與戶循是好朋友。”劉裕說:“遠公是世人的表率,并不象你們所說的那樣!辈⑴扇酥滦艈柡,還送了很多錢財和糧食。由此人們都很佩服慧遠的明見。

    當初,慧遠初到江東,很多東西都不齊備,佛心宗之禪無聞,律藏殘缺;圻h常因此而遺憾,就派弟子法凈、法領等人,到遠處搜尋經(jīng)書。他們跨越沙漠、雪山,歷盡千難萬苦,過了好幾年才回來,尋得一些梵文經(jīng)書,使這些經(jīng)書得以翻譯流傳。

    過去,道安法師在關中時,曾請縣摩難提翻譯《阿毗縣心經(jīng)》。但曇摩難提并不擅長漢文,譯本很不理想。賓沙門僧伽提婆,精通眾多經(jīng)典。僧伽提婆于東晉太元十六年(公元391年)來到得陽。慧遠請他重新翻譯《阿毗曇心經(jīng)》及《王法度論》,使這兩部書得以流傳,慧遠還作序言、標目錄,送給學經(jīng)的人。

    慧遠孜孜為道,務在弘揚佛法,每逢有西域來的高僧,慧遠都懇惻咨訪。聽說西域高僧羅什來到關中,慧遠立即寫出信問候說:

    釋慧遠頓首。去年收到姚左軍的來信,承蒙您的問候。 過去您在外國,音信不通,只是風聞一些您的事跡,感到非常欣悅,但是路途遙遠,不能相見,常以此為憾。剛剛知道您帶著深刻的佛理來游中國,每到一個地方都答疑解惑,走了很多地方。每當要宣揚傳播大乘深妙之法,我都感到力不從心。

    這是因為我還沒有進入眾妙之門,不能感悟佛祖留下的靈跡,常因此而感慨于懷。外國的檀香木移植到中國,能使異物熏香;珠寶放射光芒,能使眾多珍寶自積。這就叫做教合之道,猶如在虛空中滿載而歸。況且,信念是無形之物,不能象塵世之情那樣具體。所以,肩負大乘深妙之法重任的人,不能要求報答。若使法輪常轉(zhuǎn)不停,佛寶、法寶、僧寶不輕音于將盡之時,則滿愿子法師就不會專美于絕代,龍樹大師的學說也會后繼有人。今往比量衣裁,登高座而宣揚佛法。并天波之器,此 既法物,聊以表達我的心懷。

    羅什回信

    羅什回信說:

    鴻摩羅譽婆和南。我們從未面晤,又文辭不通,阻隔了心靈之路的溝通。從傳驛來的情況,大略卻道您的風范品德。究竟怎樣溝通、表達我們的思想,必然會有一種辦法。經(jīng)文上說:在東方會有護法菩薩的出現(xiàn),勉勵仁者,弘揚善事。財富有五種:福、戒律、博聞強記、口才和深謀遠慮。兼有此五種者道隆昌盛,不具備者就會停止不前。您是高尚的仁者,所以寄信問候,但經(jīng)過翻譯的文字,怎能準確表達心意,只能大略地酬謝您的來信。仔細考慮了您在來信中所說的“比量衣裁”, “愿登法座宣揚佛教”的話:本應當滿足您,但我也因不能深刻 理解、明確宣講佛經(jīng)而感到慚愧。往常所用俞石雙口,可充法 物數(shù)。并留偈言一章:

    既已合染樂,心得善攝不。

    畢竟空相中,其心無所樂。

    若悅禪智慧,是法性無照。

    虛談等無實,亦非停心處。

    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

    慧遠又給羅什寫了一封信說:

    每天都有清涼之氣吹來,近來怎樣。上個月法識道人來說,您將要回國去了,我聽后心情非常惆悵。先前聽說您要翻譯出很多經(jīng)書,所以有許多疑難問題要向您求教,如果您真的要回國了,那可是太遺憾了,F(xiàn)今有幾十個問題,希望您能抽暇解答一二,這些問題雖然都不是經(jīng)書中的大難題,但也要靠您來決斷。并回偈言一章。

    本端竟何從,起滅有無際。

    一微涉動境,成此頹山勢。

    感想更相乘,觸理自生滯。

    因緣雖無主,開途非一世。

    時無悟宗匠,誰將握玄契。

    來問尚悠悠,相與期暮歲。

    后來有一位名叫弗若多羅的僧人來到關中,他能背誦梵文本的《十誦經(jīng)》,羅什據(jù)此譯為漢文,全書進行到三分之二進,弗若多羅去世,慧遠為此感到非常遺憾。高僧曇摩流支來到中國,他也能背誦《十誦經(jīng)》,慧遠讓弟子曇邕致信祈請,請他在關中譯出《十誦經(jīng)》并相傳至今。外國的梵文經(jīng)典,能夠流傳中國,有很多慧遠的功勞。有許多外國睥僧人,都說中國有個大乘佛教的大師,每到燒香禮拜時,都要向著東方稽首,遙拜廬山慧遠法師;圻h神理之跡,深不可測。

    先前,在中國還沒有“脫離一切煩惱,進入自由無礙的境界”這一說法,只說壽命長遠而已;圻h感嘆道:“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難道會有窮盡嗎?因此著《法性論》,他說:“至極以不變?yōu)樾裕詣t以體極為宗!绷_什看了《法性論》后感嘆道:“在沒有出經(jīng)書的國度里的人,說出的話與佛理暗合。這是很高妙的啊 !”

    后秦姚興很欽慕慧遠的品德、風范和才華,致信殷勤問候,書信和布施接連不斷還贈送了龜茲國的細縷雜變像,以示款款之心!洞笾钦摗纷g出后,姚興立即

    送給慧遠,并寫信說:

    《大智論》剛剛翻譯完畢,這是古印度佛教哲學家龍樹所著,又是一切大乘佛教的重要著作,漢文譯本應該有一篇序言,以表明作者的意圖。然而這里的僧人們,都相互推謝,沒有人敢于承擔。特請法師作一篇序言,以留給后來的學道之人。

    慧遠回信說:

    您請我為《大智論》作序言,以表明作者的意圖。貧僧聽說:高大的身材不能穿小衣服,在深井里打水不能用短繩子,披閱《大智論》后,感到有愧于您的希望。而且近來體弱多病,很多應該辦的事情都沒有辦。收到您的來信后,很長時間沒有回信,是因所囑托的重任,我不能承擔。由于《大智論》的高深的境界,應當由更高明的人為它作序。

    由此可見慧遠當時在社會上名氣之大;圻h常常感到《大智論》的內(nèi)容深刻、廣泛,初學者很難掌握。于是他將其中的主要內(nèi)容摘抄下來,編為20卷,便于學者們學習。后來桓玄帶兵征討殷仲堪,路過廬山,邀請慧遠出山,慧遠聲稱有病,不能下山,桓玄親自進山;感窒碌娜藢λf:“過去殷種堪上敬禮慧遠,希望您不要這樣!被感卮鹫f:“豈有此理。殷仲堪算什么人!”待見到慧遠,桓玄不知不覺就向慧遠敬禮;感䥺枺骸安桓覛l(fā)膚,怎樣信奉佛教?”慧遠回答說:“立身行道。”

    桓玄認為慧遠回答非常正確。原來想好的一些駁難,一句也不敢說出來,就說起征討殷仲堪的事,慧遠不答一言;感謫枺骸霸鯓硬拍軐崿F(xiàn)自己的愿望?”慧遠說:“望檀越安穩(wěn),使被亦無他!被感律胶髮κ窒碌娜苏f:“生平從未見過象慧遠法師這樣的人!

    后來,桓玄又以他的威勢多次邀請慧遠,請他出仕做官。但慧遠言辭堅正,態(tài)度堅決,決不改變自己的志向。

    隨后,桓玄要淘汰一批僧人,對他的僚屬們說:“僧人應該是能夠講經(jīng)說法,暢說義理,或者是恪守戒行,足以·進行教化的人,否則,都在罷遣之列。唯有廬山上的有道德的僧人,他們不在罷遣之列!

    慧遠給桓玄寫信說:

    佛教衰敗,摻雜進很多穢物,已經(jīng)很久了,每一想到此事,我都憤慨滿懷。常常擔心那些不好的東西牽連到我身上。我私下里看那些高潔的僧人,言行都是出自本心,涇水和謂水因水質(zhì)不同,一請一濁;如果把邪惡變成正直,不仁就會離你遠去。如果這個方法能夠行得通,必定能治理好佛門,就可以斷絕那些飾偽的人的假通之路,使真正的僧人就不會因為不能適應世俗社會而受人譏諷。這樣可使佛門和世俗都能夠興盛,可使佛寶、法寶、僧寶恢復興隆。

    因此慧遠制定了很多條例,桓玄聽從了慧遠的意見。過去,因晉成帝年幼,由庚冰輔政,他認為沙門應該禮敬帝王。尚書令何充、仆射褚昱、諸葛恢等人上奏說,僧侶是世外之人,不應禮順帝王,眾官朝議也是這種觀點,而侍中又承庚冰的指示駁回,兩種看法相持不下,競不能確定下來。當時桓玄在姑蘇城,他認僧人應當禮敬帝王,于是就給慧遠寫信說:

    僧人不禮敬帝王,就是情所未了,理所未喻,這件大事,不能令其體不允,F(xiàn)將這些意見呈上法師,法師可以申述不敬 帝王的意見。請認真考慮一下,必能釋其所疑。

    慧遠給桓玄回信說:

    稱作沙門的人是什么人呢?是能夠啟發(fā)世俗蠓曝昧之人于幽昏,使他們走上佛門之路的人,沙門是教化普天下眾人的人。若能夠這樣,雖然大業(yè)還未成就;但觀其前進的足跡,就可以感悟到佛法的弘揚了。而且,沙門穿的袈裟菜不是朝宗之服,沙門用的缽盂也不是廊廟之器,沙門是塵世之外的人,所以他們不應該致敬帝王。

    桓玄雖然還沒有放棄他先前的觀點,但他看了慧遠的來信后,一直猶豫不決。

    過了沒多久,桓玄篡奪帝位,立即下了一道詔書說:

    佛法宏大,深不可測,推以奉主之情,故興其敬。今事既在己,宜盡謙光,眾僧人可以不再禮敬帝王。

    五篇文章

    于是慧遠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一文,凡五篇:

    一曰在家:這說的是在家敬奉佛法,則是順化之民,情未變俗,了跡也在世俗之內(nèi),所以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禮敬有本,遂因此以成其世俗的教化。

    二曰出家:出家的人能逃遁避世以追求他的志向,脫離塵俗而人道。脫離塵俗則服章不與世人同禮,逃遁避世則宜高尚其行跡。

    沂以僧人能夠于沉流中拯救沉溺于世俗的人,以玄理來拯救世人于大難之中。遠通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三乘之津,近開人天之洛。若有一個全德的沙門,就可以洽化六親,恩澤遍及天下。雖然沒有處在王侯的高位,卻已對上協(xié)契皇極,對下勸化百姓。所以,在內(nèi)雖有背于天屬之愛,但并不逆其孝道;在外雖沒有禮敬帝王,但并不是說對帝王不尊敬。

    三曰求宗不順化:這是說反本求宗的人,不因世俗的生活而疲俗之情而牽累生活,就能拋棄七情六欲;不因世俗的生活而疲累其精神,其精神就可以達到非常幽深的境界。神靈的絕妙的境界, 是佛教所說的涅磐。所以沙門雖與萬乘之君不同禮,但他有自己 高尚的事業(yè),也沐浴著仁者的惠澤。

    四曰體極不兼應:這是說如來佛與周公、孔子的理論雖不相同,有很大差異,但終歸走向一致,這就是說他們殊途同歸。

    五曰形盡神不滅:這是說身體可以消亡,而神靈是永遠不會消失的。

    這是《沙門不敬王者論》一文的大意。從此,沙門能夠不行世俗之禮,超脫世外。

    待后來桓玄向西逃竄,晉安帝從江陵回到京城,輔國何無忌勸:說慧遠晉見安帝,慧遠稱病不去。安帝派人去問候慧遠,慧遠給安寫信說:

    釋慧遠頓首。春天氣候溫暖,望陛下身體健康。前些時貧僧得了一場重病,且年邁體衰,多次蒙陛下下達慈詔,又遣使慰問,我感到誠惶誠恐。慶幸陛下又回到京城,我不能前往晉見,此情此慨,無法用言語表達。

    晉安帝下詔書說:

    陽春感懷,知您大病末愈,心中非常掛念。上個月從江陵出發(fā),一路上多有險惡情景,不能按計劃趕路。本來還打算路過廬山,我們能夠相見。法師既然修身養(yǎng)性于山林,加以重病未愈,我們見面的機會就很邈茫了,為此我感到很遺憾。

    陳郡陽夏人謝靈運,持才傲物,很少有人能受到他的推崇。待謝靈運見了慧遠法師后,肅然起敬,從內(nèi)心佩服。

    慧遠即精通佛門義理,又兼善各家學說;圻h在宣講《喪服經(jīng)》時,雷次遠、宗炳等人,一起去聽講。后來雷次遠為《喪服經(jīng)》作義疏,在卷首寫上自己的名字,宗炳給雷次遠寫了一封信,嘲笑他說:“當初我們一起到慧遠法師那里,聽他講經(jīng),現(xiàn)在您怎么好意思在卷首寫上自己的名字?”慧遠教化僧侶和士人,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慧遠在廬山上住了三十余年,從未出山踏入過世俗社會。逢有貴客來訪后送客人時,或是散步時,都是以虎溪為界,不再前走了。在東晉義熙十二年(公元416年)八月初身體不適,到初大日感覺困頓,因慧遠德高望重,弟子們都叩頭請求他喝一些用鼓浸成的藥酒,慧遠不喝;又請求他喝米汁,還是不喝;又請求他喝蜜水;圻h令解說戒律的僧人,翻閱律文,看看是否能喝,律文未翻完就去世了,終年83歲。弟子們悲傷痛哭,就象死了自己父母親一樣。前來吊唁的人,絡繹不絕。因凡夫之情難割,吊唁續(xù)七天。臨終遺言,將尸身放于松林,同于草木。隨后弟子們將他安葬。潯陽太守阮保在西嶺為慧遠修建墳墓,謝靈運作碑文,歌頌他的功德。宗炳又在寺院門口立了一座碑。

    慧遠生前寫得一手好文章,辭氣清雅,言談話語簡明扼要,加上他相貌端莊,風度瀟灑,所以寺院畫了一幅他的圖像,以供們瞻仰。生前的各種著作,集為l0卷,共五十余篇,至今受到世人的重視。

    TAGS: 釋慧遠
    名人推薦
    • 確吉杰布
      班禪額爾德尼·確吉杰布(藏語拼音:Qoigyi Gyaibo,威利:Chos-kyi Rgyal-po,1990年2月13日-)俗名堅贊諾布(藏語拼音:Gyaincain Norbu,...
    • 妙蓮老和尚
      妙蓮老和尚(1922—2008),現(xiàn)代僧人。出生于安徽巢縣,宿具善根,器宇非凡。9歲即童真入道,20歲時受具足戒于南京寶華山(今屬句容),而后參學于...
    • 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是漢靈帝為分外戚大將軍何進兵權,于中平五年八月(188年),在洛陽西園招募壯丁設立的一支軍事組織!逗鬂h書》卷八《孝靈帝紀》:“...
    • 寧稼雨
      寧稼雨,男,漢族,1954年生于大連。文學博士。1982年畢業(yè)于遼寧師范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5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并...
    • 左鵬軍
      左鵬軍,吉林梅河口市人。1984年畢業(yè)于四平師范學院,獲文學學士學位;1992年畢業(yè)于華南師范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師從鐘賢培教授),1999年畢業(yè)于...
    • 袁希濤
      袁希濤(1866-1930)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城廂人。字觀瀾,又名鶴齡。清光緒舉人。清末民初教育家。以諸生肄業(yè)上海龍門書院。袁在江蘇組織 “ ...
    名人推薦